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

时间:2020-04-25 00: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

第一篇: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理解“肮脏、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带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1节或第4节。

4、体会列宾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之心。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带点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句子的含义。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 了解列宾的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欣赏名画。

1、板书:一(幅)名画 填写量词,注意正确使用“幅”。

2、补全课题,一起书空“诞生”。齐读课题。

3、通过预习,我们知道这幅名画指的就是——

出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作品和画家。齐读画名,欣赏画作。正音:纤qiàn夫,知道纤夫就是画作中那些拉船的劳工;伏尔加河位于俄罗斯境内。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快速浏览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试着填空

1868年夏天,在涅瓦河畔,一群____________的纤夫给列宾留下了______________的印象。于是,他用___________时间潜心绘画,终于创作了名画——_______________

2、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小节向我们介绍了这幅名画,哪些小节向我们介绍了名画是怎样诞生的?

3、交流理清层次:1——2节介绍名画;3——7节介绍名画的诞生。

三、研读课文1-2节。

1、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幅名作的呢?出示1-2节轻声朗读。

2、结合画作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3、学生交流:

重点指导:“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

理解“前倾、拼命、沉重”等词,感受纤夫工作的劳苦,使学生体会到纤夫苦难的生活和列宾的同情心。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四、研读课文第3-7节。

1、师:这幅画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品,那列宾当年又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的呢?自由朗读第3—7节,思考:列宾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2、指名交流:第3-5节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第6节与纤夫一起生活进行素描;第7节作画并修改。

3、再读课文第3-7节,从他整个创作过程中感受为什么他能创作出这样一幅举世名画。

4、小组讨论。

5、交流并学习课文3-5节。

1)出示句子:“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质疑并思考:这情景指什么情景?为什么会给列宾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2)自由朗读3-5节思考问题划出有关语句并交流。

3)重点学习第4小节。

出示句子1:“天哪,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褴褛呀!有些人的裤子破了,就赤裸着大腿,拖着破布片往前走;他们的衬衣呀,简直认不出是蓝布做的……”

①根据上下文理解“肮脏、褴褛”体会纤夫生活的'艰辛。

②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观察图片进行说话练习。

③体会感叹词“天哪”两个“呀”及感叹号所表达的情感。

④指导朗读。

出示句子2:“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流淌着亮晶晶的汗珠;在乱蓬蓬的头发下面,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①给列宾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不只是纤夫的肮脏和褴褛,还有纤夫脸上的神情,这是为什么?

②理解“阴沉沉、凝重”,体会纤夫承受着生活的重压,生活非常艰辛。

③指导朗读。

4)根据交流适时理解“豪华的别墅”“蠕动 ”“大木船”等词在文中的作用。

(补充社会背景: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沙皇的残酷统治,官吏的剥削压迫,使得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纤夫们往往为了挣得几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自己的劳动,终年拉着沉重的货物,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5)根据上下文说话练习:

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心想:……

6、交流学习课文6-7节。

1)师:这情景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激发了列宾创作的灵感和欲望。那他是如何完成这幅作品的?读读第6、7小节,结合词句说说:为什么他能创作出这样一幅惊世之作?

2)交流:体会“生活在一起、仔细地观察、长久地注视、扶摸、三次、厚厚地”与完成名作的关系。说说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7、师小结:列宾之所以能创作出这样一幅名画,是因为一次偶然看到的情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为了画好这幅画,他与纤夫们——生活在一起,近距离与他们接触,画了大量的素描;又花了——三年时间进行作画和修改。在这幅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还感受到了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力量。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成了一幅名画。

五、总结拓展

1、再次欣赏名画并朗读第一小节。

2、练笔。按照一定的顺序从衣着、动作、神态几个方面来介绍几位拉船的纤夫。

板书设计:

一幅名画的诞生

衣着褴褛 仔细观察

难以磨灭 勤画素描

神情痛苦 反复修改

教学效果反馈:

在教学本课时,从课题入手,并围绕课题展开教学。出示课题后,让学生再感知文章主要内容。从整体上设计一个能概括课文内容的填空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有初步的整体了解。

在此基础上继续围绕课题让学生展开思考:课文哪些小节介绍了名画?哪些小节介绍了名画的创作过程?理清课文的层次。欣赏名画后,让学生在学习列宾创作名画的过程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思考他能创作出这样一幅举世名画的原因。学生围绕这根主线深入思考、广泛交流。在研读重点之后又抓住关键信息回顾课文整体。整堂课,主线清晰,层次分明,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能力的形成。

【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一幅名画的诞生的教案设计

2.一幅名画的诞生同步练习题

3.一幅画的高中作文

4.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教学设计

5.一幅漫画的启示作文

6.一幅漫画的思考作文

7.一幅漫画的小学作文

8.一幅漫画的启示的作文

9.一幅漫画的遐想作文

第二篇:一幅名画的诞生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在阅读过程中自学生字,积累词语“辽阔、展现、迎面、描绘、歌颂、阴沉沉、乱蓬蓬、难以磨灭”。

2、能正确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了解名画诞生的过程,理解带点字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画家列宾对低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感受画家的执着与顽强。

3、背诵课文第1节或第4节,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画作。

2.教学重点/难点

1、在阅读中了解名画诞生的过程,理解带点字在课文中的意思,体会画家列宾对低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感受画家的执着与顽强。

2、观察画作,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介绍其内容。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画,揭示课题。

1、出示名画:你看到了什么?(媒体出示)(1)了解纤夫。“纤夫”就是以拉船的为生的人。(板书:看到纤夫)(2)简介伏尔加河:画上的河叫伏尔加河,它在俄罗斯人民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俄罗斯人都称它为“母亲河”。(板书:伏尔加河)

2、揭示课题:这就是俄罗斯画家列宾的成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媒体出示),列宾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31课:一幅名画的诞生。(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1、出示学习建议,指名学生读。(媒体出示)

2、学生根据学习建议自读,课文。

3、组织交流(1)认读词语:

彼得格勒

涅瓦河

蠕动

赤裸

褴褛

乱蓬蓬

蕴藏

肖像(2)分小节读课文,教师正音。

(3)理清层次:1——2节介绍名画;3——7节介绍名画的诞生。

三、研读课文一、二小节。

1、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幅名作的呢?指名朗读。(媒体出示)

2、读了这段文字你感受到了什么?你从哪写词句中感受到的? 重点理解:(媒体出示)

(1)岸上,一队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踏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

①指导做动作理解“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一步向前走” ②指导朗读。

(2)他们大多身子前倾,都在拼命使劲,因为船上载着沉重的货物。①“前倾、拼命、沉重”这三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体会到纤夫苦难的生活 ②指导朗读。

课堂小结

四、复习巩固

1、配乐朗读课文一、二小节,努力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对纤夫苦难生活的同情。(媒体出示)

2、是什么激发画家列宾画出这样的作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课后习题

五、布置作业(媒体出示)

1、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3、正确抄写词语:

辽阔

展现

迎面

描绘

歌颂 阴沉沉

乱蓬蓬

难以磨灭

第三篇:一幅名画的诞生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理解“难以磨灭、褴褛、顽强”等词语意思。

2、借助“读、议、感悟”相关练习,理解重点句段。

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列宾创作名画的原因及过程,体会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感受他们身上不屈的力量。

教学重点:

学习名画诞生的原因及创作过程,体会列宾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及对他们不屈力量的赞颂。

教学难点:

在重点语段的学习中,学会理解重点句段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背景解读,感受名画。

1、出示课题,了解名画。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幅名画的诞生》。(板书课题),板课题时,我们一起来书写“诞”字。(齐读课题)大家预习了课文,知道这幅名画的名字吗?(板书: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纤”这里读qian,它还有一个读音,交流、组词。(让学生在黑板上板出“qian”和“xian” 纤维)

理解:纤夫(谁能告诉我什么是纤夫?)

师:纤夫就是以拉船为生的人。

2、介绍背景

师:这幅画画的就是在俄国著名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看看当时的情况。

媒体出示:19世纪60年代的俄国正是俄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沙皇的残酷统治,使得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盛夏的伏尔加河气温高达40多度,但是纤夫们为了挣得几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自己的劳动,终年拉着沉重的货物,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指名学生读,)

3、介绍名画

师:这是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成名作。

媒体出示:《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

(1)、画中有些什么?(学生交流)

师:文中是这样写的。

媒体出示:文第一节

(2)、全班一起读

师:你觉得纤夫的工作怎样?(让学生交流:辛苦 艰苦 艰辛……)

师:是啊,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艰辛,脚步是这样的沉重,让我们放慢节奏再读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这幅名画是怎样“诞生”呢?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打开书,自由读课文3-7小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然后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想想在这些时间段中,列宾看到了什么?或做了些什么?)

1、自读课文,理出时间线索,根据时间概括列宾所做的。

交流板书:

1868年 1870年 1873年

2、简要复述名画的完成的过程。

媒体出示:(读读课文,填一填:1868年夏天,在涅瓦河畔,一队______的纤夫给列宾留下了______的印象。于是,他____次来到伏尔加河,与纤夫们________,并_____地观察,______地工作,反复修改,用了___年时间,终于创作了名画——_________________。)

(1)填空。

(2)全班齐读。

三、感悟过程,升华情感

(一)找出列宾看到的和怎么做的句子。

师:这段话有几句话?(两句),第一句写的是……(留下印象)请你快速浏览3-4小节,用直线画出描写纤夫的话。

(二)交流、相机教学:

交流看到的句子:“天哪……流露出凝重的神情。”

媒体出示:天啊,为什么他们这样-------

1、从这个句子中你读懂了什么?

师:再读句子,抓住“肮脏、褴褛、凝重”等词语,说说你从这些词语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

板书:肮脏 褴褛(留下印象)

师:课文怎样把“肮脏、褴褛”写具体?(引读:有些人的裤子……)师:课文先概括写,后具体写。我们一起来分读,老师读概括的句子,你们读具体的句子。

3、为什么他们这样“肮脏、褴褛”? 难道他们不想穿干净点吗?

学生交流:(不是的,因为他们贫穷啊!谁不想穿好,吃好呢?……)

师:怪不得每个人的脸都是阴沉沉的,神情是凝重的……

师:从“凝重”中感受到什么?(学生交流……沉重,痛苦)

板书:凝重

师:那凝重的神情分明写着他们不堪重负,却还要默默地(承受着)。列宾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久久不能平静,所以,刚看见纤夫时,他脑海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天哪”。

这个词里包含什么?该用怎样的语气读?(生说:惊奇 同情)

师:让我们带着惊讶和同情,再来读读这个词。(生读:天哪)

4、说话练习:

师:这一切都给列宾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此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媒体出示:说话练习: 列宾目送着渐渐远去的纤夫,直到他们消失在视线里,可列宾心中却忘不了,忘不了,忘不了,他心想:。

预设:

1、我要帮助他们---

2、我要把他们画下来----

师:这些人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交流怎么做的:(6-7自然段)

过渡:师:纤夫苦役般的劳动情景,激发了列宾的创作欲望,这个想法一直在他心里激荡,两年以后,他终于的机会来到伏尔加河畔

引读:在那里,他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

“他仔细地观察着……抚摩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

“他勤奋地工作……带着厚厚的一册素描回到了彼得格勒。”

“根据这些素描……于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体会重点词句。

(1)出示句子指名读,媒体出示:他仔细地观察着……

师:这句话中写了列宾的哪些动作?

板书:共同生活 观察 注视 抚摸

(2)观察着---注视着-----抚摸着------,这三个结构相似的短句连起来就是一个什么句?(排比句)

(3)再读读句子,从这一系列的动作中你明白了什么?

(4)师:为了更好的创作,列宾和纤夫们吃住在一起,从生疏到熟悉。在深入生活的同时,列宾从纤夫身上看到了——

学生交流:强壮、蕴藏着无穷的力量、善良。

师:列宾不仅走进了纤夫的生活,还真真切切的走进了纤夫的内心,他看到了纤夫的善良,看到了不屈的力量,看到了民族的希望。有一天这不屈的力量会站起来,贫穷的俄罗斯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5)感悟敬佩,再读句子。

师:此时列宾对纤夫的情感还是原先的同情吗,而是转变成了——(生交流:喜爱,敬佩、热爱……)。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来读读这一句。

2、小结归纳、引读6、7小节

师:为了画好这幅画,列宾三次来到伏尔加河——(引读“他勤奋工作……”)

为了画出列宾心中对力量的赞歌,对光明的向往,它更是——(引读“画啊,改啊……,”)

板书:反复修改 顽强

三年来列宾倾注自己全部的情感与心血,终于在——(引读“1873年完成了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里,他描绘了——(引读“劳动人民苦难……”)

3、结文

三年中,列宾勤奋刻苦地画着,他把自己高超的画技和他对沙皇反动统治的不满,对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情,完美地融入了画中,这一切赋予这幅画更深刻的意义,所以我们把这幅画的完成,称为诞生。(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总结全文

1、激发情感,再读课文第一节。

师:同学们,此时我们再一次站在这画面下,我们仿佛听到,远处传来纤夫苦役般劳作的声音;我们仿佛看到列宾正用自己火一样的热情画啊,改啊……让我们带着内心的感动和震撼再来读读第一小节。

板书:

31、一 幅 名 画 的 诞 生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868年 留下印象 肮脏 褴褛 凝重

1870年 深入生活 观察 注视 抚摩

1873年 反复修改 顽强

第四篇:二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二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赶集》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赶集》,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胄,引发兴趣。

黄胄画作线条是主要依据之一,擅长中国人物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用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等,造型准确生动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骑着驴儿去赶集,是我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生活情景。

2、大家知道吗,画驴可是画家黄胄的一绝。看,《赶集》画中的小毛驴造型准确,老实憨厚中透着机灵,真是人见人爱呀。驴背上坐着两个新疆小朋友,老爷爷步行赶驴,远处还有骑驴赶集的人。

3、画面上人物服饰特征鲜明,人物表情和动作刻画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画中笔墨概括简洁,线条流畅有力,轻松活泼,好像一幅一挥而就的速写,去掉了许多烦琐的细节,弱化了明暗和体积感,突出了人物的生动性。鲜明、单纯的色彩与墨色配置起来,强烈艳丽,既有传统意味又富有现代观念。

4、纵观这幅画,那灵动的笔墨、充满动感的人物造型、生动饱满的构图、奔放的风格、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使人耳目一新。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赶集”的作品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荷花水鸟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荷花水鸟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朱耷,引发兴趣。

朱耷,也叫“八大山人”,是清朝初年的画家,清初“四僧”之一。他在绘画上手笔纵放,造型夸张,不泥古法,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个性,影响了后来“扬州八怪”等众多的艺术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用墨是中国传统书画中很具表现力的要素,笔上蘸墨的浓淡干湿,落在纸上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对于大写意的花鸟画而言更是如此,往往疏疏几笔,就能够传神达意,可谓神奇。

2、这幅立轴《荷花水鸟图》是清朝初年画家朱耷的写意花鸟作品,简练而酣畅淋漓的笔墨,寥寥数笔就描绘了一幅池边小景:两条长长的线条是荷花与荷叶的杆;六片墨块点下去,就成了一片侧面向下的饱满的荷叶;线条轻轻勾勒出鸟与石的轮廓,再用浓墨淡墨稍稍渲染,鸟和石头就生动了起来。

3、朱耷在这幅画里做到了言简意赅,形神兼备。

4、在朱耷的笔下,鸟儿不是春光花影中欢快的鸟,而是与枯木竹石相伴的孤鸟;画面的构图惊险怪诞而又显空灵;画中的虫鱼鸟兽经过夸张变形和拟人,呈现出奇特的表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荷花水鸟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红色的和谐》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红色的和谐》,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马蒂斯,引发兴趣。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他以使用鲜明、大胆的色彩而著名。21岁时的一场意外,令马蒂斯的绘画热情一发不可收拾,偶然的机缘成为他一生的转折点。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好像被召唤着,从此以后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红色的和谐》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2、画中人物只有一个,身着黑色上衣围白色围裙的妇人,她像在整理餐桌,一大片热烈的红色在她身前身后一桌子和墙壁都是红色壁纸和桌布,上面画有花花草草的图案。画面上还有些什么呢?桌上摆放着水果、蜡烛等,桌旁有两把黑色椅子,窗外有模糊的树木、草地和房子。

3、你觉得画家描绘的重点是什么?人物、物品都在同一个画面上。

4、这幅画画的情景和我们现实中见到的情景有很大的不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会感觉到画面没有什么立体感,你不能找到光线的来源。要知道我们住的房子是立体的,光线使得房间里的东西显得明明暗暗。画中的墙壁和桌子的红色连成一片,给了我们“平”的而不是“立体”的感觉。

5、那画家又是如何把墙壁和桌子区分开来的呢?原来他是画了一条细小的黑色的桌子轮廓线。

6、画家马蒂斯在作品中运用强烈的色彩对比,运用图案组合,使得画面和谐温馨。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蒲公英》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蒲公英》,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吴凡,引发兴趣。

吴凡画画儿总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蒲公英》在1959年德国莱比锡国际书籍艺术展览会版画比赛得了金质奖章,之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版画因为印刷方式不同,分作黑白木刻版画,套色木刻版画和水版水印套色版画等种类。四川版画家吴凡创作的这幅版画就是木板水印套色版画。

2、吴凡画画儿总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寻找题材,所以他画中的情景总能让我们似曾见过,感觉熟悉和亲切。这幅《蒲公英》创作的灵感源自一个偶然的场合,他看到一群孩子在欢快地吹蒲公英玩,感人的情景引起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于是他构思创作了这幅作品。

3、为了突出小姑娘吹蒲公英的天真形象,只画了小姑娘和她割草时挎着的小篮子、镰刀。画中的墨色虽然不多,但浓淡搭配很有趣,使得画面既有版画特有的刻印效果,又有了国画的水、墨、彩交融的趣味。

4、你观察一下,画面左下角画家的签名和印章,是不是使画面显得平稳了?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悄悄话》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悄悄话》,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王有政,引发兴趣。

王有政,陕西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代表作《悄悄话》获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捏扁食》、《倦旅图》分别获六届、七届全国美展铜奖。《王有政画集》由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对谁说过悄悄话?看来童年的经历在画家王有政心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2、画面中一个小女孩趴在爷爷的肩上小声说着话,爷爷为了听清孙女的声音竭力的后仰着上身,孙女在和爷爷说什么呢?

3、我们从爷爷手上正在编制的藤筐可以看出,老爷爷是一位淳朴的劳动者,在那个时代老爷爷可能从来没有上过学。小孙女背着书包,背在身后的手中拿着的书本告诉我们她是刚刚放学回到家,也许他在和爷爷说今天的学习成绩,也许在告诉爷爷学校发生的新鲜事,总之说的内容是孙女的小秘密。

4、你会把秘密对谁说呢?他一定是你最亲近的人吧。

5、画面背景有一棵长满枝杈的老树,透过粗细不均、深浅不同的树枝,隐约可以看到一个窑洞,这就是爷爷和孙女的家。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四使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四使徒》,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丢勒,引发兴趣。

慕尼黑旧美术馆和慕尼黑新美术馆都收藏有国外艺术家的作品,德国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是藏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丢勒是德国人的骄傲,他是一位可以与达·芬奇、拉斐尔相媲美的伟大艺术家。慕尼黑旧美术馆里就藏有他的一幅不朽名作《四使徒》。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四使徒》是由两幅作品组成的双联画,左幅画的是站着的、身着红衣的年轻的圣约翰和正低头看书的年迈的圣彼得,右幅立着的是手捧经书神色威严的圣保罗和满脸络腮胡须的圣马可。

2、丢勒巧妙地通过衣着、神色、动作、眼神和体态,把这四位使徒的不同性格特点表现出来,象征着艺术家对公正、智慧和真理的理解。

3、慕尼黑旧美术馆和慕尼黑新美术馆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偏北的一处绿地中,属德国州立美术馆,是德国引以自豪的绘画宝库。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四个不同衣着、动作、神态的小朋友,方式与这幅名画相同(对莲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驼队》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驼队》,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吴作人,引发兴趣。

吴作人(1908—1997.4.9)安徽泾县人。

擅长油画、中国画、美术教育。是继徐悲鸿后中国画坛的又一位领军人物。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见过骆驼吗?有人说骆驼是沙漠之舟,可见骆驼是人们穿越沙漠的必备交通工具。如果你牵着骆驼走进沙漠时,你就会发现骆驼是沙漠行路最忠实的伴侣。

2、画面中描绘的就是一支长长的骆驼队伍艰苦地穿越沙漠的场景。用你学到的近景、中景、远景来分析画面,你发现这幅画的特点了吗?最远的骆驼你还能看得清楚吗?这幅画中的近景和远景非常清晰,远景中的骆驼最终缩小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点。

3、这是什么样的画法?画家利用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让我们感觉到了沙漠的无边无际,使得整个画面真实而且空间感极强。近景一头骆驼在仰天长叫,另一头骆驼则目视前方。

4、画家吴作人在描绘骆驼脖颈处的长毛时,充分利用中国画水墨在宣纸上渗化的效果,把厚实的毛茸茸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骆驼的四肢有深有浅,这是画家运用了水墨独有的墨色变化技巧,将骆驼的四肢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5、此时你闭上眼睛,能看到这幅画面吗?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其中某一处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以后提到这幅作品时,它能立刻闪现出你脑海中,这就足够了。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骆驼的画,注意近大远小的运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早晨》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早晨》,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方人定,引发兴趣。

方人定(1901-1975),现代著名书画家。幼名四钦,复名士钦,广东中山市沙溪人。广州法政专门学校及广东法官学校高等研究部毕业,后专攻美术。1923年入春睡画院,师从高剑父习画,主张国画革新。1929年获比利时万国博览会金奖。擅人物、花鸟、山水、书法。1938年赴美游历,开画展。历任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美术部教授、广东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市政协常委等。著有《方人定画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这幅画里一切东西都画得非常细腻柔和,充满了甜蜜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工笔画的特点。

2、画面中一位姑娘正在花园中梳妆,你能看出这是一天的什么时间吗?时间的秘密就隐藏在盛开的鲜花中。

3、花园的竹篱笆上很多喇叭花,这种花只在早晨天刚亮的时候开放,画家巧妙地将“早晨”这个时间表现在景物中。有的喇叭花完全盛开,有的则只打开了一半,有的还只是尖尖的花苞,画家观察得多么仔细,描绘得多么真实。

4、梳妆的姑娘眼睛往下看,面带微笑,是什么使她这样和蔼而且温情?原来是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正在欢快地吃着它们的“早餐”。想必姑娘也被这景象所感动。

5、中国工笔画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这样的绘画方法你还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认真细致地画一幅人物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纺织女工》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纺织女工》,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委拉斯贵支,引发兴趣。

走进普拉多美术馆,你一定会目不暇接,因为身边到处都是大师的精品,尤其是西班牙艺术大师的作品尤为全面,其中就有西班牙艺术的代表人物委拉斯贵支和戈雅的馆藏珍品。

委拉斯贵支虽然身居高官却能平易近人,真诚地关注普通劳动者的命运。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他的《纺织女工》画的是挂毯陈列室侧间五名正在默默纺纱的女工,画家表现了她们的朴素、善良、勤劳及工作时的优美姿态。

2、外间的陈列室,挂着纺织女工们已织好的美丽壁毯,几位贵妇正在观赏。辛勤劳作的纺织女工和欣赏挂毯的贵妇们代表了两个不同的阶级,形成强烈的反差。

3、壁毯上的画面、贵妇观赏的场景及纺织女工工作的场面,形成了几个错落的空间,让人难辨画里画外,可谓神奇。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哈萨克牧羊女》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哈萨克牧羊女》,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董希文,引发兴趣。

董希文,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欣赏《哈萨克牧羊女》,你会最先看到一名好像正在翩翩起舞的哈萨克少女。

2、对,画家重点刻画的就是这个穿着传统服装的美丽的牧羊女。被羊群围绕的她右手抱着一只小羊羔,左手提着一只深色的罐子。远处,淡蓝色天空上飘着几朵彩云,天空下山峦叠嶂起伏,连绵不绝。宽阔的大地上点缀着一座座尖顶毡房,骏马在远处奔跑着,牧民在劳作,这片高山牧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多么的自由、宁静啊!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哈萨克牧羊女》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哈萨克牧羊女》,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董希文,引发兴趣。

董希文,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逝后在中国美术馆及拉萨举办遗作展。出版有《长征路线写生集》、《董希文画辑》、《董希文画集》等。发表论文《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油画中国风》、《素描基本练习对于彩墨画教学的关系》等。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欣赏《哈萨克牧羊女》,你会最先看到一名好像正在翩翩起舞的哈萨克少女。

2、对,画家重点刻画的就是这个穿着传统服装的美丽的牧羊女。被羊群围绕的她右手抱着一只小羊羔,左手提着一只深色的罐子。远处,淡蓝色天空上飘着几朵彩云,天空下山峦叠嶂起伏,连绵不绝。宽阔的大地上点缀着一座座尖顶毡房,骏马在远处奔跑着,牧民在劳作,这片高山牧场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哈萨克人民的生活多么的自由、宁静啊!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落霞孤鹜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落霞与孤鹜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唐寅,引发兴趣。

被誉为“江南才子”的唐寅,字伯虎,是明中期吴门画派四大家之一,(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唐代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写过“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在这幅《落霞孤鹜图》中,明代画家唐寅用画笔精彩地表现出了这样的意境。

2、纵览整幅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山崖巨石陡峭险峻,石上杂树丛生,山坳间草木葱茏;在山崖下一处亭阁中,一位雅士正侧身独坐眺望。亭台掩映于扶疏垂柳间,真让人感觉仿佛走进了画中,自己也变成了画中的雅士,坐在了亭阁中。亭阁矗立在江边的石崖上,视野开阔高远。朝前方望去,落日的余晖洒在江面上,水天一色,晚霞里隐约有一只飞燕掠过已不见踪迹,远处高耸的山崖在将要减弱的光线中变成剪影。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江水哗哗流淌的声音„„你是不是通过踪迹的想象感受到了更多的景致呢?

3、其实这都归功于唐寅的构图:画面右边山石亭台的“实景”与左边秋水长天、落霞孤鹜的“虚景”相映衬,从而在给出一个既有环境的同时又给观者留有想象的余地,真可谓让人可据可游,意在画外!

4、唐寅不仅是营造画面意境的高手,在笔墨、用色上也是技艺超群。画中的亭阁用笔工整,细致入微,连桌上的花瓶与古书都能清晰可辨;柳枝用笔紧劲连绵,柳叶布置则疏密得宜,树干造型各具形态;崖石的皴法显得缜密秀润。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模仿绘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骑羊》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骑羊》,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戈雅,引发兴趣。

斗牛士是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戈雅年轻时就曾是一名斗牛士。骑羊却很少听说,这难道是画家戈雅美丽的梦想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我们见过骑马、骑牛、甚至骑驴,但骑羊却很少听说,这难道是画家戈雅美丽的梦想吗?不,这是西班牙的孩子成长中最快乐难忘的事情。西班牙的斗牛活动世界闻名,斗牛士是西班牙人心目中的英雄,戈雅年轻时就曾是一名斗牛士。儿童们最崇拜英雄,他们模仿成年人的举动来证明自己的勇敢,不过画中少年斗的不是牛而是羊。

2、看,画面中的这位少年穿着当时斗牛士的服装,雄赳赳、气昂昂,从他的表情你能了解他此时的心情吗?他一手用力拉着绳子,另一只手举起了皮鞭,他脸上的自信告诉我们,他已经征服了这只不听话的大黑羊。

3、画家不仅看到这些细节,而且把它们画了下来,展现在我们眼前。在墨绿色的背景衬托下,红衣少年更加活灵活现,好像在对我们说“看!我是不是最棒的斗士?”

4、你曾经为自己童年时做的事情感到骄傲吗?想一想当时你的动作表情是什么样的呢?你会把它画出来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 骑马或骑牛的画,注意细节的刻画和色彩的相互衬托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清洁工人的怀念》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清洁工人的怀念》,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周思聪

卢沉,引发兴趣。

周思聪和卢沉是一对著名的夫妻画家,都擅长水墨人物的绘画。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周恩来总理深受我国人民爱戴,画家选择用总理和清洁工人握手的情景来体现周总理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温暖情谊。在《清洁工人的怀念》这幅画中,画家把总理和清洁工的形象描绘得惟妙惟肖。

2、画面中周总理握着清洁工人的手亲切交谈,两个人物的形象占据画面的三分之二,画家以浓墨表现出周总理伟岸的身姿,清洁工人微微前倾的体态很好地表达了人民和总理之间平等友好的关系。背景空旷,画家用简洁的笔法施以淡墨,对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3、画家在画面左下角作了一个长长的提拔,以表达人民对总理的还念之情。“在这夜深人静的街头,谁想到总理握着俺这拿帚把的手,‘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说得俺心中暖,热泪流„„”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太湖鹅群》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的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太湖鹅群》,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吴冠中,引发兴趣。

吴冠中,著名画家,20世纪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江南有美景,有景必有湖,湖光清澈,鹅群游弋——这就是你面前展开的《太湖鹅群》

2、画面大部分描绘的是一整群白鹅在湖中游弋、觅食的场景。白鹅橙色的脚蹼与头冠为什么在这里显得格外的红呢?这都是蓝色湖水的功劳,蓝色与橙色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在湖水的映衬下脚蹼与头冠就显得格外鲜艳了。

3、近处的白鹅有的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有的分开,疏密对比得当。远处的白鹅白茫茫连成一片,中间闪烁着鹅冠的点点橙红,看上去非常素雅漂亮,还记得我们学过的唐朝诗人骆宾王7岁时写的《咏鹅》这首诗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多像对这幅画的描述啊!远处的湖面有一艘渔船,船篷中的点点火光和船上支杆晾晒的衣服,让我们知道这就是养鹅人的家。

4、想一想画面的白鹅都聚在一起,没有分开好不好?湖水的颜色如果加深或者变浅,画面效果会是什么样的?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威尼斯的运河》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威尼斯的运河》,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透纳,引发兴趣。

有这样一位画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海洋风景作品,他专心描绘大海的光色和空气的变化,云彩和风雨的活动。在一个狂风大作的日子,为了观察风暴中的海景,这位画家竟冒着生命危险,让别人把自己绑在桅杆上长达四个小时。这位对艺术如此执着的画家就是英国人透纳。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透纳非常注重对自然景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特别钟情于对光、水的色彩表现。在晚年的时候他曾到过意大利的著名城市威尼斯。威尼斯可以说是一座水上的都市,河流贯穿着街道,交通工具则是各式各样的船只。威尼斯奇妙的景象激发了画家创作的灵感,特别是那儿的纵横运河,傍水的街景以及云霭烟雾所产生的奇妙色彩都使他流连忘返。

2、《威尼斯大运河》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蓝天上的白云映照在河面上,往来穿梭的船只在运河上缓慢而行,河岸两边耸立着整齐的建筑。看!水中的建筑物、船只的倒影呈现出变化着的各种色彩。

3、你看了这幅作品后对威尼斯有什么样的认识?你喜欢画面的什么地方呢?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河流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五牛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五牛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韩滉,引发兴趣。

《五牛图》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宰相韩滉。他与当时另一位以画马著称的画家韩干一起被后人称为“牛马二韩”经过了1500多年,唐代纸本绘画的真迹流传到今天的已寥寥无几。韩滉的《五牛图》成为现存中国纸本绘画的第一孤本。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五牛图》,是韩滉最为传神的作品。五头健硕的老牛,在这位当朝宰相笔下被“人格化”了,它不是一幅简单的动物画,而是画家借这五头牛来比喻自己兄弟五人,以牛的任重温顺的品性来表现自我内心注重实际、任劳任怨的情感,被后人称为“神气磊落,稀世名笔”。

2、《五头牛》中所描绘的五头牛,中间是透视精确的一头黑牛的正面,其余四头都是侧面,有探身吃草的红牛,有昂首前行的花牛,有回顾舐舌的黄牛,还有沉稳健硕的棕牛。五

3、五头牛神态各异、造型准确、形象生动。在这幅画中,画家的用笔粗简而富有变化,敷色清淡而稳重,恰当地表现了牛的筋骨和皮毛质感,色调真实自然,尤其是牛的姿态真切生动,具有一种浑厚朴实的风格。韩滉高超的绘画技巧使画中的五头牛栩栩如生,形成一种独特艺术风格,体现了唐代绘画水平的高超。

4、另外,这幅图是画在白色麻纸上,这在流传下来的唐朝绘画中是罕见的。

5、《五头牛》的珍贵之处在于中国古代留存到今天的绘画作品多为花鸟人物,以牛入画并且如此生动的,堪称孤品。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画作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第五篇: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一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识到美术欣赏活动也是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本《标准》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 四个学习领域。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纲要》中也指出:“小学生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这与我园的美术课题总目标的第一点“感受生活”不谋而合,而这个“艺术”,我想也包括名画作品。因此,在上学期,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一些米罗、毕加索、马蒂斯的作品张贴在绘画活动室,来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但我们小朋友看了都说是鬼画鬼脸,成效不是很明显。因此,在本学期,我就有目的地组织了幼儿进行名画欣赏,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培养幼儿对艺术作品敏锐,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这次欣赏活动我选择了

名画欣赏:《常熟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常熟田》,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钱松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青蛙》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青蛙》,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齐白石,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齐白石,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齐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画了几堆青蛙?下面的三只青蛙瞪大了眼睛,看着上面的青蛙,它们中间谁遇到了麻烦吗?找一找,说一说。(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3、通过观察,你发现画中的墨色分了几个层次?

4、这幅画中一只准备跳入水中的青蛙被水边的菖蒲缠住了脚,另外三只在水中的青蛙瞪大着眼睛束手无策而又急切地观望着。想想看,白石老爷爷是不是将这四只青蛙当成顽皮的小孩子来画了?白石老爷爷画的是他儿时玩过的游戏,当时已91岁的白石老爷爷还有如此童心,足见童年记忆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喜爱的青蛙在玩耍嬉戏的场景,注意浓淡、动态及疏密的变化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筛麦的女子》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筛麦的女子》,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库尔贝,引发兴趣。

在18世纪法国写实绘画大师居斯塔夫·库尔贝,库尔贝总是以俯视的高傲神态看待世界和人生,他十分关心社会,对被压迫者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他通过艺术,不加人工修饰再现他周围的现实生活。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齐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这幅画画面的中心画的是谁?画家刻画的这位妇女在外形、着装、动作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在筛麦的女子的旁边还有依着麦袋子拣麦粒的农妇和操作风箱的孩子以及周围空白的墙壁,这些次要的环境的添画,有什么特点?与画面中心相比在用的色彩上面有和不同?为什么这样用色?(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3看了这幅描绘筛麦子的场景,你会不会这样想:这种事很常见啊,并不稀奇,这画有什么好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美丽的东西很多,可以说处处都有,有些人不善于发现,以为常见的东西就不美,没什么可画的。不是这样的,只要用心注意观察,一定会发现很多美好的事物。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熟悉的劳动场景,注意主要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差别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铁匠》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铁匠》,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戈雅是西班牙伟大的画家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看完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叮叮当当„„”这打铁的声音从画面中传了出来。你看,正面那个人浑身肌肉紧绷,他低着头,双手紧紧握住铁钳,盯着钳子夹着的烧红的铁板;背对我们的那个穿着白衣的大汉,握着铁锤的双手高高举过头顶,他的左臂和两腿肌肉突起,微微后仰的身体让我们感觉到他在积攒着一股很强的力量。

3、《铁匠》表现了几个铁匠在奋力的打铁。画面上一共表现了三个人物,从动作的幅度和颜色的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白衣人最鲜明。画家运用了暗颜色衬托亮颜色的表现方法。被白衣人挡住半个身体的人是一位老师傅,他脸额消瘦,头发花白,弓着身子,似乎在帮助白衣壮汉调整着打铁的角度,三个人在密切地配合着。画面为我们展现出紧张激烈的劳动景象,真实地反映了铁匠铺工人的工作情景。

4、在戈雅生活的时代,铁匠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终日辛勤劳作,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戈雅用棕灰色调使画面中充满了沉闷压抑的气氛,铁锤砸击铁板时本应发出的响亮的叮当声,在空旷的背景中也变得沉重单调。画面中人物粗犷有力的轮廓、造型很好地显示了一种力量美,你感觉到了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家周围的风景,注意色彩的合理运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喂》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喂》,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杨光利,引发兴趣。

在陕西有一位国画家叫杨光利,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画的一幅名画《喂》,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欣赏这幅画时,透过被画家刻画得细致入微的土墙、窑院、石阶、石碾,我们知道这是在陕北农村。

3、人物的表情和动作显示了什么?老人面容安详,慈爱地看着小孙女,往前倾斜的身子表明了此时老人心中早已忘了自己,满心关注的是这位幼小的孩子。小孙女探头张嘴吃着碗中的食物,随时准备玩耍的身体姿态,让我们看到了她的天真可爱。

4、为什么画面下方要画上一只芦花母鸡带领它的孩子们在吃食?想一想,其实和老奶奶喂小孙女是一个道理,最亲近的人会给我们最温情的关怀。最有趣的是哪只贪玩的小黄鸡,它在小女孩脚下等待着女孩掉落的米粒,想必女孩的饭是很香的吧。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教自己或者帮自己完成一件事的画面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小龙湫下一角》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水墨和色彩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小龙湫下一角 》,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画家潘天寿,引发兴趣。

在以故国画大师【潘天寿,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

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落笔大胆,点染细心。,今天老师带来了他画的一幅名画《小龙湫下一角》,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不同回答老师作及时、适当的解答)

2、小龙湫是我国浙江雁荡山中一处著名风景,是很多画家热衷描绘的对象。画家画小龙湫,通常都是画那股从高山上悬空而下的飞瀑和两边的山岩。著名国画家潘天寿表现小龙湫时,却独具慧眼,仅仅画了小龙湫下的一个角落,在角落中表现了不寻常的美。

3、在《小龙湫下一角》中,画家用短促有力的线条表现坚硬的岩石,棱角分明;用柔和的曲线刻画岩石上生长茂密的植物;用长而有力的线条表现奔泻在岩石间的急流;用粗壮的线条来突出显示石块久经急流冲击的感觉。

4、这幅画将山花野卉跟山水自然结合起来,具有独特的个性。画家突出近景的山花野卉,一丛丛,一簇簇,满山遍野,五彩缤纷。一泓山泉,从上注下,山涧水势湍急,活像银龙游曳,奔腾而去。野花、杂草与巨石、泉水结合在一起,相互衬托,相互映带,使画面充满了生机和力量。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山石瀑布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

名画欣赏:《渔妇》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鱼妇》,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林风眠,引发兴趣。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画家、艺术教育家、国立艺术学院(现更名为 中国美术学院)首任院长。

自幼喜爱绘画。代表作品有《春晴》、《江畔》、《仕女》。历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国立艺术学院 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这一位画家,他出生在广东省梅县,20岁时赴法国学习绘画。他一生为了艺术而不停地实践、探索,他希望画出和别的画家不一样的画儿,也就是大人们常说的“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画”。这位画家就是林风眠。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渔妇》,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林风眠这幅正方形油画《渔妇》表现的是渔妇们从渔船上收获海鱼的劳动场面。

3、这幅画最大的表现上的特点是什么?这幅油画人物有一种平面的装饰效果。

细看,画中渔妇们的形象和《夯歌》中的人物形象有点不同。是不同,渔妇的形象都是平面的,简单概括,就连她们手中的鱼儿都简化成了大小不同的菱形。渔妇们或提网,或搬鱼,表情温和,大大的眼睛表达了她们喜悦的心情。

林风眠的绘画很有特点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画一群熟悉的劳动着的人。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 玉米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玉米地》,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乔晓光,引发兴趣。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油画家乔晓光的油画《玉米地》,一起来欣赏一下。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画面中画了什么样的景色?用了哪些色彩?这些景色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3、画面中,硕壮、饱满的玉米铺天盖地,淳朴、敦厚的农民正在忙着收割,驯顺的老牛瞪着大眼睛显出欢快的样子,整个大地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4、你看,任务、老牛、房屋画得多有意思!画家模仿建筑艺术的“马赛克”和民间泥玩具有趣的造型手法,画出了北方农村的田园景色。

5、。你喜欢画面中的哪些形象,是朴实的农民还是瞪着大眼睛的老牛?是方形的小房子还是金黄的玉米地?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幼儿绘画。

1、画一幅丰收的田野的场景图,色彩鲜艳。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傍晚的钟声》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傍晚的钟声》,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列维坦,引发兴趣。

在我们江苏省的有个有名的大画家叫钱松喦,他的画非常生动、逼真,颜色也特别漂亮。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钱爷爷的画,你们想看吗?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这幅画用的最多的颜色是什么?你能看出画面画的什么地方?画面上除了绿色的田块外,还有些什么?用了些什么样的线条和颜色?

3、你觉得这幅画是钱爷爷站在什么样的地方来看稻田并把他所看到的画出来的?比较一下画面中近处的景物和远处的景物在绘画的表现上面你觉得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5、你看了这幅画有什么感觉?想做些什么事情?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补网》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造型、色彩和光线的运用,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补网》,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霍默,引发兴趣。

《补网》这幅画的作者叫霍默,他特别擅长表现大海与渔民生活的题材的作品,画了许多海景与渔民生活的素描和水彩画,后来又深入到美国缅因州的渔村,每天面对大海,用画笔抒写对海上生活的感受,《补网》就是在体验渔民生活之后创作出来的。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渔民在海上捕鱼,渔网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在渔村里,男人驾船出海捕鱼,修补渔网的活儿则是由女人们完成。

2、仔细观察画面,体会一下画家是如何表现美丽的渔家少女的。

3、这幅作品中冷暖色的对比运用较好。这幅作品充满了真实生活的气氛,两个渔家姑娘正聚精会神地理线和织补渔网,她们身上的橙色和蓝色的衣服形成对比,色彩一冷一暖,展示了渔家少女的娴静和美好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熟悉的朋友、家人,一起到活动。比如:两个好同学一起练字。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丰收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丰收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黄胄,引发兴趣。

黄胄画作线条是主要依据之一,擅长中国人物和动物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人物画善于运用速写的表现用法抓住人物特征,线条流畅有力,风格奔放,生活气息浓郁。动物画除驴外,他还常画牛、马、骆驼、狗、鸡等,造型准确生动。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告诉老师,你在画上看到了什么?

2、看,丰收了,金黄的玉米堆成了一座座的小山,解放军正在帮助农民收购装运。咦,农民穿的服装怎么和我们经常见到的不一样啊?噢,原来他们是维吾尔族的农民。看画面的中间,一位头戴军帽,身体健壮的战士和一个大胡子的维吾尔族伯伯,正在往大车上装颗粒饱满的玉米。玉米可真多啊,不过有那头壮硕的白牛拉着看来不成问题,它的旁边,一头头毛驴也驮着筐跑呢。所有人喜气洋洋,在兴奋地忙碌着,说笑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一幅丰收的场景图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绿色长城》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绿色长城》,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关山月,引发兴趣。

关山月(1912年10月25日——2000年7月3日),原名关泽霈,1912年10月25日出生于广东阳,1956年入党。著名国画家、教育家。岭南画派代表人物。曾拜师“岭南画派”奠基人高剑父。1948年任广州市艺专教授。1958年后,历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兼院长,广东艺术学校校长,广东画院院长等职。担任过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务理事,广东省文联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是第三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见过长城吗?长城指万里长城,也用来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不可逾越的障碍等。这幅画的题目叫《绿色长城》,用长城比喻画中这片防护林一海边一望无际的绿色树林。

2、这是一片人工种植的树林,它们像绿色卫士在海边,守卫着祖国的海岸,又像一道屏障挡住海上的狂风巨浪。

画中,近处是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有红色屋顶的小房子点缀在其中。树梢为什么向左侧倾斜呢?说明了什么?看!树林的后面是一片深颜色的树林,再往后是沙滩、大海、浪涛滚滚„„顶住狂风猛吹的森林傲然挺立着。

3、请你数一数画面中是不是主要有“灰”、“黑”、“白”三个层次?第一层“灰”色是近处的绿色树林带,第二层“黑”色是中间的深色树林,第三层“白”色是远处的大海。这样的画面是不是显得开阔?

4、你看了这幅作品后有什么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模仿绘画《绿色长城》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麦收》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色彩和构图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麦收》,学具:彩笔、画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周正,引发兴趣。

1934年生,画家、美术教育家、理论家。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江苏省苏州人。

1950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学习,在颜 文梁、朱士杰先生等指导下学习油画,1955年毕业于西北艺术学院美术系。

毕业后由于成绩优秀留校任教,执教于西安美术学院30多年,曾任西安美术学院教 授、学术委员会会员、学位委员会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你不是经常很快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吗?画家周正曾经说过:“艺术就要歌颂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不平凡的事。画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2、这幅《麦收》的画面颜色多么亮丽啊!画中大面积的金黄色麦地在蓝紫色的远山衬托下更加耀眼,这是两种对比色,让我们立刻感受到三伏天麦收时节农民在麦田劳作时被太阳灼烤的辛苦。

3、麦收时节,人民最害怕的是下雨,麦子被雨水淋过之后就会烂掉了,所以大人们起早贪黑地在麦田里忙个不停,送饭送水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小朋友的身上。画家捕捉到这个情景,以此来反映紧张忙碌的麦收。近处描绘了三个小朋友送水后在田边休息,远处的农民不畏烈日的劳作着,只有辛勤的劳动才能换来美好的收获啊!

4、想一想,远山的蓝紫色换来绿色好不好?说说你的感受。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绘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秋趣图》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秋趣图》,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李可染,引发兴趣。

李可染(1907年3月26日—1989年12月5日),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1]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2]

中文名 李可染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 1989年12月5日 职

业 画家,诗人 主要成就

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 西画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 代表作品

《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秋天牧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2、画面下方是两头正在水中乘凉的水牛,它们相依而卧,这两头水牛离我们很近,近得让我们能够看清楚它们的眼睛。一头水牛仿佛正在打瞌睡,而另一头则睁着眼睛注视着远方。

3、远处两名牧童在干什么呢?为什么把他们画得这样的小呢?原来画家为了表现他们在远处,用了近大远小的表现方法。

4、虽然小了点,但我们还是从两位牧童的动作上和他们之间摆放的蛐蛐罐看出他们正在玩斗蛐蛐的游戏。一个牧童双手撑着地饶有兴趣地看着蛐蛐罐里的蛐蛐,另一个趴在地上用树枝逗着蛐蛐,两个牧童玩兴正浓,遮阳的草帽早被丢在一旁。也许画家被木桶的专注所感动,挥起大笔,用浓浓的墨色概括简练地画出了缠绕茂密的瓜架、瓜藤与瓜叶,为两位开心玩耍的牧童遮挡一些阳光。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上你最最熟悉的家乡的田野的景象(可以是水稻田、麦田等田野里的景物)。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三月三》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形象、构图和色彩等,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三月三》,学具:彩笔、画纸等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臧恒旺、李洪修,引发兴趣。

据了解,这幅97厘米长76厘米宽的《三月三》是中国美术馆从众多馆藏精品中选出的,是诸城画家臧恒望、昌邑画家李洪修在1984年合作的作品。

臧恒望是诸城市文化馆副研究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诸城市书法美术协会主席。其美术作品入选第六届、七届、九届全国美展,《三月三》、《甘妹子》、《禧盈千花帐》分别获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二等奖、三等奖、三等奖。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三月三》是一幅木版套色年画。年画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宋代到清朝民间流传很广。木版年画,是使用传统的木版水印方法印制的年画。现在,有很多画家借用木版年画进行艺术创作。

2、《三月三》版画以饱满的构图、童趣的造型、夺目的色彩,展现了孩子们在春天来临时的喜悦、欢乐之情。

3、画面内容选取了春天放风筝这一传统的民俗活动。蝴蝶、金鱼、燕子、长龙等各种造型的风筝,在一群快乐的孩子头顶飞舞着;孩子们活泼奔跑的场景与占大比重画面的风筝相映成趣,动感十足;两只春燕飞翔其间,更稳稳地扣住了“春天”的主题。

4、留意一下,画面左下角的小男孩差点儿跑掉了一只鞋,很有意思。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画一幅小朋友放风筝的场景图,可以模仿上图的构图和色彩,并作适当变动。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名画欣赏:《西陵峡》

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名画作品中笔墨的形象和色彩,并理解作品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特色。

2、大胆想象,积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初步运用大师的手法尝试作画。

三、教学准备:

教具:名画《西陵峡》,学具:毛笔,墨汁,宣纸等。

四、教学过程:

(一)介绍傅抱石,引发兴趣。

(二)出示名画,引导欣赏。

1、在《西陵峡》这幅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

2、这幅作品描绘了许多高山,层层叠叠,中间那座最高的大山稳稳地“站立”在那里,就像一个骄傲的巨人,又像一头勇猛的雄狮。

3、你去过三峡吗?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之一,那里以险滩多、水流急而闻名天下。为了表现西陵峡的险峻,画家傅抱石好像站在崖岸对面的半山腰画画儿,他把大毛笔的笔头搓乱后再饱蘸浓墨,在宣纸上左右上下快速地画、写、擦、刷,刻画山势的雄伟险峻。

4、你发现在画面中近处的山与远处的山的颜色有哪些不一样吗?近处的大山表现得非常清晰,颜色比较重,而远山颜色是比较浅的,山峦的交界处画家画得很模糊,好像是山中的云气环绕着群山,多么壮观的景色呀!

(三)听音乐、感受。

(四)教师提出要求,学生绘画。

1、临摹这幅画。

(五)展示学生作品并讲评。

下载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幅名画的诞生教学设计(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三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

    三年级下册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三年级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

    一年级下册名画欣赏 教学设计

    一年级名画欣赏教学设计 教者:卫凯 一、设计意图: 长期以来,我们小学的美术教育活动几乎是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的格局一统天下。但随着我校美术课题研究的深入,我深深地认......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课标: 3-1-4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列举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解读: 本课主要分析课标的中的“讲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电影的诞生教学设计

    《电影的诞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主动认识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科技发明中的创新......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美国的诞生》 威海九中陈沙沙【课标解读】 《美国的诞生》课程标准是:简述《独立宣言》的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 讲述华盛顿的主要活动,评价资产阶级政......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美国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美国诞生的概况:英国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 英国对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压制 来克星顿的枪声 华盛顿 《独立宣言》......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

    二泉映月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简析 《二泉映月》的诞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课文通过描写瞎子阿炳悲惨的命运和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