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时间:2019-05-12 19:3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一篇: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

定边县第四中学 周婷

一、设计思路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内容等,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本课的设计依据《历史教学大纲》的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并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知识与能力。

二、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1)知道以下基本知识:苏联工业化的措施、成就和问题;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过程;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其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

(2)理解以下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性;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背景以及对农业集体化的认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2、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整理历史知识、分析和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在授课过程中,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在学习“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客观地评价历史事物的基本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体会苏联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正确认识 “斯大林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影响力。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表现。

2、教学难点:对农业全盘集体化的认识;评价“斯大林模式”。

五、教材分析

列宁逝世后,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抛弃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路,回归到“战时共产主义”思路上来。通过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确立了斯大林模式。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思想上高度统一为主要特征的斯大林模式,曾经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它也存在诸多弊端,在后来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改革的最主要因素。本课内容围绕着苏联经济政策的演变这条专题的主线展开,上承以新经济政策为核心的“列宁模式”,同时又为第三课学习“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打下基础(苏联改革的对象就是斯大林模式),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六、教学方法 : 导学案教学、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法等。

七、教学流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下发导学案,学生阅读教材完成【自主预习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二)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三)新课学习

1.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用语言表达的方式完成自主预习案的知识梳理部分。

2.引导学生解读学习目标。

3.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预习自测的习题。

4.学生合作探究,完成“探究精讲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对问题的看法并解决问题,感受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检测。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检测的相关习题,以达到学以致用,巩固深化知识之目的。

6.课堂小结与知识升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师生共同在黑板上构建知识体系。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利用导学案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逐渐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完成了教学和学习目标。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学节奏的把握不够合理,有前松后紧现象。同时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在以后得课堂上应该注意改进。

(后附导学案)

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节: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课题: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课标要求: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三、三维目标:

1、简述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简要评价斯大林模式。

3、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以史为鉴,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

四、基本概念解读:斯大林模式

形成背景:在推进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过程中;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含义:“斯大林模式”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偏重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战后苏联的多次改革均未能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经验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要从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也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五、学习重难点:

1、重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2、难点:怎样评价斯大林模式。

„„„„„„„„„„„„„„„„„„„„„„„„„„„„„„„„„„„„ 【学法指导与预习要求】

1.通过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自主预习案部分,并使用双色笔在课本上勾勒出重要知识点。2.在自主学习中对自己不理解的知识点标识出来,以备在课堂上质疑,交流学习。3.★表示基础知识,★★表示重点,★★★表示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 自主预习案

一、阅读教材,梳理知识(10分钟)★

(一)、形成背景

1.苏联的建立(1922年12月)

2.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

★★

(二)、形成过程 1.社会主义工业化

(1)背景:

现状(必要性):1925年苏联依然是个落后的 国,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封锁中。目的:为了

为了。

(2)措施:主要实施头两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

(3)结果:成就——用10年时间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欧洲第 世界第)

问题——形成 过重,过轻,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2.农业集体化

(1)现状(必要性):农业落后

目的:克服 保证(2)措施:将农民个体经济改造成大规模的集体经济。(3)结果:积极——为 化提供了条件

消极——造成 的长期落后,严重阻碍苏联社会主义的长远发展。★★

(三)、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

(1)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2)1936年,苏联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苏联的 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 的确立。★

(四)、斯大林模式的含义: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五)、内容(表现)1.经济方面

①特点:实行单一的________;国家对经济采取_____管理,排斥_____;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

②评价

积极: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一模式使苏联迅速地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 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从长远来看,这种模式长期片面发展,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方面

①特点: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

②影响:保证了党对 的领导,维系了政局;但容易导致个人独裁,破坏民主和法制。(例如:三十年代肃反运动)3.思想文化方面

①特点:个人崇拜盛行,用 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②影响: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造成了思想理论、学术及艺术单一,文化创作受到极大压制,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4.评价:

积极方面:(1)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卫国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

(3)使苏联免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冲击,同时抓住时机,大量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使苏联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消极方面:

(1)没有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造成了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2)没有处理好国家和农民的关系,损害了农民利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3)没有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后来这种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根本原因。

总之,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取得巨大成就,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制约苏联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因素,也是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二、小组合作,预习自测(5分钟)

1.苏联工业化最突出的特点在于:()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轻重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2.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 :()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完成后 D.“ 四五”计划完成后

★★★3.“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我的疑惑】

第二部分 探究精讲案

(一)小组讨论,问题探究(10分钟)

列宁说:“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有各种不同的方式,这要取决于国内是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还是小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占优势。”“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方式和途径及方法”。回答以下问题:

1)在列宁的领导下,苏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进行了哪些探索?说明其效果。

2)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探索有什么不同?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二)小组展示,教师评价(10分钟)

【课堂小结】(3分钟)

【课堂检测】(7分钟)

1、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卢布,在700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1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1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计划经济体制 D.市场经济体制 2、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3、20世纪30年代,苏联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名美国记者回国后告诉国人:“我看到了未来,它行的通。”当时美国采取的措施是()

A.推进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道路 B.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经济建设中

C.通过国家力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宏观调控 D.实行计划经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4、斯大林模式()①前期存在弊端,后期克服纠正;②经济高度集中,指令性计划;③政治高度集权,个人崇拜;④文化高度集中,行政干预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我的收获】

第二篇: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内容标准: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

分析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归纳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说明新经济政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3、过程与方法: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以能相关图片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列宁对对主义建设道路做出有益探索的事实,坚定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经济政策的异同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阅读法、启发法、对比法、归纳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梳理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线索: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我们看到战后通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各个国家的经济都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那么一战中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经济又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道路呢,最后它的瓦解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作为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究,以给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经验和教训。

讲授新课:从俄国十月革命到苏联解体,五位苏联主要的领导人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阅读课件资料: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后,面临怎样的国内外形势?(内忧外患)1.背景:新生苏俄政权的非常时期 ①内忧:国内反动势力叛乱 ②外患: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 ③经济:粮食奇缺,经济极端困难

内忧外患的国情使苏俄进入三年的国内战争的非常时期 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

当苏维埃政权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时,苏俄政权应该怎么办?(非常政策)3.主要内容(非常政策)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征集对象扩大到肉类等各种家产品

②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③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④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4.评价:

①积极:a.是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b.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花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消极:结合课本归纳 阅读课件材料

面对农民的反抗、工人的罢工和士兵的叛乱,如果你是列宁,你将怎么办?

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背景:

经济危机 a.原因:长期战争、自然灾害 引 发 b.表现:生产下降、物品奇缺、饥饿死亡 政治危机:a.起因:强化余粮收集制

表 明 b.:表现:农民不满、工人罢工、水兵叛乱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后国情 2.实施:

①标志:1921年 俄共(布)十大的召开 ②内容:

a.农业: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

b.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c.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d.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3.实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和改善工农联盟,逐步地、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思考:新经济政策到底给俄国带来了哪些好处? 4.作用:

①经济: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复苏,为工业化奠定基础 ②政治:巩固工农联盟,捍卫苏维埃政权 5.评价:

①是列宁根据俄国国情,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②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重点突破

三、苏联的成立

1.背景: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其他一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成立。2.成立: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人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会。3.法律保障:1924年1月苏联第一部宪法。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政策背景目的内容效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生政权面临内外敌人进攻,困难重重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略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新情况,面临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略调动广大人民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基本恢复,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巩固苏维埃政权

合作探究:苏俄两种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对我国今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归纳总路:

①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

②社会主义模式不可固定不变,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艰难而曲折的; 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与时俱进 ④要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⑤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长远的根本利益 小结: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

第三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归纳该政策的特点,理解这一政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异同。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掌握和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体制的的内容、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课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很好素材,通过学习,明确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调整和创新是历史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活力。苏联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之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其探索与实践都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举。联系我们国家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史实,体会到国家发展与国民幸福之间的关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难点:对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经济体制的认识。【教学方法】

(1)情景导入法:通过多种材料设置情境,进行直观教学,再现历史,让学生走近历史,感悟历史。

(2)史料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史料进行处理分析,使学生自主地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3)问题导学法:设置问题链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和判断。(4)情感教学法:情感升华。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导入新课】

以邹城市实验中学校园春色导入。刚才同学们欣赏了咱们学校的满园春色,你对春天有何感想?..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承载着希望,承载着梦想,也充满了幸福的期待。今天我们就来讲述一个向往春天、追逐春天并期待春天的故事。【教学过程】:

课前综述::我们通过三个篇章(向往春天——春天来了——春天还在吗)来了解这段历史……

过渡: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颁布了《和平法令》《土地法令》,人民要“和平与面包”的口号成为了现实,苏俄人民期盼着更为温暖更为明媚的春天来临。

第一篇章:向往春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三个历史细节:难忘1918+“背口袋的人”+从“立战功”到“调枪口”。我们通过三个历史细节来走近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揭开神秘的面纱,还原真实的历史!细节1:难忘1918(师过渡)1918年怎么了?1918年对于苏俄人民意味着什么? 展示:1918年苏俄面临的形势图

十月革命胜利,苏俄单独与德国签订条约退出一战,引起了协约国的不满。一战结束后,协约国和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勾结起来,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了武装干涉——这就是1918年的苏俄形势图。(自动播放)干涉军兵分三路进攻苏维埃政权,试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这片红色部分就是苏维埃实际控制地区,仅占当时俄国国土的四分之一。南部产粮区(激光笔点击南部地区)也被反动势力白军控制。

设问: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一种什么样的形势? 同学回答….(师)肯定学生回答,出示:政权危机、粮食危机

于是苏维埃政权发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口号,并采取了与之相适应的战时政策,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措施的内容如何,是否有人民所期盼的春天? 请大家迅速浏览一下教材

二、战时共产主义的政策措施 细节

2、背口袋的人

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 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的人”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人。在整个国内战争期间,供应城市的粮食约有一半是由“背口袋的人”运进城里的。——闻一《俄罗斯通史》 材料略,师设问:①为什么会出现背口袋的人?(导出取消自由留易、实物配给制);②反映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导出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导出企业全部国有化)师问:这四项措施中,哪些措施体现“一切为了前线”的迫切性?(生)余粮征集,能够最大限度地供给前线。师引导:也正是当时战争的特殊环境,实行普遍的工业国有化、取消一切商业贸易,显然不是战争急切且必要实行的,那么,它还包含了布尔什维克政党的何种期盼?

教师补充资料: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理想预设是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师引导学生得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非常接近,体现了列宁追随马克思主义的理想.试图通过此项经济政策实现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目的。所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点.师过渡:1920年主要战役基本结束。出示两幅图红军凯旋,列宁称赞其为“一个英勇的奇迹!”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打退了反动势力,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赢得了战争,但赢得了人民了吗?苏俄人民是否迎了向往的春天? 出示图表,表略,通过图表对比,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 学生自发回答问题。

师总结:于是1921年,农民的暴动几乎遍及全国;甚至这种不满还影响了军队。细节3 从“立战功”到“调枪口”。

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海军总部,曾在“十月革命”中打响第一炮的喀琅施塔得水兵起义…苏俄又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于是列宁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群体进行了如下反思:

为什么在艰苦卓战争年代,人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勒紧裤腰带跟着我们走,而在用鲜血与生命换来和平之后,布尔什维克政权却面临被人民抛弃的危险? 我们在经济进攻中前进得太远了……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的基地 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请同学们走进列宁,走进列宁的内心,揣摩列宁的心理,读出下面的几段话。应该读出:困惑、遗憾、坚定。

过渡:于是列宁又开始了另一场伟大的实验,对经济政策进行了勇敢的调整---苏俄人民期盼的春天终于来了!

第二篇章:春天来了 ——新经济经济政策

三个历史细节:勇敢的调整+远方的客人+苏俄(联)的春天

三个细节了解新经济政策.同学们先浏览一下教材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细节

1、勇敢的调整:

俄共(布)十大后,政府宣布,1921年-1922年经济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粮食税政策受到人民的欢迎,他们看到,扩大耕种面积,多打粮食就能多得粮食,吃不了的粮食可以拿到集市出售,农民生产积极性于是大大提高,工农关系重新稳定。—吴于廑《世界现代史》 读完后先让学生思考,然后分别点击,引导同学们说出粮食税和恢复自由贸易.细节

2、远方的客人

亚蒙〃哈默是美国西方石油公司的董事长,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921年,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列宁将政府无力经营的石棉矿以租让的形式交由哈默开发。此后,哈默联络了30多家美国公司与苏俄(联)做生意,对于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列宁亲切地称他为“哈默同志”。——丹尼尔《哈默传》 教师提问学生:从刚才”远方的客人”故事中,你发现了苏俄哪个新的经济政策?接着提问学生,当时政府对待中小企业有什么变化?除了这些措施之外,新经济政策还有什么措施?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回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提出问题:二者进行对比,有什么新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新经济政策特点

教师讲解:新经济政策利用外国资本主义因素发展社会主义,正如列宁所说“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不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从此苏俄变成了苏联。

“新经济政策”施行后,咱们看一下苏联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出示图表,让数据说话,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后,粮食产量增加,工业生产恢复,苏联人民迎来了真正的春天。细节3:那年春天

出示材料:学生有感情阅读,感悟。

苏俄农民叶莲卡在日记中写道: “1922年春天,阳光明媚,一股幸福感深深地拥抱着我……” 对于俄罗斯的男人而言,比饿肚子更可怕的事情是没有伏特加喝,所以,前几年,不得不搞点医用酒精来解馋…… 1922年春天,自由贸易后,随处都可以“畅饮”了……

过渡: 苏俄人民的春天来了,可惜这个春天有点短.--正当苏联人民沐浴在新经济政策的春风中时,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真理报》发布了一条短文:工人阶级成了孤儿、党成了孤儿,我们如何前进?我们能找得到道路吗?列宁的逝世让苏联人民迷航了。——斯大林,一位以“钢”作为自己姓氏的强硬男人以强硬的手段终结了新经济政策,探索出了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苏联人民的春天还在吗?我们看一下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第三篇章:春天还在吗

——斯大林体制

一个特别的模式+一个惊人的奇迹+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过渡:斯大林接手苏联政权后,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走出一条迥异于西方的独特道路.这条独特的工业化道路独特在哪里? 请阅读课本,搜集有效信息。细节

1、一个特别的模式

教师讲解:1925苏(共)布通过了工业化方针;1927年苏(共)布通过了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8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走这样一条道路是与所处的时代背景及自身国情分不开的,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她走向这条独特道路的原因? 国际视角看必然,请同学观看视频,思考:概括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孤零零的苏联受帝国主义的包围,发展重工业,增强国防力量是必然选择;避免中国的命运,必然增加国防力量。

国内视角看近切,出示材料,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说出,落后的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苏联全面推行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资金.秉性视角看可能,先让学生思考后再让学生说出,民族性格,需要英雄以及斯大林个人性格.教师总结:正是源于国际背景下的必要性;国内背景下的迫切性;独特的民族秉性及个性特点,促成了苏联发展工业化的独特性。

过渡:大家知道,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历经多长时间?(50至100年的时间),那么,在当时的情境之下,允许苏联用这么长的时间靠自身生成而过渡到工业社 会吗? 生:不会;

师:那么,当时的苏联要快速完成工业化进程,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段? 生:强硬手段、独裁手段

师:这恰恰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几大特点:看课本快速归纳:五个特点。

过渡:正是在这一独特的模式下,苏联人民创造了一个惊人的奇迹!细节2:一个惊人的奇迹:

教师出示表格、图片,引导学生总结出斯大林体制所取得的成就。

过渡:苏联工业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发展似乎如春日骄阳,光芒万丈,但是人民生活的实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来思考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弊端 细节3: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 闻一《俄罗斯通史》 表格略

学生思考回答: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提高。教师:这种以牺牲农业、农民利益为代价、“先飞机大炮后胶鞋面包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这种着眼于让人民勒紧裤腰带时刻准备打仗的工业化必然会影响到苏联人民的生活,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面对着如此坎坷的命运,苏联人民最想说得就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出示图片: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说过,我们可能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当年马克思最早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方案时,他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的解放。苏联的教训告诉我们,民生问题是多么的重要!”民维邦本,本固邦宁””.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小结: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从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模式,从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到享受春光无限,从对春天充满期待再到黯然神伤。历史用它无语却又坚定的表情让我们深思。

过渡:对历史的反思与叩问必须用大视野、大角度来衡量。大道行思:

提供给学生思考角度二,一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到底为了什么?二国家强大与人民生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感悟,感怀诗一首:春天在哪里(诗朗读)

苏俄(联)的春天在哪里 在壮美广袤的西伯利亚土地里 在激流汹涌的伏尔加河浪花里

在农夫瑟缩的耕作里 在纤夫沉重的叹息里

……

我们的春天在哪里 洋溢在人们温暖的笑颜里

放飞在充满希望的田野里

在这里,在那里 就在咱老百姓的心窝里

第四篇:《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教案1

第10课 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内容标准】

(1)简述俄国1917年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概况,了解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及其重大意义。

(2)了解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

(3)概述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考试标准】

识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地点、领导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大意义;苏俄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922年苏联建立。

理解: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十月革命、新经济政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

2、过程与方法:

归纳分析教学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整理、讨论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长远、艰巨与曲折。

【教学要点】

要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与严重弊端。难点: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弊端。

【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新课探究】

1、苏联的成立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成立,1991年12月苏联解体。(苏联由最初的4个加盟共和国增加到后来的15个)俄国国名的历史沿革 1480——1547 莫斯科公国 1547——1917、3沙皇俄国 1917、3——1917、11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1917、11——1922、12 苏维埃俄国(苏俄)1922、12——1991、12 苏联 1991年至今俄罗斯

2、斯大林 上台

1924年1月,列宁逝世,斯大林(Joseph Stalin)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3、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

(1)实现了国家工业化。1936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强国。

(2)1932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和机械化。

(3)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4)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

(5)总之,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工业生产和教育事业获得跨越式发展,国防力量和国际地位空前提高,苏联以崭新的强国形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令世人瞩目。

4、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弊端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斯大林模式:

(1)30年代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及以个人专断为特征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严重压制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阻碍了社会持续健康的发展。(2)斯大林将苏联模式神圣化、凝固化,不准提出异议,更不准改革,致使社会主义丧失自我完善的活力和机会,影响了党心民心的指向。

5、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表现

(1)工业化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国民年经济比例失调,难以持续健康的发展。(2)农业方面,超越客观条件许可,违背自愿原则,强迫农民接受集体化,片面追求“大而公”,向农民索取资金过多,产生了长期的消极后果。

(3)政治方面,肃反运动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损失了大批党政军骨干,制造了大量冤假错案,严重干扰了经济的正常发展,进一步破坏了民主,强化了个人崇拜;形成过度集中的国家计划管理经济体制和个人专断的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都不利于社会事业的发展。

6、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与教训

(1)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具有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2)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保证各行业平衡和谐发展。(4)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要结合考试标准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1922年苏联建立;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和经济政治体制上存在的严重弊端等内容。

第五篇: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3]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合肥六中高一级部历史组

吴昌发

【课程标准】

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和作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2)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制定的背景,并通过教材中所显示的材料分析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比较法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本质特征,探讨其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影响和对中国改革开放的借鉴意义;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教材内容)探讨“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历史条件,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成就和弊端;

(3)图片是记录历史的重要史料,我们应学会从图片中去发现历史的痕迹,去体会和感受图片后面真实的历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的建立,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必须与本国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必须随着 1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时代的变化进行调整,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完善和保持自身活力的重要手段; 【教学重点】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概述“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客观评价其利弊; 【教学难点】

探讨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前苏联有部对中国人影响很深的小说,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有段非常著名的人生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这生命给予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可以说,我的整个鲜血和生命,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为了这壮丽的事业,苏联人作出了艰苦的探索,在20世纪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国家发展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30″)

学生阅读教材P94导言内容,概括并结合初中所学思考: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面临怎样的形势? 采取了怎样的措施? 形势严峻或严峻考验,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缺粮!

(板书)

一、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学生阅读教材P94第一段、第二段并结合导言所述史实,探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目的及主要内容。

(板书)1.背景:内忧外患,危机重重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大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普遍义务劳动制;按实物分配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教师就目的和内容进行简单地分析,目的最重要的是战胜敌人,列宁因此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其主要途径就是集中,因此在后面农业和工业中,高度集中管理、采用行政、军事手段就是主要的途径了。再内容上,余粮收集制之所以能实行是与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权采取的《土地法令》是分不开的,农民分到了土地,这对于俄国的农民来说,是前所未有过的,当然对新生政权存有好感。

教师结合教材所提供材料具体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在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但具体分析起来,不同措施的性质和作用不尽相同。比如,无代价地征收农民的剩余粮食、一切生活必须品均需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等,无疑是保证战争胜利所必须的,具有明显的战时性,并在保证胜利方面起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措施,如把大中小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等,并不是进行自卫战争所绝对必须的。实际上,这些措施主要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改造步伐,“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而采取的,因而具有“非常共产主义”性质。这些措施,由于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加剧了战争破坏的严重后果。

学生结合“学思之窗”、“历史纵横”的相关内容,试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简要评价

5.评价

积极:为战胜敌人提供了物质保障,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过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所采取的一项特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殊政策,在战争状态下,它的实施无疑起到巩固新生政权的作用,但是战争结束后,它的继续存在不仅引起农民的强烈的不满,也破坏了政权的基础工农联盟。到1921年的时候,由经济危机又引发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各地农民发动了规模不等的暴动,尤其是1921年2月,苏俄的一个海军基地喀琅施塔德水兵发动兵变,提出“只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口号,列宁等布尔什维克党人感觉事态的严重性,经过听取各方意见尤其是农民的意见,果断采取措施,结束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经济政策的调整。(8′)

(板书)

二、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1921—1928年)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2.概况:时间(1921年3月)、标志(俄共(布)十大,《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量收集制》)3.内容:农业:粮食税

工业:解除中小企业国有化

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取消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和比较。新经济政策的“新”是相比较于战时共产主义而言的,因为主要是经济政策的调整,所以称为“新经济政策”。按照我们前面对于罗斯福新政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列宁等经济政策的调整肯定也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的各项政策出现问题而言的,下面大家不看教材,本着解决问题和通过学习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的有关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并说说这样做有何意义?

农业: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缓解了政府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工业: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有利于利用外资与技术。

贸易: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分配: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积极性,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3.特点: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

(1)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2)新经济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巩固训练】课时作业P67-68选择题1—7 过渡:1924年1月21日,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与世长辞,人民在深情哀悼列宁的同时,也倍感期待与彷徨,期待的是苏联这艘巨无霸的下一任船长将是谁?彷徨的是他将苏联引向何方?

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15′)

(板书)

三、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1928—1991年)1.背景: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下

政治形势:苏联成立;列宁逝世;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经济形势:新经济政策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

2.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3.主要表现:

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目的?)

(教师可引用材料: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引领学生看P96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的第聂伯河水电站认识计划的作用;时间许可的话,可类比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田纳西水利工程)

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读图感悟历史,看《有关集体农庄的宣传画》,该图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集体劳动和使用机器。使用机器(拖拉机)应用于土地之上,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业的剩余产品,满足工业生产所需要的资金和原料。)

(在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4.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

管理体制:高度集中

这样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对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后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教材P96第三段和第四段,讨论和思考斯大林模式的利弊,进而思考: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有什么启示?

5.评价

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的出现,有其历史功绩,也存在很多弊端。

积极(利):

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

②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③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消极(弊):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②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P96历史纵横体会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利用毛泽东对于该政策的评价,“你要母鸡多生蛋,又不给它吃米;又要马儿跑的好,又要马儿不吃草”)

③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 ④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启示:

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应从实际国情出发,走自己特色道路; ②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它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建设社会主义要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协调发展; ④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言之成理即可)

【结束新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探索过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到“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不仅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而且使苏联迅速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但与此同时,“斯大林模式”在实践过程中,其弊端也日益暴露,最终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进而引发了政治领域的根本性变革。(20′30″)【巩固训练】课时作业P68选择题11—15共五道选择题 【作业布置】

(1)创新方案1—9题,星期四交;

(2)思考斯大林模式与西方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区别(可以从所有制、工业化道路、农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角度考虑)

【板书设计】

一、绝处逢生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峰回路转之新经济政策

三、功过参半之“斯大林模式”

1.背景

1.背景

1.背景 合肥六中高一历史公开课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2.目的 2.概况

2.含义 3.内容

3.内容

3.表现 4.特点

4.特点

4.特点 5.评价

5.意义

5.评价 【教后反思】

下载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教学设计[本站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模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 成果: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②.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③.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意义:①.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范文模版)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教案 葛店中学 万兴奎 教材分析 本课包括两大重点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经济建设的成就.本课所讲述的史实表现出在曲折中前进的......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邢燕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学设计--邢燕 一、教材概述: ★ 课名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0课的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社 会 主 义 建 设 道 路 初 步 探 索 的 经 验 教 训 第一,打破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感到有必要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寻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1955年底至1956年间,毛泽......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高一历史必修二复习资料第四单元2012.6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原因有哪些?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括、多年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教案(最终五篇)

    一、知识梳理 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 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1949年......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积极影响 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

    教学设计模式

    教学设计模式——迪克-凯瑞模式 迪科-凯利(Dick & Carey)模式(如下图)是典型的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系统开发模式。该模式从确定教学目标开始,到终结性评价结束,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