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大全5篇)

时间:2019-05-12 02:30: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第一篇: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

----以甘肃陇南市××村为例

内容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却愈发加重,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转型期的必然现象,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就通过对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产生背景及原因、西北贫困地区留守老人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并进行探讨。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留守老人;双重留守

一、选题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更是日新月异。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步伐的加快,消费水平不断上升,计划生育国策的实施,农村地区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已不能满足农村的生存需要。为了生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不断的向发达地区和大城市转移,这给农村地区原有的家庭结构、亲情关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外转移,使得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愈加严重,农村留守老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西北贫困地区的留守老人的问题日益突出。

西北地区占地面积广阔,人口密度低,是传统农业区,交通落后、种植方式落后,原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不高,生活环境恶劣,属于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生活环境和地区的发展水平的限制,并伴随着大量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使得该地区留守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沉重的劳动、隔代抚养等负面问题日益突显出来。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一)目的

农村“留守老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之一,这主要表现为农村“留守老人”经济上的收入低、社会上的地位低、生活质量的层次低、政治上的影响力低和心理上的高敏感。他们辛苦劳作一生,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却要面临着子女常年离家、继续劳动的重大压力、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留守老人的问题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阻力。所以解决留守老人问题,可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安享晚年;使得外出子女没有后顾之忧;也有利于该地区的协调、健康发展。

我国的历史就是以农业为主的发展过程,而从事农业劳动的人集中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我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然而“留守老人”的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如果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将使其子女不能专心工作而阻碍城市化建设,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等问题。在物质文明走向发达的今天,虽然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但是。他们自身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身力量解决自身的养老问题,他们需要政府和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以达到改善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况和解决他们的养老问题,使得农村留守老人能安度晚年,其子女能专心为城市化建设工作、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

(二)意义

首先,我国自古以来就推崇孝悌之道,解决好老年人的问题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我们对老年人应尽的义务;其次,留守老人的难题若得不到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的晚年生活与身体健康;所以,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也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睦,使农村外出子女没有后顾之忧,能够专心的工作;再次,解决好农村留守老人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有利于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所以解决好留守老人的问题意义和影响深远重大。

三、文章主要概念界定及分析

(一)对社会转型概念的界定

“社会转型”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社会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即是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

(二)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的界定及分析

农村留守老人不同于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农村留守老人是指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将孩子、妇女、老人(年龄60岁及以上)留在农村,即所谓的农村留守人员,留守人员中的老人就称为留守老人。

四、贫困地区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及其问题-----对陇南市××村的实地调查

(一)基本生活缺乏保障,生活质量差,生活开支多

根据访谈得知,该地区留守老人面临三方面的主要经济压力:一是基本生活费缺乏保障。留守老人说: “我们既没有退休金和养老保险,又不符合‘低保’‘ 五保’的条件,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子女,但子女们大多数干的都是体力活,收入不高,不仅要维持家庭开销还要负担孙子们成长的各项费用,他们也很难应付,用来顾及我们的就比较少了,为了生存,我们只能自己解决生活问题。”二是平均生活消费水平偏低。留守老人在基本的贫困线上挣扎,老人们说:“能自己把自己养活着已经很不容易了,哪来多余的钱来干其他事儿呢?”三是有的留守老人还得担负人情往来的重任。老人们说: “我们留在家里,虽然没钱但是还得婚丧嫁娶中的‘份子钱’依照传统习惯还得继续.”

(二)自然条件差,交通不发达,日常生活用品缺乏和生活活动不便 该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处秦巴山地与岷山山脉、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山大沟深,地势陡峭,交通落后,而留守老人多数年龄较大,身体行动不便,其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其日常生活所需用品的购买以及各种费用的缴纳成为困难。当地老人说:“因为腿脚没有以前灵活了,有时候即使自己种点药材,自己也没有能力背到山下去卖成钱,每个月又要去山下缴纳电费等非常的不方便。”

(三)经济困难且多为双重留守家庭,劳动任务繁重,照顾孙辈,力不存心 首先是承担农业生产活动,身体上不堪重负。因为农村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自然环境复杂,对农作物的收种只能依靠人力。老人们说:“年轻的都走了,小的太小,我们已经干不动了,特别是每年收种的时候,已经不能像年轻的时候那样了,但是还得撑着”。二是不少留守老人还得料理孙辈的生活。许多老人不仅要自己养活自己,还要照顾留守在家的(外)孙子女。老人们说:“我们身体已经不行了,有时候连自己都照顾不好,还得照顾孙子,对孙子女的照顾容不得半点马虎,小孩子有时候又太过调皮不听话,我们有时候感觉压力真的太大了”。

(四)娱乐方式单调,生病无人照顾,长期忍受孤独和病痛

农村贫困地区的娱乐活动设施基本没有,留守老人在空闲时候除了看电视、串门聊天、打牌再无其他的娱乐方式,生活单调。农村医疗条件较差,留守老人最担心的是生病。虽然有不少留守老人参加了农村医疗保险,但仍有部分老人有病没钱医治。老人们说:“上了年纪了,子女们没在身边,感觉心里空落落的,身体不行了,病也多了,平时的生活已经够我们受的了,有时候生病了,又害怕子女们担心,所以只能自己扛着,有时候实在扛不过才去了才去买点药,有的人小病拖成大病了,也就只能等死了”。

(五)缺乏安全感,权益没有保障。

一些偶然因素可能意外受伤,导致不必要的悲剧。二是社会上的一些不法人员给他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据反映,有些原本只能是年轻人干的活,比如说上树打核桃等危险性的农活,老人们只能硬着头皮去干,但是无法避免一些意外对老人们的伤害。子女们走后,那些无所事事的人员向他们索要钱物,并且威胁他们不能向别人提及,没有子女在身边,他们只能默默忍受着,无人来帮助和保护他们

五、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的有关对策及探讨

(一)增加农村外出务工者的经济收入

子女对父母的养老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经济供养, 二是生活照料。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外出的子女往往通过对父母的经济补偿来弥补对老年人在生活照料方面的缺位。然而增加农民工的收入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如农民工歧视和工资歧视的存在, 老人们说:“孩子们出去打工的时候也会受到当地人的欺压,比如他们工作的环境比较差,有的单位他们进不去,而且即使是在同样的岗位上他们的待遇也要比当地市民低。”所以现阶段必须认真解决好农民工受歧视问题, 给予他们和市民平等的待遇, 这会很大的促进农民工收入的增长。

(二)发展地方产业,吸引青壮年农民在家门口务工

各基层组织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自然条件、交通状况、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利用本地区资源及当前国家鼓励经济发展的契机,主动与周边地区和发达地区进行产业对接,培养、扶植、壮大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为农民在家门口务工提供机会。因为该地区多崇山峻岭、山清水秀,可以发展旅游业,也可以鼓励有志之士发展本地的特色产业,该地区气候属于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带,气候多样,可以根据地区气候条件发展和种植香菇、黑木耳、天麻、茶、蚕桑等多种特色农业,也可以利用充足的水资源来发展特色水产养殖,比如养殖娃娃鱼。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大力推行退耕还林,以经济收入的增加来彻底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和精神问题。

(三)帮助留守老人增加经济收入,为隔代抚养留守老人“减负” 村委会等组织可以联系人员对老人们的所种的药材、蔬菜等进行收购以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并鼓励留守老人参加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以增加养老资金来源、抗意外伤害和治疗疾病的能力,还可以适当扩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范围,使得留守老人能享受低保。动员子女就近就业,即使在繁忙之余也能尽量自己照顾子女,这样不仅能减轻老人的负担,也能使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夫妻一方留守照顾子女,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带子女到异地就近入学,自己承担教育子女的重任,如果夫妻都要到外地就业,可以把子女送入寄宿制学校学习,尽可能的不要让老人承担他们的主要抚养任务,让孩子得到好的教育。

(四)发挥基层医疗组织的作用,解决留守老人“看病难”问题

组织医务人员对留守老人普及一些日常生活中对疾病的预防知识,对老人的身体应该是预防及日常生活的防范,尽量避免生病,生病后的及时有效的治疗是关键以及生病后及时就医的重要性,不能以传统的方式对病情一拖再拖。如果已经生病的要劝他们利用医疗保险等政策及时就医,是他们没有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

(五)加强联系,消除心理的孤寂感

提高农村电话信号覆盖率,并鼓励外出务工的子女多与老人联系,使得留守老人心理得到安慰,还可以为老年人提供活动场所,加强与同辈群体的联系,让他们在生活和精神方面互帮互助,找寻到支持和帮助。定期开展一些老人们喜欢的文化娱乐节目,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六)加强治安管理,普及法律知识,在农村尤其是欠发达农村地区摆在重要位置,予以重点关注、重点建设。坚持对重点人群和高危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地排查与掌控,持续对他们实施有效的重点管理,使留守老人能安居乐业,通过整合资源,对留守老人定期开展法律常识普及活动,使留守老人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对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并设立举报电话,对农村风气进行整顿,以保证他们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为农村无所事事的人员找些工作,比如帮助留守老人干活,可以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报酬,以和谐他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问题。

第二篇: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老人现状及对策建议

伴随农村改革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量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目前,我国有2.4亿农民工,随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在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城市城镇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生活和健康保障问题,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高县来复镇有13个村和一个社区,总人口21623人,全镇有近7000人外出务工,经对我镇柏香和通书两个村的调查,被调查的这两个村共有农村住户862户,总人口3252人,其中60岁以上的379人,占总人口的11.65%。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69户121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1.9%。这两个村中人口老龄化程度高、留守老人较多的是通书村,该村总人口1764人,其中60岁以上的216人,占12.2%,留守老人84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38.9%。

二、农村留守老人以下特点:

1、经济收入低,抗风性能力弱。

留守老人从生产劳动上获得收入是有限的,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基本丧失了高强度劳动能力,仅能从事种菜、养鸡等劳动强度低、收入少的副业。经济来源基本上集中于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子女汇款和国家政策补助这三项,其中后

两项并不常见,特别是国家政策补助这些并不是人人都有。外出务工子女对老人的经济支持一般都不多,再加上老人不会无故地给子女增加负担的传统思想,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由于无稳定的经济来源,部分留守老人三餐基本的油、盐、柴都无法保证。

2、生活缺少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看病治疗时,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有的老人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想哭旁边连一个听的人也没有。此外,老年人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或抢救不及时,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老人记忆力下降,有的行动不便或身有残疾,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甚至导致悲剧。

3、生活照料不足,生活负担重。“养儿防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思想,但是在孝道日渐淡漠的如今,养儿未必就能有安享晚年。老人给儿子建房娶亲,给子女照看孙子、孙女是义务,但是老人却不能享受子女尽孝的权利。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年人普遍处于家庭照料不足的困境,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诸如:下地、挑水等,对一些农村留守老人来说都是很困难的。许多老人即使已经70多岁高龄,但还得下地干活,有些还得强忍身上的病痛。

4、社会保障不完善,精神生活单调。由于农村贫困对

象较多、需要保障的范围广,且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严重滞后,商业保险推进相当缓慢,社会保障还只能保持低水平、小范围的状态。目前农村老人参加最广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从2012年开始全县推广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新农合参保率达和新农保的参合率无论镇村干部怎样努力也不能全部参保,不愿参保的原因是很多老人由于没有多余的钱而不肯参保。总的来说新农合与新农保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收益率不高等弊端,并不能很好的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

5、对隔代教育造成心理负担重。如果单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只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但对小孩教育方面心理负担更重,主要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

6、精神缺少慰藉。人老了有喜静的一面,但人老了最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对物质生活往往无过高的奢求,因此来自子女的精神慰籍是老人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农村老人大多过着 “出门一孤影,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这很容易使他们感到孤独。特别是独居老人感到有心里话没处述说,有时间没事打发,很可能出现抑郁症状,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严重的会

产生自杀的念头。另外,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大多是很早睡觉,很早起床。

三、解决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一)政府作为

1、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通过社会政策、福利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来保障留守老人最基本的生存条件,防范其生活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是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责任。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应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发展当地的特色农业,引导和帮助农民寻找合适的特色产业。同时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商人来乡投资,以便解决农民就业问题,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有利于照顾留守老人和儿童。

2、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应探索建立方便简洁、群众认可的筹资方式;加强乡、村两级医疗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加强医疗机构监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来完善“新农合”制度。此外政府也应扩大“新农合”、“新农保”的宣传力度,让老人们充分了解它们的好

处。

(二)社会关怀

1、建立农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丰富老年人生活。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由村委会提供活动场所,相关部门适当安排经费,成立老年活动中心,组织留守老年人参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可以根据农村老年人的特点开展剪纸、象棋等活动。此外老年人活动中心可以组织留守老人们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如老年人维权、相互照料、帮种田地等。

2、逐步建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为留守老人提供诸如理发、环境卫生清理、房屋修缮等日常服务,可由民政或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牵头,尽可能在各乡镇都成立农村老年人自愿者服务队,建立一支常年服务的队伍,以缓解留守老人存在的困难。

3、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敬老院,建立集中赡养制度,对于留守老人,特别是高龄的农村留守老人,可以全部集中到养老院供养,日常费用由政府、社会、子女分担。社会应积极为养老创造有利条件,发展社会为老人服务的事业。

(三)家庭关爱

1、发挥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农村留守老人自身要注意调节好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生

活上,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勤学好问的习惯,不断学习新事物,跟上时代步伐。积极寻找精神寄托,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寻找精神寄托的方式有许多,如:和邻居聊聊天,下下棋;参加村里的公益事业活动,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加入计生协会会员,帮忙做育龄人群的计生工作,把自己融入社会之中。

2、提倡家庭养老传统。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尤其对于当前因外出务工而使得亲情疏离的农村家庭,更加需要倡导对留守老人的关爱。

3、强化尊老、爱老、养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敬老爱老等方面做得较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弘扬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鞭达。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家中大事多征求父母意见,即使没有事也要经常与老人通通话,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分析

华东交通大学大学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青少年犯罪;解决问题的对策

正文: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人们更以空前的热忱加入打工者的行列,其中大多数为农民,为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活跃劳动力市场开辟了崭新的航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在有将近1.8亿的农民在外务工,并且打工者的数量还在以每年600万人的速度递增。在这庞大的劳工队伍中,青壮年居多,为了经济的原因也为了外出能相互照顾,很多的青年劳工夫妇双方双双外出,留下孩子让其他人代为监管,这就造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我们小组借这次实习的机会对该问题进行了调查.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我国留守儿童也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在全部留守儿童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

6.5%,农村留守儿童占居绝对多数。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万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下进城务工人员的农民“身份”难以改变,他们即使已经长期在城市生活,也不能享受所谓的“市民待遇”,于是,城市只能是他们暂时的栖身之地,他们的家庭只能留在农村,子女很难在城市上学。特殊的国情,造就了中国农村数以万计的进城农民工。在为自己拼搏奋斗的同时,他们也为城市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加速了城市与农村的两极分化,城市发展与进步的速度远远是农村依靠几个打工者所无法比及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只是中国国情的一个突出表现点而己,多年来的呼吁,可现实的回答只能是等待。可谁又在想象若干年后的今天,二千多万的留守儿童将来又是怎么样的呢?

为了更加真实地论述留守儿童现象的现状,下面是笔者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实例。

石静博,12岁,家在河南省鄢陵县前石村,和奶奶相依为命。父母均在外打工,家里只有祖孙两个人,所有劳动都由他们65岁的奶奶承担。奶奶平时下地干活,她就在家里帮忙做家务。由于没有父母陪伴,奶奶平日里也忙于农活,家里经常是她一个人。据本人妈妈介绍,静博十分内向,平时也不说话,所以没有其他玩伴,也没有其它朋友,我到她家访问时也只是点点头之类的,不愿意说话。更让我感到不安的是,她正在长身体的时期,却存在严重营养不良,嘴角都溃烂了,头发都蓬烂得不像样子,听说一直都在脱发。很明显,这是缺少维生素的缘故,可对于这样的家庭又怎么样去补充营养药物呢?她的学习成绩刚开始还不错,还考过第一名,但是后来就不大好了,问她的时候,她也不好好回答我们的问题,只是从她的眼神里面明显地感受到,她是那么地渴望被关心,渴望被理解。她的父母虽然按时寄生活费回来,但是那也是很微弱的收入,他们在外面有时连自己的生活都周转不过来,而且他们还想再要一个男孩,也只能让小静博勉强再上几年学......我们调研中发现一个又一个令人心痛的实例,在中国农村这样的事情就不知道有多少了。“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理应受到高度重视。以下将会是我们就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成因以及相应对策作具体的分析。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

“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外出打工,孩子成为失学儿童。这句话道出了农民进城打工的尴尬局面,也道出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必然性。经过笔者在调研中的发现与整理,现将问题与成因分析如下:

(一)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的生活照顾,爷爷奶奶年纪又大,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在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必然对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教育问题,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大多数留守儿童对于学习的目的与理想比较茫然。而最为严重的一点是,导致了失学率的大幅度上升,据统计,有些留守儿童比例较高的学校,其失学率居然高达50%,实为教育界的悲哀。

(三)心理问题,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和父母相处交流的机会,很多留守儿童很少有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接触较少或不愿意接触。他们常常表现出情感冷漠、行为孤僻、悲观消极、不善于表达等自闭倾向,存在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和心理问题,有的自卑懦弱、多疑敏感,有的性格怪异、暴躁叛逆,有的忧郁焦虑、自暴自弃等。长此以往,这些儿童很难树立正常的自我价值观,严重的甚至有轻生倾向。

(四)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据了解,福建省青少年犯罪20%是农村留守儿童所为,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五)安全问题,部分留守儿童因年龄太小,父母又不在身边,缺乏约束和监管,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容易出现安全问题。在生活中,有的留守儿童患病得不到及时医治,由溺水、触电、斗殴等引起的意外伤亡事件也屡屡出现。同时,留守儿童还是不法分子侵害的主要目标,特别是留守女童受到侵害的风险更大。近年来,留守儿童被拐卖、拐骗、猥亵的现象时有发生。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当然不止这几方面,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以上是主要的几个方面。我们就以上问题试着进行了原因探究,认为主要是由于家庭教育的偏差、学校教育不完善和社会教育力度不够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三、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既需要政策、法律和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也需要每一个人的关爱,是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内的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根据我们对以上问题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当今学术研究人员的相关理论,以及相关措施取得的成效,特提出相应的对策并加以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以更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

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

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也是我们认为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这也是非常有效也可行的方式之一。

4、完善相关法律政策,加大农村留守儿童保护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儿童权益的保护,使留守儿童享有和其他儿童一样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等。发挥社会协调机构、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法律环境。

结语: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之一,我们必须采取良好的措施,圆满的解决这个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否则,长此以往,它必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是十分关键的。我们希望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问题,共同为解决这个问题努力,我们相信在国家有关措施的实施下,我国的留守儿童一定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法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蔡永飞.中国青年报2006年12月27日《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周伟.新华网2006年08月15日[2]

第四篇: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最终版]

浅析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及解决对策

内容摘要: 本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各个角度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经济供养、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方式及各项政策制度安排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见解。

关键词:农村 留守老人 养老

留守老人,是指子女外出时留守在户籍地的60岁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万人。周福林利用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 对65 岁及以上所有的“留守老人”不分城乡的规模作了计算: “在人口普查0.95‰数据中⋯⋯留守老人为17042 人”, 由此推算, “全国留守老人的数量为1793.9 万人。”接着, 周福林又根据“留守老人的市镇乡分布”, 以“在乡的”75.72%来推算, 65 岁及以上的农村留守老人应为1358 万人。[1]

一、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绝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低,生活只能维持温饱。

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子女和自己劳动所得的微薄收入,如果是失去劳动力的留守老人就只能靠子女补贴,在子女补贴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老人会处于贫困状态。

随着孝道观念的淡化,一些外出务工的子女因为自身谋生的压力就中断了给老年人的经济补贴,如云南一位8O岁的留守老人,他儿子带着孙子去深圳务工,开始还寄点钱回来,后来因为自己生活压力大没法再寄钱给老人了。老人只好在家里种地养活自己,由于没钱交电费,老人家里连电灯都没有,穿着也是破破烂烂的,老人担心自己死了都没人知道。老人的境况的确值得同情,老人年轻的时候辛苦劳累,到老了连基本的三餐都不能保证。

(二)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没有保障,就医问题依然严峻。

1、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整体较差

农村留守老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渐渐衰弱,患病率逐渐上升。调查发现,子女外出后,有28.6%的留守老人得过大病,而其中得了大病后身边没有子女照顾的老人的比例高达62.4%。[2]

留守老人最怕生病,生病了没有人去请医生,经济能力差的连看病的钱都没有,往往都把小病拖成了大病。让老人觉得更加孤苦的是就算卧病在床也没有人照顾。如一位留守老人有一次生病了连饭都做不了,只好啃凉馒头吃咸菜,想哭连一个听的人都没有。而高龄老人所面临的困难更大,发病都具有突发性,若抢救不及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

2、农村留守老人的医疗保障不容乐观

农村留守老人看病难,很多农村没有卫生所,只有小型的药店,老人看病极不方便,且近年来药费猛增,调查发现医疗支出是老人最主要的支出,在子女不能提供足够的医疗费用的情况下,老人看不起病,去看病不方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农村留守老人与城市留守老人不同,城市留守老人医疗比较有保障,大多数会给自己买养老保险以及其它社会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经济收 入不高,子女给的经济补贴是非常微薄的,看不起病是多数存在的,老人一旦生了大病,大笔的医药费就会使他们陷入困境。

(三)农村留守老人缺乏精神慰藉

由于农村留守老人与子女在居住空间上的分离,老人缺乏精神慰藉,因而孤独感普遍加强。外出子女一年回家一两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长,与父母缺少沟通交流。调查显示,子女外出前老人感到经常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共计16.6%,不孤独的比例超过80%;而子女外出后,老人感到经常孤独和偶尔孤独的比例和超过50%,不孤独的比例下降到49.2%。[3]

(四)农村娱乐设施缺乏,严重影响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

农村娱乐设施比较缺乏,精神文化贫乏,中青年流入城镇农村更无生机而言。调查显示,有55.5%的老人的儿子外出务工,即有55.5%的男青年都外出务工,[4]而本应由年轻男性承担的重农活就落到了留守老人的身上,老人除了做农活余下的时间很少参加集体生活或娱乐活动,加重了老人的孤独感。

目前我国的农村老年活动室和老年协会大多没有发挥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和精神需求的作用。老年活动室大多成为低龄老人打牌、聊天的场所,老年协会也只是进行一些老年慰问的工作,往往有名无实。

总的来说,老年活动室应该多开展一些适合老人的文化活动或组织兴趣小组和学习小组,发挥老人的特长进行互助,策划一些比赛项目实行互动,以丰富老年人的娱乐活动,实现留守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五)农村治安管理缺失,留守老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中青年男子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受骗、被欺负,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并且农村治安比较没有条理,近些年逐步恶化,不法分子利用青壮年外出务工家中只有老人和孩子就借机盗窃甚至公然抢劫。调查发现,33.6%的留守老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曾发生过不同类型的意外事件;9.0%的留守老

[5]人在子女外出期间会因担心不可预知的事件而经常感到害怕。因此农村要加强对治安的维持,邻里要互助,老人自身也要也要加强防盗意识,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

二、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因素

(一)由于计划生育的实行,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逐渐减少。

在中国农村依靠子女对老年人的照料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基础。子女数量的多少对于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照料有很大的影响。随着计划生育的实行,农村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的数量在逐渐的减少。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累计已有3000多万户独生子女户,2003年,在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中,年满60岁及以上的父母超过115万,2047年将超过2404万。[6]随着子女数量的减少,子女照料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经济的影响

相对于子女外出前,子女外出后经济条件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有53.1%的老人感到子女外出务工后经济状况变好了,只有不到4%的老人认为更坏了。[7]子女在外务工收入缺少稳定性,因而给父母的补贴也不稳定,说明子女的经济状况对于依靠子女供给的留守老人的经济有很大的影响,子女的经济得到改善老人就有条件去享受更好的照料环境,这对于他们晚年的生活至关重要。

(三)劳动力外流对农村留守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据统计,2003年流入城镇的农村劳动力已达到11390万人,比上年增加920万,2004年外出务工人数达11823万人,比上年增加433万,2005年数量之庞大 竟高达1.3亿,外出务工人员年龄集中在青壮年一代,并且迁移的距离和时间越来越大。[4]

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老年承担更大的负担,子女留下的地在老人看来是不能荒废的,即使自己再苦也要耕种,通过调查:老人感到农业负担加重的占46.2%,没有变化的占41.5%,减轻的只有9.6%;老人感到家务劳动负担加重了的占44.4%,没有变化的占45.8%,减轻了的仅为7.6%。[8]并且由于户口的限制,绝大多数务工子女没办法带自己的孩子出去就学,照顾孙辈的责任就落到了老人的肩上,老人照顾自己都是个问题再加上文化程度低,老人既要照顾子孙的起居又要关心子孙的学习,在某种程度上从照料接受者向照料提供者转变,照顾孙辈大大增加了老人的心理负担和精神负担。

在本该颐养天年的年纪又重新承担起重体力活,再次经历抚养过程,一定程度上是摧残了老人的身体健康,加剧了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四)留守老人居住方式呈空巢化和隔代化、居住环境差。

在居住方式上,农村留守老人呈现空巢化和隔代化。2000年中国农村60岁及以上留守老年人户居方式中,单身户占8.24%,夫妻户占23.13%,隔代户占4.49%,三者合计达35.86%,占到了老年人户居方式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计算)。[9]

绝大多数留守老人居住环境差,设施简单。有些老人的房屋太旧,自身无法进行修缮,经常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门外杂草丛生也是家常便饭,生活很是艰难。

(五)传统文化根深蒂固,养老被看成是家庭问题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忽视。要发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改变自扫门前雪的观念。调查发现,有子女外出的留守老人能够经常得到邻居帮助的占39.3%,偶尔得到帮助的占39.5%,从没有得到帮助的占18.5%。患有大病的留守老人得到亲戚和邻居照料的也非常少,分别占1.8%和0.5%。[2]而村干部给予老人的帮助也只仅限于发放社会救济、办理证明或手续等方面。

不管是邻里还是社会基层组织都没有转变养儿防老的观念,都认为养老是子女天经地义的事情,没有把赡养老人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农村为老服务观念淡薄。

所以在为老服务上要加大舆论的宣传,促进农村社区的助老意识,为社区助老奠定思想基础。鼓励邻里、亲朋好友互助,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对策

城市留守老人的养老机制比较完善,而在农村更多的是依靠家庭。但是现在我们要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不能仅仅只依靠老年人的家庭,随着子女的外迁这种模式必定会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在家庭养老的基础上,可以着眼于社会养老体系,将家庭化养老和社会化养老相结合,因为社会网络对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必然会发挥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它的构建可以间接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一)强化家庭成员的责任,子女要兼顾物质和精神赡养。

尊老敬老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孝敬老人更是受人尊崇,老人们也是希望晚年有子女赡养,为了让外出务工人员能充分履行自己对老年人赡养的责任,社会上应该多进行舆论宣传,子女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老年人也可与其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并加强对务工子女的孝道教育,强化子女的赡养心理。但由于子女不在身边可通过经济支持和物质援助等间接方式履行自己的责任,如出钱给 父母买养老和医疗保险,有能力的子女还可以为留守老人购买养老服务,请专门的人员进行照料,切实减轻农村留守老人在这方面的负担。

子女应该经常与老年人保持联系,在精神上支持、关心他们,经常回家看看,听听老人内心的需求,不能经常回家的要经常打电话问候,与父母多沟通交流,缓解老人内心的孤独。

(二)政府应采取多元政策改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层政府应实施及时补位的养老服务,包括诸如引进集中养老制度,加强农村养老院建设,强化农村公共医疗服务等。

政府在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上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考虑建立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

多方面的吸取资金来源,特别是外出的子女要积极的捐助。如可以承包未承包的农村集体所有的部分土地、山林、水面、滩涂等作为养老基地,收益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②将农村里集体经济的收入按一定百分比提取作为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基金;③可对生活严重不能自理的可发放补助金进行特别照料,减轻老人的顾虑和负担。④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体出资设立留守老人养老基金,给老人以必要的帮助。

2、完善农村合作医疗

政府和家庭共同出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设立家庭病床对行走不方便的老人实行就近治疗,还可以增加农村医疗机构的建立,有计划有目的的建立一些养老医疗服务机构和示范医疗机构单位,进而带动整个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使农村留守老人看病不再难。

3、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子女的供给,增加外出务工人员的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加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福利。要迫切解决歧视农民工的现象,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从而促进农民工的经济收入。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从以下入手: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老年生活照料和救济体系、老年医疗保健体系等,从物质方面保证老年人的养老质量。扩大农村社会福利机构的服务范围,将所有的农村留守老人纳入在内,提供代养、寄养、托老服务等,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保障。

5、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减轻留守老人的负担。

政府部门可通过制度相关优惠政策,如为农村养老院的建设提供优惠,鼓励养老院的建设;鼓励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相关优惠政策,如承包五年土地免租金,提供无息贷款、大力发展农村本地经济,考虑非农产业的发展,使农民工能兼顾农田和打工,就地转移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这样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农村青年在家创业,就近照顾年迈父母,也缓解了城市交通和资源的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

6、建立为农村“留守老人”解困工作责任制

把改善、提高留守老人的生活质量作为村两委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作为主要考评内容,重点抓,促进农村留守老人困难的解决。

(三)留守老人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自己融入于社会之中。

在留守老人照料提供者减少、照料机制还不完善的背景下,留守老人自身 方面的原因是起主导作用的。绝大部分留守老人养老观念没有转变,还是抱着万事不求人的思想,觉得让人帮助是件不光彩的事,养老知识欠缺。

留守老人应转变养老观念,不能立足于自身的养老经验,因此要充分利用个人的照料资源,做到对自己负责,丰富养老文化知识,并且锻炼自己的自立能力,锻炼自己的身体来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把自己融入社会中,不能仅依赖于政府和社会的帮助,而因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向现代的社会养老观念转变,不断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养老能力,做到遇到突发情况或大病时能及时正确的处理,实现健康老龄化。

四、结语

农村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可是在安享晚年的时光他们却在心理、身体等各方面都承受着重压,我们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

政府应尽快为农村留守老人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农村留守老人纳入低保范围,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各种养老服务和农村医疗保障。

留守老人自身要建立好和谐的家庭关系,处理好邻里关系,不能老是抱着万事不求人和不背人情债的旧思想,遇到困难可以向农村社团组织、政府或邻居寻求帮助,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要懂得利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且积极参加农村里的文体活动,寻找新的精神寄托,改变养老观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中可以成立一些诸如:托付赡养、民营托老所、代理家长等服务单位,可以适当的缓解经济能力过的去的农村留守家庭中老人的照料。

国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进而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提供人民的社会福利,加强和谐社会的建设。各级政府、社会要尽力减轻农村留守老人生活、精神压力,我相信农村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老有所养,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留守老人颐养天年。

注释:

[1]周福林.我国留守老人状况研究[J].西北人口,2006,(1).[2]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3]杜鹃,杜夏.乡城迁移对迁出地家庭养老影响的探讨[J].人口研究,2002,(2):52.[4]该调查指2004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中心老年学研究所在安徽寿县、河北承德县和河南浚县开展的题为“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的抽样入户问卷调查。

[5]人民网,中国农村留守老人面临九个问题

[6]张汉湘.“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计划” 目标人群测算课题研究报告[A]. 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51.

[7]杜鹃,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8]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9]田雪原.中国老年人口社会[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111. 参考文献

[1]孙鹃娟.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2]郭志刚,张恺悌.对子女数在老年人家庭供养中作用的检验[J].人口研究,1996,(2):13-14.[3]张汉湘.“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计划” 目标人群测算课题研究报告[A]. 中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研究报告.测算方案[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51.

[4]杜鹃,丁志宏,李全棉,桂江丰.农村子女外出务工对留守老人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4(6).[5]胡强强.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留守老人”照料[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

第五篇: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留守老人;经济条件;赡养

一、农村留守老人调查背景

目前,我国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了一亿,形成了举世瞩目的“民工潮”。随着大量劳动力外出,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对农民工留守家属们在生活、情感等方面的生存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留守老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都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在一些报道中我们时常会听到有留守老人因过度劳累而瘫痪等问题,而且回家后我看到村里的老人们生活得真的很辛苦。

二、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状况依然较差

子女外出务工使家庭经济条件得以改善,但由于他们的相对收入也不高,且他们大部分都有自己的家庭,还要供子女上学,所以大部分老人还要靠自身劳动来维持平时生计。一般老人和儿子一起生活时开支主要由儿子负担,但是子女外出后,他们就得自己担负起生活重任。少数子女每月会给予一定的赡养费,但大部分还是得靠他们自己。因为是在偏远的农村,交通很不方便且经济情况不允许,所以他们所吃的菜和米都是自己种的,使用柴火而不是煤气或沼气。由于收入较低,老人们的生能很拮据,一般农村家庭虽说有多个儿子,但是每个儿子收入都不高,勉勉强强维持生活,尤其是生活不能自食其力的。

(二)老人们成了家里的劳动力,下地干活,劳动强度加大

子女在家时总是会帮忙干一些农活,但外出后,老人们就得自己干,在农村约83%的老人每天平均有5个小时都在忙着干农活,像是种菜,锄草,翻地,收割等等。一般每户都会养一些牲畜,因为他们还要靠这些来获取收入,增添家用,这是大部分留守老人的主要收入来源。而饲养这些也给老人们增加了劳动负担。此外,由于妇女外出参工率的增加,而能进城随父母在城市接受教育的农村儿童据估计在只有5%左右,老人们再度增加了照顾孙子孙女的家务责任。

(三)留守老人的医疗卫生状况仍不容乐观

人到老年,身体的抵抗力就会下降,因此也就更容易患病。如今,虽然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由于经济收入不高,还是存在着“生不起病,拿不起药”的现象,有病不医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支出习惯和现实经济能力的考虑,“小

病抗、大病挨”仍是多数老人的选择。大多数农民医药费的支出占了他们收入的绝大部分,想做到有病就医实在是难啊,因此,他们在生病时往往就这么拖着,只有少部分会去看医生。现在通讯方便,老人一旦生病,子女马上就能得到消息,大部分老人认为如果通知子女,他们会回到身边,否则再有能力人家也瞧不起你,周围的舆论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但也有一些子女因为工作忙或是路途远而没有回来,只是打来电话询问。一些老人最关心的事是怕自己生病时没人问,老人们发出了“不求长寿,但求健康”这样的悲观感慨。

(四)留守老人的安全问题

在调查中显示出两种安全问题,一是被欺骗,二用火用电安全。由于老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鉴别能力的限制,而且现在伪造假币技术的提升,老人们很难区分真假,有一位老人就表示他曾收到一张100远的假钞,当时他根本不知道,直到使用时别人跟他说才发现。老人们大部分都是使用柴火的,烧完后他们没有把碳火用灰覆盖掉,导致事故发生。因此,老人的安全问题还是值得注意的。

(五)留守老人的赡养问题

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更是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老来之时,每一位老人也都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够开心地度过。大多数子女都是能尽自己的本分去赡养老人的,但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原因在于子女经济实力本来就不怎么样,支付不起对老人的赡养钱,有的虽然也在外打工,但却搞不到钱,几千元收入自身难保,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家庭本身开销也大。当老人有好几个子女时,由于各家经济实力不平衡更容易产生纠纷,导致老人的赡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还有一些两代人特别是婆媳关系不好的,两方便会产生争执。更糟糕的是有的老人甚至一年到头都得不到儿子一丁点的赡养费,媳妇更是认为他自己还有能力去干活,不需要给。这样的情况着实令人心寒。农村社会养老体制的不健全也给老人的养老问题增加了难度。

(六)老人的心理、情绪问题

由于子女常年在外,有的甚至好几年没有回来,老人们难免有孤寂之感。在农村约64%的老人还是有老伴的,另外的却是一位孤单一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孤独。子女外出虽是为了提高生活条件,但也因此让老人们感到孤独、无助。

三、解决留守老人问题的建议

(一)推进农村经济改革,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吸引外出的农民工回家乡发展

大部分的农民工一年的收入也并不乐观,再加上物价的上涨,在城市里任何东西都必须是花钱才能得到,所以他们的生活也并不是很好,而在农村至少自己也还可以种些菜。他们外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无法赚取收入。因此,只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给他们提供生财、致富之道,定能吸引大部分人回来发展,在这方面村干部要做好带头工作,积极带领村民探索,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政府也应给予大力支持,在技术、经济上给予支援。这样,不仅能提高村民收入,还能是老人们不再感到寂寞,也使老人能跟子女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减轻老人的劳动强度,使他们安安乐乐地度过晚年。

(二)村委与子女共同努力,降低老人劳动强度

老人的劳动强度主要体现在农忙时节,因此在农忙时村委可组织一部分离家不远的子女们回来帮忙,或是让留守老人的子女们出一些钱雇人帮忙。妇女也外出打工的尽量劝其将子女带到外地上学,不要将这个重担留给留守的父母们。

(三)加快农村医疗卫生组织建设,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看病难、无钱治病的问题

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就连吃药、打针和患病护理都有困难。在农村要普及卫生健康知识,搞好疾病预防工作。要在老年人中加大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大力开展老年人的健康知识教育,告别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和愚昧迷信的行为作斗争,提倡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做好老年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常见病、老年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在农村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增强老年人体质,搞好疾病的预防工作。

(四)要普及用火、用电安全知识

留守老人们很多都不懂得用火、用电安全的常识,因此政府要定期派工作人员走村串户,了解农村用电情况,向老人们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和当前电价执行标准,使老人们真正用上“明白电”、“放心电”。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深入到一些留守老人家里,查看线路,发现异常,就地解决,消除安全隐患。同时邻里之间要相互帮助,发现有安全隐患存在要及时消除。

(五)要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有效保证农村老人老有所养

一是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倡农村青年为自己和老人办理养老保险,使农村老人减轻对子女的物质依赖程度,村委或是乡政府还可以给以适当生活补助。二是弘扬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加强农村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表彰敬老养老典型,让村民真正树立起尊重、关心、帮助老人的良好社会风尚。三是要办好敬老院,让那些孤寡老人有地方可以去,让他们不再担心生活无依,生活上得到照料,精神上得到安慰,让老年人欢欢乐乐安度晚年。四是大力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增强老年人的法律意识,依法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子女们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他们真正明白关心老人,尊敬老人,赡养老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要牢抓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创造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自觉地做到尊老敬老爱老。提高社会舆论监督的作用,实事求是地揭露一些虐待老人,不赡养老人等丑恶行经。政府以及村委也要对于这些行为进行调解,必要时还应求助于法律手段来解决。在调查中也发现少数老人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他们也没能做到尊重子女,对此,老人也应该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做到以礼待人,和谐的家庭是需要双方共同努力的。

(六)常回家看看,多组织娱乐活动

作为子女,应该多抽些时间常回家看看养育你的父母,特别是逢年过节时,试着想想父母期盼的目光,不要让老人们独自过年,即使再忙也常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个平安。多组织娱乐活动,比如组织戏班子唱戏,集中看电影等,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与失落感。定期对老人们的心理情绪作一个了解。

尊老敬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一直都在倡导要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留守老人是我们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很多都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心酸历史,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社会发展繁荣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忘了那些留守在农村的老人们,让他们也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全社会都应一起努力,帮助、关心他们,设身处地为他们的晚年生活着想,让他们衣食无忧,有病得到及时治疗,临终得到关怀,使他们能幸福、快乐、健康地度过晚年,真真切切感到社会、家庭、儿女给予他们的亲情和温暖。

下载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社会转型期农村贫困地区留守老人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年级:11级班级:1181 姓名: 刘洋学号:A10110313 实践地点:黑龙江省五常市 实践时间: 2012年1月9日 至 2012 年1月11日......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精选多篇)

    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邮编412421 单位名称湖南省茶陵县严塘中心小学 姓名谢飞平 职务教师 职称小学高级教师 联系电话***内容提要:近几年来,随着工业......

    农村留守案例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案例分析及对策曾何时,田地里人声繁杂,欢声笑语,呈现一片忙碌而欢快的景象。孩儿依偎在父母的怀抱里幸福地数着星星。可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大批的农村劳......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 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大约有1800万来自农村地区的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背井离乡到城市打拼,子女不在身边的留守老人正成......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分析

    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根源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封闭半封闭型的传统社会向开放型的现代社会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在这样一个利益......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合集5篇)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 ------------牟家坝镇留守老人社会问题调查研究 摘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年轻一代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在去大......

    原版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 摘 要:农村“留守老人”问题是当前社会存在的一大问题,也是我们建设 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8年的暑假,我回老家后对丽水市景宁县大......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