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时间:2019-05-12 19:4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

《亲爱的爸爸妈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难点:根据文章主旨,抓关键词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疏通字词。

2、查找有关二战期间纳粹暴行的资料。

3、梳理文章结构,归纳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十一长假里,很多人都如愿以偿与亲人团聚。想到千里之外的年迈双亲,我的心里禁不住一遍又一遍地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

这是我思亲时的呼唤。请你们想想:人们,尤其是孩子们,什么情况下会发出这样的呼唤?

小结学生的回答:但是,在1941年的10月21日这天,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有300个孩子也曾发出这声呼唤,然而,伴随这声呼唤而来的,却是灭绝人性的枪声!300多生命之花,瞬间凋零在血泊中!

近半个世纪之后的1988年的10月21日,美籍华裔女作家聂华苓来到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参加了当地每年都会举行的悼念活动,并撰文记述了自己的见闻感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五课《亲爱的爸爸妈妈》。

今天,我们就走进课文,与聂华苓一起去感受历史的残酷和沉重,去感受人民的悲哀和愿望。

二、检查预习

a、识记重点字词

杀戮(lù)悼念(dào)屹立(yì)肃穆(sù mù)恍惚(huǎng hū)荒谬(miù)憧憬(chōng jǐng)健忘

词解: 响彻云霄 憧憬 荒谬 恍惚

b、整体感知

1、概括课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文章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引文

来到纪念地 呼唤和平,面向现实,参加纪念活动 回顾历史,反对战争。

记录作家座谈会

参观纪念馆

三、精读研讨,“引文”引路

战争带给聂华苓“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杀戮”的大声疾呼,她提笔写下这篇文章时,不禁引用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一段话作为题记。让我们先把这段题记一起朗读一遍。

生读后:萨特的话是很精辟的,而且其中有一句话,不但在结构上引领全文,而且在内容上提示了全文中心,并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是哪一句呢?

找出这个重点句后,我们再结合文章的主题,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来解析句意,进而理解课文。你们认为这句话的关键词是什么?

沉重却又美丽,这似乎很矛盾啊,在萨特的记忆里,什么是“沉重”的?这沉重的记忆又因何而“美丽”?(学生小组讨论解决)

① 沉重——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② 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

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们)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仇恨,没人乞怜。

小结: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细读文章,不难发现,文中还有好几处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言辞。这里我挑出两个句子来与大家一起赏析。

四、合作研讨,深入文本

1、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历史的印迹(包括两位生还者),在这凄风苦雨中,与现实融为一体。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但不忘历史、纪念死者,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要消灭劣等民族,是何等的荒谬。

2、“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强调采用根据文章主旨抓关键词理解的方法,分组研究、讨论)

反馈,小结,引入拓展资料。(板:历史、现实)

五、拓展,反思

图片资料:

1、德国前总理勃兰特在一九七一年访问波兰时,在纪念遭纳粹屠杀的波兰人的纪念碑前下跪。2、5月8日,德国民众在首都柏林向苏联烈士纪念碑献花,纪念二战期间为解放德国牺牲的苏联士兵。1945年5月8日,纳粹德国宣布投降,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3、日本前首相小泉纯一郎执政后连续5年参拜靖国神社

4、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目黑辎重兵联队兵站汽车第十七中队村濑守保拍摄的南京下关长江边尸体堆积的场面。

5、日本右翼分子活动日益猖獗。

这一切警示着我们:至今还有人不愿正视历史,仍为侵略辩护,这潜伏着新的危险。

所以,聂华苓女士强调了:作者强调的是不能忘记历史,因为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的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回归文本:

1、对于当年法西斯犯下的滔天罪行,西德作家、日本人的态度和表现不同?那么,人们对两人又是持什么态度呢?

西德作家:真诚的忏悔,充满犯罪感;(谅解)

日本人:自私的狡辩,企图开脱罪责。(鄙弃)

(板:狡辩、忏悔)

小结:铸剑为犁应有日……

2、大家如何评价这两位作家的行为?

(学生自由发言,不拘一格)

小结:课文里还有许多语言精练、含义深刻的句子,大家也可以用结合文章主旨,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品评欣赏。

五、探究思考,选材方法借鉴

回归板书:聂华苓女士撰写此文,意在向全世界发出和平的呼告。现在我们来看看课题“亲爱的爸爸妈妈”能不能帮聂华苓女士换个题目,比如叫“克拉库耶伐次之行”如何?

生回答,引入:文通过再现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法西斯的残酷。“亲爱的爸爸妈妈”突出孩子们撕心裂肺的最后一声呼喊,让我们想见当年那场屠杀的情景,对残杀者的凶残感受得更为深切。

被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在课文的哪些内容里你还可以看到?(女诗人迪桑卡的诗,死难者的只言片语)

六、总结

这确实是一个沉重而美丽的记忆。我们崇敬塞尔维亚人的英勇,认同他们的历史观,让我们用良知、用正义和着作家的心声一同呼吁: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七、课堂训练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每空填2字)。

孩子们对未来的(),对生命的(),对死亡的(),对亲人的(),父母失子的()和(),塞尔维亚人对暴力的()和对自由的()——世世代代“人”的声音,在诗和音乐的韵律中,响彻云霄,响遍山谷。

2、句式仿写。

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下面文段的内容。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5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品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2、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四个部分的内在联系,理清文章的叙述脉络

3、揣摩并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在寻读中感知内容要点,在品读中领悟文章情感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主题,并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铭记历史,正视现实

2、教会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珍爱和平,提倡人性美

教学重点:领会文章中“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主题,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幸福时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伴随着“亲爱的爸爸妈妈”的呼唤而来的是充满爱意的笑脸和亲切的呵护。但在这样一篇文章中,伴随着这声呼唤的是灭绝人性的枪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亲爱的爸爸妈妈》。

二、字词积累

肃穆

荒 谬

健忘

憧憬

恍 惚

杀戮

蜿 蜒

三、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

1、作者简介

聂华苓,美国华裔女作家,1921年生,湖北武汉人,已出版短篇小税集《翡翠猫》、《一朵小白花》、《台湾轶事》以及长篇小说《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等。

2、背景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在欧洲很多国家实行惨无人道的种族灭绝。1941年10月21日,纳粹在南斯拉夫的小城克拉库耶伐次大肆屠杀,一天之间,7000人死于屠刀下,其中包括300个孩子。自从1945年起,每年的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举行悼念活动,聂华苓于1988年10月21日来到这里参加了悼念活动,并写下了她的所见所感。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主体部分可分为哪几个片断? 纪念活动的四个片断:

一、来到纪念地

二、看纪念演出

三、参加座谈会

四、摘录遗言 2.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要和平,不要战争 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第二部分中)

五、合作探究

1、引言部分

萨特说他的“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试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萨特这样说的原因。

——记忆是沉重的是因为纳粹将所有的愤怒残酷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又是“美丽”的,是因为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A、一位老师宁死不屈,大义凛然;B、无辜平民包括孩子的遗言,怀着强烈的爱喝仇恨。)

2、第一部分 来到纪念地

⑴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连用四个句号,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这里仅仅是在描写天气吗?)凄风 苦雨 天昏 地暗 连用四个短句,不仅描写天气,而且在渲染气氛,也衬托出半个世纪前凄凉悲哀的景象。“天地亦与人同哀”,使每个字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表意功能,使人感受到无限悲哀的氛围。

⑵ “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小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全是”一词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为什么着重再现孩子们被屠杀的历史?)

——“全是”一词包含了作者对被杀者的深切同情,对屠杀无辜平民的法西斯强盗的愤怒控诉。孩子们天真无邪,他们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作出对纳粹“不利”的事来,灭绝人性的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的感受到屠杀的野蛮与残酷。

3、看纪念演出

⑴ 为什么说“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成千上万的人来纪念当年被残杀的人,特别是两位生还者来到这里,半个世纪前残酷的历史呈现在人们眼前,在凄风苦雨的悲哀气氛中,历史和现实融合了。残酷的历史令人悲哀,南斯拉夫人民没有忘记历史,成千上万的人来到这里纪念死者,这又是美丽的。这一切都是真实的;47年前纳粹竟然认为种族有优劣,竟然以优等种族自居,要消灭劣等种族,这又是何等荒谬。

⑵ 文中引用迪桑卡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这些诗句歌唱孩子们“对未来的憧憬,对生命的喜悦”。他们还年幼,还在小学念书,他们的生命才起步,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梦想。他们正努力学习,向往将来“在阳光下奔跑”,创造人生的业绩。他们在爱的阳光下成长,丝毫没有意识到近在眼前的死亡威胁。歌唱孩子的可爱和希望,正是对纳粹强盗的控诉。

⑶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的,很对。但是,不能忘记。(联系上下文,说说这几句话的内涵)

——作者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铭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间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4、参加座谈会

⑴ 一位作家讲话之后,日本人也讲话了。(称他为“日本人”为什么不说“作家”?)——日本作家为日本军国主义开脱罪责,他在自私的狡辩。作家本应该具有人类的良知。对他这样的称呼表明了作者对他的鄙弃。许多人和西德作家握手,在无言之中表明人|死者遗言,是人性中最美丽的体现,让人据此想像被残杀者生前的情形,目的是通过再现被 4 残杀者有血有肉的生命活动,反衬出法西斯的残酷,并向全人类提出警示:永远不要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六、为什么课文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为题?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被纳粹残害的孩子在临死前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呼喊。用孩子的口吻烘托战争的残酷。这是对生命的渴望,对生活的向往,对法西斯强盗的控诉,对和平的呼唤,以此为题有宜于引起人们的联想,在回顾历史事实中看现实的走向,揭示了文章主题“世界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板书:

引文

沉重

美丽

一、来到纪念地

法西斯的塞尔维亚人

残酷

民的英勇 的个

二、看纪念演出

正文

三、参加座谈会

日本人的塞尔维亚民

狡猾

族的伟大历

四、摘

史感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一、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以战争为主题组元。课文有的记述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战争与和平,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二大永恒的主题。作为中学生,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战争,思考战争,了解历史,明白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有利于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揭示正义战争必胜,非正义战争必败的历史规律。反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报导了人民革命战争的节节胜利和反革命战争的节节败退的真实现状。《芦花荡》,记叙了人民向侵略者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表现了“老头子” 那种孤胆英雄形象。《蜡烛》,叙述了老夫人在枪林弹雨中掩埋烈士的悲壮场面,塑造南斯拉夫母亲那感人肺腑的形象。赞美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年代用血肉凝结起来的情谊。《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中,作者以人类的良知严厉谴责本国强盗政府,对中国表达了极大的尊重和同情。这封信抓住火烧圆明园事件,分清是非黑白,议论势如破竹。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的呼声:永远不要有战争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感受作品中感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魂的情景,最终得出自己的心得和评价。认识只有和平发展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发多方面思考,动手动口,提高表达能力。

3.掌握记叙文特点,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4.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要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课文中的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这样便于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精练,理解意味深长的句子的含义,学习作者根据表达中心选择材料。

2.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3.学会用细节描写展示人物内心世界。

4.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要复习记叙六要素的知识,了解事件梗概,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四、课时安排

《短文两篇》6课时

《新闻两则》3课时

《芦花荡》3课时

《蜡烛》2课时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布特勒上尉的信》2课时

《亲爱的爸爸妈妈》2课时

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1课时

作文训练2课时

单元测试与补差3课时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1

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

〖课程标准〗

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起因和简单经过、黄海海战、邓世昌、马关条约、列强瓜分中国狂朝的概况等基础知识;从战争经过分析中国战败的原因;说出马关条约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运用列举、图示等方法,去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全过程;通过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主要事迹及分析相关史实,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进而掌握如何透过事物的表面看其本质的基本方法;同时,通过分析、对比等方式来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要对外扩张而一手挑起来的;邓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强暴、英勇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是中国一次次被动挨打的主要原因;瓜分狂潮使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学准备〗

学情分析

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已有经验情况的分析:学生在学习“鸦片战争的烽烟”“劫难中的抗争”两课时,对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标志;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再次战败,再次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资本主义的侵略本性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初二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分析:初二学生的感知、兴趣、道德情感等多为感性体验,并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因此,结合实际,利用电影、图片及教科书的内容和有关资料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近代史中,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中国处于一次次被动挨打的局面,进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课程资源的重组和教材的选择

对于甲午中日战争,学生不易理解掌握,所以在“黄海海战”一目的教学过程中,插入《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将反映当时情况的电影展示给学生,以增加学生对甲午中日战争的感性认识。

关于“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目(楷体字部分),因为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是百日维新的直接原因或历史背景,正是由于掀起这一狂潮,才有光绪的变法举动、义和团的壮举,也才上演八国联军的悲剧。所以,尽管这一目的知识只作为了解的内容,但它能让学生对此时的中国有更清楚的认识,更便于对以后知识的理解。

教学内容的构思

课前准备:从教科书、课外读物及有关影视作品(如《甲午风云》)中收集有关甲午中日战争的资料。〖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海海战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难点:如何理解《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教学方法〗

鉴于对《标准》的理解,对教材、教学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启发、引导为主,图表法、多媒体课件演示为辅,引导学生的思维由集中到发散,由发散到集中,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学生的活动为分析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形式。

多媒体在本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展示《甲午风云》中有关黄海海战的精彩场面、“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简表”“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邓世昌的生平简介”《时局图》等。〖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在讲述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基础上进行的;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再次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因此,本节课是上两节课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也为以后学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奠定基础,也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中国人民一次次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英勇斗争作了铺垫。在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国家共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而本课的内容正是其中关键的一个环节。

2.本课共设有三目:一是黄海海战;二是《马关条约》;三是瓜分中国的狂潮。三者之间为因果关系。战争结果使清王朝被迫签订《马关条约》,而《马关条约》的签订又刺激了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欲望,导致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课前渲染: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主题歌《深蓝》

导入新课:同学们,刚才课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电影《1894▪甲午大海战》的主题歌,影片向我们展现了1894年那段悲壮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新回望这段历史,走进第3课甲午中日战争。(点击)

[出示课题:第3课 甲午中日战争](点击)

出示课标:学生齐读:讲述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简述《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华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学生齐读。讲授新课:

(点击)[展示板书] : 帝国之殇● 甲午战争 帝国之辱●《马关条约》 帝国之痛● 瓜分狂潮 国兴之梦● 鉴古知今

教师:这节课我们将通过这四个板块来展开学习和探究。首先来看第一板块:帝国之殇● 甲午战争 教师:19世纪中期,列强用坚船利炮叩开了东方的大门,面临时事巨变,中日两国分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点击)

中国—被动接受 日本—主动改变

提问: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是偶然的吗?(让学生们阅读课文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出,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是蓄谋已久,必然要发生的。因此,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把对外扩张作为基本国策。”

(点击)甲午中日战争爆发,1894年7月25日 日本不宣而战

教师:1894年7月25日,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突然偷袭了清军的运兵船,公然挑起了战争。丰岛海战第二天,光绪帝发布上谕对日宣战,日本天皇也下圣旨对清宣战,战争正式开打。由于这一年是农历甲午年,所以这场战争史称“甲午中日战争”。(点击)甲午中日战争动画示意图 教师: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关键一战,让我们观看一下视频,看看爱国官兵的表现吧。(点击)黄海海战视频

教师:邓世昌的举动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预设答案:不畏强暴、勇于抗争、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师:1895年初,日军陆海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腹背受敌,全军覆没。(点击)各抒己见: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会战败?

预设答案:

1、战前不做认真准备;

2、战时极力“避战自保”;

3、有些官兵贪生怕死;

4、慈禧太后大搞万寿庆典、挪用军费。总结得出:清政府的腐败和制度的落后 教师:日本攻陷威海后,扬言要进攻北京。清王朝惊恐万状,慈禧立即命李鸿章为全权代表,赴日本求和。1895年4月,李鸿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马关签订了《马关条约》。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板块帝国之辱●《马关条约》(点击)《马关条约》签约场景 教师:请同学们标出时间和人物。(点击)列表归纳

我们来归纳一下《马关条约》的内容:学生背诵马关条约的内容,小组合作检查识记情况,然后归纳三字。

1、割地: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提问学生此点危害:中国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遭到破坏,引导学生与《南京条约》相对比,国土沦丧面积扩大

教师:中国国土进一步沦丧,刺激列强瓜分野心

2、赔款:白银二亿两 提问学生此点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光靠剥削老百姓的钱还不够赔款时,怎么办?对内可以剥削老百姓,对外呢?对外借债)

教师:对内加重人民负担,对外大借外债,列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通商: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提问学生此点危害:港口深入中国内地,列强侵略势力也深入中国内地,引导学生关注港口位置

教师总结:使列强的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

4、开厂: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此点危害: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

对比《南京条约》与《马关条约》,得出:割地更多、赔款更多、深入内地、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简要解释“资本输出”)(点击)

《马关条约》影响:《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大大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学生课本标出识记。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以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西方列强看到了中国残弱的国力,进而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下面来学习第三板块帝国之痛● 瓜分狂潮(点击)时局图 势力范围图片

教师:甲午战争后,西方列强对清政府的肆意欺凌。中国处于被列强宰割和瓜分的危机中。教师: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泱泱中华迅速从世界第一把交椅跌落至被列强集体侵略掠夺、任人欺辱的悲惨境地,中华民族备受凌辱……但是仍然没有被列强完全征服,没有沦为殖民地,反而不断抗争,不断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探索。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正大步行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板块国兴之梦● 鉴古知今

(点击)展示材料,“甲午战争中,各地人民纷纷组织团练协助清军作战,‘同申义愤,愿做前驱’,‘壮夫老幼,死战不降’!”;“爱国官兵、爱国民众已经做了英勇抵抗,但中国在战争中仍然惨败。这到底是为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点击)展示材料,“国难当头,慈禧做‘万寿盛典’”,并附图(慈禧)

(点击)展示材料,“1874年,天皇诏令:从即日起,天皇开始节省内宫开支……天皇不要享受,不要排场,只要海军。1893年,明治天皇又决定此后六年,每年从内库中拿出30万元,用于海军建设。此举再次带动了日本政府议员主动献出四分之一薪俸用做造舰。”

“日本……岁添巨舰。中国自十四年(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北洋海军开办以后,迄今未添一船,仅能就现有大小二十余艘勤加训练,窃虑后难为继。——李鸿章”(点击)提出疑问:清政府缘何会失败?

预设答案:清政府腐败,指挥不力,军队军纪涣散,李鸿章避战保船,慈禧挪用军费;日本举国同心,建设海军

从而得出根本原因在于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

(点击)提出疑问: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教训与启迪?(学生讨论回答)预设答案: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点击)中国2015海军征兵视频 教师小结:

(点击)知识点梳理(点击)少年中国说

教师升华:一百年来,我们的祖国饱经磨难,我们的人民浴血前行,那历史的屈辱让我们铭刻于心,那屈辱的伤疤让我们心头隐痛。多难兴邦,正是那百年的灾难与屈辱,磨砺着我中华儿女的铮铮傲骨,正是那无尽的创伤与痛苦,昭示着我炎黄子孙的百折不挠。历史,并不只是一段模糊的记忆,也并非仇恨滋生的土壤,她是唤醒昏聩的警钟,是促使我们前行的动 力!

第五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老山界》教案 (新版)苏教版1

老山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3.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学习重难点】

1.感悟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到处是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过《解放日报》总编辑、宣传部部长、文化部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1996年5月9日在北京逝世。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惊惶(huánɡ)呜咽(yè)

苛(kē)捐杂税 ...蜷曲(quán)咀嚼(jǔ jué)酣(hān)然入梦 ....3.理解词义。

苛捐杂税:指当时反动政府强迫老百姓上缴的各种税费。酣然入梦:甜美、畅快地入睡。呜咽:本文形容凄切的水声。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多长时间?老山界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红军翻越老山界用了一天半的时间。老山界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是:陡峭、险峻、高大(陡、窄、险)。

(2)请试着按时间顺序给本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确:

第一部分(第1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的特点,摆出困难。第二部分(第2-33段):写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第三部分(第34段):写作者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

(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明确: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下午才动身——天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明确:“难”体现在: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③饥饿——吃饭难;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体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红军战士表现了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深层探究

(1)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却用了不少笔墨写“我们”与瑶民大嫂的攀谈,作用是什么?

明确:显示了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军队。说明红军不但是战斗队,也是宣传队和播种机。从一个侧面丰富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2)举例说明本文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明确:

本文作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具体而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举例来说,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那种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英雄部队。

先后两次描写火把,给人鲜明的印象。前一处描写,“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可见山势的陡峭,山路的艰险,爬山的艰难。描写火把“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画面壮丽、神奇、美丽,显示了山势的险峻,也显示了红军的凌云壮志。后一处描写,作者已置身于山路上,置身于“之”字形的火把队列中,于是细致地描写了这种奇观的景象:“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2 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山路的艰险,通过这样生动的描写,令人惊心动魄,红军的壮举也令人惊心动魄,让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

四、板书设计 难事

走路难(山路险峻,悬崖峭壁)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处境难(敌人追击,设备笨重)

五、课外拓展

刘白羽把《老山界》喻为是一篇“天籁之音”,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这是因为《老山界》的作者经历过艰难困苦和残酷激烈的战争,因此能真实而艺术地表现出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过第一雄关、险关的豪气、壮气。刘白羽把《老山界》喻为“天籁之音”是对《老山界》思想上和艺术上取得崇高成就的一种赞誉。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与交流,探讨写景的妙处。2.学习并理解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3.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学习重难点】

1.学习并理解课文按空间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重点)2.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并初步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预习

作者在文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①用了对比的手法,点明了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但还不是最困 3 难的,表现了红军战士藐视困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②说明红军长征经历了许多困难,长征胜利的取得是来之不易的。

三、合作探究(一)品析语言 1.修辞美。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明确: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将无形的声音化为具体的形象,给人以美好的联想。用看似矛盾的语言,表现了人声和大自然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或小或大或远或近的“不可捉摸”的感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反衬手法,以“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来衬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获得了“以声衬静静更静”的艺术效果。

2.炼字美。

除了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也有不少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品读课文,圈画出文章中你认为富有表现力的字词,尝试鉴赏。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明确:“生怕”是“很怕”的意思,“显眼”是“明显而容易看到,引人注目”的意思,用这两个词,强调我们的部队严禁拆瑶民的篱笆做火把,充分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2)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明确: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表明老山界山势的陡峭,山路的险峻,爬山的艰难;火把一直“连到天上”,显示了老山界的高峻,也显示了红军指战员壮志凌云的英雄气概。

(3)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明确:这里说的“一个坚强的意志”,指红军指战员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用在这里,点明了红军进行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3.景物美。

(1)分析第13段景物描写:

你认为哪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明确:“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分析第23段景物描写:

①这部分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缀”字传神而又具立体感,好像人工装点在上面似的,突出夜之深、景之美,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感受自然景色的丰富情感。

②这部分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巨人矗立比喻眼前的山峰,用一口井比喻山谷,既突出了山势的险峻和连绵,又暗示了红军的艰难处境。“矗立”,形象地说明困难像拦路虎阻挡在面前,但是直立、高耸的老山界阻挡不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也改变不了他们长征必胜的信念。

(3)分析第32段景物描写:

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

明确:景色明朗、清新,表达了战士们克服困难后欢畅、轻松的心情,集中展现了一种前景光明的意境。

(二)写法探究

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安排层次的,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

一是材料按时间顺序安排十分顺当。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事情,一层一层说下去,一清二楚,文章脉络十分清楚。

二是逐层写明时间的变化和地点的转移,使叙事和描写都合情合理。例如,假设不写天黑的时间,那么火把的描写也就显得奇怪了。

三是有些事情起初不明白,后来才明白,按时间顺序写,前设悬念,后面解释,有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沿着山沟向上走的时候,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使人疑惑不解,猜想这老山界一定非同一般,特别难爬,读到后面证实了,这座山的确特别的陡峭。

四、课外拓展

写寂静,可以以静写静,也可以以声写静。请写出两句以声写静的诗句。示例:①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②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们深深感到:教师要会灵活地创造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吸引和感染学生;再次就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教材中优美的语言、鲜活的红军战士形象、新颖的写作手法(如以动写静)、深邃的思想境界(以苦为乐等)、使人奋发的人生哲理,既而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创造美!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3课《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