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

时间:2019-05-12 19:5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

第一篇: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

zj.zgjsks.com

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

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教学设计题,是考试中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考试中的难点,我们常见的教学设计题一般是针对某篇文章的片段教学设计或者篇章教学设计,却不知,在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中,拼音教学设计是一大重点和难点。

拼音教学同篇章教学不同,没有更多的内容可以借鉴,没有人物可以分析,甚至没有句子可以赏析,如何把简单的几个拼音教授给学生,形成一篇较优秀的教学设计呢? 这里我们主要进行拼音教学设计的概述,简单分享一下,拼音教学设计可分为哪些部分,如何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的是拼音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拼音教学是第一学段的重要内容,主要应达到认识、会读、书写的目标,同时要有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书写习惯。这里中公资深讲师王敏以a o e为例,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

知识和技能:

学生学会a o e,能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知道单韵母有四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能直接读出带调a o e的音。过程和方法:

学生能通过自我探索、发现,找到隐藏在插图中的字母的形,在模拟唱歌、打鸣的活动中读准字母的音。

2015浙江教师资格暑期夏令营课程

http://zj.zgjsks.com/zg/2015jz_sqb/?wt.mc_id=bk11904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明白学习汉语拼音能帮助识字和阅读,学习普通话。有主动学习的兴趣。有良好 的写字习惯。

在目标确定以后,我需要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一般可分为导入,新课教授、课堂小结及课后作业等几部分,其中新课教授应作为重中之重,因此这里我们主要针对新课教学部分进行教学设计的概述。

新课教授可分为这样几步:读准音、认清形、四线三格书写、带调读,组词说话等。

zj.zgjsks.com

读准音

1.结合图片(汉字)学习发音:

小姑娘在唱歌,发出了a a a音。她的嘴巴是怎样的呢?(张的大大的)你能模仿她吗?模仿a 的口型 2.老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3.讲解读的方法:我们念a 的时候,也和唱歌一样,要张大嘴巴,口型保持不变。4.结合生活,编成儿歌、口令再读:张大嘴巴 a a a.小女孩练唱 a a a, a a a 阿姨的阿。医生检查口腔的时候,要我发a a a 5.学生跟念,自己体会发音要领,开火车发音 认清形

1.结合图片认出字母的形状:请你们再仔细看看图,找一找小女孩身体的哪一部分像 a 的形状。(小女孩圆圆的脑袋就像是a 的肚子,她的小辫子就像是a的尾巴。)2.教师范写,边写边念

3.讲解写法:a要一笔写成,先写半个圆,就是小姑娘的头和脸,连上去再写一笔竖弯,像条辫子,最后向右边稍弯一点儿,不要太长。

4.学生书写 四线三格书写

1.介绍四线格:就是由四条线组成的,分上格,中格,下格。2.老师示范写并讲解写的要求,学生跟写。带调读

1.老师领读,学生跟读。2.打乱开火车读。组词说话

1.组词读,识字读。(声母还可以练习与不同韵母的拼读)(从bā bá bǎ bà中选两个音节分别组词语,如:“八路军、八个、拔河、拔萝卜、一把椅子、打靶、爸爸”等。)以上是对拼音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及新课教授的简单概述,要想在考场上能够灵活的运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练习,结合我们的例子,框架,去进行新的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落俗套,创新,收到更好的效果,拿到更高的分值。

中公资深讲师王敏解析

第二篇: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zj.zgjsks.com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学生通过“读”来体会安塞腰鼓激昂的气势,雄壮的场面,感受课文表现出来的美。(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看表演、听录音、读课文,积极参与学习,主动交流;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对高原生命的热烈赞美,感受其中生命律动和力量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类别艺术的特征和功能;【难点】学生能从本课学习中培养热爱美术,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情境法、讨论法、比较法、体验感悟法

2015浙江教师资格暑期夏令营课程

http://zj.zgjsks.com/zg/2015jz_sqb/?wt.mc_id=bk11904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古老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风沙满天。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它是一片贫瘠落后的土地,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却产生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安塞腰鼓。(播放安塞腰鼓视频)。看了这段视频录像,你们有什么感受?(待学生回答后)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走近刘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

(多媒体投影:课题、作者)

(二)新课授知

zj.zgjsks.com

1.初读,整体感知

听一听这篇课文的朗读。在听读过程中,要将课文中觉得特别的词语句子和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做上记号。

2.初步分析课文

(1)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来对比一下,看看为了表现安塞腰鼓的激越,开头和结尾都写了怎样的场景?(这是以声衬静,以声衬静的手法在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早有运用,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2)作品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安塞腰鼓的?(引导学生依据“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间隔反复出现4次,梳理出文章描绘的四个方面。)(“好一个安塞腰鼓”一句反复出现了四次,是文中写安塞腰鼓艺术特点的分水岭,分别从四个方面写安塞腰鼓的美。据此,我们可以将课文分为这样四个部分。场面美、鼓声美、后生美、舞姿美。)(3)表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画面美、音乐美,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安塞腰鼓雄浑壮美的视觉冲击转化成了对我们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进一步的感受和体会。

(三)朗读品味

1.朗读哪些段落使你有痛快淋漓、拍手称快的感受?为什么这些语言给你这种感受?怎样朗读才能传达出这种感受?(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段落,并互相交流感受、互打分、点评。)2.小组讨论:师引导从大家的朗读中,我们似乎听到了激昂的鼓声,感受到了那烈火般的舞蹈,文章为什么会这么有气势?你能否从文章的语言材料中找一点依据?(课件出示)(1)运用比喻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生动、具体。

(2)运用排比使文章的气势更加恢宏、雄浑有力,用来描写安塞腰鼓也很适当。(3)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句段及短句,如“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短促、激烈,有强烈的节奏感,正如急促的鼓点。

3.将自己喜欢的段落大声地朗读出来,再一次体会安塞腰鼓的壮美,然后谈谈你对课文内涵的理解。

A.这是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B.歌颂阳刚之美。

C.表现要冲破束缚、阻碍的强烈渴望。

zj.zgjsks.com

D.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与表现自我。中公教育提供(四)质疑探究 1.学生合作探究

西北现在好像成了贫困落后的代名词,作者为什么这样歌颂西北汉子?为什么对黄土高原情有独钟?课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这些思想感情?请找出来,一起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有可能发表的见解及收集的问题,有针对性的准备,并适时点拨(课件出示)。

(1)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难道江南真的打不得腰鼓么?任何艺术的产生都与特定的地域和历史文化渊源有关。江南的文化风格是柔美的,孕育不出这样的腰鼓。安塞腰鼓只能是原始粗犷的黄土文化的产物。

(2)为什么又强调黄土高原土层的“厚”?──因为这厚厚的土层,正是生命元气的积蓄,也是黄土文化的深深积淀!赞美安塞腰鼓,实际上也是赞美黄土高原的文化底蕴!(3)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这句话怎么理解?(4)“好一股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劲儿!”(第9至13自然段)要挣脱、冲破了、撞开的是什么呢?(5)“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怎么理解? 3.小结

大家对课文的有关语句的意蕴内涵发表了很多见解,如果你还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疑惑之处,还未在投影中展示,可以再次补充,我们结合课文内容共同探讨解决。

(五)布置作业

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有不同文化。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秀美的山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都令我们无比的自豪。咱们南方也有独具魅力的地域文明和地方文化,长兴的“百叶龙”以它特有的艺术形式,舞进了中南海,舞遍了大江南北。请大家学用课文句式、段式,模仿文中的排比句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长兴的“百叶龙”的表演场面(播放表演录象《百叶龙》。

五、板书设计 安塞腰鼓

响前鼓——打鼓时 场面热烈,鼓声巨大,鼓手有力,物资变幻——鼓停后

zj.zgjsks.com

六、教学反思

中公教育提供资深讲师武波解析

第三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生字6个。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3.运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

2.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 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生合作学习。教师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5.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五、作业

小组合作:品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

六、板书设计

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观 潮 天下奇观

平静

声 形 远 闷雷 长 粗 横更近千万辆坦克平静

白线

千万匹白色战马

第四篇:浙江之潮教学设计

《浙江潮》

一、激趣导入: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农历的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看浙江潮视频)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景象?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南宋文学家周密的文章《浙江之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出示小组合作提示:

(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反馈交流

1、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2、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出示课件

4、分组读,齐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你能弄懂《浙江之潮》的意思吗? 教师边讲解部分字词意思,边出示。

2.思考: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哪一句是概括写浙江潮的?(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描写浙江潮的?作者从色、形、声、力、势五个方面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相应板书)

色:银、玉、雪 形:线、城、岭 声:雷霆势 势: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3.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浙江潮?(由远及近)

4.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比喻、夸张)(出示脉络)

5.文章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否能删掉,为什么?(引用古诗对上文进行形象概括,呼应首句,紧扣“伟观”一词。)

五.再次朗读,感受古文特有的韵律。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2.出示译文,自读、齐读。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3.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六、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第五篇:浙江小学教师招聘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基础知识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广义的教育者,指对受教育者态度、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狭义的教育者,指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

3.受教育者: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响、从事学习的人,统称为受教育者。

4.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5.教育事实:是对现实教育活动物质方面的概括,是可以观察和统计的,也是与“教育价值”相对而言的。

6.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要素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8.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9.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组织形式,是人类思维对教育现象的一种科学归纳。

10.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产婆术:苏格拉底在向人们传授知识时不是强制别人接受,而是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也叫“产婆术”或“苏格拉底法”,后人将这种方法概括为三个部分。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和助产术。

12.教育国家化:是指把教育纳入国家活动中,用行政手段发展公立学校制度,用法律手段确立义务性的国家教育制度。第二章:教育目的与功能

13.(国家)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应了教育在人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根据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

14.(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

15.(教师)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

16.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7.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18.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和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

19.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 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20.智育:是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1.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22.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3.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是使中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通过教育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和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和特征,并获得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24.个体的发展:通常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期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个体的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第三章:学校教育制度

25.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各项规定的总称。26.国民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的总和。27.学校教育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8.义务教育: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29.教育行政体制:是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30.校长负责制:是我国公办中小学的内部领导体制,指上级机关领导,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

31.学校:在一定社会制度下建构的,以专门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为核心任务的社会组织和机构。

32.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33.(((教育行政中央集权制:是指教育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地方各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服从中央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的教育行政体制。

34.教育行政地方分权制:是指地方政府依据法律的授权独立行使教育行政权力的一种教育行政体制。

35.教育行政从属制:又称完整制,主要指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是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接受政府首长的领导,而不能成为脱离政府行政的独立组织体制。

36.教育行政独立制:又称分离制,一般应用于地方教育行政,主要指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不属于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不接受地方政府首长的领导,脱离一般行政而独立存在的组织体制。)))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

37.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38.教师的权利:是以公民的基本权利为基础,围绕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享有的利益。

39.教师的义务:是指教师依法应尽的职责。

40.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41.教育爱(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促进教师与学生相互结合的积极的情感和能力。

42.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43.教师专业发展:又称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通过持续的专业教育,习得教育专业技能,形成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能力、从而实现专业自主的过程,它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44.教师的个体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过程。

45.教师的人格特征(人格素养):是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品质等。46.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主持和执行学校管理职能的行政负责人,是学校的主要领导。他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拥有决策权、指挥权,并在其职权范围内校内人事调整权和工作调配权。

47.学生身心发展规律:A.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也证明了这点,要求我们循序渐进不能凌节而施)B.阶段性:是指学生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最近发展区”:是有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是指学生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和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要求我们不能一刀切要有针对性)C.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身心发展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而言的。即速度和发展方面不平衡。(关键期:是指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D.互补性:首先是指机体某一方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其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E.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以及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之间,存在着发展程度和速度的不同。

48.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

49.学生的正式群体:主要是指班级、年级、少先队、团支书等学生群体。

50.学生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各种临时结成的小团体,这种群体没有明文规定的准则,组织方式比较松散,主要的活动是“私事”,如游戏、课外学习等。51.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亚文化(同辈文化):是社会或学校的主流文化的次属文化,是在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组织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52.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之间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

53.教学相长: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

54.心理相容: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心理上协调一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师生关系密切、情感融洽、平等合作的人际关系。第五章:课程

55.课程:是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56.学科课程:是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话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57.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58.分科课程: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门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59.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成两门以上学科领域的一门学科。60.必修课程: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61.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62.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或国家开发的课程,是国家专门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公民而设计的,并根据公民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教育之后所达到的共同要素而开发的课程。

63.地方课程:是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为基础,在一定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设计的课程。

64.校本课程:也称学校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发开或运用的课程。

65.基础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的课程;拓展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研究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态度和能力。

66.显性课程:也称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67.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68.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69.教科书: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科书,它是知识授受活动的主要信息媒介,是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70.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都必须予以保证的国名教育。

71.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

72.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第六章 教学概述

73.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74.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如性格、兴趣、气质、爱好等。

75.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76.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77.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及各组成部分进行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不同类型的课有不同的结构。

78.作业:是结合教学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练习。

79.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康个性,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80.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8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尽量利用学生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比较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识。

82.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3.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利用。8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力得到充分地发展。

8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8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87.教学方法:指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88.讲授法:是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89.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90.讨论法:是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

91.练习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的要求,给学生布置一定的作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92.演示法:是教师配合讲授和谈话,通过给学生展示实物、教具,演示实验或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93.实验法:是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进行独立操作,引起某些实物和现象产生变化,从而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进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的教学方法。

94.有效的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95.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资料,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96.第七章:学校德育

97.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

98.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99.道德教育:指对受教育者进行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社会、个体与自然的行为规范的教育。100.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101.德育的目标: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10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0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104.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是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方向发展。105.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106.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学生,又 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10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的原则:德育工作中,教育者应主动协调多方面教育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

108.因材施教原则:是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品德发展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09.知行统一原则:是指教育者在进行德育时,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组织学生参加实践锻炼,把提高认识和行为养成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110.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个学生,同时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111.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德育工作既要正面引导,说服教育,启发自觉,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又要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并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11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在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113.道德组织形式(德育途径):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的渠道或形式。

11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标,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115.说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116.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117.陶冶教育法:是利用或创设具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或情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

118.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其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长才干,培养优良思想和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119.品德修养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的方法。

120.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

121.角色扮演法:是通过让儿童扮演处境特别的求助者或其他有异于己的社会角色,使扮演者暂时置身于他人的位置,按照他人的处境或角色来行事、处世,以求在体验别人的态度、方式中,增进扮演者对他人及其社会角色的理解和认同。

122.合作学习法:培养合作精神。具体策略包括双人式学习、小组学习、小队式学习、跨小组的协作式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式学习、全班协作学习。

第八章:班主任工作

123.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124.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125.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班主任和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的的组织活动过程。

126.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国家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127.班会:是以班级为单位,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一般由学生干部主持进行的全班性会务活动,包括常规班会、生活班会和主题班会。

128.主题班会:是班主任依据教育目标,指导学生围绕一定主题,由学生自己主持、组织进行的班会活动。主题班会是班级活动的主要形式。第九章 教育研究

129.教育研究: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运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搜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以发现和总结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130.教育研究类型:

1.基础研究:以抽象、一般为特征,目的是揭示、描述、解释某些现象和过程,以及他们活动机制与内在规律。2.应用研究:是以具体、特殊为特征,它是对基础研究的成果做进一步的验证,就所关注的某一实际问题,从大量的案例中寻找概率性的必然结论。3.开发研究:是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基础上,对研究成果做进一步推广以扩大其影响,实现其研究的价值。4.定量研究(量化研究):是指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5.定性研究(质化研究):是对事物的质的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它是一种发现探索性研究,也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

131.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问题为对象、以一定的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

132.实验研究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人为手段,主动干预或控制研究对象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方式探索、验证所研究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133.个案研究法:是以个别案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的一种研究方法,其任务是揭示研究对象的形成、变化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个案发展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34.行动研究:是指实际工作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135.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采用问卷、访谈、观察、测量等方式对现状进行了解,对事实进行考察,对材料进行收集,从而探讨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之间联系的研究方法。136.质性研究法(实地研究法、参与观察法):是基于经验和直觉的研究方法,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凭借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在于研究对象的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其行为和意义建构。137.叙事研究法:是教育主体叙述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情境的过程,是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一种研究方法。

138.教育随笔:就是谈教育思想观点的随笔,也可以说是教育心得,只要是写教育过程中某一点体会的心得。

139.观察研究法: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140.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过程中源于社会政治及经济需要的宏观变革。

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2.意识:是心理反应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也是人的心理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

3.人格: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信念理想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性格和能力。)

4.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

5.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特征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6.个性心理特征:个体的气质、能力等统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7.(机制:是指要了解心理的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心理结构组成成分的相互关系和变化,以及期间发生的生理变化的性质和相互关系。)

8.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第二章:认知过程

9.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10.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标、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11.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标、必要时需要注意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发生的注意。12.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由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的特征。(注意的起伏: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的现象,也称注意的动摇

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的应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它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事物。)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是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注意。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对象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有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1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感觉和知觉的很多概念没归纳@@@@(„„„„见考纲)第三章:情感和意志过程

15.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机相应的行为反应。16.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17.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18.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19.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20.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在艺术上的表现予以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21.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

22.意志: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23.双趋冲突:是指从自己同时都很喜爱的两个事物中仅择其一的心理状态。24.双避冲突:是指从希望回避的两种事物中必取其一的心理状态。25.趋避冲突:是指对同一目的兼具好恶的矛盾心理。

26.多重趋避冲突: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27.(((意志的品质: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目的和意义,并且能够主动支配自己的行为,使之符合既定目的地意志品质。意志的果断性:是一种辨明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的自制性:是一个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言行的品质。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

第四章: 人格心理 第一节:人格概述:

1.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法律法规:

1.教育政策:是政党和国家为实现教育目标、任务而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教育方针、政策的统称。

2.教育政策的体系结构:是指政党、国家和社会团体制定的有关教育政策的存在及其表现形式。3.教育法规:是一切调整教育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即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4.教育立法:即教育法的制定,是指国家立法机关依据法律程序制定规范性教育法律文件的活动。

5.教育法律规范:是由国家制定过认可,并以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

6.教育法律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

7.教育法律责任:是指因违法、违约或直接基于法律的规范而产生的不利法律后果。8.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组织或个人进行的行政制裁。9.教育法律救济: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并造成损害时,获得恢复和补救的法律制度。

10.教育行政复议:是指教育行政相对人(如学校、教师)认为教育行政机关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做出该行为的机关的上一级教育行政机关所属的本机人民政府提出申请,受理申请的行政机关对发生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复查并做出决定的活动。

11.教育申诉制度:是指作为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公民,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向国家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12.教育行政诉讼:是指教育行政管理相对人认为教育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给予法律救济,并由人民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的诉讼救济活动。

13.教育司法:一般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具体运用教育法律、法规处理案件的诉讼活动。它是以国家名义运用教育法律、法规行使国际司法权的活动。

14.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法规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法制化和规范化。

15.教师违法(侵权)行为:即指教师出于故意或由于过失而侵害他人(主要是学生)合法权利的行为。

16.隐私权:是指公民生活中不愿为他人公开或知悉的个人秘密的不可侵犯的人身权利。17.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18.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

19.体罚:是指教师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或以其他强制性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的侵权行为。

下载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小学教师招聘考试之拼音教学设计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之《故乡》教学设计

    yn.offcn.com 2017云南教师招聘考试之《故乡》教学设计 在云南教师资格的考试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名家大师的作品,比如我今天选取的鲁迅的《故乡》这篇课文,我们小学的时候我......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二稿)

    《浙江之潮》教学设计西安市雁塔区航天二一0小学 吕海花 教材依据:北师大版语文第九册第二单元“奇观”的第二篇主体课文 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本着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概述知识点归纳及强化练习题

    教师招聘考试之教育学概述知识点归纳及强化练习题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

    江苏教师考试教学设计概述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 江苏政法干警考试(网址:http://zfgj.offcn.com)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又称教学系统设计,是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观点和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英语教案

    zj.zgjsks.com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英语教案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Unit 4 Where is my car?》教案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Teaching Aims: Knowledge aims: Stud......

    2018浙江烟草招聘,考试基本条件

    烟草公告:http://www.xiexiebang.com/zgyc/ 2018浙江烟草招聘,考试基本条件 中公国企招聘网为大家带来2017中国烟草招聘备考资料,中公国企教师团队精心研发,全力助力考生顺利通......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学科:《唱脸谱》教学设计

    zj.zgjsks.com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学科:《唱脸谱》教学设计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音乐学科:《唱脸谱》教学设计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漫画欣赏》教学设计

    zj.zgjsks.com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漫画欣赏》教学设计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小学美术《漫画欣赏》教学设计 浙江教师资格证考试 浙江教师招聘考试 一、教学目标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