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

时间:2019-05-12 21:1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

第一篇: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

第三节人体感知信息(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

一、教材分析:

《耳和听觉》这部分内容安排在《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一章中第三节《人体感知信息》中,本章内容分三节:第一节是人体通过内分泌系统实现的激素调节;第二节是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实现的神经调节;第三节介绍感觉器官眼和耳的结构、功能及健康卫生。

人体各部分的协调动作主要靠神经系统的调节来实现,人不同的感受器能感知不同的外界环境(或人体内部环境)的刺激,并通过传入神经,将刺激引起的神经冲动,传导到相应的神经中枢,形成感觉,从而使人体获得外界(或内部)环境的信息,并且作出适当的反应。人体的感受器多种多样,于是教材第三节就以人体获得外界环境中信息的主要来源——光、声刺激的感受器眼、耳为代表,介绍了人体的感觉器官。对于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建立比较完整的神经调节知识框架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材着重介绍了“耳”的听觉功能和与听觉形成有关的结构。在指导学生观察彩图、插图,阐明外耳、中耳、内耳各部分构造时,突出了耳廓、外耳道、鼓膜、听骨、耳蜗、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等与听觉形成关系密切的部分。教材还针对青少年实际,提倡注意用耳卫生。

二、学情分析:

从教材的内容地位和特点来看,本章知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神经调节的普遍现象,但是又会常常遇到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在教材中设计了“讨论”、“调查”、“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单就第二节来说,学生虽然对自己的眼、耳等感觉器官较熟悉,但对视觉和听觉是怎样形成的还知之甚少。所以需要教师注意多从生活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通过图片分析和具体实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认识。对于耳的结构的教学,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形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思考后讨论各部分的功能和听觉的形成。

三、教学目标:

1、认识耳的结构及其功能。

2、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阐述如何保护耳朵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师] 请大家欣赏一曲美妙的乐曲

你能清楚的听到乐曲吗?知道乐曲的名字吗? 学生欣赏音乐

问: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声音,人们是凭借人体的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耳朵)

那么,耳朵通过什么途径感知声音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节课要探讨的话题――耳与听觉

(二)出示学习目标,完成自学提要 小组内统一答案。

(三)小组讨论学习,完成展学纲要

1.请同学们结合图12-20,认识耳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 2.听觉形成的过程?

3.什么是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的人有什么危害? 4.如何保护好耳朵呢?(四)小组展示,教师引导补充 1.耳的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们用手摸一下自己的耳,有什么感觉,其实你摸着的只是一部分,耳的内部结构是很复杂的,先了解耳的结构。

提问:耳分为哪三个部分,每个部分由什么构成,三个部分各自有什么功能?(通过看书或幻灯片,让学生简单介绍耳的结构,教师纠正总结并板书)外耳:耳廓、外耳道(同时让学生用手去感受)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师]人的耳可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是惟一暴露在体外的部分,中耳和内耳位于颅骨内,受颅骨保护。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认识,你认为耳的各部分有什么功能?

各个小组可以比一比,看哪一组讨论的最完整。(学生猜想各部分的功能)

[讲述] 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人的肉眼都能看到,耳廓暴露在外,长耳廓有何用呢?(收集声波),如果用手遮住耳廓就会感觉声音听不清楚。外耳道是声波传入中耳的通道,皮肤上有细毛,皮脂腺,这些分泌物与脱落表皮混合在一起,形成耳垢。

中耳是由鼓膜、鼓室、听小骨组成的。

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而且声音越大,你会发现振动越厉害。再比如振动一下音叉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如果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也会随之消失。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那么,是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鼓膜)提问: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讲述] 鼓膜是外耳与中耳的一层界膜,是椭圆形的,灰白色的薄膜,是接受声波振动的结构,随着声波强弱产生不等的振动。那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听小骨)

中耳除了鼓膜,还包括了鼓室和听小鼓。鼓室是在鼓膜内的小室,内有三块听小骨,三块骨由关节相连,鼓膜产生的振动由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振动力量加大30倍),鼓室底部有一条咽鼓管与咽相通,当口张开或吞咽时,咽鼓管开放,空气由此进入。

[活动]同学们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吞咽时,若用手指堵住鼻孔,会感到耳内很不舒服。如果这时还不张口,并仍用手指捏住鼻孔,则会感到听力减弱。然后放开鼻孔,再做一下吞咽动作,则不适感可立即消失。(让学生从自身体验中去理解咽鼓管的功能与鼓膜的作用)

正是由于鼓室通过咽鼓管与咽相通,所以当口张开时,空气进入鼓室,使鼓膜内外两侧气压相等,可避免鼓膜被太强的声波震破。

[师]在了解了中耳的各部分结构之后,我们来看看内耳,内耳有三部分,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提问: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象个蜗牛壳,其内充满了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即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小结](边指图边讲)耳分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功能是收集、传入声波。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三块听小骨,鼓膜可以受到声波的振动而振动;在鼓室内的三块听小骨相互连结。其中的第一块听小骨前端与鼓膜接触,第三块听小骨的后端与内耳接触。鼓室有咽鼓管与咽部相连通。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形成的过程

师: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耳的结构,下面能不能结合每一部分的功能,分析一下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每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黑板上用简短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归纳] 听觉的形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①外耳、中耳收集、传导声波;②内耳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③位听神经中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导神经冲动;④大脑皮层听党中枢兴奋,形成听觉。

(板书)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什么是噪音,长期暴露在噪音环境的人有什么危害?

学生口述(“遇到巨大响声时,张嘴或者闭嘴堵耳”示范动作,全班一起完成。)

4.耳的卫生保健

提问: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耳,做好耳的卫生保健? 学生讲述(播放视屏)

(五)讨论

1、有时在遇到巨大声响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张开嘴巴,大人有时也说这样做可以避免“鼓膜”受损,现在你能解释这是怎么会事了吗?

(学生讨论)(教师强调)保持鼓膜两侧大气压力平衡

2、同学中有没有人患过中耳炎,能否说一说中耳炎的症状及痛苦?为什么小儿更容易的中耳炎呢?

(教师强调)

上呼吸道感染时,病原体就可顺着咽鼓管逆流而上进入中耳,造成中耳炎,小孩由于咽鼓管较短,鼻咽等感染时,易引起中耳炎小儿因为咽鼓管短,病菌容易从咽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而患中耳炎。

五、完成单元测试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耳和听觉

1、耳的结构

外耳: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道:声音传入中耳的通道

中耳:

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鼓膜:随声波振动

鼓室:内有三块听小骨,与咽鼓管相连

内耳:

半规管、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

耳蜗:内有听觉感受器

2、听觉形成

声波→外耳→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3、耳的卫生保健

第二篇:《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第二课时 1.教学目标(1)教材分析

“声音的特性”和“噪声污染”是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章第3节《耳和听觉》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声音的丰富多彩,同时认识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途径。

教材突出学生探究活动,通过探究音调由什么因素决定,让学生能一边探究,一边体会,充分给了学生自主学习、体验过程的机会。教材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科学,从科学到社会,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注重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和培养。(2)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相对比较抽象,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虽然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但学生大多没有注意观察,并且缺少理论知识,因此对于声音的特性的相关知识相对比较模糊,尤其是音调和响度。但学生都已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和素材,因此很容易联系到该节的知识中来。教材按照音调、响度、音色的顺序进行声音的特性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往往将“音调”和“响度”两个概念混淆,而且“响度”比“音调”在日常生活中更容易感受到,也更容易理解些,因此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来探究声音的特性,将顺序调整为响度、音调到音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初一学生有两个明显心理特征,一是求知欲强烈,自我探索意识强烈,好奇心很强。二是他们逐步学会了遵守规则,相互竞争,分工、合作、服从、争执,互助,独立等个性品质。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关注学生的行为水平,要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讨论交流的热情和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来直观感受和探究体验声音的特性。使每个学生通过自身活动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中,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是不同的。

②了解噪声的来源,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噪声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比较生活中听到的不同声音来构建声音的三个不同特性。进一步认识科学知识在实践中运用的重要性,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结论去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

②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脑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并尝试简单的归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提高探究意识,树立珍惜自己的健康的同时,培养关爱他人的观念。

②了解噪声对人类的危害,树立起防治噪声污染的观念。树立保护环境意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噪声的危害和噪声的防治。

难点:声音的三个特性及影响因素。

2.教学过程

一、导入:听音辨声

播放音乐:刘欢和萨拉布莱曼的《我和你》 问:你听,是谁在唱歌?他们的声音有什么特点? 预设:学生比较听到的声音

师小结:闻其声而知其人,不同的声音又各有其特点,有高有低,有强有弱,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课堂。

二、新课:玩味声音

1、声音的特性—响度

再次播放音乐《我和你》,同时逐渐改变音量。问:我在改变声音的什么呢? 预设:声音的音量。

师小结:我们平时说的音量以及“你的声音太响了,太轻了”实际是指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特性之一,叫响度。

师:我这有一面大鼓,你有什么办法让我们听到鼓发出的声音强一些? 预设:用力敲,用大鼓槌,离鼓近一些……

学生上台演示:水平放置鼓,在鼓面上撒些小纸屑,先轻轻地敲鼓,然后重重地敲鼓,请同学听发出声音的强弱,并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跳动情况。师生总结: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距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分散,声音的响度也越小。

师:在声学上,人们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强弱。阅读书本图2-30几种声源的分贝数,展示分贝仪,感受普通交谈时声音的强弱。展示扩音器,感受扩音时声音强弱的变化。

2、声音的特性—音调

过渡:《我和你》萨拉布莱曼的声音非常的美,天籁般的声音,有谁能一起唱吗?

预设:声音太高,唱不上去。

师:我们平时说声音的高低其实指的是音调,声音的另一个特性。辨一辨:利用电子钢琴软件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比较音调的高低;比较刘欢和布莱曼的音调的高低;比较女生和男生音调的高低。问:男人声音粗而低,女人的声音则细而高,这是什么原因呢?

展示背景资料:成年男子的声带长而宽,长度一般在20-24毫米;成年女子的声带短而狭,只有15-18毫米。

预设:学生猜测男生声带长而宽,所以声带振动慢,音调低,女生声带短而狭,所以声带振动快,音调高。初步得出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师: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频率有怎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动手来感受下。学生小组合作:将一根钢尺压紧在桌面上,用手拨动其伸出桌外的一端。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使其振动幅度大致相同,重复上述实验。仔细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感受它们发出的声音的区别。

师生小结: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伸出桌面越短,钢尺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伸出桌面越长,钢尺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师小结: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简称赫。物体振动越快,频率就越大,音调就越高。因此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师演示:敲打不同的音叉,感受音叉发声频率和声音的音调高低的关系。思考与讨论:一只蚊子飞过耳边时,嗡嗡响。可是一只蝴蝶飞过耳边时,我们却听不见。这是为什么?

预设:每秒振动的次数不同,音调高低不同。可展示蚊子和蝴蝶每秒振动的次数等文字资料。使学生意识到人对高音和低音的听觉是有一定限度的。阅读:表2-2各种动物的听觉和发声的频率范围。

师生小结: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为20~20000赫;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次声;应用:蝙蝠利用超声波捕食,大象用次声波交流,用超声波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等。

3、声音的特性—音色

过渡:我们能区分出《我和你》中刘欢和布莱曼的声音,我们能否听出背景音乐是什么乐器发出呢?

再次播放《我和你》片段,让学生辨别弹奏背景音乐的乐器。

师小结:仅凭听觉我们也能把声音区别开,这表明声音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性,就是音色,它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音色也不同。

读图:感受同音调下的不同乐器的声音的波形图。

三、呼吁:控制噪声

过渡:刚才这首《我和你》音乐很美妙,让人感到轻松愉快,这类声音我们叫做乐音。但当你晚上很困,想休息时,隔壁邻居的音箱放出了这首歌,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预设:烦躁不安

师:这类让你烦躁不安的声音称为噪声。看来音乐有时也会成为噪声。生活中都有哪些声音让你烦躁不安,影响你正常学习、生活和休息的呢?

预设:装修时的敲打声、电钻声;马路上车辆行驶声;自修课时大声讨论的声音等。

思考与讨论:噪声有哪些危害?

预设:休息不好,影响健康,影响学习等。

师总结:噪声对人的生理和心里都会造成损伤,如噪声性耳聋,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和工地的噪声不能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能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过渡:噪声如此不利健康,我们要控制噪声污染。

想一想:一个正在发声的闹钟,你有什么方法减弱噪声么?

学生上台动手尝试活动:减小闹铃的音量;将发声闹钟放盒子中;台下学生捂住耳朵等。

师生小结: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问:你知道有关温州噪声污染的情况吗?

阅读背景资料:“家住马路边,耳朵塞棉签;无处躲与藏,眼睛黑圈圈。”这是温州市饱受噪音污染的网友的打油诗,太多市民对此都深有体会。思考与讨论:你有什么有效的具体措施来控制噪声污染? 预设:学生畅所欲言

展示温州水心街道里的声音检测仪和显示屏、消音器、禁鸣喇叭和隔音屏等图片。

播放有关噪声污染宣传性公益广告。

3、教学反思

1).教学情境和问题的设置生活化

《科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生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本节课以生活为背景,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和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通过探讨“温州噪声污染的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课堂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在动手的乐趣中完成了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培养,并逐步引导学生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

2).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

环境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相比水污染等其他污染问题,噪声污染虽然很常见,但也容易被忽视。环境问题大多与科学密切相关,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本节课补充了温州噪声污染的情况介绍以及噪声防治措施的讨论和感受活动,不仅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提高环保意识,让学生参与控制噪声污染的意识更深入内心。3).缺憾

二胡、长笛、箫等是我国特有的乐器,由于时间限制,未能让学生充分感受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些遗憾。

第三篇:第3节 耳和听觉(第1课时)

第3节 耳和听觉(第1课时)

A组 基础训练

1.人的听觉感受器位于()A.外耳道内

B.耳蜗内 C.鼓膜内

D.鼓室内

2.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部位是()..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神经 3.下列关于耳的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耳是形成听觉的器官 B.耳是形成位觉的器官 C.耳是听觉和位觉的感受器官 D.耳是形成听觉和位觉的器官 4.人的听觉产生于()A.听觉感受器

B.耳蜗 C.听觉中枢

D.鼓膜 5.下列关于耳的各个部分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耳廓的功能是收集空气中的声波

B.鼓膜的振动是为了产生声波,使声波撞击鼓室内的听小骨振动 C.听小骨的振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耳蜗

D.声波传入内耳,使耳蜗内的液体也产生振动,听觉感受器把这种信息沿神经传到脑部

6.发生晕车、晕船等症状,其主要原因是()A.由于睡眠不足引起 B.小脑调节平衡的能力弱 C.躯体感觉中枢受到了过强的刺激 D.前庭和半规管受到了过强或过长的刺激

7.如果你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就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这说明耳廓的功能是()A.收集声波 B.传递声波 C.感受外界刺激 D.感觉位置变化

8.放爆竹和礼花时,若你在一旁观看,最好张开嘴或捂住耳朵、闭上嘴。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防止听觉中枢受损伤

9.每年3月3日,是我国“全国爱耳日”。引起听力下降或损伤的原因很多,某同学经医生诊断是由于细菌进入中耳而引起中耳炎,导致听力下降,其原因为()A.一定是听神经受到损伤 B.一定是听觉感受器受到损伤 C.耳廓受到细菌感染而损伤 D.鼓膜、听小骨受到损伤

10.当我们坐着睡觉时,头部下垂后会立即醒来,这种接受刺激的感受器位于()A.耳廓

B.耳蜗 C.听小骨

D.前庭、半规管 11.听觉形成的过程是()A.声波→外耳→中耳→耳蜗 B.声波→鼓膜→听小骨→听神经

C.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神经→听觉中枢 D.声波→外耳→中耳→内耳→听神经

12.某人失聪(没有听觉能力)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损伤,那么可能发病的部位是()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

13.声波先到达外耳,耳廓像漏斗一样接受声音,并把声音聚集起来,引向________,使其产生振动。鼓膜振动带动了________的振动并放大振动,随即传到________,其内充满着液体和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便把信息沿听神经传到________,形成了听觉。

14.有首儿歌这样唱到:“小蜜蜂,嗡嗡嗡,飞到东,飞到西。”我们听到蜜蜂飞舞时的嗡嗡声,是由于蜜蜂翅膀 ________发出声音,声音通过空气,以________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开去,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引起鼓膜振动,听小骨把声音放大后再传入________,听觉感受器便把这种信息沿听神经传到大脑,形成了听觉,我们就听到了声音。15.下面为耳的结构图,请回答:

第15题图

(1)某同学乘船到大连,可是他乘船不久就感到头晕、目眩、恶心,这是因为内耳中的[5]________和[7]________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导致的。这两种结构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晨同学首次乘飞机。在飞机升空过程中,前一段时间他没有嚼口香糖(做吞咽动作),由于气压降低,致使鼓室内压相对增大,[3]________向________鼓出,他感到耳疼、耳鸣,此时,乘务员叫他嚼口香糖,使[8]______张开,从而使[3]________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耳疼、耳鸣则消失。

(3)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图中的________损伤。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的________所指的结构。听觉形成的部位在图中的________(填数字)。

(4)老年人耳聋眼花,耳聋一般是传导性耳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受损不能发挥其正常作用。

(5)小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 自主提高

16.当你自己在嚼饼干时,会感到声音大得惊人,但是在你身边的人却感觉不到多大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A.自己嚼饼干的位置离耳朵近B.旁边的人离你太远了 C.自己听到的嚼饼干的声音是通过头部的骨骼传导过来的 D.饼干太干了

17.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18.下列事例中,不能表明声音具有能量的是()A.声音能把人的耳朵震聋 B.声波能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C.美妙的歌声能使人心情愉快

D.说话时,声带的振动能够引起周围空气的振动 19.小儿高热导致耳聋,一般是由于()A.外耳道损伤 B.鼓膜损伤 C.耳蜗受伤 D.神经中枢受损伤

20.如图,小明将细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再用食指堵住双耳,当小华用铅笔敲击衣架时,小明仍能听到敲击衣架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

第20题图

A.没有将双耳完全堵住,有声波从空隙间传入人耳 B.声波通过空气传播,引起手的振动使人听到声音 C.声波经细绳、食指传入人耳,使人听到声音

D.小明产生的幻觉,食指堵住双耳,声波是无法传入人耳的 21.某科学探究小组就为什么要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建立了如下猜想:

①用两只耳朵听到的声音响度大,可以听得更清楚;②用两只耳朵听声音可以辨别声源的方向。(1)为了验证其猜想①的正确与否,同学们设计并做了如下实验:

在离同一声源同样远近的条件下,同一人先用两只耳朵听声音,然后再用一只耳朵听声音(另一只耳朵用耳塞塞住)。若猜测①是正确的,则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中同学们应用了科学探究中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为了验证其猜测②的正确与否,同学们又做了实验且实验结果如下:

让一同学蒙上眼睛,用两只耳朵听某一声源发出的声音,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正确,然后改用一只耳朵听(声源换了方位),结果该同学对声源的方位判断错误。根据以上实验的结果,可以判断猜测②是________的。

参考答案

第3节 耳和听觉(第1课时)1-5.BACCB 6-10.DABDD 11-12.CA 13.鼓膜 听小骨 耳蜗 大脑 14.振动 声波 耳蜗

15.(1)半规管 前庭 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2)鼓膜 外 咽鼓管 鼓膜(3)2或3 6 9(4)鼓膜或听小骨(5)咽鼓管由鼓室通向咽,鼻咽部的病菌可沿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16-20.CDCDC

21.(1)用两只耳朵听比用一只耳朵听更清楚 对照法 控制变量法(2)正确

第四篇:七年级科学下册 第4课时 耳和听觉(二)教案 浙教版

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

第4课时 耳和听觉(二)姓名

【学习目标】:1.了解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音色、响度

2.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途径。

【学习重点】: 乐音的三个特征、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学习难点】: 噪声的危害和防治 【预习导学】:(课本12-16页)

1.音调是。它由 决定。C调“1”(“do”)的频率为262赫,D调“1”(“do”)的频率为294赫,则音调高的是。

2.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

频率的单位是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

,频率越高,音调越。

3.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 赫。________的声波叫超声波,___ _的声波叫次声波。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波或次声波,有的动物能听到,这表明。

4.列举日常生活中超声波的应用:

5.响度是。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你想象一下影响响度的因素有:

、、等。在声学上人们常用 单位来计量声音的大小。

★6.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不同的人说话的声音我们一听就能分辨出来,就是由于不同的人说话时的 不同。电子琴能模拟出小提琴、钢琴的发声,主要是模拟这些乐器发声的。7.噪声的危害及控制

(1)乐声与噪声,乐声是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发生的,观察乐音的波形是有规律的。噪声的声源振动是无规则的。从环保学角度讲乐音是 的声音。噪声

是 的声音。

(2)噪声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影响人的工作、生活,可以从多途径减弱噪声。你想到的减弱噪声的具体措施有、和。

(3)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居民居住区的噪声,白天不超过 分贝,夜间不能超过 分贝。【学习研讨】

[目标一]:乐音的三要素: 1.乐音

物体有规律地振动发出的悦耳动听的声音叫乐音。

播放不同的音乐。问(1)为什么不同的乐器演奏出来的声音不同?

(2)为什么有的音乐听起来响,有的听起来弱?

(3)为什么有的音乐听起来调子高,有的调子较低?

小结:乐音有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2.音调 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我们把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音调的高低由什么决定呢?完成课本上12页的活动。现象:(1)将塑料尺在梳子上划过,当划过的速度快时,声音的音调要。当划过的速度慢时,声音的音调。

(2)将塑料尺紧压在桌面拨动时,伸出的长度越长,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尺子振动得越 ;伸出的长度越短,振动得越,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小结: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它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Hz)。

(2)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物体振动的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3)一般情况下,儿童的音调比成年人高,女人的音调比男人高。人的发声频率约为65赫兹到1100赫兹。

思考:一只蚊子和一只蝴蝶同时飞到你的身旁时,你是否都能听到他们的声音?这是为什么?(4)不同的动物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不同,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

(5)高于20000赫的声音叫做超声,低于20赫的声音叫做次声,一般人听不到超声和次声。小结:听不见声音的可能性:

(6)超声波传播时,反射定向效果好,穿透能力强,传播时产生巨大的作用力。用途:。雷达的原理: 3.响度

响度是人们主观上感觉到的声音强弱。学生活动:课本14页活动。结论:影响响度的因素: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观察者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系。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小。教育网声音的大小即响度通常用分贝(dB作为单位来计量。4.音色

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的方法等都能影响音色。★分不同乐器、不同人物发出的声音靠音色。[目标二]:噪声

以科学的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但是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工作和学习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3条: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训练巩固】:

1.音乐会上,男中音在放声高唱,女高音在小声伴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大 B.男中音的音调高.响度小 C.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大 D.男中音的音调低.响度小

2.用钢琴和小提琴协奏一个曲子,但仍能很明显地区别出钢琴声和小提琴声,这是由于它们的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什么不同()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都不同 3.下列措施可以减弱噪声()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盒

B.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上消声器

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上安装高音喇叭

4.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声源不发生振动

B.将所有的噪声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免噪声干扰 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 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

5.几位同学在室外聊天,室内的同学听声音可以分辨出每句话是谁说的,这主要是()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 C.频率不同 D.响度不同

6.“引吭高歌、低声细语”中的高、低是指。“那位女同学的声音太高了,刺耳”,这里的“高”是指。

7.噪声危害的调查表明:在非洲北部农村,70岁老人的听力跟美国20岁青年一样灵敏。这个情况说明美国的 污染比非洲北部农村严重,因此影响了美国人的听力。

8.我们能听出从电话中传来的熟悉声音是靠 来区别的,而响度与声源的 和 有关。

9.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是在 处减弱噪声;多种植物不仅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还能在 中减弱噪声。

10.假如你是一位城市建设规划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至少举出两例)【拓展延伸】:

1.音乐会上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我们也能够分辨出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这主要是依据()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2.有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不振动可能也会发出声音 B.声音在空气和水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减少噪声的唯一方法是不让物体发出噪声

D.“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在公共场所说话音调放低些

3.发声体在振动,但我们没有听到声音,其原因是()A.没有传播声音的媒介 B.声音为超声波 C.声音为次声波 D.以上都有可能

4.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A.振幅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5.扩音器的作用是()A.扩大声音的音调21世纪教B.扩大声音的响度21世纪www教育网 双种子教育集团

每天进步一点点,改变就在一瞬间!C.扩大声音的音色21世纪教育网 D.同时扩大声音的音调和响度21世纪教育网 6.为了减少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A.将噪声大的机器与外界隔绝 B.关闭所有声源

C.将耳朵用东西密封 D.在马路和住宅之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7.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同一首曲子,人一听就能分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这是因为两种声音的()A.音色不同 B.音调不同C.频率不同 D.响度不同 8.下列减弱噪声的措施中,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的是()A.摩托车发动机的排气管上加装消声器 B.在公路和住宅区植树 C.用外罩把声源罩起来 D.戴上防噪声耳塞 9.对声音的响度理解正确的是()A.与声源的振动幅度有关 B.与人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C.与声源的振动次数有关 D.包括A、B两项

10.不带花蜜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440赫兹;采过花蜜后的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频率为300赫兹,因此有经验的养蜂工人一听飞行的声音就可判断蜜蜂是否采过蜜,他是根据声音的()A.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高 B.响度不同,采过蜜的响度大 C.音调不同,采过蜜的音调低 D.音色不同

11.下列各个发音体振动情况中,人耳不能听到的是()A.1秒钟振动440次 B.1秒钟振动19600次 C.1秒钟振动35次 D.1秒钟振动25000次

12.通常所说的声音的三个特征是 . 和。其中反映声音高低的叫,它由发声体的 决定;反映声音大小的叫__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及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反映不同声音特征的是,它与发声体本身性质有关。

13.物体在 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人声带振动的频率范围是 至 赫兹。14.我们把高于 赫兹的声音叫,我们把低于 赫兹的声音叫 . 15.音乐会上台上优美的琴声来自于琴弦的________,琴声通过________传播到台下观众的,观众根据声音________的不同可以听出还有什么乐器在演奏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_减弱噪声的。

16.在中考场里,开考前监考老师正在强调考试要求。

(1)监考老师的声音是由声带的 产生的,是通过 传播传入考生耳中的,考生能分辨出两位老师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各自的 不同。

(2)考试期间,考点周边禁止鸣笛、禁止附近工地开工,这种措施属于在 处减弱噪声 世博会开幕式上,演员们在放声歌唱,有多种乐器同时为他们伴奏,观众依据听到伴奏声的_______能判断出是哪种乐器在演奏。他们的声音听起来有丰富的立体感,这主要是由于人的听觉具有_______效应。

第五篇:第三节河流(第二课时教案)

河 流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外流河、内流河的含义是什么?(2)外流河的共同特征是什么?(3)长江和黄河的水文特征有什么不同?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播映有长江风景的《长江之歌》,师生一齐唱。提问: 这是一首什么歌?对!《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二、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45“长江流域水系图”。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注意看它的发源地、流经哪11个省市区、注入海洋?准备回答。

提示:流经省市区可以参考《中国地图册》什么图?(政区图)

1、请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沅江、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洞庭湖、鄱阳湖))

2、请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3、提问:你知道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吗?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一般比较河流大小主要是从长度、流量、流域面积三方面来进行,而长江均占全国第一位!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

问: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

学生答后老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丰沛,可见气候对河流影响很大。

(一)上中下游的特征

1、上游:落差大,多峡谷,多急流,多水能。

(1)思考:为什么上游的落差这么大?(因为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流到第二阶梯再进入第三级阶梯,受地形的影响)

(2)河水在穿山越岭(横段山脉和巫山)时会形成什么样的特征?(多峡谷急流)

(3)你知道哪些著名的峡谷?(虎跳峡、三峡在地图上准确找出位置。)(4)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中游干流的放大形状,看“九曲回肠”——“多曲流”)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曲流”?

学生发言后老师讲解:三峡急流河水冲入中游平原,在惯性作用下左摇右摆,形成曲流。尤其,从湖北的枝江——湖南洞庭湖口的城陵矶,即“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特别是藕池口——城陵矶之间长247千米,而直线距离只有80千米。

转问:到下游水流还会不会左右摆动呢?看图下游的河道也越来越怎样?下游的特点?

(5)下游:水流平稳,江阔水深

讲解:到长江口江面宽达80——90千米,形成“江海相连”的壮丽景观,十分利于航行,万吨轮可上朔到南京,5000吨级轮船可在下游全程通航。由于水流平稳,江水受海潮的顶托而倒流,泥沙堆积,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沙洲,江口的崇明岛就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我国第三大岛。

(二)你认为长江对人类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提示:最主要的作用是灌溉、航运、发电。中下游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在航运方面的运量可以相当于14条京广铁路的运量,在世界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航运的大动脉,被誉为“黄金水道”。

(三)主要那段的水能资源最丰富?全流域水能蕴藏量多少?可以用来干什么?

讲解:长江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全流域蕴藏量2、6亿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6、67亿千瓦)的40%。新中国已经建成许多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电站。

课堂活动:

播放课件: 葛洲坝和三峡水利枢纽简介

葛洲坝号称长江第一坝,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水利枢纽,发电能力270万千瓦,相当于1949年的全国发电量的3倍。但是,现在的开发利用率还不足5%。规模更大的长江三峡工程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发电量将为葛洲坝发电量的6倍,约1820万千瓦,远大于伊泰普水电站的1260万千瓦)。三峡工程的主要作用是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环保等。

课堂讨论:为什么长江发生洪灾的频率越来越快?

1、近年来长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区乱砍滥伐森林的现象比较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含沙量不断增多,水位上升,这是导致洪涝等自然灾害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据分析,今年洪水的特点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灾害”,高水位运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据调查,在今年抗洪其间,岷江江面上还正漂满了新刚砍伐下来的树木!

2、人与水争地,使长江流域受水面积不断减少是——又一重要原因。(问:人争地来干什么?)盲目围湖围江造田、建厂建镇建民垸等,使河道变窄,湖泊萎缩是灾害频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仅长江通江湖泊的面积已减少了567亿立方米!相当于三个三峡水库的实际库容量!

可见,长江洪水日益频繁,今年洪水水位连创历史新高并非偶然,并非长江母亲不爱它的儿孙,而是我们过于贪婪,对她催逼太甚!防洪是综合治理长江的首要任务!

课外作业:

1、熟记本节课知识点;

2、预习下节课内容。

下载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节 人体感知信息 第二课时 耳和听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