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司治理相关文献综述
《公司治理机制理论研究文献综述》-郑志刚
公司治理机制是解决现代公司由于控制权和所有权分离所导致的代理问题的各种机制的总称,它既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职业关注等外部控制系统,同时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内部控制系统。研究意义
公司治理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使资金的提供者按时收回投资并获得合理的回报。它构成建立在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现代公司制度运行的核心。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显然对于提高中国现代公司的治理效率,从而最终推进企业改革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外部控制系统
外部控制系统指的是尽管机制的实际实施超出了公司资源计划的范围,仍然可以用来实现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总称,它包括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公司控制权市场、声誉市场等。1.公司治理的法律和政治途径
①公司治理的法律途径在公司治理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②此外,政治因素的考虑对一国法律的制定产生深刻的影响。由于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法律而言,对雇员的保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负相关,因而,法律规定是谋求高投资者保护程度的企业家与谋求高雇员保护程度的雇员的政治妥协。
③公司治理体系的不同更多的是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不是单纯由经济因素造成的。
2.产品和要素市场竞争
①产品(要素)市场竞争不仅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整体经济效率十分强大的力量,同时,它在公司治理方面也发挥重要作用
②产品和要素市场的监督力量对于新的和存在因量经济租或准租的活动而言十分微弱。3.公司控制权市场
所谓的公司控制权市场是指建立在现代放熟的资本市场的有效运作基础之上,通过包括公司舞管、杠杆收购以及公司重组等在内的公司战略而实现的公司资产控制权力转移的各种市场行为的总称。这里的接管包括兼并、敌意和友好要约收购以及代理权竞争等。
接管实际发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是,接管者能够战胜目标公司经理人的“反接管”措施。
对接管的主要批评是,接管的收益来自享受的税收优惠、与原公司经理人、雇员终止合同,以及非效率的资本市场在价值评估中的错误
对以接管为代表的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争论表明,公司控制权市场单独同样不是一个约束经理人的有效机制。4.声誉市场与职业关注
市场交换的经济范式的一个隐含假设是,存在一个政府来定义产权,并执行合约。即使不存在第三方,声誉或品牌作为私人机制,同样可以向当事人提供履行合约的激励。职业关注所提供的隐性激励不仅适用于经理人,同时适用于董事。风险的规避与折旧成为市场约束激励的能力的限制。因此,对未来职业的关注可能既是有利的,同时,也可能是有害的,这要取决于企业与个人利益的协调程度。
二、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系统指的是机制的设计或实施在一个企业的资源计划范围内,用来实现企业的公司治理目标的各种公司治理机制的总称。它包括激励合约设计、董事会(外部董事)、大股东治理、债务融资等。1.激励合约设计
激励合约设计的基础是,与经理人行为正相关的业绩衡量必须在法律上是可证实的,或者仅仅是可观察,但投资者存在可置信的威胁或承诺来采取必要的行动。一个可行的激励合约通常受到经理人的风险态度以及激励所采取的补偿形式等方面的影响。在设计激励合约时,要同时考虑正式和关系性合约的收益和成本。设计激励合约需要注意的第二个问题是,当经理人的努力是多维,且对经理人绩效的衡量不完备时,如何协调不同激励方向的冲突问题。2公司董事会与外部董事
在公司治理实践中,各国逐步形成了不同类型的董事会组织模式,从以德国为代表的监事会与董事会的双层组织模式,到以日本为代表的内部人主导的董事会模式,到以美国为代表的内部和外部黄事混合的董事会模式。然而,董事会在控制经理人问题上所表现出的低效率,长期以来受到理论界的批评。这里所谓的外部董事是美国等一些国家对除了担任公司的董事外,与公司没有任何家族、商业关联的董事会成员的总称。在英国等一些国家,则称为独立董事。担任外部董事的通常是其他企业的前任或现任经理人,会计、律师事务所的职业会计师、律师等,以及前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等。3.大股东治理
大股东的投资相对集中,缺少多样化的资产组合,因而,与分散的股东相比,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即使大股东控制在事后是有效率的,但在事前它构成的对经理人剩余进行掠夺的威胁,将降低经理人创造力和减少经理人的企业专用性投资。特别地,当处于控制性地位的股东较少时,通常会出现所谓的监督过度现象。分权控制实际上成为在内部化企业价值之前的大股东的监督过度,与不存在控制性股东所导致的经理人挥霍过度的折衷。
分权控制所出现的折衷并非总是有效。事后的讨价还价可能会导致公司的业务瘫痪,最终使小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只有对于存在明显的投资过度,或需要大量融资的企业,分权控制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4.债务融资
债务的税盾价值使债务融资成为现代公司十分重要的金融工具。对作为借贷双方签订的借方以承诺在未来归还,而获得贷方贷款的债务合约能够使控制权从股东,从而经理人转移到债权人的事实的重新考察使理论界认识到债务合约同时成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之一。
对债务融资公司治理角色的上述认识促使人们不仅仅关注资本结构选择可能实现的融资成本降低的“传统”功能,同时开始重视通过资本结构的选择来实现降低代理成本的公司治理目的。
若赖债不还的信号导致企业未来价值损失,具有较高信用等级的借款人则有激励维护信用等级。声誉效应成为对信用等级良好的经理人的监督的替代机制。只有信用等级居中的借贷人才选择银行贷款。有必要对公司内部控制与资本结构做出合理设计。按照这些设计包括允许债权人进人董事会,债务合约中对信贷商可以否决经理人的更换做出规定等。当股东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企业价值与债务水平呈现负相关;当债权人拥有否决权,企业价值与债务水平呈现正相关。
《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进展:国际趋势与中国模式》
李维安
邱艾超
牛建波
徐业坤 研究背景
国际公司治理研究呈现出新的研究态势,具体表现为 :在内部治理方面,对治理特征的深入挖掘和对关系网络治理效应的细分研究 ;在外部治理方面,对法律环境和政治联系治理机理的持续关注;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得到动态优化与调整 ;研究对象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和转型经济体 ;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对金融机构及其治理风险的研究方兴未艾等。研究主体内容
本文对上述国际研究趋势进行了探索性的综述。同时,对国内公司治理的相关研究从内部治理、外部治理、治理评价、拓展研究等视角进行了梳理,并提炼和总结出中国式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研究主线和分析框架,以期揭示复杂背景下中国公司治理的演进逻辑与研究方向。
本文力争对此间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新进展、新动态、主要趋势等进行探索式综述。总体来讲,公司治理及其相关的研究领域非常“庞大”,以上研究综述已经为我们勾勒出公司治理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发展趋势。在上述文献“枝繁叶茂”的基础上,本文仅致力于对十年来国内外公司治理研究的主要趋势或发展动向进行探索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中国公司治理的研究主线。
一、国际研究
按照 Denis 和 Mc Connell 的分类,公司治理系统一般可以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方面来综述。内部治理主要体现为公司治理特征,如董事会规模、股权结构、经理层激励等;外部治理涉及政府监管、法律体系等。
1.内部治理
内部治理方面,不同治理层级的交互效应受到普遍重视,如大小股东问题、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交互机制等 ;同时,针对经理层和董事会关系网络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
(1)股东治理
在公司治理机制形成的众多影响因素中,股权结构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首先,是对股权结构“双重治理效应”的再认识。
其次,是对金字塔式隧道效应的进一步深化。公司的所有权结构决定了内部控制股东与外部分散的中小股东之间的关系,并且对公司的价值、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
最后,股东投票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作为一系列公司治理措施的基础,股东投票问题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长期以来,公司治理一直以高管薪酬和董事会为主要研究对象,很少关注股东投票问题,不断发展的股东投票实践推动了的学术研究,该领域极具发展潜力,将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领域。
(2)董事会治理
作为重要的内部治理机制,董事会的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指导和监督。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董事会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提高董事会的效率展开研究。十多年以来,关于董事会的研究一直“长盛不衰”,但研究的切入点已经从初期的对董事会基本特征的分析,转向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交互效应以及董事会关系网络的研究。
首先,是对董事会基本特征及其治理效应研究的进一步细化。
其次,对交错董事会及其价值的研究逐渐增多。交错董事会中的董事由不同的层级(通常是三层)构成,只有一层董事是由某一次年度股东大会再次任命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因投票权争夺或者收购要约的保护而获得控制权,因而是一种通过增加接管的难度来保护管理层的机制。
再次,女性董事特征及其对公司治理绩效的影响日益受到关注。近十余年来,董事会构成的性别多元化已经成为公司治理准则的重要议题。董事会的多元化 尤其是女性董事的存在对公司价值、公司治理的作用的研究保持增长趋势。
最后,对董事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受到重视。董事通常会在不同的公司任职,由于多个董事头衔,董事任职的不同董事会之间相互关联,进而形成了董事关系网络。(3)高管层治理
关于高管层治理的研究,涉及 对高管层的激 励和约束机制、高管层的关系网络问题以及与其它治理层级的互动影响,但总体来讲,高管层的薪酬问题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回顾了高管薪酬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认为用以解释高管薪酬问题的最优合约理论、经理层权力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论是相互补充的。首先是经理 层权力理论的研究视角。其次是董事会团队独立性的研究视角。最后是基于经济学范式的契约参照点视角对高管薪酬的研究。.外部治理机制
外部治理方面,一些传统的外部治理变量逐渐被引入到公司治理系统的研究中,侧重于发现不同的制度环境对公司治理模式的“型塑”。自对法律制度的研究之后,对政治因素的研究持续升温。从历史的视角比较了不同国家的公司治理情况,进而限制了不同时期公司治理制度设计
(1)投资者保护及其测度研究在持续关注中受到一定质疑(2)政治联系的治理机理研究逐步成为“新亮点”(3)利益相关者治理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4)控制权 / 产品市场 / 媒体治理机制等的研究丰富化
3.公司治理评价的动态优化与调整
随着公司治理研究的深入,比较公司治理的差异以及考察 公司治理的总体效果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4.针对转型经济或新兴市场的研究引发广泛
关注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因为在市场体制、法律环境、资本市场发育程度等问题上处于转型或完善当中,导致这些国家的公司治理存在诸多特殊性。对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法律体系和政治体系的研究占据了重要部分,并引发了广泛关注。
首先,隧道效应的证据丰富化。
其次,家族企业的传承问题发展了资产特殊性研究的新视角。
再次,政治网络、婚姻网络与公司治理的研究引起重要关注。
最后,针对中国的国际研究关注转型特征。针对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多数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5.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金融机构及其治理风险研究方兴未艾
企业的风险管理和融资策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而董事会和股东无疑在这些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二、中国公司治理 :理论研究与提炼
中国独特的制度环境为公司治理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特殊的土壤。以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的深入推动了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公司治理研究近年来呈蓬勃发展的态势。尽管这些文献对于理解公司治理领域的研究进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并没有评述一些新兴的治理问题如公司治理评价、市场竞争对公司治理的影响以及政治联系等问题,也未能构建中国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1.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综述(1)内部治理
股权结构的研究方面,研究重点从终极产权逐步向治理效应过渡。(2)外部治理
股权分置改革的相关研究在某一时间内成为热点领域。以股权分置改革作为时间点,中国的公司治理研究大致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研究焦点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股及其治理问题。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治理环境成为国内公司治理研究的热门话题,法律保护、政 府治理、市场竞争等公司治理环境是比公司的内部和外部治理机制更为基础的研究层面。
投资者保护的研究日趋增多。
政府干预、政治联系与公司治理“异军突起”。中国公司政治联系制度诱因方面的研究逐步增多。对于政治联系治理效果多视角的刻画与度量也较多。产品市场竞争与公司治理研究丰富化。(3)公司治理评价研究实现长期化
公司治理评价研究是对公司治理状况和质量进行定量测度的过程,从股东治理、董事会治理、监事会治理、经理层治理、信息披露和利益相关者治理等六个维度对公司治理成本、治理风险、治理质量等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些学者利用公司治理指数进行了相关的实证研究,如李维安和张国萍在盈利能力、股本扩张能力、成长性以及安全性四个维度、十三个方面构建综合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南开公司治理指数中的经理层治理评价指数对公司业绩的影响。(4)相关拓展研究
第一,公司治理实验研究。第二,社会治理和媒体治理研究。第三,公司治理的案例研究。2.中国式公司治理理论提炼 :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
在上述文献基础上,提炼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及实践演进主线成为中国公司治理研究的重要课题。相对于东欧国家的私有化改革及其相应的治理问题,转型经济中的中国呈现了独具特色的治理模式 :以行政型治为起点,逐步实现从行政型治理到经济型治理的转型。
改革背景下,中国公司治理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的转型是“中国式公司治理理论”的提炼与升华,中国情境下形成的行政型治理,是公司经营目标行政化、高管任免行政化和资源配置行政化的总结与归纳
构建了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该框架既包括了宏观层面的转型的驱动因素与经济后果,又包括了微观层面两种治理模式的度量视角和转型特征。
我国当前正处于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演化与共生的关键时期,从公司治理评价来看,评价侧重的是对经济型治理进程的测量。因此,行政型治理及其量化研究便成为需要重点关注与补充的领域。3.“专刊”文献综述及其理论支撑
“专刊”多篇文章的研究从“点、线、面”的视角,分析了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路径、特征与治理效率,较好地契合了本文提出的中国公司治理转型的分析框架,一定程度上又为该框架的完善提供了有效的证据。
首先,是一个“企业点”公司治理转型路径的研究。其次,是一个“行业线”公司治理转型特征的提炼。最后,是一个“企业面”公司治理型中治理效率等的分析。
另外,宁向东和张颖的研究比较了“集权制”、“票决制”以及“冠以‘票决制’名义的‘集权制’”这样三种不同的董事会决策机制,其实质是探讨不同的治理模式下的科学决策问题。
三、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近年来公司治理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梳理,以期从大量的公司治理文献中寻找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趋势并提炼出中国式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和实
践发展的主线。
从研究对象来看,新兴市场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的公司治理问题逐渐成为热门话题,研究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公司治理问题成为焦点;
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极大拓展,传统的公司治理机制研究已经由面上的简单研究转向点上的深度研究 ;新兴的公司治理问题如公司治理评价、政治联系等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
从研究方法上看,注重研究的严密性如注重内生性问题的处理和数理模型的构建,讲究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如采用实验、案例等方法对现实问题进行抽象化和理论化的解释。这些趋势无疑为未来的公司治理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当前,针对中国样本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的重点。
在此基础上,中国近二十年公司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为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与其它发达或发展中国家有着显著的重要差异?中国特有的公司治理转型路径具有哪些典型特征及其成因?这些尚无统一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的理论概念界定和运作机制。如何结合转型经济学和中国特有的制度特征阐释中国两种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必然性及转型过程,如何将中国公司治理模式转型理论广泛运用于其它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中是后续的研究方向。同时,如何更好地刻画中国公司治理转型背景下,行政型治理与经济型治理的静态分布与动态演进也成为未来中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第二篇:边坡治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概述
随着社会进步及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在工程活动中涉及边坡工程问题,通过长期的工程实践,工程地质工作者已对边坡工程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并通过理论对人类工程活动,进行有效地指导。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加及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来的开展,人类已认识到:边坡诞生不仅仅是其本身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并且把人类的发展置于环境之中,因而相继开展了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领域,在这些领域中,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边坡一般是指具有倾斜坡面的土体或岩体。边坡处治,首先要进行稳定性分析,然后根据稳定性分析的结果,决定是否要对其进行加固处理。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工程中广为应用的是传统的极限平衡理论。近几年,基于不同的力学模型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数值分析计算方法也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
由于坡表面倾斜,在坡体本身重力及其他外力作用下,整个坡体有从高处向低处滑动的趋势,同时,由于坡体土(岩)自身具有一定的强度和人为的工程措施,它会产生阻止坡体下滑的抵抗力。一般来说,如果边坡土(岩)体内部某一个面上的滑动力超过了土(岩)体抵抗滑动的能力,边坡将产生滑动,即失去稳定;如果滑动力小于抵抗力,则认为边坡是稳定的。
二.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内在因素包括组成边坡的地貌特征、岩土体的性质、地质构造、岩土体结构、岩体初始应力等。外部因素包括水的作用、地震、岩体风化程度、工程荷载条件及人为因素。内在因素对边坡的稳定性起控制作用,外部因素起诱发破坏作用。
三.边坡稳定分析与评价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向更深层次发展,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大量的边坡工程,且规模越来越大,其重要程度也越高,有时会影响人类工程活动;并且人们更注重由于边坡失稳造成的地质灾害,故边坡稳定性研究一直是重中之重。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的目的,一是对与工程有关的天然边坡稳定性作出定性和定量评价;二是要为合理地设计人工边坡和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边坡的稳定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较多,简单归纳起来有: 边坡体自身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边坡的形状和尺寸、边坡的工作条件、边坡的加固措施等.边坡稳定分析的方法比较多,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两大类,即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方法中的代表是工程地质类比法,而定量分析方法中得代表是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的条分法和以弹塑性理论为基础的数值计算方法。
条分法以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由瑞典人彼得森在1916年提出,20世纪30~40年代经过费伦纽斯和泰勒等人的不断改进,直至l954年简布提出了普遍条分法的基本原理,l955年毕肖普明确了土坡稳定安全系数,使该方法在目前的工程界成为普遍采用的方法。
四.边坡病害的防治
边坡病害防治采取以防为主,辅以治理的原则,在线路选定前要做到准确勘查所经路线的岩土性质及其他相关的工程地质问题,不仅为后面的设计施工提供准确详尽的第一手资料,而且避免出现较大的安全事故。1.边坡病害的防治原则
(1)坚持以工程地质条件为依据。重视滑坡定性评价,辅以定量评价。定量评价一定要满足定性评价。
(2)安全性:根据防治对象的重要程度,设计使用年限。根据地震条件、地下水条件合理地拟定滑坡推力计算的安全系数。
(3)技术经济合理性:充分利用一切地形、地质条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有效工程措施,加强滑坡的整体稳定性,做到工程措施、技术、经济合理性。
(4)实施的可能性:充分考虑施工过程和顺序,以保证滑体逐步趋于稳定,并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5)重视社会人文因素:制订工程措施和施工顺序时,应注意协调施工与当地居民生活的关系,尽量不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
(6)重视环保绿化。(7)对于性质复杂的大型滑坡,可以绕避时应尽量绕避。当绕避有困难或在经济上显著不合理时,应视滑坡规模、公路与滑坡的相互影响程度、防治与治理费用等条件,设计几种方案比选。
(8)对于可能突然发生急剧变形的滑坡,应采取迅速有效的工程措施;对于滑坡缓慢的大型滑坡,应全面规划和整治,仔细观察每期工程的效果,以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于施工及运营中产生的大型滑坡,应慎重做出绕避、治理方案或局部改移与防治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等,经全面综合比较后决定取舍,应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其复活或产生新的滑坡。
(9)对于性质简单的中小型滑坡,一般情况下可进行整治,路线不必绕避。但应注意调整路线平、纵面位置,以求整治简单、工程量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
(10)路线通过滑坡的位置,一般滑坡上缘或下缘比滑坡中部好。滑坡下缘的路基易设成路堤形式,以减轻滑体自重;对于窄长而陡峭的滑坡,可用旱桥通过。
(11)整治滑坡之前,一般应先做好临时排水系统,以减缓滑坡的发展,然后针对引起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12)滑坡整治工程宜在旱季进行,并注意施工方法和程序,避免引起滑坡的发展。
五.边坡的防治措施及防护技术
1、边坡的防治
1.防治原则
边坡的治理应根据工程措施的技术可能性和必要性、工程措施的经济合理性、工程措施的社会环境特征与效应,并考虑工程的重要性及社会效应来制定具体的整治方案。防治原则应以防为主,及时治理。2.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措施可归纳如下:(1)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①防止地表水入浸滑坡体。可采取填塞裂缝和消除地表积水洼地、用排水天沟截水或在滑坡体上设置不透水的排水明沟或暗沟,以及种植蒸腾量大的树木等措施。
②对地下水丰富的滑坡体可在滑体周界5m以外设截水沟和排水隧洞,或在滑体内设支撑盲沟和排水孔、排水廊道等。(2)改变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提高边坡的抗滑力、减小滑动力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常用措施有:
①削坡及减重反压:对滑坡主滑段可采取开挖卸荷、降低坡高或在坡脚抗滑地段加荷反压等措施,这样有利于增加边坡的稳定性,但削坡一定要注意有利于降低边坡有效高度并保护抗力体。
②边坡加固:边坡加固的方法主要有修建支挡建筑物(如抗滑片石垛、抗滑桩、抗滑挡墙等)、护面、锚固及灌浆处理等。支护结构由于对山体的破坏较小,而且能有效地改善滑体的力学平衡条件,故为目前用来加固滑坡的有效措施之一。
2、边坡工程防护技术
1.浆砌片石护坡
一般适用于易受水侵蚀的土质边坡、严重剥落的软质岩石边坡、强风化或较破碎岩石边坡、残坡积较厚而松散的边坡。
抹面和捶面是我国公路建设中常用的防护方法,材料均可就地采集,造价低廉,但强度不高,耐久性差,手工作业,费时费工,在一般等级公路上使用问题尚不显著,若在高速公路特别是边坡较高时就有一定的局限性。
干砌片石或浆砌片石防护在不适于植物防护或者有大量开山石料可以利用的地段最为适合。砌石防护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坚固耐用、材料易得、施工工艺简单、防护效果好,因而在高速公路的边坡防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2.锚杆加固防护
对于失稳边坡和可能失稳边坡,我们须采用边坡加固技术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然后再考虑坡面防护工程。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锚杆防护、抗滑桩防护和挡土墙防护等。坡面为碎裂结构的硬岩、层状结构的不连续地层、坡面岩石与基岩分离有可能下滑的挖方边坡适用于锚杆防护。这种防护还特别适用于岩层倾角接近边坡坡角和有裂隙的厚层岩石。
另外,还有在一些土质边坡中常用的土钉墙,原理上与锚杆及抗滑桩相同,通过打人土钉,增加边坡土体的整体抗滑力,达到提高边坡稳定系数的目的。
3.支挡工程(1)抗滑挡土墙
抗滑挡土墙是整治滑坡常用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滑挡土墙一般设置在滑坡前缘,挡土墙基础必须深埋于滑动面(带)以下的稳定地层中,以免随滑体被推走。抗滑挡土墙采用重力式,利用墙身重量来抗衡滑体,优点是取材容易、机械化要求不高、施工方便、见效快。
上述边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应根据边坡变形破坏的类型、程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等,有针对性地选择使用。实践证明,多种方法联合使用,处理效果更好。如常用的锚固与支挡联合,喷混凝土护面与锚固联合使用等。
第三篇: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财务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摘要:财务治理是以公司治理为前提和基础,是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末,世界经济环境的巨大变化促使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思考财务治理的问题。西方理论界和实务界通过对公司治理理论和公司财务理论的综合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基础。中国学者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和我国财务实践的推动下进行了独立的财务治理研究,形成了财务治理理论。本文通过对财务治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展示了财务治理理论的形成过程。
关键字:财务治理;公司治理;财务治理研究;财务治理理论
一、财务治理的萌芽与发展——西方财务界初步探索
(一)财务治理两大理论:公司财务理论和公司治理理论
西方理论界与实务界并未专门研究财务治理问题。西方有关财务治理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企业财务和公司治理等研究中。西方财务界对公司财务理论的研究可追溯到15、16世纪时期。1900年法国学者贝奇里尔(Bachelier,L)发表的博士论文《投机理论》开始将财务学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
现代西方财务理论发展,是以马科维兹(M arkwitz)的投资组合理论(1952)、莫迪格利尼(Modigliani)和米勒(M iller)的资本结构理论(1958)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两大理论加之以后发展起来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资本市场有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共同构成了现代西方财务的理论基石。
公司治理问题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前后,而正式展开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可以追溯到1932年美国学者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发表的经典论文《现代公司和私有产权》。经过60年代前后鲍莫尔(Baumol)、马瑞斯(Marris)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公司治理理论已经成为当今西方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成果十分丰富。特别是近些年企业理论的发展、成熟,深化了公司治理理论研究,为其进一步深入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学基础。
(二)公司财务理论与公司治理理论的融合性研究
随着财务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的发展,为解决日趋复杂的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仅仅从各自学科出发,独立研究财务或治理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经济实践的需要了。理论研究需要拓展视野,进行交叉性学科研究。
詹森和梅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资本结构的代理理论,该理论从代理成本角度研究股权和债券的财务治理作用。该理论认为,企业的最优资本结构是使股权和债权两种融资方式的编辑代理成本相等,从而实现总代理成本的最小化。他们还认为,为了降低代理成本,所有者必须合理设置激励与监督机制,只有当经营者的薪酬与监管成本之和小于代理成本时,治理结构才有效。
威廉姆森(Williamson,1988)在《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一文中明确指出:应综合考察公司财务与公司治理问题,如负债与股权融资,不仅仅是可相互替代的融资工具,更是可相互替代的治理结构。文章在比较了“交易费用经济学”分析方法与“代理理论”分析方法基础上,阐释了公司融资方式选择受交易费用因素影响,主要取决于资产的特性。此外,该文还就其他一些相关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为进一步综合研究公司财务与治理问题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992年12月,世界第一部公司治理原则文献———卡德伯瑞(Cadbury)报告在英国产生。该报告由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伦敦证券交易所等机构合作成立的公司治理委员会起草并发布。报告的题目是《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The Finance Aspects of Corporate Governance),着重突出了公司治理中财务的重要性。报告注重了董事会的控制与报告职能以及审计人员的角色,尤其注重公司内部财务控制和风险管理问题,对公司财务治理理论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
二、财务治理理论形成与建立——国内财务界深入研究
(一)国内财务治理体系的初步探索和形成
郭复初(1993)出版了著作《国家财务论》,初步形成了国家财务理论框架,提出了国家财务独立论等五大理论,对我国财务理论全面发展,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运营体系建设等财务实践工作,指导意义非常重大。
刘贵生(1994)指出财务本质上是拥有分配权的所有者对财务资源的一种分配活动,这种分配活动反映着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强调财务分配权在财务研究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国内对财务治理研究的开创性探索。
干胜道(1995)结合经营权泛滥而所有权弱化这一问题,从所有权的角度研究财务,提出了所有者财务论。所有者财务论阐明了所有者在公司财务中的地位,指出了公司财务治理中所有者财务与经营者财务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强调了所有者财务的治理作用,对认识和发展财务治理理论意义重大。
李心合(1996)开创性地提出了财会治理结构的概念,提出财会治理结构是以财、会、审分离为基础、完善总会计师制度为保证,通过增设财务委员会,理顺上下级财务部门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汤谷良、谢志华、王斌(1997)系统地提出了在财务理论界影响广泛的“财务分层理论”。将企业产权机制引入到现代公司财务理论研究中,充分揭示、论证了公司财务层次性,提出了现代企业分层管理架构,对现代财务理论发展意义重大。
伍中信(1998)在《财政研究》第 2 期发表了“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一文,初步提出了“财权流理论”,并在专著《现代财务经济导论》中,对财权性质、内涵、特点及财权配置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研究,提出了“财权流”概念,并将其作为财务本质一般表述——“本金投入与收益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现代财务本质特点的特殊表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财权作为现代财务区别于传统财务的根本标志,以及其在企业财务中处于核心地位,从而将财权配置等相关问题研究提高到了另一个理论高度。
这个阶段处于财务治理的探索阶段,学者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有关财务治理的观点。但在这一时期,财务治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尚未明确的提出。
(二)我国国内财务治理理论研究
1、财务治理主体主要观点述评。
关于财务治理主体的内涵,目前我国财务理论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冯建(1999)认为,财务主体是指“独立进行财务活动、财务管理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通常是指具有独立或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的经济实体”
油晓峰(2005)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认为参与财务治理的主体不可能太多,因为太多的主体容易使交易成本上升。因此,财务治理主体是在企业中投入专用性资产的(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符合这类定义的只有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因为股东、债权人和经营管理者具有高的资产专用性。
杨淑娥、金帆(2002)将财务治理利益主体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依赖公司内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大股东和董事会及经理层,一般都掌握着公司的控制权,在财务治理中居于相对主动地位;第二类是依赖公司外部财务治理保障其利益的主体,主要包括小股东、政府、债权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其进行公司财务治理的难度大于第一类主体,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主体,即谁参加财务治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理论认为企业治理的主体就是“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处于公司治理的核心地位,其主体是代表企业利益相关者、具有财务专业知识人员所组成的集团,如股东等出资者的财务总监、代表经营者的财务经理及财务人员、债权人或其委托的专业人员、职工代表等。
章铁生、林钟高(2005)认为,财务治理行为主体是指拥有特定财权并参与财务治理的自然人和法人,包括直接行为主体和间接行为主体,确定财务治理行为主体的核心问题是考虑参与财务治理的行为主体是否有能力和动力来行使其权力。一般来说,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分层财务决策机制构成了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主要内容,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制衡,即治理行为主体也主要为以上四者。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主体是有能力、有资格、有意愿参与公司财务活动,并在公司治理中占有一定地位的内部权力机构、个体与法人。主要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债权人。在规范的治理结构中,政府等公司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公司财务直接影响不大,其主体资格很难得到体现,并且公司员工乃至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财务活动的机会很少,即使有资格在重大治理问题方面有一定影响,也大多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职代会等机构中的代理人行使权力,因而不应列为财务治理主体。
2、财务治理客体主要观点述评
理论界对财务治理客体的研究很少。具有代表性的主要观点是张敦力博士和杨淑娥教授的论述。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客体是指公司治理所要解决的问题。与公司治理主体发展一样,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公司治理客体也从如何保护股东利益,演变到通过各种制度安排、机制设计、机构设置,维护企业内部成员、外部成员的合法权益。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的客体,即财务治理对象,取决于财务治理的属性。财务治理的核心在于明确出资人、董事会、经理人和企业财务人员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而财权体现为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对称分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合理配置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成为财务治理的现实内容。因此,如何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进行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合理分配是财务治理的客体,具体表现为筹资、投资、资本运营收益及分配等财务活动及其所形成的财务关系。
杨淑娥(2004)首先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于财务信息的治理,具体应该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生成、呈报和披露。第一类利益主体治理的任务是保证信息生成、呈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第二类利益主体应该将信息的监督、检查以及披露的治理作为自己的任务,从而以保证上市公司所披露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此同时,将财务治理的客体定位在财权的合理配置上。其实,公司治理的实质就是一种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问题,在公司中谁掌握了财权,谁就在很大程度上占了主动、占了上风,所以争夺财权的斗争历来是公司各种权力斗争的核心。财权具体包括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和财务监督权,“三权”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制衡,使所有者的“剩余控制权”得到落实,其“剩余索取权”也就能有效保证。最后,研究财务治理的客体还应该与治理的目标相联系,即财务治理的最终理想是使相关者的利益得到保证,而财权配置的“动态均衡”和“激励约束机制”的形成正是这一目标实现的基础。
3、财务治理目标主要观点的述评
财务目标是财务活动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关于财务治理目标,目前并没有达成一个普遍的认识,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观点,主要有“经济效益最大化” 张先治,1997)、“权益资本利润率最大化”(王庆成,1999),“企业价值最大化”(王化成,2000)等。
郑红亮(1998)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给经营者以充分的自由去管理好企业,股东不能对其作过多的干预;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者以股东的利益为准绳运用这些自由去管理企业,即企业经营者能够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约束。
李维安(2002)认为,公司治理的目标不仅是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是要保证公司决策的科学性,从而保证公司各方面的利害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同时,公司治理的目的不是相互制衡,至少最终目的不是制衡,而是保证公司科学决策的方式和途径。
张敦力(2002)认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李秉祥、曹艳玲(2002)指出,考察财务治理的对象,不难发现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合理分配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以促使利益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为顺利实现企业目标提供基础。
姚晓民、何存华(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公司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他认为,财权的合理配置对实现公司治理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运用其财权的基本途径是编制、呈报或审阅财务报表,因此,财务治理的实质就是对财务信息生成程序、生成质量和呈报机制等的规范,对公司各利益相关者财权的配置与再配置等。
衣龙新(2004)认为,财务治理目标最终从属于财务总体目标,也是公司治理目标的具体财务表述。依据财务治理自身的特点,财务治理的目标是形成科学合理的财务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这些治理体制、制度和行为规范是对财务治理主体的直接约束,是财务治理体系要取得的最终运作成果,也是财务决策科学以及本金增值的根本保证。
4、财务治理内容主要观点述评
黄菊波(2002)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一个权利的配置问题,而财务治理的内容包括:投融资、股利政策;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执行;财务报告的及时、准确与充分。
张敦力(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界定与协调各利益相关主体在财权流动和分割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最终实现各主体在财权上相互约束、相互制衡关系,促使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果的公司治理。
程宏伟(2002)认为财务治理是财务治理主体对企业财力的统治和支配,即关于企业财权的安排,它决定财务运营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采取的财务政策。
姚晓民(2003)认为公司财务治理是通过财权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同配置,从而调整利益相关者在财务体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制度安排。
林钟高、叶德刚(2003)认为财务治理是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和结构关系网络,其根本目的在于试图通过这种制度安排,以达到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利益均衡,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
饶晓秋(2003)认为,财务治理的实质是一种财务权限划分,从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财务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程宏伟,《论利益相关者财务治理——一个财务治理的分析性框架》,《经济师》第6期,2002年
[2]冯建,《财务理论结构研究》,立信会计出版社,1999 [3]冯巧根,《财务范式新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0 [4]干胜道,《所有者财务:一个全新的领域》,《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5]郭复初,《国家财务论》.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6]李秉祥,曹艳玲,《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财务治理》,《西部财会》第2期,2003年,(2)[7]李连华,《股权配置中心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新思路》,《会计研究》第10期,2002年
[8]李维安,《现代公司治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李心合,《利益相关者财务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10]林钟高,叶德刚,《财务治理结构:框架、核心和实现路径》,《财务与会计》第4期,2003年
[11]林钟高,章铁生,《公司治理与公司会计》,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12]刘贵生,《论产权结构与财务主体》,《会计研究》第6期,1995年 [13]饶晓秋,《财务治理实质是一种财权划分与制衡的财务管理体制》,《当代财经》第5期,2003年
[14]汤谷良,《经营者财务论——兼论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架构》,《会计研究》第5期,1997年
[15]汤谷良,《现代企业财务的产权思考》,《会计研究》第5期,1994年 [16]王庆成,《财务管理理论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7]吴淑琨,席酉民,《公司治理与中国企业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18]伍中信,《财权流:财务本质理论的恰当表述》,《财政研究》第2期,1998年
[19]伍中信,《我国公司财务治理理论研究评述》,《财会通讯》第2期,2006年
[20]伍中信,《现代财务经济导论》,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9 [21]杨淑娥,《公司财务治理要素,框架及治理效果评价》,《第九届全国高等院校财务学科建设暨理论研究会大会会议简报》第2期,2004年
[22]杨淑娥,金帆,《关于公司财务治理问题的思考》,《会计研究》第1期,2002年
[23]姚晓民,何存华,《公司财务治理效率:利益相关者的信息对称和利益制衡》,《财贸经济》第2期,2003年
[24]衣龙新,《财务治理理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04 [25]衣龙新,《公司财务治理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6]油晓峰,《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治理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7]于东智、王化成,《独立董事与公司治理:理论、经验与实践》,《会计研究》第8期,2003年
[28]张敦力,《公司治理的核心:财务治理》,《中国审计》第4期,2002年 [29]章铁生,林钟高等《财务治理:结构、机制与行为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0]郑红亮,《公司治理理论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研究》第10期,1998年
[31]Jenson,M.C.and Meckling,W.(1976),“Theory of Firm : Managerial Behavior , Agency Costs ,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3,305-360 [32]Modigliani,Franco and Miller,Merton(1958),“The Cost of Capital,Corporate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Com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48, 261-297 [33]Williamson,O.E.(1988),“Corporate Finance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 Journal of Finance , 43 , 567-591
第四篇:雾霾治理文献综述
雾霾治理研究评述
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但是,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而且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研究雾霾治理、经济发展及其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雾霾治理手段研究作简单评述。
一、雾霾现状分析
(一)雾霾及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 PM2.5(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二)雾霾危害
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 100 天以上,PM2.5 年均浓度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 2-4 倍。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4,受影响人口约 6 亿人。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雾 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久而久之,势必给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久发展。
二、雾霾治理
总结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不外乎几种手段:一是政治手段,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强制督促实施环保方案;三是经济手段,如通过排污权交易或者实施相应的财税政策节能减排;四是环境手段,如搞绿化,多种树。
(一)雾霾政治手段治理
2013年1月份以来的雾霾天气引发了政府及社会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传统GDP核算的反思。谢琴(2013)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GDP核算是我国的必然选择,并分析了实施绿色GDP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实施的难点。张婵娟,程晓军(2013)研究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第二大因素,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动车尾气防治措施。叔平(2013)研究认为,控制雾霾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改善城市规划布局、减少污染排放。必须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科学探索新经济发展模式及路径。从当前看,城市排放已经到了临界点,我们应该从“车”做起,将人类的排放降到最低。崔磊(2013)提出雾霾成因,除了重工业生产污染和监管监督不力外,大型城市的机动 车尾气污染亦是主要元凶之一。对于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简单地控制汽车发牌数量无法根治顽症,对刚性需求进行粗放式“一刀切”亦无法体现政策制定的人性化和合理性。所以在调控汽车牌照发放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之外,发展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城市管理者、科技界和工商界的共识。
(二)雾霾法律手段治理
1956年英国出台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无烟燃料,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发达
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借鉴。在雾霾的法律治理方面,有如下代表性文献:陈静静(2013)对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等措施,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防治雾霾的合理化建议。王春燕(2013)介绍了雾霾的概念,分析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提出了消除雾霾应采取的措施。国家应颁布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完善执法制度,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理和监督;扩大环保法的宣传,增强群众的环保意识;规范政府行为,加强政府责任;加强城市卫生保洁工作;减少机动车的使用;加快油品升级速度,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田红星(2013)研究认为治不胜治的雾霾,促使环境法实现由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的转向。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重视末端管制的命令控制性管理手段,仅限于在“反应性”或“善后型”的应对中运行环境法律保障规则,显然已不能充分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需要进行反思与重构,实现向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转变。
(三)雾霾经济手段治理
王旭光(2013)综合雾霾的成因、现状与危害,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认为雾霾治理需要长远规划,并充分利用各种雾霾相关数据,实施有效的治理措施,最终实现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的。刘子溪(2013)主要探讨雾霾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几点启示,以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局面。研究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提出治理雾霾的对策:一是改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发展使用新能源;二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区域均衡发展;三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第三产业发展;四是严格规范工业项目审批和督查,推进节能减排;五是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交通。
胡名威(2013)研究认为中国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城镇化发展中建筑工地的大量扬尘是造成雾霾现象日趋严重的经济学原因。雾霾诱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负效应,必须采取积极的对策措施加以治理。廖祺(2013)研究认为要想治理空气污染,必须大幅度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为此,我国需要将经济发展重点从能源密集型产业向更节能的高技术服务行业转变,利用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从而实现节能减排。韩文科等(2013)研究认为目前一些城市出现的大面积雾霾现象主要原因在于城市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长期不合理、机动车排放控制不力、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不到位以及城市周边区域发展严重不平衡。下一步我国必须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能源结构等措施大幅度提高城市能源的清洁化率,通过发展公共交通、提升油品质量等降低机动车尾气排放,同时,联防联控措施也必不可少。
燕一松(2013)研究认为降低煤碳利用比例,加快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以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步伐,已成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而雾霾已成为这种结构调整的“催促鞭”。阮晓东(2013)研究认为我国的油品质量低下与目前的大气污染直接相关,特别是其中的硫元素较高。因此要有效治理雾霾,就要提升油品质量。而林伯强(2013)认为有效缓解雾霾的途径并非在石油产品质量改善上,而是应彻底改变中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现在看来,水电受到潜能限制,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是发展方向,但是由于基数太小,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对改变能源结构起很大作用。核电是一个可以大规模替代煤炭的能源品种,没有核电的中国清洁发展是很难想象的。作为排放量很少的天然气近几年可以替代 3 个百分点的煤炭,如果非常规天然气,如煤层气和页岩气有较大的突破,会给我们优化能源结构带来预想不到的好处。陈丹江(2013)提出了治理中国煤都雾霾的三剂药方:一是发展煤化工业,提高煤炭的就地转化率。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三是用新装备生产焦化产品。
贾康(2013)认为经济发展是造成雾霾的要因,治理雾霾需要运用财政政策,通过税收改革、财政支出与补贴等措施共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褚兵(2013)认为为了治理雾霾,国内实施的结构性减税政策应该针对性的有增有减的来实施调控,从而达到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提高国人幸福指数的目的。
从以上评述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对雾霾治理的研究,大多是从政治手段治理,经济手段治理和法律手段治理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研究。其中,经济手段治理中,又多是从能源结构改善,财税政策等方面展开,政治手段又多是从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等方面展开;大多研究仅仅限于泛泛而谈,实证研究尚未展开,方法多是进行理论分析,数量分析尚不足。这些都是以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谢琴.从雾霾天气谈我国绿色GDP的实施[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3,27(2):49-51.[2]张婵娟,程晓军.强化机动车辆管理,推进大气雾霾治理[J]科技信息,2013,(19):440-441.[3]叔平.应对雾霾,从“车”做起[J].上海质量,2013,(2):42-43.
[4]崔磊.驶出雾霾:新能源汽车发展任重道远[J].上海信息化,2013,(4):10-15.
[5]陈静静.雾霾防治法律问题探究[J].法制与经济,2013,(8):45-46.
[6]王春燕.雾霾天气引发的法律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3,(10):87-93.
[7]田红星.治不胜治的雾霾: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反思[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3,(10):87-93.
[8]王旭光.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探究[J]经济视角(下旬刊),2013,(8):24-25.[9]刘子溪.探究雾霾污染给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9):122-12
[10]胡名威.雾霾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6):13-15
[11]廖祺.雾霾天气引发有关新能源产业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3,(9):55-57.
[12]韩文科 朱松丽 高 翔 姜克隽.从大面积雾霾看改善城市能源环境的紧迫性[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27-29.
[13]燕一松.雾霾已成能源结构调整的“催促鞭”[J]中国石油企业,2013,Z(1):36-37.[14]阮晓东.雾霾连连,油品提升难在哪?[J].新经济导刊,2013,(4):50-53.
[15]林伯强.能源结构不变,雾霾会再现[J].综合运输,2013,(2):42.
[16]陈丹江.综合利用发展煤化工—驱散中国煤都的雾霾[J].中国石油与化工,2013,(10):29-31.
[17]贾康.运用财税政策和制度建设治理雾霾 [J]环境保护,2013,(20):32-34.[18]褚兵.应对雾霾 结构性减税该如何“发力”[J].特区经济,2013,(11):29-32.
第五篇:公司治理
山东丽鹏股份有限公司2010报告摘要 [原创 2011-07-26 16:01:22] §6 董事会报告
6.1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一)报告期内公司经营情况回顾
1、总体经营情况概述
2010 年是公司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的成功,使公司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公司的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职工工资福利、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同行业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文化建设、思想教育、员工培训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进展,干部职工信心百倍,为未来的“十二五”发展再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认真履行《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严格执行股东大会决议,积极推进董事会决议的实施,不断规范公司治理,全体董事认真负责、勤勉尽职,为公司董事会的科学决策和规范运作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2010年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9,828.46万元,较上年增长30.1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19.27万元,较上年增长1.57%。
2010公司董事会重点工作
(1)高效、规范的完成了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工作
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许可[2010]238号文核准,公司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1,350万股人民币普通股,并于2010年3月18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2010年4月,完成了公司注册资本及公司类型的工商变更登记。
(2)进一步规范关联交易
中国证监会2010年年初召开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明确将“推动部分改制上市公司整体上市,从根本上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作为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工
作之一,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山东监管局[2010]5号《关于进一步解决同业竞争、减少关联交易的监管通函》的要求,对照《公司法》、《证券法》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公司章程》、《董事会议事规则》、《公司内控制度》等内部规章制度,董事会组织公司相关部门结合公司实际情况进行了自查,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均按照控制程序执行,决策程序合法,交易价格公允,没有损害公司及其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的利益。
(3)强化内控建设,规范公司经营
报告期内,公司董事会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自身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司运作水平,发挥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专业职能作用,强化公司战略决策和风险控制能力。2010年,公司董事会先后审议制定了《内幕信息知情人登记制度》、《信息披露事务管理制度》、《年报信息披露重大差错责任追究制度》、《对外担保管理制度》、《防范控股股东占用公司资金制度》等内控制度。
(4)董事会完成换届工作,人员结构更趋合理,更利于发挥各专门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
2010年董事会完成换届工作,新一届董事会充分发挥了各专门委员会及独立董事在公司发展中的履职作用。报告期内,提名委员会对于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胜任能力进行了审核,进一步加强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公司人才储备提供了保障;薪酬和考核委员会通过考核,兑现了公司2009的高管薪酬,并科学的制定了公司2010高管薪酬方案,达到了对公司管理层激励和约束的统一;审计委员会监督了公司2009的审计工作、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的实施情况,进一步规范了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了公司经营风险;独立董事审议了董事会的全部议案,并对部分议案发表了独立意见,程序合法合规,为规范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提供了有效保障。
(5)公司治理和规范运作得到加强
2010年公司共召开六次董事会、五次监事会、四次股东大会,公司“三会”工作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的规定规范运作。积极推进董事、监事培训工作,组织董事、监事参加山东省证监局举办的董事、监事培训班,学习涉及上市公司的相关政策法规,取得良好的效果。
(6)进一步加强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
2010年,公司董事会对照中国证监会、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信息披露的各项规定和要求,加强对公司重大信息的搜集、反馈、整理、审核工作,并按有关规定及时披露,确保所披露信息内容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2010年共计公开披露各类信息81件次,圆满完成信息披露工作。董事会委派专人通过电话咨询、股东大会现场交流、券商机构实地调研等方式,与各类投资者进行沟通和交流。2010年共接待了10家券商基金等投资机构,在严格遵守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提条件下,与公众投资者保持良性互动。董事会积极处理来自监管部门和广大股东对于公司的关注和质询,客观、及时地回复来自资本市场的问询,妥善处理公共关系,维护公司良好的市场形象。
(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
1、行业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
(1)行业发展趋势
我国的包装行业是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和壮大起来的,并用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近40年来的发展路程,形成了一个以纸、塑料、金属、玻璃、印刷、机械为主要构成,拥有一定现代化技术与装备,门类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彻底扭转了过去我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一流产品,二流包装,三流价格”的被动局面。多年来,国家多次出台鼓励发展和规范包装行业的政策,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包装行业的高度重视。
包装工业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全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不足百亿元增长到现在的2000多亿元,每年为几万亿元的工农业产品和食品提供包装,在国民经
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我国食品包装机械直接服务于食品工业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中国包装工业总体规模已跻身于世界包装大国之列。2007年包装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美元,在国民经济三十多个主要行业中排列到第十四位,包装产品品种已成体系,门类齐全,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出口贸易和多层次国内市场需求。包装科技、教育和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和特色。
金属包装是中国包装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约占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的10%,主要为食品、罐头、饮料、油脂、化工、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提供包装服务。金属包装容器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医药品包装、日用品包装、仪器仪表包装,工业品包装、军火包装等方面,其中用于食品包装的数量最大。我国金属包装的最大用户是食品工业,其次是化工产品,此外,化妆品和药品也占一定的比例。
金属包装具有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内需型为主、出口为辅、产品替代性高、市场季节性变化大、市场集中度高等产业特点,主要为食品、罐头、酒类、饮料、油脂、化工、药品及化妆品等行业提供包装配套服务,其主要产品可细分为:印铁制品(听、盒)、易拉罐(包括铝制二片罐、钢制二片罐、马口铁三片罐)、气雾罐(马口铁制成精美的药用罐、杀虫剂罐、化妆品罐、工业和家居护理等)、食品罐(各种罐藏液体和固体的饮料、糖果、奶粉、烟酒食品罐等)和各类瓶盖(皇冠盖、旋开盖、铝防伪瓶盖、指压保险盖)。另有1~18L马口铁制成的化工桶及冷轧板、锌板制成的20~200L的钢桶。金属包装产品线丰富,应用领域十分广阔。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金属包装技术发展日益成熟而得到增长。2006年,我国饮料产量达4,100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饮料生产国;同时,我国的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工、日用化工产品的深化发展,既扩大了内需,又增加了出口,都为金属包装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
(2)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
我国酿酒行业包装用防伪瓶盖主要包括铝防伪瓶盖和组合式防伪瓶盖,从使用数量情况来看,其中约有50%的酒瓶使用铝防伪瓶盖,近年来,我国铝防伪瓶盖每年均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组合式防伪瓶盖可分为铝塑组合式防伪瓶盖和塑料组合式防伪瓶盖,是一种由铝板涂覆品与塑料件组合或各种塑料件组合,经开启使用后,不能再复原的瓶盖,组合式防伪瓶盖的特点是具有防倒灌功能。
我国目前从事铝防伪瓶盖的生产企业200家左右,部分企业也同时生产组合式防伪瓶盖。经过多年的发展,铝防伪瓶盖市场的供需格局已从初期的供不应求转为基本平衡,但在企业技术水平、规模生产能力、产品档次方面存在结构性差异。由于铝防伪瓶盖生产环节中防伪印刷设备的引进所需资金量大及生产技术要求高等特点,我国从事铝防伪瓶盖的企业中,拥有铝板防伪印刷装备、掌握防伪印刷关键技术的仅为少数企业,其余大多数企业则外购涂印铝板从事冲压成型业务。根据中国包装联合会行业工作部《铝防伪瓶盖板涂料印刷的现状和发展》,目前我国铝板涂印生产线约有30余条,涂印生产能力的80%集中在山东省烟台市,其中本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
公司自设立以来,产销规模已连续十年占据同行业第一的位置,经中国包装联合会及所属金属容器委员会认定,本公司是国内最大的铝板复合型防伪印刷和铝防伪瓶盖生产企业,公司先后被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包装企业家联合会评为“中国包装龙头企业”、“中国200强先进包装企业”、“中国包装优秀企业”,并于2007年10月被中国企业发展监督委员会和中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心评比为“中国瓶盖十强企业”。
2、公司发展战略及经营计划
(1)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初步确定了公司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在进一步提高现有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巩固公司行业中龙头地位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司在创新、研发、生产、完整业务链方面的整体优势,打造具有丽鹏特色、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开拓防伪瓶盖在啤酒、葡萄酒、医药、饮料、食用等包装领域潜在的巨大市场,力争把防伪瓶盖这个“大市场”中的“小商品”做精做细、做大做强;全面提升企业的增长速度、运行质量、效益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争做“中国第一、亚洲领先、世界一流”企业。
为保障未来发展战略的逐步实现,公司制定战略措施如下:
1)调整结构,优化企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公司以战略目标为核心,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适时、适合地进行策划,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资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调整好产品结构。坚持由低成本竞争向高质量产品转向,由物美价廉、薄利多销向优质优价、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发展,充分发挥公司研发、创新的特点,开发创新一批附加值高、能引领行业发展、满足市场客户需求的新产品。加大对葡萄酒、啤酒、保健酒、橄榄油盖的开发力度,使企业进入更高端的产品领域,以高端、高质、高效、不断的增强整体市场竞争力。
2)转方式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