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题水的净化教案
课题3水的净化
鹤峰县邬阳民族中心学校
张勇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净化水的方法、步骤、意义
2、了解硬水和软水及其鉴别方法
3、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净化水的方法、步骤、意义 教学重点:净化水的方法;过滤的操作
教学过程:[引入]:拿出一杯河水问:天然水能直接饮用吗?它含有哪些物质? [回答]:天然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的杂质、微生物等,需要净化处理。
[讨论]:净化水的方法有哪些?出示图片。
[板书]:水净化的步骤:
沉淀(如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吸附,使杂质沉降)
过滤(把不溶于水的固体和液体分离)
吸附(如活性炭可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和臭味,除去可溶性杂质。)消毒(杀死细菌和病毒)
[活动与探探究究]:净化老师给的天然水
全班分组探究 老师根据实际情况评价 添加板书一贴二低三靠
硬水--------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软水---------不含或含有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演示实验]:硬水、软水的检验
(硬水的特点:易生水垢,与肥皂作用不易起泡。)[讨论]:生活中为什么不用硬水?有什么危害?
[小结]:硬水洗衣服,既浪费肥皂也洗不净衣服,时间长了衣服变硬;硬水会使锅炉
内结垢,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损坏、爆炸
[讨论]:硬水如何转化为软水?
[小结]:生活中可以把水煮沸(Mg(HCO3)2和Ca(HCO3)2受热分解成MgCO3和
CaCO3不溶物而沉下,水的硬度降低;工业上和实验室蒸馏水 [出示图片]:水的蒸馏过程 小结 : 水的净化方法
练习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 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 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思考] 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练习] 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 ①2N表示2个氮原子 ②3S表示3个硫原子 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爱心 用心 专心
[回答] 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钅”字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氵”“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3.[思考] 超市里的商品有成百上千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所有商品均分类、有序进行摆放,同样,物质世界中的100余种元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呢?
二、元素周期表
[提问]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
[回答]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提问] 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 [回答]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析] 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所以我们可将以上等量关系拓展为如下等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 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
[回答]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
[小结]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记忆:横是周期,纵是族)
[思考] 元素周期表上有几种颜色?不同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
[回答] 共有两种颜色,一种颜色表示的全部为金属,另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非金属。
[讨论] 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元素周期表”这一名称与这个规律有什么关系?
[结论] 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结]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课堂练习]
爱心 用心 专心
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种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事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在右侧的空格中。
答案:举例:A分子 B原子;a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答案合理即可)[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了解了元素的方法及意义,并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来为化学学习服务。板书设计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
1.每一格: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2.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3.族: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8、9、10三个纵行为一族)4.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按颜色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77习题3、4、5 2.下列不能用来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是()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爱心 用心 专心 3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答案:2.D 3.D
教学反思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用语,它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采用陈述、复现的方法,效果较好。
备课资料 化学元素之最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
最易燃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是白磷; 延展性最好的是金;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制造新型飞机最好的材料是钛; 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是铌; 第一个人工制得的元素是锝;海洋中储存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是铀;
最昂贵的金属是锎,一克锎价值一千万美元,是相同重量黄金价格的50多万倍。
爱心 用心 专心 4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 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 态度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探究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引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播放】flash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 【投影】P70图4-1 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并结合图4-1,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谁能概括一下?(小结)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
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1个碳原子:1.977×10-26kg 1个氢原子:1.67×10-27kg 1个氧原子:2.657×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让学生阅读教材P71的相关内容 [投影出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
从中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运用这个式子我们来计算一下碳、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感知]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记住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投影】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0 1 2
碳 6 6 12
氧 8 8 16
钠 12 11 23
氯 18 17 35
铁 30 26 56
请同学们观察上表: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什么有关? 课堂小结
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思考举例 观看 交流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静听 理解 观看 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现象 理解 静听
观看模型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 自由想像
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像对比 交流讨论
个别发言,相互补充,不断完善 学生活动 对比归纳
学生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2: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
学生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5: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 观看
[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
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 阅读 口答 练习计算
阅读P71资料及P75表4-3 练习查表 学生活动 观察找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1:我们知道了原子的构成
学生2:我知道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3: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建立原子可分的观点
设疑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运用现代技术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表达能力 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使知识形成脉络,让学生巩固知识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计算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不显电性
教 学 反 思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 第5单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五单元
课题 1━ 质量守衡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质量守衡定律
2、理解: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衡定律
能力目标:
1、锻炼动手能力、形成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了解研究化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目标:
1、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到合作与交流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猜想、分组实验探究、讨论、归纳。【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必备的仪器和药品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我们已经知道化学反应的特征就是生成了其他物质,例如: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硫;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硫的质量与反应物硫和氧气的质量之和之间有无变化呢?
二、猜想与假设
学生讨论:分组交流,讨论。若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有变化,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生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生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讨论的情况来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那么哪一种是正确的呢?我们不妨用实验来验证。
三、假设的检验及推理
1、制定计划
师:把学生分成三组:
一组:进行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的测定。
二组:进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三组:进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2、进行实验。
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自行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方案,并能积极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验。
3、收集证据。
学生;根据现象进行讨论、归纳,然后请各小组长代表本组对所做的实验进行小结,得出结论。
四、发现规律
生:三个小组的小结情况:
一组:磷燃烧后有白烟生成即生成了五氧化二磷,但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二组:铁在硫酸铜溶液中反应,铁丝上附着红色物质;溶液有兰色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仍不变。
三组:无色氢氧化钠溶液与兰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兰色絮状沉淀,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之和还是不变。
师:通过学生小结发言,教师归纳、评价得出质量守衡定律,请一个学生叙述。生: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生: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会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呢?
五、解释与讨论
师:教师先演示有关“化学变化中分子被破坏,原子重新组合成其他物质的分子”的动画课件,给学生必要的启迪。
学生:讨论、归纳 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师:从以上的讨论可以看出物质的质量之和之所以不变,是因为在化学反应中原子没有变。生:质量守衡定律是否对所有化学反应都适应呢?
六、反思与评价
生:继续分组进行实验
实验1:蜡烛燃烧前后天平的变化,实验2:铝箔燃烧前后的质量变化。
用心
爱心
专心 师生讨论:
1、上面两个实验的结果与你实验前的预测相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2、对于磷燃烧的实验,如果玻璃管上端没有系小气球,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如果在燃着的铝箔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师:归纳、总结。
再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只要是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衡定律。
七、迁移与应用
迁移:提供一组题目进行反馈。
应用:用质量守衡定律解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化学现象。
八、课后作业:书:P94习题1-3
九、课后记:本节课以实验为引导,效果较好,学生接受难度不大。
课题 2 ━ 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及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两条原则,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过程与方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比较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感受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简约之美;结合化学方程式书写原则的教学,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求学的品质。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教学重点】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教具准备】课件、磁性小黑板、磁性卡片、试管、锌粒、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教学程序】 [提 问]:从一写到一万要花多长时间?
这是一道脑筋急转弯的题目,走了捷径。在化学的学习中也有捷径可走。[提 问]:大家知道哪些化学反应?怎样用无声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演排]: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锦囊妙计]: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分析,导入新课]:体会化学方程式的优越性一简便、国际化;化学方程式突出的特点: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概念),同文字表达式一样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提问过渡]:既然化学方程式有这么多优点,如果能将前面所学的化学反应都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多好!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呢? [探究活动一]:尝试书写水电解的化学方程式。[比较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一:写; [发现问题]:化学式前加不加数字?加几? [直观信息]:观看水电解的微观拟人动画。[分析]:两个水分子生成了两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在水和氢气的化学式前加上数字2(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加在化学式前的数字叫计量数,寻找合适的计量数的过程就是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书写步骤二:配。[探究活动二]:数一数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后各原子的数目关系 [提出问题]:为什么反应前后各原子数目相等? [回顾分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增减,那么质量呢? [研究活动三]:算一算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计量数的乘积。[归纳分析]: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书写方程式的原则──遵守质量守恒定律。配平的目的就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使方程式中前后各原子的数目相等。怎样配平? [探究活动四]:尝试配平两个化学方程式。[讨论与交流]:配平的心得技巧。[对比分析]:书写步骤三:注。[探究活动五]:化学方程式纠错。[展示评价]: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对错例的分析,找到另一原则──以客观事实为基础。
用心
爱心
专心 [探究活动六]:能力升级,化学方程式拼装游戏。[评价质疑]:评价小组合作成果。提出问题:反应中的信息是否都反映在方程式中? [演示实验]:锌粒与稀盐酸的反应。[分析讲解]:在氢气化学式后面加上“↑”表示生成的气体。[演示实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提 问]:怎样标注反应中生成的沉淀? [提 问]:是否只要生成了气体或固体都要标注箭头? [交流讨论]:提供学习素材,分析箭头的使用原则。[评价反思]:评价学生归纳的使用原则,反思前面所写水电解方程式的完整性。在求新知的过程中完善前面的学习成果。[探究活动七]:课堂小结,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学力升级]:学案1.2. 附:板书设计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 书写步骤:
1.写出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2.配平: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目相等 3.注明反应条件
★书写时应遵守:l.遵守质量守恒定律;2.尊重客观事实。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知识:在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有关的反应物、生成物的计算 能力:掌握解题格式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思想教育:从定量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了解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的意义,学会科学地利用能源。
【教学重点】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教学方法】 教学演练法。【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我们知道,化学方程式可以表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变化和质量关系。那么,在工、农业生产中如何通过质量关系来计算产品或原料的质量,充分利用、节约原料呢?
下面我们学习根据化学议程式的计算,即从量的方面来研究物质变化的一种方法。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求知欲。问题导思,产生学习兴趣。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由于化学方程式是计算的依据,所以化学方程式必须写准确,以保证计算准确。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下面几句韵语加以记忆。
化学议程式要配平,需将纯量代方程; 关系式对关系量,计算单位不能忘;
关系量间成比例,解、设、比、答需完整。理解记忆。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会学知识。【投影】随堂检测(见附3)
检查学生当堂知识掌握情况。独立完成检测题。及时反馈,了解教学目的完成情况。附1:课堂练习一
1.写出氢气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水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出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 现有0.4克氢气在氧气燃烧可生成多少克水? 2.写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计算各物之间的质量比为_______ ,那么,3.2克硫在足量的氧气中完全燃烧,可生成________克二氧化硫.附2;课堂练习二
3.在空气中燃烧3.1克磷,可以得到多少克五氧化二磷? 4.电解1.8克水,可以得到多少克氢气? 5.实验室加热分解4.9克氯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附3;随堂检测
1.电解36克水,可以得到_____克氧气.____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得到44克二氧化碳.2.24.5克氯酸钾完全分解后可能得到_______克氧气.3.8克灼热的氧化铜与足量的氢气反应后,可以得到_______克铜.4.6.5克锌与足量的衡硫酸完全反应,可生成________克氢气.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如:(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