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赏析:透过“望” 读“父亲”,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片段赏析:透过“望” 读“父亲”,小学语文,语文课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
论文,课堂实录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阅读专题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笔者执教该课,以下面的教学片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革命先辈崇高品质的敬仰。
〔教学片段〕
师:课文中哪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想一想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做这个动作的?
生1:“望了望”这个词描写了“父亲”留给亲人的最后一个动作。
生2:“父亲”在说完“是的,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这番话的时候,做了“望了望”这个动作。
(师生共同朗读“父亲”的这番话。)
生3:是在“我”机智勇敢地抢在父亲前头说出我是父亲最大的孩子的情况下,父亲“望了望”我们。
生4:父亲是在“我”的“多嘴”激怒了法官,法官怒气冲冲,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的情况下,“望了望”我们的。
(朗读相关语句,读出法官的“怒”与“狠”。)
生5:父亲是在我们即将被押下法庭的时候“望了望”我们的。
生6:父亲是在与亲人见最后一面的最后时刻“望了望”我们的。
师:同学们会联系上下文读书,真不错!让我们放眼整篇课文,进一步透过“望了望”这个动作,去仔细体会藏在父亲内心深处的那份深厚的情感。
师:“望了望”这一动作背后,是一位深沉的父亲和丈夫。我们来讨论交流:透过这“望了望”,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我看到了一个慈爱的父亲,他不忍心丢下年幼的孩子。所以,忍不住“又望了望我们”。
师:多么独具慧眼的见解啊!从这一点看,他还是一位什么样的父亲?
生:他还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父亲。他更不忍心把抚养三个孩子的重担压在妻子一个人的身上。
师:你真是学习中的有心人,连李大钊有几个孩子都被你读出来了。不过根据表达的需要,作者李星华没有把她的家庭成员一一写出来,确切地说,李大钊有五个孩子,他被捕时其他三个孩子因不在场而幸免牢狱之灾,李大钊被害时大儿子葆华18岁,大女儿星华16岁。
师:是啊,往后抚养三个幼子的重担就全落在妻子那单薄的肩头上了,这个比李大钊大5岁多的乡下女人质朴厚道,深明大义,长年默默地为他分担了不少苦累忧愁,献出了最深沉、最伟大的爱。眼下她将面临的艰辛就可想而知了……作为丈夫的李大钊怎么忍心把一切都丢给她一人扛呢?此时此刻,李大钊要传递的是——
生:自责、愧疚、感激、深爱、牵挂、眷恋……
师:让我们以朗读的方式,来为李大钊传递深藏在他内心的复杂感情。
(学生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师:作为父亲与丈夫,李大钊是有责任感的,是深爱着他的家人的,他理当为自己的家庭挑起那份责任。可是,李大钊仅仅是一位父亲,一位丈夫吗?
生:不是。
师:他还是——
生1:一名共产党员。
生2: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
生3:一名领导北京地下党工作的革命者。
师:说得不错!李大钊还是党的领导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从父亲对母亲说的话里读出来的。
师:你很善于揣摩人物的语言。
生:我知道。我是查阅资料知道的。
师:勤查资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
师:作为一位革命者,作为党的领导人,李大钊最后这一望又望出了什么呢?(要求学生先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现在请各小组推举的代表在班上发言。
生:李大钊这最后一望,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对亲人的嘱托。
师:他想嘱托些什么呢?
生:他想嘱托妻子教育好孩子,让他们长大后像他们的父亲一样为革命工作。
师:他希望革命后继有人。
生:这一望,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那份自豪。
师:说话是要讲依据的。能说说你的依据吗?
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我”变得勇敢机智,在凶神恶煞的法官面前,我敢于站出来掩护哥哥,抢着说自己是父亲最大的孩子。这说明“我”变得坚强起来了,革命后继有人了。
师:革命的后代成长起来了。铁铮铮的事实,确实令人信服!其他同学还有要说的吗?
生1:这一望,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看到革命后继有人的那份欣慰。
生2: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所寄予的厚望。
师:革命前辈对革命后代所寄予的厚望是什么呢?
生1:是勇敢、是坚强。
生2:是在敌人面前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
生3:是沿着革命的道路走向胜利,去享受革命成功的快乐和幸福。
师:本文作者李星华已经去世,如果李大钊和李星华在地下有知,他们一定会为遇到你们这样的知音而获得安慰。我要替他们谢谢你们!迎接红旗招展的崭新时代是李大钊梦寐以求的渴望,虽然他没能看到这一天,但是他坚信这一天必然到来。他相信他的后代们会迎来这一天,珍惜这一天。他这一望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他这一望,还望出了一个革命前辈对亲人的安慰和鼓励。
师:很有见解,能说得更明白些吗?
生:父亲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他觉得自己参加革命是正确的,哪怕为革命献身也是光荣的。他要安慰家人别为他难过,也要鼓励家人坚强地面对一切。
师:多么深刻的理解,多么了不起的李大钊。他对自己选择革命的道路无怨无悔,他坚信革命一定会取得胜利,为了革命,哪怕献出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在绞刑架下,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师生齐声慷慨激昂地读):“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将要得到光荣的胜利!”
师:这深情的一望,还望出了什么?
生1:这深情的一望,还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
生2:这一望,还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生:望出了一个革命者忠于革命、舍家为国的——
师:谁来帮帮他?(学生纷纷补充:气概、品质、情怀、高风亮节……)
师:同学们的理解越来越有深度了。此时此刻,李大钊百感交集,将千言万语融入最后这“望了望”里面。他的女儿李星华用如此朴实自然的语言抒写了内心深处的那份最真挚的情感——对生身慈父、对一位德高望重的革命先驱者的深切怀念。好一个“望了望”,它因承载了一位父亲的深情和一位革命先驱者的高尚而显得深沉,甚至神秘,读来意味深长……
〔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段的成功之处可归结为以下三点:(1)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十六年前的回忆》以父亲和革命者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来写李大钊,体现他是慈祥的父亲,也是杰出的革命者。作为领袖人物他生命价值的体现应侧重于一个革命者的层面。因此,我把教学的重点指向引导学生体会一个革命者的高贵品质。(2)体现“双主”地位。就体现教师教的主导地位而言,我抓住聚焦李大钊情感的动作“望了望”这个点,从父亲与革命者两个层面设计了两个有层次的话题,由浅入深,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对话和探究,把学习的关注点辐射到整篇文章,甚至延伸到课外,收到牵一词而动全篇的效果。教学中,我密切关注学情,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评价、小结,甚至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就体现学生学的主体地位而言,我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他们的见解,欣赏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灵性,用包含赞美之意的语言激励他们。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鼓励学生互相帮助,营造集思广益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把问题探究得更加深入。(3)读、悟、写、说、诵结合。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写一写李大钊作为一个革命者,他最后的“望了望”有什么深刻含义。接着,让学生充分地说,深入了解李大钊,在学生入情入境,沉浸在对李大钊的敬仰与怀念中的时候,我让学生动情地诵读。整个课堂张合自如,进展有序。
从教学效果看,本教学片段的不足之处是学生参与面还不够广。问题的根源在于一部分学生对李大钊的事迹知之甚少,他们不能完全听懂别人对李大钊的评价,无法做出积极的反应。虽然我课前布置了学生去了解李大钊的事迹,但疏于检查、督促、组织交流,致使部分缺乏自觉性的学生没有完成任务。看来,教学的每个环节都疏忽不得,尽管有的学习任务安排在课外,教师还须有必要的措施来落实。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十六年前的回忆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语句。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具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李大钊吗?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6日他被张作霖逮捕,被捕以后,受了种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4月28日反动派绞死了李大钊。这篇文章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1943年在延安写的,当时正是李大钊遇难十六周年。所以文章题为《十六年前的回忆》。(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预习的理解来回答,主要写了李大钊牺牲的经过。)
3.课文可以分成几段来理解?(要求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讨论分段,提示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
第二段(从“那年春天”到“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讲被捕前父亲工作的情形。
第三段(从“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到“我们被关在女拘留所里”。)写父亲被捕的情形。
第四段(从“十几天过去了”到“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讲在法庭上父亲与敌人作斗争。
第五段(从“28日黄昏”到结束。),写父亲被害之后的情形。
三、学习课文
1.指名读第一段。
“被难”是什么意思?(遭受灾难的意思,这里指李大钊同志被害)
“十六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军阀割据,张作霖入关,占领河北等地,镇压革命运动。)这一段是文章的开头,主要讲了什么呢?(讲我永远忘不了十六年前父亲被害这一天。)
2.指名读第二段。
(1)父亲平时是怎样对待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总是耐心他讲给“我”听)这次为什么这样含糊地回答“我”?“含糊”是什么意思?(因为当时的局势十分严峻,不是向孩子们谈心的时候,而且烧毁文件的事情是很难向孩子说清楚的。“含糊”指说话的意思不清楚。)
(2)从哪些地方看出局势越来越严重,李大钊的工作越来越紧张?(父亲早出晚归,整理书籍和烧毁文件,工友被捕。)
(3)李大钊在局势十分严重的情况下,为什么坚决不离开北京?这说明了什么?(李大钊是北京党组织的负责人,他把革命工作看得很重要,他明白形势非常危急,个人处境十分危险,但决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这表现了他高度负责的精神。)
(4)这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局势紧张,但李大钊不离开工作岗位,说吩他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对工作高度负责。)
四、朗读第一、二段。(要求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读出语气。)
五、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借助课后练习理解第三、四段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第一、二段。
2.说说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2.李大钊在被捕时是怎样表现的?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不慌不忙”“没有什么,不要怕”“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
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他的表现从容不迫,沉着镇定,说明他具有临危不乱,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敌人是怎样逮捕李大钊的,说明了什么?(“宪兵、侦探、警察一一拥而入,挤满了小屋子”这些都说明敌人心虚,“为了抓一个人,动用了这么多人,‘横肉’是说相貌凶恶,不要放走一个的吼叫,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枪对着父亲和我”这些都说明敌人的残暴。)
4.“我”是怎样表现的?(“剧烈的心跳”,剧烈是猛烈的意思;“恐怖的眼光”,恐怖是惊慌)害怕的意思。这说明作者年纪小,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感到害怕。)
5.练读第三段。(要求读出不同人不同的语气。)
6.说说这段讲了什么?(讲李大钊被捕时从容不迫,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
三、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2.李大钊在法庭上是怎样表现的,说明了什么?(“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这说明李大钊即使受过刑,仍保持对革命事业的坚定的信念和对人民、对儿女的爱。对于亲人的哭喊,他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心,使他在敌人酷刑下不动摇,也不因亲人的哭喊而忧伤。这就是伟大革命家胸怀。)
3.“我”在法庭上是怎样的?(为了保护哥哥,抢着回答自己“是最大的”“父亲立刻就会意了”,“会意”是领会别人没有明确表达的意思。这说明“我”在父亲沉着、镇定的影响下,在他的予命精神的影响下,由恐惧害怕到机智勇敢地同敌人作斗争。)
4.练读第四段课文,在读中进一步理解内容。
四、学习第五段
1.指名朗读第五段。
2.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后的情形怎样?从哪些词句看出来?(舅姥爷“哭着回来”,“我”“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母亲“昏过去三次”这都说明李大钊的死给亲人们带来的巨大悲痛。母亲醒来后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咬紧牙说“昨天是4月28”“这些是说家人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牢记亲人被害的日子,不忘敌人欠下的血债。)
3.练读第五段,要求读出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词语。(出示词语卡片)
2.结合上下文说说以下词语的意思:含糊、恐怖、会意、一拥而入
3.朗读课文。
二、深入理解课文
1.李大钊的女儿1943年写下了《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回忆1927年4月父亲遇难前后的日子。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李大钊是怎样被害牺牲的,从中我们懂得了什么呢?
2.讨论。(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课文赞颂了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及对革命工作高度负责的伟大精神,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面对凶恶的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
三、了解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关系?你从这样的开头和结尾中体会到什么?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教师引导讨论并总结。
(这篇课文是回忆录,开头提出16年前的1927年4月28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个日子就是4月28日。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永远忘不了这一天。)
4.找出课文中前后照应的句子。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答出:课文的结尾;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四、指导识记字形
1.说说哪些字可以在比较中记忆。
2.说说你是怎样记生字的。
五、完成课后练习
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范文
六年级语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一篇保留经典课文,全文通过对革命先烈李大钊被捕前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还展示了革命先烈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这篇课文语言流畅、质朴,阅读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敬仰和深深的怀念之情。
我在备课时发现,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情,这种情是一种浓浓的父子情,是一种革命之情,这种情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流到学生心中呢?只有通过反复阅读,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去领悟。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正如我的预设。学什么在我的引导下一步步阅读,在不知不觉中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浓浓的情。有几个悟性好些的学生还流下眼泪。我不解得问:“你们为什么流泪?”一个学生泣不成声的说:“李大钊的事迹太感人了,李大钊的女儿面对强大的敌人都能表现的那么机智,我真感动。”由此我又感觉到,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心应该转移,老师不应该讲的太多,不要以为什么都得讲。什么都得讲的结果是什么都没讲。中心应该向学生倾斜。
李大钊为什么能够从容的面对敌人,平和的面对亲人的悲伤,无所畏惧的面对死亡,这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怎么突破呢?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大量搜集有关李大钊生平的资料,在教学时,我又不失时机的给学生补充,详细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学生能认识到李大钊当时的工作环境和他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再者围绕文中重点语句展开教学。“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李大钊同志始终坚定不渝的抱定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这种信心是他开展各种工作,与敌人进行斗争的力量源泉。因此,他面对被捕、面对杀头,毫不动摇自己的意志。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句展开教学,其效果还是明显的。
文章的表达方法,文章中的对比描写方法,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不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基础知识的教学绝对不可荒废。本文的教学我亦如此。
萧县赵庄中心校
贾成召 QQ1216732863 ‘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1
最新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
学习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感受李大钊同志的革命精神。教学准备:
①收集关于李大钊的资料。②自学生字新词。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同学们,每当清明节时,我们都要祭奠过世的亲人,缅怀离世的朋友。而每一年清明节,我们更应该想起那些为了中国的解放,为了世界的和平而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我们曾经为黄继光勇堵枪眼而感动,为邱少云烈火烧身而震撼,也为卢沟桥的英雄而振奋,更为狼牙山的壮士而激动。今天,让我们在清明节即将来临之际,一起走进第10课,深深地怀念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
一、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同志。(板书课题)
二、抓住“回忆”,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认读生字、生词情况。
3.再读课文,想一想:按时间顺序,“我”回忆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三、品词析句,感悟“革命者”形象
1.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顺序,默读三部分课文,划出描写父亲语言、行动、表情的语句,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眼前看到了一位怎样的革命者?
2.交流讨论: a 被捕前:
⑴“局势越来越严重„„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这段话中哪个词引起了你的特别关注?(从“坚决、不能轻易、哪能离开”这些词语中能看出父亲很倔强,为了革命,明知处境危险,也坚决不离开。)
⑵“那年春天„„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父亲为什么而忙碌?
⑶ 填空:被捕前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⑷ 指导朗读。b 被捕时:
⑴ 读议句子,填空:被捕时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把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017.3.1 最新版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对他们的没有道理可讲的。” ⑵ 分角色朗读。C 法庭上:
重点品析“父亲瞅了瞅我们„„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一段: ⑴ 从“安定”、“沉着”两个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⑵ 父亲为什么“安定”、“沉着”?(联系上下文说一说)⑶ 填空:法庭上的父亲是一位()的革命者。⑷ 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提升感情
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再次感受这位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者的英雄气概。
第二课时
一、简介人物,丰富认识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跟随着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回忆了父亲在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的表现。李大钊同志入狱后,备受酷刑,但他始终视死如归、大义凛然。1927年4月28日,在敌人的残害下,李大钊同志第一个走上了绞刑架,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时年38岁。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感悟写法,课外拓展
1.听老师读第一自然段与后三自然段,说一说:你听出了什么? a 内容上:女儿为父亲的遇难而痛苦,并深深地怀念父亲。
b 写法上:通过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
2.文中哪一部分内容也采用了前后照应的写法?(工友阎振山被捕前后)
3.1927年的春天,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到。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4.交流展示、评价。
2017.3.1
第五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教部编版
十六年前的回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2.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关注主人公的语言、动作和外貌,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难点:
查阅资料,加深对人物高尚品质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默写生字词,并核对课文。
2.回顾内容:课文按时间顺序回忆了父亲李大钊的哪些事情?
二、品析人物,感情朗读
1.课文回忆的是李大钊被捕前后的故事,其中有许多对李大钊同志的描写,请画出这些语句,在有感触的地方批注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2.圈出重点词语,想象词语背后的故事,联系资料作批注。
3.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语言: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①分析:
“坚决”一词看出不容商议。
“常说”可见母亲劝说的次数不少,父亲拒绝的次数也不少。
“现在是什么时候”,可见父亲知道局势非常紧张,他知道自己很危险,但是,自己生命是否安全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他心里永远是党和革命的工作排第一。
补充资料1:当时的社会环境有什么危险?1927年初,中国革命进入了危急阶段。4月12日清晨,蒋介石终于露出其本来面目,从背后杀向革命群众。仅4月12日至15日,就有300多人被杀,500多人被捕,5000多人失踪。
“我哪能离开呢?”反问句的形式更加反映了他坚定的决心。
补充资料2:1926年3月,李大钊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人民反对日、英帝国主义和反对军阀张作霖、吴佩孚的斗争。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北京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李大钊在极其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继续领导党的北方组织坚持革命斗争。
②引导体会:在当时的情势下,李大钊可以有哪些选择?李大钊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引导思考:他本可以(),也可以(),甚至还可以(),但是他()。
(2)动作:父亲不慌不忙地向外走去。
分析:
“不慌不忙”可见父亲镇定自若,心中有数。
“向外走去”表明父亲的动作没有一点迟疑,可见他早有准备,敢于直面敌人。
(3)外貌: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分析:
“乱蓬蓬的长头发”可见父亲已经受刑。
补充资料3:李大钊从被捕到就义,在狱中共22天。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多种酷刑。
“平静而慈祥的脸”这是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而且是在被百般折磨后的外貌描写。“平静”可见父亲已经接受一切,他的信念高于生命。“慈祥”可见面对自己的亲人,父亲仍然是从前的样子,这就是真实的父亲:忠于革命,热爱家人。
4.有感情地朗读。
(1)师:父亲说这话是慷慨激昂地说的吗?是严厉批评吗?是略带责备的劝慰吗?读的时候语气可以低沉一点,慈爱一点,语速可以慢一点。
(2)师:这句话中有两个连续性的动作,我们试着一口气连起来读。
(3)师: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给了“我”力量。试着用敬佩的语气读读,尤其是“平静而慈祥”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地读。
5.学生交流其他语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6.联系“阅读链接”,默读《囚歌》,再谈父亲的“平静”,感受其理想信念和牺牲精神。
三、交流资料,感受品质[来源:Zxxk.Com]
1.师:在这些描写中,你们感受到了革命先烈李大钊先生哪些高贵的品质?还有哪些资料让你们对李大钊先生有了更深的钦佩?
2.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对家人慈爱,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镇定自若,视死如归。
3.师: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感受作者对父亲无尽的怀念和敬爱吧。(学生齐读开头和结尾)
四、交流资料,感受壮烈
1.小结课文:在作者具体生动的描写中,李大钊这位对家人慈爱的父亲、对革命忠诚的先烈就活在我们的心中了。
2.过渡: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幸福,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说说你们了解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大家交流交流。(学生交流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了解的故事)
3.师:他们一个个都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壮丽的篇章。让我们大声朗读《囚歌》,感受他们内心的坚定和崇高吧。(齐读《囚歌》)
五、布置作业,摘抄句子
归类摘抄文中描写主人公语言、动作和外貌的句子。
课时作业
一、给生字组词。
峻(严峻)(险峻)刑(苦刑)(绞刑)
避(避免)(逃避)执(执行)(执着)
二、选择合适的语气。
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句话要用(③)的语气朗读。
①慷慨激昂 ②严厉批评 ③耐心劝慰 ④坚决拒绝
2.“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这句话要用(①)的语气朗读。
①平静镇定 ②紧张害怕 ③慈爱地安慰
三、思考填空。
课文从(语言)、(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刻画了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形象,表现了他对革命(忠诚)、面对危险(毫不畏惧)、面对敌人(镇定自若),面对死亡(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第二、三题从宽泛的感受到细致的体会,从说事件到聊细节,把学生一步一步带进课文学习中,因此我的两节课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进行设计,在学习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渗透人物描写方法——具体而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第四题则是与语文园地学习密切相关的开头、结尾方式的学习,因此安排了朗读、感受、认识、摘抄四个步骤,在这样的四步学习中由表及里感知“前后照应”的好处。
这篇课文是一个女儿回忆父亲为自己的远大志向而从容赴死的故事。文中不仅表现了一个革命者对革命的忠诚,还表现了同时身为一个父亲和一个丈夫的普通人对家人的慈爱,这一点在朗读交流中不应该被忽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感知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革命者,一个爱小家更爱大家的革命者,一个真实的革命者。学生在这样的朗读交流中更能感受到爱的境界有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