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考课程与教学论2013年7月答案
密 ★ 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3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奥苏伯尔认为,学生为得到师长的认可和表扬而学习的动机是 A.内在驱力 C.认可驱力
2.“连续性、序列性、整合性”是 A.有效组织学习经验的三个标准 C.课程评价的三个特点
3.“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行为主义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4.目标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塔巴 C.泰勒
B.惠勒 D.坦纳
B.人本主义心理学 D.精神分析心理学 B.课程目标的三个来源 D.课程内容选择的三个取向 B.自我提高驱力 D.附属驱力
5.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为三大领域,即 A.知识、技能、技巧 C.知、行、意
B.认知、情感、动作技能 D.德、智、体
6.“体现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指的是 A.课程目标 C.教育目的
B.教育目标 D.教学目标
7.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人们期望的不是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反应的多样性、个体性。这一特点说的是 A.生成性目标的特点
B.表现性目标的特点
C.行为目标的特点 D.普遍性目标的特点
8.以“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理论基础的课程形态是 A.“因素课程”说 C.赫尔巴特主义课程论
9.以评价关注的焦点为准,可以把评价分为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C.效果评价和内在评价 10.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 A.认知弹性理论 C.结构主义理论
B.最近发展区理论 D.认知发展理论
B.目标本位评价和目标游离评价 D.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 B.“泛智课程”说 D.功利主义课程论
11.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包括 A.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C.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经验
B.结构性的知识及非结构性的知识和经验 D.以上都不对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80年代以来提出的“全民教育”口号,实质上就是追求 A.教育平等
C.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B.教育的高质量 D.多元价值观
13.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学校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应是 A.政府、专家、校长、教师 C.专家、校长、教师、学生
B.专家、校长、学生家长、社区人员 D.校长、教师、学生、学生家长
14.杜威对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以及他的整个实用主义认识论所追求的是一种 A.科技理性 C.工具理性
B.实践理性 D.解放理性
15.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课程》
B.《教育过程》 D.《怎样编制课程》
16.第一次试图将课程与教学进行整合的教育家是 A.施瓦布 C.塔巴
17.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之父”的是 A.博比特 C.哈里斯
B.查特斯 D.泰勒 B.布劳迪 D.杜威
18.在“学科结构运动”中诞生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 A.儿童活动中心课程 C.学术中心课程
19.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代表是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B.社会问题中心课程 D.人本主义课程
C.施瓦布 D.杜威
20.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思想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B.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1.以下不属于施瓦布所提倡的课程审议艺术的是 ...A.实践的艺术 C.建构的艺术
B.准实践的艺术 D.折中的艺术
22.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 A.要素主义 C.改造主义
B.永恒主义 D.自然主义
23.从课程论发展史上看,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选择问题的是 A.杜威 C.施瓦布
B.斯宾塞 D.泰勒
24.以下著作中,被认为是继柏拉图《理想国》之后西方最完整、最系统的教育论著的是 A.《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25.以下属于“三大新教学论流派”的是 A.斯金纳的“程序教学” C.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
B.洛扎诺夫的“暗示教学” D.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 B.《爱弥儿》
D.《林哈德和葛笃德》
26.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深层价值取向是 A.技术兴趣 C.解放兴趣
27.提出“虚无课程”概念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C.朱熹
B.艾斯纳 D.杜威 B.实践兴趣 D.技术理性
28.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全面发展 C.自由发展
B.个性发展 D.一般发展
29.教育交往的途径很多,囊括了学校、家庭、社区的方方面面,而其主渠道是 A.家庭 C.课堂
30.“美德即知识”命题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 C.苏格拉底
B.孔子 D.亚里士多德 B.社区 D.第二课堂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的“形式阶段”包括哪几个阶段?P39 32.行为目标有哪些不足之处?P153-154 33.组织和引导课堂讨论需要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P204 34.课程与教学评价有哪几种基本取向?每种取向的本质是什么?P321-323 35.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340-343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实施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并谈谈其对实际课堂教学的启示。P278-279 37.请结合具体例子,阐述范例教学的一般程序。P340-343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经验课程的基本特征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且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
(1)经验课程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点?P228(2)经验课程存在哪些不足?
第二篇:2008年7月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与答案
小桂子,加油哦!
全国2008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特征是(A)
A.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B.个体性、基础性、范例性
C.全员性、基本性、范例性 D.基本性、全面性、范例性 2.“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基本问题构成了(C)
A.塔巴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B.惠勒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C.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 D.坦纳目标模式的基本内容 3.奥苏伯尔讲解式教学的设计原则是(D)
A.包摄性较广的原则与包摄性较弱的原则
B.说明性组织者原则与比较性组织者原则
C.上位学习原则与下位学习原则
D.逐渐分化原则与综合贯通原则
4.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包括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A)
A.情感领域 B.思维领域 C.意志领域 D.思想领域 5.“生成性目标”取向本质上是(C)
A.对“解放理性”的追求 B.对“普遍主义”价值观的体现
C.对“实践理性”的追求 D.对“科技理性”的追求 6.选择社会生活经验的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A)
A.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问题 B.学校课程的价值问题
C.社会生活的价值问题 D.学校课程与社会生活各自的价值问题 7.教师与学生交往的主渠道是(B)
A.课外活动 B.课堂 C.游戏 D.提问 8.提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是课程评价专家(A)
A.斯克里文 B.斯太克 C.普罗沃斯 D.莱斯
9.教材中介绍了四种典型的评价模式,其中“以所有与方案有利害关系或切身利益的人所关心的问题为中心的一种评价”是(B)
A.差别模式 B.回应模式 C.外貌模式 D.目标达成模式 10.情境教学认为测验不应独立于问题解决的过程,而应采用与教学过程、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的评估,称为(C)
小桂子,加油哦!
A.总结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场合驱动评价 D.内在评价 11.美国80年代以来倡导的“卓越教育”实质上体现了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价值取向,即(B)
A.多元主义价值观 B.教育民主化与教育公平的理念
C.精英主义教育理念 D.主体教育观 12.以下属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的是(A)
A.实例式教学 B.非指导性教学 C.范例教学 D.程序教学 13.我国当下推行的“素质教育”,实质上体现了当今世界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即追求(C)
A.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内在统一 B.平等与高质量的内在统一
C.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内在统一 D.教师主体与学生主导的内在统一 14.进入20世纪70年代,课程研究内容的取向发生了重要转变,开始由研究课程开发为主转向研究(C)
A.如何设计课程 B.如何实施课程
C.如何理解课程 D.如何评价课程
15.美国课程论专家查特斯所提倡的课程开发方法被称为(B)
A.活动分析 B.工作分析 C.目标分析 D.过程分析 16.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里格斯和(D)
A.斯金纳 B.拉伊 C.格拉泽 D.加涅
17.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的著作是(B)
A.《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教育过程》
C.《怎样编制课程》 D.《课程编制》 18.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理念的教育家是(C)
A.夸美纽斯 B.卢梭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9.施瓦布主张课程审议的主体应该是(C)
A.课程专家 B.教材专家
C.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
会学家等组成的课程集体
D.教师
20.以下不属于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课程专家是(D)
A.派纳 B.阿普尔 C.韦克斯勒 D.哈罗普
小桂子,加油哦!21.首次把课程开发视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并进而开启了课程开发科学化历程的是(A)
A.博比特 B.查特斯 C.哈里斯 D.泰勒 22.提出“课程教学”概念的教育家是(C)
A.艾斯纳 B.斯宾塞 C.韦迪 D.布劳迪
23.《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把课程定义为“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这种观点认为课程就是(A)
A.学科 B.目标 C.计划 D.经验 24.“学习层级理论”的提出者是(C)
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布拉梅尔德 25.“教师作为研究者”课程思想的首倡者是(B)
A.威斯特迈 B.斯腾豪斯 C.奥利沃 D.塞勒
26.借助各种静态的教学手段如挂图、模型、标本、绘画而提示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B)
A.示范 B.呈示
C.展示 D.口述 27.以下涉及隐性课程问题的是(D)
A.主学习B.副学习C.相关学习D.附带学习28.20世纪倡导社会本位综合课程的典型课程哲学是(C)
A.要素主义 B.永恒主义 C.改造主义
D.自然主义 29.美国60年代进行的“全美课程传播网络”所采用的课程实施模式是(B)
A.SBCD模式 B.RD&D模式 C.兰德模式 D.情境模式 30.“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命题的提出者是(B)
A.杜威 B.斯宾塞 C.施瓦布 D.泰勒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的含义是什么?具有哪些特征?p97-98
32.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有哪些方面的教育价值?P198
33.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设计具有哪些特征?P304
34.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的内涵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P54-56
35.学科本位综合课程有哪几种形态,并简述之。P234-237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课程与教学目标有哪些基本来源?在每一来源的确定过程中需要注意
小桂子,加油哦!什么?P170-176
37.论述学科课程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P219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16分)
38.古巴和林肯曾就评价的过程开出了这样一份程序单:
第一步,在评价开始时,各有关方面订立协议,明确各方面的权利与义务;
第二步,做好深入现场、获得信息的安排;
第三步,确定优先协商的问题;
第四步,协商;
第五步,形成报告。
从以上材料中可以看出,古巴和林肯的这份程序单反映了第几代评价的基 本思想?并结合材料分析这一代评价的基本内涵和特点。P320
第三篇:自考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综合试题与答案
一、填空
1、课程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活动、评价和其他要素。
2、教学模式的结构应该包括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
3、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和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
4、目前,新的高中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级构成。
5、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 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
6、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教学模式。
7、辛德等在 1992年归纳了三种课程实施取向,它们是忠实观、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
8、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9、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10、课程设计,指按照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11、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
12、典型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法。
13、课程资源是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它包括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14、课程与教学目标即是我们对课程与教学预期的结果。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16、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应包含理论基础、功能目标、实现条件、活动程序和评价等五个要素。
1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和体态等来表达。
18、教学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
1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0、按照古德来德的观点,课程可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和经验课程五个不同层面。
21、综合课程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和广域课程。
22、泰勒提出课程目标有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当代生活的研究和学科专家的建议。
23、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其基本过程有: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得出结论。
24、课程设计“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英国课程学者斯坦豪斯。
2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
26、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
二、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
1、课程与教学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对教师的评价。(错)
2、学术理性主义取向课程注重教学的内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对)
3、加强课程的综合化,是我国上世纪80年代以前课程设计上的特点。(错)
4、文纳特卡制是在改造班级授课制阶段出现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
5、“蛋糕模式”是一种地方分权型的课程管理模式。(错)
6、“互动理论”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对)
7、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错)
8、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9、除研究法外,讨论法也是一种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对)
10、口语化是教学语言艺术的特点之一。(对)
11、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泰勒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错)
12、杜威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错)
13、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14、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认识的过程。(错)
15、教学评价不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16、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对)
17、板书的艺术特点之一是要具有示范性。(对)
18、重视并直接从事教学手段研究的要首推夸美纽斯。(对)
19、语词式板书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为简便的板书样式。(错)20、形成性评价往往具有对后续阶段课程的诊断性评价作用。(错)
21、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双边活动的过程。(错)
22、综合实践活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学习方式。(对)
23、实用主义强调儿童在工作中学习、掌握知识。(错)
24、当代教学模式将更加强调学生知识的发展,把学习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错)
25、课堂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最基本的组织单位。(错)
26、比较典型的实行 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法国。(对)
27、教学评价就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职责。(错)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校本课程? 答:校本课程: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洗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2、简述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答: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整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行;合作性。
3、简述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要素。
答:行为取向课程的目标表述,关键一点是要具体,明确;目标陈述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一、谁来完成这个行为,即要明确教学对象是谁;
二、用来达成目标的实际行为;
三、行为的结果,如一篇论文;
四、完成行为的适当情境或条件;
五、用来评价作品获成绩的标准。
4、简述课堂教学评价的含义。
答:课堂教学评价:是以课堂教学作为评价对象,依据一定方法和标准对课堂教学的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5、什么是教学? 答:从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6、什么是螺旋式课程组织? 答:螺旋式课程组织:是指根据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7、简述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
答: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美国著名课程学者泰勒在其著作《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如下四个问题:学校应该追求那些教育目标?我们要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这些教育经验如何才能有效地加以组织?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内容。
8、简述教学过程的原则。答:教学过程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
9、什么是隐性课程? 答:隐性课程也叫隐蔽课程、无形课程等,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10、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与内容是什么? 答:综合实践活动:主要指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及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要目的的一类新型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1、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答:心理准备阶段;感知知识阶段;理解知识阶段;巩固知识阶段;运用知识阶段;检查与评价学习效果阶段。
12、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答:(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
13、简述情境一陶冶教学模式的内涵。答:情 境 一陶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陶冶的一种教学模式。
14、什么是班级授课制? 答: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5、简述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一)需要评估;(二)确定目标;(三)组织与实施;(四)评价。
16、如何评价课程设计中泰勒的目标模式? 评价泰 勒的目标模式:第一,目标模式是合逻辑的。第二,目标模式是合科学的。第三,目标模式合乎民主的需要。第四,目标模式合乎教育的要求。第五,目标模式具有组织和连贯的力量。但目标模式自身的一些缺陷,也招致了众多的批评。如目标模式在本质上含有管理控制的意图,这种模式多指向可预期的目标等等。
17、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答:①教学艺术的创造性。②教学艺术的形象性。③教学艺术的情感性。④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18、简述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作用:第一、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第二、教学活动更加有趣;第三、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第四、提供有效的交互;第五、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第六、有利于个别化教学;第七、可以促进学习者的发现和探询活动;第八、促进教师作用发生变化;第九、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第十、扩大教育规模。
19、什么是课程管理? 答: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四、论述题
1、试述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
答:(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作为课程编制过程中最首要的组成部分,对课程和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指导作用。(二)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课程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是课程与教学内容选择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因素。(三)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四)课程与教学内容本身的性质。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选择要考虑内容本身的性质,包括内容的重要性、实用性与正确性等。
2、列举课堂教学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并说明遵循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评分提示:列举课堂教学的实例,可以是自己的亲身实践体会,也可以是阅读过的别人的经验,需要作出适当的描述,如什么教学内容,怎样的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处理有何特别之处,收到什么效果等。在此基础上,引述学习过的有关教学原则的内容,对照加以分析,说明自己的看法,得出遵循教学原则重要意义的认识。涉及的教学原则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统一的原则。分析时应结合所举实例,侧重一、二个原则来充分论述。
3、试比较中央集权型与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答:(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统一的教育标准,保证基础教育质量。第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能够实现一种相对的教育平等。第三,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有益于保证文化的统一,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第四,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便于国家对各地区的教育进行管理控制。(2)弊端。第一,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上的悬殊差异。第二,过分集中不利于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第三,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不利于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的进程。第四,高度集中的课程管理模式要求过度统一性,削弱了教育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
(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优点与弊端分析。
(1)优点。第一,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充分考虑了地区、经济、文化差异,有力实现了教育的服务功能。第二,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发挥地方与学校的创造性。第三,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有利于达到局部最优化。第四,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科学化。第五,地方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能够保证教育实际上的平等。
(2)弊端。第一,由于它采用分权管理,全国没有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固而在全国范围内一的最基本的教育质量难以保证。第二,由于是分权管理,管理主体多元化,不利于国家对教育的宏观上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第三,由于中央很少控制,大多是地方和学校自由自主进行课程实践,容易形成无政府状态,进而造成教育上的混乱,不利于教育的长期稳定发展。
4、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答:当前,在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突出以下几个重点:(1)缩小班级规模。心理学研究证明,过大的班级规模,限制了师生交往和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阻碍了课堂教学的个别化,有可能导致较多的纪律问题,从而间接地影响学习成绩。小班可以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气氛。(2)综 合 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与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传习形式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已经成为目前发达国家教学组织形式的新特点。(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座位编排方式和学生座位位置的不同制约着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往范围和人际互动,直接影响着教学信息交流的方式和交流的范围。(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5、试举例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答:影响课程 实施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随着人们对课程的深人研究,这个问题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深入研究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十分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认识这个问题。
(1)改革本身的因素。包括 :① 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和教师对改革的需要,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②实施者对改
革的清晰程度。③改革本身的复杂性。改革的内容越复杂,实施起来会越困难。④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2)学校内部的因素。同一个改革方案可能在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成功,而在另一个地区或另一所学校不成功,这与学校内部诸多因素有密切的联系。①校长。校长在改革中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原因。②教师。教师个人的特征和教师集体的因素对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进程。(3)学校外部的因素。学校教育活动不只是学校内部的问题,政府等权力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对课程实施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①社区与家长的影响。②政府部门的影响。③社会团体的影响。
以上这些因素在不同水平上不同程度地影响课程的实施。因而,对课程实施的考察,一方面要了解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与措施的实施程度以及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各项内容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要了解课程实施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课程实施的。
6、试述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答:校本课程开发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一种新的课程变革模式,一种新的课程管理模式,作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为学校特色的体现,具有重要意义与作用。(1)完善课程体系;(2)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3)促进教师专业成长;(4)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5)充分利用地方和学校的课程资源。
7、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答:导课艺术是教学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导课艺术的特点包括针对性、启 发性、新颖性和简洁性等。其功能为: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等。教师常用的导课的方法有: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境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
8、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结课艺术。答:结课是指教师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通过重复强调、归纳总结等方式,回顾与概括所讲授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形成系统的行为方式。结课的形式与方法主要有:自然式;归纳式;悬念式;回味式;比较式;练习式;拓展延伸式;激励式等。应用结课艺术要做到:(一)体现教学目的。结课要紧密围绕教学内容的重点、目的和知识
结构等。(二)注意首尾呼应。要与导课相呼应,做到前后一致,使课程主线清晰。(三)做到适可而止。要避免提前或拖堂,做到按时下课。(四)注意形式多样。要根据不 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级 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结课形式。
第四篇: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及答案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A.《怎样编制课程》 C.《课程编制》
B.《课程》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A.《潜在课程论》 C.《现代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A.教师 C.教材
B.学生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A.《普通教育学》 C.《教育论》
B.《大教学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A.教学的教育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B.教学的直观性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A.古德莱德 C.斯腾豪斯
B.艾斯纳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A.确定教育目标 C.组织教育经验
B.选择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A.接受学习C.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并列学习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A.发现式学习C.合作学习
B.讲解式教学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A.一般发展 C.全面发展
B.特殊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A.创造性发展 C.人格的完善
B.潜能的发挥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A.技术理性 C.解放理性
B.实践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A.示范 C.展示
B.显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A.奥苏贝尔 C.布鲁纳
B.赞科夫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A.课程要素 C.课程结构
B.课程组织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A.连续性 C.整合性
B.顺序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A.要素课程 C.经验课程
B.综合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A.道尔顿计划 C.先行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A.课程计划 C.课程实施
B.课程变革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A.拒绝取向 C.忠实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A.目标本位评价 C.形成性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A.效果评价 C.质的评价
B.内在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A.课程开发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A.文化性 C.多元性
B.国际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A.校本课程 C.国家课程
B.学校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A.理性知识 C.感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A.情境教学 C.灌输教学
B.支架式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
1-5 BBBBA 6-10 BABBB 11-15 ADBDC 16-20 BADAD 21-25 BCCAB 26-30 DCBAB
二、简答题
31.(1)人是主体(1分),教育应当尊重并提升人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2分)(2)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1分),回归了生活世界的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主体地位(2分)。32.(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1分)(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1分)(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1分)(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1分)
(5)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1分)上述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仙姑制约的起作用。(1分)33.内涵:
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1分)学术包含两种含义,一是组织起来的知识领域,二是该知识领域的探究方法。(2分)特征:
(1)学术性;(1分)(2)专门性;(1分)(3)结构性。(1分)34.特点:
(1)影响具有弥漫性和普遍性;(1.5分)(2)影响具有持久性;
(3)影响既可能是积极地,也可能是消极的;(4)内容既可能是学术性的,也可能是非学术性的。
35.(1)就“实在”的性质而言,人的心理表征与外部世界一样拥有“真实”的存在状态;(2)就知识的性质而言,知识是个体建构的;
(3)就人际互动的性质而言,我们依赖于共享的或协商的意义;(4)就科学的性质而言,科学是一个创造意义的活动。
三、论述题 36.定义: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就是不把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习者,(2分)而是由学习者通过一系列发现行为发现并获得学习内容的过程。(2分)特征:
(1)注重学习过程的探究性;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注重直接思维;(3)注重内部动机;(4)注重信息的灵活提取。37.学科课程的特征;
(1)以科学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来源(1分)(2)课程组织循着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1分)经验课程的特征;
(1)以学习者的经验及需要为课程目标的来源(1分)(2)重视学习者的创造性(1分)(3)重视学习者的整体经验(1分)(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1分)两者的关系: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1分)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1分)
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1分)
联系实际部分;(3分)只要谈到学科课程或经验课程的现状,就酌情给分。
四、材料分析题 38.教学方法:
共同解决问题型的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2分)内涵:
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的民主对话与讨论而共同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由此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和人格的教学方法。(2分)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教师与学生民主参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2分)价值:
(1)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追求。(1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分。(2分)
(2)充分跳调动了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1分)结合材料展开,酌情给分。(2分)(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问题解决和探究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态度。(2分)需要具备的条件:
学生必须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对所要讨论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和观察,才能对这种教学方法跟有效地利用。(2分)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2010年7月课程与教学论试题第 7 页
共 7 页
第五篇: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论自考试题
全国2010年7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与教学论试题
课程代码:00467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
A.《怎样编制课程》
B.《课程》
C.《课程编制》
D.《理解课程》
2.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是著作()
A.《潜在课程论》
B.《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C.《现代课程论》
D.《实践:课程的语言》
3.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所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了“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其中“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是()
A.教师
B.学生
C.教材
D.环境
4.理论化、系统化教学论确立的标志是()
A.《普通教育学》
B.《大教学论》
C.《教育论》
D.《教育漫话》
5.“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以上表述揭示的教学原则是()
A.教学的教育性
B.教学的直观性
C.教学的循序渐进
D.教学的因材施教
6.那些在课程变革过程中被学校和社会有意或无意排除于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称为“虚无课程”。这是思考课程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由美国课程论专家提出,他是()
A.古德莱德
B.艾斯纳
C.斯腾豪斯
D.奥利瓦
7.在泰勒看来,课程开发的出发点是()
A.确定教育目标
B.选择教育经验
C.组织教育经验
D.评价教育计划
8.与课程教材的结构体系相匹配,在教学设计上,布鲁纳主张()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有意义学习
D.解决问题学习
9.原有观念在概括程度、包摄范围上高于要学习的新观念,新学习的观念被纳入较高的上位观念,并与之发生相互作用,这类学习是()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并列学习
D.结合学习
10.许多教育心理学家曾对讲解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展开了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但一般的看法是,课堂教学应以()
A.发现式学习
B.讲解式教学
C.合作学习
D.自主式学习
11.与传统教学论中那种只注重智力或知识的发展相比,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实现了教学目标上的转换,这就是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
A.一般发展
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
D.个性发展
12.人本主义教育家在教育目标上为之心仪的目标是()
A.创造性发展
B.潜能的发挥
C.人格的完善
D.自我实现
13.斯腾豪斯所提出的“生成性目标”在价值取向上实际是追求()
A.技术理性
B.实践理性
C.解放理性
D.工具理性
14.通过语言而提示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被称为()
A.示范
B.显示
C.展示
D.口述
15.提出“任何学科都能够用在智育上是诚实的方式,有效地教给任何发展阶段的任何儿童”的教育家是()
A.奥苏贝尔
B.赞科夫
C.布鲁纳
D.皮特斯
16.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之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组织为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实现课程目标,这就是()
A.课程要素
B.课程组织
C.课程结构
D.课程目标
17.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在不同学习阶段予以重复,这种课程组织的标准称为()
A.连续性
B.顺序性
C.整合性
D.螺旋性
18.以文化知识(科学、哲学、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这种课程类型称为()
A.要素课程
B.综合课程
C.经验课程
D.学科课程
19.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用这种方式组织起来的课程称为()
A.直线式课程
B.螺旋式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20.当代个别化教学组织的范例是()
A.道尔顿计划
B.文纳特卡计划
C.先行计划
D.凯勒计划
21.凡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在有意识的教育安排下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都可称为()
A.课程计划
B.课程变革
C.课程实施
D.课程采用
22.课程实施的过程就是忠实地执行课程变革计划的过程,这是课程实施的()
A.拒绝取向
B.相互适应取向
C.忠实取向
D.课程创生取向
23.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时所采用的评价,称为()
A.目标本位评价
B.目标游离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总结性评价
24.对课程或教学计划实际效用的评价,称为()
A.效果评价
B.内在评价
C.质的评价
D.量的评价
25.把课程视为“符号表征”,课程研究的目的是理解课程“符号”所负载的价值观,这种课程研究的范式称为()
A.课程开发范式
B.课程理解范式
C.课程反思范式
D.课程发展范式
26.一个民族、一种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独特的民族和文化个性,称为()
A.文化性
B.国际性
C.多元性
D.民族性
27.政府为保证国民的基础学力、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称为()
A.校本课程
B.学校课程
C.国家课程
D.个人课程
28.规范的、拥有内在的逻辑系统的、从多种情境中抽象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称为()
A.理性知识
B.结构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非结构性知识
29.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境,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这种教学模式称为()
A.情境教学
B.支架式教学
C.灌输教学
D.随机访问教学
30.以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为代表,流行于欧洲十八、十九世纪的一种经验课程思潮,称为()
A.当代人本主义经验课程论
B.浪漫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C.批判经验课程论
D.经验自然主义经验课程论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1.主体教育观的内涵是什么?
32.试述赞科夫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教学原则。
33.试述学术中心课程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34.简述隐性课程的特点。
35.建构主义认识论的内涵是什么?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6.试分析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及其特征。
37.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16分)
38.一位教师在讲授《植物的果实》一课时,课前曾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是果实的带到教室里来。学生带来的有梨、苹果、香蕉、花生、核桃、葵花子、胡萝卜等。上课一开始,学生就对胡萝卜是不是果实,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双方谁也说服不了谁,气氛异常活跃。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出:“当你对一个事物拿不准的时候,你就拿一个和它类似的东西和它比较,看它们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答案就很容易找出了。”他拿起一个苹果和一个梨,问道:“它们有哪些东西相同?为什么它们是果实呢?
“都能吃。”一个学生回答。
“能吃。对,但不一定所有果实都能吃。”教师说。
“都是树上长的。”又有一个同学说。
“苹果和梨都是树上长的,但不是所有的果实都长在树上,花草也有果实。”教师说。
“都是开完花结的果。”又有一个同学说,教师立即加以肯定。
“都有核儿”——一个学生猛然想起,脱口而出。
“是吗?那就要观察它们的构造了。”教师说:“好,切开来研究研究。”
切开后,教师问:“那核儿是什么?知道吗?”“是种子。”同学们回答。
教师:“它的内部构造都有种子,种子是繁殖后代的,那么种子以外这一大部分叫什么呢?”
“叫果肉。”一个同学答。
这时,教师总结:“对,平常我们叫它果肉,最外面一层叫皮,但科学的叫法,把种子以外的都叫果皮。”我们都知道开花结果,果实都有两部分,那就是果皮和种子。是不是果实,主要看里面有没有种子。又问:“胡萝卜里面有没有种子呀?”
“没有种子,不是果实。”学生回答。
试阐述以上这个案例运用了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种教学方法有何价值?运用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具备什么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