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教案

时间:2019-05-12 17: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教案》。

第一篇: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教案

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

教学内容:P78-79例2和“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进 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

2.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用分数乘法和减法解决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

谈话,并出示例题。

学生自由读题,了解题意。

二、探索新知

1.出示例2,问: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说出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谈话:为了使已知条件之间、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更清楚,可以先画线段图。教师一边讲解一边示范画线段图的过程,学生和教师一起操作,完善线段图。2.问:要求女运动员有多少人,可以先算什么?在图上指出来。各自列式解答,指名板演,期于学生同时列式解答。集体评讲。探讨其他算法

设问:想一想还可以怎样算? 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适当评讲。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列式解答。集体评讲。

2.完成“练一练”第2、3题 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解答。(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集体评讲。

四、总结回顾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三第1、2题。

第二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是在教学简单分数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回顾本节教学,我感到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分重视学生说的训练。在以前应用题的教学中,对说的训练重视的不够,表现为学生只会做题不会说,这个片断,我不仅关心学生是否会解答问题,更关注解决问题是采用了什么方法,以及方法是怎样想出来的。引导学生把思考过程有条理的说出来,为了深化学生的思维,避免死记硬背、机械是模仿,解题后要求说出算式的依据,要说中及时得到反馈,进行矫正、补充,这种说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语言与思维的协调发展。二是很好地解决了大部分学生会,怎么教的问题。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本节内容并不难,为此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他们学习应用题的兴趣。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死记数量关系,找出谁是单位1,谁是分率,知道要求是分率对应的题用乘法计算等,学生只会用一种方法,长此以往,对灵活解题是不利的,在这个片断中,问题开放,采用四人小组合作,引导学生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说中学到知识,增长本领。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5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练习|苏教版

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练习课教案

教学内容:11册练习十六11~15

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能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体会分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含义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熟练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能熟练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据题意,先判断单位“1”,再列数量关系式。

(1)梨子的数量是桔子的;

数量关系是()×()=()。

()×()=()。

(2)一袋米,还剩;

数量关系是①()×()=()。

②()×()=()。

(3)火车速度比汽车快

数量关系是①()×()=()。

②()×()=()。

(4)实际烧煤比计划节约

数量关系是①()×()=()。

②()×()=()。

小结:我们在遇到含有分率的分数问题是要先确定单位“1”和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意图:帮助学生复习单位“1”和数量关系结构。)

二、分类练习

1、完成下面4题

⑴小华看一本168页的故事书,已经看了,还有多少页没有看?

⑵食堂买来630千克大米,买来的面粉比大米少。买来面粉多少千克?

⑶一块菜地有公顷,种了土豆,其它的种植花生,花生地多少公顷?

⑷水果店运来苹果吨,运来的梨子比苹果多,梨子运来多少吨?

2、给上述4题分类

⑴前后4人小组讨论

⑵请学生汇报是如何分类的,说出自己的理由。

这里学生可能出现三种分类情况:⑴和⑵,⑶和⑷,前者单位“1”数量是整数,后者单位”1”数量是分数;⑴、⑵和⑶,⑷单独,前者求分率都是1-,后者求分率是1+;⑴和⑶,⑵和⑷,前者是部分数量与总数量在比较,后者是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

⑶教师引导后归类,一类是部分数量与总数量进行比较,另一类是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进行比较。

⑷提问:虽然4题分为了两类,但是它们又有着共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都是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3、小结:我们在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要注意先分析数量关系,同时注意分数在具体题目中的含义。比如第三题和第四题前后两个分数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教学意图:通过对比和分类,更进一步让学生掌握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讲清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第三题和第四题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具体含义)

三、深化练习(4人小组完成,一个人记录所编题目,之后汇报)

1、一堆煤有吨,烧去,烧去多少吨?

(1)要求学生口答算式,说明列式根据。

(2)改变条件,变成两步计算的分数乘法应用题。

(如:一堆煤有吨,烧去一部分后,还剩,烧去多少吨?)

(3)改变问题,变成两步计算分数乘法应用题。

(如一堆煤有吨,烧去,还剩下多少吨?)

2、李大伯养鸡160只,养鸭的只数是鸡的。

(1)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①养鸡多少只?②鸡和鸭一共多少只?

③鸡比鸭多多少只?④鸭比鸡少多少只?

(2)对提出的问题口答算式

(3)引导学生对两组题进行比较,看看这两组题,不管是一步计算的还是两步计算的,它们都是根据什么来列式的(4)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它们都是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来列式计算的。

(教学意图:沟通简单分数乘法应用题与稍复杂分数乘法应用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和体会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

四、提高练习

1、春领小学植了90棵树,其中是六年级植的,是五年级植的。

(1)根据提供的条件,你想提什么问题呢?(把自己最有价值的问题写在小纸条上)

可能有:①六年级植树多少棵?②五年级植树多少棵?

③两个年级共植树多少棵?④六年级比五年级多植多少棵?

⑤其它4个年级植树多少棵?

⑥五、六年级共比其他年级多植树多少棵?

(2)选择需要两步或以上的问题让学生解答。(③④⑤⑥)

(3)每人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解答后汇报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利用掌握的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巩固学生对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理解;每人可以选择一个问题解答,可以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思维程度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解答。)

2、小红读一本300页的故事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第二天比第一天多读,第二天读了多少页?

(1)请学生试着独立完成,如果有困难可以在小组里讨论解决,看哪位同学最先做出来?

(2)两种方法:300××(1+)或300×+300××

(目的:提升学生的思维深度,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总结

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时,首先要判断单位“1”是谁,是不是知道了它们具体数量。再找出所求问题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最后依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

板书设计:

稍复杂的分数乘法问题

第一类: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比较

第二类:相对独立的数量之间的比较

共同点:实质是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第四篇: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分数乘法》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2~3页例

1、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比较、验证等环节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从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乘整数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探求新知

(一)探索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1.教学例1(课件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这里的“个”表示什么?你能利用已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师:想一想,你还能找出不一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吗?

2.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预设:(1)(个);(2)(个);(3)(个);(4)3个就是6个就是,再约分得到(个)。(根据学生发言依次板书)

3.比较分析

师:我们先来比较第(1)和第(2)两种方法,请分别说说你是怎么想的?预设:

生1:每个人吃个,3个人就是3个相加。

生2:3个个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为。

提出质疑:3个相加的和可以用乘法计算吗?为什么?

预设: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计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是一个分数。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板书)

师:我们再来比较第(2)和第(3)两种方法,这样算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说出:这两个式子都可以表示“求3个相加是多少”。

师:再来看这里的第(4)种方法,你能理解它表示的意思吗?结合图形把你的想法跟同桌进行交流。

4.归纳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三个算式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并且知道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它们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设计意图:呈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一共吃了多少个?”,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以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经历独立思考、自主计算并验证、小组交流等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呈现个性化的方法,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习状态。采用因势利导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得出结论,加深了对分数乘整数意义的理解。】

(二)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1.不同方法呈现和比较

师:刚才的第(4)种方法用语言描述得出计算结果的过程,结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回顾一下,的计算过程用式子该如何表示?预设:

生1:按照加法计算=(个)。

生2:(个)。

师:比较一下,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同吗?它们的相同点在哪里?(分母都是9)不同之处又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打上方框)这里的2+2+2和2×3都是在求什么?预设:有多少个。

2.归纳算法

师: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更简单?那么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的呢?

引导说出:用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板书)

3.先约分再计算的教学

师:刚才我看到有一位同学是这样计算的。与这里的第二种算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预设:一种算法是先计算再约分,另一种是先约分再计算。师: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简单?为什么?

小结:“先约分再计算”的方法,使参与计算的数字比原来小,便于计算。但是要注意格式,约得的数与原数上下对齐。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明确了自主探索的方向,使得对算法的感知上升到理解。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什么分母不变,只用分子与整数相乘”这是教学的难点,通过多次追问,适度引导转化,促进学生的理解。对于“先约分再计算”这种方法的教学,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与思考的过程,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二、巩固练习,强化新知

1.例1“做一做”第1题

师:说出你的思考过程。

2.例1“做一做”第2题

师: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强化算法,突出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再计算。)

三、探索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

教学例2(课件出示情景图)

(1)师: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该怎样计算?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求3桶共有多少升?就是求3个12 L的和是多少。

预设2:还可以说成求12 L的3倍是多少。

预设3:单位量×数量=总量,所以12×3=36(L)。

(2)师: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学生思考,自主列式。)

交流:是根据什么列式的?引导说出思考的过程并板书:“求12 L的一半,就是求12 L的是多少。”

(3)出示第2小题学生自练。引导说出:“12×把12 L看作单位“1”。

表示求12 L的是多少。”在这里都是

(4)师: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你还能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决吗?(学生练习,交流。)归纳小结:在这里,我们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的关系式可以得出:一个数乘几分之几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四、课堂练习,深化理解

1.出示例2“做一做”。一袋面粉重3千克。已经吃了它的,吃了多少千克?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吗?“求3千克的2.比较两种意义

是多少。”

出示:一袋面包重千克,3袋重多少千克?

师:列出算式,并与前一个式子进行比较。这两个式子有什么不同?

预设1:一个是分数乘整数,另一个是整数乘分数。

预设2: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但有所区别。

引导说出: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或者就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表示的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师:那么,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呢?(计算方法和结果)

【设计意图:对一个数乘分数意义的理解,从复习旧知导入,依据单位量×数量=总量这一数量关系,分别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在此基础上,重点让学生说出解决后两个问题列式的依据是什么?再通过尝试练习和交流,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归纳的素材,最终导出此类分数乘法的意义。比较的环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通过对两种不同算式的分析比较,抽象出两个算式的共同点,异中求同,进而深化学生对分数乘法意义的理解。】

五、联系实际,灵活运用

1.算式可以列成 ×,表示 ;或者表示 ; 也可以列成 ×,表示。

师:选择一个算式进行计算,想一想,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2.比较练习

(1)一堆煤有5吨,用去了,用去了多少吨?

(2)一堆煤有吨,5堆这样的煤有多少吨?

你能编写出类似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吗?

3.拓展练习

1只树袋熊一天大约吃 kg桉树叶。10只树袋熊一星期吃多少千克桉树叶?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密切联系教学的重难点,同时习题的编排体现由易到难的层次性,选取的素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明白了什么?说一说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2.谁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其中均为整数且

第五篇: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学内容:第6页例

4、“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二第1-4题。教学目标:

1.理解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6个面完整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培养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长方体教具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这几个面之间有什么关系?他们可以分为几组?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出示例6: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你认为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6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2.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3.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我们刚才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至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1.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2.做练习二第1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3.做练习二第2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1)题的结果来解答第(2)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二第3、4题。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作它的表面积。解法1:

6×5×2+6×4×2+5×4×2

=60+48+40

=148(平方厘米)解法2:(6×5+6×4+5×4)×2

=(30+24+20)×2

=148(平方厘米)答:至少要用148平方厘米。

下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数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3课时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实际问题1》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