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时间:2019-05-12 17:30: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一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2单元 位 置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22~23练习五第5、7、8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提高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综合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 点: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难 点: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引导启发,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提问:这一单元同学们学会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谁来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位置呢?

学生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用数对怎样表示自己的位置,然后再全班交流。2.引入: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练习来巩固这一单元所学知识。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出示教材第22页“练习五”第5题。

(l)介绍国际象棋棋盘表示棋子位置的规则:国际象棋的棋盘为正方形,由32个深色和32个浅色方格交替排列组成,每边8个方格。8排垂直的格子称为“直线”,8排水平的格子称为“横线”,同色格组成的角角相触的各线称为“斜线”。

(2)引导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与我们学的知识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引导学生发现:这里的“列”是由字母组成的。)

(3)让学生说一说各棋子现在的位置如何表示?再做一做。2.出示教材第23页第7题。

(1)根据要求做一做,然后思考: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了,什么没变?

(2)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图形向右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列,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行,数对中的第二个数没有变;图形向上平移,改变了顶点所在的行,没有改变顶点所在的列,数对中的第一个数没有变。

(3)追问:平移后需要画出几个图形?(2个)注意提醒学生是“分别”平移,不是连续平移。3.出示教材第23页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题意(一个格子的长和宽各表示100米),再让学生根据图上的数据,描述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及行走路线,或根据建筑物的实际方位在图中标出建筑物所在位置。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指名回答(1)题:邮局所在的位置可以用(1,7)表示。它在学校往北700m,再往东lOOm处。

三、拓展延伸

1.结合教材第23页“生活中的数学”,讲解围棋棋盘及地球上的经纬线与数对的联系,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与数对有联系?

(如电影院座位、象棋等)

2.出示字母表: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字母“Q”的位置在第2列,第2行,用数对表示(2,2)。请根据以上信息填空。

(l)字母M、D、J、S的位置可以分别用(,)、(,)、(,)和(,)表示。

(2)某字母的位置可以用数对(1,2)表示,其中数字1表示(),数字2表示()。

请你在图中圈出这个字母。

【易错点剖析】在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时,先表示列再表示行,这一知识点学生容易出错;另外在确定第几行第几列时,也容易数错。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数对的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列从左往右数,行从前往后数。

【归纳点评】通过本题的练习,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了行与列,明白了确定行与列的规则,巩固了数对的知识。

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

1.熊猫馆的位置在(,),白鹤馆的位置在(,)。

2.老虎馆的位置在(2,3),在图上标出老虎馆。3.从老虎馆到白鹤馆,要向()走()格,再向()走()格。

【易错点剖析】在方格上确定数对的位置时,要看清楚行和列的开始。本题中行与列都是从0开始的。学生在做题时对于0总是忽略,直接从最左边一列为第一列。

【归纳点评】在方格纸上,表示位置的那些点都分散在方格纸竖线和横线的交点上。方格纸的竖线从左到右依次标注了O,1,2……6;横线从下往上依次标注了O,1,2……6,其中的“O”既是列的起始,也是行的起始。

四、全课小结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怎样用数对表示位置,怎样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通过本课练习你还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按下列要求做题。

1.先写出三角形各个点的位置。

2.把三角形ABC向上平移5个单位,画出图形,再写出平移后图形A1B1C1顶点的位置。3.画出把三角形ABC沿B点顺时针旋转90度后的图形A′B ′C′。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数对(列,排)行:横排 列:竖排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3单元 小数除法

第6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30~31练习七第2、5~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经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计算过程,体验迁移应用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感受发现知识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 点:巩固和加深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算法,并能正确计算。难 点:探究在小数除法计算中,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

【教学方法】:指导练习法。自主练习,小组合作交流。【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教师:我们上节课已经学习了一个数除以小数的除法运算,那我们现在就来检验一下。

1.谁能说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指名回答,其余学生补充。2.列竖式计算。

57.6÷0.12= 4.85÷O-25= 0.27÷0.75= 25.6÷0.32= 指4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7题。(1)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表格。

(2)根据所填表格,小组内交流、讨论,说说被除数、除数与商的有关规律。(3)组织学生汇报。

(4)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归纳总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将小数点向左或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商不变。)

2.教材第30页练习七第5题。

(1)学生理解题意,获知题目中的已知信息,分别是:一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1.67 kg,而一个普通的苹果的质量是0.25 kg。

(2)提问:你能根据题目已知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提示:首先明确本单元的教学考查重点是小数除法,而这两个课时的内容是一个数除以小数,所以提出的这个数学题目要与“一个数除以小数”这个主题相关。

(4)学生:这个“苹果冠军”的质量是这个普通苹果的多少倍?(5)学生对提出的问题根据一个数除以小数的知识加以解决。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0题。(1)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2)教师:要怎么比较两个家庭每月节约的费用? 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出两个家庭每个月平均节约的费用,就要知道一定时期内的节水费用,再运用“单价=总价÷数量”求出两个家庭每月的节约费用。本题要注意的信息是两个家庭的节水时间不一样,一个是半年,一个是一个季度。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中相互交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8题。(1)指名学生读题,审清题意。

(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9题。

提示:先计算出每道算式的商,再与被除数比较,最后观察除数的特点,看看有什么规律。

(1)组织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讨论发现的规律,归纳出统一的结论。(当被除数不等于0时,若除数等于1,则商等于被除数;若除数小于1,则商大于被除数;若除数大于1,则商小于被除数。)

3.教材第31页练习七第11题。

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并订正。

四、自我检测

1.列竖式计算。

1.28÷0.16= 57.04÷0.023 72÷0.24 1.25÷0.8 2.在○里填上“﹥”“﹤”或“﹦”。

1.256÷0.4○1.256

33.6÷4.2○33.6 0.875÷2.5○0.875

5.69÷1○5.69 3.航航用5.88米的彩纸做圆环,做一个圆环需彩纸0.056米。这些彩纸可做多少个圆环?

五、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你的学习有何评价?

六、作业:某市出租车公司规定:3km以内8元,超过3km,每千米收1.5元(不足1km按1km计算),张红乘做出租车从家到图书馆,支付车费15.5元。你知道她家离图书馆最多有多少千米吗?

【板书设计】

练习课

第10题:34.5÷6=5.75(元)21÷3=7(元)5.75﹤7 第8题:455÷6.5=70(m2)

第三篇: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案

第6单元 多边形的面积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P89~90练习十九第4~11*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熟练运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底、高、面积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量,用算术方法或方程计算第三个量。

过程与方法:通过猜测、验证、比较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和高的直接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 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应用题。难 点:逆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教学方法】:学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个平行四边形、一个长方形。【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复习回顾: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要求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怎样求?教师板书公式。

2.你能想办法求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P89练习十九第4题)动手操作:画出已知底的高。

指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请其余学生作点评。教师在以上图形中填入底和高的数据,学生口答。

3.只列式不计算:选择合适的底和高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小组交流。

在解答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找准对应的底和高。

二、指导练习

1.补充题:

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50米,高是78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l)学生先独立列式解答,然后集体订正。

(2)如果问题改为“每公顷可收小麦7000千克,这块地共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先独立列式,然后集体讲评: 先求这块地的面积:250×78÷10000 =1.95(公顷),再求共收小麦多少千克:7000×1.95=13650(千克)。

(3)如果问题改为“一共可收小麦58500千克,平均每公顷可收小麦多少千克”,又该怎样求?

将(3)与(2)比较,从数量关系上看,哪里相同?哪里不同? 讨论归纳后,学生列式解答:58500÷(250×78÷10000)(4)小结:上述几题,我们根据一题多变的思想进行练习,尤其是变式后的两道题,都是要先求面积,再变换成积后才能进入下一步计算,否则就会出现问题。

2.练习十九第6题。

(1)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否相等。(2)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观察得出: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底都是2.8 cm,高都是1.5 cm。(3)启发学生得出: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3.练习十九第7题。

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等于正方形的边长。)

4.练习十九第8题。

让学生观察、讨论什么不变,什么发生了变化(四条边的长度不变,底边上的高发生变化),从而得到它们的周长不变,但面积变小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89页练习十九第5题。(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引导学生讨论: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这块麦田有多少公顷? 要求平均每公顷收小麦多少吨,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3)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全班集体订正。2.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11*题。

(1)议一议:把两个小三角形拼接在一起,会有什么新的发现?(2)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关系? 引导得出:拼摆的平行四边形和小平行四边形等底等高,因此面积都是大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48÷2-24(cm2)。

四、课堂小结

组织学生认真回顾这节课的知识,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五、作业:教材第90页练习十九第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课 S=ah

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

第四篇: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29-32页练习七。【教学目标】

1.通过分一分,看一看,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感知分类的意义,掌握分类的方法。【重点难点】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复习导入】

师:上两节课我们学会了分类与整理,今天让我们来对这个课时进行针对性练习。

【新课讲授】

完成课本P31页练习七的第六题。师:同学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呀? 让学生自说自话,发表完意见后

师:今天让我们来看看一(1)班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哪些?那你们喜欢那个动物呢?

生:猫!

师:好,让我们来看看一(1)班喜欢猫的有多少人? 生:6个人。

然后知道学生把喜欢其他小动物的人数数出来。师:看着这些数字大家发现了什么吗? 生:喜欢大熊猫的人数最多。生:喜欢猫和猴的人数一样多。生:喜欢小乌龟的人数最少。

老师指引学生从所看到的图中得出结论,并以学生为主,体现学生在学习中 1 的主人翁地位。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0页练习七的第4题。

第(1)题是按指定标准分类,第(2)题是按不同标准分类。可以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分两组,也可以按颜色分两类。2.完成教材第31页练习七的第5题。

可以按天上飞的和地上走的分两类,也可以按2只脚和4只脚分两类,还可以按大小分两类。【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收获了什么?请与同学讨论。【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在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生活中的实例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我们生活中的事物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并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明白“生活处处有数学”。

第五篇:第3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5、6、7页练习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面的特征,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重点难点】

1.初步感知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2.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的特征。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 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出示下图:

师:你能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吗? 生1:1号是圆柱。生2:2号和6号是长方体。生3:3号是球。

生4:4号和5号是正方体。生5:7号叫三棱柱。

师:这些图形与我们前一节课学习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生1:这些图形是立体图形,前一节课学习的是平面图形。

生2:从这些图形中可以找到前一节课学习的平面图形。

师:有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出示课题:立体图形的面)

【新课讲授】

1.观察图形,感知“面在体上”。(1)观察操作。出示下列图形: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立体图形中,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同桌之间说一说。

(2)引导发现。

师:你们刚才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3)课件演示——面在体上。2.自主探索。

(1)从立体图形中找平面图形。

师:刚才小朋友们通过观察发现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考。小结:画、印、描、折。

小结:小朋友们真聪明,想出的办法比书上的小朋友的还要多,真棒!(2)动手操作(画一画)。①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b.每组图形至少要有2个。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一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②小组合作。③全班交流。④小结。

师:刚才小朋友通过小组合作,帮助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了纸上。现在 2 我们来说一说,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请把它圈起来。

生1:用正方体的面可以画出正方形。生2:用长方体的面可以画出长方形。师:能画几种大小不同的长方形? 生3:3种。

生4:用三棱柱的面可以画出三角形。生5:用圆柱的面可以画出圆形。(学生边汇报,老师边圈□、3.教学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7题。(1)了解长方体各个面之间的关系。出示一个长方体盒子。

师:长方体有几个面? 生:6个面。

师:哪两个面是一对“好朋友”,为什么?

生1: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是“好朋友”,因为它们的面相等。生2:左面的面和右面的面是“好朋友”,因为它们的面也相等。生3: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是“好朋友”,因为它们的面也相等。

师:他们说得正确吗?你们能想办法验证一下吗?先小组讨论一下,再汇报。汇报、交流。

生1:把盒子拆开,把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重叠比一比,把左面的面和右面的面重叠比一比,把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重叠比一比,看它们能否都是完全一样大的。

生2:把前面、上面和右面的面分别在纸上印一下,画出来,再剪下来,再分别与后面、下面和左面的面重叠比一比,看是不是完全相等。

师:这些方法都不错。下面就请各组按照自己喜欢的方法剪一剪,画一画,比一比,验证一下。

学生分组操作。汇报、交流。

师:能说说你们验证的结果吗?

生:通过试验,我们发现上面的面和下面的面相等,右面的面和左面的面相等,前面的面和后面的面相等。

师:说得很正确。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7题。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能判断题中右边的图形是长方体的哪个面吗?用线连一连。

学生独立判断、连线。汇报、交流。

4.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第8题。出示正方体展开图。

师:这是一个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物体的展开图。如果把它折起来,你猜它应该是一个什么物体?

生:正方体。

师:对!正方体有几个面呢? 生:6个面。

师:想一想:这个正方体的几号面和几号面相对?为什么? 生1:1号和2号相对。因为把它们折起来,正好相对。生2:5号和6号相对。因为把它们折起来,正好相对。生3:4号和3号相对。

师:他们说得对吗?我们来折一折,试验一下好吗? 生:好。

师:请同学们用桌子上的展开图折一个正方体,再看一看1号和2号是不是相对的面,5号和6号是不是相对的面,4号和3号是不是相对的面。

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交流。

小结:1号的对面是2号,5号的对面是6号,4号的对面是3号。【课堂作业】

1.圈一圈,用哪个物体可以画出左边的图形。

2.说一说,涂一涂。

(1)给前面涂上红色,上面涂上绿色,右面涂上蓝色。(2)你看到哪几个面?

(3)上面和()面同样大。左面和()面同样大。前面和()面同样大。

3.剪一剪,折一折,哪个图形能折成一个完整的正方体,在图形下面打“√”。

4.把左面的硬纸片折一折,就能折成右面的正方体盒子。

(1)数字“1”的对面是数字()。(2)数字“6”的对面是数字()。5.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一的思考题。答案:1.②③②② 2.(1)略

(2)能看到前面、上面、右面三个面(3)下右后

4.(1)4

(2)2 5.有4种。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面的特点,这对我们今后的继续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练习。

第3课时

练习课

“1”的对面是“2”,“5”的对面是“6”,“4”的面对是“3”。

练习一中的第7题,给出了一个长方体,另外给出了它的三个面,让学生判断这三个面哪个是它下边的面,哪个是左边的面,哪个是后边的面。这道题要用到长方体相对的面相等的特征,因为学生从图中只能看到长方体的上面、前面、右面,另外三个面看不到,只能根据看到的三个面来推测。学生判断有困难。另外第8题,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说出用

做成的正方体,数字4的对面是数字几。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先观察、想像做出判断,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实践证明,这种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操作,使他们初步体会到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达到了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下载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数学 五年级上册第2单元 第3课时 练习课 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2课时 练习课(教案)

    第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练习课(教材第38~40页练习八习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 第3单元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第3单元 测 量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

    2017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4单元练习课第4课时教案

    第4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2、减法 第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44~46页练习九第2、14题。 【教学目标】 熟练计算三位数的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选择合适的......

    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植树问题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2课时 植树问题(3) 教学目标: 1.运用转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数学模型。 2.进一步培养......

    数学第3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分数除法 第一课时 倒数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国,理解倒数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体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第5课时 2、3、5的倍数练习课

    第5课时练习课 学习内容: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7~12题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12课时 加减混合练习课 人教新课标(2014秋)

    《加减混合练习课》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理解计算顺序。[来源:Z,xx,k.Com]2、进一步理解十以内的加减法,能熟练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来源:学|科|网Z|X|X|K]3、能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第4单元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3课时 练习课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第3课时练习课【教学内容】:教材第49~50页练习八第2、3、6~12*题。【教学目标】: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准确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