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教学反思(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9:5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城市化”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城市化”教学反思》。

第一篇:“城市化”教学反思

“城市化”教学反思

学生对城市化这一节课中大量资料表现出较大兴趣,但学生对统计图表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而城市化的重难点知识就体现在课本中的图表中,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不是直接得出结论,教学内容由浅入深,使学生在回答老师设计的多层次的问题过程中不知不觉了解了城市化;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表象的、片面的,如发达国家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过程学生难以理解,会跟中期阶段的郊区城市化混淆,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找到他们理解的误区。

城市化这一节课共有两课时的内容,从教学设计的初稿到上课以后的补充修正,前前后后经过了很多次,其中同备课组的一些建议对我润色这篇设计帮助不少。其次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对教学设计的步骤、思路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表格的形式把它展现了出来,通过对教案的设计动机与教学方法的分析使我对教案的设计多了一些新的认识,这些认识已经超出了城市化这篇设计本身,可以为我以后的教学设计提供很多改革性的帮助。

一、由于一开始案例设计分析和单纯的教学设计是单纯的叠加,我的设计与分析刚开始完工时共有8000多字,即有详细的教学设计又有详细的教学案例分析,后来我把案例的每一环节仔细斟酌并删减,一些过多的细节,层次太多的设计,一些在表达时有些面面具到,而且有些师生问答的细节都删了。经过这一过程,我发现我在面对具体问题的设计时思路宽了,我深切的领悟到了每一块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种上课方法,面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一问题也可以有很多种问法,或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设计的层次也可以不一样。对我来说没有哪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敢说是最好的,即使当时是最好的,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不一定了,即使对这个班的同学是最好的,但到了那个班就不一定了,有了这些想法,我在设计教案时就不再过多的纠缠于细节,比原来更注重整体的把握,这对我这个平时备课过分追求细节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对别人来说可能很简单的道理,对我来说却是一个很大转折的开始。

二、原先我以为教学案例的分析评价只是理论性的,没有多少实践意义,后来,我通过多次思考把教学设计的每一步进行分析时,我发现我的教学设计因为有了理论的支撑,也就有了科学规范,也对我以后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有了很大的帮助,至少每次教学设计时我都会不自觉的问一句,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实际效果,能提高学生的什么能力,慢慢的我开始真正明白教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原来就是平时教学的一种思考结果,并不是自己想的多么遥不可及的东西。那些经过自己反复思考的教学方法其实是宝贵经验,可以把它升华成理论并成为一种固定的方法,以免后面备课时走很多的弯路。我想如果坚持这样做我的教学设计会慢慢的走上成熟,教学理论也会慢慢形成。

三、本节课在与学生互动探究城市化过程中,学生引用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如有同学说他们的爷爷奶奶,到了城里生活不习惯,生活观念与城里人很不一样;也有同学说原来他们家有不少农田景观的,但现在基本没有了,连他们家的房子也要拆迁了!还有同学说到他们家旁边的河流比较黑,就是因为他们家后面的印染厂,说到这个时很多同学跟在后面响应,都对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深有感触。对他们的想法我给予了肯定,同时为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我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结合实际写一些关于城市化方面的小论文,为城市化的积极发展发挥力量。他们很乐意,四个班级有六十三个人投了稿,看看他们的论文,虽然有些比较稚嫩,但他们表现出来的对周边环境的担忧,对城市化影响的关注很是让人感动,一些文笔好的同学论文水平也很高,措词也很激烈,我选择了几十篇论文参加地理小博士论文比赛,他们很是兴奋。同学们的积极参与给了我很大鼓励,平时多加积累,把自己平时的点滴感想记录下来,相信这是一个值得坚持做的事情!

四、当然备课过程中我也有一些缺憾,比如受学校资源的限制,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搞课外活动,同时也由于本人水平的限制课堂视野还是狭小了,虽然此前我也搜集了一些资料,但总感觉地理课堂开放度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活。尽管有很多不足,我还是给予自己的课堂很多积极的评价:如本节课老师引导比较恰当,问答式教学法让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氛围较好;从引入到教学内容,最大的亮点就是一切非常流畅、自然,没有刻意的引入和过渡;把教学内容作了小小的调整以后,教学过程显得一气呵成,如由世博的主题谈到城市环境,让学生先对城市生活美好环境的向往,再对比眼前的环境,又让学生产生一种危机感,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动力,最后适当渲染一下教学情境,把教学内容自然上升到人地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

教无定法,反思时刻进行,好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学中不断生成的,还会随着学生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这次教学案例的分析让我的知识水平从感性认识跨跃到理性认识,从琐碎细节过分注重到整体把握,是自己教学理论的一次锻炼和提升。

第二篇:城市化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是高中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三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施除了具有高中地理教学的共性之外,各自还具有非常鲜明的特性。人文地理部分的内容比较注重对图表和文字材料的分析,因而让学生掌握分析的方法成为了教学的重点。

《城市化》这一节充分体现了人文地理的教学特征。该节的图表资料非常多,包括地理、曲线图、表格和文字材料等。因此,该节的设计应该注重对资料的分析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做到“不仅仅只为了讲案例,而要重视总结分析案例得出的结论”。在课堂设计上,我根据不同的资料设计了相关的读图问答题,并在学生读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读图方法指导。对于案例,比较注重对其分析得方法和结论的得出,避免为案例而案例。从而,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能够掌握知识,也学到了分析图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个人认为这是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

当然这节课仍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对案例的深度挖掘不够,没有将城市化的热点问题与我国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对两类国家国家城市化差异的成因的挖掘不够,城市化过程中的现象讲解不够,此外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齐问齐答现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只是在学案中列出了几张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特点的对比表格,学案的设计上仍需继续琢磨、揣测。另外,在学案的应用上,我没能有效地发挥学案的导学能力,最后的剩余2分钟时间,应指导学生捋顺学案中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完成能力提升的内容。此外课堂组织不力,缺乏课堂调控能力,不得不承认,由于缺乏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对整个课堂的调控能力需要快速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注意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以及课堂气氛的调节等多个方面。

第三篇: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

新课程推行学习生活化的地理。本节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亲身感受到的,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留意,所以我想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能够关注生活,感觉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生活中有用的,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因此,设计让学生提前了解搜集太原市的变化,在课堂上展示,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选取了1985年和2000年长江三角洲的城市发展图,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化,我在课堂上刚运用了更为贴近生活的太原市变化图;进一步,教材以活泼的漫画展示城市化发展的两大动力,并简单介绍城市化的意义。以此作为知识的基础,提供了有关曲线图,并设计了读图思考题和活动题,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在了解了不同国家城市化不同特点之后,又受用了曲线图了解中国城市化特点,以此来理解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学情分析 “城市化”研究的是我们身边的地理现象,所以要尽可能从学生生活的城市——太原市入手;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来看,他们对城市化有一定的了解,但这种了解往往是粗浅的、片面的,本节教学要让学生更加理性、深入的分析有关城市化的问题;教材中统计图表较多,学生对此往往缺乏正确的分析方法,教学过程中需加以引导。教学目标

1.理解、概括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2.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3.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像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4.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进程和特点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3.中国城市化进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板书 图片展示 投影展示

《太原解放时的航拍图》 《太原解放时的航拍图》(加标注)

从清末到现在太原城市教师讲述

今天我们来学习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第二节 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 知道这里是哪里吗?给点提示

这是1949年航拍的太原城。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城墙,还有很多现在依然沿用的地名。那么今天的太原呢?

与刚才所见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学生活动

读图思考回答

质疑 图片展示

用地面积大大扩展 数据展示

概念学习承转 讲述板书

图表

质疑

阅读材料

板书

用地扩展图

太原市人口与产业结构数据

城市化的概念

有史以来世界城市人口比重变化曲线

《世界城市化浪潮》

在太原发展过程中,除了用地的扩展,你觉得还有哪些变化?

我们来看一看数据的统计 可以看出,太原市的城市面积越来越大,人口从49年的21万增长到2010年的433万,产业结构也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上述的这些变化过程就是城市化。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中有很多变化,那么我们以什么来衡量城市化呢?或者说哪些变化最能反映城市化的发生呢?

人口→人口↑→城市人口比重↑ 用地————→城市用地规模↑

产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第二、三产业 上述三者为城市化的标志,其中又以城市人口比重最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高低。

下面来看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

思考:世界城市化发展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城市起源~18世纪中叶:低水平缓慢增长 18世纪中叶~二战结束:加速发展 二战结束~现在:空前发展

为什么在18世纪中叶和二战结束后,世界城市化发展有了转折性变化?是什么力量推动世界城市化的车轮滚滚向前?

城市化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从180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增长了5倍多,而城市人口则增长了56倍,城市化的浪潮一浪接着一浪。

随着工业化的浪潮席卷欧美并向世界扩散,城市化的浪潮也推向了世界。

工业化:需要大批脱离农业生产的劳动力

而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则为此提供了前提 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是原生动力

工业发展是直接动力

第三产业是后续动力

人口、景观、产业„„

思考回答:人口、用地、产业

学生思考、分析、回答

工业革命、工业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发展

图片展示

承转 图片展示

师生分析

归纳板书 引导 资料展示

城市化进程示意

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过程曲线

一些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

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一般说来,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越高,反之就越低。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由图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进程分三个阶段: 初期阶段:水平低,30%以下,发展缓慢

加速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聚焦,城市化推进很快

→城市人口过多,引发种种问题

后期阶段:水平较高,70%以上,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会出现逆城市化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世界各国经济发达程度不同,城市化水平高低也不尽相同,但各国都处于城市化的某一个阶段上。

思考: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什么?

由图可以看出1900年时印度是15%左右,而英国已经75%以上

发达国家一般都在工业革命后相继进入城市化的加速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二战结束以后才开始加速阶段。

以英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大多在75%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差异较大,总体来说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为什么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呢?

从发展阶段来说,英、美→后期阶段,出现了逆城市化→速度趋缓;印巴→初期、加速阶段→速度快。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时期的发达国家,而且比发达国家历史上的最高速度还要快。

特点: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速度快、水平低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巴西,城市化发展差异很大。

①发展中国家之间城市化水平

②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③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主要分布在④拉美的高城市化水平是因为经济水平高吗?

⑤那么亚洲的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当吗?

开始时间不同。英:1750年(工业革命后)

美:1800年→早

印:1900年

巴:1930年→晚 水平高低不同。英:近90% 美:近80%→高

巴:80% 印:30%→低

经济水平高,起步早

不均衡 亚洲、非洲 拉丁美洲

并不是经济发展的带动,而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的结果,是不健康的。也不适应,落后于小结 过渡 板书 图片展示

图片展示

归纳

总结

中国城市化进程曲线

中国各省城市化水平90年与06年对比

发展中国家存在城市发展不合理的问题,即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表现为高于经济发展的虚假城市化或过度城市化;低于经济发展的滞后城市化 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不尽相同且各具特色。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如何呢? 中国的城市化

归纳我国城市化特点:

我国城市化进程在六、七十年代出现下降的原因: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特点:

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猛,显著拉动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城市化水平和密度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

中等城市人口增加绝对量比大、小城市大;

城市群、城市带逐步形成和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本节课我们主要探究了城市化的特点和城市化的进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城市化是世界发展的必然,21世纪已经是城市的世纪,我们已经都生活在城市之中。那么城市生活是不是总那么具有吸引力?这么多的人生活在城市又给城市带来了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来探究。

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健康的。

起步晚、水平低、发展快、有波动 政策影响、上山下乡

地区差异:东南高、内陆低

总体增长迅速

板书设计

第四篇:城市化 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湖北省咸宁高级中学 汤 标

一、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标重在对资料的分析,此处的资料除了包括文字说明外,还包括课文中提供的插图,我认为对后者的分析更为重要。所以我认为本节内容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读图分析法,这样可以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可以通过读图分析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通过读图分析,掌握读图析图的能力,也就掌握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的插图主要有两种:一是抽象的变化示意图——曲线图,它反映的是事物随时间的变化过程。读这类图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在这节中要特别提醒学生注意的是纵坐标虽然表示的都是“城市人口比重”,但数值比不同(这点最好由学生读出来)。二是景观图,通过对这类图的分析来解释一些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2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准备知识]地理必修1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水循环、气候(“热岛效应”等)、数学有关知识(如曲线的斜率)、人口迁移和农民工的有关内容、调查所在城市的发展变化和主要问题及成因等等。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他们已经学习了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的内容,具备了一定的自然地理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进一步学习人文地理知识,对他们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够通过对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构建他们人文地理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人文地理素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4.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归纳出城市化的含义,并理解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能够利用曲线图分析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且能够结合案例分析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差异

3.通过对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咸宁市的人口数量、用地面积等调查,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

4.小组讨论:给咸宁市政府提出建设咸宁市的一些合理化建议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城市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现状与趋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讨论并对一些合理化建议的提出,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及参与治理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五、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含义以及重要标志

2.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特点

六、教学难点

1.城市化进程阶段特点

2.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七、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本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也可以说是读图析图的过程,特别是曲线图的读法。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通过读图析图,不仅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

九、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城市化

[导入]通过对上海世博会的简单介绍引出今天上课的主题。

[思考]多媒体显示咸宁市两幅图片,激发学生兴趣,提出城市化含义。

通过观察咸宁市的变化图片,引出城市化的含义,即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思考]1.结合城市化的含义得出城市化的标志。

2.乡村的人口为什么大量向城市迁移?主要的动力有哪些?

[答]1.城市化的标志,即人口的集中过程,地域的转换过程,经济结构的变化(城市化的本质)。

2.略。(提示: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析促使这种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评价]用生活中的常识提出城市化的含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强化了在生活中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的新课改理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 城市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② 城市化水平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③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④ 城市化给人们带来哪些影响?

[讨论]为什么不能用城市人口数量多少或其占地面积大小来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问]城市化是什么的产物?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工业革命)

读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问]世界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进程的速度如何?分析各个阶段有可能产生哪些问题?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曲线的形状,各阶段的名称)

[知识拓展]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内涵

[教师]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存在着时间和空间的差异。

(读图提示: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图中的图例。)

[问]1.世界城市化经历了不同的阶段,试分析各个阶段及其特点?

2.1950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有什么差异?

[评价]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性特征

②说明同类国家内部也是有差异的

[教师过渡]城市化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存在着一定得差异,那么世界城市化进程具体有哪些特点呢?

[评价]引出第三个问题: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首先请学生阅读P33表2.2.1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思考]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世界城市化有哪些发展趋势?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中国家速度快,特别是从20世纪70年代起,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数开始超过发达国家,其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教师得出结论,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评价]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教师展示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与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有何变化,引出第二个特点,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不同。

[教师讲解]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进行的,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是同步的,出现了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现象。(展示逆城市化图片)

[提问]产生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以及生活经验探讨得出结论)

[教师讲解]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是与人口增长同步的,一般来说,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提问]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否与发展中国家情况相同?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拓展]我国城市化的特殊性,特别是江苏省小城镇这种特有的城市化模式。

[总结]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引导学生比较课本36页表2和表3,思考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哪类国家变化更大?

[提问]1.表一数字反映出特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2.表二数字反映出超大城市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3.通过数字比较,哪类国家变化更大?

得出第三个特点,即特大城市迅速发展。

[教师过渡]总结第三个特点,提出第四个特点,即出现了巨大的城市带。

请学生看课本36页“世界特大城市和城市带图”回答:

世界主要城市带有哪些?它们分布在什么地区?形成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展示世界六大城市带图片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知识拓展]我国城市化变化曲线图

[分析]我国城市化特点,包括起步时间、进程速度、所处阶段、三个不同阶段进程速度不同的原因。

[补充]多媒体展示我国1949年至2006年的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中段进程特点的原因。

[拓展]给学生展示我国特大城市分布图

[课堂小结]

九、板书设计

巩固练习

夯基达标

读图,完成1~2题。

某地区1950~1980年人口增长图

1.30年间该地区()

A.乡村人口增长了2000万 B.城市人口增长了500万 C.总人口增长了两倍 D.乡村人口增长了两倍

思路解析:据图分析,该地区的乡村人口由原来的1000万增长到目前的2000万,增加了1000万,增长了1倍。总人口由1500万增加到3000万,增长了1倍。城市人口由500万增加到1000万。

答案:B

2.30年间,该地区城市化水平()

A.大幅度提高

B.略有提高 C.没有变化 D.略有下降

思路解析: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为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该地原来的城市化水平为1/3(500万÷1500万),目前城市化水平仍然是1/3(1000万÷3000万),没有变化。

答案:C

3.下图表示甲、乙两类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图

下列关于两类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图表示发展中国家 B.乙图表示发达国家 C.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速度快于乙类国家 D.目前,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乙类国家

答案:D 附

上海世博会简介背景资料:

举办国家:中国

举办城市:上海

举办时间:2010年5月1日~2010年10月31日

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City,BetterLife)

副主题: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吉祥物:海宝

目标:邀请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参展,吸引7000万参观人次.场地: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的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围栏区域[收取门票]范围约为3.28平方公里。总投资180亿人民币;基建投资:90亿;场馆投资:90亿。

会徽是集中反映理念的视觉符号。上海世博会会徽是通过全球征集、专家评审而产生的。

会徽图案形似汉字“世”,并与数字“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

会徽图案从形象上看犹如一个三口之家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包含了“你、我、他”的全人类,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

会徽以绿色为主色调,富有生命活力,增添了向上、升腾、明快的动感和意蕴,抒发了中国人民面向未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创造激情。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今生:海洋精灵浑身是宝

“海宝”是一个包容和谐、略带幽默的人形卡通,这个可爱的卡通精灵以“人”字为基本造型、以蓝色为原始色调,这个一出生时只会说“嗨”的海洋精灵浑身散发出“快乐、热情、阳光、活力”的独特光芒。提到这个宝贝疙瘩,“海宝”的设计者邵隆图总是难掩喜悦,在他看来这个海洋小精灵身上处处是宝,处处显现了世博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海宝”最大的记忆符号是那一抹海浪般的发型,随风而动,充满活力,时刻提示它大海般包容、博大和灵动的内涵;“海宝”的双腿粗壮有力,显示这个城市稳定坚毅、堂堂正正的性格;“海宝”胳膊细长,张开来欢迎五湖四海的新朋旧友,形象地看,双臂一张的“海宝”也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大”;“海宝”的嘴角微翘,一双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五彩世界,2010年世博会召开之时,世界各地的宝贝都会在上海汇聚展出,“海宝”显然很期待,很向往。

一身海蓝皮肤惹人喜爱,翻卷的浪花化作它俏皮的发梢,“海宝”寓意上海宝贝,又代表四海之宝汇聚申城,既象征着上海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同时融汇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2012-04-05 人教网

第五篇:《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教学反思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教学反思

彭场高中 张达

通过本次“课内比教学”活动,结合自己在高中地理必修3《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上,本人总结了自己教学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优点

1、学习内容的导入比较到位,能够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讲述新课之前,先创设教学情境:用手机播放音乐《春天的故事》,上课时提问学生对歌词中内容的理解:“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由对歌词的理解引出“珠江三角洲”。

接着又提问学生对珠三角的了解,并适时展示中国地图、广东地图和珠三角地图,让学生初步了解珠三角,再用“夜游珠江”(彩图)、中国和广东夜晚灯光分布图,加深学生对珠三角的认识:“经济发达和城市化水平较高”。

2、在教学中尽量多举例子,插入新闻时事和乡土地理知识。譬如讲到“构建大珠三角城市群”和 “加强规划与管理”时,可以插入新闻“广佛同城化”和“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规划”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联席会议”等等;讲到“城市建设相对落后”时,可以举这样的例子:阳江市区的城中村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理解。

3、注重图表的使用,使教学问题简明易懂。如何把课文一些抽象、复杂的文字内容简单化,达到深入浅出,有说服力,图表和数据就是非常有说服力。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讲到“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时,可以把一些水污染、大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彩图展示出来,对学生产生震撼力,使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印象和理解较为深刻。

二、不足

1、在整节教学的衔接上不够理想,比较生硬。

《区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内容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对外开放的前沿,二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三是问题和对策。原来刚上这节内容时,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衔接比较生硬。后来经过自己的反思和听取同事的意见,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打乱教材的编排,按照新的主线来组织教学,即:认识珠三角的位置和范围——了解珠三角的城市化进程——探讨珠三角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指出珠三角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2、对教材的理解有限,未能提出超出教材的新结论。对课文知识的讲解,主要是遵循教材的观点,没有鼓励学生提出对教材不同的看法或者补充教材的观点,教师也没有这样做。很多都是泛泛而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对教材的解读和新课标的学习,努力使自己的教学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下载“城市化”教学反思(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城市化”教学反思(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市化范文大全

    城市化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成不同的类型。既可以分为市场型城市化和计划型城市化,也可以分为发达型城市化和发展型城市化,还可以根据与工业化发展水平的关系考察,分为以下四种城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研修反思(模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研修反思 注意让学生回忆必修2的知识,包括工业区位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措施等分析珠三角地区的发展并不简单的记忆书中的带蓝点的部分,而是充分......

    中国城市化战略回顾与反思

    一、我们迄今对城市文明的认识仍不充分 城市化是区域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结合的空间交点在哪里呢?就在城市。 在过去两年里有一个......

    第二节 城市化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2、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探究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2. 教学重点/难点......

    2.3 城市化_教学设计_教案

    第三节 城市化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以及衡量的重要标志 2.正确认识城市化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积极作用 3.掌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城市化说课稿

    《城市化》说课稿 授课班级:高一(8)班 本节课是《城市化》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和世界的城市化进程。 一、教材分析 城市化和世界城市化进程,在整个《城市和城市》这一章......

    城市化模式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 《城市化》是一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课程。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力求通过引用各种类型图片,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操作等系列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学生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