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内素材的运用公开课教案
课内素材的运用
【教学目标】
1、以写作带动回归文本,以回归文本促进写作。
2、掌握从课文中提取素材的方法,学会使用素材。【教学重点】
1、古代名人事例的运用。
2、古诗文名作的巧用。【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树立写作使用文本的意识,提高学生作文驾驭文本素材的能力。【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论据段落的结构安排(汉堡包式结构:论点+解释+名言+事例+分析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学们在平时的作文写作中,常为无话可说,无话可写而苦恼不已。其实生活中不缺少美,而缺少发现。要解决“写什么”,首要任务是积攒素材。
议论文写作素材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广大高中生的一个难题。很多同学平时花大力气死记硬背的一些素材,临到考试又都忘得差不多了,即使记起一些,也是零零碎碎,不够完整。其实,不必刻意去记很多的材料,我们可以就从学过的课文入手,充分发掘其中的写作素材,进行多角度思维,思考素材可以为哪些观点服务,或对不同的课文素材进行分论题进行整理,这样就使得课文成为我们写作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们很多同学可谓是:“捧着金碗去讨饭,躺在金山上哭穷”。
其实,“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不必舍近求远,课文素材,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宝库。课文素材是鲜活的例子,是可供二度创作的不竭源泉。对课文素材进行再次利用,既是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是较好的素材积累方法。纵观许多高考满分作文、优秀作文,不难发现,那些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文章,其素材有很多就源自于我们的课本。那么,我们该如何深挖课文素材,写出“高考作文阅卷细则”里要求的“材料丰富,论据充实,意境深远”的优秀作文来呢?
二、技法指导
1、从课文文学形象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高中语文课文不仅涉及的内容丰富而广泛,而且人物众多而鲜活,只要我们认真挖掘并巧妙利用这些文学形象素材,便能很好地阐明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作文“材料丰富”。并且使用课文文学形象作为议论文的论据既能显示出作者对文本钻研得深刻,也让评阅者读起来觉得格外亲切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像高中课文中项羽、刘邦、窦娥、林黛玉、祥林嫂、别里科夫等在文学长廊 中熠熠生辉的文学形象,无不散发着迷人的艺术魅力,如果能够充分挖掘这些文学形象的思想内涵、性格特征,恰当地作为议论文的论据,必然显示出作者游刃有余的写作能力和对材料信手拈来的深厚功底。
如河南高考满分作文《我心飞翔》便使用了项羽和刘邦这一文学形象作为素材: 纵观历史长河,又有多少的出人意料发生在情理之中呢?项羽、刘邦可谓一代枭雄,项羽正直守己、刘邦狡猾机智。鸿门宴上,项庄为项羽舞剑刺沛公,本可助项王成就一代伟业,然而,项王却因固守正直的洁名纵虎归山,以致日后项王兵败乌江。鸿门宴上刺沛公已在情理之中,岂料项王却甘愿保护自己日后的死对头,这倒是出人意料的。然而情理毕竟是人的主观理念,出人意料的事在历史上也非罕见。
这个作文片段就是以《鸿门宴》中的项羽和刘邦作为素材,充分论证了“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这一论点。文中的文学形象对每位学生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但作者得心应手地将它们准确运用到文中,使文章论点更加突出,论据更加充足,论述更加生动。
2、从课文语言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课文多为名家名作,有些课文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精致典雅,优美流畅,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甚至有些课文字字珠玑。引用课文中的语言作为素材,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语言素材,就是语文课本中某些思想和文采兼美的句子和段落。这些语言可以直接用在文中,成为写作的原始素材。
语言素材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直接从课文中进行截取,特别是每年高考大纲规定的必背篇目中的名言警句,适时适地使用,会让我们的识记发挥一石二鸟的功能。如某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会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作者将《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报任安书》等古诗文和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随兴驱遣,显得从容不迫。
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源。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必修),就有很多的古诗文,不啻为一个语言富矿。坚持到底,不至于写作时语言干燥,怎一个愁字了得。
3、从课文思想观点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都是古今中外名家的佳作,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名家经典高屋建瓴,见解新颖,蕴含了作家许多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悟,他们的思想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道理论据。在写作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课文中的观点思想,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也能使自己的作文立意更加深刻。
如求学重知。
“学不可以已”,求知重学的美德,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展。可选用的例子,如《劝学》,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要积累,持恒专一。“古之学者必有师”,求知就离不开向老师学习,如《师说》,无论身份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学习的对象。《师说》中提到求学要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中强调治学要“深思慎取”,《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自己的行动说明为学要勤奋。
又如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对廉颇的扬言,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装病不上朝,不和廉颇争列次,远远望到廉颇的车子,就赶紧掉头绕开。廉颇虽然居功自傲,但最后还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也是源于有一颗爱国之心。《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因国家不能早早重用自己,心生嫌隙,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最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劝退秦师。相反的例子如《鸿门宴》,项伯因张良曾相救,看重人情关系,泄露了军中机密,导致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彻底失败。
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
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忠君思想,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要牢记历史教训。
表现乐观、豁达的。
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应丢开个人愁怀,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表现批判继承、大胆借鉴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当今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表现青春激情与气概的。
如《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青年人远大的理想和朝气蓬勃的斗志。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青年才俊春风得意、事业有成的写照。而《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则表现的是一种处境虽不如意但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豪迈气概。
4、从课文作者生平的角度挖掘和运用素材。
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大师的手笔。这些名家大师们大多经历坎坷,他们的高尚德行堪称世之楷模,他们的智慧人生给予人们无尽的启迪。学生如果能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走近大师,了解大师,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和精神的营养,并加以积累,无形中也就为自己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议论文写作的材料宝库。写作中就可以运用宝库中的材料,妙说文章中要论证的天下之理。
如2012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让未来记住今天》就用陶渊明为写作素材:
陶渊明也许遇到了不顺心的事,五斗米岂能让他移白首之心,在“复得返自然”后,陶渊明走出了他自己时代的足迹,也许是魏晋时代那特有的无拘无束超逸的时风,也许是他本身就想过“有趣”的生活,总之陶渊明让未来记住了他。
又如《任尔东西南北风》
恍惚间,我想到一个熟悉的名字,那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在仕途失意时,在与家人分隔两地只能对月怀远时,他仍不忘送去“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这是何等的旷达胸襟!我知道,接踵而来的磨难让东坡品尝到“寂寞沙洲冷”的酸楚,让他不禁洒下“点点离人泪”,而最终,他选择了坚守自己的理想,游遍祖国山川,留下“大江东去”的豪迈,留下“樯橹灰飞烟灭”的气概,留下“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他始终记得自己的使命,不管处于什么状况都不曾放弃。执著的东坡,你为华夏文化留下了多少令人惊羡的词章!
又想到“人比黄花瘦”的易安――我最敬佩的女词人。她坎坷的人生,向来让人欷�不已:她的晚年,战事不断、丈夫亡故、书画财产被扫荡一空,一下子就跌入到贫困的深渊。在那么多的挫折面前,易安没有逃避,或许她的词中还有“最难将息”的时候,有舴艋舟载不动的“许多愁”,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可是她活下来了,如此顽强地活了下来。偶尔地,她也做绰约多姿的江南女子,挥动蝉翼般的衣袖,捧一缕黄昏后的暗香。坚强的易安,她执著的思考和不畏艰辛的精神,为中国婉约派词人留下了多少永恒的印记!
以情动人,讴歌达观人生。文章由风雨飘摇的小树联想到苏轼和李清照,通过对他们人生道路 的追寻,阐述了“千磨万击还坚韧”的人生态度。作者对古人的“惊羡”和“敬仰”,跃然纸上,很好地体现了“凡文皆情语”的特点。诗文点缀,文采充溢其间。作者在行文中多处直接引用苏轼、李清照的诗文语句,突出了他们面对坎坷命运的不屈的抗争。古典诗词的运用信手拈来,准确而又恰当。
上述两则高考满分作文片段就是运用课文作者生平事迹为写作素材,合理阐发观点的成功典范。由此看来,成功的作文只会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这要求高中生在学习课文时,要博闻强识,善于积累挖掘文章作者的相关素材,并积极运用到议论文写作中。这样才会突破“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藩篱,写出文质兼美的作文来。
三、总结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其实教材就是学生精神营养的来源,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因此应该在阅读教学中利用好文本多角度挖掘写作素材。只有在阅读教学中不断挖掘文本资源,开辟练笔天地,读写结合,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对于写作中苦于没有素材可用的学生来说,不妨将课本的阅读材料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巧用、化用课本材料充实自己的作文构思,写作就一定可以取得成功。
大量的素材其实就在课本里,关键在于我们去归纳、整理,找到契合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的话题结合起来。最容易被记起的是课文,最容易忘记的也是课文。学生记起的大多是课文的表层现象,对深层的东西却不很重视,如课文内容蕴含的哲理以及与此相关的道理,作者及其经历以及与此相似的特定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等都值得我们去归纳、去整理,甚至去思索、去研究,而这些归纳、整理、思索、研究,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也为作文的备考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而翔实的素材。课文为以后的高考作文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课本是一个素材库,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的涉及面广,只要我们善于归纳、整理、思考,就能在课本这个素材库中找到有价值的东西。
四、练习
请从学过的课文中任选一篇,整理成写作素材,可任选一个角度,提炼观点,并以此素材为论据,写一段话来论述你的中心观点。
第二篇:课内素材优秀素材
课内素材整理
指导老师:郭佳睿 沁园春 长沙
一 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冲人。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伟大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造者。本词选自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毛泽东诗诗词集》。二 中央思想
这首词写的虽是寒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毛泽东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表现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一天下为己任藐视反动派与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三 解析评价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作者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雄鹰矫健翱翔的姿态。用“翔”儿不用“游”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情态。四 运用话题
在写作上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上片虽然是写秋,但这全是诗人的眼中景,打下了诗人鱼翔的情感烙印。在词上,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再别康桥
一、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新月派代表诗人,笔名有南湖,云中鹤等。是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等,散文集。《巴黎的鳞木》等,还有小说,日记,语著等。《再别康桥》是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你,诗人归国途中,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二、中心思想
《再别康桥》这首优美的抒情诗宛如一曲优雅动听的轻音乐。失踪了鲜明的意境流动的画面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一一惜别的深情。
三、赏析评价
全诗七书,几乎每一书都包含着一副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里摇摆的水草,榆树下长满浮藻的清潭人等。而且通过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朔”,挥一挥”等,每一幅画面都变成了动态的,给人以立体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感。诗的结尾与首节的句式相似,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四、运用话题 17.再见,告别 27.重逢
37思念故乡怀念旧地 47.保护环境
叶红燕大堰河——我的保姆
一 作者简介
艾青,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1932年加入“ 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 ”同年被捕,1933年在狱中写的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他的诗将深情与奔放,雄伟与细腻,细腻抒情与哲理融为一体,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增添了新鲜的血液。二 原文摘抄中心思想
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段交代大堰河的悲苦身世与“我”的关系表现了诗人对乳母的深切怀念与痛。三 赏析评论
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傍侧,表达了侍人对大堰河深切向哀悼和元比的歉疚,表现悲剧气氛。四 运用话题
歌颂母亲的伟大无私和奉献,表达了诗人对旧社会的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作者对保姆大堰河真挚的怀念如热情的赞美烛之武退秦师
1.作者简介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因其世代为左史官,所以人们尊称为左丘明。《左传》的作者。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春秋筑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2.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叙述的烛之武如何智退秦师,重点描述烛之武的说辞表现了烛之武化疾明大义,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化解了个人不满,更增长了他义无返顾的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3.赏析评价
文章开篇就造成一种紧张的气氛,秦晋两大国联合起来围攻郑国。战争如箭在弦上,一触即发,为下文,组织武林为宿命埋下伏笔。4.运用话题
爱国匹夫有责,口才与成功,自在有志不再年高烛之武原先没有被重用。在关键时刻,却能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从国家利益出发,显然是一个,公民的高度社会责任感。
5.荆轲刺秦王
1.作者简介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和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其中有不少生动的寓言传说,发人深省。《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末年间所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修书》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二篇。2.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描述,赞扬了荆轲的机智勇敢和扶弱济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的顽强抗暴的统治思想。3.赏析评价:“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金邑万家。”
评价:荆轲抓住如何见秦王这个关键问题。他引出了用樊大将军的头颅和督方的土地作为信物来骗取秦王的信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荆轲的军事头脑之强与超越凡人的胆识,魄力,和他的重义之情。从他委婉的话语中可见此人城府之深。4.运用话题:
我心目中的英雄
勇气
李悦
6鸿门宴
曹阿丽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7c,字子常,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主持史书的编写工作,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出生于龙门年十岁通故,二十岁外出考察,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元封三年(前108)继父取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洛大楼宏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国家和机要文件的官职),发愤著书,在公元91年前后完成《史记》。主要作品: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写作目的: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家之言。鲁迅评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
二、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首次斗争,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描写,揭示了项羽自持功伐而又“妇人之仁”的性格。表现了刘邦善于利用他人弱点,团结利用他人特长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刘、项二人斗争的结局。
三、赏析评价
刘邦:①狡诈善变,冷漠相搏,在项羽面前牵丝背里,唯恐有所不至。②坚决果断新网红们谢罪,能屈能伸,中见大胆,果断,对曹无伤的处理是“至军,立诛杀”。④虚心不忘危机时能听进下属意见,求教于张良樊哙,使他处劣势而变主动。
四、运用话题
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果写刘邦谢罪一层,通过刘邦的花言巧语,委婉陈词,把刘邦的谙练之术,以其待伸的面目刻画得淋漓尽致,“此时无声胜有声”,“料大王士卒以当项王乎?”写作文时偶尔运用文言句式,使文章富有情趣、诗意,用对比的写法,互相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得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纪念刘和珍君
一、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育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他一生在文学创作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男生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最大领土的作家。二 中心思想
通过悼念刘和珍,深刻地揭露北洋军阀政府扑杀爱国青年的滔天罪行,有力的抨击,帮闲文人污蔑爱国青年的无耻卑劣,高度帮送歌颂爱国青年,临危不惧,团结友爱的崇高品质和大义凛然的爱国精神,呼唤民众激烈勇士,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感情。
三、赏析评价
庸人有是非观念,但很快会忘记惨案的人作者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受害者是自蹈,死地暴徒作者态度:愤怒如火。
四、运用话题
可用于战时现实永不屈服,忘记与铭记沉默的力量,选择社会责任,爱国不分性别,民族大义高于一切逃避是失败的选择等。小狗包弟
一 作者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名李尧棠,字芾甘,中国四川成都人,原祖籍浙江绍兴,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主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 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二 中心思想
小狗包弟的故事以作家中的一天可爱的小狗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那个疯狂时代惨无人道的现实,人尚可不说其恐慌至自拜地步,连一只小小的玩物—狗,也无安宁之日。文章还描述了小狗的悲惨遭遇,就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三 赏析评价
全文一直流露着自己的真情。文章开头写作者如何得到包弟,并与包弟建立感情,然而,为了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着自己坠入地狱,作者出卖了包弟,把他送到了解剖台。巴金对于自己这种自私的行为感到愧疚,但巴金并没有把这件事遗忘在记忆的角落,而大胆的剖析了自己,对自己进行了良心的谴责,巴金的这种心路历程向人们表达,其实是希望在说谎成风的时代,要有勇气刨析自己,大胆说真话。四 运用话题 可用于说真话,做真人的做人品质是难能可贵的,正确看待自己,诚实正直等等作观点和写作话题,说真话是诚实正直的本质,是一个人优秀道德品质的体现。勇于解刨自己也是一种勇气,一种胆略,一种胸怀,一种高贵品质,一种敢于面对自己的高贵品质。
高一三班 马小平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一、作者简介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自《梁实秋散文选集》,梁实秋,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散文家、翻译家、文学评论家。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32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山东大学、文学评论家。1982年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一度任总编辑。梁实秋的散文小品,风格朴贫隽永,有幽默感。主要作品有:散文桨《雅舍小品品,文学评伦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等,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二、原文摘抄: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十分美观。一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休乔都很好。2,我化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室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糈悍秃头顶宽下巴 的人。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健稳,风神潇洒,左顾右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三 赏析评价: 外貌描写,文字不多,但很传神。既遵循人物固有的特点又略加修饰,“风神潇洒”“光芒四射”就是夸许,展现了其大家风范。本文语言简练,传神。没有一句多余的话,句子都不长,作者似乎在语言运用上有一种自觉的节制,也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来表达更多更丰富的内容。如,文章后面写梁任公演讲完后,“先生大汗淋漓,状及愉快”极具形象感,值得认真回味。文末几句简练,概括的话,节制感更加明显,突出。但为了传神,有些描写还是花了笔墨,如对梁任公演讲稿的描写,对他的开场白的描写,对他背诵古诗文的描写,就将简练与传神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运用话题:1,写作文时对人物的描写
2如何直接的表达,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或完全含蓄的表达自己的一中情感新闻两则
一、作者简介
罗森塔尔(1922-2006),美国著名记者,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后到美国求学并加入美国国籍。他在纽约市立学院上学时就是校报通讯员,1944年进入《纽约时报》后,长期从事国际新闻报道,先后常驻印度、波兰、瑞士和日本,并于1960年获普利策奖的国际新闻奖。自1977年起,任《纽约时报》执行主编,为巩固该报在美国新闻业中的重要地位立下了功劳。1986年卸任后,他又成为一名专栏作家,为美国各大报纸供稿,直到2004年才搁笔。
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其中周树春是新华社副总编辑,参考消息报社社长。
二、中心思想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则通讯通过对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盛事的报道,表达了作者为香港回归而喜悦为祖国顺利结束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而自豪。,《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通过描述参观残酷无比的德国法西斯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时的难以言状的悲痛和愤怒,强烈的揭露和控诉了法西斯对人类犯下的滔天罪行,表达了对死难者无比哀痛的感情,警示人们永远不要忘记这段血泪史,要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
三、赏析评价
第六段中作者说,奥斯维新不在有“可能报道的新闻”了,但是作者为什么还要报道呢!答:作者已经不是为报道而报道了,这是一种良知驱使他,使他生出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这里,作者是说了写作此文的原因和心境,同时也说明,凡是到过奥斯维新,目睹过现场惨状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了。
四、运用话题
《奥斯维新没有什么新闻》运用了对照和反衬手法,如“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一句与“布热金卡”应当是永远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形成了对照。
第三篇:语文轩 高考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公开课教案)(模版)
语文轩 高考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公开课教案)
高考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公开课教案)
上传资料来获取下载点数-心有灵犀一点通 高考作文素材的多角度运用
温州市瓯海二高 文新春
教学目标
1. 认识积累素材的重要性,养成积累、梳理素材的好习惯; 2. 学会多角度运用素材的方法;
3. 整理、思考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资料,为高考作素材的准备。教学重难点
理解发散思维,学会多角度灵活运用素材。教学设想
以学生思考、发言为主,教师引导、点拨。讨论发言,小组竞赛。
教学过程(课件配套)我们不是缺乏写作材料,我们缺乏的是发现材料的眼力。
一、素材来源
高考作文材料到哪里找?
①教材。各科教材里的材料太多了。我们的课本是个宝藏,就地取材,完全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②是生活。现实生活是一个万花筒,是最丰富多彩的,也是最有写头的。我们一定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去,那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材料。
③阅读。阅读也是很重要的材料来源。历史典故、名人逸事都可以通过阅读获得。
④除此之外,网络、电视,甚至手机短信等都是写作材料的来源之处。
一句话,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不愁找不到素材。首先要注意要积累,其次要梳理、归纳。免得到用时想不起来。
二、素材分类
写作素材分为三个部分:哲理故事、历史典型和现实典型。哲理故事是指一些寓含了人生哲理的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坐井观天、和尚挑水等;
历史典型是指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如霸王别姬(项羽、虞姬乌江诀别)、桃源结义(刘、关、张)、苏武牧羊、扬州八怪(郑板桥、金农等)、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文天祥、陆游、曹雪芹、谭嗣同、鲁迅、毛泽东、巴尔扎克(法)、托尔斯泰(俄)、贝多芬等; 现实典型是指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件。如胡连会(胡锦涛、连战)、2005感动中国人物、超女、虐猫事件(虐猫至死,卖给外国网站,有关人性的残忍,金钱与道德,生命的平等与尊严)、青歌手大奖赛(有选手认澳大利亚国旗为中国国旗,有关爱国,素质,教育,尊严)、江心屿宝塔维修(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八荣八耻”宣誓……
三、发散性思维
材料有限,而话题多变。怎么办?这就是今天要研究的重要问题。首先,我们运用发散性思维,看看材料是否有可能与话题挂上钩。
发散性思维:联想是面多棱镜
对同一个素材进行不同角度的联想,会形成完全不同的主题。这种现象,如同阳光的多棱镜反应,这就是发散性思维。
运用发散性思维,对同一个材料,我们可以选取它的不同角度应用于不同的话题之中。
怎么把现有的材料转化成高考作文的材料呢?给你真诀:拉一拉,靠一靠。但要拉、靠得自然,不露痕迹。如果“靠”过来别扭,那就是失败了。
一个材料从不同角度开掘出多个资源,那你的材料就以一当十了。
四、思考举例:
2005年元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来到陕西省铜川矿务局,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11·28”矿难的遇难职工家属,悼念因公遇难的职工,慰问救护队员和灭火队员,到井下看望一线工人。当遇难的陈家山矿副总工程师牛铁奇的妻子对温总理说出“感谢党、感谢政府”时,温总理轻轻地摇了摇头,把脸转到了一边,泪水从他的眼睛里缓缓地流下来……
问:从温总理的眼泪中,你读到了什么?(个别发言)感动 悲痛 愧疚 责任 同情 爱民如子 ……
再看一例:同是一个材料,袁隆平,高考话题不同,你怎么“靠”?
著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是“2004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组委会对其的颁奖词是: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以此原材料与近年的高考作文拉拉、靠靠: n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n2000:答案是丰富多采的 n2001:诚信 n2002:心灵的选择
n2003:转折(北京卷)n2005: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n2006:?
发言分析: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这个材料可以用吗?有人曾经风趣地说,中国农民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的责任制),二靠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锲而不舍搞研究,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没有坚韧,行吗?要知道,峰高无坦途。
n2000:答案是丰富多采的。人生的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就看你下不下功夫,是不是愿意付出!
n2001:诚信 科学是最讲诚信的,来不得半点虚假。相比之下,现在一些大学教授抄论文,造假,就没有诚信可言了。老袁几十年亲自下田搞研究,四十多年如一日,应该是诚信的典范了。
n2002:心灵的选择 儿时的一次郊游,看到农民很苦,他立志帮助农民发展农业。当他提出要报考农校时,父母都曾极力反对过,西南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的一个山沟沟里工作,一干就是30年,但他没有后悔。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
n2003:转折(北京卷)从一个山沟沟里的乡村教师到中国工程院院士,这还不是转折吗?
n2005:出人意料与情理之中 在山沟沟里工作30多年,缺少任何科研条件,但他竟能做出这么大的成绩,不仅没有消沉,而且生活得很充实,还是一个拉小提琴的好手。这是奇迹,出人意料。然而又在情理之中,他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饱饭的理想,历尽坎坷,矢志不渝的奋斗,这样脚踏实地的科学家,他的成功是情理之中的事。
n2006高考可以用吗?相信也可以的。不过我们可以用更新的例子--2005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从这里可以看到:同一个材料,通过拉拉靠靠,你可以巧妙地运用到不同的话题之中。这样就大大地拓展了作文素材的运用价值。
思维的关键:通过联想和创意,找到素材与主题之间的契合点。
(提示:万一不能靠,千万不要勉强,以免离题。)
五、课堂讨论:多维审视
以下材料可提炼出哪些不同的主题? 一个小孩儿在草地上发现了一个蛹,他把它带回了家。过了几天,蛹上出现了一道 小裂缝,里面的蝴蝶在挣扎着,但身体似乎卡住了,出不来。小孩儿看着于心不忍,于是,他拿起剪刀把蛹壳剪开,帮助蝴蝶脱蛹而出。可是,这只蝴蝶身躯臃肿,翅膀瘦小,根本飞不起来。小孩儿内疚地把它捧回草地上……
要求:每组提炼出一个主题。参考主题: ①蝴蝶的角度:
a.新生命的诞生总要经过痛苦艰难的过程。b.有困难要靠自己去克服,靠外力终难成功。②小孩的角度:
a.爱,有时是一种伤害。
b.包办代替,事与愿违。
C.凡事欲速则不达。
六、课堂练习:
阅读《200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思考:他们各可以运用于哪些话题?
第四篇:高中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高中课内写作素材的积累与运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作为高中生,写作的“优美的原料”来自何处,很大程度来自于所学过的高中课本。
作为高中语文学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课文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积累与运用。从积累来说,可引导学生积累课文经典片断,积累作家经典小故事,积累课文中的文化,积累古诗名句。从运用来说,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思考哪些材料可以为哪些话题服务、如何为话题服务,使教材成为学生的“写作源”。
下面以高中语文第二册为例,谈谈如何积累课内写作素材并运用。
第一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人物
祥林嫂,旧中国一位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她勤劳能干,为了生存,逆来顺受,深受封建制度所害,并且没有任何反抗意识,最终沦为乞丐,孤寂凄惨地死在鲁镇一派“祥和”的祝福中。
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有外公无微不至的照顾,但外公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的心是封闭的,与外界隔绝的,孤寂的,最终在孤苦中等待。
水生嫂具有勤劳、勇敢、质朴的品质,也具有一般家庭妇女的特点。她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开。当大敌当前,国难当前头时,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并组织妇女参加抗日斗争。
【写作应用】一个人的命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的性格、性情的影响。以下素材,可以作为“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人生”“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精神(心灵)枷锁”“生命的尊严”等命题、话题或材料材料作文。应用时要注意使用的角度。
课内素材
(二):经典故事
《边城》中渡口撑船老人与他的外孙女翠翠相依相伴。掌水码头团总顺顺的两个儿子都爱上了翠翠,一个大度成全,外出闯滩,因意外而死;一个内心有愧,抛下翠翠出走他乡。故事展现了宁静和谐的边城生活,以及爱情悲喜的真善美。
【写作应用】
这则材料可应用于“和谐”“亲情”“爱心”等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我们国家正致力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和谐的社会需要的正是人性中的真善美,而《边城》中体现的这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正是我们这
个社会所需要的吗?使用这则材料,可以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从不同的话题角度或命题意图出发,灵活使用。
第二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话语
鲁迅先生在谈到如何对待民族文化遗产时说:“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对待民族文化遗产”“鲁迅伟大的贡献”“选择”等有关的话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是我们对待文化遗产和外来事物时必须恪守的准则。使用这则材料,应该紧扣作文要求进行合理引申,并适当剖析。应用时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
(二):经典事例
济南市一家理发店的理发工人,拒绝给一个“乡下佬”剃平头,认为乡下佬 只配剃光头。当“乡下佬”碰了壁跑掉以后,一对男女理发师还说:“乡下佬还想理平头,没门!”“也不瞧瞧自己那模样!”„„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权力与责任”“歧视“平等待人”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权力是社会赋予的,权力与责任、义务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该素材是违背此规律的反面典型,事虽小,折射出的的问题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的,使用时注意小中见大,论述不可过激。
第三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博物学家的小故事
18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树林里,一位大学生围着一棵老树转悠。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边蠕动,便急忙剥开树皮,发现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这位大学生马上左右开弓抓在手里,兴奋地观看起来。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迅即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看着这些奇怪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只顾得意地欣赏手中的甲虫,早把嘴里的哪只给忘记了。嘴里的那只甲虫憋得受不了啦,便放出一股辛辣的毒汁,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他这才想起口中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里。然后,不顾口中的疼痛,得意洋洋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这个大学生就是查理·达尔文。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首先发现的这种甲虫,就把它命为“达尔文”。
1831年,达尔文从剑桥大学毕业,但他放弃了待遇丰厚的牧师职业,依然热衷于自己的自然科学研究。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执著”“职业选择”“取与舍“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应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
课内素材
(二):课文经典片断
我曾以博物学者的资格参加贝格号巡舰的环球远,在南美洲看到的关于生物的地理分布和现在生物与古生物在地质上的关系,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回国以后,在1837年我就想到,如果耐心搜集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各种材料,加以整理研究,也许可以得到一些结果。这样,在五年的时间内,我专心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做了一些札记。1844年又把这些札记加以充实,写成当时我认为是正确的结论的纲要。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适用于与下列话题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1)积累(2)开拓(3)认识规律(4)追求(5)成功的秘诀。(6)坚持是胜利的保证。“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因为有了丰厚的积累,达尔文才有惊人的发现。这则材料内涵很丰富,使用广泛。使用时,注意角度转换,注意表达,避免成就感。
第四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论据
《咬文嚼字》举了如下事例:“郭沫若改台词”“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贾岛‘推敲’的故事”“《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这些事例,告诉我们,在求学的道路要以严谨的精神,刻苦自励来逐步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虚心学习”“严谨治学”“相信自己和听取他人意见”“谦虚使人进步” 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具体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和语言的表述。
课内素材
(二):经典言论
维纳斯正是由于双臂残缺才具有了“丧失“的美感,才有迷人的气质,将维纳斯的缺陷填补复原反而限制了人们的想象的空间,失去了抽象意义上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
【写作应用】
这素材可用于与“正视缺陷”“创造残缺的美”“优势和劣势”“心态”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中心的广度和深度,结合现实,力求有针对性和教育性。要做到说理辩证,一要辩证地看待缺陷,任何完美的东西都有缺陷,任何缺陷都有可能显示完美,关键是能否唤起人的想象,给人以多方面的暗示;二是考虑不是所有的缺陷填补起来就是完美;三是考虑身体的缺陷
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的心灵具有缺陷,我们要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来弥补先天的缺陷。
第五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历史镜头
一场“鸿门宴”让我们认识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优柔寡断、自大轻敌的项羽;善于用人、狡诈多端的刘帮;多谋善断、临变不惊的张良;老谋深算的范增;智勇双全的樊哙„„他们各自的命运也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和思考:历史造就了项羽,时势却成就了刘邦;对项羽,人们只是欣赏而不愿意效仿;而刘邦,这样一个市井无赖,却成就了帝王之业。究竟谁是英雄,这是一个难题,也恰恰给我们的写作提拱了发挥的空间。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个性”“英雄”“听取别人的意见”“认识自我”“强和弱”“战胜对手和提高自己”“历史与镜子”等有关的话题的写作中。历史是一个宝库,写作时要依据要求,巧妙地引用和变换角度,合理地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深入地阐明自己的观点。
课内素材
(二):文学家的气节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泽做县令时,有一次,郡里的督邮到彭泽检查公务。郡里派人送信给陶渊明,要求他做好迎接准备,也就是备好礼品,备好美食佳肴,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迎来送往。
陶渊明气得将信撕得粉碎。他大声说:“我决不为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就低声下气地向那家伙献殷勤?”说完,脱下官服,摘下官帽,交出官印,坐下来写了辞职书,辞官回家。
没有高尚的品德和气节就无法做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举动。陶渊明的故事世代相传,这正是人们对高尚品德和气节的追求和向往。
【写作应用】
气节是一种人生准则,一种道德修养。守节者,诚信无欺,见利思义,将节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更不要说金钱与虚名。这则素材可用于“品德与气节”“骨气”“物质与精神”“人生的追求”“学会做人”等有关的命题、话题或材料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角度的变换和材料的详略。
第五单元示例
课内素材
(一):经典言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师道”“尊师”“敢为人师”“教学相长”“合作”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题作文中,具体写作运用时,要注意变换角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积累,扣住话题,合理地确定文体。如写“教学相长”,既可以写成议论文,引用众多材料围绕师生关系,阐明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来让读者思考,受到教育。
课内素材
(二):历史人物
魏徵从李唐王朝的长治久安出发,论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才能“垂拱而治”的道理,劝诫唐太宗积德义、察民心,虚心纳下,善始善终地治理天下。
【写作应用】
这则素材,可以用于“纳谏与拒谏”“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贤明与昏庸”“相信自己的意见和听取别人的意见”等有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题作文中,运用时,要注意角度的变换,说理要恰当,大的方面可以谈对国家对民族的影响,小的方面可以谈学习的变化。写作进要思路清晰,材料有说服力,并注意从不同的方面选择。
课内素材在高考满分作文中的运用示例: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
江西考生
语文,汉语中蕴藏的文化。从结绳记事到文字的出现,蕴藏着形象;从诗词的清丽脱俗到散文的柔美飘逸,蕴藏着灵动;从气势磅礴的论文到经典的小说,蕴藏着灵魂。
品味语文,就像细品一杯香茗,温馨的气息沁人心脾;品味语文,就像荷叶上刚沁出的一滴露水,生命的气息传遍全身;品味语文,就像山溪间一股流淌的清泉,纯然、质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濮水边,清幽的月光下,一位孤独的老者,徐徐的背影。只听到一句:“宁拽尾于涂。”来回答请命的使者。他那无所待的逍遥游,他那如大鹏般的志向触动着我的心灵。荣华富贵尤可舍,权势名利尤可抛,这就是庄子,做着“蝴蝶梦”的庄子,醒来之后,物我已两忘,不知是“我”变成了蝶,还是蝶化成了“我”。这棵孤独地守候月亮的树永远竖立在我的心中。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来到了那座失落的大观园。宝钗的可人、练达让人着迷,黛玉那如水的性情让人怜惜,凤姐的泼辣让人钦佩,宝玉的痴情让人心生敬意。一切的一切都化为美丽的天使印入我的脑海,大观园的盛衰也让人看后觉得惋惜,宝黛的反封建勇气可嘉,那段缠绵悱恻的爱情令人伤感。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带着我的魂进入那《边城》的透明之境。闻到了,边城人民质朴的情怀;听到了,边城的大老、二老含情脉脉的情丝;看到了,翠翠等坐在岸边那望眼欲穿、灵动的双眸。那段凄婉哀伤的边城之意化作一股清泉流遍我的身体,牵动着我的神经。人性的透明莫过于此,结局是悲凉的,可又有谁能否认翠翠是幸福的呢?无尽的等待已化作有情的相思泪,挥洒在边城的角落,飘散在每个读者的心间。
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涤荡着人性的灵魂,进入至高的精神空间,去品味人性的至纯,去感受人性的高洁,去感受人性的华美、天真„„
语文,博大精深,包容世间万象,海纳百川,其灵魂在文学之光的普照下,得到精神的滋养,得到精神的润洗,彰显出人的本性,若一泓清泉在我心中汩汩流淌„„
第五篇:第四节高考作文如何运用素材 教案
第四节 如何使用素材
如何根据作文议论说理的需要选择最恰当的素材,如何紧扣作文的中心主题对所选的素材进行分析论述,如何根据作文的中心主题的需要适当地对原始素材进行加工——这些都是现在生活面狭窄、素材积累少的高中生在作文中比较头疼的问题。
一、将有限的素材灵活变通,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用。
同样一则素材,往往可以用在不同主题的作文当中。但在使用时应该注意两点:一是在素材的引述前用一些过渡性的话使素材得以自然引入;二是要注意根据中心主题把握好素材引述的侧重点。
例
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也有文革之过吗?浩劫十年造成了多少冤假错案,使得多少人家破人亡!刚刚站起来的的新中国也几乎走进国民经济崩溃的深渊!其祸惨矣,其过大矣!但毛泽东毕竟从实践中慢慢认识到了错误,在文革后期开始逐步纠正错误。所以,他最终也未失英名,人们也未因其错而毁其过。故而,错不要紧,贵在知错能改、知错就改。
侧重点: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引入毛泽东的“文革之过”,并在引述时侧重于毛泽东的“改错”。例
2、虽然瑕不掩玉,虽然我们不能只盯住白纸上那个小小的黑点,而更应该看到美玉的晶莹、白纸的光洁;但是,瑕疵毕竟是瑕疵,黑点终究是黑点,我们不能因其为美玉、因其为白纸而有意无意忽略这瑕疵和黑点。同样,对于伟人、对于英雄,我们也必须睁大眼睛、认真审视和察看他们身上的缺点和过错。正如一代伟人毛泽东,他有领导中国争得新生、走向光明的千秋伟业,但他也有文革之祸(虽然那不只是他一人之责)——那十年浩劫几乎使新中国走向崩溃。我们不能因其为伟人、因其伟业而忽略这一点。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因盲目崇拜而迷蒙自己的眼睛,才能冷静地分析其错、总结教训,进而避免犯同样的、更大的错误。
侧重点:侧重于毛泽东“也有文革之祸”,谁都会犯错。练习:
请看下面例子思考:
材料:“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曹刿论战》)
讨论: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对材料可作怎样的分析?可以从哪些角度立论?确定什么论点?并试着根据不同的论点写片断。
明确:材料中“请见”、“遂见之”是结果;曹刿有才有胆有识有主见和鲁庄公有容人之量国家有民主参政的环境是原因。从曹刿的角度可以确定二个观点:
1、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2、位卑末敢忘忧国。从鲁庄公及国家的角度可以确定这样的观点: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例文一:关心国家大事,要有强烈的参政意识。
春秋时代的曹刿是个普通百姓,属于“非肉食者”一类。就是说,他无职无权。但他关心国家命运,在齐国军队来进犯自己的国家之际,他不放心光让那些“肉食者谋之”,于是挺身而出,主动要求“入见”鲁庄公,阐述对怎样打仗的看法。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是通过合理扩充内容想象情境来突出的。例文二:要积极创设民主参政的环境。
曹刿论战是发生在二千多年前的事,那时候,平民百姓要见国君,说句话,参与商量国家大事,似乎还是很容易的。曹刿和他同乡说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是对鲁国统治者的尖刻的批评,但也没有遭到“穿小鞋’’的打击报复。相反,鲁庄公还诚心诚意地请教曹刿,并按曹刿的正确意见发布军令,确实是很有民主气度的。可见,曹刿能积极参政,发表意见,恐怕不仅仅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还因为当时有一个允许参与的民主环境。如果曹刿贸然找上门去,却被一顿军棍轰出来,也就不会有什么求见论战之事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曹刿请见,并能入见。”是因。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扩充来突出这个吻合点的。例文三:位卑末敢忘忧国。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人应该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政议政,发挥主人翁的精神。我们不能像春秋时代那个曹刿的同乡,面临国家遭受侵犯,却说什么“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话。如果抱着让少数人去“忧天下”而自己“何必去参与”的思想,来对待当前的改革和开放,那就丢失了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资格了。
思考讨论:此例文选取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是什么?这个吻合点在材料中是因还是果?在表述中是如何突出这个点的?
明确:吻合点是“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是结果。通过合理的对比来扩充内容突出吻合点。
总结: 上述三例都用曹刿和他同乡对话的材料作论据,但因立论角度不同,文章中论据的表述也不一样,这就是对论据材料的灵活剪裁。
明确:
1、找准材料与论点的吻合点。
2、通过合理想象和扩充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吻合点,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3、对材料中无关的内容大胆舍弃。
实例训练:修改病例。
题目:《谈“伯乐”精神》
论点:奖掖后来者,争当新时代的伯乐。
材料: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一匹千里马,无缘驰骋疆场建功立业,一个人才被无端埋设,能不令人惋惜吗?所以当代领导者应该学做伯乐争做伯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多发现人才多举荐人才。
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只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明确:
病因:照抄材料,没有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剪裁。
处方:找准徐悲鸿发现人才这个吻合点,进行扩充,对无关内容要略述概述
展示修改后的文段:
著名画家傅抱石因穷困不得不卖画为生。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就像伯乐发现了千里马一样,徐悲鸿眼睛一亮拍案惊呼,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这只千里马终于找到了纵横驰骋的疆场,找到了建功立业大好时机。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
二、纠正一个误区:使用名人素材时,应该注意避免拖泥带水,与中心主题有关的才用,不要将名人素材的引述变成名人小传记。
下面以毛泽东的素材为例进行了几则不同主题的片段写作: 例如以“宽容”为主题写作,使用毛泽东的例子。
比大海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辽阔的是什么呢?是人的胸怀。我国很多名人都是有宽容的胸怀的。例如,我国的伟大领袖毛主席从小就树立大志,要拯救黑暗的旧中国,成立新中国,后来又领导了中国革命。在长征时,左派李立三排挤、迫害他,但他丝毫没有退缩,而是勇敢与其作斗争。后来他又率领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辛万苦,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华民族重新屹立在东方。建立了新中国后,他并没有打击李立三,反而选举李立三为中央委员,让他担任了中国总工会副主席。李立三那样迫害他,毛主席却不记仇,胸怀不是很大吗?
点评:这则片段则在运用名人素材中显得罗嗦、拖沓,“立志”、“与李立三作斗争”和“建立新中国”等笔墨与主题毫无关系,应该去掉。
三、巧妙扮靓事例
1、例1:司马迁擅写,因书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而名垂千古;关羽擅武,沙场征战,乱军阵中取敌人首级,无人可敌;李白擅诗,三分醉酒中啸出豪气,奇异瑰丽成一代诗仙。他们都因选择自己的擅长而成功。(2009年考生优秀作文《因擅长而成功》)
例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陆建芬夫妇,他们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山村中播种孩子们的理想,在最高险的山峰上升起希望的旗帜,他们坚信只要时适合孩子们的,就努力去做到最好。(2009年考生优秀作文《适合才能成功》)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这两组排比,前者用事例组合构成排比,后者用排比叙述事例,的确为文章增色不少。
总结方法:用素材的铺排避免素材的干瘪。有意识地将事例组成排比句,或在叙述事例时使用排比修辞,来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不但会加强语势,而且会更有力地表达观点。
2、例子(主题“适合,才是最好的”,素材:林则徐、唐山十三兄弟):
他这样写道:禁烟英雄林则徐,一到广州,迅速行动,整顿海防,缉拿烟贩,收缴鸦片,成效甚好。在他心中只有适合国家和人民才是最好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唐山十三兄弟,千里奔波,不是归途;雪中送炭,不是亲戚;出手救援,不是邻居;迅速行动,不是命令;在他们心中只有适合灾区才是最好的。(2009年考生优秀作文《适合,才是最好的》)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这位考生在阐述“适合,才是最好的”这一主题时,例举了林则徐、唐山十三兄弟。精心设计一些四字短语用来叙述事例,能使语言铿锵有力、节奏感强,从而在众多平庸的叙例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
总结方法:多用四字短语。
3、例子(主题“拼搏方能成功”,素材:王进喜):
是谁?让自己的画像和雷锋、焦裕禄等名人并列在一起;是谁?让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外国友人面前多次提起自己的名字;是谁?连续打破钻井的记录?是他,号城铁人的王进喜。这一切成功都是他考拼搏取得的。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运用设问句式自问自答,既能凸现文章的观点,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方法:运用设问句式。
4、例子(主题“自信”)
李大钊的“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的“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阿基米德的“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无不是自信的有力见证。
谈谈对这两组文字使用素材方法的感受:
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妙引名言、诗词来议论,可使文章文采飞扬,收到良好的效果。总结方法:妙引名言、诗词。
提示:叙述事例方式的变化,目的还在于“证”,否则,就会使文章成为经典言论的堆砌,反而失去应有的色彩。
四、精心选取事例把握两点:
一是“四性”,即事例的真实性、针对性、典型性、新颖性。尤其是典型性、新颖性在选取事例时要格外注意。
二是“三重三轻”:一是“重文轻理”。就是选取事例要多偏爱一些带有文学色彩的人和事,例如岳飞和阿基米德,在表现爱过这一主题时,用岳飞事例就比较好,写成的文章容易有文采。二是“重冷轻热”。就是要避开热点事例,不至于太多事例造成“扎堆”使文章减色,而要在“四性”要求下选取不太常用的事例,以达到出奇的效果。三是“重今轻古”。多选一些现代的例子,少用一些古代的例子,避免文章出现“古气”太重的现象,使“新气”扑面而来。例如陶渊明和季羡林,在表现“淡然生活”这一主题时,用季羡林事例就比较好,写成的文章洋溢着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