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现代小说的研究 —《边城》作品赏析
对现代小说的研究 —《边城》作品赏析
(专业:11语文教育 姓名:AutJackMan 学号:1111510202)
《边城》是沈从文泊代表作。边城主要讲述了湘西“茶峒”这个小山城里所发生的一切是是非非和爱恨情愁。主要讲述天佑、傩送、翠翠三个人之间曲折、朦胧的爱情故事。
作品在开始的时候追叙了翠翠父母亲自杀殉情的爱情悲剧,其后以描叙了天佑、傩送与翠翠三人之间的悲情故事:天佑故意溺水身亡,傩送驾船远下桃源县不知所踪,翠翠在小溪边孤独地等待自己所爱的人归来。淡淡的哀伤充溢于作品的字里行间,这样的悲情故事又使整部《边城》平空添上了一层朦朦胧胧的忧郁情绪。
沈从文善于描写湘西边地特有的民俗风情,山光水色,以构成其理想的人生形态。代表作《边城》即体现了这样一种审美追求。首先,小说通过翠翠的纯朴,渲染了一种强烈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翠翠的童贞纯情、害羞矜持却又始终不渝,与当时的时代女性形成了强烈反差。其次,小说描写了湘西边地特有风俗美和人情美,这种原始野性的风情和田园牧歌的情调淡化了社会矛盾;第三,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创造了一种诗化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情绪的体操。小说是存在着情节性的,但是它把情节性埋藏在诗情画意之中。但,尽管作者淡化了翠翠爱情的失败的悲剧性和老艄公去世所带来的悲剧性,但悲哀的而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涵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无尽的隐忧。作品在艺术上,语言具有诗情画意;叙述平稳有节奏。
《边城》正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翠翠与傩送这对互相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没有离经叛道的惊世骇俗之举,更没有充满铜臭味的金钱和权势交易,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这种情感像阳光下的花朵一样,清新而健康。作者不仅对两个年轻人对待“爱”的方式给予热切的赞扬,而且也热情地讴歌了他们所体现出的湘西人民行为的高尚和灵魂的美。翠翠是一个情窦初开、渴望爱情的少女。她不满意爷爷相中的“走车路”的天保,可腼腆的性格、少女的羞涩又让她难以直白对傩送的衷情,她神往为爱情而性格强硬的母亲,幻想着能像她一样出走争取自己的幸福,但善良的心地又使她难以付诸行动。对相依为命的外祖父的无限深沉的依恋使她不能只顾自己的幸福而弃之于不顾。于是,她只能在对美好爱情的期盼与对美好亲情的依恋中“无故寻愁觅恨”。这也是一个聪明伶俐、善解人意、乖巧甚至有点狡黠的女孩子。她正当婚姻,面对爷爷不失时机的委婉引导,她“不能忘记”;面对爷爷旁敲侧击地询问,她会闪烁其辞的表明态度。她会把夜晚听到的为她而唱的爱情,当作梦境讲给爷爷;她会把自己未来幸福的担忧融合在对爷爷的依恋中讲给他听„„总之,这是一个聪慧温婉、腼腆多情、伶俐乖巧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对外祖父深沉的依恋和对爱情的真挚期盼,外表的温婉腼腆和内心的炽热乖巧,异乎寻常地融合为一体。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光辉的极富审美意义的少女形象。
《边城》擅于以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情遭遇,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如丹塌的白塔、哗哗的浊流、惨淡的黄昏、桃色的薄云。这些景物描写,揉进了人物的际遇和思想感情,尽显凄清、寂寥之情;人物的情思显得朦朦胧胧,似有似无,却又是异样的纯净透明,翠翠在爱的幻想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享受精神上的爱情,那是一个情窦初开的纯洁少女的纯真情怀,是那样的纯净和透明。
《边城》语言风格独具特色,古朴、深沉、简竣。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极其简洁,注重以人物外部的行为动作描写来代替肖像描绘,着重表现人物心灵深处若有若无的情思以及对爱情的那种朦朦胧胧的情怀,从而更加鲜明的突现了人物的个性形象。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外貌,但人物的神态、举止和个性特征却栩栩如生的立在面前。
《边城》注重以人物自身话语来显现人物性格。如船夫在教导翠翠要坚强时说,“做人要硬扎一点,才配活到这片土地上。”凸显了老船夫坚韧、顽强、刚健的性格。
《边城》是一部奇异动人的作品,具有浓重的湘西人生活气息,一整部作品可以看作是湘西人日常生活的缩影,那里的一山一水,那绕城流过的小溪,那一丛丛翠绿的竹篁,那溪面若隐若现的薄烟,那过节的如满天花雨的大烟火与耍狮子,那人物的率真纯朴和粗犷,那爱情故事的缠绵、哀惋,在沈从文的妙笔点染下,共同组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民俗风情图。
边城的人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淳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构建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在《边城》里,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小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那么老了,骨头硬硬的,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份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的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此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一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轻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而更让人称奇的是那只黄狗也格外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近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初读“湘西系列”的读者可能对主人公翠翠父母殉情颇感费解,可是在湘西“情爱的表现往往是强烈而悲剧性的,偷情就偷情了,被人杀掉也就杀掉了,感情至上,视生命为粪土,这种情况较多”。翠翠父母的殉情并非由哪个人或哪种权势所逼迫。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善良人们的悲剧性格一因善而犹豫不决,因善而有所顾及,因善而伤害自己。刘西渭说:“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份,唯其良善,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边城》开篇,作者就将这因善而引起的悲剧徐徐拉开了帷幕。在这远离文明的封闭小城,一群自然率性的人们因善良而丢失了自己。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雨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爷爷逝世,她悲痛但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展现出她性格中坚强的柔美,柔美中的坚强,她怀着希望与命运抗争。外公保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德,他对孙女翠翠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唯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话、唱歌。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的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弟弟“一开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既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他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这些人物无不充分地展现了世间的真善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作者灵动的语言、美妙的笔触下,使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自然、民风、人性的美丽。感知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是心灵人性的净化与滋养。
第二篇:对现代小说的研究 —《骆驼祥子》作品赏析
对现代小说的研究 —《骆驼祥子》作品赏析
(专业:11语文教育 姓名:AutJackMan 学号:1111510227)
《骆驼祥子》是一个关于命运的故事。让人深思、让人觉悟这个社会的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老舍用同情的笔触描绘的一幕悲剧: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小人物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却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它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希望的最终破灭。随着祥子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祥子熄灭了个人奋斗的最后一朵火花。这是旧中国老北京贫苦市民的典型命运。
故事里的祥子曾经是个正直、热爱生活的劳动者。小说一开始,关于他的外貌的描写,关于他拉车的刻画,都写得很有光彩,简直成了青春、健康和劳动的赞歌。小说又以更多的篇幅,描绘祥子美好的内心世界。当他在曹府拉车,不小心翻了车,车给碰坏了,主人也给摔伤了;他引咎辞工,情愿把工钱退给主人作为赔偿,表现出作为一个劳动者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在严冬夜晚的小茶馆里,他给老马小马祖孙两代买羊肉包充饥,又倾注着对于苦难的伙伴真诚的关切和深沉的同情。这些段落,用朴实无华的笔墨,描写了祥子好的品质。作家甚至用了奇特的比喻形容这个人物:“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可是故事是曲折的,随着生活愿望的破灭,他成了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人。“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他掏坏,打架,占便宜,为了几个钱出卖人命。拉车曾经是他唯一的指望,后来却憎恨拉车,厌倦拉车。连他的外貌,也变得肮脏了。小说结束时他已经沦为一个行尸走肉般的无业游民。而在祥子前后判若两人的变化中,最重要的是生活态度的改变。他从来不是一个有觉悟的劳动者,更不是什么英雄,但买辆车做个独立劳动者的愿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改变低贱处境的努力,他不向命运低头,他要强,他追求自己的理想。最后却完全安于命运的安排,“将就着活下去是一切,什么也无须乎想了”。他向生活屈服了,忍受着一切侮辱与损害,而没有任何怨尤。一切都变化的太快,让人措手不及。在这里,美好的东西的毁坏不是表现为一个品格高尚的英雄在肉体上的死亡,而是人物的高尚品格的丧失殆尽,即精神上的毁灭。所以我们应该可以明白,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受着社会的制约。他的道路,是由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他所属的社会地位,他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决定的。祥子的形象,是在当时那个黑暗社会的生活画面上,在他与各种社会力量的复杂关系中凸现出来的。他的悲剧,主要是他所生活的那个社会的产物。由此。我们会想到让这个故事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一个角色。虎妞——泼辣而有心计的中年妇女,生就一副男儿性格,很会打理事物,将人和车场管理的井井有条。颇有心计的她安排好了一场骗局,却没料到早早的被父亲——刘四爷——拆穿,但他还是骗取祥子和她结了婚,但却没料到父亲会狠心抛下她不管,卖了厂子到外地去了。最终由于她的好吃懒做引起难产而死去了,她的一切结局都是又她自己一手造成的,算来算去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算了进去。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像虎妞那样搭进了一条命还得不到个好名声,人死了也没人同情,看来还是老老实实的做人好。
祥子——他从一开始就不愿意接受这种强加于他的关系,想方设法避开她。虽然比起大兵和特务,虎妞没有可以任意置他于死地的权力;他把接受虎妞的安排,看作是“投降”。在这件事上,他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无能和无力:“命是自己的,可是教别人管着。”这对于腐蚀他的生活意志,打破他的生活愿望,从奋发有为到怀疑自己进而自甘堕落,起了比前面几次打击更为严重的作用。在这里,阶级对阶级的压迫,不是表现为政治上的迫害或者经济上的剥削,而是表现为深入人物身心的摧残和折磨。祥子不仅不能获得自己所追求的,甚至无法拒绝自己所厌恶的。这些都充分地刻画出生活的复杂内容和祥子的卑微处境,是全书最能表现出老舍特长的部分。祥子无疑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形象,通过他的一生来表达作品的精髓。最初的那个祥子可以说是一个有理想、敢作敢为的热血青年。他只身来到北平,无可依靠,但他要强,靠着自己强健的身子骨,拉车挣钱,挣钱买车。可他几次买了车,不是因为被抢就是因为遭勒索,还有苦于生计,被迫卖掉的。祥子空有一身力气,却处处遭人欺负,别人不和他打架,却用枪、用钱、用权势、用悲惨的命运来压迫他。他的老婆虎妞,是用计嫁给了祥子,不久,又因难产死去。邻居的女儿小福子愿意嫁给祥子,可是祥子财力甚微,便约好等祥子挣够了钱,再回来娶她。于是祥子出去拉车,这时的他已经受尽磨难,别的希望都已经破灭了,但他还尚有一丝希望——小福子,他现在拉车便也全依赖着这一丝希望。可是,小福子因为不堪忍受父亲把她买到妓院得妓女生活,上吊自杀了。祥子悲痛欲绝,他心已死,因为所有的希望都破灭了,祥子也在这几年的折磨中浪费了青春年华,他变得一无所有。
祥子只是一个故事里的人物。然而这个人物却给了我们一个当时的社会面貌。其实始终祥子都有梦想,有目标。可是那又哪是一个能容得下梦想、理想和目标的社会呢?那些穷苦的百姓,就是社会中一群白白被剥削的奴隶,他
们在金字塔的底端也试着攀登过、努力过,但不幸的命运和腐朽的制度让他们的努力一次又一次地白费了,没有办法,没有希望,他们的心慢慢地死了,而他们的肉体也腐烂在沦丧的道德之中。祥子,正是这芸芸劳苦大众里的典型。他便向我们讲述了这个人吃人、暗无天日的社会。小说的悲情也就此表现——一次又一次的让读者看到祥子的希望,然后被一次又一次的被这样的一个社会打垮。这是祥子的悲剧,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剧。
整部小说语言生动,文笔刚劲有力,小说里充斥着的悲凉发人深省,故事离奇感人。虽然这一切离我们现在有几十年了,并且小说也肯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文学总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千千万万百姓生活中的一曲。在当时老舍先生想表达的是旧社会剥削阶级对下层劳动者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同时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而他想告诉我们和历史的是――这样的一个社会就发生在不久前的中国,发生在这雄鸡病危的年代。就是让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永远的写在历史上,用过去激励今天的步伐;让今天的强大去扶平过去的伤痛!
第三篇:边城(节选)赏析
边城(节选)赏析
一、内容概述
1.了解沈从文及其作品,积累文学方面的知识。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小说情节。3.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形象的典型性格。
4.分析和鉴赏小说中典型环境的描写及其艺术表达效果。5.分析和鉴赏小说个性化的语言风格。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1.积累有关文学知识和本篇小说中的相关字词。2.理解本篇小说的思想内容,把握情节,把握主题。
3.鉴赏人物性格特点及塑造人物性格的个性化语言和细节描写的作用。4.鉴赏本篇小说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整体把握课文 1.关于沈从文
沈从文(1902.12.28——1988.5.10),苗族。原名沈岳焕,主要笔名还有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1918年自家乡小学毕业后,随当地土著部队流徙于湘、川、黔边境与沅水流域一带,后正式参军,当过上士司书。
1922年,在“五四”思潮吸引下前往北京,升学未成,在郁达夫、徐志摩等人鼓励下自学写作。1924年,他的作品在《晨报副刊》登载,接着又在《现代评论》、《小说月报》上发表。1928年,与胡也频、丁玲相继到上海,共同创办《红黑》杂志。1929年在上海公学教书。这时期的作品结集为《鸭子》、《旅店及其他》、《蜜柑》等。这些作品中所描写的湘西乡俗民风和鲜明的生活,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萧萧》、《牛》、《柏子》、《阿丽思中国漫游奇遇记》显示了他早期小说较成功的乡土抒写和历史文化思考。
1930年后,沈从文赴青岛大学执教,创作日丰。到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月下小景》、《八骏图》等,还有重要的选本《从文小说习作选》,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
抗战爆发后,他经武汉、长沙,取道湘西去云南。途经沅陵时,写下了散文《湘西》、长篇小说《长河》(第一卷)。后来,他到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5年回到北京,在北京大学教书。同时,编辑《大公报》《益世报》文艺副刊。
1949年以后,沈从文长期从事文物工作,先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和物质文化史。1960年发表《龙凤艺术》等文章。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他以作家身份被邀参加第三届文化会,增补为全国文联委员。1980年曾赴美国讲学。1981年出版了历时十五年写成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2002年是沈从文诞辰100周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主办了“沈从文生平与创作展”,高度评价沈从文是一代文学大师,是中国文学史中无可替代的文学巨匠之一。
2.《边城》的故事梗概
在湘西山城的茶峒,渡船老人的独孙女翠翠,同时被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所爱。哥哥天保主动退让,乘船离家,不幸丧生。弟弟傩送痛苦万分,无心顾及恋情,也乘船远行桃源。不久,老船夫也与世长辞,翠翠则怀着深切的悲痛守在渡口,在劳动中,长年等待着未有归期的情人。
3.节选部分情节思路和内容要点 小说隔行分段,共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写黄昏时分祖孙二人的对话,表现祖孙之间浓厚的亲情。
第二部分(“老船夫做事累了”——“不告给翠翠一个字”),写老船夫为翠翠的婚事到城里奔波,引起误会。
这一部分写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翠翠沉浸在对爱情的渴望和美好的憧憬之中;一是老船夫为孙女的婚事到城里奔波,表现老船夫对孙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一是天保兄弟为成全对方而把爱情深埋心底,表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
第三部分(“大老坐了那只新油船下河走去了”——结尾),写祖孙二人对歌声的企盼,表达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忧虑。
4.节选部分故事主题
小说通过对湘西农村富于诗情画意的描写,着力刻画了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翠翠的动人形象,生动地展现出边城人民健康、优美、质朴的人性爱和人情美,表达了作者对质朴、自然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热烈追求的思想感情。
(二)人物形象鉴赏
小说中的人物是动人的,是交织着伟大和平凡,美丽和琐碎的普通人,亲切而真实可信。(1)翠翠
翠翠是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她天真活泼,乖巧善良。他热爱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祖父,也热爱大自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她那童贞的心里,逐渐萌发出对异性的爱恋之情。作者抓住她对爱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朦胧憧憬,爱的敏感和少女的羞涩等心理活动,细致地表现了她性格的发展变化。她一反往日的开朗活泼,变得内向含蕴、娴静矜持,善于沉思,耽于幻想,虽然梦中梦醒耳际都飘浮着情人那美妙的歌声,却羞于作大胆的爱情表白和追求。作者通过这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灵的披露,描绘出一种纯洁美好的人类感情。翠翠这个没受城市污染,通体透明,焕发着自然之美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爱和美的极致。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者所热烈追求的质朴自然的人生。
(2)天保兄弟
天保兄弟出身富家,但在豁达洒脱、正直平和的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成为品格高尚的青年。在他们身上,同样闪耀着动人的光彩。他俩毫无按钱财家势挑选爱人的世俗观念,而把爱情全部倾注在穷苦的渡船女翠翠身上。当他们知道自己的幸福和对方产生矛盾时,虽然也感到气恼、愤慨,但都能竭力克制自己以成人之美。尽管按茶峒的习俗“也不作兴(不可能)有‘情人奉让’”,然而他们却能摆脱个人感情的束缚,为了他人而把自己的爱情深藏。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性美,正是山村人民心灵美的生动写照。
(3)老船夫
他对翠翠的关爱无微不至。他希望孙女有个理想的归宿,并为此竭尽了最大的努力。不料事与愿违,他自以为诙谐风趣、机动灵活的谈吐,实际却显得笨拙可笑,造成了一系列的误会,非但没能促成翠翠和傩送的爱情,反而连自己也被误会了,以致使原本美好的愿望和设想终成泡影。但作为一个宽厚仁爱的长者,他对下一辈的深厚的爱,却是感人至深别具特色的。
(三)质朴自然、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
作者所写的景物都是湘西农村极为普通的自然风光,可是经过作者的点化,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却形成了一个极富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充满诗情画意的淳朴自然的意境,为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人物的活动描绘出一个美好的背景。
这里有凭山依水的山城和城边带吊脚楼的房子,有清澈见底的溪流和溪边的白塔、古老的绳渡、陡峭的山崖与溪水两岸宜人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幅优美的湘西风景画,处处显示出“人的劳动的成果,自然的大胆与精巧处”,使读者不由得为之心驰神往。
(四)作业要求
1.朗读两篇小说,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2.完成课后练习
3.完成《质量鉴测》两课内容
随堂监测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词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茶峒(chá dòng)尾巴(wþi ba)
烟波(bō)藕(ǒu)断丝连 B.膝(xÿ)盖 湿润(yùn)
吸吮(yǔn)聚(jǜ)精会神 C.嘱咐(zhǔ.fù)奔(bèn)向
打捞(lüo)朴楞楞(lýng lýng)D.凫(fù)水 蛮横(hèng)
吆喝(yüo he)像„„似的(shì de)2.填空题
(1)中国现代小说开创于________时期,它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一批杰出小说家。著名作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小说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说的情节一般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还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4)小说的描写方法一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阅读下面语段,说说老船夫的话有什么含蓄之意。
一定是个最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分给人也是许多快乐;可又像是最不快乐的人做的,因为他同时也可以引起人不快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A项中的“茶”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地名),拼作“chá”;B项中的“润”读作“rùn”,“吮”读作“shǔn”,“聚”读作“jù”(“û”去掉点);D项中的“凫”读作“fú”。
2.(1)“五四” 鲁迅(或周树人)茅盾(或“沈德鸿”,或“沈雁冰”)巴金(或“李尧棠”,或“李芾甘”)老舍(或“舒庆春”)《狂人日记》(或《阿Q正传》等)《农村三部曲》(或《林家铺子》,或《子夜》等)《激流三部曲》(或《爱情三部曲》等)《骆驼祥子》(或《猫城记》等,但不要写剧作)
(2)环境(或典型环境)、人物(或典型形象)、情节(或故事情节)(3)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序幕 尾声
(4)环境描写 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语言描写 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
3.同是一支芦管,同样一支曲子,为什么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效果呢?这是由听曲人的心境决定的。快乐的人听着快乐的曲子自然会更加快乐;忧伤的人听着快乐的曲子则会更加忧伤。翠翠憧憬着美好未来,正沉浸在快乐之中,于是她的心“被吹柔软了”;老船夫从城里归来后正在为翠翠的婚事上发愁,所以他的心中“不快乐!”
第四篇:《边城》小说鉴赏
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认识沈从文是从《边城》开始,对沈从文这位作家的最深理解应该也是从《边城》得知。沈从文一生艰辛,他的坎坷人生也对他的作品创作具有重要意义。他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的文字简单朴实中透露着安静祥和,这也是他一直追寻与向往的生活。但是温暖文字的背后也隐藏着或多或少的悲伤感触,他在这种隐隐的忧伤中似乎是在告诉读者,生活再安逸也会有不尽人意之初,此时我们要实实在在顽强的生活。
《边城》中朴实无华的文字是一大特色,它也延续了沈从文创作的特点。简单的文字描写小山城的环境与生活,朴实的话语勾勒出每个人物的鲜明特色。
小说中大篇幅的文字描写小山城的景色与这里人民的生活。简简单单几句话就能够使读者在脑中不自觉地想象出那样的场景。“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运用较多短句,却精确的文字迅速描述出人物生活的地理位置。“白河下游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全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裤,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则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一个对于诗歌图画稍有兴味的旅客,在这小河中,蜷伏于一只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于感到厌烦,正因为处处有奇迹,自然的大胆处与精巧处,无一处不使人
神往倾心。”这么朴素的语言同样能够唤起读者心中对于安静祥和乡村生活的向往,同时,这样的描写也映射出作者幼时生活的快乐和他后来一直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作品中对于各个人物的塑造也是极其简单的语言迅速勾勒出来的。主人公翠翠对于作者来说应该是最难写的,却是作品中最成功的一个人物。翠翠,聪明、美丽、淳朴、乖巧、善良,天真无邪,却也有些情窦初开后的甜蜜害羞和忧伤。“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一段话就把翠翠活泼的性格描绘出来。“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说到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起云一颗星凝眸。”此处准确的呈现出翠翠情窦初开的稚嫩、害羞与对情感的向往。翠翠的爱,是一连串的梦,开头是朦胧飘忽的,后来在成长着,终于不知其终。当别人“无意中提到”傩送时,她会脸红,内心深处在盼望,日久生根,少女的纯情自然会流露。翠翠在全然不知爷爷的误会和傩送父母的安排时,曾情不自禁的对爷爷说“那个人很好”,以致无意间听到别人议论傩送婚事,心中乱作一团,连傩送与她说话都忘记应答,从而引起误会。一对年轻纯情的爱恋就这样被误会和命运打乱。
文中另外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爷爷,他是作者心中典型的农人形象,作者在作品题记时写到“对于农人和兵士,怀了不可言说的温暖”,“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我动手写他们时,为了使其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自然便老老实实的写下去:。以此可以看出,作者对于农人这个形象倾注了都少心血在描绘。”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有人心中不安,抓了一把钱掷到船板上时,管渡船的必为一一拾起,依然塞到那人手心里去,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量,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管船人却情不过,也为了心安起见,便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草烟,将茶峒出产的上等草烟,一扎一扎挂在自己腰带边,过渡的谁需要这东西必慷慨奉赠。有时从神气上估计那远路人对于身边草烟引起了相当的注意时,便把一小束草烟扎到那人包袱上去“,同样是朴实无华”老老实实“写出的文字生动地塑造了老汉勤劳、朴实、憨厚、恪尽本分、乐善好施的形象。对于独生女与驻防绿营兵的暧昧关系老汉“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对于翠翠的成长他也倾尽全部,使翠翠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么写年。但爷爷没能把握好翠翠的情感世界,他的疏忽造成翠翠与傩送恋情出现波折,最终断送这一段纯情爱恋,好心办了坏事,带着无奈和惭愧,他离开了人世,反映了原始而古朴的亲子之爱的人情美。
在这些朴素使人感受温暖的文字背后,也隐藏着些许的悲伤情感。沈从文说,他将“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在美丽的人性与物景下,是天灾人祸、出走破灭等。酿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是爷爷的糊涂、弄巧成拙,顺顺的迷信、愚昧和傩送的懦弱、不够勇敢,翠翠的虚浮、过于羞涩。湘西人有“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不免有其阴暗面,在淳朴健康的人性下,潜伏着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痢疾,以为祸患都源于冥冥之中的“因果报应:,于是猜疑、误会、隔膜,酿成悲剧。小说最后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悬念式结尾,增加了一丝作品的悲伤感,翠翠一直在等着傩送的归来,或许还在期盼着完美的爱情,这种结尾使作品更添悲伤色彩。
整个作品以这个安静的小山城为背景,再次加重了故事的神秘与温暖感觉。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记载:问今是何时,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些无论魏晋的人的生活在别人眼中却是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怡然自乐。
沈从文也有文《桃源与沅洲》说:“千百年来读书人对于桃源的印象既不怎么改变,所以每当国力衰弱发生变乱时,想做遗民的必多,这文增添了许多人的幻想,增加了许多人的酒量。至于住在那里的人呢,却无人自以为是遗民或神仙,也从不曾有人遇着遗民或神仙。”作品的语言所构建的画面,的确是桃花源式的,并且是具有人性的桃花源。
沈从文自己说: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从《边城》中,我再次感受农村的温暖和谐景象,这让我怀念起小时候的童年生活,也体会到那份简单纯净的爱情,为翠翠和傩送最终没能一起而难过,更为这样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而伤感。通过《边城》的阅读,我更进一步理解了沈从文的作品特色和他的人生哲学,希望能够继续拜读他的作品。
第五篇:小说《边城》读后感
引语:沈从文笔下的翠翠,美的让人怜惜,她本该是自己爱情的主角,却又让人觉得她离自己的爱情那么远。她确定自己所喜欢,却一而再放弃了表达。她的爱情的最后是无尽的等待,终究成了婚姻的傀儡。她的悲剧不是天保的死,也不是祖父的离世,而是自己一味的等待。等待,往往变成一种猜,猜是赌博,赌注是自己的幸福。
一
沈从文用细腻的笔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山水墨画,极力渲染出深邃悠远的意境,“远离车马喧”的边城,在作者的记忆里“心远地偏”。作者在《边城》的题记里说:更有人性,更近人情。边城的人和事便如湘西的水一般,在时间里静静地流淌。这种流淌太安静,太过悄无声息,没有一点波澜。沈从文就在这种平静中,对于“不落伍”和“太担心落伍”的评价中,选择了“不是为这种多数人而写”。
如果说《边城》是一件工艺品,那它绝不是经烈火烧制的陶瓷,边城的水、边城的人和事都不曾热烈。即使每年最为热闹的端阳赛舟,一到了夜里,就恢复了平静。在这块土地上发生的一切,都像是雪花飘进了水里,惊不起“一滩鸥鹭”。这种平静却似酒酿,在边城的乡土气息里慢慢发酵。沈从文也问:“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质朴,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所得出的答案是令人惋惜的,也许在“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思考后,《边城》便以一个答案的形式出现在作者的脑中,跃然于纸。
但,这或许不是一个好的结局,因为答案的最终是没有答案。小说的结语是: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明天”是不是一种希望,或者“明天”本身就是一种希望呢?
但不管怎样,边城还是静静的,静得让人窒息,静得让人压抑,静的宛如寂夜里绽放的昙花,在熟睡的人还未醒来便枯萎了。边城的水象征着所有,茶峒的溪水未曾涨潮,也未曾干涸,十年一日的寂静流淌。它渡过了来来往往多少人,听了多少故事,却未曾回头,一路向东。在茶峒发生的一切,都在时间里沉淀,化作静谧的回忆。
二
爱情或可为边城增加些热闹,但是这种炙热的情感在边城却似乎受到了霜降。茶峒的溪水滋养着她,也养成了她温柔的情感。边城似乎是一个超时空的介质,在这里没有争斗似的,所有的事情进行的都是有条不紊的,一种无形的、在所有人脑中自然而然存在的约束力,规范着边城的一切人和事。爱情这在这块土地上,一点也不张扬,像是堕入溪水中的石块,泛起几圈的涟漪就恢复了原样,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茶峒最优秀的两个青年,既为兄弟,又同时喜欢上了翠翠,这本身是酝酿着激烈的故事。然而两兄弟不可能:“霍的把刀抽出,站到空阔处去,接着就同这个人用肉搏来解决。”于是天保大老走“车路”,或可叫做自上而下的追求翠翠,弟弟走“马路”。天保车路不通,用退出来成全弟弟,却不幸在闯滩时溺水身亡。小说的唯一可算的激烈处就在这里,茶峒的溪水也在这个时候偶一次的不平静,冲垮了白塔,冲走了渡船,雷雨夜也带走了祖父的生命。但是埋葬了祖父后,一切又归复平静,渡船依然每天往返于溪流的两岸。生活并没有因为某个人的离去而有多大的变化,世界的可悲之处就在这里。祖父的辞世就像换掉某个零件一样,如此简单和微不足道。当杨马兵替代祖父,翠翠这样的感叹道:“去了一个祖父,又新得了一个伯父”。但真正有谁能替代她的祖父?
对翠翠来说,亲情是植入生活的情感,他就有这么一个祖父相依为靠。她曾抢着帮祖父渡船、嚷着要听祖父唱歌、想着祖父进城的经历偷笑、她会和晚归的祖父使小性子„„也在看完赛舟后寻找祖父不得,在心里形成可笑的想法——“假若祖父死了”。翠翠离不开祖父,并不是说离开后物质生活的无法保障,而是有谁能来替代这份感情?祖父也在想把自己走后,翠翠该怎么办,谁来做这个“渡船”的,谁来代替他照顾翠翠。
若要说,亲情和爱情于翠翠什么更重要,恐怕是难以决断的。在一年的端午,翠翠先是答应祖父独自到船总顺顺的吊脚楼看赛舟,而后又反悔,她总会说:“可是一个人有什么意思?”这是爱心与玩心相战争的结果,倘若换成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亲情在翠翠那里,经不起分离。
三
对于发生在这边城的爱情,也是翠翠的爱情,连翠翠也没有看清。从一开始,她喜欢着的傩送,在视野里就是模糊的。一见面,她误会他的好意,骂出了生平
第一句脏话:你个悖时砍脑壳的;他吓唬她:回头水里大鱼来咬了你;她挖苦他:狗,狗,你叫人也看人叫!他会错意,放肆的笑着。像是每段感情都有一个美丽的误会,爱情就在那个飘着粽香的季节不期而遇,扎下一颗稚嫩的情苗,悄无声息的生长。
在沈从文的笔下,翠翠如名字灵动,“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作者不惜笔墨,将一个鲜活灵动的少女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么讨巧惹人怜爱的少女,身世本就让人垂怜,更使人在祖父的忧愁中一道为翠翠命运担心。翠翠的母亲“很秘密的”与一个军人“发生了暧昧关系”,生下了翠翠,却因为翠翠的祖父“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生下翠翠后“到溪边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令人惋惜的是祖父没有挽救两条生命,翠翠的爸爸服毒死了,妈妈也跟随而去。同样令人感到费解的,“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妓女犹与男人“互相咬着嘴唇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而为世俗所包容,为何翠翠的父亲便因为“不便毁去作军人的名誉”、母亲出于“羞惭”就相继自杀了。这样的道德标准难免让人觉得扭曲。
翠翠的天真烂漫,到了爱的季节,是否也会惆怅而潮湿。祖父的引诱向读者暗示着什么,这个世界总要发生点事情,才算做生活。
日子一天天变长,年过十二的翠翠与从前逐渐的不同。她开始出神,想一些她自己也不知道的事情;“因年龄自然而来的一件‘奇事’,到月就来,也使她多了些思索,多了些梦”;她喜欢看迎亲队伍的热闹,也曾“一把野花缚在头上,独自装扮新娘子”;她开始注意过渡女孩的服饰,开始比较谁比谁好看些;她也在黄昏落日时看红色的云出神;也在安静的夜里,躺在石头上看天上的星星,想些遥远的事情„„当听说嫁娶的新娘只有十五岁时,女孩的形式飞到了何处?
四
祖父一天天的老去,“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一开始,祖父并不知道,茶峒最优秀的两个年轻人都巴着传承做个“摆渡”的,傩送二老甚至不要“碾坊”要“渡船”。这时对于祖父又或是翠翠,都是一个幸运而又悲惨的遭遇。
爽直的天保大老对祖父自白:“老伯伯,你翠翠长得真标致,象个观音样子。再过两年,若我有闲空能留在茶峒照料事情,不必象老鸦到处飞,我一定每夜到这溪边来为翠翠唱歌。”祖父把那双小眼睛瞅着大老,他正是想要寻找这样的人的。可是大老的直白让祖父又愁又喜,祖父温习着那些出于一个男子口中的真话,实在又愁又喜,他在心里想:“这个人是不是适宜于照料翠翠?当真交把了他,翠翠是不是愿意?”祖父寻找的是一个能够代替他照顾翠翠的人,古朴的老人自不能擅做决定,他得依着孙女的态度。不久,傩送二老也上门探起了口,像哥哥那样开门见山的说道:“伯伯,你翠翠象个大人了,长得很好看!”其意思再明白不过了,翠翠长大了,到了谈婚嫁的时候,傩送不是在暗示吗。
若要比较分析,天保是不及傩送的。天保“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他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理所应该的要继承起家族的事业,所以他向祖父说的很明白,“我要个能听我唱歌的情人,却更不能缺少个照料家务的媳妇。”他不是一个细腻的人,大概是继承他的父亲,他的父亲就是跟一个稍有家产的白脸黑发的小寡妇结的婚,在天保眼里,家族的事业是放在第一位的。傩送却不同,他为人“聪明而又富于感情”,他前来不只是向祖父表明心意,甚至邀请翠翠到他的家里,为她安置了一个最利于看赛舟的位置。翠翠起初不明白他的意思,直到听人说起:“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翠翠这才明白过来,“心中不免有点乱”。
车路和马路,都是走向同一个地方,然而并非每一次的付出都能得到想要的结果,也不管你是怎样的辛苦付出。或许对于决定结果的翠翠来说,不在乎谁走的怎样一条路,在乎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存在于心的人。
五
故事里,天保走的车路,他想:“祖父答应了,孙女必不可不从”,目的虽是好的,其过程未免有失浪漫。他是船总顺顺的大儿子,身上有着承担起家族事业的压力,不在感情上花费过多时日,或也情有可原。天保是豪情的,走不通车路,也想过再走马路。天保先弟弟一步走了车路,为了公平,就让弟弟傩送先走
马路。只是弟弟喉咙一开,他便知道了结果。于是他才指着傩送泄气的对祖父说:“你要竹雀做孙女婿,竹雀在那里啊!”
天保是急切的,他让杨马兵上门问过许多次,祖父和顺顺也都满意这门亲事。只是翠翠,她在躲在逃避。祖父第一次问她时,她有些张皇无措,但是她“把空豆菜抛到水中去,望着它们在流水中从从容容的流去,自己也俨然从容了许多。”第二次问及翠翠,翠翠“仍然心儿忡忡的跳着,把头低下不作理会,只顾用手去掐葱”,葱被掐完竟也不知。翠翠有些眼红,心里想哭但又找不出哭的理由。她面对祖父的追问只有沉默,不止是躲避吧,她应该是怀有等待的,她等待着傩送。
傩送虽然与翠翠接触不多,但是俨然有了某种默契。不然傩送在月夜唱歌,翠翠怎会“在梦里听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象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她说自己不知道把这草给了谁去,但在她心里总有那个模糊的身影的。听了祖父“假若那个人还有个兄弟,走马路,为你来唱歌,向你求婚,你将怎么说?”的笑话后,坐在石头上沉默,“为了等着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谁为翠翠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她便永久的听下去。但翠翠只听到了那一晚的歌唱,接下来的三个月夜,翠翠有意的晚睡,仔细地听,却再也没听到那个让她在梦里摘虎耳草的声音。翠翠心里是失落的,祖父的“笑话”告诉她,天保车路不通,便要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来打动她。翠翠的失落并非来自于感动了天保的誓言却没有看到他的实践,而在于她没有看到她所在意的那个人的实际行动。强烈的对比之下,形成的反差让翠翠失落。
祖父也是紧张的,在他的心里早预备了天保作他的孙女婿,可是说好的三年零六个月的歌声,却只听到了一晚,老人的难免作些想象。等了几天之后,祖父按捺不住瞒着翠翠进城询问天保。“算了吧,你把宝贝女儿送给了会唱歌的竹雀吧。”祖父涎皮的老脸挂不住失落。天保的方刚血气展露无遗,但谁又能加以指摘?对祖父的没好气,意气用事的去闯滩,在此时此景发生都是合乎情理的。悲剧慢慢的拉开序幕,天保的意外死亡让情节弥漫着压抑。顺顺多少是心有芥蒂的,如若不是因为翠翠,天保或许不会死。对于翠翠来说,傩送离家出走,她的幸福在这里遗失,又会在哪里拾起。祖父落了个里外不是人,在雷雨夜怀着遗憾死去。
六
小说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傩送回来后会不会娶翠翠,谁也做不出解答。读完这本小说,给人留下的关于爱情的印象其实并不深刻。因为翠翠的感情真的太平淡了,这种平淡却真正的融入了生活,或者说是真正的表现了生活。她的感情就是茶峒的那河溪水,静静的流淌,溢不出河岸,因此她的感情不能给读者带来震撼,却可以流入骨髓。
这一条感情的河,像命运,它规定了前行的方向,以及是在前方断流还是不远处汇入江河。
最让人慨叹的还是翠翠本身,她是爱情的主角,却又是婚姻的傀儡,这注定了她的悲剧。如何来定义爱情呢 ? 从外部形态来说,爱情或许不是整天的缠绵,而应该是无尽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期许。翠翠正是这样,她从未说过喜欢傩送,却又在与傩送为数不多的在一起的时间里,无论是撑船时的骄傲还是吊脚楼下的不以为意,都极尽少女的形态。她处在爱情的中心,却又离爱情那么远。
当傩送回到茶峒,他是要碾坊还是渡船,是要打上一个问号了。爱情使人不顾一切,但婚姻的枷锁必然要使人考虑现实的因素。船总唯一的儿子,在选亲上不能再由着自己。
边城的静寂爱情,不悲不喜,没有爱恨情仇,甚至不滴一滴泪。翠翠独自一人站在渡船里,让渡船随着水波飘荡,她的命运也跟着飘荡。她来来回回渡过了那么多的人,却不曾渡过自己。也许这就是爱情、婚姻和生活的全部。如果翠翠勇敢一点,她表达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祖父更早的知道,天保也不会失去理智,傩送也会更加坚定。最终的结局定会美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