第一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难 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3单元 小数除法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难 点: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 指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4)学生:这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这个普通苹果的多少倍?(5)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据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加以解决。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0题。(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教师:要怎么比较两个家庭每月节约的费用? 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出两个家庭每个月平均节约的费用,就要知道一定时期内的节水费用,再运用“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两个家庭每月的节约费用。本题要注意的信息是两个家庭的节水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半年,一个是一个季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8题。(1)指名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9题。
提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商,再与被除数比较,最后观察除数的特点,看看有什么规律。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归纳出统一的结论。(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若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1题。
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订正。
四、自我检测
1.列竖式计算。
1.28÷0.16= 57.04÷0.023 72÷0.24 1.25÷0.8 2.在○里填上“﹥”“﹤”或“﹦”。
1.256÷0.4○1.256
33.6÷4.2○33.6 0.875÷2.5○0.875
5.69÷1○5.69 3.航航用5.88米的彩纸做圆环,做一个圆环需彩纸0.056米。这些彩纸可做多少个圆环?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六、作业:某市出租车公司规定:3km以内8元,超过3km,每千米收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张红乘做出租车从家到图书馆,支付车费15.5元。你知道她家离图书馆最多有多少千米吗?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0题:34.5÷6=5.75(元)21÷3=7(元)5.75﹤7 第8题:455÷6.5=70(m2)
第三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2单元 位 置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 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线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往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和(,)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数字2表示()。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易错点剖析】在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时,也容易数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
【归纳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行与列,明白了确定行与列的规则,巩固了数对的知识。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白鹤馆的位置在(,)。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走()格,再向()走()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按下列要求做题。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点的位置。
2.把三角形ABC向上平移5个单位,画出图形,再写出平移后图形A1B1C1顶点的位置。3.画出把三角形ABC沿B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A′B ′C′。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数对(列,排)行:横排 列:竖排
第四篇: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巩固复式统计表的应用,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重点难点】
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复习导入】
1.复习:我们学过了复式统计表,你觉得复式统计表与单式统计表比较有什么优点?
学生讨论、交流。2.导入:
那我们这节课一起来利用复式统计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好吗? 板书课题:练习课 【练习分析】
1.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关于上面三届奥运会,下面哪些说法是正确的?(1)中国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多。
(2)俄罗斯获得的金牌一届比一届少。(3)每届都是美国获得的金牌最多。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讨论:你从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学生交流、汇报。
归纳:前两句话是正确的,第3句是错误的。2.出示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2题。
下面是育才小学三(1)班同学的体育成绩记录单。
请把这些记录整理在下列表中。
(1)比较一下这个班男生和女生的体育成绩。(2)这个班的体育成绩怎么样?
分析:(1)学生思考:从上面两个表中,你发现了什么? 讨论、交流。
(2)如何比较男、女生的体育成绩呢?
引导学生归纳:比较男生和女生四个等次的人数多少。3.出示教材第39页练习八第3题。
(1)男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2)女生喜欢()类图书的人数最多。分析:(1)学生进行调查、记录。(2)将记录的数据填在表中。(3)分析统计表。
学生讨论男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女生喜欢什么类图书最多? 小组讨论后交流、汇报。(4)引导小结:
可能男、女生喜欢的图书不是上面这三种,有可能在其他里。要让学生明白统计的准确性。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9~40页练习八第4~6题。
学生先调查后填表,并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复式统计表”,你有哪些收获呢?(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回答)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课后作业】
完成《创优作业100分》中本课时练习。
第2课时 练习课
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复式统计表的基本形式后,出示了几份与例题不一样形式的复式统计表,让学生感受统计表的形式不是固定的,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最后充分让学生感受复式统计表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整节课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好。
第五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教案 第6单元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第6单元 表内乘法
(二)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76、77页练习十八.【教学目标】:
1、用不同方式巩固8的乘法口诀,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2、进一步掌握8的乘法口诀,用8的口诀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比较熟练的程度.2、发展学生的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根据主题图的含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正确到解决问题.【教学准备】:教材中相应的主题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练习巩固.1、完成76页第6题,集体订正.2、完成第7题.【设计意图】:强化8的乘法口诀,加深对口诀的了解和记忆.3、引导完成9~10题.1)了解题目的意思.2)填写出乘法算式的结果.3)观察图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4)根据图意说出的想法,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5)学生自行独立解答.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6)引导学生说出解答的根据.(强调有几个几?)
【设计意图】:巩固用乘法解决问题,进一步乘法的意义,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6、开火车,对口了令.7、背一背.【设计意图】:巩固8的乘法口诀,达到熟练运用.8、填一填.(出示小黑板)
8×2=□ 7×3=□ 8×6=□ 2×8=□ 6×7=□ 4×6=□ 5×7=□ 4×7=□ 5×8=□ 8×3□ 8×8=□ 8×5=□ 5×6=□ 7×8=□ 6×8=□ 6×4=□
9、第12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解答,先让学生集体讨论,然后同桌或小组交流订正.二、拓展学习.1、在□里填出合适的数.39=□×□+□ 61=□×□+□ 39=□×□-□ 61=□×□-□ 7×8-16=8×□ 5×7+21=7×□
2、每辆车限坐乘客8人,现在有26位乘客,3辆车能坐得下吗?
三、拓展练习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1、24=□╳□=□╳□ 16=□╳□=□╳□2、6+☆+☆+☆=30 ☆=()
3、商场里有一种袜子每双3元钱,妈妈有20 元,想买6双这样的袜子,她带的钱够吗?
【教学反思】: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