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时间:2019-05-12 19:4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第一篇:《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 它具有行政性和法规性的权威,主要规定教育为谁服务,培养什么样的人。

(4)教育目的的特性

教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和理想性,渗透着目的确定者对于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的美好期待和高层次的要求。同时,应然教育目的指向的是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具有未来性和理性。比如说,杜威提到,为即将到来的民主社会培养民主的人。他正是看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提倡民主主义教育。实然的教育目的往往具有适应性、现实性。是在应然教育目的指引下,教育依据自身的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所提出的一种适应社会要求的活动导向。比如说,在目前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教师认为学生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努力逐级深入到更高水平的学校。他所追求的就是通过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顺利深入更高一级学校。

抽象性: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群体发展的一般的和概括性的要求,而非针对某个个体具体的要求。

理想型:是一种美好期望和高标准要求。不可企及性,指引性。

未来性:未来性也即超越性。是制定者对社会发展预期做出理性判断后,对个体身心发展的素养提出的要求。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的使命是要 “替一个未知的世界培养未知的儿童”,“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这就为教育体系提出一次崭新的任务”。“教育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当代已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共识。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与层次

1、教育目的的横向结构

一是身心素质,即对教育对象应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如对教育者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体质等方面素质的要求和规定;

二是社会角色,即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的规定,如培养“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公民”等的规定。

2、教育目的的纵向结构

教育目标(种概念)——教育目的(一级目标)——培养目标(二级目标)——课程目标(三级目标)——教学目标(四级目标)

具体内涵如下:

教育目的是国家的教育为了什么的事情,教育方针是国家的教育坚持什么的事情。国家依据教育目的制定教育方针,通过坚持和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最终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或者各个学段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国家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建立了各级各类学校。各级各类学校要完成各自的任务,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

如我国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 1、2年级: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热爱周围的生活环境,爱护花草树木和小动物。

适应小学学校生活,培养集体生活意识,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爱惜时间,不浪费,不说谎。文明礼貌,尊敬长辈,与同学和睦相处。…… 3、4、5、6年级: ……积极参与学校生活,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社会公德,……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态度,认真学习养成基本的阅读、表达、运算、观察、比较、辨别、概括等能力,养成爱动脑、勤提问、喜探究、多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同伴之间沟通能力,学会与同学合作、交流和分享。

中学 …… • 课程目标

• 即各领域、各学科的教育目标,是指从某一领域某一学科的角度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如小学语文的课程目标:

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

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写字姿势要正确、学会汉语拼音、学习独立识字

(二)阅读,(三)写话,(四)口语交际

又如中学化学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分别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

• 课程目标的制定主要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具有较强的规定性。• 课程目标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的特点。

程目标的特点表现为:①整体性。各类目标彼此关联,并非彼此孤立。②连续性。较高年级的目标总是较低年级目标的继续发展和深化。③层次性。技能和情感的目标需要在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和形成,知识的记忆比其理解低一个层次,知识的应用比其理解高一个层次。④积累性。• 教学目标

• 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结果和学生的行为准则。教学目标应该是师生双方所预期的,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教学目标实质是学生的学习结果。

• 教学目标主要由教师制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在我国的中小学里,这常常被误解,因为我们过去把教学目标等同于教学任务,教学任务主要被看成是教师教的任务,教学目标也就当成是教的目标、教的结果。

三、教育目的意义

目的是行动的指南,有了明确的教育目的,才能使教育活动变得自觉而不盲目。国家所制定的教育目的,规定了整个教育系统努力的方向,决定教育的性质即教育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的实践就是教育朝着教育目的规定的方向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

——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的尺度; ——决定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后思考思考:

比较美国、德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教育目的,从历史和社会原因探讨其指定的依据?

第二篇: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难以界定的教育学

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教育价值、教育方法、教育本质等),对教育有不同的认识。如: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做准备,而20世纪初美国的大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

一、教育是人类的社会活动

1、教育字解

中国 “形象的甲骨文”

教育最早提法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国外词解 英语educeeducation educe“引出,引发”的意思(中西差别)法语德语中 教育一次还源于“教仆”

中西共同特点:人类社会中抚育新生一代这种特殊活动的概括。教育学原理

2、思考:与动物的生存活动有何不同?动物界是否有教育,教育是植根于人的生物本性还是还是有意识的人类活动?

动物界的教育现象,如: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猫教小猫捕鼠,老鸭子教小鸭子游泳,虎豹捕食技巧的传授等。所以有人认为,人的教育本质上和动物是一样的。如19世纪末的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雷徒诺的观点:“教育超出人类范围,早在人类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

沛·西能的教育起源说,认为教育扎根于本能,源于生物冲动。教育学原理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 人类教育活动的意识性和社会性

动物:基于亲子和生存本能,传授内容限于生存需要

人类:个体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动物:没有语言的类化功能 人类:“类”经验 教育结果迥异

总结:动物的教育:教育内容是出于生存需要的生命活动,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一种既简单又僵硬的技能传递。与人类的教育结果迥异。

二、教育是特殊的社会活动

1、教育活动与产生“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

任何社会活动都可能对人产生影响,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称之为教育活动。区别的核心在于:教育活动是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产生教育影响,但产生教育影响的不一定是教育活动。教育学原理

2、教育活动特殊性:

有意识的以人为直接对象的社会活动

以对人的身心发展产生影响为直接目标

至此,可以得出教育的定义:有意识的以影 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教育;教育概念也在发展变化之中)详细解释:

影响(正、反):教育有好坏、积极/消极,进步/落后,革命/反动之分,如古代的封建主义理学教育、中世纪宗教教育。人:各阶段,各年龄,侧重青少年

三、狭义教育:学校教育

1、广义教育、狭义教育

2、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1)与其他教育的区别:专门组织、专业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备一定资格)2)学校教育的重要性:欲灭一国,必先亡其文化,亡其文化,必毁其教育。如日本侵华对占领区的教育:奴化教育。殖民教育改革,首先是关闭了大学,延长小学,后来又在中小学取消了体育和政治课开设了日语课,待占领区稳固后又废止了所有的中国教材,该用日本文部省统一编辑的新教材,推行双语教育。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构成教育活动的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 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人)2)教育内容与教育物资(物)

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

1)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的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教育者)

2)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广义教育与狭义教育的教育者)3)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关系 A 地位的相对性 B 地位的主体性 C 互为主客体和条件

思考:谁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活动的承担者)A 传统观点:教育者主体论

B 以杜威的实用主义观点为代表的“受教育者主体论” C 复合主体论

3、教育内容

1)定义 :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内涵和外延都比较丰富(涉及范围、价值、表现形态)2)特点

A 明确的目的性与预定性 B 形成人的价值 C 教、学主体共同利用

D 学校教育内容分别与学生、教师组成复合客体

4、教育物资

1)定义:进入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物质资源。分为:教育活动的场所与设施、教育媒体以及教育辅助手段

A 教育活动的场所与设施(硬件):差异性 发展性 ――一定教育观的物质体现 B 教育媒体:多种形式

思考: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冲击,学校可以消亡吗? C 教育辅助手段 2)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决定教育成效的因素:人 能否开展的决定决定因素:物 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教与学的矛盾 教学活动设计 积极参与、现场评分 分组:

第一组身份:“学生”

第二组身份:“教师”

第三组身份:“校长”

情景:

教师讲解课文(可以提问学生),学生通过提问或其他方式影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教师解决。最后由校长评价。课文: 春日田园杂兴 柳花深巷午鸡声,桑叶尖新绿未成。坐睡觉来无一事,满窗晴日看蚕生。— 范成大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一般分为可能性因素和现实性因素。

可能性因素:

对个体发展的潜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先天,后天)、环境因素

现实性因素:

对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转化为现实产生影响的因素:发展主体进行的实践活动。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因素

一、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

1、遗传因素 A 可遗传的特质 B 遗传造成的差异

C 遗传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程度

2、成熟机制与个体发展

A 机体生长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 B 机体各部分机能发展的互补性 C 机体成熟的个别差异性

二、主体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

1、在后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体身心特征 健康、智慧、情感、知识、经验、态度

2、后天因素对人的影响

三、环境因素

泛指个体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

1、环境因素的分类 A 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B 大环境/小环境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A 作用强度与个体发展水平有关

B 提供多种发展可能性,并作出一定限制 C 影响有正反之分

第二节 影响人的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一、现实性因素三个层次 A 生理水平上的生命活动 B 精神层面

C 社会实践水平上的

二、现实性因素如何影响个体发展 △最近发展区

A 活动要求与个体发展水平的相差度 B 活动本身水平与重复程度 C 主体对活动的自主程度 D 活动成效

第三章 学校教育制度

教育系统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具有专门的机构何组织系统,并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则。

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组织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其中,学校教育制度(即学制)是其基本组成部分,处于核心地位。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念

1、制度:机构或组织的系统;机构或组织系统运行的规则。

教育制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二是教育结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何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教育学原理

2、就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而言,教育制度不仅包括教育的各种施教机构,而且包括教育的各种管理机构与组织。

如:学校,幼儿教育机构与组织,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与组织,成人教育机构等等。就教育机构与组织的规则而言,包括各类教育法律、规定、条例等等

3、教育制度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第二节 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是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组织结构,学校教育制度在教育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

学校教育制度一般简称为学制,主要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学生入学条件、学校教育的分段以及不同阶段学校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1、小学教育制度

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作为基础科学知识教育的阶段,不涉及职业训练。入学条件和修业年限因国而异,入学年龄大多在5~8岁,以6岁居多,修业年限一般5~6年。

2、初中教育制度

基础教育的第二个阶段,在义务教育制度下,小学到初中实行免试入学。修业年限一般3~4年。大部分国家尚未实施12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到高中一般实行考试入学制度。

3、高中教育制度

高中阶段的学制较小学、初中复杂,除普通高中,还有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成人中等教育等。修业年限一般为3年,高中毕业一般要通过考试获得高等教育资格,但也有例外,如美国的SAT考试将高中学习和大学入学考试分开。

4、大学教育制度

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大学除了人才培养之外,还担负着社会服务、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能。大学的学术制度、教学制度、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都是其独有的。第三节 中国的教育制度

一、旧中国的学校教育制度简介

1、癸卯学制

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制定,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由国家正式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学制。主要效仿日本,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既维护封建专制基础,尊孔读经,又极力仿效外国,重视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学制长达26年,整体不伦不类。

2、壬子癸丑学制

中华民国第一个学校教育系统,由蔡元培主持制定。三段四级:初等教育(初小、高小,共7年),中等教育(4年),高等教育(预科,3年;本科,3~4年;大学院),年限17~18年。

3、壬戊学制

1922年颁布,主要借鉴美国,六三三分段法,小学6年,中等教育分初、高中,各三年,大学4~6年。比较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在中国学制史上属第一次,是学制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二、新中国教育发展

1、建国~1957年,主要学习苏联。1951 年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2、1958年~文革

1958年进行了一次学制改革,《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到后期出现了轻视知识分子的倾向,积累到文革时期爆发。

3、文革时期,教育遭到极大破坏。4、1976年后,特别是80年代,我国开始教育改革。1985年和1993年进行了两次调整。

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1、学前教育

主要由幼儿园来承担,招收3—6岁儿童,贯彻“保教结合”原则,进行启蒙教育。在我国属非义务教育阶段。

国际上许多高福利国家和地区为学前儿童及家庭提供免费的1-3年不等的免费托幼服务和学前教育,但这些服务和学前教育并未全部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如丹麦、芬兰、韩国、美国、爱尔兰、葡萄牙、新西兰、法国、匈牙利、意大利、英国、比利时、瑞典、澳大利亚等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巴西、墨西哥、古巴、蒙古等发展中国家和我国澳门、台湾等地区。

其中,作为发达国家代表的丹麦、法国、芬兰 等重视通过教育法律的形式确立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免费教育原则。法国的《教育法典》、芬兰的《基础教育法》等都规定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推进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2、初等教育

主要是指全日制小学,招收6—7岁儿童,学制5—6年,其任务是对儿童进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为他们接受中等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不分段,实行五年或六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入学年龄稍迟,学习年限也较普通小学略长。

3、中等教育

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中学、以及各种成人中等学校等。普通中等教育分为初级中等教育和高级中等教育两个阶段,基本为六年制三三分段,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后备劳动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初级中等教育与初等教 6

育属于义务教育,两者互相衔接,构成义务教育的两个阶段。高级中等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中等教育。

中等专业学校以培养各种中级技术人员为目标;中等师范学校以培养学前和初等教育师资为任务,与中等专业学校均属专业教育;技术学校的任务是培养技术工人;职业中学则主要对学生进行专门的职业技术训练,为其从事相应职业作职前准备。

4、高等教育

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高级专业教育,处于学制体系的最高阶段,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有全日制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全日制高等专科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一般2—3年;大学或学院的本科教育一般为4年,少数特殊学科5年或6年;研究生教育分硕士和博士两个阶段,一般分为2—3年,也有两年制无学位研究生班。

全日制高等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骨干力量,它担负着培养高级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要任务。实施成人高等教育的机构除成人高等学校外,部分全日制高等学校中设有专门的成人教育机构,办学形式有夜余大学和成人教育学院(或函授部)、独立的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职工高等学校、干部专修科、社会大学、刊授大学等。此外,我国还实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学者通过国家举行的考试,可获得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第四章 课程

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这里的“课程”仅仅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即指功课及其进程。没有涉及教学方面的要求,因此称为“学程”更为准确。到了近代,由于班级授课制的施行,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及设计,于是课程的含义从“学程”变成了“教程”。

在西方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一文中。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根据这个词源,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课程?课程有哪些类型?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 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的总和。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

从类型上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显性课程、隐形课程等;国家、地方、校本课程。

从学科上可分为工具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技艺学科。

二、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分科课程也称文化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来编定的课程。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相应科学领域中选取知识,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分科编排课程,进行教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主要有:即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7

J.S.)的结构主义课程论、德国教育学家瓦根舍因(Wagenschein,M.)的范例方式课程论、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Bahkob,J.B.)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2、活动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它也常常被称之为“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等。

一般来说,活动课程起源于19实际末20实际处欧美的“新教育运动”和“进步教育运动”,其发展历史较分科课程要迟上千年。在活动课程的发展历史中,杜威常被认为是代表人物之一。

三、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课程。

隐形课程产生于20 世纪60~70年代,是指在学校或班级情景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对学生发展起潜移默化影响的内容。

隐形课程包括除上述课程之外的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环境、学校的文化建设、家校社会一体化等。

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国家课程是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地方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课程政策,利用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由学校教师编制、以本校学生为实施对象的课程。附加阅读:

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下课程管理模式弊端。为什么要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体制?

中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瑞典等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国家对于全国中小学课程管理统一领导、总体规划,有利于传递共同的价值观和知识技能,便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

但其忽视了地区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不同的认知风格和智力特征,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压制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课程的积极性。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

国家: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经教育部批准,可单独制定本地区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第二节 新课程改革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新课改”的全称,建国以后课改已有过好多次。上世纪末,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为什么要进行新课改吗?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当中,知识以人们无法想象的速度在增加和更新,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这就是说,具备学习的愿望、兴趣和方法,比记住一些知识更为重要。真正对学生负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全国“万校一书”的课程体系、“万人一面”的培养方式,肯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新课改的主要改革方向:

1、课程目标方面,反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

2、课程结构方面,强调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要有一个比较均衡、合理的结构,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3、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改变“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学习与生活、科技相联系的“活”的知识。

4、课程实施方面,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学会合作。

5、课程评价方面,以前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现在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比如,有的学生基础较差但很用功,只考了58分,没及格,老师可以给他60分甚至65分,以促使他更有信心地学习。

6、课程管理方面,以前基本上是国家课程、教材一统天下,现在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附加阅读:

作为教师,应该怎样对课程进行管理?

教师不再是课程的被动接受执行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开发者。

教师作为课程的反思性解读者,在课程实施中主动对其进行反思性解读、创造性地诠释和重构,使其不仅适应教师本人的教学风格,也能够适应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以一个实践性研究者的身份,直面课程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设计(教学设计): 现场作业(20~30分钟)

某校为其对外汉语专业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将一部分同学安排在某乡村中学,其余同学则在某城市小学,实习内容为1篇语文课文,时间为90分钟,2个课时。请根据你的去向,设计该课程的教学计划,编写教案。一.课程名称(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生情分析或内容分析

四.课时分解(进度安排)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学习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七.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八.教学过程(教案重点,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

十.课后反思

第五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第二节 教学理论 第三节 教学原则 第四节 教学方法 第五节 教学组织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什么是教学?

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二、教学的意义

1、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学校应以教学工作为中心。

三、教学的任务

一、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这是首要任务,是实现其他教学任务的基础。

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这是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当代教学论最为关注的问题。

三、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积极的情感态度。

四、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第二节 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教学经验总结,到教学思想成熟再到教学理论的形成。这一进程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认识不断深化、不断丰富和不断系统的过程,其中系统化是教学理论形成的标志。《学记》是最早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在西方教育文献中,最早使用 “教学论” 一词的是德国教育家拉特克(W.Ratke,1571---1635)和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将其解释为 “教学的艺术”。

一、赫尔巴特(1776-1841)德国教育家

学生在接受新事物时,总有一条明显的思维主线,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的条件是注意与统觉,在教学中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同时必须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掌握新的观念,教师运用叙述教学法、分析教学法和综合教学法,使学生通过专心达到“明了”与“联想”,通过审思达到“系统”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四段教学法”。

二、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美国教育家。

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由于人们最初的知识和最牢固地保持的知识,是关于怎样做(how to do)的知识。因此,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在他看来,如果儿童没有“做”的机会,那必然会阻碍儿童的自然 10

发展。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入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由于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三、赞可夫(1901~1977年),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

赞可夫一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教学与发展问题”的实验研究。从 1957年至1977年他以“教育与发展”为课题,进行长达20年的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在国际上,赞可夫被誉为与布鲁纳、瓦根舍因齐名的当代教学论三大流派的代表。赞可夫打破了教学实际上只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相联系的旧模式,把教学同发展联系起来,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掌握知识和技巧的能力,把教学推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教学论中一次根本性的改革。根据以教学促进发展的主导思想,赞可夫在长期的实践研究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指导各科教学工作的五条“教学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的原则;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四、布鲁纳(Jerome Seymour Bruner,1915—),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当代认知心理学派和结构主义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布鲁纳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创造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自主的、积极的、真正有意义的思考,从而使学生的自主发现能力,独立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乃至发明创造的能力得以提高或发展。将来离开学校时,能成为一个独立地继续进行学习、思考和发明创造的人。

五、瓦根舍因(Martin Wagenschein,1896年-1988),德国教育家,范例教学法创始人。

范例教学法的基本思想在于,反对庞杂臃肿的传统课程内容和注入式的死记硬背教学方法。提倡要敢于实施“缺漏”教学,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有可能一辈子都记住的东西。理由是,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量剧增的情况下,要想什么都教,无异于是在从事一项毫无希望获胜的竞赛。而只有注重发展学生“有教养性”的知识能力,使之在这个基础上改变思想方法,主动地去发现知识的规则、原理、结构,才能使知识如滚雪球般地扩展,获得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因此,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第三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它既指教师的教,也指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它反映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本质性特点和内在规律性的认识,是指导教学工作有效进行的指导性原理和行为准则。教学原则在教学活动中的正确和灵活运用,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发挥着一种重要的保障性作用。

一、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

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中科学知识的传授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而提出的。

三、直观性原则

指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直接感知学习对象。这一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四、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一原则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

五、循序渐进原则

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活动的顺序、学科课程的体系、科学理论的体系、学生发展规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提出的。

六、巩固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进行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七、量力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八、因材施教原则

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这一原则是为了处理好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统一要求与尊重学生个别差异问题而提出的。第六章 德育 第一节 德育概述 第二节 德育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 德育概述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教育学原理

二、我国德育的历史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历代的统治阶级为培养忠于自己的人才﹐都十分重视德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居于 12

首要的地位。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教育学原理

孔丘强调“以德教民”﹐认为“道(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孟轲明确提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他把伦理教育视为中国古代学校的教育目的。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一个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把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作为德育的主要内容。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也有一些好的传统﹐具有合理的因素。如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的统一﹐进德同修业的统一﹔在德育实施上重视以身作则﹑言行一致﹑因材施教﹑尚志﹑履行躬践等。

三、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中小学德育应教育学生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还要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实事求是的作风,养成尊重科学的态度,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青少年时期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为中的体现。中小学德育在人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陶冶道德信念,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第二节 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是对德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一、理论联系生活

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就是循循善诱原则。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是:

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对小学生进行德育,要注重摆事实,讲道理,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启发他们自觉认识问题、自觉履行道德行为规范。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德育要善于把学生的积极性和志趣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批评和处分只能作为辅助方法。

三、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的核心是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具体说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要启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思想品德中积极向上的一面,限制和克服他们思想品德中消极落后的一面,长善救失,因势利导,提高学生觉悟。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五、因材施教原则

保证所有学生的发展同社会发展的总方向相一致,又要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又要通过个别教育来加强和影响学生集体。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第三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一、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1、通过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

2、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

3、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5、心理咨询

6、班主任工作

7、校园生活

二、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 1.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2.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5.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第七章 美育、体育、综合实践活动 本章教学方法:安排现场说课 第十章 教师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第三节 教师劳动报酬

第一节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一、教师职业发展(了解)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从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从广义看,教师与教育者是同一语;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在我国,古代原始部落的氏族首领和具有生产、生活经验的长者,为了部落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把生产知识、生活经验,特别是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有意识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于是就成为最早的兼职教授。专职教师是在学校产生后出现的。

西周时,实行政教合一,官师一体,官学中设有专职的教育官。战国时期、秦始皇时期、汉代、唐代等时期,都设有各种称呼的教育官。除官学外,春秋战国之后,私学兴起,既有官吏兼任或辞官还乡专任教师;也有名儒大师,不愿出仕,退而授徒;亦有清贫文人充任乡间塾师、书师。

近代,1897年创办的南洋公学师范院和1902年清朝的《钦定学堂章程》提出京师大学专设师范馆,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教育也明确作为学制的一部分。随着公共教育制度的发展,教师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越来越重要,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代教育已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教师的作用也在增强和扩大。教育学原理

由上可见,教师职业沿革的基本线索是:教师从古代的由官吏兼任,到近代的教、官分离,逐渐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职业的专门化,不仅是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职业地位提高的重要标志。

二、教师劳动特点

1、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劳动的基本特点和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主要是用自身的思想、学识、能力、言行等通过示范和引导的方式去影响劳动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几乎渗透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不仅程度比较高,而且有自己的特点(灵活性)。这是由于教养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景的复杂性和难以预测性所决定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劳动并无固定不变的规范、程式、模式和方法可以照搬照用,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受教育者的保护和差异作出种种选择,创造性地工作。

3、系统性

培养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个教师都是参与这项工程的建设者。学生成长是教师长期工作和相互协作的结果。由于教师的工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存在着阶段划分、教师的影响彼此间也存在着不一致和矛盾之处以及教师的人员变动等种种原因,都说明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精细的工作,必须要有高度的系统性。

4、学习性

教师工作的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挑战和学生的未来发展,教师要不断接受新的知识,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技术。教师的劳动具有非常明显的学习特征。

三、教师角色

角色可理解为个人在特定社会群体中的身份,及其为身份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研究教师角色,就是研究教师实际表现的特征和进入多种角色的方法和途径,是扮演好教师角色的前提。

1、学习者、研究者

教师是智者的化身,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学者,要学习教材、了解与教材有关的 16

信息,要以严肃的态度来研究教材、处理教材,把知识客体内化为自身的主体结构。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便使教知识建立在更宽广的知识背景之上,适应学生的整体发展需要。

2、知识的传授者

教学中的基本矛盾是知与不知,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知之完善的矛盾。在解决这对矛盾中,教师无疑充当着主导者的角色,学生时接受者的角色。但古今的含义有别,以前教师的传授,多以讲、诵、问、答为主,而现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除讲求教学的科学性之外,还必须讲求教学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3、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

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使教学有序进行,给教学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全面地完成教学任务。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全面把握教学的任务、教材的特点、学生的特点等要素。其次,教师在教学资源分配(包括时间分配、内容安排、学生分组)和教学活动展开等方面是具体的实施者。通过科学地分配活动时间,采取合理的活动方式,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协调学生的关系,激发集体学习的动力。

4、管理者

教师主要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调控来实现其管理功能,如对教学环节的调控,对学习态度、学习活动、学习习惯、学习质量的调节,对教学偶发事件的处理等。传统的教学管理被理解为管制约束,常通过纪律的维持来实现,教师扮演“警察”、“保姆”的角色。而好的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的角色行为是:建立各种教学常规,特别是客体教学常规、倡导学生参与管理,树立集体观念,充分发挥集体的凝聚力、通过建立自己的威信,充分发挥情感在管理中的作用,教师扮演的是“向导”、“建议者”等角色。

5、人类灵魂工程师

使学生能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较好发展的教师,才是好教师。不但教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教学生学会学习;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调整学生的不良情绪和心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认真、勤奋、刻苦,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善于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特别关注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并善于使学生相互帮助,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6、朋友:教师把学生当作朋友,可以使学生更亲近老师,教师爷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教师应成为学生交心的对象,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全面成长,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解决困难。

7、榜样:教师作为成人世界的代表,其言行举止、态度、个性等,无不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榜样作用具有双重性质。好的教师榜样,给学生留下公正、正义、理智、热情、坚强、果断的印象;而差的教师的“榜样”作用会给学生留下心理上的阴影,甚至导致行为上的缺陷。

教师角色多样化的特点必然导致教师的角色冲突,需要通过调整教师的角色冲突和角色期望来缩小角色差距。包括社会协调和教师自我协调两方面。社会协调是主要的,要减少教师角色任务,使同一角色在不同情况下应承担的职责更加集中和明确,尽可能不要求教师在矛盾的角色任务中作抉择。自我协调首先是加强道德学习,其次是以专业人 17

员的角色为重,合理地使用专业权利,再次是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水平。

教师要常常表现出真我,才更亲切、真实。但出于维持秩序的需要,也要适时拾起那种威严的教师角色。“度”该如何把握,乌申斯基主张:严肃中渗着笑语,但不完全是玩笑;对人温柔可亲,但不甜得腻人;为人公正厚道,但不吹毛求疵;做人善良仁慈,但不软弱无能。

第二节 教师的素养及其培养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

1、教育观:21世纪的教育应把每个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健康个性的发展、为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的自我教育、终身教育的意义和能力的初步形成作为最重要的任务。

2、学生观:学生观是关于教育对象认识的集中体现。传统教育中对中小学学生的看法,强调的是他们缺乏知识、能力和经验的一面,即主要看到的是学生的现有状态,而不是他的潜在状态、内在的积极性和发展的可能性。

3、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方式,它是沟通教育理想和学生发展的具有转换功能之桥,是师生学校生活的核心构成。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策划者、承担者、指导者和评价者,必须围绕活动的目的与任务,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培养和发展能力,学会学习与创造提供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增强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职业态度

1、“谋生型”教师(生存型)

这类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成是进入生活或者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以次获得一份固定的收入,用以维持生计。由此,他就成了知识的搬运工,照本宣科、填鸭灌输、机械训练、题海战术是他们常常采用的办法,他的职业活动就变成了单调乏味的简单重复;这类教师从感情上提不起对教师职业的兴趣,把工作看成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山望着那山高”,把教师职业当作寻找更好职业之前的跳板。

2、“成就型”教师(骄傲型、享受型)

在享受状态下,教师的职业成为他们参与生活、体验人生的重要途径。他们怀着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在教师这一平凡的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们快乐地与学生交往,欣慰地享受着自己教学中的成就。由此,这样的教师会把学生的成长当成最大的快乐,会对平凡的工作充满热爱,并在付出和给予中获得内心满足。

3、“理想型”教师(热爱型、发展型)

在发展状态下,教师怀着崇高的服务社会的理想走进教师职业中。他们认为,教师就应该以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为己任,以学生主动积极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目标而孜孜不倦地勤奋工作。同时,教师本人也会通过自由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与完善。由此,他们会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以终身自我教育作为教师生涯的推动力,视教师职业为不仅给予也在收获的有意义的活动。

三、师德修养

充分调动积极的教育情感和坚定的教育意志,去践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信念,并充分展现教师的力量。教师公正,教师把每个受教育者应该得到的合理需要、合理评价给于他。责任感,就是对社会及其群体对教师期望的认同与承担。

四、知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 教师为了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方向。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教师既应学有专攻,又应广泛涉猎;既要精通一门学科,又要研究相邻学科。这既是由于各门学科之间的密切相关,又是由于当今的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他们迫切地希望教师能在多方面知识上满足他们的要求。

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这里包括教师应当系统地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等知识,了解教育工作的原理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5、能力

对于教师来说,语言表达能力、板书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是对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我们还应强调:理解学生和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第三节 教师劳动报酬

一、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工资

教师工资构成中相对固定的部分,标准按照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序列设置的,每一职务分别设立若干工资档次。

高校:助教(研究实习员)→讲师(助研)→副教授(副研)→教授(研究员),其他系列

中小学:三级→二级→一级→高级

二、津贴

教师工资构成中灵活的部分,与教师的实际工作量挂钩。教师津贴是为鼓励教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完成本职工作任务上而设置的。高校:课时费、科研课题津贴、导师津贴等 中小学主要为课时费

对高校、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的部分专家级教师,还享受“特殊岗位津贴”

三、奖励制度

在教育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和科技人员,实行政府特殊津贴 对作出重大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不同程度的一次性重奖 普通教师经考核合格者,年终发放“第十三个月工资”。

四、补助工资 领导职务津贴 教龄津贴 班主任津贴

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津贴 特级教师津贴

地区津贴 其他

第十一章 班主任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

学校中全面负责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班级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做班主任工作是大多数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的必须经历。

一、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清朝于1904年1月13日公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小学“各学级置本科正教员一人”,“通教各科目”,“任教授学生之功课,且掌所属之职务”。由一个教师担任一个学级的全部学科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制度,称为学级担任制,简称级任制。负责一个学级全部或主要学科的教学工作和组织管理工作的教师为级任教师。到中华民国时期,1932年才规定中学实行级任制。1938年又把中学的级任制改为导师制,负责班级组织教育工作的教师称级任导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承老解放区的传统,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在中小学里一律设置班主任。

1、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是在教育活动中行使管理和育人职责的。

2、学生成长的教育者

班主任的本职工作是对本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肩负重要责任

3、联系各任课教师的纽带

组织、协调任课教师的教育力量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4、班主任是沟通学校与家长、社区的桥梁

学校与家长、社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沟通的。

他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对班级教育、教学的主要负责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是班集体的主要组织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心理相融,他要用自己的心血、才智,通过言传身教作用于全班学生。他是美的心灵的塑造者,健康个性的培养者,是学生人格的榜样、道德行为的示范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是影响学生整个人生命运的人。班主任工作确实是一件既光荣而又颇具挑战的工作。

二、班主任素质的要求 1.高尚的道德品质

忠诚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关心教师集体,严格要求自己。班主任突出的品质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热爱学生,热爱班主任工作。

2.热爱学生

班主任不仅热爱教育事业和自己所教的学科,更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爱生是师德的核心;以爱动其心,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宝贵经验,而且是班主任情感的突出体现。

3.广泛的兴趣。班主任高度的责任感和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以及对学生的多方面兴趣,决定了班主任广泛而独特的兴趣。这种兴趣主要表现在:(1)当班主任的兴趣。(2)开展活动教育学生的兴趣。(3)多才多艺。

4.突出的能力。班主任有比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班主任要带好班,没有突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是不可能的。5.灵活的思维方式

班主任的思维方式不是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它要随着思维客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班主任思维方式的创造性特点表现在: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思路开阔、独特、新奇。灵活性。班主任思维方式灵活性是指班主任要学会“审时度势”、“多谋善断”,既坚持原则,又灵活多变。第二节 班集体的培养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班级既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集体,是学生和班主任共同生活的集体。

一、良好的班级集体具有如下特征: 1.具有全体成员所认可的奋斗目标。

2.形成分工明确、互相配合的学生干部队伍。3.有和睦、上进的人际氛围。4.有能为大家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5.有勤奋、好学的良好班风。

二、班级集体建设工作

1.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每学期举行

一、两次有意义的,难忘的班级活动。这些都对养成集体意识有大的帮助。

2.培养积极分子。培养一支有相当数量的积极分子队伍,这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重要保证。

3.调节好人际关系。这是形成良好班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条件。必须注意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需要个别教育的学生要不厌其烦。4.制定集体规范,形成集体舆论。5.实行民主集中的管理方式。

三、班主任与班级组织管理

班级的组织管理只有在班主任与班集体成员积极活动中才能实现。这一切能否变为现实,与班主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班主任自身的修养、人格以及由此而生的对学生的威信有关。

第三节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一、班主任的主要任务

2009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第八条 全面了解班级内每一个学生,深入分析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状况。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人格。采取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第九条 认真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维护班级良好秩序,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营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健康向上的集体氛围。指导班委会和团队工作。

第十条 组织、指导开展班会、团队会(日)、文体娱乐、社会实践、春(秋)游等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第十一条 组织做好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学生认真记载成长记录,实事求是地评定学生操行,向学校提出奖惩建议。

第十二条 经常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主动与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联系,努力形成教育合力。

二、班主任工作内容

1、调查研究学生情况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思想品德情况,学习情况,身体情况,以及个性心理特点、兴趣特长,做好家访工作。了解班级组织,骨干队伍的组织情况和思想状况,并经常掌握发展动态。

2、组织管理班集体

班主任要依据教育方针、教育任务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建立班级常规,培养良好的班风,做好班主任如下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3、教育指导学生全面发展

4、协调各方面教育力量,沟通各种渠道

5、制定班主任计划

6、其他工作

三、班主任的工作方法与艺术(交流、讨论)

第三篇:教育学教案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学习目标:

1.理解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制度的内涵和中外学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过程。2.掌握世界学制改革的共同趋势。3.熟悉我国学制改革面临的挑战。

重点难点:学校文化、现代学制改革发展趋势、我国学制改革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制度概述

研究学校问题,不能不研究学校的文化特质,研究学校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制度属于人类的一种文化现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种类型。

制度构成:非正式制度(软制度)、正式制度(硬制度)、实施机制

二、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educational system(国民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置的实施机构的总称。它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机构、少儿校外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以及领导体制。

三、教育制度的制约因素

(一)社会制度

(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三)历史文化传统 ★

四、学校文化

◆所谓文化,比起文明开化往往不过是掩蔽蒙无知的最后一层裱糊板。【英】马洛利 ◆一种文化的每个青春期事实上就是一种新的城市类型和市民精神的青春时期。【德】斯宾格勒

◆不伴随力量的文化,到明天将成为灭绝的文化。【英】丘吉尔

(一)定义: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二)来源:

1.教育者根据社会的特定要求及社会的主流文化的基本特征,精心设计和有意安排的文化。

2.年轻一代的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

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过渡性

②非正式性 ③多样性 ④互补性 ⑤生成性

(三)学校文化的特征

1.一种组织文化。2.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四)学校文化的形式

▲精神文化:学生文化和教师文化,主要是以人或人际关系为基础构成的文化形态。▲物质文化: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制度文化:学校中的规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中外大学校训:

■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剑桥大学: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哈佛大学: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 ■加州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耶鲁大学:真理、光明 ■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西安大略大学:追求真理,服务人类

■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启示下,我们寻找知识 ■杜克大学:追求知识,坚定信仰 ■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学校物质文化,如:学校建筑

1.体现教育学、卫生学、建筑学、工艺学、经济学及群众习惯上的要求。自有它特殊的理念、性质、原则和风格。如:江西服装学院、创世纪学校

2.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应是社会文化的象征,时代精神的表达。如:北大红楼 3.蕴含某种哲学和文化的理念,学生置身其间,陶冶性情,涵养气质,服务社会。4.设计和营造时都应以学生为对象,考虑教育的实际需要。●学校制度文化 1.学校制度 2.学校仪式 3.学校规章 白鹿洞书院揭示:

①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③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室欲,迁善改过 ④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⑤接物之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学校及学制的产生

提问:学校对个人和社会产生什么影响? 对社会:

◆创办学校的人关闭监狱。(雨果)

◆每关闭一所学校,就得多修造一座牢狱。(马克·吐温)对个人: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学校是母亲——永远不要把她忘记!你长大成人后,即使周游了全世界,见过了大世面,而她最质朴的白色房屋、关闭的百叶窗和小小的园子——那是你的知识之花最初萌芽的地方,将永远保留在你的记忆中,正如你的母亲永远记着你呱呱坠地的房屋一样。【意】亚米契斯

(一)学校的定义及其功能

1.定义: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

起源于奴隶社会。中国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 3 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后来,学校一般称为学。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中称为学堂,1912年的学制中改称为学校。

2.基本功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二)学制的概念及意义

1.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原则,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P.75)2.意义:从组织上保证教育目的和各项教育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有计划地为国家培养各种专门人才,关系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关系民族素质和国家的文化科技水平的提高。

二、现代学制的形成

(一)各级教育系统的形成

下延型学校系统、上伸型学校系统

(二)各类教育系统的形成

是指各类学校的逐步分化,出现明确分工。

三、现代学制的基本结构

1.层次结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2.类型结构:①普通教育:全面性、基础性、普及性

②专门教育:

③特殊教育:盲聋哑教育、弱智教育、工读教育

3.三种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

四、学制建立的主要依据

1.学制受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制约。2.学制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3.学制受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学制要适合民族传统和文化传统、考虑教育基础和教育国际化要求等。★

五、现代学制改革发展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2.普及教育向两端延长。3.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

4.普通教育职业化与职业教育普通化。5.高等教育的多样化与综合化。6.成人继续教育的迅猛发展。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历史演变

(一)旧中国学制的沿革 1.产生:清末 2.演变阶段

①1902“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抄袭日本未实行,第一个现代学制。②1904“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第一个颁并推行的学制。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宗 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③1912壬子学制 ④1913壬子癸丑学制

⑤1922壬戌学制(六三三学制)(仿效美国)“新学制”,较成熟的现代学制。⑥1928、1932、1940国民党执政时期的学制。

(二)新中国学制的改革 1.1951年学制改革

优点:①保障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②保证各种中高级人才的培养。

③使青年有受革命政治教育的机会,使干部有文化,提高业务的机会。④体现方针统一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相结合,以满足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⑤充分体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的原则。2.1958年学制改革

①制定了“三个原则”、“六个并举”的政策。

“三个原则”:统一性与各样本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②发展三类学校: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业余学校 ③逐级下放学校的管理

1960年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教育工作调整,有所发展。1966年 “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学校教育濒临毁灭。3.1985年教育体制改革

①加强基础教育、有步骤地实施九年义务教育。②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③改革高等教育招生与分配制度,扩大高等学校的自主权。④对学校教育实行分级管理。

二、现行学制的形态

(一)幼儿教育

(二)初等教育

(三)中等教育

(四)高等教育

三、现行学制改革的原则

(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原则

1.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2.使学制的结构能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二)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1.明确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统一对人才的质量要求。

2.使学校招生和分配的办法多样化,教育经费筹措来源多样化等。

(三)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1.高水平的专门人才的培养。2.各级各类学校质量和起点的提高。

(四)积极而稳妥的原则

(五)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原则

(六)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

四、现行学制的改革

(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具体内容

1.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2.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3.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4.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5.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二)现行学制改革内容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2.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3.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5.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结构办出特色。6.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作 业:

1.名词解释:①教育制度;②学制;③学校文化 2.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3.简述现代学制改革发展趋势。4.简述我国现行学制改革的内容。

第四篇:教育学教案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方面,为了进一步理解教育的社会属性,本章重点分析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教育与它们之间存在着直接和间接的、正向与反向的、错综复杂的、现实的相互关系,教育社会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对这些关系的认识。重点难点:

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决定和影响。2.掌握教育的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3.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4.运用教育的社会功能原理。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第一节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

(一)制约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

(三)制约教育结构和专业设置

(四)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决定

(一)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决定受教育权

(三)教育目的的制定

(四)教育内容的取舍

(五)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教育模式,它是国家管理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及其运行机制。(P.28)

中央集权式:中国、法国 地方分权式:美国、加拿大 中央、地方合作:英国

三、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一)文化传统对教育诸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二)文化水平对教育发展水平的影响

(三)文化的传递、传播和变迁对教育发展的影响

(四)文化内容对教育内容的影响

第二节

一、教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经济发展是指物质资料生产的不断增长,它是在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实现的。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

教育经济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现实的劳动力

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即把可能而尚未掌握科学技术的可能的或潜在的劳动力变为掌握科学技能的现实的劳动力,从而形成新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的过程就是把具有潜在劳动能力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的过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物化”

科学知识的继承和发展,必须凭借教育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所以,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也是科学知识扩大再生产的手段。通过教育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并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这种科学知识的扩大再生产,提高了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使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和提高准备了条件。

(三)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教育的主要职能是传递人类已有的科学知识,但它也担负着发展科学、产生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的任务。高等学校的两大职能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对发展科学,并通过技术这个中介,最终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巨大的促进作用。

此外,在中等和高等学校中,一般都有实验室、实验园地、校办工厂和农场,它们既结合教学进行实验和实习,又可开展科学研究,创新科学知识和技术。学校还担负着社会咨询工作,对生产上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研究和解决,这都起着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作用。所以,现在许多国家的高等学校,都纷纷把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基本任务。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具有生产性的。现代许多国家都把教育看作是一种生产事业,重视开发人才,大力投资于教育,积极发展教育事业,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许多国家的经验也充分证明,优先发展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腾飞的有力保证。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来源于教育外部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内部人的主观意愿。

教育政治功能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为政治培养人才,维系和巩固原有的政治制度

教育的政治功能首先表现在对维护社会政治稳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培养、选拔政治和管理人才,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2.通过政治思想的传播和灌输,促进社会成员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政治民主

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社会政治的“恒定性”是相对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社会政治的变革也会发生。从总体上看,社会政治变革是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对于社会政治变革具有强烈的反作用。

1.教育的普及化与社会政治变革

现代社会教育的普及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标志,同时又是推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重要力量。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深深地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力量业已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中得以展现。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

2.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弘扬优良的道德,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

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的能动的主导作用在于它能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

3.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是由该国的政体所决定的。但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的推动。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与保证。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注意到教育在这方面的作用。

(三)教育通过传播社会思想,形成舆论,促进受教育的“政治社会化”

总之,教育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制度具有反作用,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与文化是紧密联系的,教育活动的展开离不开文化,文化规定了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倾向;而文化的延续和更新又要依赖于教育。分析教育与文化两者的关系,对于认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推动教育与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一般 3 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①价值观;②规范准则;③意义和符号;④物质文化。

狭义文化主要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它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社会客观精神文化。它是人类主观精神的外化、客观化。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技术知识、乡规民约、宗教教义、法律条文等等。第二层面是社会主观精神文化。它是一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类在其长期的社会活动中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观念、宗教情绪等等。教育学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狭义文化。

教育文化功能的具体表现:

文化一方面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教育从一开始就担负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一)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文化保存是指将创造出的文化积累起来以利于后人继承和延续的过程。文化保存是文化积累和延续的条件。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所创造的文化,所以能够延续下来并不断丰富扩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凭借教育。教育总是用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内容去武装年轻一代,通过设置课程、编写教材、讲评内容、指导运用来筛选、整理、评价文化,以便把人类文化的精粹用最容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组织起来,指导和帮助年轻一代获取更多更有效的知识,从而实现文化的保存和延续。

(二)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

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群体到另一个群体的散布过程。

教育是人类传播文化的一种社会行为,人们通过教育,掌握语言文字,获得文化信息,进行互交作用,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使人类克服了孤立、独处和疏远的状态,使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密切。尤其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日益趋于一体化的今天,教育由于其在文化传播交流中以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而被世界各国所重视。

教育传播文化的特点:

1.教育可以对传播的内容加以选择整理。

2.教育过程中可随时接受反馈,修正传播内容、渠道,避免所传文化的失真。3.传播者大多是“闻道在先”的,值得信赖,易于为受传者接受。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可建立起稳定的、亲密的联系。

5.可利用远距离教育、班级授课等组织形式,大范围地进行文化传播。

(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的特点:

1.教育所选择的文化是反映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文化。

不同性质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就有很大 4 的差异。

2.教育所选择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

在教育过程中所选择的文化不仅反映了一定社会的价值取向,而且这种文化要能为学生接受,要有利于他们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品性的陶冶、体质的增强。

教育选择文化的主要途径:(1)通过培养目标的确定来选择文化。(2)通过对教育内容的确定来选择文化。(3)通过教师选择文化。(4)通过校园文化的选择来实现。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多方面、多途径的,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主动选择。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它促使文化的“净化”和“创造”的实现,并由此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四)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生产是一种特殊的创造性活动。教师通过教学,并结合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新的知识、新的理论和新的作品。他们不仅生产一般精神产品,更重要的是生产有文化的人去更新文化。教育不仅要再生产已有的文化,而且要生产新的文化。

文化的创新已成为现代教育最富有特色的功能,体现在:

1.学校教育不仅传递文化,还要承担创造新文化的部分任务。在学校教育的学术领域内,提倡不同流派的争鸣,使富有生命力的,对人类的认识和行为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文化得以生长。

2.学校在培养人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已有文化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新文化的能力,这是实现学校教育更新文化功能的最根本的方面。

第三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它除了与上述的各种社会现象的密切联系外,还有它自身的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而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三)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

(四)教育在一定的条件下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作业:

1.简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影响。2.简述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3.论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第五篇: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1

8月29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市二实小师德报告会”。报告会上,张书记和其他三位师德标兵用自己精彩的报告展示着教师的人格魅力,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中的感人故事现身说法,为我们上了一节生动的师德教育课。几位老师以自身成长为例,体现了他们对教育、对生活、对学生的挚爱,平凡中见伟大,简朴中见真情,折射出他们高尚的师德,感动之余,感触颇多,通过聆听,让我对师德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更新,知识容量在扩大。不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吸收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知识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因此,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师者为师亦有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走上三尺讲台,为人师表。作为一名教师,要照亮别人,首先自己身上要有光明,要点燃别人,首先心中要有火种。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有学术上的.影响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人格的感召力。高尚的师德就是一部好的教科书,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学生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巨大的深远的,甚至是受益终生的。、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位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要想当一名好教师,首先要爱心,不关爱学生的教师,决不是好教师,学生们也决不会喜欢的。付出爱的过程是甜美的,付出爱的道路是艰辛的。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

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要给与合理的看法,学生犯了错误并及时改正。平时要多注意尊重学生的人格,了解学生的个性,相信学生,关心学生,对程度、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差生,给与更多的关心,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尽最大的努力使他们健康成长。

在日常工作中,我要用行动诠释师德的真正含义,从思想上严格要求自己,在行动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责任心,用实际行动向优秀教师学习,要规范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每一个学生,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感,无私奉献的教师,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去共同撑起教育的这片蓝天!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2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宝安区小学数学教师暑期培训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在这短暂的时间里让我过的很充实!聆听专家的讲座,观摩了优秀教师的演讲,及几位教师见缝插针的精彩评课,使自己对新课标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课堂教学的艺术、国内外改革的动态等方面都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收获最大的几点。

一、理解小学数学教育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的陶中文教授说:“数学是打开机会大门的钥匙!”每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去都会面临无数次的机会,一直认为有好的机会你抓住了是你的运气好。其实,数学是现代人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模式,是科学、技术的基础;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聆听了陶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小学数学的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重大的作用。

二、课堂教学艺术

有幸聆听了几位教师的精彩演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来自石岩小学的张永华老师的`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认识角》。作为一名男教师能把低年级的课上的有声有色,让我不得不佩服他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研究态度,以及在场的每位老师都能感染他的亲和力。而他课堂教学中那种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个性化教学更显示出优秀教师的风范。深圳市教研室的李一鸣老师说:“关注学生生成性的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张老师在这一点做得非常好,他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去交流、探索、总结。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弘雅小学优秀的学生。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他的课也有遗憾处,但丝毫不能掩饰他民主课堂、智慧课堂的光芒。

三、对国内外数学改革的动态有了新的认识

陶中文教授介绍加拿大及香港数学改革的动态,了解到国外的优秀学生优于中国的优秀学生,而国际竞争取决于高端人才的竞争。因此目前中国提倡“大众化教育”,而对“精英教育”进行抑制,这也是不妥的。我想:教育有其内在的规律。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是有差异的,我们为什么要搞“齐步走”、“一刀切”呢?有的学生数学思维水平较高,仅仅学习书本知识已经不够,为什么不让他们选择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探讨呢?当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得学习“奥数”,只是少数在数学思维方面有天赋的学生可以学习。

陶教授还介绍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标准的修订,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改革的动态,修正了一些比较偏颇的观点。

四、感悟过程,真诚付出

培训结束了,我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之中,把这份珍贵的经历铭记在心,开始我教学生涯新的征程,我会努力把学到的理念、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不辜负领导、老师们的希望,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给大家,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的教学方法回馈给学生,我会用我的心去教诲我的学生,用我的情去培育我的学生,无悔于我的教育事业.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3

我认真参加了这次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我领略了多位专家先进的教学理念,他们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耳目一新,受益匪浅,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首先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准确模仿的习惯以及大胆开口的习惯,把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还要有及时复习的习惯;还要养成勤于积累,实践的习惯。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英语学科感兴趣,才能使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注重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爱好。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自己的表情、口头语言、体态语等向学生传递关爱、信任、期望等信息。以情激趣,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勇于尝试和冒险,通过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创造语言学习氛围。

小学英语教学以口语为主。重在交际,在听、说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课前,老师首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重点,在突破难点上下功夫,努力将每个步骤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创设语言学习情景。可采用sing、chant、draw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真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通过这次培训,我进一步明确了教学目标,我们教师应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善于发现,善于积累,善于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法,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坚持写好“教学后记”,在教学中反思,在总结中进步。在新课程的引领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愉快的教学而努力,在积淀中成长,在坚持中磨练,在反思中创新,在研究中奋进。我将结合新课程的精神,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钻研符合本校学生的英语教学法,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使得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情感的世界,提高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

总之,这次培训让我无论在思想上,还是教学技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通过专家们的“点化”和“引领”,使我豁然开朗。今后,我会在教材的钻研上多下功夫,在新课程改革的带动下,转变我的教育思想,改变我的教学模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努力成为一名新型的研究型教师。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4

今年,我几次参加了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学习、讨论,使我学到了当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我的思想有了一次较大的更新,为以后的工作积蓄了力量、理清了思路,更加明确了目标。作为教师,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教书育人,争当实施素质教育的排头兵。

首先,要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改革的实践需要教育理论作指导。先进的教育理论将有力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化。另外,教师自身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应当考虑如何为自己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第二,要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科研兴教,科研兴校,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使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的技能。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三,要坚持与日俱进,弘扬创新精神。

这几年,教育理论层出不穷,教育信息日新月异,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改水平,才能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对于教学性质的认识,培训教师突破传统框架,从新颖的角度重新认识课堂教学活动,提出崭新的理论,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有关内容,才能与日俱进,不断创新。

此外,培训让我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技能,添补了教学方面的许多空白,同时也让我走出了一些误区。例如,通过培训我了解了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创设有意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地使用游戏;如何利用声音、眼神、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图片、实物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揭示语言意义,激励学生参与;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地运用“表演”技巧。

教学不仅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提高。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5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赢得未来,没有精神和意志是不行的。一个发展的国家,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这种精神和意志,就是信仰、信念、信心。党的兴衰成败,国家的长治久安,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至关重要。

一、坚定信仰、信念、信心

理想信念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前提。理想信念贵在与时俱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曲折和反复,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趋势、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优越性,不断增强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坚定理想信念既是一个思想认识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我们既要仰望星空,胸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也要脚踏实地,对党无限忠诚,矢志不渝地履行好党交给的历史责任,尽职尽责地做好人民期待的工作任务。

二、坚持加强学习

加强学习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基础。学习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增长问题,更是一个提高执政能力的政治问题。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坚定,而理论的坚定来自学习的觉悟,学习始终是党员干部修身养性、建功立业的'重要法宝。要坚持养成读经典看好书、看新闻听广播、读党报学文件、学上网查资料的好习惯,不断加深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和各项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增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执政和领导水平。

三、坚持世界观改造

世界观改造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保证。党员看党员,看的是党性;群众看党员,看的是人格。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环境下,我们的干部每天面对着权力、地位和利益的考验,要确保在考验面前不栽跟头、不打败仗,就务必加强世界观改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始终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衡量我们工作的重要尺度,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努力成为一个高尚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四、坚持求真务实

坚持求真务实是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目标。坚持求真务实,就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遵循事物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就要搞好调查研究,尊重客观规律,使党的方针政策真正得到贯彻,使党的事业时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真正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就要以事业为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把无私奉献作为最大幸福。人生有限,事业无限,为人民多做事,人生就大,少做事,人生就小。希望在座的同志千方百计为党的事业多奉献,为人民群众多干事,书写自己充实的人生、精彩的人生。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 篇学校确立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的教育观念,坚持从一年级开始,从最后一名差生开始,狠抓每个学生全面发展,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学校连续多年,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合格率100%。最使我们敬佩的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观看课堂录象后,才真正看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效果和方法。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无论从成绩和各方面发展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洋思中学的老师们的心目中,每个家长都是上帝,每个学生都是天使。他们的使命是: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

处处是“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氛围。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在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他们就千方百计地把难教育的孩子送进我校读书。学校一下子增加了30多个班。但是,我们相信这些从外地来的、难教育的学生也一定能教好,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使他们都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结构,由传统的“集体授课制”变为“个体”和“集体”相结合,以“个体”为主的形式,课堂教学过程由过去老师满堂灌,变为如今在老师指导下学生循序渐进地自学的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这是我校生源差、教师水平低,而教学质量高的一个主要原因。这种课堂教学结构,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这种课堂教学结构,确保了学生当堂完成作业,从根本上保证了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负担,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洋思中学把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全部纳入学校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学习洋思,就是要像他们那样,推行规范、严格、民主的管理,以优质高效的管理,办出优质高效的学校。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切实做到真抓实管、严抓细管、敢抓善管。并取得了一流的教学业绩,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迈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步。通过了解洋思,令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方面:

一、洋思对差生的重视: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个学生的“培优”、“转化”工作。教师上课,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提问、表演、做实验都是由后进生来打“头阵”。每天早读课上,老师帮助后进生一起学习英语单词、课文,同时教师还利用课堂上的“边角时间”,有重点地检查后进生的自学情况,后进生的作业也优先批阅,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这在我校课堂中几乎是见不到的。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各个班的成绩在开始便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由此可以看出,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后进生的转化是我们所面对的一个相当严峻的考验。如果转化的好,我相信我们的成绩也会直线上升的。因为差生们成绩都提高了更何况中、上等学生呢?

二、洋思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我觉得这种教学模式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一种前瞻的教学思想。对我们的学生非常适用,不但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同时又能检测到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学习目标,以及能及时反馈信息,使他们真正做到“堂堂清”。过去我们总认为教师讲得越细,学生学得就越容易,课堂教学效率会更高,就像钻山洞一样,老师领着学生钻比学生自己摸索可能更快一些。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这样做会养成许多学生不动脑筋的习惯,只是被动地听课,不愿主动地学习。其实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通过自学都能够解决,老师的讲反而更耽误时间。洋思中学的经验证明,平时老师需要讲十几分钟的内容,学生自学三、四分钟就可以了。学生自学几分钟就开始做题,不会的再回头看例题或相互讨论,基本就能做练习题了。这个过程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不是看一遍就全部会了。这样,学生自学积极性更大,效率更高。因为老师规定学生自学几分钟就要做练习题,学生有一种紧迫感,不认真看就不会做练习题,落在别人后边,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所以学生自学比被动地听老师讲课积极得多,这样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突出了。

通过学习洋思,我意识到自己必须转变一些教学观念:一是不要急于求成,二是潜能的认识观念,在学生自学时,要相信他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这才能使自己从根本上认识这种全新的模式,以及应用于教学。

这就证明了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再次,补差如果存在问题学生很多,可以调动学习好的学生的积极性,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来教基础较差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使班级形成了互相帮助的氛围。

最后,我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只是刚刚入门的学生,该学的东西还很多,一时之间流泻于笔尖的感受很肤浅,请各位老师指正。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6

学习期间,在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现将一些学习体会做个小结。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是更新了观念,努力研究自己,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己、发展自己、更新自己。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角色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二、教育中的一个细节可能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一个教师最可贵的品质在于他能从日复一日的教学生涯中领悟和体会到教育的真谛,开掘出散发着新鲜芳香、体现着高尚情操的教育细节。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是具有自立发展能力充满创造力的生命体。概括地说,“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在于给心灵以向真、善、美方向发展的引力和空间。

三、教师和学生不但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识的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把自己对人或事的真情实感流露出来,以此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良和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表现给学生,与学生通过交流达到心与心的沟通。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要富有人情味、趣味,同时又要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暖人话语,滋润心田。

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教师对学生还要有一种充满责任感和理智感的爱,这种爱就是严格要求,严而有度,更要严而有理。

除了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之外,还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及教学环境和特色来很好的贯彻和应用它们。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更需要一份持久的热情,一份对教育、对学生、对社会的神圣信仰与追求!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7

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教育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通过不断地学习,使我不但在理论上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并在教学中与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前几天经过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中的一些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通过对继续教育的学习,我首先对原来的一些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体会:

对幼儿教师来说,如何培养孩子在学习中成长发展,必须通过日积月累在的教学中反思,通过在实践中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通过学习,从我的过去和现在进行了对比,是努力超越自我,为不断创造新教育方式方法。在工作中积累,在学习中提高,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原来我觉得数学这门课程是枯泛无味,有了这次的学习让我懂得如何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数学的乐趣,认识数与量,符号、等等。

教师是幼儿成长的领路人,我将幼儿教师定位于学习、研究、实践。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有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很天真,但很实在,“童言无忌”,它是对事物最直接的看法,可我们做老师在回答的时候就要有选择性的回答了。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孩子主动积极参到新些事物的认知,很多不懂的东西需要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在教学中不断的改变、更新自已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提高。

二、通过学习,使我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感受到树立了科学的教育观的重要性。

教师是权威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然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社会道德品质也在一并的传授给学生,或者由学生间接体会。对于孩子来说,孩子很多知识是在玩乐中学习,如何在玩乐中带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在游戏中教会孩子学数字、在音乐中认孩子记住一些生活常识等,这都是我们应当把握的。在音乐领域课堂中我一直用范唱再琴音配唱的方式。通过本次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图表法、情形描绘更适合孩子。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他还要为培养下一代人材做出贡献,教师的职业特征具有未来性,古人云:“百年树人。”我们的下一代能否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就要靠我们教师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因此,我们要认清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树立崇高的职业信念,为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石。

我们培养的是启蒙阶段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块未雕琢璞玉,我们一定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不能用成绩把他们分为三六九等,也不能由于好恶而疏远或亲近谁,我们应给予他们同等的发挥创造的机会,让他们在我们创造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三、通过继续教育学习,使我的教学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高水平教育还有一定的差别。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龄段的孩子,对所教教材有的内容了解不深。通过这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我执教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今后将利用所学理论去加强备课、更好的因材施教,去认真讲课,逐步应用到在课堂实践中,使孩子们在快乐、健康中环境中成长、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通过学习,明确了自我目标和发展方向,从而在教学科研的道路上更进一步。

过去埋头于书本知识多,交流少,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经过学习,使我的进步有很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新的手段。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在音乐舞蹈中做体育,更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有了本次学习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我还要继续努力学习,养成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习惯。我相信,通过这次培训,我将会对相关课程理念有更加深入地把握,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幼儿培育工作。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篇对于这次三项教育,我觉得很及时,极需。这次活动让全县教师的思想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净化,让老师们对自己的不足也进行了分析查找,从而为自己以后学习与提高的道路指明了方向,最重要的是,让全县老师对教育事业充满了激情、斗志与信心,这对我县教育的好坏、成败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我想谈谈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向“先进”学习“思想”,教师拥有良好、健康、积极的思想,高尚的道德素养,对工作和学生的热爱。是做好其它方面的重要前提。

二、做到“依法执教”

学习法律,做到依法执教是搞好教育的基础。不守法,一切都是空谈!

三、及时关心、关注社会其它各项事业的发展

原来,我一直认为,只了解教育方面的事就行了,但现在看来——错了。教育、经济、政治这三项,是一个社会里最重要的支柱。三者互相影响。我觉得啊,社会就好比是一幅画,各项事业就好比是各色颜料,只有把它们合理调配、使用,才能创作出赏心悦目的“社会宏图”。

四、活到老,学到老

社会的飞速发展,让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知识的更新非常快,原有的知识已不能很好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所以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扩充知识量,为实现优良教学效果提供保障!

感谢这次活动,让我脱胎换骨!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8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经过这一段的学习,给我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中国的基础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走向素质教育,这是一次教育思想的历史性深刻变革,是一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面对当今中国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作为一名现代教师该何去何从,应如何定位一名普通教育者的价值?

通过继续教育学习让我更加明白:一个现代教师如果仅仅是将书本上的有限知识教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到教会做人、教会求知、教会办事、教会健体、教会审美、教会创造,要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而要达此种教育目的,首先就必须从改变教育者开始。一个现代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现代教师。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我认为有两点:一是高尚的人格力量,二是自己广博的学识。那么怎样树立新时期的师者形象,本人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不断虚心学习、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天地,同时也使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深地感到“教学相长”这个词语的内在含义。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再是我们教师知识网络的一个子集。现代师生的知识结构呈现出一种全新的交集状态。我们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保持一颗永远年轻奋进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

二、转变教育理念,相信我的学生一定能成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应立足于学生的成长。

三、完善教学能力,明确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技术,更是艺术。

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行为,教育行为是在教师自我临近下的一种有选择的技术,是根据在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教学的经验,知识而形成的一整套操作技巧,我们只有善于设计教学,善于研究教材,选择合理的教法,学法,灵活地运用讲解、提问、练习、复习、谈话,编制试卷等技术,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才能表现出高水平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技术,而且这种教学技术与行为的发展组合,便会产生一种寓于创造性的教学方式和方法,甚至学术能达到准确、鲜明、生动的境界。使学生不仅生动的理解了学习内容,而且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走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与追求。我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必将带来教育的春天。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9

在愉快的寒假里,我带着一份新奇,带着一份崇拜,带着一份激动,我细细品味了朱永新教授的一部新作《新教育》,看完这本书后,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回到了当年毕业时对教育事业的那份执着,找回了当年立下的远大的教育理想,也找回了当年的那份自信和力量。心中不断地涌动着一股要战胜自己、要超越自己的力量。我想那也许就是新教育的力量。新教育又赋予了我新的教育理想。为如今我在感觉上有点职业疲倦的时刻迷茫,指明了方向。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新教育的四大改变、六大行动、及教育感悟、教育定律等理论、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更清楚的明白了今后幼儿教学的努力方向,现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详解。

俗话说得好:“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也这还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一种理念。同时也是新教育所弘扬的一种精神。新教育明确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教学中,,首先可以把“小教材”变为“大教材”。所谓的“小教材”就是至课本。所谓的“大教材”就是指依据课本而拓展延伸课外的教材,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其次,借鉴新教育提倡的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让孩子们与黎明共舞,晨间诵诗,午间午读,下午暮醒,最后以活动促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如:小小图书推荐会,心得交流会,图书益读,等。通过这三条途径,让孩子们喜欢阅读,让童书战胜电视,让童书战胜电脑,让童书战胜游戏机。

我认真学习新教育所阐明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联系的、延展度)使理想课堂达到三重境界即(第一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第三种境界,体会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同时,新教育还研究出《有效课堂的教学框架表》都给了深刻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语文教学不仅是以前新课改送倡导的三个维度整合,也深刻领悟了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就是“优质教学”,即,师生共同围绕在“问题——知识”的周围,进行一次艰苦的探索。争取像新教育所讲的钠盐创造自己的理想课堂。让师生把学习视为一个同时展开的三重对话:人与知识的对话、人与他人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新教育中的科研在教室、在课堂,倡导的是一种行动科研。一种行动的研究。其关键有两条,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情,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走出来的名师都是能够放下心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每日记录教育随笔、教育随思、随想的教师。朱永新教授称这些教师都是一本大的巨作,每一部巨作都有真切的可行的理论。书中告诉我们成为一名名师的途径,那就是从现在起,坚持每天写教育随笔、教育故事、教育反思。几年后,你抱着自己积累的教学日记时,你就成为了一位名师。这让我深深感受到 “认真教学”的深刻含义。

总之,读完朱永新教授的这部著作,我更加坚定的认为:“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实现梦想。谁不懈追求梦想,谁就能不断地实现梦想。

一年来,我们在继续教育网学习的带动下掀起一场又一场的网络学习浪潮,在这过程中我校开展“做快乐的教师”演讲,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从交流中我发现通过这些活动促进老师自我素养的提升,大家受益匪浅,我也有同感,很想和老师们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说说我的“师德点滴感悟”吧。

在这半年的学习中,我认真学习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英语文本。让我进一步明白了教师要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什么样的课才能使一节好课。教师如何才能做到真正角色的转变。在课堂上,我们的老师总在拼命的讲,恨不得把一切所知都统统给予孩子,其实结果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最感兴趣的不是你给的固有知识,他的天性在于探知未知世界。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不应该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我们对问题的分析,引导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孩子才能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单独的应对实际问题,解决学习障碍,获得个人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让孩子学会学习,远远高于让孩子学会知识。

师德的学习更是让我明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意义。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是完成教育的背景。面对新世纪的挑战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现代教师具备高水平的素质十分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以先进的技术科学文化知识影响学生,而且要以“为人师表”的姿态将自己的道德、人格、情操、责任感及献身精神潜移默化的渗透到教育过程中,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人们把教师比作蜜蜂、蜡烛、人梯、基石、渡船。这是对教师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教书育人,甘为人梯、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常常对学生的一生发生深远的影响,受到学生的终身尊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祖国把未来交给了我们,把前程交给了我们,我们应该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肩负的重任。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要一视同仁,做到“有教无类”。我们应该爱每一位学生,用亲情、友情去爱、去感染每一名学生。处理每件事情都要采取公平公正的态度,用无私的人格魅力去打动每位受教育者。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们,正所谓“身教重于言教”。师德不但可以感染学生,也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进一步增强课堂效果。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模板10

本学期,我校开展了师德师风的学习活动。通过学习,我进一步明确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的重要性。自活动以来,我就开始深深地思索“一个好教师的标准是什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特别是一位年轻教师我觉得应包括三个标准:

一、有学问。学问是前提,没有学问,何以为师?教师应该也必须是学养深厚的智者。

二、有方法。教学方法是必备条件,一个不懂教学方法和教育艺术的人怎能成为好老师。

三、有师德。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精神支柱,是把学生与教师真正融合在一起的精神纽带。

师德贯穿于一切具体教学活动过程,永恒存在于整个教育事业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没有师德,就失去了方向和动力,不配为人师表。因此说,师德是灵魂。有了这三条为师的标准,就有了行动的目标,努力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我将自觉按照一名好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争当师德楷模。

一、刻苦学习,做一名有学问的教师。

新世纪的到来,给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素质教育呼唤教师的高素质,新的课程理念、课程标准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教师的知识底蕴更加深厚,知识面更宽。古语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面对新的形势,面对学生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怎么能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怎么能适应学生多渠道的信息量?怎么能理解学生提出的一个个为什么?没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怎么能有游刃有余的教学能力?因此,不断刻苦学习,是我作为老师的终身要求。

二、不断探索,做一名有方法的教师。

一名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只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教学方法更是教学的必备武器。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上,教师应该要深入的研究教材,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积极反思,再实践,做到与时俱进。其次是虚心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学习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法、作业处理的办法。积极听各位老师的课,学习他们的优点,改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做教学的`有心人。最重要的是抓住一切机会积极参与教研科研活动,不放弃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保证自己的视野是开阔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课前认真准备,不上无准备的课。课上要以自信的神情、灿烂的笑容、清晰的讲课思路,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喜欢上老师的课,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课上能够做到精神饱满、全神贯注、排除干扰、遇事冷静、不乱发脾气。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熟悉新课标。

三、不断追求,做一名有爱心的教师。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德是一种伟岸和崇高。爱学生是一个教师的必修课。谈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她不仅独特,可以发挥父母所无法企及的力量,而且有着魔力般的神奇。一个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会依法执教,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才会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竭尽全力地去教育学生;才会自觉自愿地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做到为人师表、廉洁从教。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在我的身边,许多老师敬业爱生的事迹常常感动着我,尤其是那些班主任,他们是真正将自己的心掏出来给孩子们的,这样的老师怎能不赢得学生的爱戴!爱还有“亲其师”的功力,还有“信其道”的效应。

它可以使浪子回头,使愚者生辉,美好的人生被教师的爱所唤起,健康的人格为教师的爱所酿就。古代教育家早就提出“有教无类”,“同在一片蓝天下,孩子们应该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有过特殊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别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教育。虽然我们无法象太阳一样,将自己的光辉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但我们却可以象母鸡爱护小鸡一样,关爱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用心雕琢、打磨,使他们的亮点越来越多。最后你会发现,裹者污泥的沙子可能竟是一粒金砂。

一名教师,有了精深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了对学生的爱和尊重他就是一位好老师。有了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他一定能做到让学生喜欢、让家长满意、一定会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好老师。在实际工作中,我一定以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努力,争当师德楷模,为党的教育事业的明天更美好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下载《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

    教育学教育心得体会1 根据市委和市局20xx年纪律教育学习月活动的部署要求,我站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了中央、省委、市委和市局关于廉政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文件,以及各级领......

    口、耳、目教案

    课题:2、口耳目 教师:胡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图片,并通过象形字的造字规律认识“口、耳、目、兔、羊、鸟、”6个字。 情感目标:通过象形字的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初......

    耳口目 教案

    《口耳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字,学写“十、木、禾”3个字。认识3种笔画“丨、丿、和1个偏旁“ク”。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 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

    《教育学新编》教案

    《教育学新编》教案 (做合格教师的科学—教育学) ??学习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初步了解教育以及教育学的含义,了解教育的一般规律,以及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等基本理论。? ?2.通过本......

    教育学试讲教案

    第二节 教师角色的地位 试讲人:郑健 一. 教学目标: 认识教师角色的地位,掌握教师角色地位的两个方面。 二.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角色的社会地位、业内地位。 三. 教学方法 : 讲授......

    幼儿教育学教案

    第 1课时 内容:绪论 目标:1、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知道什么是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 3、明白为什么要学习幼儿教育学及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 重点:掌握教育学和幼儿教育学的概念......

    罪犯教育学教案

    《守望的距离》书目导读的教案 章节名称:守望的距离 教学目的:为了帮助女犯明白开卷有益,阅读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帮助女犯认识人生,从而从根本上去感化女犯,让她们明白生命的意义,......

    教育学教案(6)

    第六章 课 程 教学目的: 课程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也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手段,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课程在教育和教学中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