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石家庄学习总结
高三历史石家庄学习总结
秦世军
年级安排到石家庄学习收获很大,听取了石家庄二中刘丽华、北京梁秀美做的报告,对我们历史二轮复习具有很大的启发。下面就学习内容和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部分、理性把握: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
1、两位老师都对今年高考全国卷、考试大纲与说明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高考决胜奥秘。
试题难度呈现大幅度地调整
各模块知识考察不均衡
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考察
加大历史思维能力考察的力度
2、从知识内容看,高考命题和“一标多本”的新教材多年磨合,已很少出现过于偏、怪的内容。“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对策:(1)不同版本教材的整合。两个版本重在交集,要注意同一件事中不同表述,整合出更清晰更易于学生掌握的语句(2)新史观、新视角下多角度的知识整合3、不再简单呈现所谓的热点问题。关注社会热点而非学术热点。
对策:阅读量大,时间紧张;强调新课程理念:“新材料、心情景、新设问”; 学术性(专业化)突出: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其中;创新性、开放性、探究性突出;
第二部分、科学谋划:以高考要求精准备考。
一、寻找教与学的差距
1、对比考纲明确教学目标要求
史实——对基础知识储备和基本历史概念的落实。
史通——对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做到纵横贯通。
史论——对历史知识的说明和评价,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史感——对某一历史知识或历史现象的感悟(认识),并能从感悟中得到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理性分析教学不足
教师的能力水平决定学生的高考水平
高考“遵循教材”——“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脱教材”,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视野的高度、宽度在哪里,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边界就在哪里;备考复习的程度在哪里,高考的成绩就在哪里。
二、教学并重的精准备考策略
1.强化对学术前沿学术前沿问题和学术研究新成果的关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是关键。教师应该多读书,扩展自己眼界。一类是经典的史籍。一类是新的史书。一类是教学期刊:《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一类是专业期刊:《世界历史》、《历史研究》、《中国史动态》等。
2.强化主干知识的解读、拓展与整合。
①重视核心历史概念、专业术语;讲清边缘历史概念、专业术语。确定范围:依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内容、教学的实际需要强化巩固 教学突破:
②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内在联系和规律
③构建通史体系,强化阶段特征
3、创新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提高历史素养和能力
①什么是历史素养?
历史知识的准备性与连贯性——即比较系统地掌握知识并能有效准确地加以调动。对历史史实的敏锐性——即发现和捕捉问题敏捷并具有批判性思维: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解释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把史料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去进行分析、评价,进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不盲目相信历史结论,甚至可以质疑某些历史结论。
②突破知识结构的僵化陈旧,教学思维的单薄浅显,创设新课新意、进一步揭示史实和知识点的内涵,开拓教学的高度深度跨度
4、打造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高效复习
每个单元分专题特征、知识结构、时空定位、课标解读、高考考点,考点突破、综合拓展和典题分析几部分分别讲解.要求: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落实砸牢,使之步步到位。
三、高考二轮复习
(一)时间:第二阶段复习(4月到5月中旬)
(二)原则:夯实性、补缺性、拔高性、标靶性、(三)目标:
1、围绕主干知识组织新主题,帮助学生形成解决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形成清晰的中外关联的认识。
2、预习反馈中学生的困惑点;高考考点点拨——为高效目标上课
3、史观史法,形成系统的认知角度。
4、用迁移训练强化总结学生答题方法。
(四)内容:
1、针对学生一轮复习中表现出问题,进行查漏补缺;
2、根据近几年高考题及新考纲,明确考点。
3、中外结合,拓展思维,进行主题式讲解。
4、注重史学要素的培养,讲解史观和史学方法。
5、练习精选精练精评,整理错题,多提炼方法,规范答题能力。
6、二轮复习应进一步强调“习”的特征
学生熟悉高考命题特点,教师揭示命题意图; 学生训练解题思维,教师展现思维过程; 学生模拟高考答案,教师总结基本方法。◆二轮的要求:
①学生需要保持学习的新鲜感与兴趣——复习内容必须重组
②二轮复习不等于热点梳理——复习内容必须全面与深化
③二轮复习应强调“习惯”的养成—— 掌握高效复习、精准做答的习惯。第四、最后冲刺阶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四月底)
1、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
2、针对高考的热点、难点,适当进行跨学科的综合联系和复习。
3、回归课本,“返璞归真”,查漏补缺。
4、讲求强化训练的实效性,实战演练。
5、加强与其他先进地区的经验交流,特别是对最新高考信息的捕捉。
四、考前一周特别注意:
考频适量,恢复信心,调整情绪,平常心态,思维保温。
1.编制简单提纲,对教材主干简单梳理,构建知识框架结构,重点关注主流、特征、中外大事。
2.精选近年高考题,再次熟悉各种题型,有效训练,也可适当改编降低难度,提升学生信心。
3.老师讲解答题要求、技能,学生反复强化。
4.并注意调节学生考前心理。在教学中,其实情感很重要,即要不断地鼓励学生,给学生鼓劲,让他们一直去主动地学习。
水平再差的学生,只要我们肯努力就会有改变;基础再差的学生,只要我们肯用心钻研就会有奇迹!
我们可以不知道每年高考的具体试题是什么,但一定要清楚高考考什么、怎么考和如何应对高考!
第二篇:石家庄的红色历史
红色石家庄
一幢小楼、一艘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古朴的八角帽,书写着毛泽东和斯诺之间的真挚友谊;那个深深庭院,周恩来总理的简朴和勤劳都藏在里面;不起眼的小药箱,装满了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对少数民族群众暖暖的关怀……
在石家庄,虽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人物,但却有数不清的红色记忆。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
公里街东侧,七块高低错落石板构成的石家庄解放纪念碑非常醒目。纪念碑正面,是当年战役指挥者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的“石家庄解放纪念碑”八个镏金大字。在纪念碑下,有石家庄解放史料陈列室,许多解放战争的历史资料在这里展出,现在免费对公众开放。大石桥
纪念碑北侧一路之隔,就是大石桥。这座大石桥原来是为方便群众横过铁路而修建的,全长150米,高7米,宽10米,共23孔,1940年正太铁路改线后,铁路不再从桥下穿过。石家庄解放那天,国民党石家庄警备司令(即第三军三十二师师长)刘英就是在大石桥下被解放军活捉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大石桥,是在石家庄解放40周年之际重新修建的,目前作为重点文物加以保护。
309号院
市中医院西侧,有一幢二层的灰砖小楼,这就是赫赫有名的309号院。在解放初期,这里作为当时的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的接待站,曾有多位中央领导居住,见证了石家庄在解放初期的那段辉煌历史。据了解,当时309号院是个高度保密的单位,所有情况实行“一不广播、二不登报、三不见诸文字、四不对任何人讲”的“四不”政策,所以没有档案文献记载。目前,该院未对外开放,但可以走近细看看。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占地21万平方米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是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来石家庄视察时,提议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建立的,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1950年3月正式动工,1954年8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现在安葬着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及抗美援朝战争中晋察冀和华北军区牺牲的248名革命英烈的灵柩以及建国以来600多位烈士的骨灰。
小灰楼
中华北大街新华路口往北街东,是一幢庄重典雅的灰色小楼,这座被市民称为“小灰楼”的建筑,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地,第一套人民币从这里走向了全中国。目前,这里已改成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暨河北钱币博物馆,展品超过3000件,每周二、四、六免费对公众开放。
在园博园中,也能看到很多石家庄的红色记忆。在华诞广场中心的红色大型宫灯,宫灯上写着中国共产党在石家庄开创的“四个第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建立的第一个城市政权;新中国成立前全国第一个召开城市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银行在这里成立,第一套人民币在这里发行。
走过华诞广场,有面水波清澈的湖,这个湖是园博园中心湖的一部分,它自园博园中心蜿蜒至石家庄园内,给园子添了许多灵气。
绕过湖面,在石家庄园的西北角,有个三大战役广场。广场的南边,有石头假山和瀑布,淙淙水流自山上奔腾而下,流入湖中。
石头假山旁,有个依水而建的小院落。院内的房子上都贴着窗花,还展示着纺车、粮囤等农具,这里就是水岸人家。
走进水岸人家,您能听到悠扬激昂的“红歌”,再看着簸箩里的红军鞋,仿佛穿越时空置身
革命年代。
■石家庄解放纪念碑。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大石桥。
■大石桥旁的高克谦烈士纪念碑。
■小灰楼。
■309号院。
■西柏坡。
第三篇:历史学习总结
历史学习总结
2011年下半年,我们参加了河北省2011年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通过此次的远程培训,我获益颇丰,了解到平时历史教学教法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历史教学教法努力的方向。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内容:
本次远程培训我选择的历史学科,选修的课程有:历史教学内容分析与教法的选择 ;历史学科教材的整合和取舍;历史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原则。分别有汤敏老师、张威、朱培老师教授,指导。学习了相关的知识、办法、要求、原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习收获
(一)研读课程内容, 明确目标。
学习了课程一明确了教学内容分析的重要性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学习课程二明白了进行教材整合的目的和做法。学习课程三明确了板书设计的类型和坚持的原则。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首先要正确把握课程的精神,形成清晰明确的意识理念,用正确的指导思想指导教学工作, 有效地运用新理念于课堂教学中。
(二)钻研教法,整合教材
在课堂教学中,有两种现象:一种是本本主义,严守教材,“不敢越雷池一步”;一种是将教材边缘化,教学远离教材。这两种现象都没有摆正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所以不可丢之一边;但又只是一种重要资源,所以不可视为圣经。不仅要使用,而且要优化。对教材的合理整合与优化,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的、适于学生发展的知识体系,刻不容缓。被动地围着教材转,唯教材而教学,这不仅违背了新课改精神,而且也赶不上会考改革的步伐。因此,整合教材势在必行。
(三)传授方法,提高能力.教师不但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复习的方法:如让学生作对比分析并探究问题,培养了学生分析对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记忆的方法、审题的方法和答题的技巧等。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
(四)关注时事,联系生活
历史的社会功能在于能以古鉴今,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站在大历史观的高度上,引领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世界,看中国。
总之,我们会把这次培训的精神吃透,带到我们的课堂。我们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业务水平,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落实新教学策略,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让历史课生动起来,努力实现历史学科的高效课堂。
第四篇:学生历史学习总结
历史学习总结
历史是门好学的课程。学习历史使人明智,让人有一个充实的大脑。我们应该把历史当做一种娱乐自我放松的过程。让自己完全进入到历史事件中去,全身心的投入。相信你你学好这门学科。
学好历史,应该先把书看熟。这里看熟不是刻意地记住每个知识点在那一课,第几课时或者说在书的那一页。而是要求每个知识点记清、记全面。包括一件事中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影响或者意义。比如说“文化大革命”事件。起因是毛泽东错误的认为党内出现了修正主义。中国将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复辟。这全是他的主观臆断。时间是1966至1976年,经过是全国陷入了一片混乱,江青和林彪反革命集团企图篡夺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二月逆流,四五运动,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党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果是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评价是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
学习历史还要关注会议的内容。比如改革的内容,历史意义。如十届三中全会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组织三点。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做历史练习时应独立完成,过后再加深印象,把重复率高的试题记下来,下次遇到这个题就轻而一举地做上了。遇到不会的题要
在思考后问别人,或者查资料,不要一味的抄答案,这样会养成懒于动脑的习惯。
复习历史知识还要有重点。对一些重要的事情要识记什么是重要的事,那就是出现率较高,有特大意义的事,当然只要有历史意义,就必须记忆。不要没有目的去看书,要抓住止重点。当然非重点部分也要看熟了。
学习知识要有连贯性。将原来的历史知识和现在联系起来。比如学习了党的十三大会议内容,我们就会联想到十二大,十四大,十五大,一大,二大,八大的内容。这样就能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了就不会感到历史知识繁多了,相反,你会觉得学习历史是一件容易而又愉快的事。
这就是我学习历史的一点体会。相信大家一定能学好历史,努力学习历史吧!
八四班
叶有旺
2011年5月10日
第五篇:历史研究性学习总结
历史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主题
探究大河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关系,追寻四大文明古国的诞生与衰亡,为何只有中国屹立不倒,这恐怕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小组就以此为课题,展开讨论与研究,相信一定能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答案。
小组成员
组长:韩伟阳
组员:吴胜杰
小组课题
大河文明兴衰之谜
研究成果展示
研究论文,PPT演示文稿
历史论文
——论大河文明的兴衰
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文明古发源地有五个。《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250年之间)、古埃及(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600年)、古印度(公元前2500年)、古代中国(公元前2070年)、古希腊(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46年)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这是学术界认同最多的说法。四大文明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
由于古希腊文明属于海洋文明在此就不多解释。
一、埃及文明的发生
自然环境和居民埃及位于东北非洲。它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南邻努比亚(今埃塞俄比亚和苏丹),西接利比亚。从地理上看,埃及的东西两面均为沙漠,南边有几个大险滩,同外界交往甚难,只有通过东北端的西奈半岛与西亚来往较为方便。所以,古代埃及具有较大的孤立性。
二、印度文明的发生
在距今五十万年以前,印度次大陆就已有了远古先民,他们同样是刀耕火种、渔猎采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印度境内遍布了居民点,人们已开始从事农业,驯养家畜,制造精美的生活用具。这一切,为一个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诞生提供了沃土。
三、古巴比伦文明的诞生
中国文明传承不息
1.地理因素: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沙漠、戈壁,来自外界的侵略和干扰较小,在当时交通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空间相对封闭。2.人口因素: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所建立起的独特的、顽强的生育文化(“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祖宗祭祀”、“养儿防老”、“无子富不久、有子穷不长”、“传香火”、“百善孝为先”等)。致使中国的人口始终处于世界领先
3.精神因素:中国自古以来拥有着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的精神力量。4.文化因素:中国人崇尚统一,和谐,所为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
并没有出现太长时间的分裂局面。
总结:中国为什么会文化始终接续没有断裂,这恐怕是史学界还会继续讨论下去的问题,本小组仅在这里给大家一份比较合理的答案。
——韩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