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

时间:2019-05-12 16:4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

第一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第6页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解法1: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解法2:(6×5+6×4+5×4)×2

=(30+24+20)×2

=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

第二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3课时 比例尺 教案

第4单元 比例

第3课时 比例尺(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力目标 :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情感目标 :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

下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7.81= x40000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

(2)出示例3(指名板演)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1=2(cm)100001(40000-20000)×=2(cm)

100001 25000×=2.5(cm)

10000 20000×

三、拓展应用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110米,宽90米,把它画在比例尺是的图纸上,长和宽各应画多少厘米?

四、总结

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五、作业布置

教材58页10、11题 【板书设计】

比例尺的应用

例2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km。

7.81= x400000 x=7.8×400000 x=3120000 例3 200m=20000cm 400m=40000cm 250m=25000cm

1=2(cm)100001(40000-20000)×=2(cm)

10000 20000× 25000×

1=2.5(cm)100007.81= x40000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略)

第三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3课时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P86-87例2,“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四第12-15题。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知识迁移、类推、发现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规律和方法。2.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小数互化的方法,并能熟练运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3.通过合作交流、探索发现等数学学习活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探索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熟练地进行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引入 1.出示例2 师问:1.15倍是指什么?110%是什么意思? 讨论: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多少的方法? 师再问:求谁完成的个数多? 2.师明确:要比较两位同学完成仰卧起坐个数的多少,就是要比较1.15和110%这两个数的大小。

二、讨论比较方法

1.师:讨论一下,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比较出这两个数的大小? 2.组织交流讨论结果 归纳:(1)可以把1.15改写成百分数,与110%比较.(2)也可以把110%改写成小数,与1.15比较.3.体会互化方法

(1)师问:怎样将1.15改写成百分数呢? 师板书:1.15=115%(2)完成比较

因为115%﹥110%;所以1.15﹥110%.王红完成的多 想一想:那怎样将110%改写成小数进行比较呢?

三、归纳改写方法 1.完成试一试

师呈现去掉中间环节的两个等式: 0.3=30% 0.248=24.8%

问:百分号前面的数与原来的小数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师:谁能总结一下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

2.师:根据刚才总结出的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想一想,怎样直接将百分数改写成小数呢?

指名说一说,并相机总结。

四、巩固练习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师:再说一说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的方法。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师:引导学生根据上述发现进行逆推,并在应用规律解题的基础上,适当总结。

3.完成练习十四第12题

4.完成练习十四第13-15题

(1)指名说一说:1.36和3.9改写成百分数的过程和结果。(2)师:200%和0.7%是怎样改写成小数的?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掌握了什么本领?评价总结

六、布置作业。

教 学 反 思

第四篇:人教版数学 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案

第4单元 比

第3课时 比的应用

【教学内容】

第54——56页“比的应用”及练习十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比的知识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

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导学过程】 【自主预习】

1、我们在教学中学过平均分,平均分的结果有什么特点?在日常生活中,为了分配的合理,往往需要把一个数量分成不等的几部分,即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方法通常叫按比例分配。2、一瓶500ml的稀释液,其中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别是100ml和400ml,__________?(补充问题并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知探究】

1、阅读例2主题图,再用自己的话表述题意,说说稀释液是怎么配制的?

想一想“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

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5分之1,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5分之4。

2、自己动笔,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你想出了几种?每一种的解题思路是什么?

3、对照课本,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与区别,你更喜欢哪一种?并把例题解答过程中的空白处填完整。

4、对得数进行检验,并思考:这道题中完整的检验包含几个方面?

检验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

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5、练一练:P55练习十二题1、2、3题。

6、学校把栽28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有47人,二班有45人,三班有48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梳理】

本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

【随堂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4、8题

2、练习十二的第7题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课时植树问题

第7单元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第2课时 植树问题(3)

教学目标:

1.运用转化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在一条首尾封闭的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的数学模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以及抽取数学模型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的基本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复习旧知

教师:在前面两节课中,我们共同探讨了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还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谁来帮助大家一起回顾这些知识?

预设:在一条线段上植树可以分成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多1;两端都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一端栽一端不栽时,棵数和间隔数相等。

教师:在解决复杂问题时,我们是怎么做的?

预设:可以先给出一个猜测,要判断这个猜测对不对,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再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原来的问题。

教师:同学们对已学知识掌握得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中的另一种情况。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出示情境,展开探索

例3:张伯伯准备在圆形池塘周围栽树。池塘的周长是120 m,如果每隔10 m栽一棵,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这道题与前面学习的植树问题相比,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预设:不同之处在于前面学习的是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这道题是在一个圆形周围植树。(教师追问1:线段是怎样的?圆形又是怎样的?)线段是直的,圆形是一条曲线。(教师追问2: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逐步引导得出: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

预设:相同之处是,都是已知长度和间隔距离。

教师:你能联系已经学过的知识,自主解决“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讨论汇报。

2.概括归纳,得出模型

教师:大家想到了用什么方法来解决问题?(画图)120 m的长度太长了,怎么办?(先用简单的数据试一试)

(1)以周长为40 m的圆为例,通过下图得知,能栽4棵树。

(2)如果把圆拉直成线段,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3)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理解。

引导得出: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

教师:利用发现的知识,你能解决例3的问题吗?(出示:池塘的周长是120 m?)

120÷10=12(棵)

答:一共要栽12棵树。

教师:谁能完整地概括一下刚才的发现?

预设: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与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三、课堂练习,巩固强化

教师:运用刚才的发现,解决以下实际问题。

1.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 m。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 m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要装几盏灯?

150÷15=10(盏)

答:一共需要装10盏灯。

教师:你能利用题目中的数据编出一道在线段上植树(一端栽一端不栽)的问题吗?

学生练习,交流汇报。

2.一条项链长60 cm,每隔5 cm有一颗水晶。这条项链上共有多少颗水晶?

教师:这题与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的知识有关联吗?属于哪一种情况?(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你能说说在这题中谁与谁“一一对应”吗?(水晶的颗数与间隔数)

练习校对:60÷5=12(颗)

答:这条项链上共有12颗水晶。

四、拓展延伸,灵活应用

小区花园是一个长60 m,宽40 m的长方形。现在要在花园四周栽树,四个角上都要栽,每相邻两棵间隔5 m。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仔细读题并思考,这题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是在长方形的四周植树)你能运用画图的方法找到这类问题中隐藏的规律吗?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

预设1:可以先求出花园的周长,再按照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求。(追问:这种方法跟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相同的。(60+40)×2=200(m)200÷5=40(棵)

答:一共要栽40棵树。

教师:这样的方法栽树能够保证四个角上都有树吗?为什么?(能够保证,因为长和宽都是5的倍数)

预设2:也可以分别求四条边上各栽多少棵,再求一共栽多少棵。(追问:用这种方法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四个角上的树不能重复计算。

教师:那我们可以把4条边都当作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来求。(你能自己画一画吗?)

60÷5×2=24(棵)40÷5×2=16(棵)24+16=40(棵)

答:一共要栽40棵树。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交流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强调:在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上植树,所需棵数和间隔数“一一对应”,相当于在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中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

一端不栽 间隔数=棵树

下载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