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元日
元日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情感目标: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能力目标:
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学重点:指导学生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教具准备:字典、生字词语卡片,课文插图。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通诗歌。上课前,我们先来读一组词语。
1.孩子们,当这些词语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想到了什么? ——过春节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过春节的?(放爆竹、贴春联和福字、拜大年)2.你们想知道古人是怎样过春节的吗?宋代诗人王安石就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叫做《元日》。(板书)读题。
3.解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什么意思?指哪一天?古人认为春节是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故又称“三元”。再读课题。
4.想听听这首诗吗?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气氛?
二、品词析句,体悟诗情。
1.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古人到底是怎样过春节的呢?自己读读这首诗。▲“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节,人们放起了鞭炮,听着“噼里啪啦”的声音,我们的心都情不自禁地被感染了。诗中的哪个词就是指“鞭炮”呀?(爆竹)
你们知道除夕夜的爆竹声,哪一时刻最响?为什么? 那一时刻,新旧更替,这个“除”的意思就是----更换。这里的“岁”是什么意思?年,哪些成语或诗句也曾用到岁? 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吗?
读了这句诗,你一定想起了自己在除夕夜放鞭炮的情景,能给大家说说吗?
从这鞭炮声中,你仿佛听出了什么?
是啊!这响亮的爆竹声充满了喜庆和希望,这响亮的爆竹声送走了旧岁,迎来了新春。谁来读?
人们放爆竹就是为了辞旧迎新啊!怎么能不快乐呢?齐读。▲“春风送暖入屠苏”
在这阖家欢乐的日子里,人们除了用放鞭炮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还会喝口香醇美味的屠苏酒。知道什么是屠苏酒吗?
这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大年初一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迎着和煦的春风,品这新年第一口酒!想象一下,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评:人们的心中一定会涌起一阵阵暖流。是啊,就像春天里的风一般给你带来温暖。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谁来吟一吟这句诗?
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古代人在礼仪上一般讲究先长后幼,可是只有饮这屠苏酒时是先幼后长!不相信?有诗为证:“不觉老将春共至,手把屠苏让少年。”这正是因为新春开元,年轻人又长了一岁,充满着朝气和活力。长辈们希望他们在新年里能有新的作为!回忆一下,大年初一,长辈们常会怎样祝福你?
2.小结:同学们,听着清脆的爆竹声,品着醉人的屠苏酒,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你们心中一定充满着喜悦之情。(出示两行诗)指名读。评价:听着你的朗读,我们好像已经融入了那快乐、喜庆的氛围当中去了。愿意和他一样快乐吗?咱们一起读吧!
▲“千门万户瞳瞳日”
其实除了放鞭炮、喝屠苏酒之外,人们还会用其他方式欢度春节。除夕之夜,人们常常会一夜不睡觉,为的就是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
你知道“曈曈”是什么意思吗?这个词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看偏旁,跟什么有关?形声字,“曈”(由暗渐明)——曈曈: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用两个字。为什么呢?重叠使用,就是为了强调太阳刚升起时明亮的样子。
想象一下,在经历了一夜的等待之后,人们看到东方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多么温暖,多么令人欣喜!
那一轮瞳瞳红日,在守岁的人们眼里其实象征了什么?(光明与希望)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千家万户都照进了温暖而明亮的太阳)这阳光也照到了人们的心里,在新的一年里。让人感到前途一片光明,充满希望。谁能读出这种充满光明,充满希望的感觉?齐读。
▲“总把新桃换旧符”
是呀!瞳瞳红日象征着美好的前景,那红彤彤的春联其实也寄予了人们的希望与喜悦之情。知道古人怎么称呼春联吗?
他们把它称之为“桃符”。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桃符”的?
你们看:这就是桃符。古人认为桃木是一种神木,可以避邪。所以在上面写上字或像这样画上画,就可以避邪祈福。后来桃符就逐步演化成了我们今天的春联。
我们书上的彩图中就有一副春联,你们注意到了吗?
老师用简体字把它写出来了,你会读吗?这可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它以工整的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了美好的愿望。让我们再来读一遍。
“总把新桃换旧符”这一句什么意思?人们的这一举动有什么含义吗? 当你换下去年已经陈旧的春联,换上崭新的春联时,你的心中是怎么想的呢? 3.小结:难怪古人在春节时“总把——”,“桃”和 “符”指的都是?压缩省略,交替使用,古诗的语言多么凝练!让我们一起诵一诵三四两句诗。
4.总结: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仍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指名读。
就让我们在这种喜悦的气氛中,怀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读好这首诗吧!齐读。
5.孩子们,王安石笔下的,仅仅是一幅节日风俗图吗?此时的他,已度过了人生中第四十九个元日,每一次都是这样过春节,为什么偏偏在这年写下《元日》呢?有时候我们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对诗歌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出示背景,生浏览)看出什么来了吗?
是啊,他坚信自己政治改革的春天必将来临,到时定会辞旧迎新,万象更新!这就是所谓的“诗言志”(板书)啊!诗是表达作者情感,表达作者志向的。现在的你,对这首诗一定更加深有感触,那就让我们融入朗读吧!配乐读。
6.我们曾经学过王安石的另一首诗《梅花》,还记得吗? 在这首诗中,诗人又寄予了自己怎样的志向呢?
这时的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中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齐读。
7.总结:同学们,不管是《元日》表达出的对变法的充满希望,还是《梅花》所表达出的高洁坚强,无一不在托物言志,借诗传情。所以,我们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更是在读诗人的一颗美好的心灵,希望你们都能用心去读好每一首诗歌,每一篇文章!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语文《元日》知识点整理
三年级上册语文《元日》知识点整理
原文
[宋]王安石
爆竹②声中一岁除③,春风送暖入屠苏④。
千门万户曈曈⑤日,总把新桃换⑥旧符。
注释
①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
②爆竹:古人认为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可以驱赶鬼怪,所以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燃烧竹子,后来演变为放鞭炮。
③一岁除:一年过去。
④屠苏:一种用屠苏草泡制的酒。
⑤曈曈:太阳初升时明亮的样子。
⑥新桃:新的桃符。古人在桃木板上画门神肖像或写上门神名字,悬挂在大门上,称为桃符,认为它可以辟邪消灾,后来演变为贴春联。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练习题
一、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代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这首诗最后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背一背,填一填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美酒。在此情景中,你想到的诗句是:。这首诗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写的《》,描写了他在这一天看到的有趣的风俗,如:、和。
四、背一背,写一写,默写古诗。
参考答案
一、宋王安石
二、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大家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
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元日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
四、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第三篇:【北师大版】(新版)2018年秋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元日
元 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
愿望.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关于生字
本课的几个生字 “爆、苏、桃、符”都可以用记形声字的方法记忆.拓展习题
1、默写古诗.元 日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画面,并把想象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参加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深沉、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教案精品
元 日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高兴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很多更让人高兴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1、读通古诗.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初读情况,正音.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意见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三、精读品味,理解诗歌.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自己的理解.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给予肯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 除:除去,过去.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4、吟诵古诗,启发想象.1)指生吟读,师生评价.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诀.除了注意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象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四、拓展延伸,感受民俗
1、阅读“开卷有益”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认识和感受.2、课外搜集有关中国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第四篇:《元日》教案
《元日》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渠道,认字与识字。
2、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
3、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4、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调动查找资料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背诵部分段落。
教具准备:
1、春节的传说故事
2、投影
3、各地过年的图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你喜欢过年吗?我国传统的过年是哪一天呢?你想知道年是怎么来的,过年的习俗是怎么来的吗?
2、阅读《过年的来历》
3、用自己的话简单地说一说过年的来历。
4、你觉得过年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
5、学生交流。
6、无论何时何地,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很注重过年。这节课,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安石所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看看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二、自学古诗
1、回忆学法:
我们要学会一首古诗你有什么基本办法呢?
(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理解意思展开想象)
2、你们有信心读准、读懂古诗吗?
三、学习古诗,交流。
1、你读准了吗?
2、你知道古人怎样过春节的吗?从诗中哪些地方知道呢?
燃爆竹
饮屠苏
迎红日
换新符
3、要读懂古诗还要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呢?
4、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或不理解的吗?告诉大家,让大家帮帮你。
5、在大家的帮助之下,是不是都理解了古诗了呢?请你试着把古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自己说指名说理解古诗可以把用在两部分间加上自己的话。使意思表达更通顺。
6、闭眼听老师范读,在头脑中想象,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7、小结:多喜庆,多热闹呀。能把这首古诗的热闹和喜庆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如果你觉得读不足以把热闹和喜庆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动作表现出来。
自己读指名读全班读
四、背诵古诗,学习生字。
1、你会背诵了吗?
全班背男女生各背
2、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的第一个字,要写对写好它应该注意什么?
右下角的四点书写。师板演。
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4、展示台进行生字的讲评。
爆的最后一笔
换的撇不要写出头
曈的左边是日
重点指导爆的书写。
第五篇:元日教案
元日
王台镇中心小学 苗芳
《元日》是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七言绝句。描写了春节期间,民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及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
本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又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作此诗时,王安石此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定信念及他作为政治家除旧布新的改革精神。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
能力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两首诗的大意。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联系实际生活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重点:认读3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感情。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学习过程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最高兴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啊?
生:考试成绩好、班级取得流动红旗时、我为班级争光时、过春节时„„(教师适时评价)
师:老师也特别喜欢过春节。那么同学们印象中过春节的时候人们都干些什么呢?
生:贴春联、喝酒、放鞭炮。(好热闹啊)
师:那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元日。
板书:元日 同学们齐读课题 [“元日”这个名词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而“春节”是人所共知的,以“春节”引入,不但学生感兴趣,而且帮助了学生理解诗题。]
(二)、检查预习
1、课前安排同学们回去预习课文了,下面展示一下我们的预习成果,先看看同学们是否跟生字宝宝成为好朋友了?请准备好听写本。爆 屠 符
2、师:看老师的生字宝宝跟你的生字宝宝是双胞胎吗?全对的请举手,你们太厉害了。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哪个小组正确率最高呢?给正确率最高的这个小组画上奖励。
【通过不同形式的奖励,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三)、回顾学习方法
师:今天学习的课文跟以前的不一样,对,古诗,请同学们先说说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是怎样的?
生: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悟诗情(师板书)
(四)、掌握方法,品读感悟
1、解诗题
师:在前面已经理解了题目的含义,就不重复了。
2、读诗文
师:课前让咱同学回去预习了,想必同学们已经读熟了(1)、指名朗读,相机正音
(2)、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什么地方停顿,并标一标。
(3)、再读古诗,读出停顿和节奏
(4)、多种形式练习朗读。(教师适时地评价奖励)
[指导学生的朗读应是循序渐进的,过多或过高的要求对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困难的。本课4个生字,本首诗就占了3个,所以在设计中我先要求学生把诗读正确,当然,诗不像其它的文体,语言比较口语化,随意化,它有着较强的节奏感,所以会读诗,也应当包括读好诗句中的停顿,表现出节奏。]
3明诗意
(1)、师:要明白诗句的含义,首先要明白诗句中词语的含义,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诗句的含义。
课件出示古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探究的意识。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与一开始学生畅谈过春节相呼应,学生可以根据之前说的,大致推测出诗句的意思。]
(2)、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3)、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交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句的主要意思?
第一句:在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人们都在“噼噼叭叭”放爆竹,给你什么感受?读出喜庆的气氛。第二句:春风把温暖送进了屠苏酒中。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这屠苏酒可不是一般的酒,它可是除夕之夜,人们将最新鲜的屠苏草浸入酒中,吊在井里,等到大年初一大早,全家人欢聚一堂,先是孩子,最后是老人,每人一杯。
迎着和煦的春风,品着新年的吉祥酒,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呢?(生发挥想象说话)
孩子们喝着屠苏酒,会说—— 年轻人喝着屠苏酒,会说—— 老年人喝着屠苏酒,会说——
过渡:诗人沐浴着柔和的春风,借着馨香的酒意,喜气洋洋的走出家门,他看到了什么?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D: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
灿烂的阳光普照千家万户,多么美好的景象!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评:你读得真好,千家万户都沐浴着温暖而光亮的太阳光,让人觉得前途一片光明,充满了希望。指名读,齐读。第四句:这里的“新桃”和“旧符”指的都是“桃符”,也就是新的桃符、旧的桃符。谁能说说最后这句的意思?(每年总是拿新门神换掉旧门神。)4.悟诗情
在诗人眼里换去的仅仅是旧的桃符吗?在我们了解了作者之后会更深的体会到这首诗的内涵。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有谁知道他?(指名简单介绍)
(2)、师出示、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中国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博学多才,官至宰相,《元日》这首诗就他任宰相后不久写的,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他觉得自己推行的新政能改变当时积贫积弱的现象,使底层劳动人民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实现千门万户瞳瞳日情景。所以这首诗并不是单纯地记录宋代的春节民俗,而是表达了他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3)、再读古诗,诗中哪一句与王安石除旧革新的思想是一致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可以视为写元旦的诗词中之翘楚。他不仅将除夕与元日的宋代风俗记录在案,写出唐宋时代除岁迎新的景况,而且表达了自我的哲学观念。给学生介绍王安古创作背景,为的是引领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内含。]
5、诵古诗
在理解了古诗的含义、领悟了古诗的感情之后,我们学习古诗的最后一步是背诵古诗。(指生背,适时地评价奖励)
6、评价各小组表现
(五)总结
同学们,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老师希望同学们用实际行动——好的学习成绩来迎接我们即将到来的春节。
(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