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追溯我国诗歌发展的历史,由上古到近代,在诗歌的艺术宝库中,贮藏了无数辉煌瑰丽的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歌珍品。它的题材广泛多样,内容博大精深,形式丰富多彩,语言优美华丽,意境隽永深邃,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在我们现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当中,每个学期都大概有4首以上的古诗词教学,还有70首课外必背的古诗,小学阶段的学习古诗词的阅读量达150首,足见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性。“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年级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无非是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诗情画意。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首诗抓住了夏季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在教学上,我主要采用多种朗读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理解、感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之时,教师首先为营造一种浓郁的中国古代文化氛围,为更好地学习研讨储蓄知识与情感。上课伊始,老师说:“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史上的一棵奇葩,学会古诗对我们有很大的用处,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相信同学们也学过不少古诗吧,谁来为大家展示一下呢?”学生的学习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从那声情并茂的背诵中,学生一下子沉浸到浓郁的古诗的氛围中去。一个个如诗人一样,文味十足。这时,老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新旧十景风光图片,并且用优美的语言作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学生便一头扎了进去。课堂的基调、诗的情意、文的意境就这样被牢牢抓住了,未成曲调先有情,诗的韵味悄悄弥漫在整个课堂,悄悄地弥漫在学生的心间。
二、好诗不厌百回读
1、范读,把握诗的旋律。
在整堂课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多次播放西湖风光图片和教师字正腔圆、抑扬
顿挫、声情并茂的配乐朗读,学生的情感、精神生命在每一次朗读中不断被唤醒。“水光潋滟晴方好”,看!他们仿佛看到了大好晴天,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湖边游人如织的情景;“山色空蒙雨亦奇”,瞧!他们仿佛又看到了在云雾的笼罩下,湖面上一片朦胧,远处的山峰、宝塔若隐若现的美丽景色;“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聆听!他们仿佛看到在婉转古韵中,苏轼正在西湖捻须吟诗呢„„诗意的语文,在朗读中不断引领学生获取诗意中的感受、体验,慢慢地积淀、沉醉,从而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
2、巧读,让古诗魅力四射。
古诗朗读要讲究节奏,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在朗读过程中还要加强学生在停顿、重音、语气上的指导,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感情和诗的韵律。首先,理解诗意是朗诵的基础。结合看图,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感悟诗的含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朗读时,重点突出“晴”“雨”“西子”“总”等词语。其次,把握感情是朗诵的前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一天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写这首诗时,诗人苏轼正任杭州通判期间,可谓仕途通达,意气风发,朗读时要抓住一种积极向上的基调。第三,讲究技巧是朗诵成功的秘诀。诗的后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比西湖,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池,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风姿。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求(1)、仪态大方,引人注目。(2)、停连得当,扣人心弦。(3),巧用重音,分清主次。赛读时,一字、一顿、一挥手、一顿足,都是一种传递感情的符号,深深引入学生的心里。
3、乐读,让诗意轻舞飞扬。
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这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朗读,就让学生的感情飞扬。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朗读,注意了读的层次性。第一,学生自由读。第二,学生欣赏画面后,谈自己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并且进行师生评价、生
生评价。第三,看着画面,配上音乐,进入情景中读。通过这种有层次的指导,这种内心的情感发展驱动了孩子们全身心融入到诗意的语文课堂,他们忘我了,渐渐地,渐渐地,他们仿佛就是苏轼,正站在西湖岸边欣赏美景,激情在心中久久地、浓浓地荡漾开了,化成了一首最美的诗,一曲最动听的歌。这时的古诗吟诵水到渠成,学生读得一个比一个深情,一个比一个精彩,因为这是他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4、美读,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激昂处送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水波荡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烟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引导学生畅谈自己仿佛所看到的、听到的,借助想象化语言文字为生动的画面,还原作品当时的情景,使学生更好的走进诗的意境、诗人的世界。“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入情、入境、会心。苏轼原作有两首诗,课文选的是其二。在课外延伸积累时,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和《望湖楼醉书》,以及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同样是描写西湖的景色,但是却是不同的风格景物,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味作品的内涵,感受古人那种深邃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憧憬、纯真的心灵、博大的胸怀。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心灵,修身养性。
诗词诵读构成了我国传统启蒙教育的基本特点。通过反复的古诗词的诵读,能够达到三个目的:“
1、实现汉字的认读、书写、悟义,并不断积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技巧;
2、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培养语感,丰富其文学底蕴和语言素养;
3、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感受汉语的审美表现力,接受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德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学好古诗词不仅可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所以古典诗词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第二篇:在朗读中体会语文魅力
在朗读中体会语文魅力
萍乡三中 语文组 林慧
[摘要] 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朗读,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力,增强记忆。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掌握有效沟通,巧妙表达的口才,在大庭广众中,轻松体现你的睿智高雅。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对学生的未来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明确的朗读目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朗读训练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关键词]朗读 目标 方法 过程
朗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朗读,能使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能让平面的语言变的立体,能把枯燥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而这正是提起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并喜欢语文的一个理由。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学习任何一种语言,一般都要做到听、读、说、写四会并举,诵读并不只是口的运动,它还是感情支柱,通过它保持言语视觉与其他器官之间的联系,把书面文字和它的含义联系起来” ①。
课本是学生学习的依托,是知识与能力的生长点。打球要有球感,跳舞、唱歌要有乐感,学习语文要有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必须多读典范作品来习得。古人早有“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的说法。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而富有激情的朗读,能让学生沉浸到文字所营造的情境当中,在眼、耳、口并用同时,情感得以调动,理解更为深刻。学生们在或高或低,或激昂或柔婉,或糟糟切切,或意味悠长的情境中徜徉,有如长江大河奔流不息,也如涓涓细流汩汩流淌。这是怎样的一种美,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享受,恐怕不深入其中,是不谙其个中滋味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鼓动起来,语文就不再是乏味的,课堂也不再死气沉沉。
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因此,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体现在如下的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在学生初读前,教师可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通读顺课文。也可设计几个简单的思考题,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朗读,在读中感知课文内容。问题如: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件事或哪几个人?文章写了哪几个场面?文章的线索或感情基调是什么?如此等等。1.1自学性朗读目标
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1.2美读朗读目标
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
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②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我在教文言文时,往往先让学生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朗读的节奏,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动笔,在文中给生字词注音,给难读的语句标出朗读的节奏。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接下去就引导学生来赏析文章内容,必要时,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语意,在赏析中加以品读。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这样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始终,并且每个朗读环节都要完成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因此,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速度大大加快,对文章理解的深度也大大加深。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范读、领读、个别朗读、齐读、默读、速读与跳读、、③赛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2.1范读
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教师正确的语调,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给学生示范出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2.2领读
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阅读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从而让学生也去掉了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2.3个别朗读
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2.4齐读
一般短小的课文,气势较强的段落,句子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因而它既调节了课堂的气氛,又增强了后进生的阅读兴趣。2.5默读
让同学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是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它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周围环境的影响,便于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的运用,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兴趣,又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了基础。2.6速读与跳读
小说类的课文篇幅长,教学时间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巧,提高效率找中心,抓重点,掌握文章的大意。这不仅可以提高课内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2.7赛读
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个组在读的时候,其它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它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下,每月讲评一次,学期末对优胜者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灌到底。“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④。
3.1预读
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 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3.2课上要读
课上要读,这就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去体会文章的思想。3.3课文讲解之后诵读
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都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3.4课后多读、反复读
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的介绍给学生去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
“训练学生朗读能力,教师的责任重大,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一个平台,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⑤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配合教学要求,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让,让学生在感受语文中学习语文,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领略语文世界的无穷魅力,在认真习得语言之后灵活的运用语言,让语文课堂兴趣盎然、激情飞扬。
参考文献:
[ 1 ]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
张志公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年5月 [2]传统语文教育初探
张志公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年
[3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 [4]中学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思想粹
张定远主编
语文出版社
1999年10月
[5]文章学与语文教育
曾祥芹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5年 4月
第三篇:在诵读中体验诗情画意
在诵读中体验诗情画意
永康市龙山镇桥下小学 胡芳奕
获奖时间:2010年4月
【内容摘要】
古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古诗词教学,应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诵读时,我们应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传授各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触类旁通;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训练效果;善于营造朗读情境,在反复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在诵读中去体验古诗词的诗情画意吧!
【关键词】诵读 创设情境 朗读技巧 激发兴趣
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诗是前人留下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从小学习、诵读一定数量的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领悟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鉴赏和审美能力。
然而,我们现在的古诗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状态:学生兴致不高,学习被动,效率低。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少,缺乏基本的审美和想象能力,难以感受古诗的魅力。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死气沉沉。很多老师仍提倡“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原则,把古诗进行分解。重字词的解析,轻诵读和感悟,“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中。没有个性的阅读必然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和能力的降低,造成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好诗不厌百回读”,诵读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古诗词教学,应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带领学生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人文精髓的呢?
一、巧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诗人以饱蘸激情的笔墨,着力写出千古传颂的诗篇,给人以意境美、情感美、情趣美„„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涵而不露的中国画,都是一曲优美的曲子,但由于古诗的表达方式和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文章在表达上有很大的区别,学生可能一下子并不能进入到古诗的教学当中,所以教师在上课前,应通过各种手段,吸引学生入
陶。
二、传授各种朗读技巧,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只停留在嘴上,毫无美感可言。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它和仄压韵,本身的节奏、音律就给人以美的享受,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学生通过正确朗读,更能理解诗的内容,领会诗表达的意境。我一直认为,朗读技巧,我们是应该教给学生的。学生在初学朗读时,根本不知道何谓有感情地读,怎样读才能体现你内心的喜悦、悲伤或是愤怒。古诗词的朗读也不例外,因为古诗有更丰富的情感。在古诗的朗读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古诗朗读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停顿用“ / ”,重音用“ · ”,延长用“—”,升调用“↑”,降调用“↓”表示。
节奏 古诗文的诵读划分节奏的一般规律是:首先将句子分成前后两大部分,五言句分成“××/×××”形式,七言句分成“××××/×××”形式,然后再根据结构、内容等具体情况,将后一部分三字划分成“×/××”或“××/×”停顿形式,有时七言句的前部分划分成“××/××”形式,后部分划分成“×/××”形式。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可以这样划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白居易的《草》可以这样划分: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音 诗句的意思和情感的表达是依靠情感语气来实现的,其中语音轻重是关键。因此必须根据诗歌的表达重点,确定少而精的词语加以重读处理。如《泊船瓜洲》一诗,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如本诗应把“只、又、何时”读成重音,强调诗歌的内在情感。《咏柳》应把“妆”“一”“谁”“似”读成重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语调 根据诗歌的情感表达确定哪句(部分)用升语调,哪句(部分)用降语调,分别用“↑”“↓”表示,注意诗句前后部分语调要相反或相对配置,如《泊船瓜洲》一诗“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可作如下语调处理:明月何时↑照我↓还?读升语调时音量逐次加大,力度渐次加强,语尾音节上扬且拖长;读降语调时力度从
仅依靠文字、声音的媒介,仅仅依靠想象,要入情入境,往往比较单调、空泛。因此,可采用背景音乐、图像再现、视频等手段来营造一个富有情感共鸣性的空间,这样朗读者才可以更充分地亲近文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六月的西湖,湖畔杨柳依依,湖面上碧绿的荷叶一望无际,粉红的、雪白的荷花亭亭玉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画面下配上古诗的字幕,再配上悠扬动听的古筝曲。这种类似卡拉OK形式设计的课件,让学生既可以看着画面听范读,也可以看着画面、字幕诵读,还可以闭目美读。学生通过这种方式读出美,吟出情、诵出趣。
当然,营造朗读情境,要做到境与情谐,才能激发学生准确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反之将达不到效果。除此之外,在平时的诵读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留意、发现古诗中的音乐性,而且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感受、欣赏,从而认识语言的音乐美,从语言形式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这种过程的教育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古诗文,是一口淘不完的井,掘不完的矿,会给学生营养,会给学生宝藏。吟诵古诗文会滋养学生的身心,徜徉古诗文,会启发学生深思,去做人。孩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此期间诵读大量的古诗文,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人的心境,认识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又能启迪心扉,真正让学生能“一辈子受用”,我们老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王忠厚著,《古诗和古诗教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年6月;
2.朱煜著,《语文新参考:小学语文名篇赏析及教学建议(1—6年级古诗教学建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
3.程仲,《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之我见》,《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年2月; 4.张建国,《让生命在人文诗意的境界中享受对话》,《教学月刊》,2005年3月; 5.裴玉琪,《赏读古诗词积淀文化底蕴》,《教学与管理》,2005年1月。
第四篇: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
谈小学阅读教学中课题的反复朗读
泰州市大冯中心小学 张久明
朗读是小学阅读教学常用的教学手段。文本的朗读,往往不是一次就足够的,为了学生更好地表达情感掌握语言,往往需要反复朗读,课题也不例外。
一、教学开始反复朗读初感受
在教学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老师都会安排学生读一读课题,但课题朗读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可能有老师会想,阅读教学,总该把课题读一读吧。先不论这种想法对不对,退一步说,先假设这种想法是对的,课题是要读的,是不是就简单地读一读课题呢?有没有更巧妙的教学方法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张志芳老师《燕子》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不错!小朋友对小燕子都有一份特殊的爱。老师告诉小朋友,今天小燕子已经飞到我们课堂里来了。让我们轻轻地喊它一声——(大屏幕:一幅山水画,中间显示:“燕子”)
生:(齐声)燕子。
师:再亲切地叫它一声—— 生:(齐声)燕子。
师:亲切一点儿叫它一声—— 生:(齐声)燕子。
单纯读课题,学生读的是汉字;亲切地叫一声,学生表达的是情感。“观文者批文以入情”,语言是什么?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尽管语言是符号系统,但它是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是蕴含着情感的。当学生读课题时,就不能是声音符号的简单重现,更应该是内容的展示,情感的表达。这里,学生亲切地叫“燕子”,不是简单地读一读课题,而是初步表达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中间反复朗读抒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那么多课文,每篇课文都有课题,这些课题的形成尽管不同,但都与课文内容有紧密的联系。如果课文是从几个方面围绕课题来写的,教学时,每一个方面学习之后,可以安排一次课题朗读,让学生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情。一位老师教学《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就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课题。
(引导学生理解了“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
师:谈迁“四处寻访”“广泛搜集”“亲自考察”,就因为—— 生:他想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师:这就是他的信念,这是—— 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引导学生理解了“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师:谈迁“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就因为—— 生:他想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师:这就是他的信念,这是—— 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引导学生理解了“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师:谈迁“面对孤灯”“奋笔疾书”,就因为—— 生:他想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师:这就是他的信念,这是—— 生:(齐读课题)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次次朗读,对谈迁“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次次加深印象,谈迁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越来越高大。
三、教学结束反复朗读促升华
一篇课文学习之后,学生的情感积郁胸中,不吐不快。这时学生反复朗读课题,情感可以得到升华。王崧舟老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的课题朗读,就安排在一节课教学的结束部分,下面是教学片段:
师:听得出,她是真的动了感情。那个声音,那个话语,以及她在朗读时的语气,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她深深的忧虑。同学们,我知道你们还有很多话要说,但是我相信,你们的千言万语都会汇成这样一句话。(手指课题“只有一个地球”)
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痛定思痛,幡然醒悟,最后都喊出了这样一句话。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师:让我们世世代代,子子孙孙,永远牢记这样一句话。生:(齐读)“只有一个地球”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真切地感受到了地球所受到的严重破坏,想象到了人类受到的大自然的惩罚,产生了要保护地球母亲的强烈感情。他们为地球忧虑,为人类忧虑,他们要呼吁,要呐喊。这时的课题朗读,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的释放。
读课题并不是一节课非做不可的事,在教学中似乎也微不足道。然而,教学无小事,读课题应该是教学的组成部分,必须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合理的反复朗读一定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第五篇:在朗读中感悟
在朗读中感悟 在感悟中朗读 ——《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 老河口市张集小学 陈新荣
教材分析:
《一夜的工作》讲的是作者在陪周总理审阅一篇稿子时,目睹周总理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周总理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抒发了崇敬、爱戴周总理的思想感情。课文先交代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的缘由,然后着重叙述了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时的所见所闻,最后抒发了自己真切的感受。设计理念:
1.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强化语文的“双基”训练,落实字的读音和义,积累语言,品味语言,读中悟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让学生感悟周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形象,使阅读教学文道有机结合。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对话,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领悟周总理伟大人格的魅力,可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在读中领悟课文蕴含的思想,在读中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设计重视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读的层次性和鉴赏性,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蒙胧、咨询、浏览、一小碟。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从周总理辛勤工作的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中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
4、领悟本课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教学重点:
陪同周总理审阅稿子这部分 教学难点:
主要在最后两个自然段,理清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感受作者那种强烈的感情。
教学用具: 白板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初步了解认识周总理。出示周总理的图片
师问:认识这位伟人吗?说说你对周总理了解多少?哪怕仅仅一点点!(针对回答,给予高度评价)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诗人、文学家何其芳亲眼看到周总理一夜工作后写下的一篇文章,让我们去感悟一下,周总理又给我们留下了哪些难忘的印象?
二、出示目标,大声读出来,并默记。
三、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指导开始学习)
读后汇报交流(作者是陪总理审阅整理的记录稿;是从两个方面:一个是工作劳苦,一个是生活简朴。)
可能的话,特别指出“咨询”,理解其意思。
三、品读句段,读中悟情(1)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工作量大)
(2)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工作认真)(出示第二张幻灯片)
结合插图,找动词,分析动词。
特别指出“浏览”,什么意思?(3)喝了一会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喔地叫明了。(工作时间长)
学习拟声词,可造句。
2、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周总理生活简朴的?
(1)那是一件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陈设简单)(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2)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食物少)
特别指出“一小碟”是个什么概念?【可结合“小菜一碟”来理解】(出示第三张幻灯片)
(3)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到里面去了。(待人宽厚、平易近人、宽容理解)
四、诵读感受,升华感情
1、作者何其芳亲眼看到周总理的工作是那么劳苦,而生活又是那样简朴,心潮澎湃,激动万分,胸中有千言万语想向人倾诉,但在路上又不可能找到倾诉的对象,因此只能对自己说。说什么来?齐读!个别读!
“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不是旧中国的总理,中国历朝历代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特别自豪、骄傲!)
2、作者还是按捺不住自己强烈的崇敬、爱戴之情,禁不住想高声对全世界说。说什么来?齐读!一个接一个的读!
“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不是你们国家的总理,你们国家哪里有过像周总理这样的总理,特别自豪、骄傲!)
特别指出反问句,并且指导朗读。
五、延伸文本,扩大感悟
(出示第四张幻灯片)周总理忘我工作的精神,贯穿于他的一生。这是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叙述的片段请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周总理的工作是多么劳苦呀!这时候同学们的内心也一定难以平静,激动万分,你想对周总理说些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想法,在插图旁写写吧!哪怕仅仅是一句话!
汇报片段,师有针对性的评价。
六、自主作业,拓展感悟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