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语文考点总结
第一讲:《庄子》
文章想象丰富奇特,汪洋恣肆,词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形式,极富浪漫色彩,对后代的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三个比喻 : “井蛙”、“夏虫”、“曲士”说明了认知判断总是受到生存处境(空间、时间、教养)局限的道理。
三个对比 :
“礨空之在大泽”、“稊米之在大仓”、“毫末之在马体” 三个对比强烈的比喻,形象地阐发了小、大之分别。
通过河伯与海若的对话,破除河伯自以为是的成见,阐明了在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不值得自我夸耀。
这一主旨在客观上给人以无限的启迪: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在浩渺无垠的宇宙面前,人类不能故步自封、自以为是,而应积极学习、不断进取。
1.你认为这种对话体在说理时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
答:对话体多通过两个人物的问答和辩论来阐述道理,善于将不同思想的碰撞或逻辑思辨的过程有机地呈现出来,其语言也容易具有生动、活泼和个性化的特点。其不足之处是思路和逻辑有时不够严谨。
2.在先秦诸子中,还有谁喜欢用寓言故事来阐述其哲学思想?
答:韩非子。《韩非子》中的《内储说》、《外储说》、《说林》、《喻老》、《十过》皆为寓言故事之专集,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然其寓言主要取材于历史和现实,与庄子寓言的奇幻谲怪呈现为完全不同的风格。
3.在阐述哲理时,本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指出来,并说明其效果如何。
拟人、比喻、对比、排偶,说理形象而有力。
4.本文中有若干语句,在后世化为人们习用的成语,请指出来。
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坐井观天、太仓稊米。第二讲《兰亭集序》 王羲之总结创作经验:
他认为,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一个生命与死亡的永恒主题。创作的心理动因,是由于珍惜生命,痛惜生命短促与死亡。
作者创作此文的心理特征:
排遣心理郁结;期望超越死亡与失落,唤起共鸣。文风:清雅俊秀
创作的秘密:心理的超越;欢乐易逝与人生苦短;生命体验与创作中的心理超越
三,就全文的感情基调来说,珍惜人生自有其积极意义,而过分强调死亡的悲痛,则是消极的,这反映出六朝文人在**社会中比较普遍的对于生命短促的哀感。
四、文本风格分析 1.完整有机的结构 2.简洁清雅的文笔 3.精警自然的议论
五 举一反三,试分析平行阅读中的李后主、李白作品,比较与本文的异同。
答:相同之处主要是对人生短暂、欢乐难久的慨叹;不同之处主要为,落脚点有所不同;文体以及风格各有特色。第三讲《茶馆》
《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
《茶馆》的思想艺术成就主要在于“埋葬三个时代”。《茶馆》否定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和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统治北平时期等三个时代。
《茶馆》的艺术特色 :
一、鲜明的人物形象
二、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三、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
“卷轴式”的平面结构
《茶馆》的戏剧结构是独特的,称为“图卷戏”,或者叫“卷轴式”的平面结构。作品没有一个完整的情节线索,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众多人物的活动带动情节的发展。
第二幕出场的人物有30多个,有台词的近20人,但这些人物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关系也不复杂。每个人的故事都是单一的,人物之间的联系也基本上是单线的、小范围的。整个一幕剧就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联成的,是平面展开的。
1、用人物生活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
2、小茶馆影射大社会
并非以一个人为中心,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具体的、针锋相对的冲突,人物与茶馆的兴衰没有直接关系,但作者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时代的冲突。道是“莫谈国事”,却没有一个画面不和国事联系。
寓庄于谐的语言风格:生动幽默,生活化的语言:作者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强烈的爱国热情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藏着严肃和悲哀,寓庄于谐的幽默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长的回味和思考。通俗但不低俗,幽默但不肤浅。符合人物个性,潜台词丰富。第四讲《礼记·大学》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写作手法:连锁推理、顶真、排比——结构紧密、语气连绵、音韵悠扬 艺术特色:《大学》总体的论述特色,就是语言简洁,而富有气势:递进式的论述方法;条目之间脉络清晰,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具有不容置疑的雄辩气势。
第五讲:《灯下漫笔》
主旨:封建社会特点的托制,奴性人格和对传统的批判
感情基调:对中国历史的剖析中,对中国民性及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刻期盼中,充满了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昂扬的战斗激情。艺术手法:74页 第六讲:《西南碑文》
1.史笔抒情,本文旨在记载西南联大之始末,用的是始笔
2.叙史:笔触平实,语调平和,民族耻辱的切肤之痛,抗战胜利的豪情,含而不漏,叙事简洁有力度,议论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评断切实而又目光如炬,立意高远,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情动于衷,而笔下风云翻卷。
1.文质相称,内涵广博而文辞简约,蕴藉而清晰,尚实而圆润,不虚实,不浮夸。2.以叙事为主,以议论辅之恰到好处。一叙述历史,起句庄严,行文简洁。二追叙本事,虚实结合,繁简结合
三可纪念者四,一一道来,论议结合,立意高远,评断切实。四化用连打校歌而形成碑文,互文照应,意味深长。第七讲:《狱中上母书》
写作特点:全文纯任自然,毫无矫饰,字字从肺腑流出,句句以血泪写成,一唱三叹,慷慨悲壮,全文以忠孝为主线,看似杂乱,实则严谨。充沛的气势与复杂丰富的感情交织在一起,文宇贯通,形成一种苍凉悲壮的风格,具有一种荡气回肠,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第八讲:《聊斋》
王六郎:知恩图报,有情有义。待人真诚,重情重义。舍己救人,高情厚义。渔人许:率直豪爽,重情好义。信守承诺,情义为重。咋厚洒脱,道义为先。艺术特色:出乎意料,情理之中。虚实相生,意蕴深远。张弛有度,引人入胜。第九讲:《我爱这土地》
艺术特色:象征手法,比赋结合,风格悲愤沉郁。1.蕴含着深沉的感情(忧郁,忧伤)2.热烈的孜孜不倦的向往追求 3.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
4.运用鲜明的比喻,丰富的想象 5.善用光泽
土地象征着生我养我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民族心中的悲愤 风象征着人们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黎明预示着人们为之奋斗献躯的独立自由曙光
最后两句一问一答表示悲愤痛苦的情感,爱的深痛的切,升华了主题,抒发了那个时代中华儿女的真挚的心声,直接抒发了作者的心声。第十讲:背诵就好!第十一讲:《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
长久郁结于心的深长的悲叹,在首句即从心底迸发而出,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
上片写尽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转入写梦。因“思”而成“梦”,先写所“思”后写所“梦”,自然成章。词的艺术特色:
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色。
梦是虚幻的、缥缈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显得那么真挚、深沉,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正是因为借助于梦境的虚幻与缥缈,才格外地显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入梦和梦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别相思苦;相思不见,无处话凄凉苦;积思成梦,幽梦话凄凉亦苦;梦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冈,则更苦。全词凄婉哀伤,出语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半死桐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读《江城子》和《半死桐》,说出两者的异同。
相同点:情感真挚,作语沉痛,有一种痛彻心肺的悲情。
不同点:就艺术而言,苏词梦境迷离,以虚映实,虚中见实,运用了对比、白描等手法;贺词注重细节真切,运用了比兴等手法;苏词抒情外显,感情奔放而激越,贺词感情内隐,感情沉郁而哀戚;苏词三、四、五、七言交错,一唱三叹,较七言句式的贺词更胜一筹。从思想内容来看,贺词反映出了他们夫妇之间患难与共甘苦共尝的感情基础,苏的作品中少了这一点。第十二讲:《罗密欧与朱丽叶》
剧本产生的背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内容:是用人性反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它认为人生的目的就是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妒忌的月亮”象征家族怨仇与世俗礼教。“惨绿色的贞女道服”象征封建包办婚姻。
朱丽叶强调的姓名背后:姓名,家族的标志、符号,贵族家世所代表的身份和地位。
莎士比亚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添加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的爱情图谱,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爱情追求?
答:相爱双方能抛弃门户之见(以及其他种种物质的障碍和世俗的距离),以“真爱”为结合的根本;痴迷投入,甘愿失去自我与对方融为一体却获得更大的自由;这种饱蕴激情的交融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友爱和谐的关系;是生命力量的燃烧与迸发,是“爱情的巅峰体验”,一旦拥有,灵魂相契,生死相依,轰轰烈烈。
后人习惯将完美的爱情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式”爱情,以真、纯、浓、烈、美为特征,爱情成为人的生命的一部分,人因这样的爱情变得高贵,《罗密欧与朱丽叶》成为青春和爱情的颂歌。
自由地诵读。具体地分析一下莎士比亚语言在修辞、句式、词汇上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答:莎士比亚戏剧语言有音韵节奏之美,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描绘生动形象,抒写大胆热烈的幻想,使一句句独白充满诗意。
例: 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
还将月亮拟人化,拟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
“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品味语言
1、没有受过伤的人才会讥笑别人身上的创痕。(1)
“受过伤”指的是感情的创伤,这句话表达了罗密欧陷入了对朱丽叶的深深思念之中而不能自拔,显示了他内心的慌乱与焦灼。
2、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1)
把朱丽叶比作“太阳”,表达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太阳”在西方文学文化中象征着圣洁与美丽;正如《诗经》、《楚辞》里常用香草、鲜花比喻美人、贤臣等等。
3、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这是罗密欧的独白。“凡人”是庸俗的,而“天使”是圣洁的,用这些字眼来表达罗密欧对朱丽叶的仰慕之情。
4、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成粉碎。
这句话写出了罗密欧对封建世俗的仇恨,“撕成粉碎”是表现他向封建伦理发起的强有力的挑战。
5、“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在朱丽叶眼中,上帝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月亮)也是不可靠的,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情人自身。艺术特色:
1、十分注重气氛的渲染和营造。莎士比亚充分利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如神秘的夜色、静谧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温暖的晨曦;另外,让两个恋人在诗情画意中唱出一首首美丽的抒情诗。如“美丽的太阳”一段抒情独白。
2、综合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充满诗意。如,把朱丽叶比喻为美丽的太阳,表达对她的赞美之情;将月亮拟人化,比作有嫉妒心的人,它因不如朱丽叶美丽,“已经气得面色惨白”。太阳象征着纯洁的爱情,而“妒忌的月亮”则象征着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美丽的太阳”、“赶走那妒忌的月亮”,深层次地象征了坚贞纯洁的爱情,必将战胜家族冤仇与世俗礼教的美好愿望。
3、诗化的语言。通过对白和独白把爱情圣洁化、诗化,表现了热恋中男女纯洁美好的感情,赞美了他们超越世俗仇恨之上的对幸福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歌颂了追求中所显现的勇敢、忘我、忠诚、高尚等品质。
剧中的主人公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新女性。
罗密欧也是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分析剧作的矛盾冲突,理解作品的主题
一对生死相恋的情人,一朵含苞初放的爱情之花,就这样凋零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呢? 时代意义:两个青年的死换来了两个世仇之家的和解,昭示着青年一代终将战胜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这个结尾象征着年轻一代追求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理想的胜利,即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
社会意义: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迁移拓展:
《西厢记》中张生高中状元,最终与莺莺成为眷属。《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两人相爱,双双以死告白天下。一个以美满收场,一个却以悲剧结局。在反封建的题材上,《西厢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异曲同工,可结局却迥然不同,你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思维提示:中西戏剧的比较
1、关于爱情剧。中西都有大量的爱情剧,作家同情、歌颂为追求自由恋爱而献身的男女,憎恨、谴责、控诉破坏爱情的恶势力,是中西爱情剧的共性。
2、西方更多的是从悲剧的角度去表现“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观念;中国戏曲更多的是从喜剧的角度去表现同样的观念。
所以,中国戏曲大多表现为“欢——悲——离——合(大团圆)”的公式。西方的则为“欢——悲——离——亡”。
3、西方的爱情剧多侧重于两个人的爱情心理。中国的爱情剧大多与国家、社会相联系,从更大的社会背景去描写爱情。
总结: 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文化传统的差异,是使两部剧作结尾迥异的主要因素。
中国人自《诗经》、神话以来,都在追求一种爱情婚姻的美满和社会生活的和谐。儒学中“大同”、“中庸”、“仁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因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爱情故事往往是饱经挫折与坎坷之后终成眷属。
但是西方人自希腊神话产生以来,文学作品中悲剧的色彩尤为浓重。这就与西方渐次出现的人文主义思想分不开。
因而两剧结尾的不同正反映一种现象:历史文化不同,社会背景不同,群众欣赏口味不同,作品构思不同,结尾亦有不同表现。
第十三讲:《橘颂》
通过赞美橘树灿烂夺目的外表,坚定不移的美质,纯洁无私的高尚品德,表现了屈原愿扎根故土,忠贞不渝的爱国感情和特立独行,怀德自守的人生理想。艺术特色: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运用类比的联想。独特的语言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有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第十四讲:《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本文阐述的是一种形似 幽默而实则严正的主题,是一种人生境况的喻示。
1、高度拟人化的猪,其特点:
(1)象山羊一样敏捷;
(2)不安于命运,不向命运低头;
(3)习惯于特立独行;
(4)对知识青年好;
(5)善于斗争,敢于斗争;
(6)对邪恶势力有高度的警惕;
(7)岁月的磨难恢复了猪的野性,其对人更为警惕和不信任。
2、相对于猪而言的“我”
(1)一个有良知的下乡知识青年;(2)同情这只猪;(3)不敢对抗领导;
(4)对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充满钦佩和激赏。
3、“特立独行”的含义
特立独行(表现)→反抗设置/规训/压制(动机)→追求自由/返璞归真(价值)
4、主题:被他人安排或设置的生活,是不幸的,——那意味着自由被扼杀;而人们往往对这样的生活安之若素;于此应有省悟——敢于无视别人对自己生活的粗暴的设置。
4、笔法与主题的关系
(1)有趣、形象化、情节化
本文说的是猪事,实则讲的全是人事。以鲜活而平庸的生活琐事作譬,引出严肃的论题,正是作者的议论深刻而不显枯燥的原因之一(2)发人深省,深化主题,显幽默之庄严
这种幽默不是“搞笑”,也不是一般的风趣,其所喻示的道理,又是颇为严正的;这种文章风格既使人忍俊不禁,又使人深思不已。
王小波的幽默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思维理念和观察世界的独特方式。
总之,本文的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具温情与善意。文章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意义
1、反思历史
“文化革命”有几分像集体性的癔症,整个社会成了施虐狂/受虐狂的密室,那是高调加虚伪的年代,是愚昧加专制的时代,生逢其时,是知识人的大不幸。
2、联系20世纪90年代的语境,不难体会王小波笔下这只猪的独特而复杂的内涵:一方面,这头“猪”代表了个性和野性,具有一种反对规范、无视律令的意义;另一方面,这头“猪”的野性和个性是长着獠牙的,只有反抗的姿态,匮乏反抗的意义。这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人的困境。
1.本文所写,你认为是实有其猪呢,还是作者杜撰?它们影响你对文章观点的认同吗?
作者劳力于农村,对乡村生活中人猪之亲密关系自是司空见惯;即便并非实有其猪,以动物作为譬喻之媒,亦是古今中外文章惯技。
2.自己安排或设置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问题吗?别人想要设置我们的生活,能够一概无视吗?
有道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此为自由价值之要义,但实现起来,问题确是不少:政府、社会、思想专制、风俗习惯、陈腐观念,障碍所在多有。关键是体会“特立独行”之意义,由己身开始实现之。
3.作者采用这样的写法,你认为“闲篇”太多吗?它是否影响了对论题的充分阐述呢?
严肃主题不必全是冠冕文章,看似闲笔,却更有助于引人入胜;文章中心意旨在读者的阅读兴奋中深入其心。
写作风格:幽默而严肃,活泼而平实,犀利深刻而又具温情和善意。第十五讲:《西西弗的神话》
西西弗是幸福的——面对荒诞的生活态度
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绝对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
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1.能否选择中国的神话传说或寓言故事阐发其哲学意蕴?
答:例如“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和“吴刚伐桂”等。2.分析作品中的西西弗形象。
答:(1)人类荒谬命运的象征与缩影;
(2)体现了加缪所主张的反抗精神。3.为什么说“应当想像西西弗是幸福的”?
答:(1)西西弗在对荒谬的反抗中获得了生命的意义;
(2)我们目睹和感受着命运的荒谬,以及西西弗的反抗,“应当”获得深刻的启示,从而把对西西弗和我们自身荒谬的反抗视为“幸福”。4.作品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答:(1)作品的构思以著名神话为基础;
(2)西西弗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
(3)语言简洁有力,饱含深厚的哲思、诗意与激情。艺术特色: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诗化的语言。
写作特点:1.作者的构思以著名神话为基础;2.西西弗的形象鲜明生动,使人印象深刻;3.语言简洁有力,饱含深厚的哲思,诗意与激情。
第二篇:大学语文——考点总结(仅供参考)
1.纸船的象征含义: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
2.“生命像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可以看出张爱玲独特的人生体验:从上面文字可看出,张是一个兰心惠质,感觉敏锐,心理细腻的人。所以,她认识到的生命的美丽,故而她把生命比作了华美的袍,但同时又由于她敏锐的感觉,使得她是一个孤独的人,不长于交际,也使她认识到了世界的丑恶和生活的艰辛,而这些却又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物。所以热爱生命就要正确的理解和经历那些艰辛和苦恼。
3.何谓生命的信仰者,康桥的艺术特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现代诗歌中的精品.其齐整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及独具匠心的押韵使<再别康桥>在音乐性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同时,其语言优美华丽、内涵丰富,并且富有歧义,使这首诗在意义单元层面上极富表现力.诗中拥有大量神奇的想象、精美的比喻、动人的意象,这也就最终构成了诗的象征意义:一种执着却又茫然的追求以及可望而不可及的伤感与惆怅.全诗在声音、意义与象征三个层面都具有感人的艺术魅力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理解爱你朝圣者般的灵魂:多少人爱慕你青春欢畅的时辰。而当你老了,只有一个人爱你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这是一生一世的爱恋,任海水也无法冷却的热情。叶芝用朝圣者的灵魂追求人世间的真爱。爱情于他来说,是神圣的、永恒的、美丽的。他用他的一生苦恋着一个女子,等待一生,尝尽了爱情旅途上的万千况味。
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修辞特点:出自《诗经·卫风·硕人》全文意在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壮盛和美貌,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描写细致,比喻新鲜。倩:笑靥美好。盼:眼目黑白分明。原诗通过对“硕人”高贵出身和出嫁场面的描述,赞颂其容貌的美丽。这两句写其俊俏的脸蛋笑得很美,眉眼转动得令人销魂。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妙处绝非“化静为动、化美为媚”就可以穷尽。比较《长恨歌》中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就可看出:两句的关键都在于写出了“硕人”的神韵与风度,而不在于写出了佳人的美貌。后人也多用这两句来形容女性的神态美,曾高度评价其“生动之处,《洛神》之蓝本也。6.长恨歌的主题:(1)爱情说,作品主要描写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歌颂他们的爱情;(2)讽喻批判说,白居易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批判唐玄宗好色误国。(3)双重主题,在诗歌的前半部分批判的意味比较明显,后半部分中诗人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他们爱情的歌颂和惋惜远远大于批判。
7.理解长恨歌主旨:这首诗一方面对李、杨荒淫无度、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诚焉相思赋予了深切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整首诗,自始至终贯穿着两重性,贯穿着李、杨身兼爱情悲剧的制造者与承担者之间的冲突。冲突的体现者主要是两个人物本身,而冲突的必然结果是人物的长恨。8.伤逝的主题:《伤逝》体现了“五四”高潮过去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个性解放问题上的深入思考,它的主题是多方面的,其一:爱情婚姻自由、个性解放不能离开社会解放而独立存在;其二:它指出个性解放必须以整个社会解放为前提,批判了涓生式的个性解放的自私、冷酷与局限;其三: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政治地位,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光明前途。4.歌颂青年争取自由结合的勇气和胜利。9.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10.老人与海 中老人的形象:桑提亚哥不仅仅是个普通劳动者的形象,还是个富有寓意的形象。他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征:宽厚、仁慈、充满爱心、有着永远不败的精神力量。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失败了,面对着不可逆转的厄运,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强者,是“硬汉子”,而不是要别人保护的可怜虫。“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与海》的主旨。
桑提亚哥是海明威以细腻的现实主义笔调塑造的具有浓厚象征性的硬汉典型,他是海明威笔下一系列硬汉形象的发展与升华。他“象征着一种高度哲理化的人类精神,一种永恒的超越时空的存在” 海明威将富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与朦胧抽象的寓意、把现实生活的诗情画意与丰富深刻的哲理有机融合,从而创造出这位体现着人类尊严、在厄运乃至悲剧性命运的重压下昂首挺立而不弯腰的硬汉子典型。
11.“旅店”的形象意义:旅店的含义就是避风的港湾。这个港湾不是指某个具体的地方,譬如稳定的工作、温暖的家庭等等,而更多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关怀。就像在最后身心俱疲的我躺在车里,看似没有找到旅店,其实是真正找到了旅店。
旅店是确定的,安全的家园。可惜所有人都不知道面前有没有旅店,只能说“你走过去看吧”婴儿自从离开了母体,他就是无家可归了。在主客二分的世界里,人永远是局外人,永远无法进入主体,处于一种疏离的状态,必然要走向归途。“游客”强烈的渴望回归;“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家园因此具备了形而上的含义。它成了生存的寄居之地,成了生命的最终去所,失去了故园,灵魂就无所归依。离开了故园,个人便失去了生命的凭借,便成了飘泊天涯的游子。
12.《中国人的性格》中,关于中国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谦逊、理性和尊崇仁义之说,所以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能忍受贫困、疾病和腐败。但是,作为对这些弊端的自我补偿,中国人保持着文明享乐的能力。他们经常自娱、逗笑,在阳光下取乐和讨论哲学,所以因为文化的差异,中西方差异很大。
13.纸船的主题: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通过歌颂儿童,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同情。
14.《天才梦》如何理解张爱玲的文字具有“苍凉艳丽”的风格?作者是用轻缓的笔触,平淡地叙述她的天才梦的,语言朴质、平易、干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感染力,但时不时又会冒出几句奢华、睿智、生动、深邃的话,将大俗与大雅、华美与冷寂糅合在一起,恰到好处。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画,鲜明的对比,随意的嘲弄,无处不在,尤其最后“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将苍凉艳丽表现得一览无余。
15.我所知道的康桥的主题:徐志摩忘情于康桥,沉迷于大自然,因为他以为现实社会是丑陋的,生活是痛苦的,只有大自然是纯洁的,美好的,为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医治当前生活的枯窘,最好的办法是:离却堕落的文明,回向自然的单纯。只有接近自然,才能回复人类童真的天性,社会的病象就有缓和的希望。所以作者以绚烂瑰丽的文字,向人们传达康桥的美丽,洗涤人们心中的污点。
16.《十八岁出门远行》谈谈你对青春的思考:小说自始至终充满了种种不确定的、令人难以捉摸的情境,而它所描述的一切又是逻辑、准确无误的。它用多种可能性瓦解了故事本身的意义,让人感受到梦一样的美丽。我明白了原来青春可以是一种经历,也可能是一个被记住的梦。我们需要脚踏实地一步步成行,更需要一路上有梦,一路上有快乐。
17.《当你老了》对爱情的理解:虽然自己的苦恋毫无结果,诗人仍会回忆那追求爱情的过程,追思那逝去的岁月,平静地让爱在心里,在嘴唇间流淌,说明作者的爱已经升华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爱。对此,我明白了原来不是所有爱情都能有一个完美结果的,也许为爱奋斗过、为爱陶醉过才是我们更愿意的一种收获。
18.《伤逝-涓生的手记》对启蒙的理解:小说主人公涓生和梓君在爱情,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封锁,但他们并不害怕,没有退缩,这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后人们的思想枷锁已经为自由的意识所打破,人们追求自由,追求人性最大的幸福,启蒙思想如春草一般在五四运动之后破土而出。19.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长篇歌行,采用的虽是乐府旧题,但作者赋予它全新的内容,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而无迹可寻的诗境。全诗以铿锵响亮的语言,优美空灵的白描手法,上下蝉联的结构,一气到底而又曲折三致的反复回荡的旋律等等,构成了它独特的艺术特色。
20.与鲨鱼搏斗中对硬汉的理解:正如小说的主题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所以,我认为硬汉不单纯指的是勇敢强壮的男性,任何敢于向命运挑战,不为困难屈服,像一个斗士一样一次次不放弃乐观坚持的人都是硬汉,都是英雄。
第三篇:大学语文考点
浙江工业大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大学语文》要点
一、填空类
最基本的知识点。具体,略。
二、名词类
(一)古典部分:
1、诗经六义
2、楚辞
3、汉赋
4、汉乐府
5、建安风骨
5、唐宋古文运动
6、新乐府运动
8、长短句
9、豪放词
10、婉约词
11、元曲四大家
12、“三言”“二拍”
13、金陵十二钗
(二)现当代部分:
15、五四文学革命
16、新感觉派小说
17、左联
18、现代诗派
19、京派小说
20、朦胧诗
(三)外国部分:
22、荷马史诗
23、文艺复兴
24、欧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5、欧美浪漫主义文学
26、欧美现代派文学
三、作品分析、比较类
(一)古典部分:
1、《诗经-关雎》与《诗经-蒹葭》表现情感内涵之异同。
2、《项羽本纪》中项羽形象特征。
3、诗歌《陌上桑》中塑造罗敷形象的主要艺术方法。
4、从曹操《短歌行》看建安风骨的特点。
5、王昌龄《闺怨》中的大唐气象。
6、从《前赤壁赋》看苏轼的在世态度。
7、白居易《长恨歌》里“恨”什么?
8、《红楼梦》里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 便觉浊臭逼人。”结合作品谈谈它的含义。
(二)现当代部分:
9、《伤逝》中涓生与子君形象分析。
10、沈从文《萧萧》里萧萧形象分析。
11、曹禺《日出》里陈白露形象分析。
12、《雨巷》的主要情感内涵和艺术特点。
13、从《回答》看当代朦胧诗的特点。
(三)外国部分:
14、哈姆莱特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
15、《高老头》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罪恶的控诉。
16、安娜-卡列尼娜形象塑造的典型意义。
四、总括、论述类
(一)古典部分:
1、《诗经》与屈原《离骚》艺术成就之异同。
2、怎样理解李白诗歌的理想主义色彩。
3、怎样理解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4、举例说明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之异同。
五、作文类
1、浅谈大学语文对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2、当下语境中,大学语文何为?
3、我与大学语文
4、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读《》有感
5、文学与人生
第四篇:厦门大学语文考点总结_完整版
外国文学部分
《立体几何》
1.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杀妻”的故事,你认为它与常见的惊悚小说有何不同?
【网上总结】
与常见惊悚小说中大量惊悚恐怖的描写不同,这篇文章将通过小说中叙述者克制、不动声色的语气和看似冷静、理智的逻辑,使变态惊悚的杀妻事件,读起来异常平静、顺理成章,直到故事的最后,才让读者感到不寒而栗,隐隐不安。
2.你如何看待故事中的“我”?他的叙述是可靠的吗?
【网上总结】
这个故事的“我”在整个讲述的过程中都保持非常克制的态度和不动声色的语气,读者在这一过程中跟随他进入他所讲述的个人生活世界:整理曾祖父的日记是他生活的重心所在,然而却不能得到精神世界空虚无聊的妻子的理解,两人互相看不惯彼此的做法,婚姻生活中冲突不断,最终使他不得不让妻子消失掉。这个短篇故事的精妙之处正在于,读者一直在被“我”牵着鼻子走,认可“我”口中的叙述世界,直到故事末尾看到叙述者害死妻子时的冷酷无情,才认清“我”其实就是个心狠手辣的罪犯,而这篇故事的本质在此时重新得到认定:这是一篇杀人犯的作案陈述,其中充满了对自我的辩解,并无任何忏悔不安可言。
是不可靠的。不可靠叙述(降低伦理意味,使读者感受引向叙述本身),指在叙述作品中,叙述者所言与体现在隐指作者身上的价值观不相符的情况,叙述者与人物角色的分离是产生不可靠的重要原因。在叙述文本中隐指作者透露给作者的读者所知的“真相”——妻子在婚姻生活中的弱势地位、“我”及其曾祖父的冷漠面孔,与叙述者克制、冷静、不动声色的叙述相抵牾,进而使人认清了他的不可靠性。
3.结合整篇小说,谈谈对于“维度是知觉的函数”的理解。
【官方答案】
1)作为小说中曾祖父日记里的立体几何理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感官知觉是由空间的几何维度决定,即通过特殊的“折叠”——改变立体几何唯,能改变认得知觉感受——物体在面前消失不见了
2)这句话同时也反映了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读者对这篇小说的阅读感受在很大程度上由小说字里行间建构的空间维度决定——小说里建构起一个沉闷压抑、欲言又止、无法延伸的空间,内容里暗含的互相抵牾消解了字面的意义。它改变了读者直接的阅读“知觉”,即相信叙述者做出的价值判断是可靠的,转而向小说中充满反讽意味的空间维度去探求意义。
3)“维度是知觉的函数”体现在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上,需要读者抛却对叙述者的简单信任,调用自身的面干知觉,从细节文字而非从叙述者的态度中去“触碰”故事中那种极端的乏味与无聊,从而在感同身受中与其建立一种空间般的知觉联系。
《红与黑》
1.于连在法庭的上说:“我被公正地判了死刑。”你如何看待这一审判结果?
【官方答案】
1)就于连枪杀德瑞那夫人的罪行来说,这一审判的结果是公正的; 2)虽然于连的罪行与审判结果相符,单不能说明审判者本身是公正的;
3)于连一是到审判者对他的不公正,但仍说“我认为我被公正地判了死刑”是选择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
2.谈谈你飞于连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网上总结】
纵观于连这个人物形象中显现出的全部的善与恶、优点和缺点,应该说,我欣赏于连,尽管他为实现个人目的不惜投靠恶势力,而成为一个达尔杜弗似的伪君子形象,但这个罪犯却比所有那些上层社会的正人君子要纯净、高尚很多。于连出生平民阶层,但他不满于现状,也不满于自己所在的阶级。于是他刻苦研习各种知识,各种语言。终于被市长看中,被聘为家庭教师。他是有野心的,有自尊的。他身上体现出的来自平民阶层的纯朴和高傲,还有作为年轻人的生机和活力,正是这样错综复杂的双重性格: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才导致了他以后命运的多舛。面对自己的良知,他不能抛弃野心;面对两位女性的热情,他不能揭下面具;面对真诚,他不能以诚相待。于连是波旁王朝时期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他崇尚拿破仑,也梦想像拿破仑那样拥有辉煌的人生,然后名垂千古。于是,他不断奋斗。他有理想,识时务,有意志,有骨气,为了理想生活的实现而奋斗不息。但是,作为小资产阶级分子的于连,性格复杂,既有仇恨和反抗上层社会的一面,又有投靠的一面。他的矛盾性格决定了他对生活一切的不满和满足都取决于自身的利益。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小资产阶级分子的反抗性、妥协性。他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无权和受压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典型,他的异样性格是他不断走运的主要动力,但同时也被利用成为失败的直接原因。【笔记补充】
于连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为实现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在极森严的社会中辛苦奋斗着。于连既有脆弱的心灵,又有争强好胜的性格,这使他处于矛盾之中;于连有很强的自尊心,这来源于他的自卑。
3.作者司汤达非常擅长心理描写,试体会并分析文中心理描写的特点。
【网上总结】
首先,是以景衬情,境中有情。就自然景物描写来说,《红与黑》中自然景物描写很少,但是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与人物当时的心境相契合, 带入了人物的情感色彩,也就是说被心灵化了。
其次,是以人物的外部描写折射心灵。作品中,对人物的外貌、表情、动作等外部特征的描写,也直接为展示人物的心理服务。
《红与黑》心理分析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着力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于连内心的矛盾冲突体现在多重对立统一的因素中,包括自卑与自尊、正直与虚伪、反抗与妥协、雄心与野心、理想与现实、理智与情感多种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正是种种矛盾运动构成了于连形象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在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时,司汤达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独白。独白形式比较适宜于集中展现人物剧烈的内心冲突。
司汤达在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时,不仅对心理变化把握得格外精细,而且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动因也揭示得很深刻。这是司汤达长期倾注于对人的心灵的研究的结果。现当代文学部分 《拜堂》
1.谈谈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人物:汪大嫂:是一个刚强、大胆泼辣、干练、有主见、敢作敢为的妇女形象,一个贫穷家庭中的寡妇,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体现了农村妇女内心的凄苦和求生意志的坚韧。
汪二:是老实善良、木讷懦弱、憨厚耿直,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的农村男性。
汪老头:是上不敬神明,下不顾儿女的自私老头。
2.在结构上有何独到之处。
结构:小说采取了以场景展示为主的结构方式,“请牵亲”与“拜堂”情节是小说结构的中心。其间融合了民风习俗、人物活动与景色氛围描写。结构严谨、浓重。相当娴熟的裁剪布局方法,紧紧抓住高潮的那一段,渲染,铺排,特别擅长用典型的细节描写和场面描写,精细的人物心理描写,语言简练。
补充
1)主题:
【网上总结】
旧时代男女们生存的凄楚苦涩和灵魂的颤栗无奈,展示了他们卑微的生存境遇,精神的创伤,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坚忍不拔的生存意识和追求精神。也渴望追求到幸福。【笔记总结】
表现了在旧时代经济、伦理的双重压迫与心理、生理的多方挤压下,人们异常艰难地活着,不幸的人们对幸福的执着追求。2)细节:
a)“当掉蓝色小布袄”,“请三股香,数二十张黄表”,“泥砌的供桌”等:表明家境十分贫寒;
b)
“忘记买蜡烛”:表明了汪二的心虚; c)“蜡烛”:象征光明;
d)
“筷子捣碗声”:汪老头的不满; e)
“汪二吸烟声”:汪二的紧张、矛盾; f)
“汪大嫂上鞋声”:汪大嫂的坚定;
g)牵亲时三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微光”:表示对光明的向往;“漆黑”:表示黑暗封建的社会; h)
“更加黯弱”:强调人在黑暗社会中的微弱和渺小;
i)“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了起来”:汪大嫂认为自己不贞洁,由负罪感;
j)“拜堂时当说到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在了地上,全身抽动着”:显现出汪大嫂内心的愧疚与悲伤,黑暗的社会造就了她为了生存,她冒着被世人责难的危险,毅然冲破了封建伦理道德规范,选择了同汪二结合。
《财富如水》
1.该散文在写作上市如何层层深入的? 1)从自身在扑克牌赌场的经历说起,筹码像是液态的,在绿色的丝绒桌面上流来淌去。2)从曹雪芹红楼梦中的财富的空相引出财富的水相 3)财富如水的三个原因:
① 财富有一班水的流动的性质 ② 财富会蒸发 ③ 财富会被像水一样被冻结
4)财富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财富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家族永恒掌控的。5)对于财富,要主动散财,利人利己,自觉地散财能结下众多的人缘,正是财源。
《无声的中国》
1.鲁迅所说的“无声”究竟指什么?
1)由于“我们”思想被古代的东西禁锢,已经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受了损害和侮辱,不能说出些应说的话;
2)由于古文的难懂和不普及,“我们”即便有思想,也做不到用文章发表自己的思想感情。
2.包括中国在内曾经的古老民族为何在新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失去自己的声音?
1)统治者迫害敢于讲真话的人; 2)帝国主义迫害敢于讲真话的人;
3)因循守旧,抱着古代的东西不舍得抛掉,思想被禁锢。
3.承载未来与希望的青年面对“无声的中国”该做何选择?
青年应该抛弃难怪的古文,大胆地说话,勇敢地前行,忘掉一切利害,推开古人,将自己的真心的话发表出来,让中国有真的声音。
4.在众声啸嚷的今天,什么样的声音才能为人类所倾听?
真。(踏马这全是开放题啊哥!)
语言部分:
《中国人与中国文》
1.课文第一段作者开宗明义,认为“凡属一国的国民,对于他本国固有的语言文字必须有最低限度的修养,否则就不配做这一国的国民。”你认同作者的观点吗?谈谈你对语言文字的修养与一国国民性关系的理解。
答:我认同作者的观点。我认为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文化得以传承皆是依赖语言文字。作为一国的国民,如若对本国语言文字仅有粗浅的认识,难免词不达意,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产生混乱,不利于文化的流传。另外,身为一国国民其在语言文字方面的修养体现着一国的形象,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修养达到一定高度一方面彰显国民对文化及国家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出本民族文化的吸引力。
2.课文第五段作者提到,无论话讲得多么好,嘴里说的和笔下写的总不能完全一样,这就是古人所谓“文不逮言,言不逮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文”“意”不一现象?结合课文内容以及个人经历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理解。
答:
1)口语写成文章,至少要经过构思,排列,剪裁,润色几道功夫。一般而言,口语要求能表达清楚意思即可,而文字则更显正式,因而在行文时常常会追求言简意赅甚至是更丰富的表现形式。
2)正如文中作者提及的他在一次讲演中原稿只一个字就表达的话,他却说了17个字。可见口语化的表达相较书面化的表达更为详细,平白。就像我把同样一件事告诉给他人和写在日记上的表达也不是完全一样的。讲述时脑海里只有事情的大概情况并不会太在意语句的表达,但是写在纸上却会受书面语的影响,表达尽量规范化。
3.作者在演讲的最后认为:“要想完全废弃汉字,单用拼音文字来代替,那似乎为期还远得很。”你赞同吗?谈谈你的理由。答:我赞同作者的观点。
首先,汉字中本就有许多的同音字,如若废弃汉字,单用拼音文字代替,在实际使用是易产生歧义,不利于沟通交流。其次,国人在汉字方面的修养不够,如文中的国学改卷时的错字连篇,文不对题等问题很严重,时至今日此问题也是存在的,又怎么能指望国人在单用拼音文字时,不存在过多的障碍呢?因而我认为要想完全废弃汉字,单用拼音文字来代替,那似乎为期还远得很。
《从语言的习惯论通俗文化》
1.根据你所了解的情况,谈谈自己家乡话和普通话有何区别?这些区别会影响你说普通话吗?
略
2.课文中作者认为,写文章时,“要达到通俗化的目的,必须先学会了纯粹的中国话,完全运用中国的思维方法。这是与大众接近的第一步”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自己总结】
我认同。因为,这里的纯粹的中国话,指的是大众的通俗的中国话,从语言方面看,通俗化语言习惯与知识分子的语言习惯具有殊异性,笔下的通俗化又比口语的通俗化困难得,如果不学会纯粹的中国话,就无法珍真正深入通俗语言的精髓,体会通俗语言的习惯;从思想方面看,知识界的思想方式,往往与大众不同,加之欧化的语句和思想与大众相隔万里,如果不能完全运用中国的思维方法,就无法真正理解大众的语言,无法从大众的角度看待通俗语言,这样一来,任何关于通俗化的研究都不过是浅尝辄止、矫揉造作,所以,我认同作者观点。
写作部分
A请假条的五大要素P358-359 1.向谁请假(顶格)2.请假原因 3.请假起止时间 4.请假人姓名 5.写假条的时间
B借条的三大要素
1.借钱的对象 2.归还的日期 3.双方约定的内容
C书信六大要素P362 1.称谓 2.问候语 3.正文 4.祝颂语 5.署名 6.日期
第五篇:大学语文部分考点
1.《海韵》与我们熟悉的《再别康桥》在艺术形式上(特别是音乐性特征上)有哪些异同,请仔细比较。
2.《白玉苦瓜》是怎样把中国古代诗歌技巧与西方现代诗歌艺术手法结合在一起的?
3.如何看待《伤逝》中子君和涓生爱情悲剧的成因?悲剧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4.《追悼志摩》这篇悼念散文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强烈对比,融合悲壮凄美之别情
散文的意境是指作者将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优美独特的艺术形象之中所造成的一种和谐、完美的艺术境界,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艺术形象的高度融合统一。《追悼志摩》采用间接与直接两种手段,以截然相反的意象画面,创造出潇洒与痛苦、幽美与悲烈的动人意境。
《追悼志摩》一开头不是抒写作者的巨大悲痛,而是精妙不凡地引用了志摩最富盛名的诗《再别康桥》的最后一节: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大家知道, 志摩是死在“那淋漓的大雨里”,死在“那迷的大雾里”,死在飞机失事的“烈焰里”。然而,当人们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打开这篇悼文,展现在眼前的却是一个风度潇洒、满怀柔情的青年,正用他那神奇的彩笔勾画出一个情意缠绵、凄婉低回的境界,以柔和轻盈的旋律吟唱着对康桥对生活如痴如梦般的依恋,为了不破坏这和谐统一,他“悄悄地”“轻轻地”离开,竟连一片云彩也舍不得带走!这是志摩生前为我们创造的意境,一个飘逸幽邃的境界。作者还没有抒写一个字,但作者内心的那种惨痛欲绝之情已跃然诗间,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作者接着写道:“志摩这一回真走了!可不是悄悄的走,在那淋漓的大雨里,在那迷的大雾里,一个猛烈的大震动,三百匹马力的飞机碰在一座终古不动的山上,我们的朋友额上受了一下致命的撞伤,大概立刻失去了知觉。半空中起了一团天火,像天上陨了一颗大星似的直掉下地去。我们的志摩和他的两个同伴就死在那烈焰里了!”在“大雨”、“大雾”、“烈焰”、“陨星”这一串惨酷意象里,我们仿佛看到志摩的痛苦挣扎和作者的悲切神情,我们分明听到志摩的惨叫和作者的痛哭。在这里,作者直抒胸臆,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悲壮惨烈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就以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两种不同文体, 两组截然不同的意象画面——潇洒与痛苦、舒缓与震动、含蓄与直露相撞击,让诗的宁静恬美与诗人死的悲壮惨烈的形成强烈对比,以悼者的悲怆之情为连线,使两个境界完美地融合统一,创造了飘逸与惨酷、幽美与悲壮的动人意境,产生了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对比是抒情中常用的手法,而胡适把该手法用到了极致。
二、寓情于理,抒写逝者人生之性情
文学艺术必须具有人生的内涵, 必须是一种人性与精神的建构。散文作为文学艺术的一个分
支也不例外,其作为抒情的文学样式,应有真情实感的美学意蕴,才能打动读者,引起人们心灵的共鸣。作为一篇追悼性散文,《追悼志摩》的主体部分都是在议论说理中抒情写人,旨在讴歌逝者的高尚品德,总结评价其短暂一生,抒写逝者心灵包蕴的人生体验,抒发作者哀悼婉惜之情。例如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里,作者首先就高度肯定了志摩的理想主义人生观:“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
他的一生的历史, 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这段为许多人所赞同的精辟议论,算得上是对志摩的经典评价,它饱含了作者对志摩的赞佩之情。这是在立论中抒情。接着,作者针对社会上对志摩的批评与攻击,以志摩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两件事——与原夫人张幼仪的离婚和与陆小曼的结婚为切入点,反复阐明了志摩追求的是 “爱与自由与美”的“三位一体的人生”,充分肯定了志摩对爱情理想的大胆追求、执着热烈的精神,有力地批驳了人们对志摩的不公正指责。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志摩为追求“真恋爱”所表现出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的敬佩,对志摩人格美的赞赏,对志摩不幸的同情与理解。这是在立破结合中抒情。文章正是采用了此种将感情融注于议论说理之中的间接抒情方法,既体现了胡适文章的“长于说理、机灵雄辩”的特点,又流淌着作者的赞美钦佩之真情,情理交融,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独辟蹊径,创造诗情画意之境界
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他把意境之有无和深浅当作衡量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尺度。胡适也说“文学之一要素,在于‘美感’”。在一篇说理较强的散文里,如何创造美感,创造意境?胡适不愧为大师,他独辟蹊径,大量引用志摩的诗句来追悼志摩的遇难,借用志摩诗人意境来创造散文的诗情,体现出志摩一生的追求、痛苦与失败。借用抒情是一种间接抒情,一些散文与小说也曾用此方法来达到抒情效果。如小说《人到中年》中裴多芬诗句“我愿是激流”的多次出现,恰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心情,给作品带来一种美的旋律和悲剧氛围;但与《追悼志摩》中的借用手法比起来,后者更显其抒情构思的奇巧绝妙。
文章引用的第一首诗《再别康桥》, 就是诗人追求艺术、追求纯美的一篇佳作。诗人曾说过,康桥是他“最心爱的地方”,是孕育他“单纯信仰”的摇篮。“康桥理想”,就是作者的“布尔乔亚理想”。引用的第二首是《他眼里有你》。该诗共三小节,文中引用的是第一小节和第三小节。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志摩不懈地追求着他的“布尔乔亚理想”而“攀登了万仞的高冈”,尽管现实是残酷的,“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让他遍体鳞伤,尽管这理想还在“飘渺的云天外”,但他还是“眼里亮着爱”一直在奋力追求。文章借用诗中“高冈”、“荆棘”、“眼里亮着爱”等意象,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志摩的追求、挫折与奋斗,抒发了作者对志摩追求美好理想的高度赞扬之情。文章引用的第三首诗《生活》,再现了诗人“暗惨的可怕”的处境和心境。诗抒写了一系列阴暗恐怖的意象“甬道”、“冷壁的粘潮”、“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蜓”,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在这个意象世界里,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四面受敌而痛苦地挣扎,仿佛听见诗人因恐惧而凄婉绝望的哀叫。从诗的境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徐志摩处在一个贫困的国度最黑暗的年代,他满怀着“爱”,“自由”、“美”的希望,在时代的夹缝中苦苦追求着理想的光芒,但都如海滩上的鲜花,一朵朵在瞬间凋谢,所以他颓废、绝望。作者通过《生活》,渲染了志摩当时的处境、心境的暗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一生的挫折、失败和痛苦,从而突出了歌颂志摩在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和失败后仍继续歌唱的勇敢精神之主题。文章引用的第四首诗《黄鹂》共两小节,这里是第二小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诗中的黄鹂和彩云就是志摩。他冲破各种倾泻而至的“浓密”,继续歌唱;他的歌唱给人们以“春光”的明媚、“火焰”的“热情”,他的歌唱是真情流动,给人一派天真和可爱;这春光、这火焰,是他《猛虎集》自序中告白的他的“复活的机会”,他重新燃起了追求理想的希望;然而,他“飞走了”,离开了人世。美丽哀婉的意境寄托了作者无尽的哀思和对志摩人品的赞美,收到情景交融、交相辉映的艺术效果。
文章引用的第五首诗《偶然》,是志摩最爱的一首小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这首小诗, 很可能是一首情诗,是写给一位偶然相爱一场而后又天各一方的情人的。不过,作者借用这首诗的意象已超越了它自身。在诗中,我们看到徐志摩对于美、对于爱、对于人生怀着深深的眷恋,执着的追寻;只是“美”与“爱”都像天空中的云影,黑夜海上的光亮,在瞬间都无影无踪。如今,志摩苦苦追求的理想,连同他的生命,都像诗中的“云影”和“光亮”一样消逝了。作者巧妙抓住诗中瞬间即逝的“影子”和“光亮”不放,给它一个(下转第63页)是相对而不是绝对的。
正如热奈特所说:“与戏剧的表现相反,任何叙事都不能‘模仿’和‘展示’它讲的故事,而只能以详尽、准确、生动的方式讲述它,因此造成程度不同的‘模仿错觉’,这是唯一的叙事模仿,理由只有一个,而且很充分,口头或语言叙述是一种言语行为,而言语则意味着不模仿”。要在叙事中做到彻底的“戏剧化”是十分困难的,要作到这一点, 我们必须对文本中的叙事因素作严格的区分,并把前者清除得干干净净。例如,只有不带任何介绍与导入性质的动词如“他说”,不带作者任何阐释性描写的纯粹的人物对话才能算作非叙述因素,但在任何叙事中,这些因素都是很难避免的,叙事中的对话,必然伴着“他说”之类的导入性词语和“抬起头来”一类最简略的行动描写。这些叙述话语,只要不致破坏读者那种正在亲身经历叙述事件的幻觉,就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展示”的效果。
劳伦斯在他的作品《虹》里正是这样, 让读者进入到了他所叙述的事件里头去。如下面的引文:“在我的卧室里我愿意怎么着就怎么着。”她叫道:“你凭什么要干涉我?”她穿上一件晨衣,蹲在火炉前。她穿上了衣服,这让他感到自在多了。她的幻影总在折磨他,她一直是一个陌生、高高在上、跟他没关系的人。从这天起,他心上的门似乎就关上了。他的眉头紧锁着,变得无动于衷了。他的双眼不再去看什么,他的双手滞住了,他的意志就象一只动物蜷曲了,藏在内心的黑暗处。不过,这意志在潜在地动着。(第217 页)该引文中第一自然段是“讲述”的叙事方式,第二自然段便开始由“讲述”过渡到“展示”的叙事方式。第三自然段,已经是“展示”了。
5.除了《闲人》你还读过贾平凹的哪些作品?谈谈你对贾平凹作品的认识。
6.《鲜血梅花》与传统的武侠小说有什么根本的不同?
7.理解古代文学中的《将仲子》、《迢迢牵牛星》、《游侠列传》、《破幽梦孤雁汉宫秋》。
8.名著人物形象分析,如林冲,鲁智,哈姆莱特等
9.《吉檀迦利》三则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吉檀迦利》是一部以形象化的手法表现诗人宗教哲学思想的抒情诗集。孟加拉文《吉檀迦利》有着严格的韵律,而英文《吉檀迦利》则以散文为体,即为散文诗,因此它具备了散文诗的基本特点:感情是强烈的;想象是丰富的;意境是和谐的。《吉檀迦利》是生活化的,但又在浅显的生活故事中蕴藏了深邃的人生哲理,这就是它之为散文诗的最大特征。它运用了形象化的表现手法,把抽象的道理通过形象的生活故事细节表现出来,通俗易懂,又耐人寻味。形象鲜明具体,语句生动活泼,诗情与哲理完美结合。他的情感是真实的,洋溢着一种率真的朴实美;他所描写的形象是意想化的,“画中又诗,诗中又画”,如诗如画,确实令人称叹;他口语化的语言是凝炼的,形象的比喻又是恰到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