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大发力强监督 优化环境促发展
人大发力强监督 优化环境促发展
20亿元的乐吉陶瓷项目落户宜丰;投资8000万美元的裕盛公司正式建成投产;投资12亿元的锂电产业项目昶煜单晶铜科技项目建设紧锣密鼓……今年1-6月份,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6亿元,同比增长13.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09亿元,增长30.1%。截止8月20日,全县实际完成财政总收入3.18亿元,增长57%。2009年,宜丰县实现生产总值40.8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62亿元,比2006年分别净增26.3亿元、1.827亿元,提前实现了“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奋斗目标。这是该县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科学发展、赶超发展取得的实效。近年来,宜丰县人大常委会不断创新监督工作理念,探索监督工作方式,以连续3年开展优化发展环境调研、民主测评活动为抓手,支持和推动县政府及有关部门致力优化发展环境,集中精力上项目,全力以赴抓投入,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组织:严密有序
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优化发展环境调研工作,在年初工作计划中作出安排,召开专题会、预备会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详细的调研、评议方案,并成立了由常委会主要领导负责,副主任分别带队的专题调研组,主要围绕实施安商“红黄榜”制度、服务招商引资工作,坚持依法办事,执行政务公开、遵守职业道德等情况,分征求意见、走访调研、集中测评、整改落实四个阶段展开。同时,县人大常委会专门向县委常委会汇报此项工作,积极争取县委领导支持。
票决:确定对象
县人大常委会按照测评对象坚持法定性、评议范围注重广泛性、测评工作突出重点性的原则,精心确定测评对象,经过反复酝酿、周密部署、会议票决,每年在全县挑选10个部门、单位,就其在服务优化发展环境方面进行调研评议、民主测评。2009年9月下旬,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研究通过了《关于开展全县优化发展环境专题调研及工作测评的实施方案》,决定从10月份开始,用3个月的时间,对县法院、县工商局等10个部门优化发展环境情况进行评议。
调研:掌握实情 县人大常委会3名副主任分别带领部分委员、人大代表对被评部门、单位开展调查。为摸到实情,调查组在调查时不通知被测评部门的负责人参加,直接深入机关、企业、乡镇、商户独立开展调查。群众、企业敢于对政府部门所做的工作给予评价,对存在的问题直言不讳。
“企业排出的粉层过大,气味太重,造成邻近企业生产环境恶化……” “对酒后驾驶、无牌、套牌车辆上路行为打击力度不够……”
“林业指标紧,杉树指标下达太晚,砍伐后新发的幼苗被冻死,林农心痛……”
在10天的调查核实中,3个调查组共发放征求意见表1500份,重点走访了12个乡镇(场)和县工业园25个企业,深入现场实地视察检查32处,共征求到意见建议206条,反复核实后归纳整理问题12类36条,形成事实清楚、对象明确的调研报告。
测评:客观公正
2009年11月26日,县人大常委会专项测评大会如期举行。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一府两院”领导同志,部分市、县人大代表,投资客商法人代表,被评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场)专职人大主席(组长)、副主席(副组长)等共计100多人参加了会议。
测评会场很严肃,测评发言十分热闹。
“林业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执法,双休日期间,应安排工作人员到行政服务中心值班,以方便县木竹企业产品运输车辆办理放行……”
“建议取消临时测速点……”
“县城到工业园区的公交车应延时,并且要增加车次,尽快开通三期、四期公交班线……” “供电、供水等部门要加大变电基站和新自来水厂建设力度,并且尽量保持电压稳定、水质优良,电信、广电等部门要加大对外商企业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力度……”
“县环保部门要督促个别污染企业进一步加大对污染治理的投入,确保达到环保要求……” 评议发言结束后,23名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20名市、县人大代表、20个客商代表对10个被评部门、单位进行了满意度测评。有个被评部门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人大评议动真格,是帮助我们改进工作,促进部门依法行政。”
整改:务求实效
根据实地调研和民主测评的情况,形成对象明确、事实清楚、整改意见明确的调研报告,向县委常委会汇报;针对人大的调研意见、建议和测评排名,县委决定将人大测评结果和调研情况以县委办、政府办文件在全县通报;由县委副书记或组织部长对排名靠后的三个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诫免谈话,进行重点整改和督查,并取消其单位和“一把手”年终评先评优资格;对排在最后一位的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在评议中排名倒数第一的,将单位主要领导改任为非领导职务。县政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要求被评部门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原则,采取“热点问题及时改、重点问题抓紧改、难点问题分步改”的方式,积极整改,抓紧落实。
县人大常委会动真碰硬,要求每个调研组分别对被评部门整改情况全程跟踪监督,直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针对评议测评所反馈的建议、意见,县自来水公司积极争取县委、政府支持,拟投资3000万元新建一个自来水厂,可有效缓解企业、群众用水难问题;县电信公司进一步加强跟踪服务,扩大网络覆盖面,提升服务水平,得到了群众认可。
宜丰县人大常委会连续三年开展的优化发展环境调研、民主测评活动,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一致肯定,使相关单位触动了思想、看到了差距、见到了实效,宜丰的发展环境一年比一年好,全县“亲商、安商、助商”氛围更浓,优化发展环境和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二篇:强化监督增效能 优化环境促发展
强化监督增效能 优化环境促发展
去年,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项目建设年”的总体要求,本着“政府竞争环境,企业竞争市场”的理念,不断加大软环境监督整治力度,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实,严肃查处涉软案件,以软环境升级促进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开展调查研究,提高软环境建设各项规定的可操作性。市纪委、监察局深入基层对软环境建设方面的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倾听民意,分析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整改意见,印发了《营口市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将其适应范围由行政机关扩展至党群部门,并出台了4个规范性制度文件,突出了对违纪人员的组织处理,规范了涉企部门工作人员行为,增强了查处涉软问题的针对性。
强化监督检查,保证软环境建设各项制度落到实处。市监察局组织人员进驻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积极开展效能监察,强化对有关部门行政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深入开展明察暗访,对不规范行为进行通报批评和公开曝光,推动了机关作风建设,优化了窗口服务质量。各主管部门还对各项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了“联审制”,有效地解决了乱审批、乱办班等问题。
重视案件查处,严厉打击干扰和破坏软环境建设的行为。纪检监察机关注重收集和挖掘涉软案件线索,不断拓宽渠道,开展经常性的明察暗访收集涉软案件线索活动,严肃查处吃拿卡要、与民争利、权钱交易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司法不公的案件。全年共立案150件,占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总数的39.79%。同时,纪检监察机关继续强化行政过错问责,着力解决机关工作人员存在的推诿扯皮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对75名违反规定的工作人员进行了行政过错责任追究。
提高服务质量,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各级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公开承诺、规范行为等措施,基本上解决了服务与执法的矛盾,行政执法部门服务质量明显提高。通过采取整治措施,到企业乱检查、乱收费、乱罚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到企业吃拿卡要报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市经济发展软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能办立即办、主动上门办、公开透明办、大事重点办”已成为职能部门的共识。
第三篇:凝心聚力齐创强优化教育促发展
凝心聚力齐创强 优化教育促发展
——合水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
自 评 报 告
合水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五年六月
凝心聚力齐创强 优化教育促发展
——合水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自评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近年来,我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理念,举全镇之力,积极创建省教育强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了我镇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现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街道)督导验收方案》各项指标体系,对我镇教育创强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合水镇位于和平县南部,辖区内有12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目前总人口2.95万人。近年来,随着金华悦度假村、和平县财富文化庄园等建设项目落户合水镇,全镇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坚持“保稳定、谋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农业强镇,商贸活镇,旅游兴镇”三大战略,促进经济社会跨越发展。2013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14363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农业总产值7262万元,工业总产值669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251元,同比增长14%;2013年财政总收入630万元,比上年增长63%。全镇经济形势良好,实现了稳定,持续增长。
在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同时,我镇通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调整学校布局、整合资源配置、加强学校管理,建设优质学校,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教育事业得到
健康快速发展。自启动创建教育强镇以来,本着“经济发展、教育先行”的工作理念,通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等各类学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全镇现有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教学点10个,公办中心幼儿园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现有在校初中生395人,小学生1179人,在园幼儿430人。全镇教师204人,其中本科学历22人,专科学历98人,中师学历104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目前,全镇各中小学均为标准化学校, 中心幼儿园为规范化乡镇中心幼儿园。
二、主要做法、成效和特色
(一)党政重视,积极推进教育创强工作
1.领导重视,完善领导机制。创建教育强镇是落实“科教兴镇”战略的重大举措,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把创建教育强镇作为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民生工程。为了如期实现创建省教育强镇目标,全镇上下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形成争创教育强镇的共识和合力。县、镇等领导经常深入学校一线调研,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查看校园安全,倾听教师心声。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在学校发展用地、改建扩建校舍和场地、学校布局调整、功能场室建设等方面统筹策划,确保了教育项目顺利实施。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合水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实施方案》,并建立了以镇委书记任组长的合水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
设创建省教育强镇办公室。为了加快创强工作力度,领导小组经常召开碰头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育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全力推进“创强”工作。
2.广泛宣传发动,营造浓厚创强氛围。认真贯彻和落实全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和河源市创建教育强市的决策部署。镇委、镇政府多次召开镇党政班子联席会议、镇干部职工大会、村干部大会、全镇教师大会,研究部署创强工作,动员引导全镇干部、教职员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创建教育强镇的目标上来。近三年来,全镇上下认真学习上级关于教育强省、教育强市、教育强镇有关精神,增强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出版创强专栏、印发创强简报等形式,广泛宣传创建教育强镇的目的意义,进一步把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精神宣传到村、到户、到企业、到学校、到单位,让“创强”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积极投身到创强行列中来。
3.进行综合治理,创建平安和谐校园。长期以来,镇委镇政府依法维护学校周边秩序和保护师生、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提供安全保障。为营造教师安教、学生乐学的温馨校内外学习环境,制订了《合水镇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以镇主要领导为组长,综治、公安、教育、工商、卫生等部门一把手和中小学校长为成员的整治领导小组,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坚决取缔学校周边网吧、桌球室、游戏机室等娱乐场所。对学校周边200米范围内的小店、书店、音像店进行
重点清查,对无牌摊贩、乱停放车辆进行重点整顿,坚决制止和从重、从严、从快处理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不法事件,排除安全隐患,净化校园内外环境,营造良好教育氛围,促进学校平安、和谐发展。
4、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入学。镇委、镇政府坚持依法履行义务教育职责,认真贯彻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法规。党政领导班子带头进村入户,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劳动法》,制订《合水镇关于帮扶经济、生活、行动困难学生的工作方案》和《合水镇防流控掇工作实施方案》,想方设法扶助由于经济、生活等带来入学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为使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各村委制订了《督促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村规民约》,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并制订了《合水镇关于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的工作方案》,让外来子女能在居住的路段就近入学,确保适龄儿童免试就近接受义务教育,保证全镇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0.55%。此外,把孤儿、烈士子女、残疾人子女、无经济来源家庭子女列为特种帮扶对象,由镇委、镇政府牵头,通过工会、民政、团组织联系并发动社会各界力量,对特困贫困生进行长期扶助,确保一个都不能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合水镇为建设标准化学校,确保如期完成“创强”工作目标,不断加大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育优先均衡发展。
1.布局调整,资源整合。我镇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总体规划是:把原合水中学和中心小学调整合并为合水学校,按九年一贯制标准化学校标准建设,共享综合楼、食堂和运动场,把合水学校做强做大,真正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共享,合水学校分中学部和小学部管理,小学部建成完全小学;依照坚持以人为本、为民便民、就近入学的原则,对全镇村小进行“撤高留低”,保留中和、珊坪、兴径、彰洞、丰岭、金坑、丰
一、大罗、西坑、三联10个教学点;将全镇四至六年级学生撤并到合水学校小学部就读,两公里外学生寄宿在校。
2.想方设法,积极筹措资金。教育强镇建设,改善硬件设施是关键。全镇以创建省教育强镇为契机,向全镇人民宣传创教育强镇的重大意义,印发捐款倡议书,全面发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教育资金。一是领导干部做好带头作用,先在镇政府、镇直单位、各村/居委会、中小学校内掀起捐款热潮;二是积极争取扶持我镇各村的挂钩单位、镇内企业、外出乡贤的大力支持;三是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历届毕业生和校友踊跃捐款。因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宣传到位,社会各届捐资助教热情高,社会各界乡贤慷慨解囊,已经筹集400多万元教育创强项目建设资金
3.加大教育投入,实现“三个增长”。镇委、镇政府始终牢固树立“科教兴镇”的思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切实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规划,不断加大教
育投入,实现了“三个增长”。一是对教育的投入实现逐年增长,2013年投入300万元,2014年投入1050万元,2015年投入1415万元。二是中小学生生均教育事业费实现逐年增长,2012年1022元,2013年1325元,2014年1489元。三是中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实现逐年增长,分别为2012年550元、750元,2013年750元、1150元,2014年950元、1550元。
4.完成标准化学校建设。创建教育强镇是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基础的,为了对现有的中小学校进行全面的标准化建设,完善办学条件,我镇总投入2754万元用于新建和修缮各所学校校舍及其他各项建设。一是投入200万元进行征地。因为征地涉及林业局下属企业原凉果厂,权属关系十分复杂,利益纠纷较多,既要与县政府和林业局进行沟通协调,又要安置下岗职工12户住房及解决社会保险等,需要投入150万元,但我镇通用各种人脉资源,用尽各种办法,只用了3各月就完成征用土地8500万平方米;同时投入50万元,用了一个月完成征用校园规划范围内民房300平方米,使得合水学校校园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二是投入1227万元新建维修校舍,如投入737万元新建教学楼、综合楼、厨房等5栋3400平方米;投入490万元对13所学校的校舍(教学楼、宿舍楼、厕所等)进行升级维修。三是投入740万元新建运动场,对全镇学校没达标准的运动场重新规划建设为标准的塑胶跑道运动场(含推土附属工程)。四是投入397万元进行校园文化展示、校园绿化、校园亮化等工程。五是投入495万元配套设施设备,完善全镇中小学校的功能场室,全镇中小学增
加配置计算机教室至2间,计算机70台,保证教学时一生一机,教师人手一机;各校配备标准的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室、实验室、图书阅览室,使中小学功能室(场)、仪器设备达到标准化配置;中小学常规教学仪器设备达标率为100%,全镇各校的实验开出率达100%。多媒体教室占总课室达到50%,镇域内所有学校接通互联网和实现“校校通”;各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基本条件和艺术教育基本条件达标率均达到100%;投入50万元为全镇中小学校购置了2万多册图书及配套装备。三年来,我镇各校按照规定每年补充新图书,生均图书馆藏量、新增率实现逐年增长,全镇中小学图书拥有量达4.3万册,小学生均24册,初中生均36册。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我们认真执行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按条件、按职数配齐领导班子,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一是提升学校领导班子的管理水平。组织参加各类培训班,每月阅读一本教育专著,更新教育观念,提高班子治校能力。二是建立健全的领导班子管理制度。领导班子每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量化追踪,要求每位领导参与值日,每位班子成员任课,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8节,主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听课不少于22节,深入教学一线,服务教学。三是实行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对班子成员进行任期目标考核,并着眼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推进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建设。四是强化领导的表率作用。要求班子成员严格自律,廉洁奉公,求真务实,以高尚的师表凝聚人心,激励师生斗志,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首先是对教师加强法治教育。依法治校。通过每两周一次的政治学习经常性的重申文明执教、依法行使教师权利、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具体行为要求;我们引导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劳动法》等与教师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教师理顺享受教师权利和履行教师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二是完善制度,搭建平台,学校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本着“展教师青春风采,扬教师个性魅力,促教师后续动力,增学校发展后劲”的目的,由教导处牵头进行教师技能大赛活动,教研组长组织开展公开课,并评出语文、数学、综合一、二、三等奖,给予教师工作的肯定。同时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邀请教育专家来学校作专题讲座,拓宽教师视野,选派教师参加各类各项培训和到其它学校参观交流学习,提高教师技能。另一方面,组织教师课件制作比赛、多媒体教学比武、教学经验交流和教研组经验交流,每月开展教师展示课、优质课和教案评比活动,评选“教学能手”、“教坛新秀”等;举办“结对子”、“传、帮、带”、“赶、帮、超”、“星级教师评比”等活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水平。三是走教师专业成长之路,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理性思考,学会反思。大家知道,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法宝就是: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专家引领。使自己能在教室专业成长之路上
跑得更快更远。四是打造学习型的教师工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就应该具有良好的素质和深厚的知识。只有学习型的教师,才能不断充实自己,不断超越自我。为适应人类的知识快速增长和加速更新,教师不能再把单纯的知识传递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而应把形成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灵活的知识迁移的能力作为主要任务,教师对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关心应甚于对他们掌握知识结果的关心。去年我镇全体教师参与国培计划,成绩显著。三年来全镇受训教师达430人次。
(四)实施文化育人,凸显教育特色
自县教育局于2010年9月提出文化育人理念以来,全镇各校将其作为夯实教育强镇建设内涵质量的重要举措,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1.实施艺术教育。合水中学根据学校艺术师资较强实际,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目前,学校建立有合唱队、田径队、“杨帆文学社”、校园之声广播站、剪纸艺术兴趣小组、绘画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社团,各社团都配有指导老师,做到有计划的开展活动。学校每年举办一届艺术节、一次“元旦”文艺晚会,给广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个性得到发展。此外,定期开展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拔河等各种体育竞赛,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体育健康水平逐年提高。通过上述艺术文化活动开展,提升了师生艺术素养,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尤其是促进
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健康成长。
2.实施传统文化教育。合水中心小学根据当地崇文重教传统历史悠久实际,极力利用本地传统文化资源,落实文明礼仪教育。一是组织学习《弟子规》《客家家训》《客家谚语》等,用传统礼仪教育熏陶学生;二是根据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编印校本教材《合水中心小学礼仪手册》,成为每位新生或新学期开学的必修课;三是组织开展礼仪小标兵、礼仪小明星、礼仪小博士等评比活动,推动活动深入开展;四是充分依托本校12个社团开展文明礼仪从我做起系列实践活动;五是举办文明礼仪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不断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成效,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
3.推进学区教研。本镇中小学注重教育科研工作,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区教研,以研促教,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成效。如举办“同课异构”研讨活动、学区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优秀教师送课下校活动、校本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星级教师比武活动等等,通过学区系列活动提升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教师教研积极性大为提升,教研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尤其是中心小学,在参加县教育局举办的学科竞赛中,优秀率列全县乡镇首位。
(五)统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建设教育强镇必须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努力构建多形式、多层次的现代教育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我镇积极统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工作,努力构建现代和谐的、科学的全民教育体系。
1.科学发展幼儿教育。我镇在抓好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认
真贯彻《幼儿园管理条例》,促进幼儿教育发展。一是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发展需求,新建了1所镇中心幼儿园。二是将辖区另外2所幼儿园纳入镇中心小学统一管理,全部持证开办,各类场室、保教、体育、卫生、设施设备和图书馆藏量等严格按标准进行配置。三是不断推进规范化幼儿园建设,使镇内民办幼儿园规范化建设逐年得到提高。确保我镇幼教事业逐步走向了有序化、规范化的道路。通过努力,全镇学龄前儿童入园率达95%。
2.巩固义务教育成果。我镇党委、政府认真大力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一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内涵建设。落实家访制度,切实抓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工作,严禁开除学生,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从严抓好“防流控辍”工作。二是严格落实免除学杂费制度和困难学生“两免一补”工作,确保学生依法享受义务教育权利。三是积极开展助学活动,重点解决困难家庭子女读书费用问题,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四是积极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确保外来适龄儿童能够入学。由于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全镇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55%。
3.办好成人学校。我镇召开专题会进行部署,召集有关人员联合有关职能部门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协同县劳动保障部门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配合县科技、畜牧局成立立了农村果业、大棚种植、养殖等培训基地,通过培训,提高了劳动者素
质,增强了农民就业能力,帮助了一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4.广泛开展社区文化教育。我镇结合实际,以社区为依托,以提高村(居)民整体素质为宗旨,运用多种手段抓好社区教育。一是深化素质教育活动。我镇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抓手,深入开展卫生村、文明村的创建活动,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 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近年来,合水村、兴径村、珊坪村、金坑村相继被评为“文明村”、“卫生村”。二是完善镇、村两级文化基础设施,如“村村通广播”工程、“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为丰富群众文化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存在问题与努力方向
我镇在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与经济的发展仍不够协调平衡,学校的设施设备有待进一步完善,办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二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优化,高素质教师还不多,教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薄弱环节,我们将采取得力有效措施予以整改和提升:一是履行政府责任,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增加教师福利待遇,不断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二是依法治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立足本镇的实际,规范科学的管理,注重抓好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做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这两个阶段的衔接过渡工作,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促进教学质量上新台阶;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加强教育教学科研。进一步加大教育科研工作的力度,坚持以教研促教,以教研兴校,向科研要效益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我镇整体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自评结果
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我们进行了认真的自查自评。自评结果如下:政府责任得分64分,教育管理与素质教育得分31分,合计得分95分,且必达条件全部达标,已经达到省教育强镇的指标要求,谨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请给予督导验收。
和平县合水镇人民政府
二O一五年六月
第四篇:优化环境树形象 抓好服务促发展[定稿]
优化环境树形象 抓好服务促发展 市交通运输局提速增效跨越发展惠民生
市交通运输局纪委书记 曹谦
(2010年12月8日)
今年以来,市交通运输局以“创建高效的交通行政审批环境、规范的交通行政执法环境、便捷的交通出行环境、通达的公路通行环境、公信的交通政策环境、优质的机关服务环境”为工作目标,推出一系列服务新举措。为我市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一、务实创新,真抓实干,为加快全市发展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
“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运输厅的正确领导下,我市的交通运输行业创造了邢台历史上投资最大,项目最多,发展最快,成就最显著的时期。五年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49.5亿元,是“十五”投资(91.3亿元)的1.6倍。其中,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0亿元,建设里程264公里;一般干线公路(含高速连接线)完成投资18.5亿元,新改建348.16公里;农村公路完成投资21.5亿元,建设农村公路4970公里;干线公路养护完成投资15.7亿元,养护里程1096公里;运输设施建设完成投资6.7亿元,新(迁)建三级以上客运站16个,建成农村客运站点148个,候车亭434个,招呼牌1285个,建成邢台市好望角物流园、平乡县强久物流中心等一批大中型物流中心,为我市公路运输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010年预计完成交通建设投资5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我局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等市级以上荣誉480多项,其中国家级荣誉42项。可以说,我们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的各项目标任务。
截至目前,我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456公里,公路密度108公里/百平方公里,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7.8个、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9个百分点。建成高速公路3条(京港澳、青银、邢临高速),通车里程达301公里,在建高速公路3条(大广、邢汾、邢衡高速);国、省干线公路有107线、106线、邢和线、邢昔线等32条,“一城五星”十分钟交通圈基本形成;农村公路达1.1万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客车目标。全市初步形成了以“井”字形高速公路为主骨架,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
二、以人为本,履职践诺,努力实现行政提速服务提质
(一)围绕经济发展搞创建,优化交通发展环境。
1、积极服务经济发展。联合市优化办出台了《邢台市优化道路运输环境,规范治理超载超限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全市道路交通环境。坚持人性化执法,近期内对为重点企业运输生产原材料或产品的车辆,轻微超载的,不罚款、不卸载,教育后放行;严重超载的,依法从重处罚。实行重点企业热线联系制度,加强与重点企业和运输业户的联系与沟通,提高服务质量。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惠民生”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推
出了交通服务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的10项新举措,帮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涉及交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2、深入开展“企业评部门活动”。按照年初工作部署,将“企业评部门”活动列入重要议程,融入具体工作。建立了与企业定期联系机制,通过登门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和遇到的涉及交通方面的问题,加大帮扶力度,为企业排忧解难,用优质服务赢得企业的理解和支持;在交通运输系统内继续开展“民主评议处(公司)”活动,彻底解决各单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等“中梗阻”现象和妨碍和制约交通发展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转变作风,提高执法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交通发展环境,树立交通运输系统良好的社会形象。
3、建立务实高效服务机制。在交通各基层窗口单位普遍实行大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为车主业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积极实施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量化工作,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标准516项,进一步提高工作效能,优化服务意识。扎实推进网上审批,确定9项交通行政许可事项及部分便民服务项目进驻市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对进驻的项目科学合理确定许可流程,进一步优化审批程序,缩短办事时限。按要求与市政府内网联入,实行网上受理、网上办理、限时办结、实时监督,实现了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全覆盖。
(二)围绕服务群众搞创建,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
1、严格落实惠农政策,真心实意服务“三农”。在麦收期间,在邢临高速公路收费站和国省公路收费站开辟“收割机
专用通道”,安排收割机免费快速通过,并为南下“麦客”提供日常药品、维修工具、饮用水和地图指引等服务,确保来自河北、山西、甘肃等地的“麦客”顺利过境南下参加麦收。同时,认真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不扣车、不罚款、不卸载,并减免部分通行费,优先放行。共减免通行费265万元。
2、深入开展“做好事、办实事、构建和谐交通”活动。为提升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水平,我局在全系统持续深入开展了“做好事、办实事、构建和谐交通”活动,全心全意做好事,热情服务办实事,执政为民树形象,立足岗位作贡献。在国省干线公路设立12个便民服务站,免费为过往车户提供信息、饮水、急救等服务。同时,踊跃开展 “救助困难职工爱心一日捐”、“博爱一日捐”募捐活动和在高考期间组织出租车、公交车“高考生免费车”迎高考活动。与邢台广播电台联合开播了《邢台交通》栏目,为群众出行提供路况信息、政策咨询、交通信息等服务,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司机朋友的交口称赞。
3、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我局加强对交通建设中征地拆迁补偿费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监督检查,确保不拖欠农民征地拆迁补偿费,不拖欠农民工工资,努力构建“和谐交通”。进一步整顿和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垄断经营、黑车运营、倒客宰客等违法及各种不规范经营行为,维护了合法经营者和乘客的正当权益。坚持不懈的狠抓治理公路“三乱”工作,进
一步巩固和扩大治理公路“三乱”成果。健全和完善治理公路“三乱”监督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加大巡查和暗访力度,始终保持高压态势,未出现一起公路“三乱”问题。
(三)围绕规范管理搞创建,树立良好交通形象。
1、加强党风廉政教育,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坚持“惩防并举,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把强化宣传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深入开展交通廉政大讲堂活动,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通过电视电话设备组织全系统交通干部职工观看廉政片、聘请市纪委领导现场授课等形式,对干部职工进行廉政教育。制发了《邢台交通运输系统学习贯彻<廉政准则>实施意见》,并坚持把学习《廉政准则》与创先争优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对照《廉政准则》,检查自己在廉洁从政方面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制订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2、加强交通执收执法人员教育。集中三个多月时间,在全系统开展了一次以纪律作风整顿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活动,查摆和纠正交通干部队伍在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依法行政、廉洁从政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和法纪防线。在全体交通执收执法人员中集中开展思想道德信念教育、依法行政法制教育、文明服务作风教育、严以律己廉政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交通执收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收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
3、加强内部监管、社会监督,完善受理举报机制。在全系统各基层站和窗口单位设置公示牌,公开各项政策规定,利用各种媒体向社会公布投诉举报电话和向社会公开承诺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安排专人负责24小时接听、处理投诉举报电话,今年以来受理投诉电话59起,全部予以答复。组织人员进行经常性明察暗访,有力地预防了交通人员违法违纪和公路“三乱”现象的发生,全年明察暗访里程超930多公里,对暗访发现的文明用语不够规范、着装不整等违规违纪行为,按规定对当事人进行了严肃处理。
三、解放思想,加大力度,进一步加快交通发展步伐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我市交通运输事业充满希望、加快发展的关键一年。2011年交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厅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市”总目标,认真落实“十八字”交通总体要求,继续推进“东出西联”运输大通道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干线公路为纽带,以农村公路为基础的交通网络,打造冀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谱写交通发展新篇章。全年计划安排交通建设投资7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大广高速公路附属工程完工,邢汾、邢衡、京港澳高速公路建设进入施工高潮;干线公路新改建——加快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白马河桥、南郝线北杨家楼至山口段改建工程和隆尧东方食品城至大 6
曹庄管理区等一般干线续建项目完工,加快干线新改建前期工作进度,力争邢清线、国道308线、南北大道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农村公路建设——重点以县乡村道路改造和危桥改造任务为中心,加大通村油路密度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公路养护与管理——进一步加强规范公路养护工作,同时加大治超力度,维护路产路权,确保干线公路畅、洁、绿、美,农村公路继续推进市场化养护运作及养护示范县达标活动,逐步实现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规范化、标准化;运输站场建设——完成巨鹿、威县、沙河、广宗、平乡等县级汽车站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同时抓好运输市场管理、交通规费征收、交通融资、行业文明建设、安全生产等项工作。
重点抓好以下10项工作:
1、加快交通项目建设,打造冀南综合交通运输枢纽。
2、加强养护工作,提高公路通达能力。
3、发挥路网功能,最大限度提高交通运输效能。
4、加强政策宣传,优化治超工作环境。
5、严格制度,切实加强交通各项管理工作。
6、大力实施科技兴交,增强交通发展动力。
7、加快改革步伐,激发交通发展活力。
8、培育交通文化,为快速发展的交通建设营造良好氛围。
9、加强廉政建设,为交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10、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为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七日
第五篇:优化设置强功能 组织联动促发展
优化设置强功能
组织联动促发展
澜沧县委
【概况】
澜沧县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地处西双版纳、临沧、普洱3州(市)交汇处,县域面积880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0万,境内居住着拉祜、佤、哈尼、彝、傣等20多个少数民族,是云南省25个边境县之一,县境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80.563公里。全县共有25个党委,40个党总支,549个党支部。全县共有党员13986名(农村党员8780名),少数民族党员10129名,占党员总数的72.42%;党员总数占全县人口的2.88%。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澜沧县基层党建工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为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下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澜沧县坚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推手,认真研究新情况,牢牢把握新特点,全面落实省委加强基层党建“八抓”工作任务,紧紧围绕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的目标要求,以改革的精神大胆探索,不断完善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突出重点,整体推进,边疆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亮点】
一、形式多样,强化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
按照有利于党员教育管理、有利于党员开展活动、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的原则,根据村寨实际,采取“村企联建”等方式,灵活设置基层党组织。坚持从组织规模、党员人数、构成差别的实际出发,采取“建、挂、联”三种形式,从动态中寻求党组织设置的最佳切入点。建,即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自然寨,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党组织;挂,即对规模较小、仅有个别党员的自然寨,把党员挂靠到附近村寨组建联合党支部,让其过正常组织生活;联,即对同一区域内暂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条件但行业、产业相同或相近的几个单位,将其联合起来组建党组织,采取“支部+协会”模式组建“产业党支部”。另外,按行业、产业等“功能型”及党员特长情况灵活设立党小组,为不同类型、专长各异的党员找到了事业的凝聚点和作用发挥的切入点。如:上允镇下允村党总支部下设的党小组中,由种菜大户党员等组成“种植党小组和运输服务党小组”;由离退休老干部和议事能力较强的党员组成“参政议政党小组”;由政策观念强、善于学习、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党员组成“政策宣教党小组”;由懂技术、会经营的党员组成“双培双带党小组”;由懂法律、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党员组成“治安普法党小组”;由办事公道、群众基础好的党员组成“民事调解党小组”;由头脑灵活、资金充足的党员组成“市场信息党小组”。使党组织的活动自发地与产业化生产经营实际相结合、党员之间通过相互交流致富经验,分析掌握市场行情,探讨产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农村的生产要素,实现了农村党建和经济工作的良性互动。
二、完善机制,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断加强各种机制建设,建立“功能型”党支部发挥作用的长效机制。指定了村级党总支工作责任制度、党总支议事原则、党建工作例会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着力解决党支部书记发展和待遇问题,加大从党支部书记中选拔后备干部的力度,建立党支部书记人才库和推荐机制,营造“干好有希望,退下来有保障”的用人氛围;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和县财政给予一定报酬,从2009年起,县财政将拿出200万元为村党组织科技扶贫员、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等增加报酬。针对新设立的村党支部存在的学习无计划、教育无目标、活动无场所、经费无保障、管理无机制、工作无成效的“六无”问题,以村党支部阵地建设为突破口,在东岗、上允等乡(镇)的村党支部设立“党员活动中心户”120户。在“中心户”的创建和管理过程中,推行“四联动”,即:县委统筹部署考核、县属单位捐送书籍、乡(镇)党委组织创建、村级党组织妥善管理使用,“中心户”设备配发采用县级和乡(镇)各负责40%,“中心户”负责20
%,做到了机构不散、管理不乱、教育不松、活动不断、设施不缺。自设立“党员活动中心户”以来,农村党组织阵地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党员干部教育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管理轨道,为更好地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搭建了平台。
三、创新载体,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针对农村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缺少有效载体的问题,通过量才分类、设岗定责等方式,将农村党员设为政策法律宣传岗、村务参谋岗、治安防范岗、科技示范岗、扶贫帮困岗、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岗等4大类18个岗位,通过党组织设置调整,带动全县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工作,20个乡(镇)党委对5644名农村无职务党员进行设岗定责,上岗党员3686名,上岗率为65.31%。把党员活动创造性融入生产经营,既充实了党员活动的内容,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更好地适应了当前农村市场经济和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如:勐朗镇城子小组女党员王成兰定在科技示范岗,在她的带领下,城子小组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科学养猪和发展种植业,杂交稻亩产比常规稻增产40%至50%,猪的育肥率由1年半减为6-8个月左右。以党小组为纽带,通过党员“1+2”帮联活动,加大了帮带培养的力度和学习交流的机会,既在致富能人中培养发展了党员,加大了扶贫帮困的力度,同时还培养扶持了一批新的致富典型,在党员致富能人中培养了一批后备干部队,形成“双培、双带”的良性互动机制。2009年以来,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从致富能人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802名,发展新党员528名,在群众中培养各类致富典型251户,把830名党员培养成为致富能手,把200名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建立“党员培训卡”、“党员便民服务卡”、“党员结对帮扶卡”、“党员目标责任卡”、“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卡”、“一帮一发展党员卡”,架起了党员与群众的“连心桥”。积极开展“四个联系”、“三个帮扶”和“支部联线手拉手”活动,即:机关党组织联系扶贫挂钩点党组织、机关党组织联系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党组织、机关党组织联系边境一线农村党员、富裕党员联系困难党员;县级单位和正科任实职领导干部帮扶挂钩村、县级单位和副科任实职领导干部分别帮扶村民小组、县级单位和部门一般党员帮扶到挂钩户、“一对一”指定机关支部与农村新调整改设党支部手拉手,通过组织联网、阵地联建、党员联动、活动联谊、发展联姻、实事联办,实现共炼党性、共建队伍、共促发展、共助互帮。积极帮助扶贫对象想办法、出主意、找项目、教技术,提高困难户自我造血功能,各单位都建立扶贫挂钩档案。全县党员干部与困难党员和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4754对。
【启示】
澜沧县改进了党组织设置形式,理顺了农村基层各种组织的关系,建立了一个纵横交错、比较完善、隶属关系清楚、能覆盖各个层面的党组织和党员管理网络体系,使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和学习,都能找到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增加广大党员互相交流沟通的机会,履行党员义务,享受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同时,党支部能及时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加强对广大党员群众的组织、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充分汲取群众智慧,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