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五课立线浮雕
第五课: 立线浮雕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第11册的第5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这个单元同时也是本教材构成和图案一条线上的内容,本课是此单元的第1课,主要利用线材合理选择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在弯弯曲曲的牵连中,融欣赏、评述、交流、制作于一体,挖掘构成中质材所能体现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此课也为下一课《立纸浮雕》作好了铺垫,使学生从浅浮雕的线条造型逐步向浮雕的线条造型作好过渡。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地去了解线材所表现的形式美,在合作交流中掌握创作的方法,传递自己的情感,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这课还可以将制作好的作品来装饰学生自己的房间,美化生活,展现自我,舒展个性。在教学的延伸上可以通过服饰上的、家居生活中的立线浮雕来进行欣赏,了解它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观察绳线造型的方法,了解平面装饰的构成。利用绳线或其他线材初步掌握立线浮雕的制作方法并加以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在作品中传递自己的情感,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作、铅丝、彩色的废旧电线等。学具:各色绳线、胶水、毛笔、色卡纸、剪刀等。课时:1课时。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用带来的各种线材(如彩色绳线、麻绳、铅丝等)弯曲成不同效果:单线造型、色块等,请同学们做出更多的效果。
●教学新授:
(1)欣赏范作与同学进一步研究、交流绳线的造型表现方法。(2)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先画好一张造型简洁、构图饱满的铅笔稿,课上用准备好的绳线进行组合搭配,粘贴成画。
●布置作业:
可以采取两人合作一张作业的形式。●作业展示评价:
可以办一个小型的展览,由合作者来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其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初步认识到线型材料的特殊造型效果? ●是否尝试运用绳线等线材组合成画。
●是否大胆地用立线浮雕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爱好和情感。
四、教师教学随笔:
第二篇:立线浮雕小学美术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综合分析
本课是第11册的第5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这个单元同时也是本教材构成和图案一条线上的内容,本课是此单元的第1课,主要利用线材合理选择自己的工具和方法,在弯弯曲曲的牵连中,融欣赏、评述、交流、制作于一体,挖掘构成中质材所能体现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此课也为下一课《立纸浮雕》作好了铺垫,使学生从浅浮雕的线条造型逐步向浮雕的线条造型作好过渡。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进行研究性学习,主动地去了解线材所表现的形式美,在合作交流中掌握创作的方法,传递自己的情感,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这课还可以将制作好的作品来装饰学生自己的房间,美化生活,展现自我,舒展个性。在教学的延伸上可以通过服饰上的、家居生活中的立线浮雕来进行欣赏,了解它在生活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
观察绳线造型的方法,了解平面装饰的构成。利用绳线或其他线材初步掌握立线浮雕的制作方法并加以表现。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在作品中传递自己的情感,提高美化生活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教具:范作、铅丝、彩色的废旧电线等。
学具:各色绳线、胶水、毛笔、色卡纸、剪刀等。
课时:1课时。
(二)设计方案
●教学导入:用带来的各种线材(如彩色绳线、麻绳、铅丝等)弯曲成不同效果:单线造型、色块等,请同学们做出更多的效果。
●教学新授:
(1)欣赏范作与同学进一步研究、交流绳线的造型表现方法。
(2)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先画好一张造型简洁、构图饱满的铅笔稿,课上用准备好的绳线进行组合搭配,粘贴成画。
●布置作业:
可以采取两人合作一张作业的形式。
●作业展示评价:
可以办一个小型的展览,由合作者来表述自己的创作意图,其余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更好的修改建议。
三、学习评价建议:
●是否初步认识到线型材料的特殊造型效果?
●是否尝试运用绳线等线材组合成画。
●是否大胆地用立线浮雕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爱好和情感。
第三篇:浮雕教案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案
长清区石麟小学 红黄蓝工作坊 孙晓红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浮雕的概念和分类 过程与方法:学习用陶泥制作一个浮雕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德育渗透点)学情分析:
本课考虑到了学生年龄小,手腕肌肉群还在发育的阶段,为了保证成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选用陶泥、超轻粘土等材料来创作。题材广泛,可以是动物、植物、也可以是人物。初次浮雕创作,提醒学生不要进行大场面的构思创作。
教学重点:掌握泥浮雕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能创造性的利用各种工具、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制作泥浮雕 教具准备:雕塑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及示范用材料。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学具准备
陶泥、泥塑工具、报纸、画稿、抹布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述的是《人们英雄纪念碑》的故事,请大家欣赏。人们英雄纪念碑讲述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什么感言?
设计意图:初步了解浮雕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一、寻美
刚才,我们观看《人们英雄纪念碑》视频,它们用了什么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浮雕),现在,我们一起去探寻浮雕的奥秘。
板书课题 :浮雕
二、|赏美
(一)这样的浮雕作品,你在哪里见过它们的足迹?
1.学生交流。
2.看看生活中的浮雕作品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二)我们一起到雕塑馆去参观看看雕塑家的作品。1.课件展示一起欣赏古今中外的浮雕作品如:
中国唐朝的《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自己的战马而命人雕刻而成。
(1)现在,这匹战马的外形怎么?
(2)这是一匹瞟肥体壮的战马,我是怎么看出来?
教师小结: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
人民英雄纪念碑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中国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这幅作品是描述了哪个场景?(虎门销烟)通过人物的表情、动作,我们看见一幅怎样的场景?
教师小结: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造经历了六年的时光。它倾注了艺术家们大量的心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意大利卢卡.德罗比亚《吹小号的人们》
这幅充满童趣的作品是意大利卢卡.德罗比亚的作品。《吹小号的人们》作品中,你喜欢哪一个人物?
1.用心托着长喇叭的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吹喇叭情态,一个因人矮而踮起脚。
2.前景两个跳舞的孩子,一个挺胸,一个弯腰,教师小结:艺术家正是对现实生活的入微观察才雕刻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给坚硬的石头以鲜活的生命力!
现在看一看美丽的家乡——长清的雕塑作品吧!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灵岩寺
作为长清人,谁来介绍一下?
教师小结:我国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把这些罗汉像称为“海内第一名塑”。中国当代书画大师刘海粟观后亦作评价:“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作为每一个长清人,我们都有义务来宣传它,欢迎全世界的人们一睹它的风采!
(三)了解雕塑分类
来看一下,两幅雕塑有什么不同?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生答:一种是完全立体的,一种是在平面的基础上有一部分立体)教师小结:
圆雕:圆雕又称立体雕,是艺术在雕件上的整体表现,观赏者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到物体的各个侧面。它要求雕刻者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进行雕刻。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四)浮雕的分类
这两幅作品,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根据凸出的程度不同,还可以分成高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具有绘画与雕塑相结合的特点。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欣赏,对比浮雕的分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三、议美
浮雕作品魅力无限,现在,我们一起创作一幅浮雕作品
(一)探讨泥塑制作步骤
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手中的浮雕作品,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一下两个问题:
(1)浮雕作品的制作步骤分几步?分别是什么?(2)你发现浮雕的技法了吗?都有谁? 小组交流。教师总结:
步骤:拍泥板——堆出大体形——雕刻细节(抓住特征)——整理完成 技法:堆塑
雕刻
(二)浮雕作品表现内容都有哪些?赶快看看作品?
(三)你想表现一幅什么内容的画面?
四、创美
(一)长清区石麟小学第一届“我塑我快乐”麒麟娃浮雕才艺大赛作品征集中,请同学们踊跃加入,作品要求:
1.堆塑娴熟 2.雕刻细腻 3.富有创意
(二)评选作品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1推荐自己作品 2.大众评委
好,来恭喜他们作品参加入选。希望同学们课下能够利用所学过的浮雕制作方法来美化装点我们的生活。!
五、拓美
欣赏不同材质(超轻粘土、纸艺、橡皮擦、水果)制作浮雕的作品。板书设计:
浮雕
拍泥板
.堆塑成型
雕刻细节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浮雕》课堂展示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0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学反思
长清区石麟小学 红黄蓝工作坊 孙晓红
我在选择这一课时,首先希望孩子从美的局限中跳出来。大部分学生在几年的美术学习中已经形成很多定式的审美,喜欢用鲜艳的纯色,画唯美的画面,很少有学生会欣赏质朴原始的泥土、石头之美,通过欣赏砖石雕刻的质朴,感受瓦当雕刻的乐趣,让质朴、原始、纯粹的另一种美也慢慢在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无疑是让孩子拥有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更多样的审美能力。
其次是能拉近学生与传统浮雕艺术的距离是生活中的浮雕,让孩子觉得浮雕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文化,其实就在自己的血液里,在自己的生活中。让传统文化更加深入童心,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继承和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的引子。在创作吉祥图案中,交流感情,共同探究;在创作吉祥图案中,激活思维,点亮创作火花。课后,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从学生的作品中折射出中国古老文化的灿烂光辉,同时感受到浮雕艺术朴拙浑茫的朦胧美,感触历史车轮的徐徐滚动……
百年石麟
中和致远
小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五课
《浮雕》教学总评
《浮雕》一课是把传统民间艺术作为学习浮雕艺术的一个“引子”,既承载着深厚历史文明的积淀,又是介于“平面与立体”、“绘画与制作”等多种造型语言的综合。本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的设计意图理解得比较充分,教学环节的设计有理有序,且考虑了儿童年龄特点与生活情趣,五个环节的设计易于激发学生兴趣且层层相扣,文字语言的表述也使学生有亲切感,把单纯质朴的吉祥图案当演绎出缤纷五彩。
本课淡化了雕塑技法的研究学习,砖石上的雕刻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有别于纯艺术,强化的是传统民间文化内涵与意蕴,以及简单朴实的材质与手法创造的大美。这其实与艳丽夸张的儿童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载体不同。这个把握对上好这堂课至关重要。把相对遥远陌生的浮雕拉至学生身边,使学生对砖石上的雕刻从陌生到了解再到敬佩再到感兴趣,然后蠢蠢欲动的尝试,最后是创造喜悦的交流与分享。教师备课有高起点,具体到课堂就得低落点,这个“深入浅出”就是老师该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课堂中获得传统文化和美术文化学习的最大收获,
第四篇:浮雕基础知识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是美术学院雕塑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
《浮雕头像、胸像》的课程目标是:促进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浮雕头像、胸像雕塑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培养与提高学习者的分析形体与整体性思维的能力;提高和发展学习者的视觉空间思维能力和造型素质;增进学习者从事雕塑制作与表现的能力。
浮雕头像、胸像是雕塑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使学习者为日后从事雕塑创作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因此,课程教学将紧密联系泥塑实践,要求学习者关注人的头像、胸像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的运用。为了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学习者要适当做些小型的人物浮雕速塑。
第二部分:关于教材与学习参考书的建议
本课程拟采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的、由叶庆文教授编写的《雕塑艺术》美术教材丛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课程内容,建议学习者可以进一步阅读以下几本参考书:
阿道夫*希尔德勃兰著潘耀昌等译的《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葛塞尔著傅雷译的《罗丹艺术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内容纲要
雕塑的概念:
学习雕塑,道德要建立起雕塑的造型观念。雕塑属视觉艺术范畴,一般地讲,它是一种静态、可触、可观的三维造型形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习雕塑需要培养立体形态的思维方式。
雕塑可从材料、用途、形式上划分多种类别,如:泥塑、木雕、石雕、金属雕塑;架上雕塑、室外雕塑;纪念性雕塑、装饰雕塑;圆雕、浮雕、透雕;具象雕塑、抽像雕塑等。雕塑语言:
雕塑不同于绘画,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学习中要注重雕塑语言的探索与研究。诸如:形体、空间、量感等等,都要在具体塑造过程中通过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形体:形体是雕塑的基本语言,体是由面形成的。一件雕塑面不明确就缺乏力度,显得棉软,找出面的转折十分重要。面的寻求离不开“高点”,点、线、面、体是雕塑作品形成的造型要素。塑造中要“宁方勿圆”语言肯定。
空间:雕塑作品的空间感并不完全指客观物体存在的实际空间,更主要的是指形体向周围扩张的心理“势头”、“趋向”。空间意识是艺术家特别是雕塑家必须具备的品格,它是潜在的视觉、触觉和运动的感觉。量感:通常量是指物质的量。而量感作为雕塑术语,则是指心理的量。量感源于物理的量又与之不同,忧如重量感不单是指重,还包含着视觉上的厚重感、结实感、紧张感一样。表现量感并不完全取决于用泥的多少、物质载体的轻重,关键是正确塑造体、面的构成和联接关系。所谓量感,是充满生命力的形体所具有的生长和运动状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只要有意识地塑造物体,使之具有对外力的抵抗感(张力),自在生命感和运动感,就表达了量感。
方法步骤:
确立某种步骤,不是绝对的规范,但对初学者却非常必要。
开始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之前,首先要把握对客观对象(模特)的第一感受。这种鲜明的感受要贯穿塑造的全过程,这种领悟往往就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的艺术感受。
上泥前的第一步是做浮雕板,这是做浮雕头像、胸像雕塑雕塑的基础。浮雕板要根据对象的动态、比例、造型特征来进行,注重立体的框架关系,避免繁琐,讲究构图。
用泥巴塑造时大体可分以下三个阶段:建立大型,深入刻划,总体调整。
建立大型: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敏锐、大胆地进行塑造,立体地捕捉大型,合理的进行体积压缩。要把对象看得单纯一些,区分本质与表象,始终抓取主要的东西。不要孤立的只注意头问的造型,要特别注意头、颈、胸三者之间的组合关系。要以框架观念,几何体积的观念来构筑、塑造。克服通过对轮廓来塑造的坏习惯。
深入刻划:通过对每个局部和具体刻划来充实,丰富整体造型。依据解剖知识,深入地分析,研究人类头部造型骨胳肌肉的生长规律和相互关系。力求表现具体对象的造型特征和气质,个性。这是一个分解、组合直至确立的过程。防止表面的模拟,要有选择的进行重点刻划,学会和掌握提炼概括的能力。
总体调整:从整体出发,回到“第一感受”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业。检查作品造型是否准确,形体、结构是否充实、严谨,大的节奏是否鲜明,是否具备一定的体感、量感和空间感,有没有把对象的气质、个性特征表现出来,作品整体是否和谐统一,是否具备一定的力度和格调,体积压缩是否合理。这一阶段要我看少做,冷静地对待每一个问题,思想明确之后,有针对性地,主动地去加以解决,直至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浮雕头像、胸像要求是强调写实,这和倡导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特点有个性的去表现并不矛盾。从一年级刚刚接触雕塑做头像到二年级具备一定的能力做浮雕头像、胸像,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学习、不断加强的过程。做好头像非一日之功,只*课堂上做几件习作远远不够,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多看、多想、多做,才能提高造型能力和艺术修养。
第四部分:教学方案简要说明
《浮雕头像、胸像》课程的教学,第二学年安排4周。课时计划是每周16学时。教师根据学时适当调整部分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与实践、指导相结合,把科学研究与艺术表现的有关思想方法直接或间接地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在有条件的地方,本课程可结合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实践相结合。进行适当的研究性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寻找有关头像、胸像解剖的书籍和具象表现主义的学术论文来阅读,并写出简要的读书笔记,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答疑。
第五部分:课程作业与考核评价的说明
本课程重视平时的实践,每周都安排大量的泥塑实践作业,大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在实践中理解,在理解后表现。基本上是一周安排学生完成一件头像、胸像习作,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行调整练习的单元课时数,比如一件做两周。
本课程的期末评分形式为:作品展示,集体评分。即在作品展示现场由两名或两名以上专业老师共同评定。同时应参考任课老师对学生学习态度及日常表现的评价。
本课程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习者理解与掌握头像、胸像的基本解剖、运动规律和表现技巧;考察学习者整体观察与整体表现的能力素质;考察学习者的艺术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平时练习情况和表现情况三部分构成,采用百分制。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90%,其它两项占总评成绩的10%。
第五篇:浮雕说课稿
浮雕说课稿
浮雕说课稿1
各位领导: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六年下册第五课《浮雕》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目标
1、欣赏浮雕作品,感受浮雕类型的特点。
2、用泥制作一件浮雕作品,继续体验堆塑或塑刀刻画的技法表现。
3、培养在生活中发现美,并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生活的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泥浮雕制作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
能创造性的利用各种工具、多种方法和手段来制作泥浮雕作品。
教具准备:
收集有关浮雕的资料、图片,准备多媒体课件。
我们依据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学科和教材特点、学生实际确定本课教法如下:
1、启发引导法、
2、欣赏对比法、
3、直观演示法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正是十二、三岁左右的青少年,是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好奇心很强,乐于动手,学生会爱学,乐学,学习的兴趣很高。浮雕是他们曾经见过也制作过,但还是在制作过程中可能还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通过教师直观演示操作及启发引导学生会解决此困难。
4、学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观察对比法。
5、教学模式:引趣回忆——探究新知——实践练习、创新表现——展示作品——学会品评。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回忆展示雕塑作品图片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浮雕,以及浮雕特点及分类。如木浮雕、银浮雕、泥浮雕等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各种雕塑的不同材质,由此得出浮雕有木浮雕,石浮雕、玉浮雕、铜浮雕、铁浮雕、银浮雕等等。学生能认识到浮雕作品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更好的进入新知的学习。
生活中不仅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需要有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的生活环境,用学过的技法来制作一件喜爱的浮雕作品,美化我们的生活。让学生学会在观察中发现浮雕作品的美感,并通过语言描述,来提高学生的审美。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有助于学生学会用眼睛来学习。在小组合作中引导学生注重形象生动、能突出主体、善于使用创造性的多种工具和方法手段,解决教学难点。学生还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增进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最后是展示作品,学会品评。将学生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师生共同评析作品。可以介绍自己的作品,也可以评析其他同学的作品。选出最佳作品,并说出它的优点和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审美,发现自身不足,寻找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获取更好的发展,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
小结: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板书浮雕堆塑塑刀刻画我的说课完毕
浮雕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第3课《浮雕与泥板》,下面我准备(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五个方面来说一说。(等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浮雕与泥板》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学课时为1课时。本课以“花”为导入,以学生熟悉的植物为学习内容,主要通过欣赏、观察、说说来了解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花、果、叶、茎,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植物的形状美、色彩美。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油画、国画、浮雕不同形式表现花的作品,让学生了解浮雕。配合教材中的浮雕艺术作品欣赏,让学生感受浮雕特有的艺术魅力。利用橡皮泥或纸黏土来揉、搓、捏、压、刻、贴等泥塑技能概括、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泥板浮雕的前后层次、凹凸的画面,感受浮雕与泥板的艺术魅力,从而促进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节集欣赏、合作、互动、实践融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线描画、色彩画、剪纸、撕纸、版画等表现手法来表现画面。本节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雕塑的基础知识,了解泥板浮雕的基本方法和塑造过程。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二、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本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教学重难点。
①知识与技能:
A、了解浮雕,掌握泥板制作的基本方法步骤,完成一幅浮雕作品。
B、学习评价词汇:前后层次,凹凸起伏,塑刻技法
②过程与方法:
A、在欣赏中发现浮雕制作的特点,尝试用泥板或彩泥创作一幅浮雕作品。
B、在尝试中自主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
C、在创作中,大胆想象与表现浮雕泥板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A、拓展艺术视野,提高审美能力,感受浮雕与泥板的艺术魅力。
4、教学重点:能用泥条,泥块表现浮雕凹凸的画面.
5、教学难点:能表现有前后层次,凹凸画面的浮雕.
6、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自制浮雕泥板范品、橡皮泥或纸黏土等。
三、说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各种“橡皮泥”,“纸粘土”,“粘土”和塑造工具的使用技法已有一定的掌握,能够利用线条和色块写实的表现所出观察到的物体。现在的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观察能力强、喜爱实践动手操作,而《浮雕与泥板》这课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四、说教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初中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方法:启发谈话法,展示法,比较法,观察发现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欣赏导入:
1、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生真正的带入课堂,所以在教学一开始,我是利用大家比较熟悉的植物为导入。
2、为了更好的导入课题,我采用比较法,出示多种表现花画面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这样才能做到过渡自然,还能更好的揭示课题,(出示不同表现形式作品进行比较如国画、水彩,油画等)
3、提示课题:对,是浮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浮雕与泥板,并板书课题:《浮雕与泥板》
(二)、课堂发展
1、欣赏教材中的浮雕艺术作品,如《昭陵六骏》、宁岗的《荷趣》、黑格比的《云水间》、《人命英雄纪念碑——八一南昌起义》让学生感受浮雕艺术的魅力。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是浮雕与泥板。
2、为了让学生感知各种“橡皮泥”,“纸粘土”,“粘土”塑造的泥浮雕,比较其不同的艺术效果,我展示许多的浮雕泥板作品,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 ⑴、用“橡皮泥”,“纸粘土”,“粘土”塑造的浮雕泥板作品给你什么感觉?与一般的绘画有什么不同?这样设计目的不但能让学生知道浮雕泥板的特征是给人凹凸不平的立体感觉,具有前后不同层次、遮挡关系,还能突破了知识技能的认知目标。
⑵、作者是怎样将泥团,泥条,泥块形成凹凸起伏的画面的呢?指名学生汇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浮雕泥板凹凸起伏的设计有个初步的了解。
3、学习浮雕作品的布局。
为了能让学生学习掌握表现不同浮雕作品和布局。我设计了观察和比较的活动。
活动一:我出不同的植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说说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花、果、叶、茎、不同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小组讨论,指名学生代表回答。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学会仔细观察生活,感受不同植物的形态美、色彩美,在创作时才能让学生大胆选材,表现出和大家与众不同的浮雕泥板来。
活动二:出示学生浮雕作品,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在画面上怎样安排植物,使画面构图饱2满?怎样处理植物的前后层次?哪些地方是塑?哪些地方是刻?单色浮雕和彩色各有什么艺术效果?指名学生回答,并强调在制作浮雕泥板时要注意前后层次,塑刻技法。这样设计的目的能解决本课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重点。
尝试、探究: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将泥团、泥条、泥块形成凹凸起伏的点、线、面,简洁夸张地表现植物的主要特征。
4、引导学生根据课本自主学习浮雕泥板的塑造步骤,指名学生说说,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并示范浮雕泥板的塑造步骤方法。
第1步:设计画稿,第2步:根据画稿压出底板,用工具在泥板上刻去多余的部分。第3步:在泥板上根据你设计的植物的不同层次添加好叶、花、果、茎。这样设计目的能让学生更有信心塑造出自己喜欢浮雕泥板作品,不会无从下手。
5、引导学生回忆泥塑的基本方法:揉一揉,(泥团揉一揉)挫一挫,(泥条挫一挫)捏一捏,(形状捏一捏)压一压,(泥板压一压)贴一贴(细节贴一贴)
6、布置作业:选择自己熟悉的植物,抓住它的特征,设计制作成泥板浮雕
⑴、课件出示泥板浮雕的塑造要求:
A、要有前后层次、遮挡关系
B、画面构图要饱满
C、有凹凸感,作品与从不同。
⑵、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下大胆表现浮雕泥板,教师辅导。
(三)、分享评价:
1、小组评价:我是怎样塑出或刻出凹凸起伏的画面的
评价标准:
A、要有前后层次、遮挡关系
B、画面构图要饱满
C、有凹凸感,作品与从不同。
2、展示评学生作品
3、小结与情感教育:我们这节课学会了塑造浮雕泥板,而且塑造很多优秀浮雕泥板作品,是很不错的,学习浮雕与泥板的同时提醒你们要爱护环境,爱护植物。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喜欢大自然,爱护大自然。
六、说板书设计:
泥板浮雕第1步:设计画稿,第2步:制作底板。
这节课说到这,谢谢各位评委的指导。
浮雕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3课《泥浮雕》。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生活中我们常用浮雕来装饰环境,浮雕因材料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美感。汉画像石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节课我把具有地方特色的徐州汉画像石引进课堂,让学生结合画像石的技法进行泥刻浮雕的制作。
2、本课在整个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一节是集欣赏、合作、互动、实践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素描、色彩、版画等。学生已经学习了《概述》,了解了雕塑的基础知识,欣赏了中外雕塑作品。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浮雕技法的多样性。有效利用地方资源,拓展泥浮雕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难点:指导学生利用汉画像石的表现手法拓展表现。
二、学情分析:
我所面对的学生是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造型能力,他们已经学过版画,掌握了刻刀使用的方法。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愿意主动接受新事物,会独立思考,会合作、会借鉴。我给他们发放了《课前准备》的有关材料,安排他们课余时间参观画像石馆(徐州画像石馆、歌风台等),收集有关的图片、邮票、首日封和文字资料,目的也是为了引导他们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提高师范生适应小学教育教学所需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会欣赏、分析石刻浮雕作品,会借鉴徐州汉画像石浮雕的艺术特点,拓展浮雕制作方法。
2、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从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在参观、收集等综合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动手和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欣赏、制作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使学生感悟到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在制作过程中充分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艺术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法分析:
指导思想: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师生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气氛中学习,学生愿学。
欣赏展示、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学生乐学。
开放式探究带着问题去自主研究,学生会学。
从地方美术资源中汲取营养,引申到对生活的学习、文化的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善学。
五、教学过程设计:
画像石以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取石为材,以刀代笔,图画天地,有古朴、厚重之美,这节课就围绕一个“美”字设计教学。优美的课堂情境激发创作潜能。课前开放式探究和课内欣赏带领学生欣赏美。课堂讲解和讨论让学生理解美。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会创造美。作业品评中让学生学会评价美。课后的延伸让学生学会探讨美。
(一)聆听美的声音
课前播放轻音乐,让学生轻松优美的氛围中开始学习,教师巡回检查学具准备情况。
出示图片让学生辨别作品是圆雕还是浮雕,巩固浮雕的分类。总结泥塑浮雕的制作方法。接着提示还有一种制作浮雕的表现形式,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入课题。
(二)欣赏美的画面
用课件展示徐州画像石。分别出示汉画像石实物照片、汉墓内景图和徐州汉画像石视频片段。声画并茂的视频片段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到一个美的世界,让学生感受到徐州汉画像石古朴的艺术之美。然后请几个学生谈谈通过参观对画像石有了哪些认识,参观过画像石的同学会有很深的感受,学生的主动发言把课堂推向第一个高潮。
(三)探求美的内涵
通过大屏幕显示导学题目,和学生一起从线条造型、题材、构图和雕刻技法四个方面讨论徐州画像石的艺术特点。课前我已经安排学生查阅这方面的资料,请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这时,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出现,我会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畅所欲言。,师生间幽默风趣的交流把课堂气氛推向第二个高潮。
讨论造型时,出示画像石拓片《有翼的犀牛》。为了说明画像石的选用题材多表现现实生活时,给学生提供拓片《建鼓舞》,让学生充分认识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汉代人信仰厚葬的习俗出发,让学生懂得古代人想让死者死后能升天,和活着时候一样享受荣华富贵,所以画像石题材多表达神话故事和吉祥图案。在讨论雕刻技法时,让学生用画像石浮雕和上节课所学的泥塑浮雕相比较,找出二者在制作技法上的异同。
(四)实现美的创造
为了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感受,我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的方式制作一个《马头》的形象,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步骤。
第一步制版(课前完成)。
第二步起稿。提醒学生要注意物象的形态,要夸张又不失其真。
第三步描形。把稿纸蒙在泥版上用针扎出轮廓。
第四步刻制。雕刻时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减地(也叫剔地)”,什么地方用冲刀,什么地方用切刀,要刻出层次。
第五步调整。
作品完成后展示给学生看,并出示已经准备好的作品供学生参考。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先给学生提出作业要求,提醒学生借鉴并不是模仿,要力求有所创新。
然后学生之间讨论制作构思,让他们的思维发生碰撞。师生互动,请学生谈谈自己准备做什么样的形象,借鉴了画像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含义?在学生踊跃发言中,会有五花八门的构思和各种奇特的象征寓意,欢快的课堂气氛让课堂进入第三个高潮。
学生制作时,继续播放舒缓的音乐。教师巡回指导,参与学生的小组制作,对敢于运用夸张手法、有创意的同学及时表扬。作业制作过程中会出现泥版过干或过湿等情况,过湿就让学生结合雕、塑等技法制作。过干的泥版刻起来会使学生非常吃力,我会告诉学生画像石是在比这硬百倍的石头上一凿一凿敲出来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劳动人民的不平凡。
六、课堂评价
1、品评美的创想
这一环节表现在三个方面。
1、重点放在作业自评上。请学生把自己的作品通过投影仪展示给大家看,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运用了哪些雕刻技法,哪些结合了画像石的特点,哪些是自己的创新讲给大家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个体的独立创造能力。
2、学生自评后请学生互评。
3、教师简评。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主要从层次变化是否清楚、构图是否饱满、造型是否大胆夸张几个方面来谈。
2、进行美的探索
最后教师总结:
徐州汉画像石是先辈遗留下的宝贵财富,有着浓厚的文化积淀,它是徐州人的骄傲,它和南京六朝石刻、苏州明清园林并称为“江苏三宝”,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它、利用它,最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我们今天运用了它的制作技法进行创作,以后我们要学会从不同形式、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