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5篇可选)

时间:2019-05-12 19:34: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第一篇:《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2)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我活动,体验生命来之不易,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养成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家长,个别同学甚至会因为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些思想将直接影响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大方、亲切、认真、科学地对待这一节的教学,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影响和思想障碍。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对自己的身体形态和生理上的急剧变化会产生一些疑惑,一些神秘感,但又不好意思去问老师、家长,个别同学甚至会因为一些传统思想影响,羞于去了解生殖系统的相关知识。这些思想将直接影响学习这一章节内容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及功能。

教学难点: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课件展示“我从哪里来”,宝宝从哪里来,一直是我们小时候很想知道的问题(出示课题:婴儿的诞生)。齐读,理解

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开口说话,克服羞怯心理,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提出关于生殖的问题

关于人的生殖,同学们有什么疑惑,请说说你最想了解什么知识?

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一方面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男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和功能

1、出示自学提纲:观察p95/图18-1和p496/图18-2,熟悉构成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器官及位置,并说出各种器官的功能。

2、课件展示男女生殖系统的图片。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出示提纲:(1)产生和输送精子和卵子的器官是哪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和产出的器官是什么?(2)为什么说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3)分别说出①精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出路线②卵子的产生部位和排出路线。独立观察图片。

学生说出男女生殖系统各器官的名称和功能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培养自学能力,突出学生在课堂 中的主体地位。

通过小组合作进一步明晰睾丸和卵巢分别是男女生殖系统中的主要器官。

二、受精和胚胎发育展示精子,卵细胞图片,设问有了精子和卵细胞,生命是不是就开始了?不是,还要有受精过程,课件展示讲解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边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边讲解边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关于受精作用,先进行故事接龙。思考,聆听,观察、感受。故事接龙:以拟人化手法描述“我’’从一个精子到一个婴儿的“旅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然后可指导学生自制剪贴图,表示排卵、受精及受精卵的关于胚胎发育和分娩直观的图片和形象的讲解相结合,既学习知识同时感受生命来之不易,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要珍爱生命。“故事接龙”培养学生的合作及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教育

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采访母亲的结果

纷纷发言体会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培养学生热爱母亲,体谅母亲的情感。

课堂小结请同学们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什么?梳理知识,归纳发言 课外拓展

1、试管婴儿。

2、同卵双生和异卵双生。附录: 学生的学习体会

我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重新认识了母亲的艰辛。我从这两节课得到了很多收获,我了解了人的生殖系统,通过短片的播放,使我充分理解了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在经历十月怀胎和分娩的痛苦之后,我们诞生了,母亲为了我们不惜一切代价,尽管自己承受了如此之大的痛苦,但仍然毫不后悔,认为有了我们是她最大的幸福。我们以后无论做任何事,都要体谅、理解母亲,不让母亲失望、担心,因为母亲不仅经历了分娩的痛苦,还养育、教导我们,为我们树立榜样,让我们健康成长,给予我们无私的爱,为我们提供一切精神、物质的需求,让我们在母亲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所以我们要学会感恩,用自己对母亲的体谅和自己不让她失望的信念、奋斗而回报母亲,让妈妈不只现在不后悔,而是永远不会后悔。

近两节课就我认为上得很成功,通过课件和短片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人的生殖系统。

——八(10)班 王锋

通过这堂生物课,我们了解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不容易,在怀胎十月中,不仅要承载着另一个小生命的重量,还要精心保护好胎儿。我以后一定会更加关心妈妈,爱护妈妈,让我这“爱的结晶”为父母带去欢乐。母爱是伟大的!

这节生物课利用较先进的“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教学,也让我们非常感兴趣,也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知识,是课本知识活起来了。所以我更希望老师以后多采用这种方式来上生物课。

——八(10)班 陈豆

今天,我们看了母亲怀孕和分娩的视频后,不禁想:母亲生我时是那么痛苦,十月怀胎,每天挺着大肚子,每天做什么都要承受那么大的负担,还要哺育我们,春夏秋冬,可母亲却从未后悔过。而我,每天动不动就对妈妈发脾气,从来不体谅父母的辛苦和难处。我爱你们,我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为我受苦了!

我觉得利用视频上课要好一些,使知识更容易理解,可以学到更多的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可以使学生感兴趣,使原本乏味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八(10)刘乐

我感受到了人类生命的神奇,了解了相关知识,拓展了知识面。并了解到母亲生下我们的过程,体会了母亲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是四亿分之一。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更要感恩父母,孝敬父母,以自己的行动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八(14)王亚文

上一次的生物课,老师给我们看了关于“精卵结合”孕育新生命的几段视频,让我深有感触。

有一段视频是“精卵结合”的过程。一开始,班上有不少同学都感到很不自在,我也不例外。但渐渐地我不觉的不自在了,而是感到十分奇妙。上亿颗如蝌蚪般的精子不断变少、变少,到输卵管与卵细胞相遇的只有一百个左右的精子了!而其中只会有一个精子与卵结合,随后卵子变发生巨大变化,椅子如同“宇宙大爆炸”一般!原来精子、卵子是这样“碰”到一起形成受精卵的。

接下来一段视频播放的是母亲生孩子的情景,让我们体会到要爱自己的母亲,孝敬他们、感谢他们生下了我们,养育了我们。

视频能让我们感受到更多奇妙的事物。我期望老师多用电脑,运用视频给我们上课!

——八(12)李丹

学了这节课,我抛弃了以前对人的诞生的种种愚昧可笑的猜测,了解了人的诞生是有精卵结合而形成的,而不是过去的各种假设。„„

——八(11)姜悦

自从第一节生物课开始,我就觉得生物很有趣。大千世界里,从微笑的细菌到庞大的大象,总之,我对生物充满了感激和兴趣。上节课,老师通过多媒体视频向我们介绍了人从精子、卵子的结合到母亲分娩的过程,我看了以后有很大的震撼。母亲是崇高的,千辛万苦地生下我们,又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养长大。母爱是多么崇高、多么伟大,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心血无法用数字、用金钱衡量。当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响起是,妈妈的笑容是多么欣慰。从那节课后,我似乎读懂了妈妈的严厉。没错,天下的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的,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所以我不应该辜负父母的心血和希望,所以我会加油!

——八(11)刘冰然

我们是父母爱的结晶。我们是佼佼者,在数亿个精子中脱颖而出,随着精卵的结合,在母亲的子宫中渐渐孕育。经过母亲十月怀胎的精心养育、呵护,我们逐渐长成人形,伴随母亲的分娩之痛、伴随父亲焦急如焚的期待,我们降生了。我们的生命如此难得。又怎能放弃生命,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更应该爱护自己的生命,不能轻言放弃。

——八(11)宋俊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简单描述受精、胚胎发育和分娩的过程。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图文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交流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认识自我活动,体验生命来之不易,学会关爱生命,关注自身健康和发展,热爱生命的情感。重难点

重点:说出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结构和功能。

难点:感受生命的宝贵,体会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的意义。课时

2课时(此为第1课时)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进程:

师:小时候,大家有没有问过妈妈或者想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的?妈妈怎么告诉你们的呢?

生:各种答案。

师:看来大家出生的方式都不一样啊。但是各个答案似乎都不科学。可能爸爸妈妈因为一些顾忌,没有很好的告诉大家。但其实人的生殖是关系到我们每个同学的,是一门科学,我们应该知道。下面,我们来认识一对英国的夫妇,菲莉芭和杰夫,一起来了解他们的小宝宝是怎么产生的。那我们大家就会比较清楚我们到底是怎么来的。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将通过医学显像方法,把菲莉芭从怀孕到生小宝宝这将近一年的时间浓缩成一节课,一起来看一看,人体如何克服各种困难,来完成创造新生命的奇迹。

师:大家很难相信你的生命开始于一个细胞。这个细胞是由两个生殖细胞:男性的精子和女性的卵细胞结合而成。(展示图片)请大家看图,描述精子和卵细胞什么形态? 生:精子外形像蝌蚪,头大,尾长。师:补充:(展示显微镜下动画)而且精子很小,长约0.06毫米,用显微镜能看到。精子有尾,能够游动。生:卵细胞球形。

师:补充:卵细胞是人体最大的细胞,直径在0.1毫米以上,几乎用肉眼就可以看到。细胞质中含有丰富的卵黄。有什么作用,我们等会儿再看。

师:那精子和卵细胞在哪里产生?这和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有关。请大家观察生殖系统组成模式图。[板书] 先观察男性的生殖系统侧面图(出示课件)。请大家仔细观察,明确各个结构的名称和主要功能,并试着填写正面图。讨论:

组成男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哪些?产生和输送精子的器官是哪些?[板书] 生:得出结论。

师:各种器官作用稍讲。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讲清楚以免学生误会。比如,膀胱是属于泌尿系统。

师:同样,讨论女性生殖系统,组成女性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有哪些?产生和输送卵细胞的器官是哪些?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和产出的器官是什么?[板书] 生:得出结论。

师:各种器官作用稍讲。同样,尤其要注意,一些器官要讲清楚以免学生误会。比如,膀胱是属于泌尿系统。师:那一个小小的精子和一个小小的卵细胞是怎样发育成一个新个体的呢?我们做一个游戏,故事接龙:“我”从一个精子到婴儿的旅程,需要有时间,地点,人物。当然,这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分段看。先观察受精过程动画。师:展示问题:(1)精子和卵细胞是在哪里相遇的?(2)相遇后又怎么样运动的?(动画)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会有什么变化呢?(动画)最后分裂了的受精卵植入子宫内膜,逐渐发育成胚胎。就好像一粒种子落到了土壤中,这就是怀孕的开始。

师:当然我们这个图比较简单,大家不要误会了,远远不只一个精子进入阴道啊,有许许多多的精子进入阴道。最后,只有一个精子和一个卵细胞结合。生:故事接龙:“我”从精子到受精卵到胚胎。[板书] 师: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不断分裂,大家推测一下,需要营养吗?这个营养来自于卵细胞中的卵黄,所以,这个时候,你的营养是完全由你的妈妈提供的。

师:胚胎会在子宫中继续发育。子宫里的世界很奇妙。我们可以用超声波来了解菲莉芭的小宝宝的生长情况。这是菲莉芭的胎儿19周时候的情况。(动态展示)那么,这个胎儿是怎么发育来的呢?

(展示胚胎发育各个时期图片)仔细观察,什么时候胚胎开始具有人的形态? 生:观察图片。发现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态。师:8周左右的胚胎,初具人的形态,此后称为胎儿。

胎儿一天天长大,同样的,他(她)的营养是从哪儿来的呢?

生: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故事继续接龙:胚胎到胎儿,通过脐带胎盘获得营养。[板书]在这个过程中,胎儿在子宫得到了营养和保护。

师:胎盘靠近胎儿的一面附有脐带,与胎儿相连。胎盘靠近母体的一面与母体的子宫内膜相连。胎盘内有许多绒毛,内有毛细血管,这些毛细血管与脐带内的血管相通,绒毛之间充满了母体的血液。胎儿的血管紧挨着母亲的血管,两部分的血液不会混合,但是许多物质却可以互相交换。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氧气和其他物质,并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师:你所需的氧气营养物质,都是由你妈妈给你的,而你产生的代谢废物,又通过妈妈排出去。妈妈怀你的时候,很辛苦。

师:如果一个妈妈怀孕时抽烟、喝酒、吸毒,对胎儿有无影响?为什么? 生:有影响:毒素可以通过脐带、胎盘传到胎儿身上。师:所以说吸烟不仅危害自己,也会影响下一代。有些同学妈妈怀孕的时候生病了,发现有些药会影响到你的生长,宁可自己忍受着,也不吃药。

师:大家想不想知道妈妈怀孕是什么感受呢?我们可以稍微模拟一下。请大家把书包背在前面,模拟怀孕,当5分钟的妈妈。并且可以让学生做一些动作,切身感受一下。好,现在菲莉芭的小宝宝在母亲的子宫中生活了大约280天,快出生了。胎儿怎么样出生呢?展示动画。

生:故事继续接龙:胎儿经过280天的生长和发育,从母亲阴道分娩出来。整个故事接龙完整。

师:大家可以看到,分娩是由你和妈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挺不简单的,会自己调整位置,头通过妈妈的阴道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妈妈的子宫收缩,促使子宫口张开,以使胎儿的头能出来。这个过程,是伴随着妈妈的剧痛完成的。有时候,这种剧痛会持续20个小时。大家要知道,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其实是伴随着妈妈的剧痛完成的。师:你从妈妈体内出来几秒钟后就会啼哭或者咳嗽,用以除去肺部的液体,获得外界环境中的氧气。脐带会被医生钳住,在距离腹部5厘米左右剪断。7到10天内,脐带的剩余部分会慢慢变干萎缩,留下疤痕:肚脐。

师:展示菲莉芭的小宝宝。非常可爱的小婴儿。其实,我们所有的同学,都象菲莉芭的小宝宝一样,这么出生的。师:下课前,请学生把书包放下,谈感受。谈课前布置给学生的作业:妈妈怀自己时的情况。理解母亲的伟大。老师也可谈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师:最后,送给同学一首诗:世界上最浩瀚的莫过于海/世界上最浩瀚的海莫过于爱/海的岸边有一条长长的堤坝/堤坝凝结的是母亲的爱与关怀/儿女总是在海里泛舟嬉戏/全然不知道危险与忧虑/外面的雷鸣电劈/在这里只是一串涟漪„„ 生:谈谈对这首诗的感受。

师:当我们的生命处于受精卵,胚胎,胎儿时期时,母亲就保护着我们,给我们营养。而母爱会一直伴随着我们一生的。妈妈把你生出来,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爱自己,更要爱我们的妈妈。自我点评:

从“你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入手(上课的前一天让学生问各自的母亲),调查学生母亲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引入新课。联系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引发疑问,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迫切地想了解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这样做既非常切题,又富有创意,达到了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生物科学的目的。

以一对英国夫妇菲莉芭和杰夫孕育小宝宝的过程为线索展开本课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识图、讨论、故事接龙、模拟孕妇等形式,了解和理解男女生殖系统的主要组成、受精的场所、胚胎发育的场所、胚胎的营养、母亲孕育自己的艰辛等。

特别是让学生模拟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便与负担的活动设计很有新意,意在让学生体验母亲的艰辛与伟大。

上课教师的教学基本素质较好,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让学生像对待其他科学知识一样谈论和探讨有关生殖的问题。选题本身就富有挑战性,并实施较好。存在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故事接龙中应交待是多个精子进入子宫、输卵管,最终是由一个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否则易引起学生误解只有一个精子进入子宫、输卵管。

2.认识男性生殖系统时,将膀胱作为第一个结构,应注意指出膀胱不属于生殖系统。认识女性生殖系统的组成时,没有必要过分强调子宫颈。

3.模拟母亲孕育自己时的不便与负担的活动设计有新意,但在设计的细节要求上、在活动的实施中及对活动内容的升华上做的不到位。让学生坐在座位上,把书包放在前面5至6分钟,学生是没有负重的感觉的,反而会觉得很舒服,这就达不到活动的设计意图与目的。

第二篇:《两种透镜》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参赛作品

《两种透镜》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物理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教材88到89页内容

(2)百度搜索凸透镜的图片及凹透镜的图片。

(3)百度搜索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之处。(结构、观察近处、远处的物体等)二.教学课题

知识和能力: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区别、对光线的各种区别。

2.学会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3.通过实验,区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位置对平行光线所成的光斑的大小。从而为学生体会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以及后续学习凸透镜成像的特点打下基础。

4.通过观察,学习像与物体的“正立与倒立”、“放大与缩小”的判断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将感想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2、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学会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全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体验利用网络学习的方便之处。三.教材分析

教材说明:本节课程,选取的是教材中的两个活动“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和“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使观察,了解到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结构上的区别。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辨别”的问题解决,通过交流与合作,展示自己的成果,同时,虚心接受别人的成果,为我所用。最后,归纳出所有的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

教学内容: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义务教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物理上学期第四章第一节关于透镜的学习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主要是直接兴趣,特点是:新奇、具体、操作、实践。八年级学生在物理学习中主要表现出操作兴趣,即只对操作对象本身感兴趣,而忽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学生学习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求成欲,使学生的学习自始至终都在兴趣盎然的情况下进行,本课在教学中采用“实验观察、实验探究、不懂的问题,利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学习方式,不仅是物理学科本身的特点,也是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培养学习兴趣的需要,同时也是物理规律教学和学习的需要,利用互联网“百度”搜索引擎,查阅资料,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丰富了课堂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方法

对于两种透镜的结构特点、成像特点采用以趣激疑的策略。

对于两种透镜的成像特点的比较,采用教师指导实验比较的方法,学生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并且展示,教师进行点评的策略。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设计

新课教学中通过三个活动:观察透镜的形状特点,用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认识透镜,在此基础上进行第四个活动:讨论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动手实验并对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

(二)教学媒体和教具

多媒体辅助设备一套,简易望远镜四个,演示用可悬挂在黑板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个,激光光源三只,白纸一张;

学生每二人一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各两个,平行光源,光具座,刻度尺

(三)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同学们:想不想做一副望远镜,可以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从本节课起,我们将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学习透镜的相关知识。学习完后,我们可以自己动手制作一架可以看见月球上的环形山的望远镜。首先我们学习“两种透镜”。板书:两种透镜

2.新课教学

活动一:观察两种透镜的形状特点

学生观察自己手边的透镜在形状上有什么特点,并根据特点对透镜进行分类。学生观察,思考,选代表回答: 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的透镜 百度搜索凸透镜和凹透镜: 凸透镜:

http://tc-optics.com/UploadFiles/Images/***.jpg

http://optics.goldway.com.cn/upload/category/20110331023921.JPG

凹透镜:

http://optics.goldway.com.cn/upload/category/20110331024534.JPG

http://www.xiexiebang.com/bigimg/newbigimg1/3804000/gic3804713.jpg

通过凹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缩小的。

http://epaper.loone.cn/site1/czwb/res/1/20110701/2910***04.gif

活动三:用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

师:请同学们用手边的透镜伸直胳膊,通过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将自己的发现和同组的同学交流。生:观察交流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倒立的;

http://file.qlteacher.com/upload/cz2010/images/1008/03/104335120.jpg

通过凹透镜,所看到的物体的像是正立的。

http://xxzxx.zcjyxxw.edu.cn/jyzy/UploadFiles_8860/201105/***4.jpg

活动四:研究透镜对光线的作用

师:同学们都见过了凸透镜,你发现太阳光经过凸透镜后有什么变化?请大家猜一猜: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将凸透镜换成凹透镜呢?将自己的猜测画在图4-13中。

生:讨论,选代表到黑板上画自己的猜想(要将不同的想法都画出来)

师:在黑板上固定一张白纸,并用激光笔演示一束平行光,问:你想知道你的猜想正确吗?哪位同学过来试一试。

生:分别让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现象,并沿光的传播路径画出光路图。师生共同认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透镜使平行光会聚的那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平行光经过凹透镜后会变成发散光线,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交于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做焦距。

百度搜索:

凸透镜:http://www.xiexiebang.com/sp1/wanghairun/123215439455/preview1203567926415_439455.jpg http://tech.casd.cn/wzym/0151/c20151/c2wlq923.files/image013.jpg

介绍三条特殊光线经过两种透镜之后的折射光线。

1、动画演示:光心与主光轴

2、动画演示: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心的光线的情况

3、动画演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之后的情况

4、动画演示:通过(或对准)透镜焦点的光线的折射情况。

活动五: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师:创设情景:小明的爷爷要看报纸,让小明拿老花镜,小明发现爷爷的老花镜和爸爸的近视镜都放在桌子上,怎么办?请你帮忙为他想个办法。学生观察思考,选代表回答,老师启发补充。

生一:观察凸透镜的形状,如果是中央厚,边缘薄的就是老花镜 生二:用透镜观察自己的指纹,若所看到的像是放大的,就是老花镜 生三:用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若所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就是老花镜

生四:让太阳光通过透镜,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的就是老花镜

其它方法:在镜片上滴水,如果水滴向边缘流动,就是老花镜;表面凸起的为老花镜;用手摸„„ 师:同学们设计了这么多方法,现在用你设计的方法辨别手边的透镜,哪一个是凸透镜。并比较哪一种方法比较好。

生:如果透镜的中央与边缘的厚薄差异不明显,就不能用手摸的方法;在没有太阳光的场合,3 就不能用第四种方法。

师:哪种判断方法好,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种好方法,应该简便,易行,有效,但它是随场合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活动六:测定远视眼镜的焦距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如何测定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设计简易方案,进行测量,并汇报实验结果

师:介绍平行光测定焦距的方法,并展示百度搜索的图片

百度搜索:http://360edu.com/tongbu/chuer/8918/c2wlq918.files/image018.jpg

动画演示: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3.课堂小结

师:请同学们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一谈你得到了那些收获,有什么体会

生:思考,讨论:

本节课,我们通过观察透镜的形状,用透镜观察近处的物体,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认识透镜,对透镜进行分类,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同时认识了透镜的焦点和焦距,学会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师:对学生的发言尽量使用鼓励性语言作出评价。

4.练习

1、练习:下列透镜_______________是凸透镜,_______________是凹透镜,http://www.xiexiebang.com/wzym/0175/c20175/c2zrs949.files/image027.jpg

3、完成下列光路图 百度图片:

http://hiphotos.baidu.com/%25C0%25CF%25BE%25C6%25CE%25EF%25C0%25ED%25B9%25A4%25D7%25F7%25CA%25D2/pic/item/8fa3fa8094a8d1f5bc3e1e89.jpg

百度图片:

http://hiphotos.baidu.com/%25C0%25CF%25BE%25C6%25CE%25EF%25C0%25ED%25B9%25A4%25D7%25F7%25CA%25D2/pic/item/ff2227342b584aa6a61e1289.jpg

12.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1、3、4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活动比较多,虽然同学们的兴趣比较大,对知识的理解也比较深,但同时也会造成同学们不太注意动脑思考。这点今后应该注意。

第三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同学们好,在最开始学习物理的时候,相信老师都跟大家讲过,我们初中物理主要学习的内容是力、热、声、光、电,以及原子物理的简单介绍,那通过初中二年级一年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习了力、热、声、光的相关知识。那在进入初中三年级的学习之后,我们将主要学习电学的相关知识。提到电,大家并不陌生,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电灯、电扇、以及我们教室用的空调都需要用到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电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占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学习电学的知识也是十分必要的。那不知道同学有没有想过电是什么?电又是怎样产生的?那学完今天的内容后,大家就会对电有一个更深沉次的认识。

师:首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这是我们写字所用的圆珠笔,老师现在将它放在我的头上摩擦一下,然后靠近桌子上面的碎纸屑,我们发现圆珠笔吸起了桌子上的碎纸屑。那这也就是我们小学学过的摩擦起电现象,而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摩擦起电现象还有很多,比如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又比如我们在秋冬季节脱下我们身上穿的毛衣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摩擦起电的现象。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演示,我们不难理解摩擦起电就是指: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而怎样判断摩擦之后的物体是否带电呢?我们通常就是指一些物体通过摩擦之后,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种现象时,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带了“电”,或者是说带了电荷。此时,我们通常也把这个物体叫做带电体。而这里的轻小物体通常是指像碎纸屑、头发丝以及灰尘等等。

刚才我们说了摩擦起电就是通过摩擦的方式是物体带电,那是不是说只要我们是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就一定可以带上电荷呢。通过前面热学的学习,我们知道木块与木块摩擦,以及我们的双手之间的摩擦能够产生热量,但是却不能够带电。因此,摩擦起电的条件是:两种不同物质摩擦才能够带上电荷。

师:那么摩擦为什么能够带电呢?其实摩擦起电的实质就是电荷转移。这就需要我们来认识一下原子的微观结构呢,什么是微观结构呢?就比如说,现在有一张白纸,我们把它无限的放大,再放大,再放大,我们就会发现是无数个分子组成了这张白纸,而分子又是又原子通过一定的排列组成的。而最终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简单的画一个原子的内部结构图,处在中心位置的就是原子核,它是由带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因此原子核带正电。而在原子核外面有围绕原子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就如同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样,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有一个吸引力,也可以说成是束缚核外电子。通常来说,原子核内的质子的数量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数量是相等的。因此,原子在一般情况下是成电中性的。但是在两个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一样,就会造成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能力较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面,从而失去了电子从而带上正电,而另一个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就会带上等量的负电。那这就是摩擦起电的实质。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1747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师:我们把电荷分为两种电荷,其实是因为我们发现电荷与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的,总结起来我们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基本规律就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那这个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们其实是通过实验得出来的,但是因为我们缺乏实验器材,所以老师给大家看一个实验视频。

好,看完这个实验,我们是不是很清楚的就知道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的结论啊。而在生活中,人们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发明了验电器。那么什么是验电器呢?验电器就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的构造是这样的。验电器主要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以及外壳组成的。金属箔主要是由金属延展成的薄金属片,很轻,挂在金属杆下面,验电器不带电时,两个金属箔片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而闭合。当用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我们的验电器上面的金属球之后,带电物体中的电荷会转移到验电器上面(因为有电斥力的存在,导体中的电荷会尽可能的远离带电的物体),从而使两片金属箔带上相同的电荷。那由于刚才我们学过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两张金属箔会张开。金属箔张开的角度越大,则代表带电体带的电荷越多。如果金属箔没有张开,则说明该物体不带电。那这就是我们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在这里,我想问问同学们验电器能不能检验带电体究竟带的是那种电荷呢? 其实是不能的,验电器只能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荷而不能检验物体带了何种电荷。其次,刚才我们说了可以根据验电器的金属箔的张角的大小来判断粗略物体带电量的多少,并不能准确的判断。那么电荷量的多少我们通常简称为电荷量,或者电量,初中阶段用符号Q来表示,它的单位是C。那么这一个单位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物理科学家库伦来命名的。好,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简单的练习。

1.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下列相关物理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穿在身上的化纤衣服易粘毛绒是因为衣服带上了静电 B.吸盘式挂衣钩能够粘在墙上是由于大气压的作用 C.菜刀的刃做得很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D.电视机、空调等家用电器的遥控器是利用紫外线工作的2.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对静电现象的认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D.从静电现象认识到原子核是可分的3.与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上了正电,这是因为()A.丝绸上电子转移到了玻璃棒 B.丝绸上正电荷转移到了玻璃棒 C.玻璃棒上电子转移到了丝绸上 D.玻璃棒上正电荷转移到了丝绸上

4.一个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因带电而张开,则这两个金属箔片一定()。

A.带正电 B.带负电 C.带同种电荷 D.带异种电荷

5.实验室里常常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可发现验电器的两金属箔会因排斥而张开,对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金属箔片带正电,金属球带负电 B.金属箔片带负电,金属球带正电 C.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正电 D.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负电

6.有甲、乙、丙三个带电体,甲物体排斥乙物体,乙物体吸引丙物体.如果丙物体带正电,则()

A.甲物体带正电、乙物体带负电 B.甲、乙两物体均带正电 C.甲、乙两物体均带负电

D.甲物体带负电、乙物体带正电

7.带负电的物体靠近一个轻小球,小球被吸引过来,则这个小球()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带正电,也可能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8.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种,同种电荷相互(),异种电荷相互()

9.干燥的冬天,化纤衣服很容易吸附灰尘,这是衣服因为摩擦带了(),从而具有了()轻小物体的性质.

10.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人们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

11.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的性质.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19-7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价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其单位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带正电,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第四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电荷》教学设计

山东省德州市庆云县渤海中学 徐洪利

【教材分析】

《电荷》是人教版八年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结构、原子核、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构造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了解金属中存在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生活、生产、自然现象中常见的电现象(如摩擦起电等),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具有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学准备】

玻璃棒、丝绸、橡胶棒、旋转支架、纸屑和泡沫、塑料尺、圆珠笔杆、梳子、验电器、金属杆、塑料杆、矿泉水瓶、、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探究兴趣 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图片,刚才从大屏幕上我们看到了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电灯、电视、电扇,还有闪电和美丽的庆云夜景以及上海世博会场馆的夜景。

师:这些都与什么有关?那么,你们想了解电的有关知识吗?好!这节我就带大家进入电的世界。

师: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老师利用矿泉水瓶在底部扎一小孔形成水流,先让梳子靠近水流观察现象,然后在头发上摩擦几下梳子再靠近水流观察现象。你看发生了什么现象?

师:摩擦后气球能吸引水流,你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师:对!这是摩擦起电现象,人类对电世界的认识就是从这一现象开始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最基本的问题──电荷。(板书)

大屏幕展示学习目标。

二、进行新课

1.摩擦起电

下面同学们来做一个实验,老师说一下实验的做法:

学生实验:先用塑料尺(或塑料梳子、圆珠笔、玻璃棒、橡胶棒)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然后塑料尺、塑料梳子、圆珠笔和头发(玻璃棒和丝绸布、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后,再靠近碎纸屑看有什么现象。(学生实验、观察,教师巡回指导)(课件展示问题)

师:这两次实验现象相同吗?(不同)

师: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不同?(不摩擦时塑料尺等不吸引碎纸屑,摩擦后吸引碎纸屑)

师:被摩擦过的物体为什么会吸引碎纸屑?(因为摩擦过的物体带了“电”。)

师:对!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它带了电,或说带了电荷。(板书)(课件展示概念)

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使物体带电的?(摩擦)

师: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就叫摩擦起电。(课件展示概念)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类似的摩擦起电现象吗?(讨论后举例并课件展示)

①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

②在干燥的秋冬季节,晚上脱毛衣时会发现一些小火花,并伴有“啪啪”的响声;

③经常使用的电风扇,扇叶表面往往会带上一些灰尘;

„„

师:同学们回答很好,实际上,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只要你细心观察,还会有更多发现的。

2.两种电荷及相互作用

师: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已经知道用摩擦的方法使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课件展示)注意可见度

①用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将一根玻璃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玻璃棒靠近。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老师演示)

②用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将一根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橡胶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③将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它。你看到什么现象? 此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学生演示)

(生1: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师:很好!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体带电。带电后的物体带的电荷不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就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种类相同,没有第三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为了研究方便,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对这两种电荷做出规定,是怎样规定的呢?(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叫负电荷,可用“-”表示。)

生2:(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课件展示)

3.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 电荷量

接下来我们做两个练习题:

练习:1.用摩擦过的物体去靠近碎纸片,碎纸片被吸引过来,能不能判断该物体带了电?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1)利用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来判断。

2.有三个带电体,若A排斥B,B吸引C,如果A带负电,则B带 电,C带 电。

问:这是用什么方法判断物体是否带电的?

(2)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来判断。

师: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验电器来检验(出示验电器并介绍构造,课件展示)。

构造: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下面我们再来做一组实验,看用验电器能否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边说边演示用实物投影仪):

1.先用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2.再用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3.最后用力摩擦橡胶棒,再将它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

1、2步后: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带电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不张开,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张开。)

师:对!可见验电器可以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验电器的作用是:检验物体是否带电。(课件)

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荷?金属箔片为什么会张开?(带负电荷,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两个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验电器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课件)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

最后老师演示3步。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带电多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片张角大。)

想一想: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我们可以判断出什么?(可以判断所带电荷的多少)验电器金属箔片张角越大,说明所带电荷越多,我们把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大约只有10C,一片带电的云所带的电荷约几十库。---用图片(课件展示)

4.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

师: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带上了电荷、雷雨云也带上了电荷,电荷从哪里来?请同学们阅读课本99页原子的结构 原子核的内容就明白了。(课件展示)阅读后,请回答:

(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谁发现的?

(2)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

(3)什么叫元电荷?其电荷量是多少?最小电荷叫元电荷(e)e=1.6×10C

(4)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有什么特点?

(5)通常情况下,原子为什么是中性?请看下面这个氧原子示意图,这个氧原子带电吗?(那么摩擦起电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课下我们可以结合课后“动手动脑”中的问题从电子的得失方面去猜想一下。)

5.电荷定向移动 导体和绝缘体

接下来请大家看大屏幕上视频:这个女孩用手摸带电的金属球,她的头发都竖立起来了。她的头发竖起来说明了什么?(带了电)头发上的电荷从哪里来的?(金属球上)那么说电荷可以移动。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看一看:

1.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你知道常见的导体有什么吗?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塑料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

师:由于塑料内部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

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课件展示)

三、归纳小结

这节课我们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结合课本回顾一下,然后归纳。

四、板书设计

五、自我评价

1.人们穿普通化纤面料的服装容易吸附灰尘,这是 现象。

2.自然界中只存在 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异种电荷。

3.电荷的多少叫,其单位是。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叫,它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 的原理制成的。

4.原子是由位于原子中心的 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带正电,带负电。

5.以下学习用品中,在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

A.塑料刻度尺 B.物理课本

C.绘画橡皮 D.金属小刀片

6.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轻质小物体A,A被吸引过来,则A是()

A.带正电 B.带负电

C.不带电 D.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

第五篇: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及电荷的定向移动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还可通过学生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小组分析的方式展开教学。电荷在金属中定向移动学生理解起来也较抽象,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动画展示展开教学,便于学生理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3、了解原子及其结构,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4、知道什么是导体和绝缘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发现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

难点: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确定,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五、教具准备 1.教师用器材:

玻璃棒、橡胶棒各二只,干燥丝绸、毛皮各一块,验电器、铁架台各一只。2.学生用器材:

塑料杆圆珠笔,碎纸屑少许,足够全班同学使用的塑料薄膜若干片。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电的发现

公元前600年左右,古希腊的贵族妇女们外出时都喜欢穿柔软的衣服,胸前佩戴琥珀做的首饰。琥珀是一种树脂的化石,是当时较为贵重的装饰品。人们总是把琥珀首饰擦拭得干干净净。但不管擦得多么干净,又很快就会吸上一层灰尘,让人无法解释。当时,有个叫泰勒斯的人,经过仔细观察和思索,注意到挂在颈项上的琥珀首饰在人走动时不断晃动,频繁地摩擦身上的丝绸衣服,猜想奥妙在此。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用丝绸摩擦过的琥珀确实具有吸引灰尘、绒毛等轻小物体的能力,于是,他就把这种不可理解的力量叫做“电”。

2、小组展示摩擦起电现象

(1)用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在干燥、清洁的头发上摩擦后,塑料尺子(塑料圆珠笔)吸引轻小物体(可以让学生撕一些干燥的、较碎的纸屑)。

(2)薄膜与干燥的手摩擦后,塑料薄膜被手“吸住”了。

(二)新授知识

1、摩擦起电、电荷 学生分析回答,教师总结:

(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电荷: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两种电荷

(1)演示实验1:用丝绸摩擦过的两根玻璃棒互相排斥。演示实验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排斥。教师做该演示实验。由两个同学来做该实验,其余同学们仔细观

察,认真思考,最后归纳得出结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2)演示实验3: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跟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该实验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来解决——对照课本进行探索、验证。

师生共同归纳: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共有几种电荷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可以将不同的带电体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看看他们之间是怎样相互作用的?

学生分析并演示将塑料尺与干燥头发摩擦后分别靠近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现象分析。

教师小结:

(1)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人们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3)电荷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我们已经知道物体可以带电,那么,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了电呢?

3、验电器:教师与学生共同认识验电器,教师演示学生分析:(1)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C(请同学们认真看下面的有趣实验,注意验电器金属箔片发生的变化)。

教师演示实验:先用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使玻璃棒带电后再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同学们仔细看验电器的箔片有什么现象发生?能解释一下吗? 再用橡胶棒与毛皮摩擦,使橡胶棒带电后与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你能解释吗?

教师小结: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中和。

5、原子及其结构

以课件展示与师生交流的方式展开

学生思考:原子的结构是怎样的?通常情况下,为什么物体不带电?(学生看书思考)

教师讲解并解释摩擦起电的实质: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在数量上相等。原子整体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束缚电子本领弱因为摩擦会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荷。所以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6、导体与绝缘体

(1)演示实验: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金属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的金属箔片张开了师:说明金属杆中有电荷在定向移动。金属中存在大量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叫自由电子。可见金属是导电的,像金属这样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有:金属、人体、食盐水溶液、大地等)。

(2)接着老师让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使A带电,B不带电,用橡胶棒把A和B连接起来。看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B金属箔片没有变化。师:电荷不能通过塑料杆定向移动。可见塑料不善于导电。我们就把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常见的绝缘体有:橡胶、玻璃、塑料、陶瓷等。)

通过实验演示和多媒体动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三)、学生小结:

1、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正电荷、负电荷。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原子及其结构:原子是由原子核(带正电荷)和核外电子(带负电荷)组成的。

5、导体与绝缘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因为有大量的自由电荷)。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体内几乎没有自由电荷)

(四)、课堂练习

1、摩擦过的物体有了吸引 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用 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人们把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上带的电荷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上带的电荷叫。

3、自然界中只有 种电荷,它们间的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互相,异

种电荷互相。

4、实验室里常用一种叫做

的仪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它的原理是。

5、电荷的多少叫,简称,它的单位是,符号是。

6、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

7、加油站规定:“严禁用塑料桶装汽油”。这样规定的理由是___________。A、塑料与汽油会起化学变化,使汽油变质; B、汽油会腐蚀塑料,造成漏油;

C、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产生火花放电,引燃汽油,造成火灾; D、汽油与桶壁不断摩擦,使塑料桶带电,人触到桶的外壳会造成触电伤害。

8、讨论:有一带电体,当它与另一轻小物体接触时,该物体立刻被吸引过来,此时我们能否判定轻小物体一定带电?请分析、解释。

9、有甲、乙、丙3个轻质塑料小球,分别悬在细丝线上,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甲球时,甲球被排斥开,但甲球吸引乙球,而乙球排斥丙球,那么甲、乙、丙球各带那种电荷?甲球与丙球是吸引还是排斥?请说明理由。

下载《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5篇可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婴儿的诞生》两种教学设计(5篇可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美国的诞生》 威海九中陈沙沙【课标解读】 《美国的诞生》课程标准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学设计[合集]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教案 大理市凤仪镇三中杨正藩 ◆教学目标 : 一、知识与能力 1、本节内容要掌握、了解的知识: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3点客观原因、马恩的主观努力、马克思主......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 3-1-4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解读: 本课主要分析课标的中的“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电影的诞生教学设计

    《电影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动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科技发明中的创新......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 来克星顿的枪声 华盛顿 《独立宣言》......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析 《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

    两种电荷(一)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石羔中学彭棠妍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

    《12.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第12课 美国的诞生 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在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作为这个国家的元首——总统,自然也是格外备受关注,请看这是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