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精选]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 眼和视觉教案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说出近视的成因以及预防方法;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以及预防的措施。
2.尝试观察瞳孔的大小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巧。
3.培养视觉和听觉的卫生习惯,关爱和帮助有视觉障碍的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视觉和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1.物理学凸透镜成像实验装置一套。
2.眼球模型、放大镜、画册
关于眼和视觉的教学软件(软件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搜集整理有关眼和视觉、耳和听觉的网络资料。
学生:预习教材,了解教材大致的知识结构;搜集与本节课有关的图文资料。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展示一个用的布遮盖的塑料箱,里面放着一个苹果形状的厨房用计时器。
教师:下面我们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箱子里也可以放一只小动物,但要注意安全;也可以换成一朵花,要求同学闻一闻……)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也许在认识这个物体中我们没有用到,但当我们感知其他外界事物的时候,我们还会用到哪些感觉?
学生:嗅觉、味觉、温度感觉(可能需要老师举例提示)
教师:同学们也看到了,刚才辨别计时器时,最快和最正确的同学应用了自己的视觉。视觉是我们感知外界信息最重要的手段。所以眼睛对我们来说就非常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索一下眼睛的结构和功能。
教
第二篇: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原稿)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说出眼的结构及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2.说明视觉形成的过程。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教学用PPT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假如你在用餐,你会看到饭菜的形状和颜色,闻到饭菜的气味,尝到饭菜的味道,手指感觉到馒头的温热,当然,你还会听到家里人的说话声。你能说出上述五种感觉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吗?
学生回答:嗅觉、味觉、热觉、触觉、痛觉等,鼻子、舌、皮肤等器官。
老师小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靠分布在身体不同部位的感受器获取的。有些感受器比较简单,比如皮肤里的感觉神经末梢。有些感受器带有附属结构,通常 称它们为感觉器官,如眼是视觉器官,而是听觉器官。据科学家统计,在我们从外界获/ 5
得的信息中,70%左右来自于视觉。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心灵的窗户——眼睛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展示学习目标,依托导学案,自主学习大屏幕展示自主学习提纲:
1.结合课本79页插图,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是怎样的?
2.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当我们由黑暗进入明亮区域或由明亮进入黑暗区域,瞳孔是怎样变化的?
3.近视的原因是什么?应配什么镜加以矫正?
互动一: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模型,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小组 讨论
分析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那么,眼球的晶状体、瞳孔、脉络膜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 晶状体——镜头; 瞳孔——光圈; 视网膜——胶卷(底片)
互动三: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 5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这是为什呢?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
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互动四: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1.大家看一看我们班有多少位同学戴眼镜?他们戴的都是什么眼镜?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分析近视的成因。
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 5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2.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
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生活链接
1.眼屎是从哪里来的?
我们每天早上起来都有眼屎,这些东西到底从哪来的呢?原来在睡眠时,眼睛里会不断产生黏液和泪水。它们会湿润眼球表面,清除灰尘和杀菌。夜间,黏液、灰尘和杂质在眼角处堆积,这就是眼屎。
2.为什么眼皮会跳?
有时我们的眼皮会跳个不停。为什么眼皮会跳呢?很早以前人们就有了这个疑问。那时人们并不知道真正的原因,就产生了一种迷信的说法:左眼跳财,右眼跳灾。其实眼皮跳是眼周肌肉受刺激而引起的。我们的眼睛受强光或药物的刺激,会引起眼皮跳;看书时间太长,眼睛疲劳也会引起眼皮跳;睡觉太少,眼皮也会跳。当眼皮跳时,我们可以用热毛巾敷眼睛,或是闭眼睛休息一会儿、做做眼保健操都可使这种状况消失。
教学反思
本节课师生合作顺利,教师事先的课堂设计得到了充分的实施,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活跃。通过模型展示,学生对/ 5
本节的重点知识掌握较好,并能充分理解,课堂效率较高。不足之处是:应该把凸透镜成像装置展示在课堂,让学生充分理解晶状体的重要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折射)(成像)(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 5
第三篇: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展示一个小故事:“小林的遭遇”。让我们知道人身体内的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同时小组之间对照对方的眼睛认识眼球的基本结构。学生观看眼球图片指出对应的结构。
2.请同学们再次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学生熟悉眼球结构,同时解说各个结构的功能。
3.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
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会出现了蓝眼、褐眼等。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同时总结视觉的形成过程。
3.有一个小女孩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是什么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是不是也会这么变化? 然后设计实验方案: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根据本班级近视的人数情况,教师展示近视的原因。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原理。学生分析,表达交流。
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学生:中间薄,四周厚。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也增加学生的兴趣,既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
第四篇: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2.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4.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眼球的结构 2.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
多媒体观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图片,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视觉的形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学生统计并做出判断:近视镜
那么近视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阅读课本P91内容,结合图Ⅳ-49,分析近视的成因。学生分析,表达交流。教师强调:晶状体调节紧张引发的近视眼叫假性近视,如果这时注意保护视力,消除使晶状体过度紧张的因素,做一些按摩放松自己,视力可以好转和恢复到正常。但如果进一步发展到眼球前后径过长,也就是说晶状体和视网膜中间的距离加长,这时无论你怎么调节自己的晶状体,远处射来的光线经过折射都只能在视网膜前面成像,我们在视网膜上只能获得模糊的影像。这就是真性近视。对于近视我们有什么矫正的办法吗?
学生:戴眼镜。
教师:戴什么样的眼镜呢?哪位同学愿意描述一下自己配的近视镜。
学生:中间薄,四周厚。
教师:这种镜子正好和放大镜相反,我们叫它凹透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然后再经过角膜、瞳孔等结构,就可以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教师指出大部分同学的近视都是由于过度用眼,长时间近距离看书,不注意用眼卫生造成的,开始阶段都是假性近视,进行适当的矫正应该是能恢复正常视力的。3.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课本图Ⅳ50总结预防近视的方法。学生熟记“三要”、“四不看”,并应用到生活中去。整合提升:
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拓展:
分析老年人远视的视网膜成像特点和结构病变,并提出矫正方法。
板书设计: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
一、眼球的结构
(教师板图)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
四、近视的预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与图片相结合,效果较好。我自己认为、把远视放在近视一起讲效果比较好,起到对比作用,增加学生的记忆。也增加学生的兴趣。即了解近视,也了解远视。增加了知识的连惯性和趣味性。
第五篇: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
第一节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设计(2011.6.1)
撰写教师:许胜菊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1、内容:《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
2、分析: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
1、教学目标:
①、理解眼球和耳的结构与功能。②、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过程。
③、阐述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分析:眼与视觉、眼球的结构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耳的结构是理解听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对于听觉的形成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三、教学问题及分析:对于外界光线如何调节瞳孔的大小,两人可以依次用手电筒照射对方眼睛(时间不要过长)观察其变化,这样就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基本流程:眼球的结构和瞳孔的变化→视觉的形成→耳的结构→听觉的形成→耳聋的形成及预防。{2}、问题
问题:同学们知道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引入课题。{3}、教学新课:
(1)眼球的结构和瞳孔的变化
①请学生观看一段精彩足球比赛的视频,从中感受观众的兴奋与激动。然后,教师提问:观众席中的盲人会有如此兴奋与激动吗?这说明我们的哪种感官在发挥作用?引出课题:眼和视觉
②人有80%的信息来自眼睛,因此,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要想解决此问题,我们就必须先了解眼球的结构。
③学生对照课本图讨论,了解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同时教师板书演示人眼球的结构示意图和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
④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对照示意图总结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⑤教师分发眼球的结构模型,学生对照模型再次认识眼球的结构,学会卸和组装模型,说出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a.由于讨论题涉及到物理中的一些知识,学生可能比较难以接受,所以,可以共同总结,也可以在研究完眼球的结构之后,给出一定的比喻,让学生进行分析,从而理解这方面的知识。b.在学习眼球结构的同时,可以加上瞳孔的变化,以小组为单位用手电筒做实验,体会瞳孔大小的变化。可以看课本中的图即猫瞳孔的变化来理解,或者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解释:为什么我们白天进电影院的时,眼睛看不清,过一会儿又慢慢看清楚了?这一过程中瞳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视觉的形成 a.学生对照眼球的结构模型,思考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提出问题:我们的视觉最终是在哪里形成的?是在视网膜上吗?用《还珠格格》中紫薇失明的片段来解释视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b、总结视觉的形成,有条件可以用flash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其过程。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分析如何纠正近视和远视,做到“三要”“四不要”。耳和听觉 说明:本部分内容比较简单,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和简单的点评完成教学任务。
1、四人为一组完成课本93页的讨论题。
2、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其他实例(2~3个),从中认识到听觉的重要性,引出耳的结构。
3、出示耳的结构模型或挂图,对照课本完成对耳的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可以联系生活中的“晕车”等现象来理解半规管的功能等。
4、根据模型或挂图了解耳的结构,这样学生便可以轻松地理解了听觉形成的过程,因为学生有了视觉形成的过程基础,对听觉的形成应该比较容易。总结听觉的形成过程。
5、思考:听觉最终的形成部位在哪里?
6、噪音的危害 在学完了听觉形成后,我们认识到了听觉的重要性。我们该如何保护耳?噪音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此问题,从中总结出生活中应该注意问题。让学生理解保护耳朵的重要性。
7、生思考:人的感觉器官还有哪些?你能举出例子吗?
8、技能训练 人的视觉是存在误差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认识到此问题。讨论:凯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的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又该如何对待聋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 {4}、目标检测: 在“进一步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的实验中,你观察到光线逐渐增强时,瞳孔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瞳孔的位置,你认为瞳孔的变化,可能是由__________来调节的。答案:光线逐渐增强,瞳孔逐渐变小 虹膜
{5}:小结:
6、配餐作业:
A类:
1.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对于正常人来说,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2.在“进一步探究:人的瞳孔大小能改变吗?”的实验中,你观察到光线逐渐增强时,瞳孔的变化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瞳孔的位置,你认为瞳孔的变化,可能是由__________来调节的。
参考答案:
1、D
2、光线逐渐增强,瞳孔逐渐变小 虹膜
B类:
1、.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眼球成像模式图
(1)__________图是正常的眼睛,__________图是近视眼。
(2)请简要画一个示意图,表示近视眼经眼睛调节后,物像可以落在视网膜上。
(3)随着年级的增高,戴眼镜的同学越来越多。请结合你的体会,说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要预防近视眼,应注意哪些方面?
2、.一个战士在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突然发现自己听不清外界的声音。初步检查,发现他的鼓膜等耳的结构没有损伤。你认为,这位战士失去听觉,可能是哪部分的结构发生病变?简要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参考答案:
1、(1)B A(2)(3)略
2、可能是听觉神经或者是大脑产生听觉的区域受损。根据听觉形成的过程分析,鼓膜等耳的结构没有损伤,说明声波可以传导到耳蜗。听觉形成是在大脑,没有听觉,一种可能是声音信息不能传到大脑,那就是听觉神经受损了;另一种可能是声音信息可以传到大脑,但不能产生听觉,那就是大脑产生听觉的区域受损了。
五、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