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04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全国2013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标志着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博比特的《课程》一书出版于 A.1918 C.1924
B.1923 D.1949 2.“八年研究”为以下哪种理论提供了特定环境条件 A.学科结构 C.发现学习
B.实践性课程 D.泰勒原理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追求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实践兴趣 C.理性兴趣
B.解放兴趣 D.技术兴趣
4.“使感觉到的疑难或困惑理智化,成为有待解决的难题和必须寻求答案的问题”属于杜威反省思维五个阶段里的 A.问题的界定 C.问题解决的假设
B.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 D.通过行动检验假设
5.提出“小步子、循序渐进、序列化、学习者参与、强化、自定步骤”教学设计原则,确立行为主义教学设计基础的是 A.布鲁纳 C.斯金纳
B.赫尔巴特 D.查特斯
6.为精确而又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 A.学科结构 C.范例
7.奥苏伯尔提倡的课堂教学是 A.讲解式教学
B.发现学习
-本套试题共分4页,当前页是第1页-
B.二维图表 D.表征系统
C.程序教学 D.范例教学
8.“学生希望凭借自己的才能和成就获得相应社会地位的动机”是以下哪种影响学习成就的动机 A.好奇心 C.自我提高驱力
B.认知驱力 D.附属驱力
9.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创立的教学设计模式是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C.范例教学模式
B.程序教学模式 D.发现学习
10.以下哪条教学原则属于赞可夫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在对实验工作进行理论概括时定型的原则 A.循序渐进的原则 B.教学与训育统一的原则 C.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的原则 D.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11.“通过使用铁丝与木头发展三维形式”体现出的是 A.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B.行为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2.“在教育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而预先制定的作为课程指令、课程文件、课程指南而存在的目标”是 A.普遍性目标 C.生成性目标
13.杜威认为经验课程的基本形态是 A.主动作业 C.自我实现
B.学科结构 D.心理印象 B.行为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4.社会改造主义课程理论属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的 A.被动适应论 C.超越论
B.主动适应论 D.交叉论
15.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称为 A.课程开发 C.课程结构
16.以下不属于学科课程基本类型的是 ...A.科目本位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D.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B.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7.古希腊、古罗马的学校中主要的教学科目是所谓的“七艺”,“七艺”作为典型代表反映了以下哪种科目本位课程的思想形态 A.“要素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B.“泛智课程”说 D.功利主义课程论
-本套试题共分4页,当前页是第2页-
18.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 A.广域课程 C.融合课程
19.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夸美纽斯 C.卢梭
20.课程变革正式启动的第一阶段是 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采用 D.课程评价 B.布鲁纳 D.克伯屈
B.科学—技术—社会课程 D.经验课程
21.课程变革被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出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变革计划,这种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技术理性取向
22.“全美课程传播网络”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A.课程变革的情境模式 C.“研究、开发与传播”模式
B.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 D.信息加工模式
23.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取得成功实施取决于课程变革的特征、学区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和 A.学校的特征 C.教学的特征
24.泰勒的评价模式属于 A.量的评价 C.目标本位评价
B.质的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B.教育的特征 D.学生的特征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二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测验或测量 C.价值判断
B.描述 D.协商
26.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所关心的问题,这种观点属于以下哪种评价模式 A.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B.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27.纵观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成为教学领域基本观念的是以下哪种认识论 A.行为主义 C.建构主义
B.认知主义 D.还原主义
28.20世纪70年代以前,课程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是 A.经验研究 C.量的研究
B.理解研究 D.质的研究
-本套试题共分4页,当前页是第3页-
29.教育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去感受并建构生活世界那种生动的、充满“人格主义态度”的交往,这反映的是 A.多元主义价值观 C.主体教育观
B.教育民主化 D.唯科学主义
30.主旨在于突破“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对课程领域控制的课程研究范式是 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组织范式
B.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实施范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答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整合的思想。32.简答加涅智力技能学习的条件。
33.简答布卢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情感领域的基本内容。34.简答经验课程的优点与缺点。
35.简答三种典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内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请具体阐述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及内涵。37.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对于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这样一种观点:
每一个人的命运靠自己来主宰,但对他人又有责任和义务,他们是“自主”与“责任”的统一。评价者与被评价者、教师与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都是平等的主体,评价过程是一种民主参与、协商和交往的过程,体现价值多元、尊重差异的基本性格,反对量的评价方法,主张质的评价。请从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出发,对以上材料展开分析。
-本套试题共分4页,当前页是第4页-
第二篇:201404自考课程与教学论真题
绝密 ★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课程理论专家是 A.博比特 C.查特斯
2.实践性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是 A.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D.综合分析 B.泰勒 D.杜威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基本价值取向是 A.理智兴趣 C.解放兴趣
4.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C.卢梭
B.夸美纽斯 D.拉特克 B.实践兴趣 D.科学兴趣
5.“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这句话出自 A.《理想国》 C.《民主主义教育》
B.《儿童与课程》 D.《爱弥儿》
6.第一次明确论述了“教育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C.桑代克
B.班杜拉 D.斯金纳 7.杜威教学理论核心的理论基础是 A.发生认识论 C.实用主义哲学
8.“三大新教学论流派”指的是
A.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 B.自然教学论、经验教学论、实践教学论
C.认知主义教学论、行为主义教学论、人本主义教学论 D.要素主义教学论、永恒主义教学论、建构主义教学论 9.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是 A.过程模式 C.实践模式
B.目标模式 D.整合模式 B.主知主义心理学 D.科学主义哲学
10.提出“最近发展区”这一著名理论假设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维果茨基 D.皮亚杰
11.“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种教学目标的取向是 A.表现性目标取向 C.生成性目标取向 12.行为目标的具体特点是 A.学术性、具体性、基本性 C.具体性、精确性、可操作性 13.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包括 A.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B.智力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 C.智力技能、态度、动作技能 D.认知领域、态度、言语信息
14.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卢梭的“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理论”、以及“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理论”都主张 A.课程内容即教科书知识 C.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15.与提示型教学方法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是 A.接受性学习C.自主性学习
B.社会性学习D.探究性学习
B.课程内容即当代社会生活经验 D.课程内容即学科知识 B.可操作性、学术性、专门性 D.基本性、专门性、可操作性 B.行为目标取向 D.普遍性目标取向
16.在课程发展史上,课程组织的基本标准与原则最早见之于 A.博比特的《怎样编制课程》 C.拉格的《课程编制:过去与现在》
B.查特斯的《课程编制》
D.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7.以英国为核心发展起来的功利主义课程论形成于
A.17世纪 C.19世纪
B.18世纪 D.20世纪
1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 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既在一些主题或观点上相互联系起来,又保持各学科原来的相对独立”,这种课程属于 A.合成课程 C.融合课程
20.最早实行选修制度的学校是 A.美国的中学 C.德国的大学
21.螺旋式课程的最初倡导者是 A.布卢姆 C.布鲁纳
B.施瓦布 D.凯勒 B.英国的中学 D.法国的大学 B.相关课程 D.广域课程
22.学生向教师签订学习契约,这被称为“工约”。把这种作业安排作为主要措施之一的教学组织是 A.班级授课制 C.文纳特卡计划
B.道尔顿制 D.凯勒计划
23.在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看来,课程变革是 A.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C.一种线性过程
B.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D.全面更新课程内容的过程
24.“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D.暗箱式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把评价的本质视为描述的时期属于 A.第一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6.在价值观上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评价是 A.课程与教学的目标取向评价 C.课程与教学的主体取向评价
B.课程与教学的过程取向评价 D.课程与教学的结果取向评价
27.在理论上,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并代表着课程与教学评价发展方向的是 A.差别模式 C.回应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D.外貌模式
28.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是一种 A.精英主义的教育
C.旨在提升国际理解能力的教育
B.以高质量为核心目标的教育 D.谋求平等与高质量兼得的教育
29.“建构主义的立场,如果认真对待的话,即是与知识、真理和客观性等传统概念直接相冲突的,它们要求从根本 上去重建个人关于实在的观念。”这是 A.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 C.温和建构主义的观点
B.信息加工建构主义的观点 D.激进建构主义的观点
30.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模式 C.随机访问教学模式
B.合作教学模式 D.支架式教学模式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有意义学习产生的条件。32.简述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33.如何理解“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 34.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35.简述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你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实践状况,分析其意义。
37.剖析个别化教学组织的三个误区:“留级制度”、“降低学力水准”和“能力分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学习《石钟山记》一文时,出现了如下的情况:
师:作者不迷信前人的说法,自己在深夜去探究其得名的原因,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生1:勇于探索。
生2:不盲从,不迷信权威。生3:实事求是,勤于实践。
这时我听到了另外一个声音:他为什么在深夜去而没有白天去呢? 学生哄然大笑。
这句话显然答非所问,属于“节外生枝”。我当时一愣,随即冷静下来,没有去责问这位同学,而是马上说:“对呀,他为什么深夜去呢?xx同学动了脑筋,说明他肯于思考,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好不好?”
然后,我就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和分析。学生们思考积极,讨论热烈,发言踊跃。有的说夜深人静能更清楚听到水石相击的声音,有的说到了晚上湖水受潮汐现象的影响,流速更快,所以发出的声音更大„„
请分析上述材料所体现的课程实施取向及其基本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此种课程实施取向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意义。
第三篇:课程与教学论历年真题
2003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1.通过对知识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主自由的活动。这种课程开发的模式为A.目标模式 B.过程模式C.情境模式 D.批判模式 2.杜威所代表的课程论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C.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D.永恒主义课程论
3.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
4.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在于澄清()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B.学校课程的价值C.社会生活的价值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
5.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示活动教授课程内容、学生接受并内化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类型为()A.共同解决问题型 B.启发型C.提示型 D.自主型
6.从课程研究的一般趋势来看,研究内容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的研究,走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A.决策研究的整合 B.理解研究的整合C.实施研究的整合 D.评价研究的整合 7.“文纳特卡制”的创立者是()A.巴班斯基 B.布卢姆C.华虚朋 D.瓦根舍因 8.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A.杜威 B.卢梭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9.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是()A.外部人员评价 B.总结性评价C.效果评价 D.质的评价 10.学生独立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类型称为()A.启发型 B.提示型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1.在教师的直接领导下整个班级的学生一起进行的学习,称为()A.合作学习B.分组学习C.个别学习D.同步学习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夸美纽斯 B.拉特克C.赫尔巴特 D.康德 13.继《理想国》之后西方最系统最完整的教育论著是()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 D.《我们怎样思维》
14.在泰勒看来,评价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A.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问题 B.结构的完整性问题C.结构的合理性问题 D.内容的可行性问题
15.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斯腾豪斯 B.泰勒C.塔巴 D.奥利沃
16.发现学习的倡导者是()A.奥苏贝尔 B.罗杰斯C.布鲁纳 D.赫尔巴特
17.提出教学设计“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 B.加涅C.杜威 D.布鲁纳 18.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C.高难度原则 D.高速度原则 19.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A.洛扎诺夫 B.瓦根舍因C.施滕策尔 D.博莱 20.下列表述中不是赞科夫关于一般发展的论说的是()A.一般发展包括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身体发展B.一般发展不等于全面发展 C.一般发展不等同于特殊发展D.一般发展排斥特殊发展
21.下列选项中不是典型的活动课程理论形态的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永恒主义课程论C.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22.“经验课程”又可称为()A.生活课程 B.生命课程C.潜在课程 D.综合课程
23.行为目标具有的特点是具体性、可操作性和()A.精确性 B.普遍性C.规范性 D.模糊性 24.“超越论”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25.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具体体现教育价值的是()26.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与教学目标 D.课时目标 26.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 B.杰克逊C.巴罗 D.杜威 27.道尔顿制的创立者是()A.帕克赫斯特 B.华虚朋C.凯勒 D.杜威 28.认为“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这是课程实施的()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C.主体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9.表现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B.唯科学主义C.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30.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主义倾向。这是()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利维的教育评价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2.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符合哪些要求? 33.随机访问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34.简要说明课程与教学目标三个基本来源的含义。
35.简述兰德课程变革动因模式发现的课程变革过程的三个阶段。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6小题12分,第37小题13分,共25分)36.论述教学对话的性质与策略。37.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
2004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A.博比特《课程》的出版 B.博比特《怎样编制课程》C.查特斯《课程编制》的出版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
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实质是追求()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活动兴趣 3.杜威关于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实质是()
A.阶段性原则 B.连续性原则C.序列性原则 D.统一性原则
4.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A.斯金纳 B.拉伊C.格拉泽 D.加涅 5.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A.康德B.赫尔巴特 C.拉特克 D.夸美纽斯 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A.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B.情境、主体、协作和意义建构 C.情境、主体、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主体、协作和会话
7.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克拉夫基和(A.洛扎诺夫B.瓦•根舍因 C.施滕策尔 D.博莱 8.被认为是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者、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的是()。A.施瓦布B.杜威 C.哈里斯 D.泰勒
9.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一种通过协商而形成的心理建构,坚持价值多元性,反对管理主义倾向”的是()。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D.第四代评价
10.第一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康德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1.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理念实质上就是追求教育()。A.平等与平均的内在统一 B.高质量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D.平均与高数量的内在统一
12.实践性课程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是()。A.决策B.审议C.理解 D.建构 13.被称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是()。
A.《民主主义与教育》B.《教育过程》C.《实践:课程的语言》D.《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14.美国学者多尔指出“公认的课程定义,已从学程的内容、科目及学程表,变为在学校领导或指导下给学习者提供的一切经验。”这一有关课程的定义倾向于认为课程是()。A.学科 B.文化 C.目标 D.体验
15.随机访问教学的心理学基础是()。
A.认知弹性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类评价称为()。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量的评价 D.质的评价
17.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学观可以简称为()。A.塑造说 B.展开说 C.预成说 D.内烁说
18.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课程计划制定的重视,纷纷开始重视课程变革过程中的另一个环节,即()。
A.课程内容的选择 B.课程内容的组织 C.课程实施 D.课程评价 19.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C.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20.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的内容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以研究“如何理解课程”为主。这种研究取向把课程视为(A.动作表征B.心理体验C.符号表征D.生活体验 21.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A.顺应 B.同化C.联想 D.平衡 22.加涅按照学生的学习结果,把学习分为五类,它们是()。A.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发现学习、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
B.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论学习、简单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C.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动作链索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D.理智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23.“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提出者是()。A.赞科夫B.维果茨基 C.皮亚杰 D.布鲁纳 24.“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创立者是()。A.斯金纳B.赞可夫C.罗杰斯D.布鲁纳 25.“指向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这种目标称为()。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26.“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一种评价,成为()。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27.20世纪9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倡的“国际理解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知识主义价值观C.精英主义价值观D.主体教育观
28.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划分为古典考试型时期、心理测量占统治地位时期、后现代时期的人是()。A.施瓦布B.斯滕豪斯 C.泰勒 D.利维
29属于“质的研究”的研究方法是A.行动研究 B.测量研究C.问卷调查研究D.实验研究 30.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B.卢梭C.夸美纽斯D.柏拉图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32.提示型教学方法具有哪些教育价值? P169 33.如何看待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P244-245 34.如何理解教学对话的性质?
35.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开发隐性课程。P254-255 37.试比较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不同,并谈谈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目标模式的涵义:以目标位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围绕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2分)
过程模式的涵义:通过对知识的和教育活动的内在价值的确认,鼓励学生探索具有教育价值的知识领域、进行自由自主的活动(2分)
对目标模式的批判:误解了知识的本质,误解了改善课程实践的过程的本质(2分)过程模式的内容或任务: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2分)
结合实际谈到过程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内在价值或者谈到过程模式强调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学习结果的都给分(满分为4分)
四、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依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基本取向理论,分析研究性学习评价更注重哪些取向?(2)如何理解研究性学习评价取向的本质?
(3)这些评价的取向对我国目前课程改革有何意义? 全国2005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威斯特迈
2.为了明确而清晰地陈述目标,泰勒建议使用“二维图表”形式。构成此“二维图表”的分别是()A.教师和学生B.社会和生活
C.目标和过程D.行为和内容
3.人本主义教育家为之心仪的教育目标是(A.自我实现B.道德完善C.个性发展D.知识获取
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5.“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
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6.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B.活动性 C.连续性D.积极性
7.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
A.进步主义课程B.学术中心课程 C.永恒主义课程D.要素主义课程
8.提出目标游离评价的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
C.普罗沃斯D.莱斯
9.“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体验性目标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D.表现性目标
10.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
A.独立论B.统一论
C.平行论D.超越论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
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12.“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
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3.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B.进步主义运动C.八年研究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实践C.方法D.拓展
15.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B.高级学习
C.分散学习D.集中学习
16.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D.选修课程
1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18.美国教育家克伯屈提出的概念是()A.附带学习B.附学习C.机械学习D.有意义学习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D.STS课程
20.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21.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B.奥苏伯尔C.布鲁纳D.赞科夫
22.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的价值取向是()A.泰罗主义B.实证主义C.唯科学主义D.普遍主义
23.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忠实取向D.背离取向
24.“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B.教学的直观性C.教学的因材施教D.教学的循序渐进
25.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B.高速度原则C.高难度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26.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D.活动课程论
27.以人的自由与解放作为评价的根本目的,这是评价的()A.目标取向B.过程取向C.主体取向D.客体取向
28.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B.经验论C.文化论D.兴趣论
29.“我长期地寻找一个所有这些教学手段的共同的心理根源。„„教学的原则,必须从人类心智发展的永恒不变的原始形式得来。”以上表述体现了()A.“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B.“教学适应自然”思想 C.“教学尊重儿童兴趣”思想D.“教学的直观性”思想
30.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实践理性B.科技理性C.工具理性D.解放理性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32.简述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33.泰勒认为,选择学习经验必须遵循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分别是什么?
34.简述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三种张力及其相对应的三种基本价值取向。
35.简述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的主要内容。
三、36.自主型教学方法的作用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自主型教学方法? 37.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38.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A.泰罗 B.博比特C.查特斯 D.坦纳
2.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 D.远景发展区 3.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连续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整合性 5.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STS课程 B.轮形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6.支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是()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7.以下”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的是()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8.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9.”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卢姆 B.麦克尼尔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1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12.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 13.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A.泰罗主义 B.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C.泰勒原理 D.惠勒原理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15.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6.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7.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D.指导者18.泰勒认为,”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
A.学习经验 B.学习环境C.学习条件 D.学习目的
B.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概念是(A.STS课程B.隐性课程C.附带学习D.副学习2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2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23.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称为()A.总结性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C.斯金纳 D.兰德
2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D.课程评价范式 26.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A.上课 B.训练C.主动作业 D.被动作业
27.”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A.决策 B.审议C.建构 D.协商 28.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类型是()A.诊断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质的评价 D.效果评价
29.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旨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的课程实施原则是()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C.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30.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C. 福禄倍尔 D.哈尔尼希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
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2分),其次,„„见书p329(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1)用15分钟以内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上,以百分百的正确度,填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人民政府驻地。
(2)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以上两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哪两种取向?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的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不同的目标取向?
答案要点:第一种表述是行为目标取向。(2分)第二种表述是 表现性目标取向。(2分)判断依据:
第一种表述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性,既指出了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3分)
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些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此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
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动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A.洛克B.斯宾塞C.杜威D.克伯屈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B.选择教育经验C.组织教育经验D.评价教育计划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B.“兴趣论”思想C.“文化论”思想D.“泛智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A.相关课程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
A.哲学取向B.心理学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D.背离取向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 A.活动兴趣B.技术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A.及时反馈B.个别指导C.成绩记录D.合作学习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D.发展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变革B.课程采用C.课程计划D.课程实施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D.意义建构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B.统一论C.平行论D.超越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A.《老师,再见!》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D.《隐性课程论》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D.发现学习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C.《大教学论》的出版
D.《爱弥儿》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B.麦克尼尔C.斯腾豪斯D.斯皮伯格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B.活动性C.连续性 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示C.展示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B.麦克尼尔C.维果茨基 D.裴斯泰洛齐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A.个性原则B.合作原则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自我完善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A.制度课程B.体验课程C.理想课程D.正式课程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
()A.《爱弥儿》B.《爱的教育》
C.《教育漫话》D.《理想国》
1-5CACDD 6-10CBDDA 11-15BCDCA 16-20ACBCA 21-25CDACA 26-30AADBA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P18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P182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P325-329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P218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P105-106
三、论述题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P259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P357
四、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
(p205 自主型教学方法,反映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非指导性教学,特征P142教师是促进者)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课程与教学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活动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 A.查特斯B.奥利沃 C.博比特D.施瓦布 2.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 3.“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追求是()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知识兴趣
4.倡导教学是一项塑造儿童心灵的艺术。教师不是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为自然之助手,而是儿童观念的提供者、多方面兴趣的控制者。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教育家()A.夸美纽斯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5.在西方英语世界中,最早提出“课程”一词是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其作者是著名教育家()A.卡斯威尔B.坎贝尔C.坦纳D.斯宾塞 6.20世纪末课程与教学的重新整合充分汲取了一个世纪以来人类认识发展和价值探究的精华,它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D.工具理性 7.“过程模式”是由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系统确立的,代表人物是()A.塔巴B.斯藤豪斯 C.皮斯特D.坦纳
8.布鲁纳用“表征系统”的概念来表述儿童认知发展的特征。他认为儿童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它们是行为表征、图象表征和()A.言语表征 B.形象表征 C.实物表征 D.符号表征
9.为了激活新旧知识之间的实质性联系,提高已有知识对接受新知识的有效影响,奥苏贝尔提出了(A.比较组织者 B.陈述性组织者 C.说明性组织者 D.先行组织者 10.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要具备基础性、范例性和()
A.基本性 B.预备性 C.要素性 D.启发性
11.斯金纳根据操作条件反应的学习理论,将预先审定的教材精心组织成有逻辑的顺序,借助改进的教学机器,使学生能以个别化的方式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机器教学 B.程序教学 C.强化教学 D.编程教学
12.布卢姆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领域”和()A.技能领域 B.社会性领域 C.情感领域 D.语言领域
13.当课程开发以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为基点,强调学科知识的优先性的时候,这种课程即是()A.永恒主义课程 B.知识论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D.学科中心课程 14.学生独立地解决由他本人或教师所提出的课题,教师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提供适当帮助,由此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与人格的教学方法是()A.提示型教学方法 B.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C.自主型教学方法 D.课堂讨论型教学方法 15.夸美纽斯创立的“泛智课程”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泛智论 B.经验论 C.文化论 D.兴趣论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原理、技能、价值观与()
A.方法 B.过程 C.学生 D.教师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尊重差异的前提下找到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将之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具有这种课程取向的课程类型称为()
A.分科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把整个班级分成许多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自主性的共同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 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21.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践的具体过程,称为()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真正的课程是老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既有的课程变革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这是 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D.课程创生取向 23.以课程或教学计划的预定目标为依据而进行的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地揭示和描述评价对象的各种特质,彰显其中的意义,促进理解。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数理统计的手段,从大量个别情境中归纳出课程开发的规律与程序,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
A.量的研究方法 B.质的研究方法 C.纵向研究方法 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数理——逻辑结构的基础上,由概念原理和规律规则所构成的世界,称为()
A.科学世界 B.儿童世界 C.生活世界 D.成人世界
27.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 B.校本课程开发 C.国家课程 D.国家课程开发 28.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这个区域被称为()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 C.过渡发展区 D.最近发展区
29.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于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建立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与以派纳、格鲁梅特、格林、阿普尔等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论,合起来统称为()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泰勒原理选择学习经验的一般原则。P80 32.简述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及价值取向。P167168 33.简述教学对话的性质。P203 34.简述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P227 35.简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内涵与特征。P356357
三、论述题36.试分析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答:基本特征P142 共4点 对我国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p143 共3点
37.什么是自主性教学,试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自主性教学方法?运用它有什么积极的作用?P205-207
四、材料分析题(16分)38.下面是《杰斯帕问题解决系列》教学案例介绍: 答案要点:哪一种教学模式:情境教学。(2分)
特征:(1)学习者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2分
(2)情境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3)问题中心。(2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3分 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
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
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1-5CBCAC 6-10ACDCA 11-15BDCCC 16-20CCDAD 21-25ACDDC 26-30DCBAD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4个特征P97-100
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P177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P194-195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P358-359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P135-13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P274-284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P321-323
四、怎样落实综合课程?p240
五、2008年7月份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p97-98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P198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P304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54-56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P234-237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P170-176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P21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P320 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
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110CACBA, BACCD 1120BBCDA, CCCBD 2130ADBAD, DDCB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P6.博比特2分);所谓”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4分
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20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
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P164 把评价视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协商“进行的共同心理建构过程(2分)评价是受”多元主义“价值观所支配的1分;评价是一种民主协商、主体参与的过程,而非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控制过程,学生被评价者)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2分评价的基本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1分。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P97-98 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2分);注重直觉思维(2分;注重内部动机2分 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P70-73 课程与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变革(2分;教学作为课程开发过程2分课程作为教学事件2分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303-304 36.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实施过程是课程变革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2分。在此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征:1教学设计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的实践活动(2分);2教师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并得到实质性体现2分以3学生开始进入教学设计过程,教学设计离不开学生的主体参与(2分。启示: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分,最高分为4分。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P207-209 37.不同点:三种教学方法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社会性学习、自主性学习。1分而且三种教学方法在功能上也有差异:提示型教学方法适合于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新知识、新信息(2分);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适合于”集体思维过程"的运用,适合于社会态度的养成(2分h自主型教学方法适合于独立探究与发现,适合于自主性人格的发展(2分。内在联系: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渗透(1分;三种教学方法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连续体1分)。选用建议:根据回答情况酌情给 1一3 分。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主要特征z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根据结合材料分析的情况酌情再给1-7分答:p353-355 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全国2010年4月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课程开发的“工作分析”方法的教育家是A查特斯B奥利沃C、博比特D、施瓦布 2、1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学科结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即()A、进步主义课程B、要素主义课程C、永恒主义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3、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教育家是(A、拉特克B赫尔巴C夸美纽斯D、斯太克
4、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B、呈现C、拓展D、方法
5、杜威在其1902年出版的著作中曾针对传统教学割裂儿童与学科而使儿童完整的经验被肢解的问题,提出在经验的基础上真正使儿童与学科统一起来。这本不朽名著是()A、《儿童与课程》B、《民主主义与教育》C、《我的教育信条》D、《明日之学校》
6、现代课程之父泰勒在20世纪初所创立的课程开发模式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其课程开发模式被称为()A、目标模式B、过程模式C、表现模式D、普遍模式
7、斯藤豪斯认为,课程开发的任务就是要选择活动内容,建立关于学科的过程、概念与标准等知识形式的课程,并提供实施的A、目标原则B、过程原则C、评价原则D、组织原则
8、奥苏贝尔学习理论最根本的特点是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提出了()A、接受学习B、发现学习C、有意义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指的是奥苏贝尔所说的()A、好奇心B、认知驱力C、附属驱力D、自我驱力
10、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假设理论是()A、潜在发展区B、实际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D、现有发展区
11、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高速度原则B、高难度原则C、小步子原则D、逐渐分化原则
12、“是教育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是学生和教师关于经验和价值观生长的‘方向感’。”这指的是()A、行为目标B、生成性目标C、表现性目标D、体验性目标
13、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三种典型观点,它们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统一论B、平行论C、超越论D、独立论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课程开始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A、课程目标B、课程计划C、学习者的经验D、学习过程的价值
15、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是属于()
A、综合学科课程B、经验课程C、科目本位课程D、学术中心课程
16、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概念、方法、技能、价值观与()A、原理B、过程C、学生D、教师
17、把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分成各部分,在不同的学习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类型,由此形成一个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这种课程类型的组织体系称为()A、课程要素B、课程组织C、课程结构D、课程目标
18、最先在理论上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的是捷克著名教育家(A、裴斯泰洛齐B、福禄贝尔C、赫尔巴特D、夸美纽斯
19、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这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可称为()A、直线式课程B、螺旋式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20、学生之间不交换信息,每一个人自主展开问题解决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称为()A、分组学习B、个别学习C、同步学习D、交差学习
21、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计划B、课程变革C、课程实施D、课程采用
22、以一定的方法对课程或教学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称为A、课程与教学的评价B、课程与教学的实施C、课程与教学的目D、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23、要求脱离预定目标,以课程计划或活动的全部实际结果为评价对象,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示这些结果,这种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B、目标游离评价C、形成性评价D、总结性评价
24、力图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化为数量,进而从数量的分析与比较中推断某一评价对象的成效。这种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B、内在评价C、质的评价D、量的评价
25、主要受艺术、人文学科、社会理论的影响而产生,揭示?量的研究“之”客观性“假设的虚假性甚至欺骗性,确立了研究者价值参与的合理性,尊重研究对象之个别性与独特性,摧毁了”多数“对”实在“的专断。这种课程研究的方法称为()A、量的研究方法B、质的研究方法C、纵向研究方法D、横向研究方法
26、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称为()A、科学世界B、儿童世界C、生活世界D、成人世界
27、认为人的心灵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而外部世界则没有任何独立性,那么这种建构主义就是()
A、激进建构主义B、社会建构主义C、信息加工建构主义D、社会文化认知观
28、从研究内容看,正在超越课程开发研究,趋向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理解研究的整合;从研究方法看,正在超越量的研究,趋向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整合。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29、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这是()A、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B、文化研究的发展趋势C、课程研究的发展趋势D、社会研究的发展趋势 30、“泛智课程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其创立者为()A、赫尔巴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卢梭
1-5ADADA 6-10ABCBC 11-15DBCCC 16-20ACDDB 21-25DABDB 26-30CACAC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卢梭发现教学论的基本内涵。1-30 答卢梭的发现教学论具有如下三个内涵 1发现是人的基本冲动卢梭认为人天性好动在好动这一天性的基础上发展出 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寻求知识、发现知识的动力 2发现教学的基本因素是兴趣与方法。贯穿卢梭教学论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问 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由这个中心思想卢梭得出 了关于良好教学或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 方法 3活动教学与实物教学是发现教学的基本形式。既然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 活动中产生对世界的好奇心在活动中发现了世界也认识了自我所以倡导活动教 学在卢梭看来就是必然的 4发现教学指向于培养自主的、理性的人格。卢梭提倡发现教学其终极目的是 培养儿童自主的、理性的人格。
32、试述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2-142 答非指导性教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如下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成长、健康与适应的内驱力坚决排除各种有碍于学生成长 和发展的障碍 2强调情感因素强调教学情境的情感方面而不是理智方面。要求教学要尽可能 直接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而不是借助理性的方法去干预或重组学生的情感 3强调学生“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不关心他过去的情感和经验 4强调本身就能促进学生经验生长的人际接触和人际关系。
33、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的缺陷是什么?7-317
答在对评价领域的发展历史进行四阶段划分时古巴和林肯认为第一、二、三代评价 的缺陷是 1“管理主义的倾向”古巴和林肯认为在上述三代评价活动和评价理论中教育 管理者与评价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很少受到挑战 2“忽视价值的多元性”。美国自有史以来其价值观即建立在所谓“文化大熔炉” 的基础之上这个基础的实质事实上就是“基督教伦理”学校强调的“文化遗产” 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的基督教”遗产而所谓的“客观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工具” 都植根于这样一种价值标准之中 3“过分依赖科学范式”。对评价者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像其他社会科学工 作者那样积极采用和模仿自然科学中的实证探究方法
34、简述学科课程的局限。5-219
答 学科课程具有如下缺陷或限制(1)由于学科课程是以知识的逻辑体系为核心组织起来的这容易导致轻视学 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代表着成人的世界、体现着成人的意志的逻辑知识与 儿童的世界、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非直接同一过于强调逻辑知识势必导致漠 视儿童的现实的需要和经验导致死记硬背。再者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有机 整体这个整体不能人为分解为“数学部分”、“语文部分”、“化学部分”、“历史部分”等等因此过于强调学科课程也有可能导致肢解学生完整的生 活。(2)每一门学科课程都有其悠久的学术传统、都有其相对独立和稳定的逻辑 系统这容易导致忽略火热的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3)学科课程也容易导致单调的教学组织和划一的讲解式教学方法。学科课程变革起来难度较大学科课程不是价值中立的它体现着不同社会群 体的利益当某些学科纳入课程体系之后既得利益者就会抗拒变革。再者 由于社会政治经济需要和市场价值的差异不同学科课程之间存在着等级 差别 这也阻碍着课程变革。
35、客观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8-346 答 客观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是外在于人的心灵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知 识即是对“客观实在”的摹写或反映知识的真理性是由其与“客观实在”符 合的程度决定的知识因而是客观的。教学过程即是传递客观知识的过程。由“客 观主义”知识观必然派生出决定论的知识观和还原主义知识观。所谓“决定论” 是指知识是由“客观实在”所决定的“客观实在”是第一性的、起决定作用的。作为知识传递过程的教学也具有客观性它也是由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教学结果 完全是可预期的、可重复的。因此教学应遵循客观规律、遵循固定的程序和步 骤。这是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观点。所谓“还原主义”是指复杂的知识 可以被还原为、觯释为一些简单的单项知识而这些简单的单项知识组合起来即 可获得较高层次的知识。这显然是程序教学对知识的基本看法。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它的优势与局限。3-166
答生成性目标的价值取向 “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对“实践理性”的追求。它强调学生、教师与教育 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乍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生成 性目标”是过程取向的。生成性目标的优势 “生成性目标”取向消解了“行为目标”取向所存在的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 之间的二元对立。当过程与结果、手段与目的被内在地统一起来之后课程与教 学目标就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中所产生的自己的目 标而不是课程开发者和教师所强加的目标。学生有权利也能够决定什么是最值 得学习的当学生从事与自己的目标相关联的学习的时候他们会越来越深入地 探究即已有的知识。生成性目标的局限 1运用“生成性目标”就意味着教师要能够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但大 多数教师并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2即使有许多教师受过对话方面的训练有些人也可能不运用这种互动性教学 方法因为这需要额外的计划和努力。教学对许多教师而言是一种工作 而不是生活的使命 3即使许多教师把教学视为其生活的使命他们也很难同时与一个班级的几 十名儿童展开对话 4学生有时并不知道学习什么对他们是最好的他们需要教师告诉他们应当 做什么 5基于“生成性目标”的课程与教学太开放了学生可能永远都不会费神去 发现像语法、代数、物理学等必要学科的适切性
37、论述建构主义教学观。8-351 答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1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 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2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 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 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 的过程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 建构主 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四、答这段对话反映了教学方法中的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其基本内涵是通 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晨 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和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 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 包括“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两种基本形态。运用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也 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 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洞察的前提下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更有效地利用。否 则教学对话和课堂讨论可能很难开展即使开展起来也有可能非常肤浅、流于形 式。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常把提示型教学方法与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结合起 来使用通过前者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基础知识通过后者使所学知识不断深化、真正 成为发展资源。在这个对话里苏格拉底首先姑且承认尤苏戴莫斯关于“正义”问题的见解然后 基于尤苏戴莫斯的见解而引出种种新的问题请他回答最终使尤苏戴莫斯意识到自己最 初的关于“正义”的见解是不完善的、愚蠢的从而愿意“收回已说过的话”。通过对自己的已有见解的“破”的过程也就深化了对问题的认识这不仅为 真理的确立奠定了基础而且本身就是确立真理的过程。全国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B.麦克尼尔 C.查特斯D.波特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A.相关化B.专门化 C.融合化D.广域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建构兴趣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A.“基础教养论”B.“中间语言” C.“最近发展区”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A.《教学的艺术》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
A.明了阶段 B.联合阶段 C.系统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裴斯泰洛齐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A.赞科夫B.皮亚杰 C.瓦根舍因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
A.生成性目标取向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A.主动适应论 B.被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探究性学习B.自主性学习C.社会性学习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
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
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A.引领者B.管理者 C.促进者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B.示范 C.展示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
A.学术性和逻辑性B.顺序性与重复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
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A.微型课程 B.STS课程 C.轮形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A.美国 B.英国 C.德国 D.法国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A.杜威 B.克伯屈 C.鲍尔斯和金蒂斯D.杰克逊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
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A.总结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四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A.描述 B.心理建构 C.测验或测量 D.判断
26.“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这种评价模式是()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理解范式”把课程视为()A.学校材料 B.学校文化 C.师生的经验 D.符号表征
28.在教育公平的问题上,当前我们应该秉持的理念是()A.以提高质量为主,以平等为辅 B.以平等为主,以提高质量为辅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 A.利益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
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全国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A.博比特
B.泰勒 C.查特斯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
A.《儿童与课程》
B.《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B.麦克尼尔 C.施瓦布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
A.《教学的艺术》
B.《大教学论》
C.《实验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A.福禄贝尔
B.奥苏贝尔
C.斯金纳
D.裴斯泰洛齐
6.“发展性教学论”、“发现教学论”、“范例教学论”这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共同理论基础是()A.认知理论
B.建构主义理论 C.情感理论
D.行为主义理论
7.学习根据类别对各种事物作出反应,学习对事物分门别类的一种能力,这种学习属于()A.辨别学习
B.问题解决学习
C.规则学习
D.概念学习
8.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公式,然后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概念与面积计算,这种学习类型是(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概念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
A.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调和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A.提示型
B.复合型 C.自主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
B.训练 C.探究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B.实践理性 C.唯科学主义
D.解放理性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顺序性
B.整合性 C.连续性
D.逻辑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实用主义
B.自然主义 C.人本主义
D.改造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
B.克伯屈 C.杰克逊
D.阿普尔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评价
B.课程标准 C.教学活动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A.形成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第三代评价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
A.测验或测量
B.判断 C.心理建构
D.描述
26.我们通常所称的“传统评价模式”是指()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回应模式
D.外貌模式
27.在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开发范式”把课程视为()A.师生经验
B.符号表征
C.学校材料
D.学校文化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
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
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全国2012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博比特、查特斯等人于20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被称为()A.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
B.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
C.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
D.泰勒原理
2.下列不属于“学术中心课程”之特征的是()A.结构性
B.实践性
C.专门性
D.学术性
3.下述不属于施瓦布提出的三种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A.实践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C.折中的艺术
D.整合的艺术
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5.下列不属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A.实验教学论
B.发展性教学论
C.发现教学论
D.范例教学论
6.杜威所倡导的教学是()
A.教育性教学
B.问题解决教学
C.发现教学
D.情境教学
7.以下关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20世纪初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B.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C.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广泛目标
D.被看作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
8.布鲁纳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由结构上迥异的三类表征系统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质的飞跃过程,这三类表征系统不包括()
A.行为表征
B.言语表征
C.符号表征
D.图像表征
9.以下关于学习层级理论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是以已经习得的知识技能为基础的
B.学习较为复杂的、抽象的知识技能,是以较为简单、具体的知识技能为基础
C.前一层级的学习为后一层级的学习做好准备
D.教师设计教学时,通过分析后一层级学习的结果确定学生的内部条件,以确保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10.程序教学设计的关键因素是()
A.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B.程序教材的编制和教学范例的使用
C.教学范例的编制和先行概念的使用
D.即时强化的策略和教学机器的使用
11.奥苏伯尔提出的教学策略是()
A.发现学习
B.程序教学
C.最近发展区
D.先行组织者
12.“参观动物园并讨论那儿有趣的事情”这一课程目标属于()A.普遍性目标
B.行为目标
C.生成性目标
D.表现性目标
13.在学科本位综合课程中,“能够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程整体”指的是()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综合课程
14.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属于学科课程中的(A.科目本位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综合学科课程
D.儿童中心课程
15.持有课程创生取向的学者会认为,教师的角色是()
A.课程消费者
B.课程执行者)
C.课程开发者
D.教书匠
16.把某项课程变革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过程称为()
A.课程变革
B.课程实施
C.课程计划
D.课程采用
17.课程知识主要是由课程专家在课堂之外,用他们认为是最好的方法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这一观点属于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古德莱德所划分的五个课程层次中,“理解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属于课程变革过程中的()
A.课程变革阶段
B.课程实施阶段
C.课程计划阶段
D.课程采用阶段
19.搜集课程开发或实施过程各个局部优缺点的资料,将其作为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之依据的评价是()
A.总结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0.只就课程计划所涉及的学生经验的类型、课程内容的性质、组织等来对课程计划作出判断,至于效果则在评价关注的范围之外。这类评价是()A.诊断性评价
B.质的评价
C.内在评价
D.效果评价
21.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科学化”,以“自然科学范式”为理论基础的评价是()A.目标取向的评价
B.过程取向的评价
C.主体取向的评价
D.效果取向的评价
22.从评价与预定目标的关系来区分,可以将评价分为()A.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B.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D.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3.认为评价就是测量,评价者的工作就是测量技术员的工作——选择测量工具、组织测量、提供测量数据。这一基本特点属于()
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24.被人们称为“传统评价模式”的是()
A.差别模式
B.外貌模式
C.目标达成模式
D.回应模式
25.将课程置于广泛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种族等背景上来理解,联系个人深层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体验而寻找课程的意义。这种课程研究取向被称为()A.程序主义
B.课程开发范式
C.概念重建主义范式
D.课程理解范式
26.“谋求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实现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融合”,意味着在课程改革中应确立起()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的理念
C.主体教育观
D.教育公平的理念
27.强调知识建构的社会性质,强调合作、交往和共享在知识形成中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
()
A.激进建构主义
B.温和建构主义
C.个人建构主义
D.社会建构主义
28.基于“认知弹性理论”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是()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29.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而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是
()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随机访问教学
D.协作教学
30.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环节是()
A.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B.呈现情境、随机访问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C.进入情境、引导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D.出现情境、引导探索、思维发展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变化的趋势。
32.简述在按照目标模式进行的课程开发中,如何确定教育目标。
33.简述教学过程的本质。
34.简述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的特征。
35.简述情境教学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以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领域”目标的分类为例,说明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7.班级授课组织有哪些基本特征?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在教育实践中改进我国班级授课组织。
全国2012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2.奥苏伯尔认为,机械学习的心理机制是()A.顺应 C.联想
3.课程开发过程模式的提出者是()A.杜威 C.斯腾豪斯
4.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A.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强化原理 D.经典性条件反应与平衡原理 B.艾斯纳 D.施瓦布 B.同化 D.平衡
5.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作为先知者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显然不符合非指导性教学的要求。所以,罗杰斯不愿意用“教师”一词,代之以()A.促进者 C.旁观者
B.监控者 D.主导者
6.《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7.“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C.艾斯纳
B.布卢姆 D.斯腾豪斯
8.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C.展示
B.呈示 D.口述
9.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 C.斯金纳
B.帕里斯 D.兰德
10.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11.对课程计划本身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C.量的评价
D.回应模式
B.内在评价 D.质的评价
12.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C.课程实施范式
13.认知弹性理论的代表是()A.斯皮罗 C.皮亚杰
B.维果斯基 D.布鲁纳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14.“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政府)与学校(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变革中的()A.地位问题 C.义务关系问题
B.权利关系问题 D.利益关系问题
15.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C.目标游离评价
B.场合驱动评价 D.效果评价
16.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构成要素是()A.情境、探索、会话和意义建构 C.情境、探索、知识和意义建构
B.知识、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D.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
17.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C.博比特
B.麦克尼尔 D.阿普尔
18.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C.要素主义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D.学科课程
19.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创立者是()A.康德 C.拉特克
B.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20.认为“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的教学观可简称为()A.预成说 C.外烁说
B.塑造说 D.预备说 21.泰勒认为,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选择教育经验 C.确定教育目标
22.提倡“自然教育”的教育家是()A.洛克 C.夸美纽斯
B.卢梭 D.柏拉图 B.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23.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兴起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学科结构运动 B.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C.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D.进步主义运动
24.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5.施瓦布认为,构成课程的要素有四个。这四个要素分别是()A.专家、教师、学生、教材 B.专家、教师、教材、环境 C.专家、师生、教材、环境
D.教师、学生、教材、环境
26.在加涅的学习层级理论中,下列学习类型按从低到高的序列排列正确的是(A.言语联想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B.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概念学习,辨别学习,问题解决 C.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 D.言语联想学习,规则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问题解决
27.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28.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A.SBCD模式 B.RD&D模式 C.兰德模式
D.情境模式
29.选修制的最初确立是在()A.幼儿园 B.小学 C.中学
D.大学 30.设计教学法的提出者是()A.克伯屈 B.杜威 C.范迪尼 D.夏皮罗)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32.布鲁纳用表征系统概念表述的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每一阶段的特点是什么?
33.如何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
34.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5.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看,学生的学习分为哪三种基本形式?请分别作出解释。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论述“行为目标”的价值取向及其优缺点。
37.论述斯腾豪斯“过程模式”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我国课程开发的启示。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中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第四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及答案2010至2011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A.《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编制》
B.《课程》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A.《潜在课程论》 C.《现代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C.教材
B.学生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教学的直观性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C.斯腾豪斯
B.艾斯纳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
http://www.xiexiebang.com
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C.并列学习
B.下位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A.发现式学习C.合作学习
B.讲解式教学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一般发展 C.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A.创造性发展 C.人格的完善
B.潜能的发挥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C.展示
B.显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 C.布鲁纳
B.赞科夫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A.课程要素 C.课程结构
B.课程组织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 C.整合性
B.顺序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
http://www.xiexiebang.com
A.要素课程 C.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直线式课程 C.显性课程
B.螺旋式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A.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变革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 C.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C.质的评价
B.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A.文化性 C.多元性
B.国际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A.理性知识 C.感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http://www.xiexiebang.com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 C.灌输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
http://www.xiexiebang.com
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提出“教育主要是为了成人生活,而非为了儿童生活。教育的基本责任是在准备50年的成人生活,而不是为了20年的童年及青年生活。”的教育家是()A.博比特 C.查特斯
B.泰勒 D.哈普罗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圣经”的课程著作是()A.《儿童与课程》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
3.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人物是()A.布鲁纳 C.施瓦布
B.麦克尼尔 D.派纳
4.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教育著作是()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5.http://www.xiexiebang.com
A.上位学习C.概念学习
B.下位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
9.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普遍性目标”取向的特点是()A.普遍性、规范性、模糊性 C.学术性、普遍性、基本性
B.学术性、专门性、规范性 D.基本性、专门性、理解性
10.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取向属于()A.表现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生成性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与社会是互动的、有机统一的,学校课程不仅适应着社会生活,而且还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这种观点是()A.被动适应论 C.调和论
B.主动适应论 D.超越论
12.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在教学方法类型上属于()A.提示型 C.自主型
B.复合型
D.共同解决问题型
13.赫尔巴特提出的关于教学的四个“形式阶段”包括明了、联合、系统和()A.复习C.探究
B.训练
D.方法
14.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相应的学习观是()A.有意义发现学习C.有意义经验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D.有意义机械学习
15.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生成性目标”取向追求的是()A.普遍主义 C.唯科学主义
16.课程的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顺序性 C.连续性
B.整合性 D.逻辑性 B.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17.经验自然主义的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人经验与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中,“设计”的核心是()A.个体已有的经验
B.做中学
http://www.xiexiebang.com
C.自愿的活动 D.交互作用
19.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A.实用主义 C.人本主义
20.提出“附带学习”概念的学者是()A.杜威 C.杰克逊
B.克伯屈 D.阿普尔 B.自然主义 D.改造主义
21.“隐性课程是学校暗默地、高效地灌输给学生的‘被合法化了的’文化、价值和规范,它是发挥着‘霸权’功能的日常意义体系”。这一观点属于()A.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22.人们为了弥补班级授课组织不能充分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缺陷,对班级授课组织提出了一系列补充措施。其中,比较有效的是()A.留级制度 B.降低学力水准 C.能力分组
D.“班级授课组织内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教学组织
23.从课程计划到课程实施之间有一个过渡环节,这个环节通常称为()A.课程评价 C.教学活动
B.课程标准 D.课程采用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结果的是()A.形成性评价 C.效果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http://www.xiexiebang.com
28.中国当前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之争、择校问题、民办教育与私立学校问题等)大都反映了()A.人们对教育公平的渴望 C.人们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渴望
B.人们对提高教育地位的渴望 D.人们对受教育权利的追求
29.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个要素是()A.学习材料、教师与学生、合作、意义 C.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
B.文本材料、情境、交往、意义 D.教学主体、情境、合作、意义建构
30.建构主义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特征是()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32.简述课程选择的含义及其基本取向。
33.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实践中综合课程的理想范例并不多,为什么?
34.简述课程与教学过程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35.“计算机为媒体的交往”对教学领域会产生哪些影响?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http://www.xiexiebang.com
37.从课程实施三种取向之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进行个性化的独立思考和学习探究,并能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结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误区。
在一些教师的观念中,新课程的教学实践就应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不讨论就不足以体现出新课改的理念。笔者曾观摩了一些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比武活动,参赛选手共上了14节课,其中有11节课都采用了分组讨论的形式。在一定意义上,不适宜的分组讨论已经成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的‘流弊’。
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也是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出了新的理念。学生被教师纷繁芜杂的‘问’搞得迷迷瞪瞪、晕头转向。笔者曾统计过,某个老师上公开课从开始一直‘问’到底,总共设计了60多个‘问’,课堂被‘问’得乱七八糟。‛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谈谈如何把握教学方法的实质,以及如何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
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A.博比特
C.查特斯
2.学术中心课程主张课程的()A.相关化 C.融合化
3.“泰勒原理”的深层价值取向是()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B.实践兴趣
D.建构兴趣 B.专门化 D.广域化
B.麦克尼尔
D.波特
4.维果茨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A.“基础教养论” C.“最近发展区”
B.“中间语言”
D.“居室教育学”
5.旨在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经典教育著作是()A.《教学的艺术》 C.《实验教学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学讲授纲要》
6.在赫尔巴特四个教学“形式阶段”中,“把业已形成的知识系统通过应用于各种情境而使之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属于()A.明了阶段 C.系统阶段
B.联合阶段
D.方法阶段
7.首次明确提出把心理发展的研究作为教学总原则的基础的是()A.福禄贝尔 C.裴斯泰洛齐
B.奥苏贝尔
D.拉特克
8.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是()A.赞科夫 C.瓦根舍因
B.皮亚杰 D.布鲁纳
9.范例教学的特殊之点在于“范例”,范例的基本特征是()
http://www.xiexiebang.com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具体性、精确性、范例性
B.具体性、学术性、范例性 D.基本性、专门性、范例性
10.“给学生一篇文章,学生在五分钟内不靠帮助或参考书,能够识别出它的风格”这个教学目标的取向属于()A.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表现性目标取向
B.普遍性目标取向 D.行为目标取向
11.在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上,认为“教育为社会生活作准备,学校课程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这种观点是()A.主动适应论 C.相互作用论
B.被动适应论 D.超越论
1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对应的学习方式是()A.探究性学习C.社会性学习
B.自主性学习D.接受性学习
13.罗杰斯关于学习的分类,是将学习分为()A.无意义联结的学习、有意义的经验学习B.有意学习、机械学习C.发现学习、接受学习D.上位学习、下位学习
14.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A.引领者 C.促进者
B.管理者 D.指导者
15.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呈示 C.展示
B.示范
D.口述
16.课程的垂直组织有两个基本标准,即()A.学术性和逻辑性 C.连续性与顺序性
B.顺序性与重复性 D.逻辑性与一致性
17.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A.使人成为“自然人”
B.个体经验和社会整体的持续生长
C.使人之个性完全获得自由与独立,使人获得解放,使社会日臻公正 D.使人获得全面发展
18.“人本主义经验课程”内容的基本来源是()A.儿童、自然、知识、社会
B.儿童、学科知识、社会
http://www.xiexiebang.com
C.自我、自然、知识、社会 D.学生经验、历史文化、自然
19.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A.微型课程 C.轮形课程
20.最早在中学开设选修课程的国家是()A.美国 C.德国
B.英国
D.法国 B.STS课程
D.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21.“隐性课程是指那些包含着特殊信息的班级社会关系,这些特殊信息使维持资本主义逻辑和合理性的特殊的价值观、社会规则观、权威观和劳动观得以合法化”。这一观点属于
()A.抵制性的隐性课程观 C.再生产性的隐性课程观 22.隐性课程的首倡者是()A.杜威
C.鲍尔斯和金蒂斯
23.在课程创生取向看来,课程知识是()A.由课程专家为教师的实施而创造的 C.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一种人格的建构
B.广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方面 D.课程变革计划的内容 B.克伯屈 D.杰克逊
B.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D.经验自然主义的隐性课程观
24.在下列几种评价类型中,最关注过程的是()A.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
B.诊断性评价 D.内在评价
25.在古巴和林肯对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历史分期中,http://www.xiexiebang.com
C.平等与高质量兼得 D.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9.“国家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关系问题本质上是国家与学校课程变革中的()A.利益关系问题 C.文化关系问题
30.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是()A.学习者中心、情境中心、问题中心
B.学习者为中心、元认知为中心、意义建构为中心
C.重视社会交互作用和文化在知识理解和意义建构中的作用,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和文化的过程。
D.在不同情境、从不同角度建构知识的意义和理解,由此获得可广泛而灵活迁移的、高级的、非结构性的知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典型特征。
32.简述教学方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33.简述课程实施与教学的关系。34.简述班级授课组织存在的缺陷。
35.简述课程与教学目标取向评价的本质、价值与局限。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请分别谈谈对于课程开发的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的理解,并分析过程模式对我国课程改革的现实意义。
37.论述我国课程教材改革的发展方向。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2001年7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课程结构部分表述了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设置方案,内容如下:
‚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
B.权利关系问题
D.法律关系问题
http://www.xiexiebang.com
(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各地选择综合课程。学校应努力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从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说明上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设置方案的理由。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课程与教学论真题答案汇集
精品文档
课程与教学论真题答案汇集
一、2010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真题答案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二、全国2009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下属于“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早期代表的是()A.多尔 B.麦克尼尔C.博比特 D.阿普尔 2.泰勒认为,为获得恰当的教育目标,就需要对所得到的教育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两次甄选,分别是 A.哲学的甄选和心理学的甄选 B.学生的甄选和学科专家的甄选 C.社会的甄选和学生生活的甄选 D.教师的甄选和学生的甄选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3.通过把事物、现象的经过与过程直观地、动态地呈现出来而进行教学的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D.口述
4.确立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的课程形态是()A.活动课程 B.学术中心课程 C.科目本位课程 D.隐性课程
5.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A.古德莱德B.帕里斯C.斯金纳 D.兰德
6.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7.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8.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9.泰勒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指出,泰勒原理“是作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形成的”。这里的“特定环境条件”指的是()A.经济大萧条 B.泰罗主义C.八年研究 D.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 10.“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11.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12.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 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3.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 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15.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16.功利主义课程论的主要代表是()A.巴格莱 B.狄尔泰 C.斯宾塞 D.皮特斯
17.“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8.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19.以“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失控所招致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急剧恶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
A.轮形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STS课程
20.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轮形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选修课程 21.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课程评价专家是()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22.奥苏贝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小步子原则 B.高速度原则 C.高难度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
23.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A.科技理性 B.实践理性 C.工具理性 D.解放理性
24.《大学》中曾这样规定教育宗旨:“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之欲明明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这种教育宗旨反应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B.生成性目标取向C.行为目标取向 D.表现性目标取向 25.目前,在我国学科课程的组织中依然占主流的课程组织形式是()A.圆周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逐步深入课程 D.直线式课程
26.历史上第一次揭示“教学的教育性”规律并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27.“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28.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9.“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是()
A.《大教学论》 B.《教育过程》 C.《班级生活》 D.《普通教育学》
30.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A.个性原则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D.兴趣原则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活动分析”方法的提出者是谁?并简述其基本内涵。P6 32.依据美国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对评价领域的划分,第四代评价的基本特点是什么?P320 33.简述生成性目标的特点。P164 34.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P97-98 35.阐述“课程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P70-73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303-304 37.试比较提示型教学方法、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自主型教学方法之间的异同,并结合实际谈谈应如何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P207-20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一则有关“光合作用”的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教师通过播放关于“绿色革命”的录像,提出与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问题:是否“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从而创设问题情境。随后,引出课题,用投影片或多媒体将本节课要解决的有关问题打在屏幕上,包括:叶绿体是怎样把CO2和H2O转变为C6H12O6的?又是怎样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贮存在C6H12O6中的?
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有的看光合作用过程的录像;有的通过课本或互联网,查阅有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小组交流,协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讨论光合作用的部位时,有的说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有的说光反应过程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薄膜上,因为其上有色素;有的补充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因为光合酶在基质中,等等。再如,通过讨论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还不甚明白。这时,教师可播放关于光合作用中H218O放出18O2的标记演示实验录像。学生通过观看录像后再进一步分析讨论,终于认识到C6H12O6中的氧不是来自H2O的氧,而是来自CO2中的氧,从而对光合作用过程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师生交互,评价矫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释疑,对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从而帮助学生矫正学习偏差,树立学习信心。
强化练习,巩固提高。教师出示有关光合作用的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
从这则教学设计中可以看出设计者采用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哪一种教学模式?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p353-355 情境教学(或抛锚式教学)。(3分)主要特征:学习者中心;(2分)情境中心;(2分)问题中心。(2分)
三、全国2008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6.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A.斯克里文B斯太克C.普罗沃斯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A.差别模式
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
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实例式教学B.非指导性教C.范例教学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A.如何设计课程
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
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
A.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
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A.斯金纳B.拉伊C.格拉泽D.加涅
17.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编制》
18.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理念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9.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D.教师
C.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 20.以下不属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专家是()A.派纳B.阿普尔C.韦克斯勒D.哈罗普
2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2.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2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学科B.目标 C.计划 D.经验
24.“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布拉梅尔德
25.“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首倡者是()A.威斯特迈B.斯腾豪斯C.奥利 D.塞勒
2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7.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A.主学习
B.副学习
C.相关学习
D.附带学习
28.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9.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
A.SBCD模式
B.RD&D模式
C.兰德模式D.情境模式
30.“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提出者是()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p97-98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P198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P304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54-56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P234-237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P170-176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P21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P320
四、全国200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
A.先知者 B.管理者
C.促进者 D.指导者
2.“中间语言”概念的提出者是()
A.加涅 B.布鲁纳
C.施瓦布 D.奥苏伯尔
3.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是()
A.艺术性与科学性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统一,集体与个别统一
B.直观原则,兴趣原则,活动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C.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D.教学与训育统一,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统一,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统一,主体与客体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
4.范例教学中“范例”的基本特征是()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学术性,科学性,范例性
C.情境性,理解性,范例性 D.创造性,主动性,范例性
5.“指向教育的总体方向,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这是指()
A.课程与教学目标 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 D.培养目标
6.教育目标具有层次结构;教育目标要以学生具体的、外显的行为来陈述;教育目标超越了学科内容。这三个典型特征是属于()
A.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特征
B.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的特征
C.斯腾豪斯等人的生成性目标的特征
D.传统的普遍性目标的特征
7.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
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
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8.“学校课程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持这种观点的是()
A.被动适应论 B.主动适应论
C.滞后论 D.超越论
9.“教学设计是一个连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教学设计的这种特征反映的课程实施取向是()
A.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课程创生取向 D.实践取向
10.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所采用的评价,是()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游离性评价
11.美国的评价专家古巴和林肯把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发展历史分为四代,其中认为“评价在本质上是描述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程度”的是()
12.A.第一代评价 B.第二代评价
C.第三代评价 D.第四代评价
12.“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是()
A.差别模式 B.目标达成模式
C.外貌模式 D.回应模式
13.当今时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非常重视“选修制”、“经验课程”、“综合课程”,这种重视实际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按照斯皮罗等人的观点,随机访问教学作为一种教学途径,更适合于()
A.初级学习B.中级学习
C.高级学习D.以上都适合
15.当前中国社会所面临的许多教育热点问题,如“重点中学”存废问题、择校问题、义务教育阶段经费筹措问题等都反映了人们已开始自觉追求()A.教育质量 B.教育地位 C.教育公平D.受教育权 16.泰勒认为,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是()A.独立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B.连续性、层次性和整合性 C.连续性、序列性和整合性 D.连续性、序列性和复杂性
17.根据施瓦布等人的观点,学科结构指的是()
A.学术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B.学术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C.实质结构与句法结构的统一 D.实质结构与心理结构的统一
18.在历史上第一次揭示了“教学的教育性”规律,第一次把教学与道德教育统一起来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卢梭
C.洛克 D.赫尔巴特
19.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开创者是()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0.“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这句话说明()
A.教不同于学 B.学不同于教 C.教与学是相互独立的两项活动 D.教与学是相互依赖、对立统一的21.泰勒模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B.实践兴趣
C.解放兴趣 D.实践理性
2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的教育家是()A.洛克 B.康德
C.斯宾塞 D.杜威
23.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统一的具体途径是()
A.经验 B.活动 C.做中学 D.主动作业
24.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拉特克称自己的新的教学技术为“教学论”
B.赫尔巴特出版《普通教育学》
C.卢梭出版《爱弥儿》
D.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
25.认为“教学就是从外部对心灵进行塑造”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杜威
26.“将所选出的课程要素根据学科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身心发展阶段由浅至深、由简至繁地组织起来”,这指的是课程组织的()A.连续性 B.阶段性
C.整合性 D.顺序性
27.“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B.孔子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2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 B.“泛智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D.功利主义课程论
29.“谁的知识最有价值”的提出者是()
A.斯宾塞 B.吉鲁
C.阿普尔 D.威利斯 30.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布拉梅尔德提出了()
A.STS课程 B.环境教育课程 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轮形课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基本特征。4个特征P97-100
32.什么是课程与教学目标?P145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P177
33.如何理解教学方法的本质? P194-195
34.支架式教学的含义与基本特征是什么? P358-359
35.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P135-13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叙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并分析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如何实施课程。P274-284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37.比较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对改进我国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些启示。P321-323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多次提到综合课程问题。如“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请结合实际分析在我国为什么要倡导综合课程?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实际工作中应怎样落实综合课程。P238-241 答: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怎样落实综合课程?p240
五、全国2007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于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这场运动被称为()A.进步主义运B.教育心理学化运动 C.课程开发科学化运动D.学科结构运动()A.洛克 A.确定教育目标 B.斯宾塞
C.杜威
D.克伯屈
D.评价教育计划 2.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并将其界定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的教育家是 3.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4.“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体现的是()A.“经验论”思想 B.“兴趣论”思想 C.“文化论”思想 5.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是完全相同的,“工作分析”就是“活动分析”,“活动分析”就是“工作分析”
B.“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活动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C.“工作分析”和“活动分析”在基本精神上是完全相通的,但“工作分析”所指的领域要来得空泛 D.“活动分析”和“工作分析”完全不同
()A.相关课程
D.轮形课程
6.布拉梅尔德在“未来中心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这种课程理念被称为
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7.“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A.哲学取向
值得下载
D.“泛智论”思想想
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8.课程实施有三种基本取向,其中之一是()B.心理学取向C.相互适应取向 D.背离取向
精品文档
9.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0.“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本质是追求()A.活动兴趣B.技术兴趣C.解放兴趣D.实践兴趣 11.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A.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C.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强化原理
B.经典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D.操作性条件反应和平衡原理
12.柏拉图把“有德性的生活”视为教育的终极目标,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幸福”,昆体良认为“受过教育的人”的理想是“大演说家”。这种目标定位方式反映的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A.普遍性目标取向
A.及时反馈
B.生成性目标取向 C.行为目标取向D.表现性目标取向
D.合作学习
D.发展性评价 13.帕克赫斯特提出道尔顿计划主要包括三种措施,分别是作业安排、实验室和()B.个别指导 C.成绩记录
14.在课程计划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需要或准备状态的评价是()A.形成性评价
A.课程变革
A.主体 B.终结性评价C.诊断性评价
15.“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B.课程采用C.课程计划
C.脚手架
D.课程实施 D.意义建构
C.平行论
D.超越论
D.《隐性课程论》 16.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B.资源
17.在课程发展史上,关于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问题存在的三种典型观点是被动适应论、主动适应论和()A.独立论
A.《老师,再见!》
A.学习准备
B.统一论
18.“隐性课程”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杰克逊的一本著作中,这本著作是()B.《爱的教育》C.《班级生活》
19.“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D.《爱弥儿》的出版 D.斯皮伯格 20.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的出版
B.《实验教学论》的出版C.《大教学论》的出版 21.首倡“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教育家是()A.皮特斯 B.麦克尼尔
C.斯腾豪斯
22.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标准有三个,其中之一是()A.随机性 B.活动性C.连续性D.积极性 23.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B.呈 C.展 D.口述 24.代表了评价发展方向的评价模式是()A.目标达成模式 B.过程模式C.差别模式
D.回应模式
D.选修课程 25.1893年,以埃利奥特为首的美国“中等学校研究十人委员会”基于充分的调查研究,正式倡导在中学开设()A.学科课程
B.STS课程 C.经验课程
D.裴斯泰洛齐 D.兴趣原则 26.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的教育家是()A.布里格斯 B.麦克尼尔C.维果茨基
A.个性原则
A.自我完善
值得下载 27.帕克赫斯特为道尔顿计划确立了两条基本原则,这两条原则分别是“自由原则”和()
B.合作原则
C.自然原则
28.“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认为“经验课程”的终极目的是()B.兴趣发展C.德性养成
D.持续生长
29.“课程是一个情境化的社会过程”;“课程是一系列事件”;“课程是学生有机会学习的东西”;“课
精品文档
程是由师生交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断生成的建构”。以上观点强调课程是一种()A.制度课程 B.体验课程C.理想课程
B.《爱的教育》
D.正式课程
D.《理想国》 30.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的旷世教育名著是()A.《爱弥儿》
C.《教育漫话》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简述“课程审议”的基本内涵。P18 32.简述科学、艺术、道德整合的基本内涵。P182 33.列出三种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评价模式及其代表人物。P325-329 34.简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P218 35.简述奥苏伯尔关于教学设计的两大原则的基本内涵。P105-106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班级授课组织有什么样的优势和不足?P259 37.结合实际论述随机访问教学的基本构成要素。P357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38.以下是一则“荷花淀”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学生自读《荷花淀》全文,总体了解本文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二步,学生读后思考:本文哪些方面可作为学习主题?本节课又可以哪一方面为学习主题?自己定向后,交给小组讨论,最后全班讨论。教师不作任何指示和暗示,只作组织者和倾听者。全班形成的共识是:本文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值得学习,其中形式更突出一些,所以本节课以艺术特色为学习主题。艺术特色中,又以景物描写、语言描写为研读主题。学生中个性化的研读主题则有细节描写、选材构思、全文风格等。
第三步,引导。由于本节课是学生进入高中后第一次学习小说,所以教师作些研读方法上的引导:1.研读时要找一些典型的句段,深入地品味欣赏,不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2.欣赏后要能表达出感受,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且要能用散文化的情感性语言表达,而不能用“这说明”之类的理性化语言抽象地分析。使得自己阅读本文是一种享受,人家听了你的赏析也是一种享受,能激起听者阅读《荷花淀》的兴趣,也想一读为快。
第四步,学生带着定向的主题和研读方法开始研读欣赏,以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进行探索。课堂上给他们2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他们细细地品味欣赏。
第五步,每位同学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然后相互讨论补充。各组同时进行。第六步,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全班交流。每位代表发言结束后,班里任何一位同学都可自由发言,或点评,或补充,或纠正。教师只作为认真的倾听者,对任何发言都表现出鼓励和赞赏的神情,以让学生的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
在学生比较充分地对《荷花淀》一文的艺术特色研读讨论的基础上(有十之七八乃至十之八九),教师作最后的引导。这引导不是下结论,更不是发布标准答案(文学欣赏没有标准答案),而只是作为其中的一员,谈谈自己对《荷花淀》艺术特色的研读感受,让学生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这则教学设计反映了什么教学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教师的作用。(p205 自主型教学方法,反映了人本主义教学思想,也可以说是非指导性教学,特征P142教师是促进者)
六、全国2006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被认为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的教育家是()A.泰罗 B.博比特C.查特斯 D.坦纳
2.维果茨基认为,好的教学应当先于发展、引导发展,其实质在于创造()A.实际发展区 B.潜在发展区C.最近发展区 D.远景发展区 3.在第三次技术革命和信息时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表现为()A.主导与依附的关系 B平等与共存的关系C.对等与融合的关系 D.独立与对等的关系 4.课程水平组织的基本标准是()A.连续性 B.顺序性C.阶段性 D.整合性
5.以陷入“价值中立性”误区的科学技术盲目发展所带来的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社会生活的异化“作为直接社会背景而产生的课程形态是()A.STS课程 B.轮形课程C.国际理解教育课程 D.环境教育课程
6.支配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的是()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C解放理性 D理论理性 7.以下”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的是()A.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8.德国教育家拉伊和梅伊曼主张把教育教学研究建立在生物学、生理学、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运用实验、观察和统计方法,从而使教育学成为”科学的教育学“,这种”科学的教育学“被称为()A.理性教育学 B.思辨教育学C.实验教育学 D.活动教育学
9.”有意义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A.布卢姆 B.麦克尼尔C.马斯洛 D.奥苏伯尔 10.主动适应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校课程()A.是使学习者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B.不断改造着社会生活
C.不断建构出新的社会生活经验D.是使学习者脱离当代社会生活的工具
11.”只谈论某一知识领域的结论,而不是集中于知识的探究本身“,这是布鲁纳所说的(A.学习准备 B.学科结构C.中间语言 D.发现学习
12.教师向学生作出一定的活动、行动、态度以供学生仿效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B.呈示C.展示 D.口述
13.被称为课程领域中”主导的课程范式“的是()A.泰罗主义 B.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C.泰勒原理 D.惠勒原理 14.要恰当处理学科知识与课程内容的关系就意味着要实现()A.学科逻辑与儿童心理逻辑的统一 B.当代生活与未来生活的统一 C.学科发展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D.社会生活与儿童需求的统一
15.经验课程发展的最新理论形态是()A.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B.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C.自然经验主义经验课程论 D.活动课程论
16.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属于()A.量的研究 B.质的研究C.课堂研究 D.实验研究 17.在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的身份是()A.先知者 B.管理者C.促进者 D.指导者
18.泰勒认为,”学习者与他能够作出反应的环境中的外部条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是()A.学习经验 B.学习环境C.学习条件 D.学习目的
19.”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 D.教师与学生是交互主体的关系
20.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概念是()A.STS课程B.隐性课程C.附带学习 D.副学习2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构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素有情境、协作、会话和()A.主体 B.资源C.脚手架 D.意义建构 22.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范例是()A.相关课程 B.融合课程C.广域课程 D.轮形课程
23.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这种评估方法称为()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24.把课程分为理想的、正式的、理解的、运作的、经验的五个不同层次的课程论专家是()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A.古德莱德 B.帕里斯C.斯金纳 D.兰德
25.按照美国课程理论专家派纳的观点,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研究的范式正从”课程开发范式“转变为()A.课程解读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C.课程实施范式 D.课程评价范式 26.杜威提出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A.上课 B.训练C.主动作业 D.被动作业
27.”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A.决策 B.审议C.建构 D.协商 28.被称为”暗箱式评价“的评价类型是()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C.质的评价 D.效果评价 29.由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的旨在”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的课程实施原则是()A.目标原则 B.过程原则C.量力性原则 D.思想性原则
30.最早以心理学为科目本位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A.裴斯泰洛齐
B.赫尔巴特C. 福禄倍尔 D.哈尔尼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简述”三大新教学论流派"。P49 32.加涅认为学习结果可以分为哪五类?这五类学习结果之间又是怎样的关系?P114 33.简述教学研究的一般趋势。P345 34.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应该如何认识这些因素?P289 35.“教育性教学”的提出者是谁?其基本内涵是什么?P40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回应模式?为什么说它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P329 答:回应模式是斯太克首先于1974年提出,后被古巴和林肯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2分)斯太克认为,评价应该向听取评价结果的人提供他们所关心的信息,评价者应该充分了解那些人多关心的问题。(2分)古巴和林肯进一步指出,所谓回应模式,就是以所有与方案有厉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2分)
一些评价专家认为,回应模式是迄今为止所有评价模式中最全面、最有效的模式,其理由有二:首先,„„见书p329(2分),其次,„„见书p329(2分)它更适合于一个多元的,复杂的客观世界的现实和处于不同地位、持不同观点的评价听众的需要,它的结果具有相当的弹性和应变性。(2分)
37.综合课程在实际的开发过程中存在什么样的困难?开发综合课程的有效策略有哪些?P239-241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以下是有关课程与教学目标的两种表述:
(1)用15分钟以内的时间,在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上,以百分百的正确度,填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简称和人民政府驻地。
(2)理解《西厢记》中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以上两种表述方式反映了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哪两种取向?结合以上材料说明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在实际的课程目标制定过程中应如何运用不同的目标取向? 答案要点:第一种表述是行为目标取向。(2分)
第二种表述是 表现性目标取向。(2分)判断依据:
第一种表述非常精确、具体、可操作性,既指出了学生的外显行为表现(“填出”),又指出了行为发生的条件(“空白的中国行政区图”、“15分钟内”),同时也指出了行为标准(“百分百的正确度”)。(3分)
第二种表述描述了一种教育中的“际遇”,即指明了学生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是什么(理解人物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形象的典型意义),但是,它显然没有预期学生在参加这一教育活动后将获得什么。事实上,它期望的是学生反应的多样些和个体性,期望学生在此教育活动中获得其个人意义。(4分)
运用:根据回答情况的酌情给分,满分为5分。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2004年4月课程与教学论试卷答案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值得下载
精品文档
值得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