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学、思、做、创学习方式
浅议构建学、思、做、创的学习方式
岳阳道小学 申小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进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其中每一种学习方式都包括学生的学习、思考、实践和创新。因此,也可以说,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所需要的就是学、思、做、创统一融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评价重试卷分数,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的正确评估。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忽视积极主动学习态度的养成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与自主学习相对的就是 “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自学的“气氛”,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渠道。
“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人,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2.教授自主学习的方法
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第一步,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精心设计的遵循学习规律的预习作业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预习作业不仅能为教师提供确定教学重难点的依据,而且对学习自主学习方式的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且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前,会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分工,分工就是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传统的课堂交流重视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忽视研讨机会的给予、思维空间的开放。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明明这个问题自己讲了许多次了,可学生照样错。究其原因,是学生只是听了,而没有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东西,当然印象不深。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小组合作学习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很多的课堂中教师盲目地偏向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导致了小组讨论代替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或者分组讨论之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几分钟的独立思考时间,待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独特的体会之后,再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才能避免学生的独特的体会被他人的想法取代,才能让学生真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2.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独立思考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教学途径。一些成绩一般的学生也懂得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但由于基础和能力等诸多原因,这种独立性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如何使设计的问题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和差异,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独立思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第一,设置的问题难度必须适中。问题太易,学生会产生厌倦和轻视心理;太难,学生会望而生畏。教师设置的问题应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果子”,从而使独立思考具有可能性。第二,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留下充足的时间,以确保多数学生对提出的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后,再进行分析讨论,从而使课堂的知识容量与思维容量和谐匹配,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同步发展。
3.生在预习中独立思考
预习态度主要取决于学生所处的学习氛围和学习要求。由于数学内容的特点,使多数中等以下的学生觉得进行思考性预习极为困难。为此,教师只能按不预习的要求授课,这在一定程度上又挫伤了优秀学生预习的积极性,从而使预习工作处于自由状态。因此,加强预习的引导,如列出预习提纲、提出一些预习问题和课前督促,并构建在预习基础上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显得非常重要,所以要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操作实践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不同于其他学科,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是在语文教学课堂中,仍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这样不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因此,语文教师要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创设一些与语言表达,语言运用相关的实践活动。
1.口语交际课中开展实践活动
人教版五年级上的《口语交际·一》的话题就适合展开实践活动,比如展开以“开卷是否有益”为论点的辩论赛,把全班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荷枪实弹地组织一场激烈的辩论赛。另外,还可以开展“我是小记者”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第二课中学到的提问方法和交流的技巧采访身边爱读书的人,并仿照第二课的采访录的格式进行记录,写成一篇访谈录。
2.综合性学习中开展实践活动 人教版五年级上的第一可的综合性学习中就有一个适合开展实践活动的主题,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的图书分类,并动手制作一个书目或者是为班级的图书角制作图书借阅卡。
3.其他课文中开展动手活动
在课文的学习中,教师也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设计相关的动手操作的活动,解决一些教学的重难点。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学中,当学生在对瓜洲、京口、钟山三个地点的地理位置存在疑惑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动笔在纸上或黑板上把古诗的前两句用简单的图画出来。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形象生动地把握三个地点的相对位置,以便更好的了解作者的感情。又如,在《鲸》这篇说明文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利用本课所学的说明方法,结合自己查找到的某一种鲸的资料,为鲸做一张名片。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又是发明创造的重要条件,而想象又是在敏锐观察的基础上发生的。教师可以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博喻训练。博喻训练就是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共同描述某一事物某一方面的情况。在指导学生时,也让学生观察一些自然景观,来展开想象,开阔视野。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想象的流畅性、广阔性,并在此基础上求得想象的新颖独特性;二是具象训练。具象训练是一种化抽象为形象,化概括为想象训练。它可以把很多抽象的概念化为形象;三是扩展训练。扩展训练就是引导原文思想前提下,把原文精练的文字或一笔带过的略写内容,通过想象与联想,扩展它的内容,丰富原作的情节和内容,从而使之更加充实与具体,生动形象;四是转换训练。转换训练就是引导学生把原文的内容或中心,用另一种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训练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比如把原文的人称进行转换,把第二人称换成第一人称,把第三人称换为第二人称。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中心环节。它是一个破旧立新、推陈出新,解放思想、大胆改革的过程。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两个方面入手,指导学生大胆求异,重现新事物,获得新感悟和新知识。首先是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就是突破思维定势,从相反的两个方面去思考问题,也就是生活中人们常说的“反过来想一想”。对一些有趣的问题,让学生从正反面两方面去争辩。在对立思想的交锋中,磨砺了思想的锋刃,撞击出真善美的火花。其次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就是根据提供的信息,从各个方面以分析探讨的方式去思考,以求得大量新思维结果和一种思维方式。任何发明创造,任何科学理论的创立,都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所以创新教育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字多组词,一词多造句,句式的转换,扩词训练,扩句子训练,一题多做训练。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展示学生的本能。
总之,构建学、思、做、创的学习方式需要的目的是全面培养学生自学,思考,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和培养。
第二篇:做市场调查方式
做市场调查方式
.努力的寻找需求。有需求的地方就有市场,这是真理。留意一下工业区的布局,哪里是生活附属设施,哪里是公共场所,哪里是工厂区,先对整个区域进行划分,再分析区域的特点,区域中人的需求,是否有竞争者和潜在竞争者,行业收益如何,行业投资回报率达职位多少(如果不会算可以估算多长时间回本),前景如何。可能的话最好做一下实地调查,调查可以分为问卷、电话、试验等方法。还有就是有没有相关优惠政策、法规之类,如狠毒哦地方对于新型区域可以给与税收优惠或者补贴之类的,再有就是店铺的装修和选址比较重要了,其他就是看准机会,抢占市场了
实地调查结束后,即进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阶段,收集好已填写的调查表后,由调查人员对调查表进行逐份检查,剔除不合格的调查表,然后将合格调查表统一编号,以便于调查数据的统计。调查数据的统计可利用Excel电子表格软件完成;将调查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经Excel软件运行后,即可获得已列成表格的大量的统计数据,利用上述统计结果,就可以按照调查目的的要求,针对调查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工作。
撰写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的最后一项工作内容,市场调查工作的成果将体现在最后的调查报告中,调查报告将提交企业决策者,做为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的依据。市场调查报告要按规范的格式撰写,一个完整的市场调查报告格式由题目.目录、概要、正文、结论和建议、附件等组成。.很乱.就是要你自己去整理..
第三篇:优秀论文 做创新型教师,构建高效课堂
做创新型教师,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越来越需要创新型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型教师。在传统的教育中,学校和家长的关注点往往都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针对传统教育中创新性缺乏的现状,对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措施进行研究。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高效课堂;教育观念
21世纪是教育创新的世纪,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首先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去开展教学活动。学校要为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教师教学创新意识和教学创新。诺贝尔获得者杨振宁教授针对中国教育的时弊,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中国教育基本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不改变,再过三十年也很难获得诺贝尔奖。
1.培养创新型教师的重要性
1.1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地位由原来的绝对权威者变成了服务者,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1.2部分教师无论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形式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还是从学生学法的指导等方面都缺乏创新,致使课堂教学呆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降低了教学质量,无法保证高效课堂。
1.3有效开发创新型教师资源、充分挖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校乃至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教师创新性问题在我国越来越得到重视,并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被提升到“建立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教育体系的根本保证”和提高教师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策略的高度。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改革教师教育,增强教师教学的创新性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尤其是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更加要求我们改革教师教育创新性,培养创新型教师,以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这是当前教育改革深入开展的必然。
2.当前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审视一下我们现在的教育,虽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进行多少年了,但有多少学校和教师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主要目标,又有多少教师了解或者掌握了创造教育的基本理论、[1] 2 原则和实施方法,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又有多少实质性的提高呢?
2.1传统的教育观念影响。
有些教师认为学生的头脑是容器,教师只要把知识灌输进去即可,在此影响下,变成教师教、学生记,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学生的学习完全受制于教师的教。教学中重照文理解轻怀疑求新,重逻辑思维轻发散思维,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高分低能、唯书唯上,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求新求异求实的创新精神。
2.2目标设定过于单一。
传统教学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往往更多的追求课堂知识的掌握。这类教师更多的是讲究一堂课上学生背过多少知识点,掌握了哪些考题。忽略了我们教学目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只按统编教材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只有模仿,依样画胡芦,学生缺少创造的激情,缺少成就感,就激发不出内在的学习积极性。
2.3学生学习方式倾向接受式学习。
[2] 3 传统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更多的让学生接受式学习。所谓接受式学习就是教师提供现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该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忽略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3.创新型教师的培养 3.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任何一种教育都要受一定的教育观念的制约。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
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感情丰富、思想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青少年学生。知识的学习只不过是青少年成长因素的一部分,而不是它的全部。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不研究对象本身成长的全部需要,只是把他们看作一种知识的容器,显然是远远没有看到教育的本质。简单地说教育就是成长。创新教育就是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所谓健康成长就是在人性固有的基础上,使各方面都得到有机的和谐的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而不是畸形的、一个充满活力的和富有个性的而不是死抱教条和思想僵化的新人。
3.2注重提炼方法、注重三维目标。
创新型教师应该由偏重知识培养转变为追求三维目标有机融合和高效达成。教师不仅要用教材,更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教材安排的是让学生横向学习。把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把传授知识渗透在培养能力、培养方法之中,变知识积累第一、能力培养第二为能力培养第一、知识积累第二。
3.3创新型教师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创新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自己组织学习过程为核心,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作为一名创新型教师,要做的就是想办法把教师的讲解压缩到最少,正确地处理好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杜维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用心做实验,在活动中直接地接触各种事实,从而取得有用的经验。主要分三个环节:“提出问题——自主探究——迁移创新”。这就是所谓的“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利用提供的学习材料,亲自去探究和发现有关概念和原理,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3] 5 者”,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进行学习。自主探究教学是以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为特征的一种课堂教学策略。他们不仅在课上学习了知识,而且体验了发现知识的乐趣。
3.4要有质疑精神,要善于反思。
要用质疑的眼光、否定的态度、发展的思路对教学现状经常进行反思,并不断进行创新。如教材中出现的东西是否都要教,是否对教材中的东西进行必要的增删,书本上教参上是否说的都是“真理”等。在教学过程中,要常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若教学方法老是老一套,缺乏创新,学生成绩平平,恐怕与自己对教学方法不能经常反思有关。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课后反思、教学后记都会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技能的提高。没有反思和后记的教学设计就是一个讲义,即使讲了30年也只有一年的经验罢了。
4.总结
综上所述,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教师,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内化于心。一个创新型的老师,不只在口号上,也不止是静止的观念上,更重要的是身体力行,在传授知识和育人方面都展示出一个与传统老师大相径庭的风采。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站在面向
[4] 6 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去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四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李仕江
指导员 袁静
2014/9/30
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
目录
摘要.............................................................................................................................................2
Abstract.........................................................................................................................................2 关键词...........................................................................................................................................2 Key words......................................................................................................................................2
一、调研过程..............................................................................................................................2
(一)调研目的..................................................................................................................................2
(二)调研时间..................................................................................................................................2
(三)调研对象..................................................................................................................................2
(四)调研方法..................................................................................................................................2
二、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2
(一)基层调解员基本情况..............................................................................................................2
(二)人民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概况..............................................................................................3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运用情况分析......................................................3
(四)人民调解信息化、规范化建设..............................................................................................3
(五)对工作组织创新的意见、建议..............................................................................................4
三、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发展设想.....................................................................................4
(一)人员和组织的创新发展..........................................................................................................4
(二)经费保障..................................................................................................................................5
(三)发展信息化、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5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5
四、致谢词.................................................................................................................................5 参考文献.....................................................................................................................................5 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调研报告
作者 李仕江
指导员 袁静
摘要:在创建法治中国、法治城市活动中,人民调解工作合法化、创新化是依法治县的必然要求。景东彝族自治县司法局为营造良好的人民调解环境,构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组织人民调解工作创新调研。经抽样调查、走访咨询,创新化、信息化、规范化以及运用法治思和法治方式开展人民调解工作,与多单位联动进行纠纷排查、化解矛盾,融合社会各界力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人民调解工作多样化、多渠道是创建法治景东的必然要求。
Abstract: Creating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the rule of law activities in the city, people's mediation work legalization, innovation is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administering the county.Jingdong Yi Autonomous County Bureau of Justice mediation for people to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build innovative people's mediation work, organize the people's mediation work innovative research.After sampling, visits consulting, innov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tandardization and the use of the rule of law and the rule of thinking the way to carry out the people's mediation work, and multi-unit linkage conduct and disputes, resolve conflicts, the integration of all social forces to maintain social harmony and stability, people's mediation work and diverse , multi-channel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the rule of law created Jingdong.关键词:人民调解
工作创新
法治思维
法治方式
Key words:People's Mediation The Innovation Legal Thinking of Rule The rule of law approach
人民调解是指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调委会)主持下,以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社会公德规范为依据,对民间纠纷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劝说,促使他们互相谅解、平等协商,自愿达成协议,消除纷争的活动。人民调解是诉讼外调解,是我国法制建设中一项独特的制度,它对化解纠纷有着独特作用,具有随意性、及时性、自治性、高效性等特点,人民调解能第一时间解决人民之间的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本论文对景东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东县)各乡(镇)和云南省其他市(州)司法所抽样问卷调查、走访咨询、电话询问等,阐述景东县人民调解组织创新工作,结合创建法治景东思维,论述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必要性。
一、调研过程
(一)调研目的:收集、整合云南省各地区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形式,结合依法治县创建活动,构建景东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
(二)调研时间:2014年3月26日—2014年9月30日
(三)调研对象:景东县13个乡(镇)调委会、云南省其他市(州)17个乡(镇)调委会的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形式。
(四)调研方法:抽样调查、问卷调查、走访咨询。
二、调研结果统计与分析
(一)基层调解员基本情况
1、性别比例。景东县各乡(镇)调委会人民调解员(以下简称调解员)94.53%为男性,与省内其他市(州)66.90%男性相比,呈现男女调解员比例失调,能有效实现“巡回调解”,到纠纷现场主持调解,提高调解成功率,降低纠纷恶化。但是在婚姻家庭等纠纷调解中,易造成部分女性当事人陈述有所保留,导致调解方向偏差。
2、年龄分布。景东县各乡(镇)调解员年龄分布为18岁以下0.00%、18至25岁21.89%、26至35岁14.43%、36至45岁48.09%、46至55岁11.44%、55岁以上4.15%。省内其他市(州)抽样调查结果依次是5.48%、14.38%、25.68%、41.10%、13.36%、0.00%。全省调解员呈现年轻化,有利于促进创新调解、规范化调解。
3、专业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调解员占82.42%,法学专业2.65%,相对其他市(州)初中及以下33.67%,法学专业10.81%,景东县调解员专业文化水平较低,有待提高完善法治水平。
4、人员构成。景东县46.15%乡(镇)设有专职调解员,92.31%的村(居)民委员会成员兼任调解员。与省内其他乡(镇)64.70%的乡(镇)设专职调解员相比,景东县有待完善专职调解员制度。其次,景东县调解员享受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人待遇的占13.93%,无志愿者,省内各市(州)享受公务员、事业编制、工人待遇的占59.17%,志愿者22.49%。
(二)人民调解组织及其调解员概况 调委会设立情况。景东县各乡(镇)、村(居)民委员会均设有规范的调委会,37.77%乡(镇)设有企事业单位内设调委会,23.08%乡(镇)设有交通事故纠纷调委会,只有县城所在乡(镇)设有医患纠纷调委会,没有设民族风俗纠纷、妇女儿童权益纠纷调委会和网络、电视调解平台。相比之下,省内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景东县外只有88.24%村(居)民委员会设有规范的调委会,值得一提的是,在抽样数据中有一个乡(镇)设有民族风俗纠纷调委会和妇女儿童权益纠纷调委会,一个乡(镇)设有网络、电视调解平台。总体来说,景东县人民调解工作能够实现有申请必调解,全面覆盖各乡(镇)及村(居)民委员会,但尚缺少专业专门调委会。
(三)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人民调解工作中运用情况分析
1、人民调解案件分布简介。景东县人民调解工作主要集中在土地、山林、水源权属纠纷和交通事故纠纷以及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纠纷,分别占人民调解工作的46.15%、23.08%、15.38%。相对省内其他调委会,景东县各调委会的医患纠纷、工程等合同纠纷比较少见。
2、人民调解工作效率。我县人民调解工作自接受当事人申请后53.85%的调委会能在一个星期之内调解结案,30.77%的调委会在一个星期至两个星期内结案,7.70%的调委会表示部分案件需要三个星期以上才能结案。我县84.62%的调委会调解成功率能保持95%以上。调查结果显示,省内其他调委会能在两个星期内结案的82.35%,70.59%调委会调解成功率保持95%以上,5.88%调委会调解成功率低于80%。
3、联调情况。我省各司法所(包括景东县)内设调委会联调现象非常普遍,联调单位有村级调委会、乡(镇)派出所、社会综合治理办公室、林业服务中心、农业服务中心、国土资源所、人民法院以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联合调解已成为人民调解新趋势,能够有效利用人民调解资源、促进调解工作组织创新、提高调解成功率。
4、调解技巧分析。我县所有调委会在调解过程中使用心理疏导、绝大多数调委会采用原因分析法,76.92%调解委员会在疑难复杂的案件中会使用“背对背”和“面对面”调解,但是30.77%调委会表示历史遗留的案件会采用“时间疗法”,将案件压置一段时间再处理。全省人民调解工作调解技巧也大同小异。
(四)人民调解信息化、规范化建设
1、规范化管理。(1)自治原则调查。30.77%调委会表示人民调解工作会受上级司法行政机关、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干涉,尤其是当地人民政府会干涉人民调解工作。我省其他地区也存在人民调解工作不能实现当事人意思自治,据走访信息得知,人民调解工作意思自治受阻现象主要存在于征地、拆迁、林业、土地等纠纷案件 中。(2)经费来源规范化。据调查、走访显示,我县调委会92.30%经费由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统筹,但是与司法所工作经费一并划拨,医患纠纷调委会、交通肇事调委会以及企事业单位内设调委会表示没有得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经费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省29.41%人民调解经费来自乡(镇)人民政府和社会捐赠、赞助,而景东县只有一个调委会表示会得到当地人民政府的经费支持,不存在社会捐赠、赞助经费。(3)制度规范。我县大多数调委会有明确规范的调解制度上墙,有明确的调解程序、规范统一的调解卷宗,建立有效可行的回访制度。两个司法所(占15.39%)因条件限制没有将人民调解完全制度化。
2、人民调解信息化。(1)运用网络、媒体等工具打造人民调解信息化。据调查,景东县23.08%的调委会官方微博正常使用,15.38%的调委会使用有关于人民调解的QQ群,令人担忧的是:高达53.85%的调委会没有运用媒体、网络、电视等信息化工具,目前还才有“老经验”管理人民调解卷宗等痕迹。相比之下,在调查数据中我省未运用媒体、网络、电视等信息化人民调解的仅占29.41%。(2)人民调解信息平台。截止2014年9月,我县人民调解管理系统已正常运行,192个调委会、3291名调解员、信息员已录完,预计10月能全面发放调解员证书。结合系统陆续开放的“案件办理”、“统计分析”等栏目不断完善,我县人民调解信息化工作又步入新时代。
(五)对工作组织创新的意见、建议
接受调查、走访的人员对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意见、建议都大同小异。首先,调解员希望党委政府、上级司法行政部门加大对人民调解工作的关心度、支持度,落实“以案定补”,要求人民调解经费统一纳入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提高人民调解经费保障。其次,发展专职化、专业化、规范化调解员,吸收社会爱心人士,培养专职调解员;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调解员专业化;统一调解制度,规范调解工作。再次,完善调解员待遇,部分接受调查人员表示,人民调解工作风险大,有待完善保险制度,调解员的保险应当区别于普通公务员,购买意外伤害险等。最后,提高联调协作能力,人民调解工作也应和民事诉讼一样,采取“属地管辖”为主,“属人管辖”为辅,当事人争议大或者涉及复杂标的物时应采取联调。
调查表明:景东县人民调解工作已实现全面覆盖,按当事人意愿有申请必调解、有调解必有痕迹、有痕迹必回访,形成稳定的“申请—调解—回访”人民调解模式,定期不定期开展纠纷排查、巡回调解。调解员的性别、年龄、学历、专业、人员构成和调委会的分布、调解效率、信息化、规范化、保障制度等都表现景东人民调解工作的优势和创新性。
三、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创新的发展设想
(一)人员和组织的创新发展。
1、完善调委会“软件”设施。吸收社会各界人士,提高调解员素质。人民调解工作进一步大量吸收村(居)民小组为人民调解信息员、社会志愿者以其意愿任调解员或者信息员,扩大人民调解队伍。定期不定期组织调解员、信息员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道德修养。
2、完善调委会“硬件”设施。(1)完善机构建设。坚持一村一个调委会的同时在较大的企事业单位组织设立专业调委会,在有条件的乡(镇)中心校、中学设立未成年调委会,工会、共青团、妇联联合成立妇女儿童调委会,确保各乡(镇)交警中队成立交通事故调委会,大型医疗单位成立医患纠纷调委会,在少数民族聚居且纠纷多的地区设立少数民族调委会。完善各调委会制度,确保调委会正常运行且全面无死角覆盖。(2)规范调委会场所、办公设备设施。积极有序推进各乡(镇)调委会场所建设,逐步规范村级调委会建设,结合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购置业务用车,配备笔记本电脑、移动打印机,实现 随调解随制作规范文书,打造“完美巡回”调解。
(二)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由上级司法行政机关统一筹备逐渐向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当地党委政府、社会募捐等多元化筹备,实现人民调解工作有保障。落实调解员意外伤害保险,切实保障调解员人身安全。
(三)发展信息化、规范化人民调解工作。在继承良好的“老方法”“老经验”的前提下告别“大普气”思维,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制度化人民调解。首先,充分运用人民调解管理系统,实现调解员管理信息化、案件办理信息化,人民调解工作公开化。其次,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化人民调解。(1)完善调委会各项制度,完善切实可行的“申请—调解—回访”调解模式。(2)调解前告知当事人权利义务制度,充分保障纠纷当事人意思自治,让他们“事前明白权利,事后心服口服”。(3)人民调解工作宣传制度,大力宣传人民调解工作,实现人民调解“家喻户晓”“有纠纷找调委会”,实现第一时间化解纠纷,防止纠纷恶化为刑事案件和群体性事件。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创建创新型人民调解工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是人民调解工作的必然要求。(1)杜绝迷信人治,树立法律至上思维。培养调解员运用法律规范、原则和逻辑进行分析、判断、推理、形成结论的调解思维,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2)正确判断和分析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性质,研究科学的处理方式和方法。正确判断但当事人矛盾纠纷性质,抓住纠纷关键点,科学的选择处理方式,把解决群众困难和问题作为调解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对矛盾纠纷的分析,了解当事人的不满情绪,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切的情感,理解和同情他们,疏导他们的不满情绪,通过讲道理和交心谈心的方法,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杜绝对闹事和扯皮的群众简单地冠以“刁民”或者采取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优势化解社会矛盾。
四、致谢词
衷心感谢云南省各市(州)司法行政机关、景东县司法局和各乡(镇)司法所、云南大学法学院09级全体师生对本次调研活动的支持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培训教程/张越著.—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5,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06172号。
2、司法部法律出版社主办、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协办,期刊《人民调解》。
3、【奥】娜嘉•亚历山大(Alexander,N.)主编,王福华等译,《全球调解趋势》(第二版),出版于北京,荷兰阿尔芬(Kluwer Law International)出版社授权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发行,2011年5月。
4、西南政法大学六十周年校庆系列文库•西南政法大学学子文库,李祖军著,《调解制度论•冲突解决的和谐之路》,法律出版社,2010年9月。
5、樊崇义主编,高一飞著,《媒体与司法关系研究》,出版于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0年4月。
6、雷光明著,《中国少数民族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出版于北京:中华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7、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国土资源部土地争议调处事务中心联合主编,《土地矿产争议典型案例与处理依据》(第二辑),出版于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3月。
8、学术论文《运用法治思维和专业性调处机制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谌红蕾、贺志明。
9、法制日报,《提升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能力》。
第五篇:构建创新型国家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
——建设创新型国家
摘要: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进过了30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结合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科学社会主义,就必须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才是我们经济持续增长国家崛起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创新新国家国内外背景十二五规划措施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已发生重大的变革。从国际上来看,创新型经济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创新已经成为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地区发展战略的重心,创新型国家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在这种国际国内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国际背景
创新型经济与全球化竞争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风起云涌,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政府的共同选择。
1.人类社会已步入创新型经济时代
从世界范围来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发展的战略,在世界市场上获得了突出的竞争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不仅事关国防安全的关键技术难以引进,而且涉及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的尖端技术也难以引进。事实一再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体系,推动产业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才能把握先机,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2.新型社会经济形态正在形成:新能源、可持续发展与健康的社会
人类社会正在朝着新型社会经济形态转变,明显的标志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安全与健康社会的形成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第一,人类社会将从化石能源体系走向可持续能源体系的新时代。第二,人类更加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第三,人类面临着人口、健康的新挑战。第四,科技创新以跨学科为主导模式。
3.全球化竞争进一步加剧
我们正处在全球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全球化竞争首先表现为科技的竞争。国家主导的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备受重视,各国纷纷提出科技创新的新理念、新政策、新规划。各国都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要素和战略基点。
二、国内背景:变革发展模式
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加快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顽强拼搏,我们取得了一批可喜的成就。但也要看到,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能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人均资源相对不足,进
一步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
1.我国总体的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
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研究和开发经费(R&D经费)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同时结构还不合理。述这些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而且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总之,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状况,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迫切要求还不相适应。
2.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需要自主创新
我国的经济增长在自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里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同时由于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经济持续增长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此外,我们还应当看到,进人21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也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生产力发展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政府职能基本转变,但促进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仍不完善,影响自主创新的诸多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促进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面临着改革、规范和完善保护激励创新的法制政策环境,建设创新友好、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和尊重鼓励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自主创新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解决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从总体上来讲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的解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从中国的基本国情看,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必须依靠自主创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中国的资源短缺现象决定了不可能再走以往大量消耗能源、资源支持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因此,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自主创新
对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历史时期的中国而言,自主创新更具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贫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建设创新型国家。摆脱资源”瓶颈”性约束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要依靠自主创新,保持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自主创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的小康社会、立足以人为本推动发展更要依靠自主创新。
三、“十二五”关于创新国家的建设
中共中央“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共有十二个部分,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
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通读之下,可以看出,中国决策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呼之欲出。
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必不可少。此次中共中央特别提到要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加强财税金融政策支持,自是题中之议,中共中央在建议中亦有力挺。
在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依靠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之路已越走越难,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日益抬头。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坚定走构建创新型国家之路,势将有助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措施
1.全面实行创造力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前提。
“十二五”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是基础和前提。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人力资源强国建设,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2.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是基础。
创新型国家有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国民的创新素质。国民的创新素质包括:创造力意识、创造力人格特征、创造力知识、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技能、创造力体能、创造力运用实效等。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国民的创新素质尚处于低下状态。要想完成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就必须想办法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所以说,全面提升国民的创造力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
全面提升国民的创新素质,可以通过改造旧的教育模式、加大社会创造力培训的投入及力度、举办各类创造力活动、提高创造力者的各种待遇等途径来实现。
3.建设创新型国家,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重点。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有良好的创新环境为之作铺垫的土壤。可眼下我国的创造力环境还不是需要很大程度的提高。一个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创新环境应做到: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使之更适应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社会倡导诚实劳动、公平竞争、大力鼓励创新、积极保护创新成果免遭非法侵害;加强创新文化建设等。
4.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创新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关健。
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中,存在着诸多影响甚至是扼杀人们创新积极性的不良现象:学术文艺界的剽窃成风、产业界的假冒伪劣猖獗、知识产权的法律执行力度低下等。它们从根本上阻碍了我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我国创新人才缺泛、创新成果不足的严重后果。要想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能够顺利完成,就必须要针对我国现实当中的不足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改进和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政策、制度,并形成一种强有力的促进机制。
建立创新成果保护和鼓励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健所在。因为,只有良好的保护和鼓励机制,才能提高国民的创新积极性,只有提高国民的创新积极性,才会有多数量、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只有这样建设创新型国家才有保障机制。
总之,时代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型。但同时它也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尤其是我国的创新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国家的创新体质还不健全,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让我们认识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任务的艰巨性。但是有历史的重任在身,相
信经过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努力,国家的复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