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首曲子是由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族音乐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通过对比欣赏,感受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及情绪的不同,使学生能听辨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3、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4、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族音乐的风格。教学难点:感受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及情绪的不同,使学生能听辨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舞蹈。
(一)欣赏乐曲,初步感受。
1、揭题,师简介作品创作时代背景。
2、播放全曲,学生完整聆听。(同时播放民族风情图片)
3、学生用语言描述对乐曲的整体感受或想象到的画面。
4、了解管弦乐器及音色。
(二)分段对比欣赏,听辨音色及音乐形象。
1、引子+主题1,感受圆号的音色,力度的变化,它模仿号角、象征喜讯从北京传出,越传越远。听辨第一主题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模唱第一主题旋律。
2、主题2 让学生聆听双簧管模仿芦笙、打击乐模仿女孩的银饰发出清脆的响声,联想小孩对舞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分组随音乐舞蹈,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3、主题3 聆听双响筒表现的急促的马蹄声。
4、主题4 再次聆听双簧管柔和的音色表现出的优美抒情的情绪。听辨降3音,用“Lu”模唱旋律,用手指划一划姑娘优美的舞姿。
5、主题5 聆听主题旋律的不同,感受男士舞蹈的豪迈、刚劲有力,女士舞蹈弹跳性强,舞步欢快活泼。引导男生拍手(强)女生摇串铃表现对舞的气氛。
6、主题1+尾声
聆听主题的再现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感受狂欢的气氛一次比一次高涨,此起彼伏的号角声,营造了万民欢腾的热烈氛围。
7、复听全曲,弄清音乐结构。
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当听到自己组的主题音乐的时候将乐段序号贴到黑板上,小组其他成员用自己的方式展现。
五、观看视频
播放乐曲演奏视频,学生感受管弦乐合奏。
第二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1一、教学内容:
1、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2、复习唱好《小小花伞》
3、聆听《东北秧歌》
4、练习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情丰富唱好《小小花伞》
2、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民族管弦乐,体会苗族、彝族音乐风格
3、学跳秧歌的基本舞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管弦乐曲,曲调欢快、热烈。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畲族儿童喜爱演唱的歌曲《小小花伞》,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复习复习,要唱得更好一点。”
(二)开始上课
1、跟录音演唱。
2、难点指导,跟伴奏带让学生有表情、有感情演唱。
3、过渡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师:“演唱完畲族歌曲,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改编的曲子《北京喜讯到边寨》。”
4、让孩子看着简谱聆听,感受三部分七个主题的音乐旋律。
5、让学生谈谈听后感,教师总结。
6、完成听听想想问题。
7、聆听《东北秧歌》,让学生猜猜此音乐的舞种。
8、引出“秧歌舞”。
9、教师示范跳“秧歌舞”,学生喊口令。
10、动作分解教学。
11、结束。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2教学内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难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手段:
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 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7、总结出音乐特点。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
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
完成听听想想。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了这首歌曲有什么感觉?
板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
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
课后小记:如果有时间教师可以教授几个舞蹈动作,让学生随音乐分角色跳舞,加强对乐曲的理解。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3《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内容,这首管弦乐曲由郑路、马宏业作曲,创作于1976年,作曲家用苗族、彝族的音乐风格。乐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欢快、热烈的情绪,深受人们喜爱,已经成为音乐会经常上演的曲目之一。
这首乐曲分为引子和三个主体部分,教学重点我放在了管弦乐的乐器音色听辨和乐曲的风格元素上,用敲、唱、说、跳、找等丰富的形式让学生充分感受。
一开始,我引导学生复习管弦乐知识,回忆管弦乐的组成,并在电子琴上模拟各种乐器的声音,让学生听辨是管弦乐中哪种乐器的音色。上课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听觉,为欣赏乐曲打好基础。
在欣赏全曲时我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先整体欣赏全曲,给学生一个完整的印象,再分段欣赏,层层剖析,最后再完整地欣赏乐曲,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表现、感受和回顾。在每次欣赏前我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吸引学生听赏的注意力。
比如:在第一次欣赏全曲时,我提了三个问题:
1.乐曲的情绪如何?
2.你认为它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如何分?
3.听完乐曲,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你能哼唱一下吗?
用问题引导学生先感受全曲的风格和情绪,借此使用多媒体介绍苗族和彝族,让学生了解音乐元素的来由及其特点。
在听赏三个主体部分时,我也用了不同的问题,针对第一部分我提出:
1.乐曲的速度、情绪如何?
2.用了哪些主奏乐器?
通过学生的回答我重点介绍了单簧管、小号和弦乐,并一起哼唱了主旋律。在这样欢快的主题下,同学们想到了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于是,在同学们的创意和老师的指导下,教室里成了打击乐合奏的欢乐海洋。
欣赏第二部分时我提出:
1.听了这一段你联想到了什么?
2.你能找出这一段乐曲的特点吗?
这一段让人联想到了大家一领众和,载歌载舞的感觉,在学生说出感受后,我让他们用舞蹈表现当时的情景,在几个活跃份子的带动下,教室里又洋溢着轻柔的舞步。其实,这一段的主旋律只用了do、mi、sol三个音组成,这是当地少数民族的一个特点,同学们还唱起了具有相同特点的《乃哟乃》、《跳圆圈》等曲子,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了起来。
听赏第三部分时我又提出:
1.这一部分和第一部分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2.增加了什么音色?
同学们回答后,我重点介绍了定音鼓和长号,并与第一部分做了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越来越热闹的场面。
细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乐曲取个名字,大家七嘴八舌,有的取名“喜洋洋”,有的说是“快乐的节日”……虽然与《北京喜讯到边寨》的原名有出入,但从学生们取的名字上看出,同学们都抓对了乐曲的情绪,都理解了乐曲所要表达的意思。在揭题之后,我简单介绍了作曲者和这首乐曲的背景,并给学生欣赏了乐曲的的引子部分,让学生充分想象与结尾部分交相辉映的用圆号吹奏的长音,他们都说:象喜讯传来的声音。是啊,主题如此鲜明、如此好听的乐曲加上这么特别的引子,多么形象,多么美妙呀!
最后,我总结本课,再让学生完整听赏全曲,并用打击乐器模拟曲中管弦乐器的配器来演奏,经过前面的分析和演唱,学生轻松完成了合奏,也圆满完成了这节课的任务。整堂课在轻松热闹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一)德清县禹越镇徐家庄中心小学——陈雪丽
教学内容: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从丰富多彩的音色中感受管弦乐曲力度、情绪的变化,体会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
二、能力目标:1在乐曲欣赏中,通过点图形谱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2在自由探索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培养他们理解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用律动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三、情感目标: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让学生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具难点:通过图形谱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的情绪、风格,提高听辨能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对象:五年级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导入、1师生问好
2导入。今天这节可我们要欣赏一首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也许在以往同学们欣赏乐曲的时候,总有这样的感觉,难以记住它的旋律,对它的意境也不易理解。那么今天就让我们用特殊的方式来欣赏它。相信学会之后你会改变看法,不信,让我们来试试。
二、初听乐曲 听引子,问: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声音由近而远,像在干什么?传递喜讯,一个什么样消息传过来了?让我们听音乐的第一主题。
1听第一主题,听第一主题结构出现了几次 ?生随教师画图形谱 2主题二,你觉得这次它的力度有什么变化,也出现了几次 3主题三随教师画图谱
4第四主题你会期待出现怎样的图谱,教师随音乐画谱,学生再听。5第五和第六主题是怎样出现的,你能听出来吗。随音乐画一画 乐曲的最后重复了哪一个主题,我们把它完整的结构写出来 师:引子+A+B+C+D +E+F+A!
三、再完整听乐曲
现在你能随音乐完整地画图形谱吗?
四、分部分细听
师:你觉得最后一部分的音乐情绪变的更加怎样了?是什么样的喜讯让人如此激动和喜悦呢?这段乐曲是1976年10月郑路和马洪业为一次特殊的历史事件写的,知道是什么 事情吗?粉碎四人帮,结束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那是怎样的十年啊!是非颠倒,同胞迫害,甚至冤屈至死,这样黑暗的一个时代终于结束了。当这个来自北京的喜讯传到边寨时,你说那儿的人们能不欢腾,能不狂欢吗?让我们再一起来感受这份喜悦。师: 号角声声传喜讯,你觉得这号角声是什么乐器在模拟出来的。生。答 2师:喜讯传来,山寨沸腾起来,你能用歌声告诉老师你的感受吗? 是哪一个音把我们内心的喜悦爆发出来呢?音乐中还出现了哪些符号让音乐显得更有力;
看图谱蕴涵的旋律的秘密,让我们用“帮”来哼一遍,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之情,但是这份喜悦还是很含蓄,音乐这样的结构出现了几次,重复的力量使我们激动的心情得到了宣泄,一次一次得到了释放,我们怎样唱才能把我们越来越激动的心情抒发出来 把你的笑脸展现出来,把你的喜悦爆发出来吧,随音乐再唱一次
3,音乐还是那么热情吗?轻快跳跃的旋律。好像在表现什么,喜讯传来,人们还会以什么方式表达自己幸福喜悦的心情呢?,教师律动表现。边寨就是指我国的西南山区,苗族,彝族大都居住在这里,那里的姑娘服饰漂亮,她们身上爱戴银饰,当姑娘随之舞动时,她们的首饰也随之舞动,发出了悦耳的声音,让我们用动作感受一下。
4第三部分的音乐你能听出是什么乐器吗,你能模仿他来演奏一段吗 5你觉得第四段的图谱给人什么感觉吗,让我们一起来画一画。
师:这是一段富有苗族飞歌韵味的旋律,它的特点就是倚音及附点,你认为这段音乐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你想选用哪一件乐器来表现呢?
作曲家用了一件素有乐器公主之美称的双簧管来表现,你能描述一下这件乐器的音色吗?温婉,柔和,在这段音乐中用她来领奏,表现的是姑娘的翩翩舞姿 6姑娘都出来领舞了,小伙子还能坐着吗?瞧,他们和姑娘跳起了对舞,生在听到自己音乐时举手
为什第五主题是小伙子的音乐,生答
每个主题都可表现不同的舞蹈形式,交替出现的56两段,你觉得各是什么你可以用动作来表现吗?
同学们的回答很精彩,但精彩还在继续,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来欣赏这部曾获得创作一等奖的管弦乐曲,五 律动表现 六观看视频
师:为我们精彩的表现鼓掌,如果说你现在对某一段演奏的乐器还不是很了解的话,就让我们静静地来看下面的视频,感受一下管弦乐队的风采。难道你不想给他们一点掌声吗
师现在的你记住这段音乐了吗?愿今天的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学习。?
师:现在的你你记住这段音乐了吗?愿今天的这首曲子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学、生活中更关注我们的民族音乐,让我们的音乐走向世界,有更多的喜讯传来。
第四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音乐形象,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2.通过活动,学生能哼唱本曲的第一主题、第四主题。
3.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能相互合作并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第二主题、第四主题的欣赏与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大胆、自信地上台展示
教学用具
筷子、沙槌
教学方法
启发、聆听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三、揭示课题,入边寨
1.提问:这一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使得人们如此喜悦?
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1.欣赏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
2.提问:你感受到乐曲欢快、喜悦的气氛了吗?简介边寨指的是祖国的哪些地方。
四、熟悉乐段,爱边寨
(一)引子部分
1.播放引子
2.分组讨论:引子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句在力度上有区别吗?(第一乐句较强,第二乐句较弱)作曲家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欣赏1——3主题
1.分组比一比,2.
欣赏第二主题
A
聆听
边播放音乐,教师边有节奏的击掌(出示节奏卡)。
X
O
X
O
︳X
X
X
X
︳
X
X
X
X
︳X
O
X
O
︳
B
师生合作
学生模击这条节奏,师演︱唱第二主题的旋律。
C
感受
学生演唱第二主题的旋律。
D
第三主题用筷子伴奏
X
X
X
X
︳X
X
X
X
︳
(三)欣赏4——6主题
1.聆听
2.分组讨论:第四主题从力度、速度等方面来感受,你认为与咱们前面听到的第一主题有和区别?用弹指伴奏
X
-
X
-
︳
X
—
X
—
︱
3.学生风采
请同学用口风琴演奏第四主题,再请四位女同学用舞步表现第四主题。
4.第五、第六主题用沙槌伴奏
X
O
X
O
︱X
O
X
O
︱
5.师小结
(四)再现第一主题+尾声
1.播放音乐,听完后思考:这段音乐与前面的哪个主题相似?再现部分在这首乐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五、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随乐律动
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学生听着音乐,有序地走出教室。
第五篇:《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专题
下面我将具体以《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一课时为例,向大家进行阐述。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结构紧凑,音乐形象鲜明。表现了喜讯传到祖国边陲时,人们纵情舞蹈的情景。全曲由引子、五个不同的音乐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以及第一主题反复再现,所构成。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与探索的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与学情设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音乐形象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二、通过图形谱、旋律线、声势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乐曲段落、体会音乐情绪。
三、视唱主题音乐的旋律,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乐段所表现地音乐情感。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视唱第三主题旋律。及掌握第一主题中的鼓声节奏。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图形谱;旋律线;声势等多种方法。
并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教具:
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琵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
一、揭示主题,入边寨;、熟悉乐段,爱边寨;
三、扩展教学,舞边寨。首先进入第一环节:
一、揭示主题,入边寨
教师直接将第一主题音乐展示给学生,在对音乐有了最初印象后,可以根据以后的知识经验回答出:这是一首具有中国风格,表现热烈舞蹈场面,由西洋管弦乐队合奏的乐曲。此刻教师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边寨”又指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直入主题。
二、熟悉乐段,爱边寨
1、熟悉1主题
接下来进入第二教学环节,首先是参与第一主题。第一主题展现的是一个群舞的场面,其中有明显的击鼓声,鼓点节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我会引导学生“以掌代鼓”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音乐中的鼓点节奏是这样的。(播音乐,教师拍手)这样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如何化难为易呢?我采用的数字节奏游戏法(点)先数数字——加拍手——只拍手——合音乐。
结合动作的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辩能力、反应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是其他任何教学课程都难以做到的,所以它更有利于素质教育。
2、演唱3主题
熟悉了第一、第二主题后,进入到演唱第三主题环节。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高年级来说,视唱曲谱是音乐课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聆听教学,对学生的唱谱要求也不可忽视。于是我选择了曲谱难度适中的第三主题进行视唱。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旋律线展示长音、短音及音高走向,现场板书,并进行身体律动。(点音乐,现场板书)
那么图形谱可以说是在学生不会读谱时所采用的代用品,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好旋律走向。
3、欣赏第四主题
接下来进入到欣赏第四主题的环节中来。乐曲的第四主题是全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段,力度减弱,在飘逸起伏的伴奏下,奏出优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轻姑娘的独舞。这一环节我们团队有个共同的想法,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来诠释这段音乐的形象。下面我将演奏琵琶为大家展示:(现场演奏)琵琶与古筝的柔美音色,恰恰符合了表现女子独舞的音乐形象,而且更加丰富了音乐情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4、区分第五、第六主题。从听觉上分辨男女不同舞蹈场面 下面是区分第五、第六主题环节。
5、6主题音乐共同表现了男女对舞的场面。我把音乐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理解音乐的内容。(播音乐)这是粗犷、奔放的男子舞蹈;这是轻盈、活泼的女子舞蹈。
另外我们还会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来区分音乐的形象,男子舞蹈我们选择铃鼓;女子的舞蹈选择串铃。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的聆听是完成乐曲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对比感受,增强了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认知能力。打击乐的选用丰富了课堂上的声音,也帮助学生再次理解了音乐的形象!
三、扩展教学,舞边寨
最后进入扩展教学舞边寨。由于这是一首表现少数民族同胞舞蹈场面的乐曲,那么本课的扩展环节,我会与学生共同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我将采用在之前搜集的网络资料图片、视频、及文字中选择能够辅助本节课教学的相关素材。在这一环节展示给学生,做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丰富课堂多元化内容。
最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与动人的民族舞蹈氛围中,结束我的教学。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时教学内容的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