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
一、激趣导入: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农历的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之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出示小组合作提示:
(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反馈交流
1、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2、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出示课件
4、分组读,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你能弄懂《浙江之潮》的意思吗? 教师边讲解部分字词意思,边出示。
2.思考: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浙江潮的?作者从色、形、声、力、势五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相应板书)
色:银、玉、雪 形:线、城、岭 声:雷霆势 势: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3.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浙江潮?(由远及近)
4.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出示脉络)
5.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能删掉,为什么?(引用古诗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紧扣“伟观”一词。)
五.再次朗读,感受古文特有的韵律。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2.出示译文,自读、齐读。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3.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六、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第二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生字6个。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3.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 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生合作学习。教师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5.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五、作业
小组合作:品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观 潮 天下奇观
平静
声 形 远 闷雷 长 粗 横更近千万辆坦克平静
色
白线
贯
千万匹白色战马
第三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二稿)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0小学 吕海花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比古今语言的不同风格,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理念:
(1)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和节方法,通过进行对比阅读,通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联系,互文理解,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2)以读促悟: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韵味,在多层次的诵读中理解内容,提升语感,表达对浙江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材解析: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由文言文《浙江之潮》和现代文《观潮》组成。两篇文章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内容展示了浙江潮的形色声势,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潮这一千古奇观的赞美之情。《浙江之潮》语言凝练,比喻形象新颖,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观潮》则更为细致,从“观”的角度入手,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浙江潮惊心动魄的气势,表达了观潮人的赞叹之情。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浙江之潮》,《观潮》作为辅助理解材料。《浙江之潮》从概括评价,到细致描写,再到名人诗评,文字虽少,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浙江潮形色声势的描写可谓是精致准确,充满想象,回味无穷,是指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和语言创作的好素材。生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结合不同的语境选择字音、字义,能借助一定的现代文辅助理解。诵读能力较强,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表现力。但是学生对于浙江潮缺乏直观的感受,情感表达上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同时,对于诗化语言的凝练性表达还需要指导提升,需要充分丰富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指导学生准确表达,写出诗韵。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够积累玉城雪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等新词,写摘录笔记。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尝试背诵。通过多层次诵读、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想象补充的方法,了解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理解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3、了解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色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尝试运用个性化诗句表达对浙江潮的发现和感受。
4、激发对大自然神奇景观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浙江潮的特点,理解之所以称之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能用简单的诗句表现浙江潮的特点。
教法:指导诵读法、直观感悟法、情境融合法; 学法:诵读品味法、对比联系法、迁移运用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自读课文《观潮》。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1、世界上的自然奇观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特色,无比神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我国的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去看看闻名中外的“浙江潮”。
(结合地图明确位置,板书课题。)
2、播放视频资料:
(1)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浙江潮。(播放解说视频)(2)试着用一两句话说说你的发现或者感受。(学生根据自主观看的感受进行简单描述。)(3)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文学家周密,用不到一百字就展现出了浙江潮的风姿,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下来。(2)指名朗读,正音:最盛(shèng)江横玉系(jì)腰
出示不同字音对应的字义,让学生根据义项进行选择。(3)同桌互读,检查正音,要求做到正确、流利。(4)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5)学生练读后展示赛读。
2、解读文意:
(1)你读懂了吗?给你同桌讲一讲,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2)提出不懂的地方,我们可以怎样学懂它?
(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现代文、图文想象、查工具书、询问他人等方式解读文本。)
(3)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文言文,不仅要有节奏,跟要有韵味,那就是融入其中的情感。想想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又该怎么读呢?
(指导学生读出对浙江潮的赞叹。)
②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这两句该怎么读呢?(配乐读出声势变化,指导按照顺序诵读。)说说这两句写得怎么样?
(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对形色声势的描写,概括出基本特点:形态多变,如雪似玉,声势浩大。)
③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引读:当著名诗人杨万里看到浙江潮这汹涌澎湃的气势,也不由得发出感慨······
3、感悟文眼:(1)“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吗?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简要写下你们的理由。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从声势浩大、雄伟壮观、变化万千、经久不衰等方面入手点评。)(3)引读赞叹:
当年,周密看到这样的景象,不由得赞叹——
今天,我们每年依然会看到这样的景象,还想说一句——
未来,浙江潮还将这样汹涌澎湃下去,我们的子子孙孙都会说——
三、拓展阅读,指导创作:
1、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也曾亲临浙江观潮,写下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吗?(学生尝试朗读。)
2、想不想也写一句诗,来描绘浙江潮这种天下奇观呢?
(诗句的要求:字数相等,抓住特点,用词准确。)
学生尝试创作。
3、组织交流,师生点评:
四、小结:
今天,我们诗文中行走,品味了南宋文人周密对浙江潮的描述,诵读了毛主席对浙江潮的观感,更写下了自己的诗句,用文字的方式亲近奇观、表达奇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之潮》。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了解其成因。
2、自读《观潮》,积累词句,感受现代语言描述下的浙江潮。板书: 浙江之潮
形态多变 如玉似雪 天下之伟观也
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第四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四稿)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0小学吕海花
教材说明: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文言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诵读和感悟,提升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对比古今语言的不同风格,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2、设计理念:
(1)少教多学: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诵读和解读方法,通过进行对比阅读,建立现代文和文言文的对比联系,互文理解,提升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2)以读促悟: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出文言文阅读的节奏和韵味,在多层次的诵读中理解内容,提升语感,表达对浙江潮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读写结合:通过阅读了解文本抓住事物特点诗化表达的特点,尝试结合已有资料,进行诗句创作,迁移语言,表达情感。教材解析:
《浙江潮》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由文言文《浙江之潮》和现代文《观潮》组成。两篇文章用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叙述内容展示了浙江潮的形色声势,表达了作者对浙江潮这一千古奇观的赞美之情。《浙江之潮》语言凝练,比喻形象新颖,是一篇短小精悍的速写小品。《观潮》则更为细致,从“观”的角度入手,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记叙了浙江潮惊心动魄的气势,表达了观潮人的赞叹之情。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浙江之潮》,《观潮》作为辅助理解材料。《浙江之潮》从概括评价,到细致描写,再到名人诗评,文字虽少,内容丰富,尤其是对于浙江潮形色声势的描写可谓是精致准确,充满想象,回味无穷,是指导学生学习诵读、解读和语言创作的好素材。生情分析:
学生刚刚升入五年级,在中年级学习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文言文学习基础,能够结合不同的语境选择字音、字义,能借助一定的现代文辅助理解。诵读能力较强,对于文言文的断句和节奏感有一定的判断力和表现力。但是学生对于浙江潮缺乏直观的感受,情感表达上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同时,对于诗化语言的凝练性表达还需要指导提升,需要充分丰富学生的认知,激发情感,指导学生结合具体内容准确表达,写出诗韵。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能够积累玉城雪岭、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等新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努力尝试背诵。通过搜查资料、解读关键词、图文结合、想象补充的方法,感受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理解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
3、了解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景色特点进行介绍的方法。尝试在丰富认知的基础上,运用个性化诗句表现浙江潮的特点,表达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多种方法了解浙江潮的特点,理解之所以称之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尝试用诗的语言描述家乡奇观。
教法:指导诵读法、直观感悟法、情境融合法; 学法:诵读品味法、对比联系法、迁移运用法;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自读课文《观潮》。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主题导入:
1、我国的自然奇观数不胜数,它们各具特色,无比神奇。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我国的浙江省海宁县盐官镇,去看看闻名中外的“浙江潮”。
(结合地图明确位置。)
2、出示文本资料,了解浙江潮的成因。尝试用简短的句子介绍。
3、播放视频资料:
(1)请大家仔细听,认真看,这样的奇观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播放视频)
(2)说说你的发现或者感受。(教师选择记录)
(3)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文学家周密,用不到一百字就展现出了浙江潮的风姿,这篇小短文叫做《浙江之潮》!(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
(1)这是一篇文言文,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读下来。(2)指名朗读,正音:最盛(shèng)江横玉系(jì)腰 出示不同字音对应的字义,让学生根据义项进行选择。(3)同桌互读,要求读准字音。(4)教师范读,注意把握节奏和停顿。
(5)学生练读后展示赛读,要求读准字音,断准句子,读出节奏感。
2、解读文意:
(1)你读懂了吗?自己试着讲讲看,提出不懂的地方。(2)同桌两个人互相讲一讲,补充交流。(2)组织全班交流:
①提出不懂的地方。②我们可以怎样学懂它?
(引导学生了解可以通过联系现代文、图文想象、查工具书、询问他人等方式解读文本。)讲解“既望”的意思,认识杨诚斋,即杨万里。③分句交流,指导诵读:
a.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师引读:天气晴好的时候,天水一色,令人心旷神怡,所以作者才说——
天气阴沉的时候,茫茫江水,一望无际,岸边人潮涌动,每个人都想说——
b.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抓住“银线”一词,引导读出浙江潮的“远”则“细”,了解起潮时的形、色特点。
c.既而渐进,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引导抓住“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读出浙江潮的“渐进之势”。)
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引导抓住“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读出浙江潮的“气势雄伟”。)
每一句大家都读得不错,放在一起怎么读呢?(练习读出声势变化。)d.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引导抓住“涌”“横”体现浙江潮的气势,“银”“玉”体现色彩。)(3)了解内容,明确角度:
说说文章写得怎么样?(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对形色声势的描写,概括出基本特点:形态多变,如雪似玉,声势浩大。结合学生发现板书,总结称其为“天下之伟观”的原因。)(4)练习背诵:
这篇精彩的小短文,你能将它背下来吗?试试看!(出示文本框架,搭设背诵梯度。)
配乐背诵全文。
三、拓展阅读:
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也曾亲临浙江观潮,写下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出示:七绝·观潮 毛泽东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你能读出其中的气势吗?(学生尝试朗读。)
四、拓展创作:
我们的家乡也有许多奇观,当我们欣赏这些奇妙的景观时,能为它写上一句诗,宣传开去、流传下去吗?试试看!
(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鼓励学生结合家乡奇观写诗句。)组织交流,评改!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诗文中行走,品味了南宋文人周密对浙江潮的描述,诵读了毛主席对浙江潮的观感,更写下了自己的诗句,用文字的方式亲近奇观、表达奇观。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之潮》。搜集关于浙江潮的资料,了解其成因。
2、自读《观潮》,积累词句,感受现代语言描述下的浙江潮。板书:浙江之潮
形态多变如玉似雪天下之伟观也 震撼激射吞天沃日
第五篇:浙江之潮,教案
浙江之潮
教材分析: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节选自南宋文学家周密的《观潮》,文章用散文的形式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色。多场面描写,如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原文还有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游泳健儿水中表演的精彩场面,以及观潮时的盛大场面。描写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而且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表现江潮的壮观、江上活动及观潮场面的盛大,写得有形、有声、有色。
文后附了一篇现代文《观潮》,文章通过对大潮到来之前,之中,之后的描写,表现大潮的雄伟壮丽。设计理念: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浙江潮》是一篇古文,同一篇现代文编排在一起,两片文章在内容上有共同之处,所以让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通过阅读现代文,疏通古文的文意,对于特别的难于理解的名词教师进行点拨指导。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主动积累“吞天沃日、若隐若现、人山人海”等词语。
2.背诵《浙江潮》,熟读《观潮》。
3.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4.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
5.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培养热爱自然,亲近的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
理解古文文意。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阅读,领悟和学习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精炼的特点。
体会文章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和烘托渲染等方法的作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李白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出示钱塘潮图片)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潮》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这是一篇古文,读起来不像现代文那样容易理解,现在请大家比较《观潮》一篇文章自由读。读准字音。
1.你能根据《观潮》的描写大体弄懂《浙江潮》的意思吗?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读浙江潮,思考:文章写得是什么?
4.再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①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作者是怎样描写浙江潮的?
作者从形、声、色、势等方面描写了大潮。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③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写浙江潮?(比喻、夸张)有什么作用?
5.体会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
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可以删掉,它们有什么作用?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2、学生交流有关资料,探究奇观的成因
这么雄伟的景象都是我们这些身在海边的人所不曾看到的,你知道着雄伟壮丽的浙江潮的成因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浙江潮》
2.写会本课生字,积累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