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第3单元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第3单元 测 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难点】
重 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难 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6000米=()千米 1千米=()米+400米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7—10题.2、完成“练习六”第1—3、5、9、11题.3、完成“练习五”第6及练习六”第6、7、12题.通过实际操作和生活调查进一步加深长度单位的理解及应用
三、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第二篇:2017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练习课第4课时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教学重难点】
重 点:理解题意,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难 点:能熟练进行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计算下列各题。124+456=345+892= 456-234=860-668=
二、基础练习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已经学习过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了,也知道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今天我们就来练习一下,一起来看看下面的题目。课件出示教材第44页练习九第2题。
引导学生先观察图,再读题,使学生能正确理解题意。学生独立思考,指名学生板演,然后教师订正讲解。这时园内有多少位游客? 892-265+403=1030(位)园内全天来了多少位游客? 892+403=1295(位)
三、巩固练习
1.红花服装店有526件童装,上午卖出362件,下午卖出123件,晚上老板进了135件,晚上卖出25件。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教师提示:解决本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各数量间的关系。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解答,小组派代表板演汇报。解答:现在红花服装店里有多少件童装? 526-362-123=41(件)41+135-25=151(件)今天一共卖出多少件童装? 362+123+25=510(件)
2.课件出示教材第46页练习九第14题,学生独立思考,选择自己的方案。
小组汇总各自的方案,并派出代表进行汇报,其余小组补充。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案既完整又正确。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问题的练习课,前面已经学习过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决相应的问题,本 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熟练运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本节课我已经教学生如何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本以为学生应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仍有部分学生不懂得选用合适的计算策略。我认为最主要是对题意的理解不清,因此我认为在讲解题目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分析题目作为重点,让学生养成分析题目的良好习惯,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
第三篇: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2页练习七。【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的方法。【重点难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复习导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会了分类与整理,今天让我们来对这个课时进行针对性练习。
【新课讲授】
完成课本P31页练习七的第六题。师:同学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呀? 让学生自说自话,发表完意见后
师: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一(1)班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哪些?那你们喜欢那个动物呢?
生:猫!
师:好,让我们来看看一(1)班喜欢猫的有多少人? 生:6个人。
然后知道学生把喜欢其他小动物的人数数出来。师:看着这些数字大家发现了什么吗? 生:喜欢大熊猫的人数最多。生:喜欢猫和猴的人数一样多。生:喜欢小乌龟的人数最少。
老师指引学生从所看到的图中得出结论,并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在学习中 1 的主人翁地位。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的第4题。
第(1)题是按指定标准分类,第(2)题是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两组,也可以按颜色分两类。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七的第5题。
可以按天上飞的和地上走的分两类,也可以按2只脚和4只脚分两类,还可以按大小分两类。【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请与同学讨论。【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四篇: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7页练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出示下图:
师: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生1:1号是圆柱。生2:2号和6号是长方体。生3:3号是球。
生4:4号和5号是正方体。生5:7号叫三棱柱。
师:这些图形与我们前一节课学习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这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前一节课学习的是平面图形。
生2:从这些图形中可以找到前一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
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立体图形的面)
【新课讲授】
1.观察图形,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出示下列图形: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同桌之间说一说。
(2)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3)课件演示——面在体上。2.自主探索。
(1)从立体图形中找平面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结:画、印、描、折。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2)动手操作(画一画)。①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b.每组图形至少要有2个。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一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②小组合作。③全班交流。④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了纸上。现在 2 我们来说一说,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生1:用正方体的面可以画出正方形。生2:用长方体的面可以画出长方形。师:能画几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3:3种。
生4:用三棱柱的面可以画出三角形。生5:用圆柱的面可以画出圆形。(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圈□、3.教学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7题。(1)了解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
师:哪两个面是一对“好朋友”,为什么?
生1: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是“好朋友”,因为它们的面相等。生2:左面的面和右面的面是“好朋友”,因为它们的面也相等。生3: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是“好朋友”,因为它们的面也相等。
师:他们说得正确吗?你们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先小组讨论一下,再汇报。汇报、交流。
生1:把盒子拆开,把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重叠比一比,把左面的面和右面的面重叠比一比,把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重叠比一比,看它们能否都是完全一样大的。
生2:把前面、上面和右面的面分别在纸上印一下,画出来,再剪下来,再分别与后面、下面和左面的面重叠比一比,看是不是完全相等。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下面就请各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剪一剪,画一画,比一比,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操作。汇报、交流。
师:能说说你们验证的结果吗?
生:通过试验,我们发现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相等,右面的面和左面的面相等,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相等。
师:说得很正确。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7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能判断题中右边的图形是长方体的哪个面吗?用线连一连。
学生独立判断、连线。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出示正方体展开图。
师:这是一个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物体的展开图。如果把它折起来,你猜它应该是一个什么物体?
生:正方体。
师:对!正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面。
师:想一想:这个正方体的几号面和几号面相对?为什么? 生1:1号和2号相对。因为把它们折起来,正好相对。生2:5号和6号相对。因为把它们折起来,正好相对。生3:4号和3号相对。
师:他们说得对吗?我们来折一折,试验一下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用桌子上的展开图折一个正方体,再看一看1号和2号是不是相对的面,5号和6号是不是相对的面,4号和3号是不是相对的面。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小结:1号的对面是2号,5号的对面是6号,4号的对面是3号。【课堂作业】
1.圈一圈,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
2.说一说,涂一涂。
(1)给前面涂上红色,上面涂上绿色,右面涂上蓝色。(2)你看到哪几个面?
(3)上面和()面同样大。左面和()面同样大。前面和()面同样大。
3.剪一剪,折一折,哪个图形能折成一个完整的正方体,在图形下面打“√”。
4.把左面的硬纸片折一折,就能折成右面的正方体盒子。
(1)数字“1”的对面是数字()。(2)数字“6”的对面是数字()。5.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思考题。答案:1.②③②② 2.(1)略
(2)能看到前面、上面、右面三个面(3)下右后
4.(1)4
(2)2 5.有4种。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面的特点,这对我们今后的继续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1”的对面是“2”,“5”的对面是“6”,“4”的面对是“3”。
练习一中的第7题,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边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三个面来推测。学生判断有困难。另外第8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说出用
做成的正方体,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观察、想像做出判断,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3单元 小数除法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难 点: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 指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4)学生:这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这个普通苹果的多少倍?(5)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据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加以解决。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0题。(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教师:要怎么比较两个家庭每月节约的费用? 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出两个家庭每个月平均节约的费用,就要知道一定时期内的节水费用,再运用“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两个家庭每月的节约费用。本题要注意的信息是两个家庭的节水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半年,一个是一个季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8题。(1)指名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9题。
提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商,再与被除数比较,最后观察除数的特点,看看有什么规律。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归纳出统一的结论。(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若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1题。
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订正。
四、自我检测
1.列竖式计算。
1.28÷0.16= 57.04÷0.023 72÷0.24 1.25÷0.8 2.在○里填上“﹥”“﹤”或“﹦”。
1.256÷0.4○1.256
33.6÷4.2○33.6 0.875÷2.5○0.875
5.69÷1○5.69 3.航航用5.88米的彩纸做圆环,做一个圆环需彩纸0.056米。这些彩纸可做多少个圆环?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六、作业:某市出租车公司规定:3km以内8元,超过3km,每千米收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张红乘做出租车从家到图书馆,支付车费15.5元。你知道她家离图书馆最多有多少千米吗?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0题:34.5÷6=5.75(元)21÷3=7(元)5.75﹤7 第8题:455÷6.5=70(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