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教案
课题3 水的净化
平山县北冶乡中学 齐亚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的水与纯水的区别。
2.了解沉淀、吸附、过滤、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初步学会过滤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
3.了解硬水与软水的区别、硬水的危害和软化方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水的净化方法和自来水厂的净化过程,了解净化水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的净化处理过程,懂得卫生健康饮水和节约用水,体会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2.通过探究活动(过滤),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细心标准操作的科学品质。教学重点
水的净化方法,过滤操作;硬水与软水的概念及检验方法。教学难点
水的净化方法,过滤、蒸馏操作。
教学设计
环节一 引入
【视频引入】
我国西南地区旱情牵动亿万人民的心,温家宝总理视察旱情,强调确保当地居民饮用水,通过视频展现群众饮用的水质很差,引起学生对当地群众的担心,视频最后的问题式的结尾(他们如何能喝上洁净的水,你能帮帮他们吗?),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调动起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的净化》
教师:自然界的水从外观上看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浑浊的 教师:为什么?
学生:由于水中含有许多可溶性与不溶性的杂质。
教师:因此在物质分类上,自然界的水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学生:混合物
教师:纯净物的水我们把它叫做纯水,它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展示图片)
环节二 讨论探究
如何将一杯浑浊的天然水进行处理?
学生:多等一会儿,或加热。教师:等一会儿就属于净化水的操作中的静置沉淀。还有一种沉淀方法叫做吸附沉淀。某些农村就会利用明矾来进行吸附沉淀的操作。【视频展示】明矾净水
[过渡] 接下来怎样做可以将上层的水与下层的沉淀分离开来呢?引出过滤操作 教师:过滤操作用到的仪器有哪些? 学生回答;
【教师演示过滤实验】强调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学生实验】学生进行过滤操作,边实验边交流。
在等待的过程中请学生思考生活中应用到过滤操作的例子。【展示实验成果】
[过渡] 过滤后的水如果再进行吸附的净化过程,那么得到的水就更干净了。教师讲解吸附的净化过程及在生活中净水器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过渡]天然水经过上述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是否为纯净物?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这些可溶性的杂质主要是可溶性的钙镁化合物。根据水中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多少将水分为了硬水和软水。引出硬水和软水的学习
环节三 自主学习硬水和软水
1.硬水和软水的概念 2.硬水和软水的危害 3.检验硬水和软水
4.硬水软化的方法【观看蒸馏操作的视频】
[过渡]由蒸馏操作返回净化水的学习。并了解到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的净化程度是由低到高的。
环节四 走出化学实验室,走进生活,走进自来水厂
通过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示意图了解自来水的净化过程,经过层层净化才得到自来水,十分的不容易,那么我们在生活中使用水时应该怎么做呢?(唤醒学生的节水意识)
环节五习题 作业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第2课时)示范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 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 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 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思考] 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 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练习] 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 ①2N表示2个氮原子 ②3S表示3个硫原子 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 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爱心 用心 专心
[回答] 金属元素除汞以外都是“钅”字旁,非金属元素按其单质在通常情况下的存在状态分别加“石”“氵”“气”等偏旁,因此,我们可从它们的偏旁判断它们属于哪类元素。3.[思考] 超市里的商品有成百上千种,为了便于顾客选购,所有商品均分类、有序进行摆放,同样,物质世界中的100余种元素也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摆放呢?
二、元素周期表
[提问]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格所含有的信息有哪些?
[回答]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均占据一格,对于每一格,均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
[提问] 关于核电荷数我们学过什么等量关系? [回答]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分析] 原子序数和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等,所以我们可将以上等量关系拓展为如下等量关系: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提问] 在元素周期表中有几个横行和纵行,分别叫什么?
[回答]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
[小结] 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横行,有7个周期。周期表的18个纵行中,除第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外,其余15个纵行,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记忆:横是周期,纵是族)
[思考] 元素周期表上有几种颜色?不同颜色表示的元素有什么区别?
[回答] 共有两种颜色,一种颜色表示的全部为金属,另一种颜色表示的元素全部为非金属。
[讨论] 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元素周期表”这一名称与这个规律有什么关系?
[结论] 每周期开头是金属元素(第一周期除外),靠近尾部的是非金属元素,结尾的是稀有气体元素,这说明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性质出现了周期性的变化。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也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名称的来源,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小结]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①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②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的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课堂练习]
爱心 用心 专心
正确认识相关事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之一。我们可用下图来表示事物的异同点。将两种事物的共同点写在两个圆重叠的区域内,每种事物的不同点则写在相应圆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请参照下图左侧事例,另外确定一组化学事物,填在右侧的空格中。
答案:举例:A分子 B原子;a在化学反应中可以再分;b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c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答案合理即可)[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了解了元素的方法及意义,并学会利用元素周期表来为化学学习服务。板书设计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
一、元素符号
二、元素周期表
1.每一格:包含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等内容。2.周期: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
3.族: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8、9、10三个纵行为一族)4.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5.元素周期表按颜色分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77习题3、4、5 2.下列不能用来描述物质微观构成的是()
A.单质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3.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下面从该图获取的信息中,正确的是()
爱心 用心 专心 3
A.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52
B.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
D.该元素的原子核外有24个电子 答案:2.D 3.D
教学反思
元素符号是国际上通用的化学用语,它是学习化学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中采用陈述、复现的方法,效果较好。
备课资料 化学元素之最
宇宙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氢;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最轻的气体是氢气;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
最易燃烧的非金属元素的单质是白磷; 延展性最好的是金; 熔点最高的金属是钨; 导电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制造新型飞机最好的材料是钛; 最易应用的超导元素是铌; 第一个人工制得的元素是锝;海洋中储存量最大的放射性元素是铀;
最昂贵的金属是锎,一克锎价值一千万美元,是相同重量黄金价格的50多万倍。
爱心 用心 专心 4
第三篇: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的性质
【学习目标】
知道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了解氧气的主要化学性质,能用文字表达式表示化学反应,能准确描述磷、木炭、硫、铁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题与讨论)(1)假如你去攀登喜马拉雅山,你将准备哪些必用品?为什么? 2氧气
(1)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从它的色、态、味等角度去描述(2)下列事实说明了什么? 鱼能在水中生活 学生阅读教材P34页第一段话,完成下列内容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 色、味的气体。
(2)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为1.429g∕L,比空气的密度。
(3)氧气 溶于水。
(4)在降低到一定温度时,氧气会变为 色的液体和 色雪化状的固体,讨论1: 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方法是 ;现象是 ;结论是
(二)化学性质
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能使燃着的木条,这说明氧气能,能和多种物质发生反应。1 演示“硫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现象:硫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 的 色火焰,而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时发出 的 色火焰。都放出,都生成一种带有 气味的气体。它们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但原理一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燃烧匙中硫开始燃烧时的状态是(填“固态或液态”)。(3)实验开始时先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2演示“木炭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现象:木炭在空气中只能被烧,而在纯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 光,都放出,都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它们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但原理一样,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3演示“铁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
(1)现象:铁丝在空气中 燃烧,而在纯氧气中 燃烧,火星
生成一种 固体,热量。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2)实验成功的关键:① ②
③ ④
小结: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在高温时它能与磷、硫、铁丝和木炭等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三)氧气的用途
讨论: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① ② ③ ④
【课堂检测】
1、在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时,燃烧匙中的红磷能否用木炭、硫和蜡烛代替?(填“能或不能”下同),理由是 ;
燃烧匙中的红磷能否用细铁丝代替?,理由是。
2、①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其作用是 ;将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时要在集气瓶底部也放少量水,其作用是 ③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时集气瓶底部也放少量水,其作用是
3、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下图所示,关于这三个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都放出热量B.生成物都是固体 C.都产生蓝紫色火焰D.都生成一种气体
4、下列物质中不能在氧气里燃烧的是()A、氮气 B、木炭 C、红磷 D、铁
5、空气中含量较多且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是()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木炭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B.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火星四射 D.蜡烛燃烧的产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7、氧气是我们身边常见的物质,以下关于氧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是由于氧气易溶于水 C.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氧气可以供给呼吸,和体内物质反应而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
8、集气瓶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某一种:①二氧化碳 ②氧气 ③空气 ④氮气,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A.①或② B.②或③ C.①或④ D.③或④
教(学)后反思: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导学案——第二课时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与缓慢氧化
备课学校 香口中学
【学习目标】
1、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2、认识化合反应的基本特征。
3、巩固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过程】
学生对教材35页“讨论” 通过分析归纳:
(1)化合反应是指
; 其特点是。
(2)氧化反应是指。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
,说明它具有 性。
(3)剧烈氧化(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联系
在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如、、、、等。
【巩固与提高】
1、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鱼、虾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水中溶有氧气 C.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能供给呼吸
B.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C.具有可燃性
D.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
3、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 B.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 C.燃料燃烧一般离不开氧 D.氧气可用于食品保鲜
4、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氧气能支持燃烧,可作燃料
(B)空气成分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C)水中的生物能依靠微溶于水中的氧气而生存(D)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属于缓慢氧化的变化是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败
C.蜡烛燃烧 D.汽油燃烧
5、下列化学反应与实验现象相符合的是()A.硫在空气中燃烧——蓝紫色火焰
B.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铁丝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6、下列关于O2和CO2的自述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7、下列针对说法解释错误的是„„„„„„„„„„()A.氧气助燃——焊接金属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氮气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D 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立即熄灭——二氧化碳
8、用燃烧法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成分里的氧气,应选择下列物质中的()
A.细铁丝 B.红磷 C.硫粉 D.木炭
9、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 B.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 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D.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10、下列有关空气各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A 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属于可燃物 B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C 空气质量报告中所列的空气质量级别越大,空气质量越好
D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含量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则它属于空气污染物
11、关于“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所属反应类型”,描述正确的是()A 铁丝-----火星四射---------化合反应
B 硫---------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化反应 C 蜡烛-------发出白光,瓶壁有水雾-------化合反应 D 磷------产生大量白雾-----------氧化反应
12、在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及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时,有多种不当的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举两种:、。
13、由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放瓶塞的操作方法可知,生活中喝茶,茶杯盖应 放在桌子上才更卫生些。
14、根据①颜色②状态③气味④味道⑤硬度;直接鉴别下列各组物质,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1)白酒和白醋(2)食盐和白糖(3)铁丝和铜丝。
教(学)后反思:
第四篇: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如:(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第五篇: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课题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原子的构成课型
新授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知道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 2.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过程 方法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 态度
1.对学生进行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可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的教育。
2.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体会科学发展的曲折性,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量的概念
教学难点
原子的构成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引入)我们知道化学变化中原子是不可分的最小粒子,如果抛开化学变化这一前提,原子能否再分?根据你所了解的知识,有没有可以证实你说法的事实依据? 【播放】1964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的资料短片
[问题激疑]为什么“原子弹的爆炸”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原子结构的奥秘。探究原子的构成
[猜想]以“我想象中的原子结构”为题,请提出你的假设。
[引入]大家心目中的原子,是一个没有内部结构的圆球。让我们追逐科学家的足迹看他们是怎样发现原子结构的。
[多媒体呈现情景]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一部壮丽的史诗
原子学说的提出者——道尔顿认为,原子是一种极其微小,不可分割的微粒。对于原子是否可以再分,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的问题,科学家进行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研究、探讨、论证。
【展示】汤姆生发现电子的阴极射线的实验过程,并介绍枣糕型原子模型 【展示】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α粒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子,即氦原子的原子核)
现象:绝大部分的α粒子沿着原来的行进方向,没有发生偏转;少部分α粒子的运动方向有所改变;甚至有极少数的α粒子有很大的偏转,甚至是180度。
对于这种现象,利用汤姆生的原子理论是无法解释的,因此作为汤姆生的学生,卢瑟福提出了自己的原子模型的设想:他认为原子中,原子核居于中央,它集中了原子的全部正电荷以及几乎所有的质量,而电子带负电,在核外很大的空间内作无规则的高速运动。【提问】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种现象的原因? 【解释】因为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几乎是空心的,所以大部分的α粒子能够很顺畅的通过;因为α粒子粒子带正电荷,原子核也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由于斥力的原因,所以有少数的α粒子会有偏转;而因为金原子中原子核存在,而且体积小,质量大,所以只有很少的机会与α粒子相碰撞,并且能反弹。
卢瑟福同样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将金原子改为氮原子,发现了原子中含有质子,经过其他的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终于发现原子核中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
【问题激疑】那么原子究竟具有一个什么样的结构呢? 【展示】原子结构的放大模型
(介绍)原子核(质子、中子)和电子
【问题促思】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在不断地运动着,那么,你们能否想像一下:构成原子的原子核和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 【播放】flash动画:原子内部的运动 【投影】P70图4-1 大家通过观看“原子的动画模型”并结合图4-1,你对“原子的结构”是否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呢?谁能概括一下?(小结)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活动探究]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阅读课本表4-
1、表4-2,你能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呢? 相对原子质量
[提出问题]出示三种原子的质量测定值 1个碳原子:1.977×10-26kg 1个氢原子:1.67×10-27kg 1个氧原子:2.657×10-26kg 用这样小的数量来表示原子的质量很不方便,能不能用一种化繁为简的方法使原子质量好写、好记、好用呢?
[诱思]会计记帐通常用“万元”作单元,例如5万元记作“5”,不用画那么多“0”了。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很多,如商店以“件”为单位记录当天销售汽水的量„„
同学们说得很好,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高中化学还会遇到。今天你领悟了这种思想方法,对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帮助。让学生阅读教材P71的相关内容 [投影出示]“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提问】哪位同学能用一个简洁的式子表示原子的实际质量与相对质量的关系?
从中我们知道: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运用这个式子我们来计算一下碳、氢、氧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阅读感知]下面让我们来熟悉一下某些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并记住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投影】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相对原子质量
氢 0 1 2
碳 6 6 12
氧 8 8 16
钠 12 11 23
氯 18 17 35
铁 30 26 56
请同学们观察上表: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近似值与什么有关? 课堂小结
小组交流“学完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思考举例 观看 交流讨论
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想法。[小组汇报]
学生1:我们小组认为,原子像一个实心小球。学生2:原子像一个乒乓球。学生3:像我们家的樱桃。„„ 静听 理解 观看 学生活动 讨论分析现象 理解 静听
观看模型认识原子内部的结构 自由想像
分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边欣赏边与刚才的想像对比 交流讨论
个别发言,相互补充,不断完善 学生活动 对比归纳
学生1: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电子三种微粒构成的。学生2:我认为应该加“一般”两个字。
学生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学生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的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学生5: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原子虽然由一些带电的微粒构成,但它并不显电性。„ 观看
[讨论交流]以小组为单位,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
学生1:我明白了,用一个比实际质量更小的质量作比较的标准,小的原子质量被它除,得数就变大了。
学生2:这样的数字最好在两位数以内,这样用起来方便一些„„ 阅读 口答 练习计算
阅读P71资料及P75表4-3 练习查表 学生活动 观察找规律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学生1:我们知道了原子的构成
学生2:我知道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3:并不是所有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中子构成的。„„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初步建立原子可分的观点
设疑引起思考,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通过原子结构发现史的介绍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永无止境,学习科学家不断地发现新问题,研究新问题的思想方法 设计意图
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通过模型,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点初步认识原子结构和物质的微粒性。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 运用现代技术把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激发兴趣 让学生学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培养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用对比归纳的方法获取新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表达能力 通过列举数字,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原子质量书写、使用时的不便,从而更能理解原子质量的表示方法——相对原子质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 学以致用,加深对概念的认识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意图
通过对数据的观察与分析,找出规律,拓展思维,便于运用。使知识形成脉络,让学生巩固知识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二、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
2.计算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原子不显电性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