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马克思有感五篇

时间:2019-05-12 02:5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读马克思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读马克思有感》。

第一篇:重读马克思有感

重读马克思有感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高举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我们在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体系下不断发展,如今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准确的说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仅仅停留在高中政治哲学课的水平上。每当听到马克思主义,总觉得它是一个符号,被加以行政色彩的标志。现在有幸能够读《重读马克思》一书,感觉受益匪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自己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被用于领导中国人民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的精神“圣经”,一直在我心中感觉它只是适用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方针。“政治”这个红色的词汇在它身上加以了很深的烙印,他在我心中也是红黄相间的颜色。然而,换个思维,他可以作为人类社会的指导方针,它必然有着它的完备的体系,有着可以解放人类的大智慧。抱着这种态度,我开始尝试着读这本书。这是我第一次潜心读哲学书,读书时我进行了边读边记边感受,最后进行了感受的总结。希望尽可能表达自己对马克思先生和这本书的尊重。

边读边记边感受:

在“写在前面的话”中,作者以读者的角度介绍了马克思这位伟人的核心思想——人道主义。马克思是一个西方人,但是他没有西方人的傲慢与偏见,马克思是与压迫民族真正的朋友。是的,在众多大哲学家中,只有马克思我们最近,正因如此他的思想才可以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扎根,深深地植入每个人的心里。近代的中国,西方科技的进步大大超越了闭关锁国的中国。中国人在面临侵略的压力时不得不向西方人学习,但是又放不下我们的自尊。所以这时马克思主义悄悄地走进了中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但是西方的人道主义强调的之人的自由。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认得心中强调的是个人。而中国哲学,在我看来,受儒家学派的影响,中国人的哲学强调的是“入世”,“中庸”之道。中西方思维有着很大的差异,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却在中国发扬光大,这足以看出它其中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智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应该是“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而得来的。马克思将虚无的“人”定位在了广大的基层劳动,工人,妇女身上,认为只有他们得到利益和自由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否者会沦为一种欺骗。确实如此,在中国,广大的人民都是最基层的劳动生产者,只有广大的劳动生产者得到满足,这个社会才会得到满足,才会建成一个和谐,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他在自由文化中通过不断地进行批判超越,达到了一种既有现代理论高度又非常务实的新人道主,他称之为“共产主义”。马克思后来又关注了东方社会,并对比分析建立了现代人道主义。这是最令我钦佩的,一名西方的哲学家可以抛开西方人的束缚,甚至着眼于地球的另一面人们的生活,这种心系全天下的胸怀帮助他去发现人类社会文明最平等的哲学。只有着眼于全面,才能得到最本质的真理。

马克思并不是出身于贵族。他的父亲是一名律师,可他的父亲是是一位有教养的开明人士很早就摆脱了狭隘的限制重重的犹太教束缚,受到人们的尊敬。这种气质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给他内心播下了自由的种子。另外一名对马克思有着很大精神影响的是他的岳父。同样的,他的岳父也是一名具有崇高开明的精神品质,并有着优良的教养。和他父亲不同的是他是一名显赫的贵族,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开明是多么的可贵。从他身上,马克思汲取到了学校没有的精神食粮,并与他的女儿私自定下婚约。他的父亲很烦恼于这份在传统礼教认为是“不应该”的婚约,但他的岳父认可了他。马克思受他的影响极大,在他的著作中就可见一斑。马克思受以上两个人的影响,在精神上始终不懈的追求“自由”,这也就是西方哲学的核心。为他后来在哲学上的研究奠定下了基础,自由的种子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深根,并依靠马克思的智慧成长到了新的高度。在初中阶段,马克思节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在他的中学毕业考试时所写文章《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少年马克思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由”在人生活中的影响。开始理解到了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张力。这种善于思考的心灵在如此年少的人身上就开始发光是多么的可贵。想想现在初中时的人们,大多没有自己的思考,无垠的题目是他们无法逃离的苦海,更不要说对哲学的思考了。马克思在大学阶段就读于柏林大学,起初他学习的是法学。后来法律系教授爱德华甘斯的影响(这位教授是黑格尔忠实的学习生),他开始研究哲学。在大学期间,马克思把自己全部的身心投身于学习和追求真理的斗争中去了。他潜心研究黑格尔哲学,并且加入了“搏击俱乐部”(他批判的思维的源泉)。在这段期间,他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下了大功夫,并且学会了用批判的眼光去学习。这对于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带着批判的眼光去追求,才不会盲从于先前伟人的思想。正是因为马克思用批判的方式研究黑格尔哲学,才展现出黑格尔哲学对全世界人民的解放的重要性。黑格尔拥有着超乎常人的哲学天赋。他用一种深刻的思想和历史感把所有这些知识贯穿和统一起来构筑一个巨大的体系。马克思在大学期间的研究,一直致力于发现这份巨大的宝藏,为他后来的追求真理的过程集聚了巨大的力量。他的大学毕业论文不是关于自己研究几年的黑格尔,而是伊璧鸠鲁。他发现了这位伟人不是西方社会所描述的“抄袭得来的哲学”,而又他这整的意义。能够发现这一切的马克思正是因为他用批判的眼光去评判。这里就看到了学习固然重要但是批判是必不可少的。现在的大学生,在我看来大多缺少批判的精神,没有人愿意停下追求物质的脚步去思考,只有思考才可以批判,同时只有批判才可以建立自己的思考。

有了对马克思的大概了解,作者开始阐述自由和共产主义。马克思一直以来是以自由为主题研究哲学的,而这一切对“共产主义”的诞生有什么作用呢?因为他经历了这样的批判和具体历史理解的过程。马克思在大学毕业时已经装备了从古希腊哲学到黑格尔哲学的知识作为武器,开始追求真理。他的目标是——全人类的解放。显然他的知识和目标是不匹配的。黑格尔哲学对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有着缺陷和错误。马克思必须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进行多层次的批判和自我批判来完成他的目标。很难想象一个大学刚毕业的人就可以用这么深刻的认识和对目标实现过程准确的判断。而这条批判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马克思只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当时的哲学家对自由抗争的对手一般是宗教,马克思批判过宗教但是更愿意直接进行对政治的批判斗争中。“政治”这个词汇在一个刚毕业的人心中是遥不可及的,但是马克思却愿意去接触甚至去批判,马克思有着超越同龄人的思想和抗争意识。马克思很快就作为自由撰稿人开始了他对自由的抗争。他开始批判当时的政治有关的报告。很难想象他有多么大的气魄。这些事情在现在的中国根本无法想象。他的这些鲜明犀利的批判,比起那些自由主义的庸人,包括大多数青年黑格尔分子在内整整高出一头。这事是一个开端,马克思一直进行着这样的实际斗争。在这期间,他比以前有了更多的知识,在它看来自由不再是抽象的空洞的真理,而是和不同人相关的实际利益。他已经开始讨厌空话,所以即使这种不正确的以论,他也认为远远优于空谈的自由。马克思开始为农民和穷人开始申辩,并且认识到他们是实现人道主义的主体。虽然他没有明确的言论为农民和穷人申辩,但是他的彻底的人道主义已经明确的站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边。马克思开始要维护穷人的利益,他认为包括穷人在内的一切人拥有对自然的权利和义务,这才是真正的人道主义,真正的人的自由。共产主义已经在此时在马克思的心中发芽。在我看来这一切都源于马克思的批判。同样是对自由的追求,先前的哲学家并不关注实体的“人”,而是一种使用空洞的“人”的概念,这使得“自由”一词也停留在虚无的真理中,它并不存在于真正的现实中。如果人们之后一个东西并不存在与现实中,那么怎么会为之斗争呢?那么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也将是空谈。马克思以批判的思维去实际的斗争。他聚焦于穷人,认为穷人在内的全部人类都值得解放。他们的利益都值得保护,这是对传统礼教的冲击。只有认识到真正的“人”的“自由”才可能发现“自由”的真理。在他经历了《莱茵报》的斗争之后,对直到黑格尔为止的德国哲学的优点和错误都有了更深切的体会。因此,他必须对黑格尔哲学,首先是他的法哲学进行批判。但是,这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单纯的理论上的工作,而只是为了弄清人类解放的目标和真实道路。他开始研究法学革命史和费尔巴哈的哲学并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他开始对国家,政治,人民进行研究。认清了国家不是神圣的,人民也不是被操纵的工具。他揭露了市民社会中这种所谓的人的自由的普遍性是假象,确立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真实含义。他对“全人类的解放”的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弄清了“人类的解放”和“人类的自由”的真正含一种,他开始着手于系统的阐述这个目标本身。也就是解释这个目标,并为之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教会了我们研究真理的过程。首先要明确目标,弄清目标的含义,之后要解释目标,建立一个体系。马克思对人进行了最深层次的抽象。对人的抽象研究决不是抽象的人道主义。他从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入手,进而提出哲学问题——关于人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发现原有的古典经济学对于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是否应当会获得财富方面存在矛盾,有些人认为工人——唯一提供价值创造财富的源泉的人,应当获得全部利润。马克思就此问题发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三分离(私有制)是有问题的。他认为这是后加的,最起码需要证明,不能称之为前提。因此他所批判的不是国民经济学的框架而是它的前提。这告诉我们,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往往比问题的答案更重要。因为答案是跟随问题而来的,而提出问题需要带有自己的思考和批判。马克思开始用异化的方法开始分析。首先他分析了工人。他发现劳动者被自己劳动生产的对象所奴役,这就是异化。同理这种异化关系也发生在工人和自然界之间。这里在我看来,这相当于“反作用”,生产的越多就会使人的劳动报酬越廉价。劳动本身也存在异化,人们的劳动本来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活动,现在变为被压迫的活动。在西方人眼中,人之为人的划分为人是自由的,是追求自由的。但人之为人最基本的特点是“劳动”,是“劳动”使人变为了人。由此马克思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结论:阶级关系、私有财产、三分离原是人类异化劳动的产品和结果。争取人的解放的斗争,就不应仅仅是同异化结果的斗争,而必须是同它的根源和结果一起进行的斗争。这里,跳出异化劳动的框架,真正从人的立场,人的劳动本来的意义的立场看问题,揭示异化劳动本身及其根源,才是能够给人的解放提供光明的唯一办法。这一切奠定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其核心就是恢复已经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不等同于“人类的解放”,人类的解放是为了让人真正的获得自由。所以,人类的解放涵盖了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感受总结: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有自由的种子,经过他不断的追求真理,那么这颗种子一定会盛开出最智慧的花朵。马克思,一个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本书并没有围绕他的主要成果进行展开,而是以少年马克思为核心进行叙述。这样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家庭,看到他的成长,最后看到他的成果。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经历,思想对我们有很大的启迪。一个人不会注定成功的,但是成功是又注定条件的。但是人可以有不同的成功。马克思,一个追求全人类解放的先驱,一个哲学家。他的成功在于“自由”。回顾马克思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小的时候,由于家庭的原因“自由”便在他的心中扎了根。我们不可以选择家庭,所以不同的家庭往往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很远,它决定了你的一声。马克思很小便开始追求“自由”,从初中开始。这对我们来说很难理解,回想我们初中时候还没有世界观的形成,更别说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对自由的思考,哲学上的思考。如果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比同龄人“觉醒”,这样才可以定下人生的轨迹。一定上路不要害怕荆棘。马克思读的大学起初是法学,但是他从小就有对“自由”的追求,追人类真理的憧憬。所以他义无反顾的主修了哲学。并且潜心钻研,沉下心来用三年的时间研究黑格尔哲学,并且和志同者一起上路,加入搏击俱乐部一起辩证思考。最后要为自己的事业付出实践!只有实践才能检验真理,只要将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一项事业中去,不给自己留退路,才可以成功。马克思就这样悟出来全人类解放的真理,一种超越狭义人道主义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为了区别自己的人道主义和原有的狭义取名为“共产主义”。他的贡献最主要是将“人”聚焦,将“自由”重新定义。马克思,以为哲学上的大家,为当今的中国乃至全人类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他的一生,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第二篇:读《重读马克思,人的解放》有感

论马克思自由理念在现代中国的实现

201031183

5广告10李燕雯

读完《论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脑海里不停浮现的是“自由”二字。自由是每个人向往拥有的东西,是我们的先辈用汗水和鲜血拼命争取的东西。但可能历史等原因,自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那么“珍贵”和“重要”。但在西方人的字典里,自由是比他们性命更重要,深入骨髓的东西。马克思的自由观与西方传统的自由观有差别也有联系。他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种自由如何在现代的中国实现,则要考虑很多现实的因素。自由是建立在很多方条件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

马克思的自由观不同于旧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 旧的机械唯物主义自由观认为只有主体服从于客观规律才能获得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人的内在本质。马克思把主体与自由结合在一起, 确立了主体与自由的实现的中介, 指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 并且从阶级的角度出发去理解自由,从而找到了通往自由的道路。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有着丰沛的思想来源,这就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空想社会主义学说。近代以来,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作为并存的两大主要社会思潮相激相荡,分别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未来价值取向。然而,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并非格格不入,而是有所契合。自由主义为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张目,它以人的自由为本原,反对专制暴政,主张个人的自由发展并且开启了崭新的人权时代。而马克思的自由理论在尊重人权以及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所预设的价值并无二致。

“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有它得以萌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以古典自由主义为立国之本的时代,也是经济、政治不平等引起的阶级矛盾、社会矛盾最为激烈的时代。被称为体现理性与自由,将给人类带来福音的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却是无尽的苦难。在经济方面,其时的英国、法国和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几近完成,大工业在生产各部门普遍建立。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迅速发展也使其固有的生产社会性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经济危机连续不断且波及到愈来愈多的国家,到1847 年为止已演变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社会生产力遭受巨大破坏的同时劳动人民也饱尝苦果。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个人完全服务于资本运作的需要,个人自由即是受剥削的自由。

马克思的自由思想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思想遗产,把“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从历史中剥离出来,置于当下的社会现实之中加以考察,仍然具有

很强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存续力之所在。每个个体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在所有向度上进行空前的实践和创造,个体的交互影响又使每个人的积累成为对社会潜在有用的宝贵资源,资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威胁,从而不断改善整体的生存状态。因此,个人的自由发展具有个人、社会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价值。完全的个人自由和个性的发挥既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思想的理论预设立基于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前提。

在中国“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怎么才能可能,这不仅仅涉及到经济体制的完善问题,还是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走向、文化价值以及社会正义问题。具体地说即是,自由之条件的重构必须依赖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因此,走向自由的途径在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教育文化,实现政治社会化以及社会公正。

在经济方面,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就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与此同时,我们应该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基本上完成资源配置由市场调剂的历史性转型。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与个人自由之间有着天生的契合关系。市场制度的作用在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不必追求统一的目标,而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和价值去安排自己的生活目标。同时,市场制度作为超越个人的信息收集制度,使“分立的个人知识”得到有效的利用,不断扩大参与协作的社会成员之间在天赋、技能和趣味上的差异,从而促进一个多样化世界的形成,使得“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形成一种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如哈耶克所言,自由如此重要乃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个人将如何使用自由。“我们对自由的坚信,并不是以我们可以预见其在特定情势中的结果为依据的,而是以这样一个信念为基础的,即从总体观之,自由将释放出更多的力量,而其所达致的结果一定是利大于弊。”

在政治方面,要建立宪政的国家制度。宪政制度规定了政治权力的具体运作。根本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尽量缩小政府权力的范围,对政府的权力进行严格的限制。宪法及其相关法律的正当性是宪政的前提,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法则,任何政府官员和公民都必须依法行事。宪政给国家的权力规定了明确固定的界限,这就是保障生命、财产、自由等个人权利。个人不受阻挠地行使这些权利,并能够以这些权利对抗政府。这样,就为个人保留了独立性、影响力和独创精神。

在文化方面,马克思恩格斯在不同场合多次阐述了“两种生产”的规律。“在人类历史上除了物质资料特别是财富的生产之外,还有人自身的生产,如教育、文化艺术领域的生产等等。”在马克思看来,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人的自然存在所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自由时间的运用,自由时间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人们运用自由时间去接受全面的教育和训练,不断增强主体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升自己的文化境界。诚如恩格斯所言,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

在社会方面,必须把人的自由发展观念与社会平等、社会公正和正义原则结合起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在最低限度上保障和维护公平,也就是说要让这种差距处于适当的限度之内,否则将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因此我们在始终支持和鼓励私营经济合理发展的同时,必须积极探索对剥削和贫富悬殊加以正确引导和调控的新思路。国家杠杆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在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市场秩序的同时,加快个人收入分配立法工作的进度。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对合法的高收入者征收累进个人所得税。对以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者,要给予必要的制裁和处罚。与此同时,限制过分按资分配、以权谋私等现象的泛滥。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并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只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做好了必要保障,自由之精神才能水到渠成。

第三篇:重读“老三篇”有感范文

重读“老三篇”重有感

读“老三篇”,思想重又被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默默无闻、不怕牺牲、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精神所感动。《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每文章都语言朴实,通俗易懂,但每篇都一再向我们诠释了一个道理,都就是:我们共产党人之所以有不竭的精神动力,是因为我们党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人民,我们党革命的靠山是人民,我取得革命胜利有根本原因是切实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历史已然过去,进入新时期,我们党仍然凭借着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领导着人民群众战胜了无数的困难险阻,朝着习总书记提出的伟大“中国梦”奋勇前进。“中国梦”就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毋庸置疑,要实现“中国梦”,我依然须抓住我实现事业的最主要的依靠力量和最根本的奋斗目标——人民群众。我们来自群众,我们依靠群众,我们服务群众,“群众”观点始终是我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思想观点,最朴实的人生观。这也是我们在新时期做好工作,完成好任务,实现“梦想”的最根本的思想基础。作为安吉人,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幸福安吉”的梦,而实现这个梦想,同样必须确保这种“群众”观点牢不可破。

“幸福安吉”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目的就是方向,方向正确,才有前进的动力。把服务群众作为我们事业方向,不仅正确而且崇高,更赋于我们不竭的动力。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富裕、美丽、幸福安吉,就是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建成美丽的生活家园,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富裕、美丽、幸福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群众满意。富裕、美丽是物质方面的要求,幸福则是满意度的考量,是精神方面的评价。体现了我们在服务群众标准上的更高追求。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警醒自律,从方方面面加强认识,提高要求。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服务的能力。要不断改进作风,提高服务的水平。不仅要在工作中杜绝“庸、懒、散、奢”的情况,更要切实把服务群众内化为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外化为工作作风和具体行动。

实现“幸福安吉”依靠的是人民群众。有了梦想,还需要践行。“幸福梦想”关键在于奋斗创业,而奋斗创业需要全县人民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只有积极动员群众,紧密依靠群众,使群众理解我们所思、所想、所做,理解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意义,真正得到群众的支持,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的突破,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最美丽乡村”的目标之所以能成为现实,就是因为它的成果是群众所需求的,措施是群众所支持的,过程是群众所参与的。在美丽乡村基础上要实现“幸福梦”,同样需要依靠群众做好我们每一阶段的工作。当前我县“三个安吉” 建设、“三改一拆”等很多工作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力。但只要我们的出发点是为群众,我们紧紧的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

“幸福安吉”的发民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成果由人民群众共享是我们目标的最终体现。“三个安吉”建设最终是为了满足群众需求,让群众安居乐业。“美丽乡村”创建就是将发展成果向乡村转移,并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不仅如此,我们还要着力改善民生,要进一步健全养老、医疗、求学、就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成果,享受幸福。

重读“老三篇”,想到的是人民群众是我们奋斗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事业的基石。任何时期的共产党人,都应当深悟我们党理论的精髓,找准定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工作的进步。

第四篇:重读道德经有感

《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老子所写,为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韵文哲理诗体。

老子在《道德经》第十二章讲道:“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在老子看来,生活腐败有害身体健康!他认为,过分追求色彩的艳丽,使人眼花缭乱,最后必定视力变差;过分追求声音的美妙,最后必定使人听觉失灵;过分追求味道的鲜美,经常吃丰盛的食物,使人食不知味;过分纵情玩乐,使人心神放荡,魂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珠宝,最后使人行为不轨,身败名裂。因此,圣人善于取舍,务实不务虚,但求吃饱肚子而不追逐视野声色之娱,摒弃物欲的诱惑,保持安定知足的生活方式。

老子在这段论述中强调欲望对人的危害,告诫人们那不是真正的享受,而是在糟蹋自己的身心健康!宁取质朴宁静,不求奢侈豪华。他提倡崇俭节欲,主张清心寡欲。告诉人们要修炼自己的心境,丰富自己的学识,放弃不良的生活习惯,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为充满诱惑的外界事物所左右。提醒大家要明白自己身上的神圣使命是什么,做到有思想、有理想、有志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都不能迷失自己的方向。

对于这一章,人们普遍认为老子是针对奴隶主、贵族贪欲奢侈、纵情声色而写的,是揭露和劝诫,也是严正警告。老子生活的时代,正处于新旧制度交替、社会动荡不安之际,奴隶主、贵族生活日趋腐朽。他目睹了上层社会的生活状况,因而认为社会的正常生活应当是为“腹”而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但求安饱,不求纵情声色之娱。在此,老子所反对的腐朽生活,并不是普通劳动民众的,因为“五色”、“五味”、“五声”、打猎游戏、珍贵物品并不是一般劳动者可以拥有的,而是贵族生活的组成部分。他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

当然,人非圣贤,总不免会有一些占有欲和私念,但有得必有失,只有当我们正确处理好得与失的关系,方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人的喜好、生活习惯、价值取向,会决定人们行为的结果,决定人们的健康状态和精神风貌。老子在此只是列举了几个乱人心智的行为,其实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过分崇尚纸醉金迷,过度追求灯红酒绿,容易令人贪婪成性、丧失理性、行为失常,那不是享受,是在毒害自己。权力也好,金钱也罢,问题的关键是要能够控制住欲望,不要为外界的诱惑所动。老子的这段论述众所周知,人们总是用这段话来警示自己、告诫他人。

第五篇:重读“老三篇”有感

重读“老三篇”感

“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凝结着上一代人抹不去的情怀,成为那一代人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老三篇”中为人民服务、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思想焕发的无穷活力。重读“老三篇”,掩卷深思,无论是张思德、白求恩,还是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钱学森、杨善洲……,他们都有着共产党员的本色特质:平凡而伟大的精神。正因为如此,在炮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创造了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征程上,他们夙兴夜寐、开拓进取,创造了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以及汶川抗灾救灾精神和重建奇迹。平凡创造伟大,这里面无处不闪现着一个又一个平凡而普通共产党员的身影,他们正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那种“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在当前倡导弘扬“红色文化”的同时,再读“老三篇”,从中使我感悟共产党员应具有的平凡而伟大的精神,使之转化为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追求、一种品格。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切实担当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的历史重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敢于同错误思想作不疲倦的斗争,不管形势任务怎么变化,始终保持头脑的清醒,用实际行动书写对党对人民的忠诚,展现新时期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时时以一名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勤政为民的责任意识,以奋力拼搏、奋勇争先、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率先垂范,尽职尽责,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以服务群众为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基层党员来自基层、工作在最前沿、直接面对群众的优势,处处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努力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把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使群众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温暖。

“十二五”规划刚刚开始,已从新的战略高度、新的历史起点明确了新一轮发展目标。在向新的奋斗目标进军中,面对国际环境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面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交织,面对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困难阻力,广大党员带头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化压力为动力,转危机为契机,埋头苦干、锲而不舍,排除万难、不懈奋斗,争创新的业绩,夺取新的胜利。

下载重读马克思有感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读马克思有感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重读《鱼鳞》有感(最终定稿)

    重读《鱼鳞》有感 技艺高超的吉他手需要一个完美的拨片,对他倾慕已久的金鱼将自己的鳞片一一献出,自己却在疼痛中死去,为的仅仅就是一曲曲无与伦比的歌声与他那满足的笑容„„......

    重读《边城》有感(大全)

    隐伏的悲痛, 谁解其中味 ——重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读罢《边城》,合卷掩眸,再次沿着这条响彻千年带着楚戈般古旧与悠远的沅水,溯源至从文先生笔下的凤凰古城,任思绪如袅袅炊烟......

    重读《党章》有感

    第三教工党支部 王晓春最近,我重新认真地阅读了党章,通过进一步学习,对党员的权利和义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入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保持党员的......

    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重读《古文观止》有感上师范的时候就读过《古文观止》这本书,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自己学好文言文,里面所选文章的篇章结构、文言语法,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时......

    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感

    重读《共产党宣言》有感“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在灾难深重的中国近代,有识之士在救亡图存的道路选择上,面临着这位古代男子的困境:逆流追逐,征途漫漫无尽;顺流......

    重读《围城》有感

    重读《围城》有感(一)钟丽小编寄语:炎炎夏日,夜晚闷热的也让人无法入眠,在夜灯下,泡一壶清茶读上一本书也是一种享受。钟丽毕业于始兴中学,现就读于佛山科技技术学院一年级,法学专业......

    重读《羊脂球》有感

    英雄莫问出处——重读《羊脂球》有感刘佳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少不更事时,......

    重读鲁迅有感

    重读鲁迅有感永娟闲话所谓经典常读常新,假期重读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对此感触颇深。一直以来,我们重视的都是鲁迅作品的思想:他对旧社会、旧制度的批判啦,他对国民性的揭示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