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教学设计模式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
网络培训系统就是在网络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依据培训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容设计一套完整的系统培训方案以提高员工各方面的能力。通过对网络教学设计的探究,基于网络的企业培训可分为以下几个流程:
1、培训准备阶段
首先要进行企业的需求调研和分析,即需要员工进行哪些培训和经过培训后要达到的培训目标,要求员工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完成什么样的工作任务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目标。其次,在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的基础上,提出进行培训的多种预选方案并作出相应的评价,最终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在培训准备阶段,员工先要进行预备知识的学习,也就是说在培训进行之前要对所需要的下位知识进行学习。然后再进行在线测试,通过者可以直接进入培训系统,没有通过的需要在培训者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新一轮的学习,直到其通过预备知识的测试才能够进入网络培训系统学习。
2、培训过程的实施
第一步,员工要了解培训的步骤、培训的策略以及培训的目标,在此基础上了解培训的大纲。这一部分主要是对培训大体流程的了解,为培训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部,员工进入培训系统进行培训课程的学习,首先要了解培训的方案,这部分主要是对培训方法的了解;其次进行培训内容的学习,主要是要掌握培训的理论知识;然后进行培训案例的学习并且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培训应掌握的理论和技术,并学会分析案例,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一个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培训的了解和扩充知识,还需提供大量的网络资源,使员工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学习,以求更好地掌握培训知识。
为了达到培训的目的,企业培训还设定了在线辅导和信息交流,在线辅导主要由3个方面构成,答疑、作业和讲评。答疑主要是解决在培训课程中不理解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作业的目的是了解员工对培训内容的实时掌握情况,培训师要对在线的作业进行及时讲评,及时地将结果反馈给员工并提出相应的要求,员工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信息交流是指相同专业或从事相同技术工作的员工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相关技术的交流和探讨。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发现很多的新问题,当这些问题不能够自己解决的时候可以在网络中与其他员工进行相互交流、学习,相互之间解决问题,也可以访问在线专家,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若不能够进行解决还可求助培训师。
3、评价阶段。
培训结束后需要对员工进行及时的考核,检查他们对培训内容的掌握情况。考核主要包括3个部分,首先是综合测试,主要是对培训要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其次是小组任务的完成情况,这部分的作业要考察大家的协调工作能力,如何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潜能。最后是员工在整个培训过程的参与度,主要通过课时任务的完成情况、论坛学习的参与度以及平时作业的完成质量来考核,这3个方面构成了培训的总成绩。
4、总结
通过网络对员工进行培训,培养自觉学习的能力、理解任务的能力、完成工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等。网络培训系统有一些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评价系统还有不少漏洞,随着网络教学设计模式的完善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培训系统也会越来越完善,员工培训也会为企业的发展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第二篇: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整合中的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在学科整合中的应用
摘要: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让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参与和协作讨论学习,通过实际操作,形成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认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字:网络环境 学科整合 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学习的个性化、多元化,突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学习工具,进行学科学习的能力,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中有切实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一、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特点
信息时代的课堂教学将网络技术引入课堂,并与之整合。它能完美展现那些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难以实现的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集成性、控制性和交互性,综合处理多媒体信息,生动展现教学内容,借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基于网络的教学能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学生可以自由地开展个性化学习,它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1、便于创设情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创造性学习。
2、便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3、拥有开放的学习时空,便于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
4、拥有多样化得评价方式,促进教学的民主、和谐。
二、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应用
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研究中,我们坚持“教师为间接主导,学生为学习主体,媒体为传递信息的主渠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利用声形并茂的多媒体和便捷的网络协作方式,摆脱传统课堂的约束,从而成为主动的学习者。
以下是我校在信息技术于学科整合研究中,利用网络教学环境进行整合研究的心得。应用一:专题资源网站的学习在设计基于网络环境的专题资源网站主题活动课时,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选取活动主题,然后对活动主题的知识体系结构、学习方式以及学生评价体系进行设计,形成专题资源网站。在教学设计上,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协作的探究学习理念,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将教师的“讲”降低到最低的程度,而让学生的“自主”和“协作”来占领课堂。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积极参与活动,仔细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情况,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利用专题资源网站,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取决于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程度,因此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才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资源网站丰富的内容与生动的表现力,以及这种网络环境下新颖的学习方式,独特的教学指导(资源中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任务的指导),新式的学习评价(网站中设有学生自我评价量规)都给了学生很高学习积极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活动课,极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郑吉颖老师在《探索美丽的海洋》和罗清华老师在《远离灾难,战胜困难》及钟小明老师的《生活作文网》等资源网站主题活动中,采用直观形象的网页内容,把学习内容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的文字、数据,富有表现力的动画以及翔实、清晰的知识链接唤起了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中的感性成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的形成。
2、利用专题资源网站,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主动的学习,再好的资源也是没有实效的。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在专题资源网站的主题活动课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活动的主题,鼓励学生在资源网站中确定研究目标,根据网站上的活动建议,引导他们自由收集资料,制作学习心得。课堂上,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积极地收集资料,整理信息,制作文档,并展开热烈的讨论。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往往更多,学生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如在《远离灾难,战胜困难》的主题活动中,我们设计的资源网站开设了知识准备、任务建议、学习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讨论、学习评价等模块,学生根据资源网站中的学习建议与活动建议,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研究目标,开展探究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高涨,他们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在这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得到了培养。
3、利用专题资源网站,建立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
专题网站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了一个学习与交流的便利环境,学生通过高效的团队协作来组织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连云容老师在《认识首都——北京》的资源网站主题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资源网站的留言本中进行交流,发表自己对首都北京的认识,通过与他人共享网络上收集到的资料,小组成员的获取信息量更大,同时也改善了一些内向学生的发言方式。这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的发展,更好地促进问题的解决。在制作学习心得时,同学之间相互共享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共同制作幻灯片和WORD文档、网页,这种良好的协作学习环境促进了同学间的沟通,对培养学生高级认知活动和问题的解决与处理能力具有明显的作用。
4、利用专题资源网站,拓展探究空间
专题网站为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开辟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时,有了更多的自主选择。如王志勇老师在网络作文指导课《我的家乡》的教学活动中,架构了一个专题知识网站——《今日福安网》。这个网站主要分成两大模块:学习资源模块、学习反馈模块。学习资源模块从沧桑巨变、风景名胜、风俗特产、电机船舶这几个方面,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福安独特的民俗风情和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学习反馈模块则用网站内的论坛交流形式实现局域网内实时交流和讨论的功能。专题网站的建设大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使学生能够在丰富的学习资源环境中自主学习,真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在这个专题网站中,学生可以利用超级链接轻松地实现网页间的跳转,随心所欲地获取各种各样与写作相关的信息,然后再进行筛选、组织。这就避免了以往作文教学中,学生搜肠刮肚但还是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根据资源网站以及互联网的信息,学生在老师的建议与指导下,搜索资料并整理信息,自主设计习作,自由地展现出了自己的创意。拓展这样一个广博的空间,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单调,而是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缤纷。我想,这不就是我们教学的初衷吗?
5、利用专题资源网站,转变师生关系
专题资源网站下的教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从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帮助者,信息资源的咨询者和中介者,学生情感体验的支持者、学习讨论过程的评价者。学生改变了学习方式,从被动地听课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组成课堂学习的共同体。如在《我们的生活空间》的资源网站主题活动中,教师作为“导”的角色参与活动,组织学生在资源网站内进行资料查阅以及通过互联网收集有关我们生活空间的恶化案例,让学生明白我们所处的环境已经遭受到巨大的破坏,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关注,从而激发学生保护我们生活空间的意识。课堂一改传统的老师传授模式,避免了知识获取过程的模糊性。学生作为课堂活动平等的参与者,主动去获取知识,成为了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应用二: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之一就是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这里的信息化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堂网络、校园网络和互联网络等信息平台。教与学活动包括在网上实施讲授、多媒体演示、应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平台进行创作实践等环节。在整合研究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树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是我校课题组研究的重心。
结合我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课题研究,我们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中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1、依托网络平台,为实施研究性学习获取丰富资源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通过网络捕捉生活中的事件,确定研究目标,设计研究方案,并实施研究过程的。在浏览网页的过程中,只要认真去捕捉,哪怕是某一新闻事件、一组数据,也能成为学生一个很好的研究性学习项目。如罗清华老师在《废电池与环保》一课中,组织学生浏览网页,查看有关环保的话题。当学生看到我国每年的电池产量是10亿粒,就大声惊叫起来:“10亿粒,那该产生多少废电池呀!”罗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了解相关信息,再从环保的角度去认识这个信息,于是就形成了研究性学习课题——《废电池与环保》。该课题开展以来,由于学校相关的资料甚少,学生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在网络平台上查找资源,了解专业知识,课余时间再进行废电池污染试验测试,最后通过信息技术加工工具进行知识重构,制作了专题网站,写出了不少富有见地的科学小论文和随感。整个研究过程中,网络平台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优势。
2、应用网络平台,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主动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的海量信息使学生搜集信息的空间和时间产生巨大的革命。虽然图书馆、书店、报刊杂志为学生提供了搜集信息资料的场所,但由于翻阅书本需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同时也受到了地域和开放时间的限制。而电脑的普及让大多数小学生可以借助搜索工具查到自己需要的资料。因此它作为一种便捷学习工具越来越被学生认同。如罗清华老师在高年级组织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研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教育、体育、航天、社会稳定、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取得伟大的成就。在制作研究成果时,他们都能在心得体会栏中表达自己的真切感受,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大成就归功于党的正确决策,充分认识到中国发展的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样的学习效果远比老师的说教来得主动。
3、利用网络平台,真正落实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活动中,从选题到研究直至研究成果的生成,都应由学生自己决定。因此教师的指导应是可选择的建议指导,而不是直接的授予,无论采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应该非常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学生研究活动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如罗清华老师在五年级组织的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自主选题,确定研究选题,制定研究方案,制作研究成果。研究开展后,班级中就形成了相当丰富的研究主题,如《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太空的奥秘》、《百慕大三角的秘密》、《水的研究》等等。
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教师应成为学生的“引航者”。我们可以将有关某一专题的信息收集在校园局域网服务器上,或将有关的信息制作成资源网站供学生查阅参考,或告诉学生与课题的相关的书籍名称,让学生自己去翻阅,让学生在利用信息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怎样获取信息。如郑吉颖老师在《太阳系》专题活动中,通过网络收集了大量有关太阳系的资料,制作成网站供学生参考,同时也在网站中链接了许多相关的资源网址。在学生研究讨论过程中,她及时地捕捉学生研究中的火花,启发学生从喜欢提问题到善于提问题。实践证明,这些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往往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深入持续开展的保障。
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解决不了的疑难。这时教师要作为点拨者,引导学生怎么去解决问题。如在《废电池与环保》专题活动中,我们就利用BBS在线以及电子邮件,为学生解答一些有关设计网站技术问题。网络平台上丰富的交流手段,确保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4、利用网络平台,改善学生的评价方式
网络教学强调在线学习,强调利用网络作为自我评价的工具,以便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达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及时、合理的反馈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动机和积极性,确保学习质量。而传统静态性的评价方式,是难以及时反映每一位学习者的学习状况的。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我们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征差异,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给出了不同程度的反馈信息,做到了评价和反馈的动态性。如罗清华老师在《远离灾难,战胜困难》的主题活动中,通过设计网络知识评价系统,进行有关主题活动知识的自我评测,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有了合理、及时的反馈。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非常支持,甚至还把这种评价延伸到课后,利用家里的电脑上网进一步深入表述自己的观点,进行更有深度的评价。钟小明老师在《网络作文》教学中,设计网站留言本,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提供了友好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同伴的佳作品头论足,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内心的情感。网络平台上的多样的评价方式让我们师生都受益匪浅。
参考文章:《专题学习网站的教学设计》谢幼如,尹睿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第三篇: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四川省双流教研室 王平
问题提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网络信息资源逐渐成为新型的教育资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互联网和教育作为推进未来社会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将在广度、深度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网络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当前“校校通”工程逐步建设,“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成为现代化教育发展的目标,网络教学争先恐后成为广大教师教改研究的主要课题。
什么是网络教学?网络教学意义何在?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区别,怎样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
一、网络教学的定义
网络教学:广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狭义上,网络教学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活动。
解释:广义的网络教学简单来说就是网上教学(E_Learning)就是在线学习或网络化学习,利用已有的互联网平台,学者通过PC上网,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无论通过网页发布的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BBS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如WebQuest,以及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型课程等等都属于“网络教学”。)狭义的网络教学:强调网络技术,寻求在网络技术条件下怎样的教学活动是独特的,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的。
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我们只谈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就学习环境而言可以分为:依托校园网的教师多媒体环境,基于网络教室的局域网环境,直接利用Internet广泛互联网环境。(重点讲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技术教学)
二、网络教学的意义
信息技术教育的落脚点: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是要求一切以学生为主,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新的教育理念(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既注重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两方面有效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整个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教学正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学生在一定情景下借助学习和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所以网络环境下开展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具备可行性。
1.网络教学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优越性 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
(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Internet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在表现形式上,将文字、图形、图象、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集中于一体,采用可视化窗口交互操作,扩充了信息量,营造了信息环境。
(2)检索信息方便浏览器、搜索引擎提供了强大的检索功能,极大方便了信息的获取。
(3)适时交流计算机网络具备高速传输信道,教师可充分利用在线功能,实现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得到及时迅速的反馈信息,大大减少了教学的盲目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双向交互,既加大了学生参与度,又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查找、处理信息)。
网络以上功能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将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为教育提供全新的理论、模式、方法和媒体,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与传统教学方式有哪些差异)(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了必要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较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新课程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学习。课程涉及到学生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收集整理信息以及利用信息交流工具表达自己的观点等,因此网络本身也是“教学内容”,比如在应用网络教学时候,学生也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比如:网上邻居、共享文件夹的使用,信息的搜索下载,网上聊天BBS的使用,整理信息的工具Word、记事本等字处理软件,还有各种网络环境(教学平台)的使用。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网络环境教学大致经历:给学生布置任务,确定主题,学生接受任务,分析问题,通过查资料、寻求帮助或在线交流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在网络的资源共享、信息检索、交互功能的支持下教学步骤围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目标进行,教学过程发生了变化。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资源主动构建知识,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这些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具有高度的自主性。(4)教师角色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教师角色发生变化,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三、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网络环境只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最佳载体,但它并不能决定教学效果,只具备了教学的硬环境(充当手段作用),而教学中的软环境(教学资源、教学过程的组织)才是教学质量效果的决定因素,因此教师有效使用网络开展教学,必须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达到良好的效果。
根据网络自身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教学模式适合网络教学。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环境的适时性,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主题任务(注重任务的实用性)设计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这一点,创设适当的教学情景,比如:《word对象的插入与设置》中自选图形的应用,将《一米阳光》剧照、《中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作为学生活动任务;在学习网络技术基础时,布置“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主题任务;此外还可以结合时事(世界环境日,爱滋病,3.15等热门话题)与《搜索与下载》、《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等进行教学。)(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此外,明确目标要求,任务要具有可操作性,大小适当,考虑小组和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等。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一种崭新的课程形态,已经作为必修课纳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们可以借鉴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用得不太多,主要是与其他学科在课程整合上的运用,在实施过程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和表达交流。比如:可以选择中学生走进网络的利与弊,畅想Internet未来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查找有关社会、科技问题等资料,比如朝核问题、土地沙漠化等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制作主题网页,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A.相互教学法(教学相长、学生相互帮助);
B.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布置任务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 对教师而言,可以开展合作教学小组,实行集体备课(双中教研组)。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高中新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既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当前,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努力推进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例我们可以把学习内容大致分为:网络基础知识,畅游网络世界、网上搜索与下载、网上交流、网页制作,将网络道德与文化贯穿于网络部分的始终,让学生学会如何寻找典型的、健康的网络资源。我们在学习搜索引擎时候,可以先让到网上搜索文章,然后请他们谈自己的操作步骤,引导学生相互交流经验技巧,通过学生自学,自己总结出搜索信息的两种方法:关键字和分类法,最后老师通过实例讲解在具体搜索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在这一课中,可根据实际增加如何将网上的图文资料下载到本地计算机作为网络资源,将搜索与下载联系起来。学习网上交流时可以教学生上网发表文章,在网上请名师指导,同时可以让学生探索QQ聊天软件的多种功能。这样逐渐培养学生良好上网的习惯,使他们上网目的更加明确,更健康,也会积极主动、有效避免网络中一些不良影响。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前期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知识材料设计:在知识材料组织上,要将教学资源与教材知识重组,形成新的系统知识提供给学生或者作为学生探究的对象和学习的内容。对于某些专题,还需要教师能够设计专题学习网站,把零散的知识集成在一起,便于教师的教学和学习的自主学习。比如,高中信息技术课Word文字处理模块部分,《电子小报的设计与制作》作为学习字处理软件的终极学习任务,在学习“电子小报制作流程”时,给学生增加“什么是电子小报”,“电子小报由哪些部分组成?”等知识,在学法指导栏目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大量的有关于科技类、环保类、作品类、素材类网站,以及在具体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使用《Word2000教程》的帮助等,此外教师还要给学生准备电子小报的具体制作过程,比如:设计制作报头、编写刊头,制作标题等。补充页面设置、如何添加页眉、页脚,分栏、打印预览等。从教学内容上就需要增加这么多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去搜集、加工、整理素材。即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技巧。
在知识材料的表现形式上,教师除了使用超文本的方式编排与组织教学内容外,还需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样化,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容易。
这一点可以看出,教师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学习环境设计: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其实不然,就侧重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教学法(网络资源的利用,共享文件夹的使用;其中网络资源包括专题学习网站,教育论坛、BBS、各类教学资源网和资源库)、信息技术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发表教学法(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研究成果等);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学习环境的设计应包括:超文本方式组建的知识内容、丰富的案例和学习资源、搭建网络教学平台、作业提交系统(包括评价)、虚拟社区如留言板、BBS、E-mail、ICQ等。
教学评价设计:恰当的课堂教学评价可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利用评价结果也可以帮助老师及时发现教学中问题,有效调整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过程评价)
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教师怕不能正确评价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度,实际上网络教学中的评价更加方便、快捷。(1)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对学习过程评价;
(2)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比如搭建作业提交系统);
此外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学生活动过程中,现场评分)、小组互评(小组学习,由小组长给组员评价)等方式。不管采用哪种方式评价都要注意反馈及时,有利于学生改正错误。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设计除了要根据以上的要求来设计外,还应做到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学生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
五、网络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表现在电脑游戏、网络图片、聊天等非学习内容对学生诱惑会转移学生注意力,例如:学生往往把信息技术课当做休闲娱乐课,偏爱上网、聊天、游戏,没有感到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对当前自己学习生活的重要性,他们没有学习的需求导致学习兴趣很低。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同时有必要联合学校领导、班主任一起教育。要时常告诫学生,信息技术课是终身学习的工具,要坚持学习以便维持信息技术学习的历程,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是培养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现代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很有限,(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真正让他们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比较难。学生的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学习的经历不可能相同,自学的能力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比如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自己的学生;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小组交流,寻求帮助;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等。也就是说只要学生掌握了在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一项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被看作教育的“至高点”。网络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调动人的所有感官功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学生在想像力的推动下,思维高度活跃,就容易引发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基础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跟不上步调,久而久之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课堂参与性差)。
六、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
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与地理教师一起举办“走进身边的世界”学生小论文活动,开展对某一专题的社会调查活动,举办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课堂教学情景包括上课之前实施课堂引入、充分利用实境教学创设课堂情景、创设问题情景等。比如:一位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阅读《人间仙境──九寨沟》文章,教师以生动的语言深深打动学生,当学生陶醉在美丽的画卷之时,教师嘎然而止,提出问题,如果在文章中插入有关九寨图片,九寨就更加美丽了,通过课前引入,使学生产生知识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也很重要,作为教师,在学生活动项目的设计上教师始终要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为主线,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学生完成活动项目的过程中,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明确活动任务,适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加强合作学习的指导(比如:监督学生学习,组织小组间成果交流与汇报,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等)、对于共性问题集体指导,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帮助者的角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能力有所发展。
5.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6.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结束语: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当前条件不是十分成熟,对网络教学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毕竟还有很多制约的因素。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网络教学,以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网络教学案例: 1.《信息技术在线》
http://www.xiexiebang.com/ 10.华中师大信息技术系,韩朝晖,《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实现》
第四篇: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南充市大北街小学 蒋中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社会的快速信息化使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对网络的依赖。信息化网络的运用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教育也不例外,网络信息资源也成为我们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主要手段和来源,在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网络教育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校校通”、“班班通”、“电子白板”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学校的普及运用,网络教学已经或正在成为广大教师教学的主要手段。
1.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运用
不可否认,网络教学具有其他教学手段不能比拟的优势。其具有以下特点:(1)内容丰富、形式多样。(2)检索方便,信息的获更加快捷。
(3)利用网络,可实现师生、生生之间双向快捷的交流。
通过将网络与信息技术课程相结合,合理利用网络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手段,必将推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
2.网络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响(1)教学内容的变化
网络教学的运用为师生者提供了相应的信息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大大丰富、拓展了书本上的知识,使学生可以在更少的时间学习更多内容。
(2)教学过程的变化
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讲解或课堂讲述+演示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
(3)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掌握,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高,通过信息技术,学生既要掌握知识的学习,又要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同时还要学会进行协同学习,与他人交流,共享信息。
(4)教师角色的变化
在教学中,网络教学的运用,教师角色必然发生变化,从教学的主导者变成学生指导、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创设有利的情景,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教学媒体作用的变化
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6)教学模式的变化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模式由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通过模拟教学、虚拟教学、问答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模式来提高知识传授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网络自身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模式。1.任务驱动教学法
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例如在进行画图工具教学时,教师可以布置设计诸如贺卡、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加以指导、帮助适时点拨,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能潜移默化地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教学,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任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考虑学生实际,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
(2)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学会怎样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在做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3)任务与任务之间的相互联系任务具有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
2.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研究性学习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比如:可以让学生通过班级BBS、QQ群等讨论网络的利与弊,畅想未来网络化生活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通过这种方式的研究学习,极大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和研究能力。
3.合作式教学法
合作式教学法常与任务驱动、研究性教学法结合起来,基于教学组织形式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利用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交互性,最大化个人和他人的学习效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学科整合教学法
学科整合教学法是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克服信息技术课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环境与信息技术的优势也可以促进其他学科的教学,提高整体教学的科技含量。
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将软件教学与学科内容结合,把学生活动过程中把实质性东西讲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
以上几种教学模式,没有严格的区分度,在具体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四、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设计与非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大同小异,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教学评价设计。网络教学中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包括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组织形式设计,知识材料,学生活动,学习环境设计等。
网络环境下教学,教师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会“学”的方法上,积极创建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情景,教会学生学习,对教师的专业化要求比传统高了许多。
除教学内容外,教师还需要对网络教学环境进行系统化设计,这一点常被很多教师忽略,很多教师片面认为网络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搬到网页上,将教学内容作为网络教材提供给学生使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
其实不然,网络教学来说,网络教学更适合学生的资源共享和搜集;就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网络教学比较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协同学习。
而网络教学中常引起关注的问题是学生成绩的评价,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利用BBS、E-mail、留言簿、共享文件夹的评价,还可以将作业和考试结果可放在学生记录数据库中进行评价,还可以采用教师评定、小组互评等方式更加方便、快捷等等。通过实践,我们觉得不管哪种方式均比传统评价方式更为方便快捷。
但是网络教学中也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网络学习习惯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学生在自主学习时候往往会偏离教学目标,导致教师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对学生认识的转变、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一方面加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软硬件的管理。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问题
网络教学要求学生要有高度的自主学习能力,可是学生的家庭环境不同,基础知识参差不齐,自学的能力也有大有小,所有的这些因素影响了在网络中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决定了其学习成绩。所以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做到因材施教。
3.关于网络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设计中,融入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通过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三个方面是影响网络教学的主要因素,归纳起来就是学生的参与度问题,学生个体差异包括对信息技术课程认识上差异和学生信息能力的差异。
除此之外,如何增加学生参与度也是我们网络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1.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之间的整合来引导学生参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比如:电子绘画、科幻作文、电子小报比赛等,通过开展有意义的学生活动提高信息技术学习的参与度。
2.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在进行小组学习或者自主学习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具体学习任务,对完成好的学生给予激励性评价,教师可以留时间给这部分学生让他们自由安排(包括聊天、玩小游戏等)或者教师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素质评定的部分,这样增加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提高学生学习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在网络教学中,根据课题需要,教师需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表现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来提高参与度。
5.此外,有条件学校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学教学系统、在线作业提交系统),经常给学生发信息或者发邮件,比如:学生登录到作业提交系统,可以看见老师布置给他的作业和老师对提交作业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无声的关爱,也可以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参与度。
网络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作用,如何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对网络教学也是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不能说都是尽善尽美。希望大家可以凭借网络环境这一广阔的舞台,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积极尝试网络教学,探索出更多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新方法。
第五篇:浅谈网络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网络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一点恐怕已没有人怀疑了。但计算机如何有效地整合到各学科中去,计算机用在教学上,怎样才算用好了,怎样才算是用得其所了,似乎谁都还没有能提出一整套大家都能欣然接受的模式。正因为如此,我从去年探索如何将计算机与作文教学的进行整合。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育现代化自主学习
因为条件的限制,我分为两步研究:上学期,初步将计算机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这一阶段,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人机对话速度的训练,训练学生打字的速度,文字排版软件的使用如修改、插入注释等。本学期,直接进行作文.计算机对话,通过“想打”方式,用键盘在屏幕上列提纲、写作文、修改、发表等。
通过近一年的实验,我认为计算机与写作教学的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与实践。
一.创设情景、收集资料,降低写作难度,有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在第一阶段,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景”,通过多媒体的真实情景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利用多媒体软件提供的图象、动画、活动影像等图文音像并茂的情景代替课本上的静止画面,让学生写一段话或写一篇短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式,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以提高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采用先“局部分说”,然后“整体总说”的方式让学生练习口头讲述,降低写作难度。
第二阶段,给学生上网络作文课,围绕作文内容,制作生动形象的图片、动态的录象资料、优美准确的范句例文,组成作文资料库,供学生查询调用。还向学生提供校园网、英特网上的作文信息。查询信息改变了传统模式中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充分得到体现。网络中的每个学习者对各种的信息资源进行共 1
享,这是其它任何一种媒体和技术手段所无法做到的。他们由被动地接受命令转为独立地思考问题,有利于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如我指导写关于雅典奥运会的文章。我就先指导同学们利用新浪、搜狐、网易等著名的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奥运会”,马上搜索到无数个相关主题的网站。前半节课,他们尽情浏览有关内容,把可作参考的文章、资料下载到自己的文件夹。后半节课开始把文章输入作文。第二节课前半节课还是写作文,后半节课进行评改。学生的作文视野开阔,资料详实,世界上发生的事情能够给予关心和思考,全球各地的华人的贺电也能为文章增光添彩。学生既锻炼了电脑上网操作的能力,也锻炼了谋篇布局的功夫,还锻炼了对于丰富的素材合理取舍的功夫,并且有感而发,有血有肉。不仅写了作文,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传统的作文教学手段,不可能轻松地收到这么好的成效。
二.加强评改,提高鉴赏和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大纲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那么,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作文评讲课该如何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实现这一要求呢?
1.出示例文,提炼方法。
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通过网络向学生机传播有共性的例文。让学生围绕“ 用一件事反映人物的特点,要求写好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这一习作要求阅读、点评例文,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明确而清晰的观点。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修改,让学生用插入脚注的方法修改注明文章的优缺点,并存盘。
2.显示特景,重点口头分析评改。
教师取得反馈信息后,针对评讲的难点,用计算机显示出某些特景,及时让学生校正修改的内容,并引发学生新的注意、疑问,产生不满足于现有知识而去探求修改作文的最佳方案。
如:例文〈〈我爱家乡的___〉〉,可以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说出家乡有什么值得你爱的。
学生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分组查询校园网资料及英特网资料,小组协作学习讨论怎样才能将事物的特点说清楚、具体。(在本次习作资料库中,师生共同制作了与作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录像与文字等资料,这些资料供学生在作文时调用。)
如有些学生查询了资料库中的文字材料后,知道了家乡有美丽的水乡风光,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发达的私营企业……他们都有一些什么特点。
教育的本义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利用计算机网络功能,通过人机交互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培养学生独立钻研、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利用协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通过同学之间的分组讨论、互相评议以及教师参与讨论、教师个别指导等活动,启发学生想象,开拓思维空间,丰富思维内容。
3.上机修改,相互学习。
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再次查询调用网络中的作文资料,补充修改习作,教师通过计算机网络一边监控学生的输入进度,一边针对学生输入过程中文章出现的问题在网络上联系交流,及时对学生进行修改中的个别化辅导。利用网络监控功能,进行个别学生的作文指导。对于已经把自己的文章修改好的,则可以叫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调用,进行评改。
三.轻松发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
无论是谁,写了一篇好文章,总是想让别人看到,想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得到大家的承认。而小学生尤其如此。也许一次的发表能改变他的一生。传统的作文教学,发表文章相当困难,如何使之变得易如反掌?现代的计算机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合天地,因为文章已经输入电脑,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参观”别的小朋友的优秀个人主页,激发他们做主页发表自己文章的欲望,然后教学生做个人主页。
总之,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多功能作用进行写作训练,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轻松愉快的掌握学习内容,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巩固写作能力,可谓是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