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西兰养牛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新西兰养牛业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期:2010-12-30
来源:《世界农业》2010年第8期 赵伟
摘要:本文介绍了新西兰养牛业生产状况,分析了新西兰养牛业的布局、生产成本及贸易状况,并提
出来对中国发展养牛业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新西兰;养牛业;状况
新西兰是世界上主要的畜牧业国家之一,养牛业在新西兰的畜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西兰人均拥有牛的头数比较多,全国平均每人拥有牛约2.3头。从事养牛业的人员数量也比较多,奶牛养殖人员占总农业人员的26.1%,肉牛养殖人员占l1.4%。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09年度3月的畜牧业总收入为161.12亿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86元人民币,2010)。其中奶制品所占的比重最大,其次为牛肉,二者占畜牧业总收入的69.0%。奶制品收入为85.O3亿新西兰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52.8%;牛肉收入为26.08亿新西兰元,占畜牧业总收入的16.2%。
一、养牛业生产状况
新西兰牛存栏量从1961年644.5万头持续增加,1974年达峰值931.1万头后开始下降。自2000年存栏量开始回升,2008年达到971.5万头,比1961年增加了50.7%。牛的屠宰量从2O世纪60年代呈波动性上升趋势,2004年达最高值444.7万头,比1961年增长了93.9%。此后屠宰量开始下降,2008年为383.5万头。牛的胴体重自60~90年代中期持续增长,1994年达最高值188kg,比1961年增长了82.3%。从90年代后期开始呈稳定状态,2008年牛的胴体重为165.4kg,比196
1年增长了60.4%。
牛肉产量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呈稳定增长趋势,1961年为23.7万t,为适应国际市场对牛肉的需求,牛肉产量不断提高。至2004年产量达到高峰70.9万t。此后开始下降,2008年产量为63.5万t。牛皮产量自6O~90年代中期呈上升趋势,至1995年达到高峰6.3万t,比1961年增长了1.25倍。此后产量一直在5万t左右波动,2008年产量为5.8万t。
全脂鲜牛奶产量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呈上升趋势。1961年为521.7万t,2007年产量达历史最高1 561.8万t,比1961年增长了近2倍,2008年产量有所下降,为1 521.7万t。全脂奶粉产量自60~70年代初期保持在一个较低水平,从1972年产量开始逐年上升,2008年达历史最高65.3万t。奶酪产量自60~80年代比较稳定,1961—1993年在10万t左右波动。从90年年代中期开始呈上升趋势,至2008年产量达最高值30.8万t。
二、养牛业布局与成本
1.养牛业布局
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年奶牛总数为557.8万头,北岛地区奶牛总计为375.8万头,南岛地区奶牛总计为182.1万头,分别占全国奶牛总数的67.4%与32.6%。奶牛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北岛怀卡托(171.7万头),占全国奶牛总数的30.8%,其次为南岛坎特伯里(83.2万头)和北岛塔拉纳基(57.2万头),分别占全国奶牛总数的14.9%与10.3%。这三大区域的奶牛总数占全国奶牛总数的56.0%。奶牛数量较少的地区为北岛吉斯伯恩(1.6万头)与南岛马尔堡(3.4头)。
2008年肉牛总数为413.7万头,北岛地区肉牛总计为296.6万头,南岛地区肉牛总计为117.1万头,分别占全国肉牛总数的71.7%与28.3%。肉牛数量最多的地区为北岛马纳瓦图-旺加努伊(58.3万头),占全国肉牛总数的14.1%,其次为怀卡托(57.6万头)和南岛坎特伯里(53.4万头),分别占全国肉牛总数的13.9%与12.9%。这三大区域的肉牛总数占全国肉牛总数的40.9%。肉牛数量最少的地区为南岛纳尔逊(2 000头)。
2.养牛业成本
新西兰全国示范农场把农场开支分为劳动力开支、其他开支与间接开支三大部分。其中,劳动力开支包括长期工资、临时工资与意外事故赔偿;其他开支主要包括动物健康、育种、奶牛棚费用、电力、饲料(干草和青贮、作物饲料、放牧饲料及其他)、肥料、货运、杂草与病虫害防治、燃料、维修和保养等;间接开支主要包括通讯费、会计、法律及顾问、水费(灌溉)及保险等。
对于一个示范奶牛场而言,2008/09年度一头奶牛的农场开支为1 348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7O元人民币,2010)其中劳动力开支,其他开支与间接开支三大部分分别为199、1 020和129新西兰元,分别占农场开支的14.8%、75.6%及9.6%。在各项开支中,饲料开支所占比重比较大。饲料总开支为424新西兰元,占农场开支的31.4%。在饲料中,干草与青贮饲料开支为138新西兰元,作物饲料开支为6新西兰元,放牧饲料开支为152新西兰元,其他饲料开支为128新西兰元,分别占饲料总开支的32.5%、1.4%、35.8%及3O.2%。此外,用于动物健康、育种、奶牛棚费用、电力、化肥、杂草与病虫害防治、燃料的开支分别为73、41、22、51、196、10及30新西兰元。
对于一个绵羊与肉牛示范农场而言,一个牲畜单位(1头肉牛相当于5.5个牲畜单位)的农场开支为42.87新西兰元,其中劳动力开支、其他开支与间接开支三大部分分别为4.
23、32.23和6.41新西兰元,分别占农场开支的9.8%、75.3%及14.9%。在各项开支中,肥料开支所占比重比较大,为7.07新西兰元,占农场开支的l6.5%。饲料总开支为2.95新西兰元,仅占农场开支的6.9%。在饲料开支中,干草与青贮饲料开支所占比重最大,占饲料总开支的74.9%。此外,用于动物健康、育种、电力、杂草与病虫害防治、燃料分别为3.
32、0.
17、0.77、1.3O和2.46新西兰元。
三、养牛业贸易状况
国际市场对奶制品和牛肉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新西兰养牛业的发展。新西兰奶制品与牛肉的主要出口市场为美国、中国、日本、韩国、欧盟以及东亚等国。新西兰统计局数据显示,2008/09年度3月牛肉出口额为l9.69亿新西兰元。美国是牛肉的最大出口国家,出口额为8.3O亿新西兰元,占牛肉出口总额的42.2%,其次为日本与韩国二者出口额为3.45亿新西兰元,占牛肉出口总额的l7.5%。
2008/09年度3月总奶制品出口量为202万t,全脂奶粉出口量为60.2万t,黄油出口量为34万t,脱脂奶粉出口量为31.2万t,奶酪出口量为24.9万t,酪蛋白出口量为16.5万t,分别占总奶制品出口量的29.8%、1 6.8%、15.4%、12.3%与8.2%。总奶制品出口额为113.2亿新西兰元,奶制品出口国主要为美国(11%)、中国(9%)、日本(7%)、马来西亚(5%)、欧盟(5%)、澳大利亚(5%)、印度尼西亚(5%)、委内瑞拉(5%)、菲律宾(5%)与沙特阿拉伯(4%)。
四、新西兰养牛业对中国的启示
1.促进养牛业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如何保持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各个国家所关注的重点之一。新西兰遵循草畜平衡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养牛业。支持养牛业的科技研发,改良和培育优良奶牛与肉牛品种,使其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此外,新西兰实施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政策,如可持续水资源行动纲领、奶业及清洁河流项目、可持续农场基金等一些措施及关于气候变化和天然灾害应对政策。可持续农场基金项目在其运行的7年内对农场生产者的460个项目提供了财政资助。目前,针对中国牧区草地退化现象,应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养牛业,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要素,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养殖方式。使养牛业既不耗竭天然资源,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2.降低养牛业生产成本
新西兰的科技研究与创新很大程度上用于支持低成本的农业系统。科研人员对牧草进行长期深入的研究,开发牧草新品种。同时政府大力支持人工草地的建设,促进养牛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西兰养牛业具有饲养成本低且效益高的特点,在养牛业饲料成本中,干草与青贮饲料占主要地位。中国养牛业生产成本比较高,应借鉴新西兰的做法,开发低成本饲草资源,充分利用青贮饲料,降低养牛业的生产成本。
3.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要
为适应国际消费市场变化,新西兰鼓励养牛业产品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新西兰是世界奶制品的出口大国,其中全脂奶粉出口量世界排名第一。为满足全球奶制品市场的需要,近年来黄油、脱脂奶粉、奶酪与酪蛋白等都逐渐成为新西兰主要的出口奶制品。液态奶是中国奶制品市场的主导产品,但液态奶的利润比较低,同时受运输途径的限制。随着国内外对奶酪等奶制品消费的增加,中国养牛业应在满足国内液态奶市场消费需求的前提下,生产高附加值的奶制品,从而更好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第二篇: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及对中国的启示
罗俊杰
一.知识产权的概念
知识产权是指对智力劳动成果依法所享有的占有、使用、处分和收益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财产,它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一样,都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有些重大专利、驰名商标或作品的价值也远远高于房屋、汽车等有形财产。
知识产权是关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智力劳动成果的专有权利。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知识产权制度应运而生并不断完善。如今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越来越多。17世纪上半叶产生了近代专利制度;一百年后产生了“专利说明书”制度;又过了一百多年后,从法院在处理侵权纠纷时的需要开始,才产生了“权利要求书”制度。在二十一世纪,知识产权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处充满了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重要作用。
二、知识产权的特点和作用
1.知识产权具有的特点
一、独占性或专有性,是指知识产权的所有人对其智力成果具有排他性的权利。知识产权是一种无形产权,它是指智力创造性劳动取得的成果,并且是由智力劳动者对其成果依法享有的一种权利。这种智力成果又不仅是思想,而是思想的表现。但它又与思想的载体不同。权利主体独占智力成果为排他的利用,在这一点,有似于物权中的所有权,所以过去将之归入财产权。
二、对象是人的智力的创造,属于“智力成果权”。它是指在科学、技术、文化、艺术领域从事一切智力活动而创造的精神财富依法所享有的权利。
三、客体是人类的创造性智力劳动成果,这种智力劳动成果属于一种无形财产或无体财产,但是它与那种属于物理的产物的无体财产(如电气)、与那种属于权利的无形财产(如抵押权、商标权)不同,它是人的智力活动(大脑的活动)的直接产物。三是知识产权取得的利益既有经济性质的也有非经济性的。这两方面结合在一起,不可分。因此,知识产权既与人格权亲属权不同,也与财产权(其利益主要是经济的)不同。
四、地域性和时间性,知识产权的地域性是指除签有国际公约或双边、多边协定外,依一国法律取得的权利只能在该国境内有效,受该国法律保护;知识产权的时间性,是指各国法律对知识产权分别规定了一定期限,期满后则权利自动终止。
五、法定性:是指知识产权的产生、种类、内容和取得方式均由法律直接规定,不允许当事人自由创设。2.知识产权的作用
⑴为智力成果完成人的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调动了人们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和文学艺术作品创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⑵为智力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传播提供了法律机制,为智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运用到生产建设上去,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⑶为国际经济技术贸易和文化艺术的交流提供了法律准则,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
⑷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作为现代民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完善中国法律体系,建设法治国家具有重大意义。
三、国外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美国作为世界上的“科技领先型国家”,建立了体系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且不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扩大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并在知识产权国际事务中强制推行其美国价值标准。美国通过其综合贸易法案《301条款》,采用国家立法的形式将知识产权与贸易制裁相联系,以保护美国企业在别国申请、注册知识产权的目的。美国将其条款内容纳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在国际贸易中,将知识产权与贸易直接挂钩,并且引入统一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利用贸易手段,甚至交叉报复的经济制裁手段确保知识产权保护得以实现。
在“技术赶超型国家”中,日本曾提出过“教育立国”、“贸易立国”、“科技立国”等口号,到2002年进一步认识到知识产权的战略地位,提出¡°知识产权立国¡±。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大纲》,出台了知识产权基本法,并每年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以推进实施创造、保护、利用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振兴科学技术,强化国际竞争力。
在“引进创新型国家”中,韩国确立了2015年成为亚洲地区科研中心、2025年成为科技领先国家的发展目标,通过修纲变法,保护本国的优势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逐渐重视本国知识产权的涉外保护,其立法接近美欧日的基本政策立场。目前俄罗斯、乌兰克、印度等国也 都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这些都对国际范围内的知识产权保护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变革和发展进入了空前活跃阶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这一时期,并将成为21世纪很长一个时期的主流。
四、入世后过渡期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
知识产权保护作为WTO的三大支柱议题之一,从其表现特点上看,也日趋复杂。入世后的前3年,我国大幅度降低了商品关税,同时取消了大部分的非关税壁垒,服务贸易也按承诺逐步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这个阶段重点主要体现在商品贸易领域;而现阶段,我国处于入世的后过渡期,来自各方的压力都将集中于服务贸易的全面开放,服务业的各个领域都将面临保护期满后的考验,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将作为一个核心的问题穿插其中,总的来看,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有如下特点: 1.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已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武器
现阶段,知识密集型产品与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逐步上升,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变得更为重要。通过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受理的国际贸易纠纷案件中,知识产权相关案件位列第3,仅次于反倾销和保护措施纠纷案件之后。我国与WTO接轨越紧密,知识产权保护在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加大。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度越高,过去10多年间,专利申请排名前6名的依次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和山东,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
众所周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概念不仅仅指商品、资本等有形产品的全球范围流通,更是知识、信息等无形商品的流通。知识产权作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将成为贸易的核心,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知识产权的构成比例也将成为企业活力与生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就专利这项而言,我国10几年来在国外申请的专利只有2000多项,而日本索尼、日立等公司1年在国外就申请4000~5000件,差距极大。
2.知识产权侵犯手段日趋多样化
入世后过渡期知识产权侵犯的手段产生了变化,为了规避WTO框架下知识产权的相关协议,知识产权侵犯的手段日趋隐蔽,多样化,难以界定。主要表现在:第一,侵犯商标专用权和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成为了最主要的案件;第二,经济发达地区的犯罪比经济欠发达地区严重;第三,个人与单位犯罪并重。调查显示,在假冒注册商标案件中,大批量生产技术含量高的假冒产品以单位犯罪为主,小批量生产技术含量低的假冒产品以自然人犯罪为主,而在侵犯商业秘密犯罪案件中,以高科技的专业技术人员犯罪为主;第四,犯罪的组织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这种有组织,有纪律,有规模的犯罪在个别地区甚至形成假冒产品“专业村”;第五,国(境)内外相勾结的犯罪趋势明显,由境外不法分子下订单并提供样式,由境内生产,或者采取台商、港商来料加工的贸易方式为掩护,实则从事假冒商品加工,从而侵犯知识产权。
3.知识产权犯罪惩戒制度尚不健全,保护知识产权执法难
中国的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有行政和司法两个平行的渠道。权利人在被侵权时可以向法院起诉,也可以向知识产权主管机关申诉。用行政手段保护知识产权是中国知识产权执法的一个重要特色。但由于奖励机制不健全,刑事制裁门槛高,向行政执法单位报案的多,向公安机关报案的少,行政执法单位与公安机关缺乏沟通往往也使案件无法得到及时妥善的处理。另外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领导缺乏全局意识,往往从本地区的利益出发,导致在外侵权地的办案人员工作障碍等。
4.知识产权的滥用和界定日趋复杂
目前,知识产权滥用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各国及有关国际组织的关注。在我国,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国外企业尤其是大的跨国公司对我国企业进行的知识产权滥用。当许多国内企业还不知如何寻求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之时,一些跨国公司已经把知识产权作为限制竞争、垄断市场的工具。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行使行为方面的法律,这导致许多跨国公司在我国滥用知识产权却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五、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的启示
中国在加快融入全球经济的时候,知识产权保护同样也给我国的发展亮起了红灯。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以及中国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时候,知识产权危机给这一全球化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国际经贸竞争和深层的知识产权壁垒面前,努力为开发和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创造有利的环境,不断提高有关企业运用知识产权的能力和水平。首先是将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国是知识产权数量大国,但非知识产权强国,尤其是加入WTO 后,市场的开放使我国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发达国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在专利方面构成了威胁。我们只有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加以重视,才能实现将知识产权危机转变为科技发展良机,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制约贸易发展的障碍。
第一,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为企业构建一个知识产权的制度保障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只有这样做,才能调动有关企事业单位及其知识产权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快又好地创造和产生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才能保证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一定的自身优势。
第二,国家提供资金扶持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和形成。在开发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困扰。因此,国家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为企业的知识产权开发和形成提供资金支持以此来壮大企业的经济实力和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如利用外贸发展基金、优惠信贷利率、政策性贷款和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同时,建立健全创收投资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形成及其产品的出口。
第三,鼓励企业对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前的知识产权危机从根本上说是中国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缺乏核心竞争力的结果。因此,企业应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认识到在国际贸易自由化的条件下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我们应当转变观念并加强学习。我国是WTO 成员,企业进行国际贸易时应该注意WTO、TRIPS 对我国知识产权的规定,同时对主要贸易国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实践也应有所了解,掌握其主要法律规定、立法趋势及法院的判例,方可更大限度的避免撞入知识产权保护的陷阱,当然,我们在认真履行自己义务的同时,也要充分借鉴国外的经验,以便充分享受WTO 成员国应有的权利,保护我国的产业和市场。
第一,转变观念来积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改变以往消极应对知识产权诉讼案的态度,积极应诉。有不少中国企业本身并不存在侵权行为,但由于害怕诉讼会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而常常放弃应诉的机会,白白的丢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机会;而曾经有过侵权行为的企业,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消极应诉,最后要支付超过正常水平的侵权费用;同时,中国企业界应完善商会的建立和使用,形成一个组织有效、协调一致、参与广泛的企业联盟,这样有利于增强寻求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面力量的帮助和支持。
第二,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科技以人为本。开发、拥有和运用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首先是要要重视知识资本的作用,而知识资本最集中地体现就是在人的才能和价值上。目前,企业间甚至是国家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谁占有的人才多,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获得优势。近年来,跨国公司已经加大了对中国的人才掠夺,中国企业如果还不加强对人才的重视,将会失去企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快深化自身的人才制度和结构的变革,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奖励机制,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学习,尽快熟悉和掌握知识产权方面的各种知识和规则,强化全民学习的氛围,使全社会人民都懂得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第三篇:澳大利亚、新西兰城市绿化启示
澳大利亚、新西兰城市绿化启示
来源:《国土绿化》1998年第03期 作者:常振祥
应澳大利亚亚洲商务咨询公司和新西兰花卉出口商协会邀请,先后对澳大利亚的布里斯本、黄金海岸、悉尼、堪培拉、墨尔本和新西兰的奥克兰、惠灵顿等几个城市的绿化进行了参观考察。对澳大利亚、新西兰突出的印象是:一,国土绿化覆盖率高,特别是新西兰可以说全国基本没有裸露的土地,山坡、丘陵上到处是茂密的原始森林或天然次生林,间或也有一些人工林,山与山之间,丘陵与丘陵之间,较为平坦或缓坡地带是广阔的草场,生态环境之好堪称一流。二,城市绿化水平高。这次考察的几个城市除堪培拉外,其余都是滨海城市。城市绿化覆盖率一般都在50%以上。在这些城市里,小公园、小绿地处处可见,街道两侧、建筑物周围、公共及私人住宅区等各个角落,处处有树,有草坪和花木,无处不被绿色所覆盖,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大花园。
一、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处南太平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其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方面得益于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另一方面也在于人,在于人们的环境意识、绿化意识、法律意识和严格的建设及管理措施。其主要表现是:
(一)、注重城市总体规划,绿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澳、新两国各大城市在制定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一定的比例合理规划出了林带、公园、街头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城市的各种建筑也都要因其规模大小、所在位置,因地制宜地规划出一定的绿地,使其与绿地融为一体,努力做到城市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悉尼是澳大利亚第一大城市,工商业繁荣发达,为了限制城市无序发展,悉尼市在城市周边规划营造了一条宽4.8-11公里的绿化隔离带。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由格里芬湖划分为南北两个组成部分。格里芬湖是一个长达8公里的人工湖,其周围开辟有400公顷的公共绿地,湖中心有高大的喷泉,既是旅游区,又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堪培拉虽然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现代化城市,在它的市区中心看不到高楼林立及强烈的人工雕琢痕迹。市中心与各个居民区呈散布状态。公共建筑结合城市地形大都镶嵌在绿地系统之中,居民区不仅成片地布置在绿化带之间,而且住宅旁大都又有各自的小花园。市中心的几条中轴线两侧都栽植了大的乔木,布置了花坛。城市的外围则保留或开辟大面积国家公园和风景游览区。登山格里芬湖南岸的国会大厦或北岸的山头,俯视堪培拉,尽收眼底的到处是树,到处是花坛和连片的草坪,整座城市的建筑物与林木花草交汇融合,如同一个巨大的花园。所以堪培拉被世人誉为“花园城市”。
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多大风,素有“风城”之称,为了防止海风侵袭,使市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该市在建市之初,就在城市周边规划了一条宽十几公里的市区外缘绿化带,这条绿化带至今保留完整,市政当局还准备把它完善提高,使其成为一条永久性绿色的墙。同时在市区中心还规划了五六十处面积达400公顷的公园和街头公共绿地,使整个城市繁华中有宁静,始终保持着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重视投入,城市绿化有一定的资金保障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绿化除私人住宅区外,公园、街头绿地等城市公共绿地均由政府出资建设和管理,这是他们的城市绿化得以正常发展和保持高水平高质量的根本保证。建于1816年的由三个小公园组成的悉尼皇家植物园面积600公顷,40多名管理人员,政府每年给公园拨款1500万澳币(折合人民币约9000万元),用于公园的建设发展与日常管理和员工工资。除此之外,公园还开办有咖啡屋、餐厅和商场,在园内举办演出、出租场地等,全年创收约400万澳元,这些收入全部由公园自己支配,政府对公园的各种创收一律免征各种税费,以增强公园发展的活力。
(三)、管理严格,把绿化建设与管理当做城市建设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新政府及城市当局对城市绿化十分重视,制定有严格的法律、法令、政策和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一是在城市里无论搞什么建设,都必须按规划的绿地率留足留够绿地,否则不予批准;二是必须充分绿化,不论是城区街巷还是郊野别墅区,除必要的水泥铺就的硬质地面,其余一律为草坪或种植花卉、树木。悉尼是澳洲最大的城市,其繁华的中心区可谓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巷十分狭窄,即使这样,其街道两侧都栽植树木,这是其一。而悉尼市天兰、水碧的优美环境不仅仅因为在市区栽植了一些树木,更主要的是他们舍得在寸土寸金的繁华地区辟出相当规模的土地,建设大面积的、组团式的成片绿地,这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根本所在。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城市公共绿地均由政府主管部门负责管理,每个城市都组建有一定数量的专门管护人员,并根据不同情况制定明确的管理目标,主管部门随时进行检查。私人住宅区绿地,以自理为主,市政部门监督指导,如果管理不好,就会视情节受到警告或处罚。澳、新两国政府对绿化不仅制定有各种法规,而且严格执法,虽然两个国家森林资源十分丰富,但他们对砍伐林木都有严格的限制和严格的审批手续,澳大利亚政府规定,确属需要,无论什么原因,每砍一株树木,必须新植十株幼树,以保持林木数量的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由于政府对城市绿化常抓不懈,市民的环境意识非常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绿化城市,美化家园,维持城市生态平衡,不仅仅是政府和主管部门的事情,似乎也成为市民的一种自觉行动。私人别墅区,每一个住户不仅对自己居室的房前屋后进行绿化,同时还将自己门前一定范围内不属于自己的土地进行绿化和管理。如果住户外出时间较长,该住户就要委托或雇人对绿地进行管理,如果弃置不管或管理不善,出现草荒等现象,左邻右舍就会投诉,主管部门就要派人进行处理,所需费用则由该住户支付。因此,这些城市的林木绿地始终处于一种良好的管理状态。市区的公共绿地、街道及高速公路两侧的草坪,无论是人工栽植的还是野草,无一处不是修剪的平整如毯,且草地上绝无纸屑等废弃物,十分洁净。成群的海鸥、和平鸽悠闲自得地在草地上啄食,与游人嬉戏。
二、通过对澳、新两国几个城市的实地参观考察,一方面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搞好城市绿化美化必须树立强烈地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绿化意识
澳、新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制定了许多全国性的环境保护计划,尤其强调对国民进行环境意识、绿化意识教育。这种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各个城市的公园、风景区的入口均放置着各种绿化宣传材料,免费赠阅,游人可随意索取。惠灵顿的维多利亚公园除了供市民游览休闲之外,公园还担负着为市民重点中的青少年普及绿化知识,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任务,公园聘请大学教授、专家和公园会员,定期不定期的向市民和中小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传授种花、种草的知识。另外,惠灵顿还专门建设了一个栽植本国植物的公园,栽植了新西兰本土生长的各种植物2000多种,被称做国家植物博物馆,以此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和热爱家乡的教育,澳大利亚还对外来入籍的移民,在举行入籍仪式时发一株小树苗,要求每人种一株入籍树,十分注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向全体国民灌输绿化意识、环境意识,使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有一个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搞好城市绿化必须把绿化规划放在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突出位置,并严格付诸实施 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环境保护,绿化美化均严格依据规划行事,每一个城市无论建市时间长短,也无论工商业如何发展,环境始终是优美的,与之相比较,我们的许多城市的绿化规划弹性太大,拿北京来说,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中,在市区外缘规划了240平方公里的绿化隔离地区,这是保证把北京建成生态环境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实现分散集团式布局的重要举措,然而,时至今日,240平方公里的规划绿地已锐减到40平方公里,被蚕食,被侵占,被挪作他用了。当务之急是,要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手段和措施索回被占
用的规划绿地,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堪培拉的城市规划是20世纪初确立的,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城市的各项建设发展很快,但却没有违“规”(划)现象。如规划规定各种建筑一律不得修围墙,至今堪培拉的机关、工厂、店铺、私邸均以绿篱为墙,各国驻澳使馆概莫能外,堪培拉成了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
(三)、搞好城市绿化必须严格执法,严格管理
澳、新两国的城市绿化建设与管理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新西兰的奥克兰市有一个很有名的“一树山”公园。该园的得名是因为几十年前,公园里有一株古松,正在被人锯伐时被发现制止,伐树人被判处二年徒刑,市政当局对此树采取了抢救保护措施,使之得以成活如初,为警示后人,市政当局在园内立了一块碑,并将此命名为“一树山公园”。对搞好城市绿化与管理,我们的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也制订了一系列法规、法律和管理办法,《北京城市绿化条例》都有明细的规定,然而为何破坏、侵占绿地、滥伐林木的现象却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归结到一点,则在于我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管理软弱,因此,必须根据我们的大城市人多、车多的国情,严格执行各项绿化法规、条例,同时还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动员全民搞绿化,全民管绿化。要认真落实绿化门前三包,把城市绿地按照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区域,实行分级管理,分片包干,明确责任,有奖有罚。否则,仅靠几个专业部门、少数专业人员很难有所作为。
(四)、搞好城市绿化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
绿化是社会公益性事业,既有环境效益、生态效益,还有社会效益,因此,绿化的投资主体应是各级政府财政。要加快步伐,要提高水平,没有相对稳定的投入,规划就难以实现。目前最为突出的是,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经费不足,许多地方出现了有钱搞绿化,没钱进行养护管理,城市住宅小区尤为突出。有些城市绿地虽然有养护资金,但微乎其微,如同杯水车薪,绿化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由于养护管理资金不足,造成了管理力量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甚至发生失管、弃管现象,若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要相应提高养护管理补助费标准,加大绿地养护管理资金的投入。
第四篇:中国养牛业的发展和现状
中国养牛业的现状发展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现状及基本方略
新时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而养牛业则是重中之重,这不仅因为牛可以充分消化猪、禽等家畜不能有效转化的农作物秸秆资源,而且牛肉、牛奶都是现代社会人们生活所必需的高级食品,市场缺口很大。“以奶业为突破口,重点发展肉牛、肉羊,稳定猪、禽生产”已成为指导当前乃至今后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本方略。1 中国奶牛、肉牛基本情况 1.1 中国养牛业基本情况
中国养牛历史悠久,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养牛业发展更快。养牛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新农村建设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黄牛存栏已突破1亿多头,牛肉产量达到700多万t,城镇居民牛肉人均购买量为2 kg 左右。不同地区牛肉消费差距非常明显。其中,西藏人均购买量最多为11.50 kg;山西省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为0.66 kg。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上涨伴随着膳食结构的改善,牛肉的消费将会逐步增高,加之各地政府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肉牛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快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牛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牛肉将会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但我国养牛业发展却存在着品种单
一、良种率低、饲养管理粗放、组织化程度不高、产品质量不稳定、养殖效益差等诸多问题,乳、肉产品加工也面临着产品多元化和功能化的严峻挑。1.2 中国现有的主要牛品种
不同的牛品种或类型(地方良种)是人类长期辛勤选育的产物,由于产区生态环境、选育方向及饲养管理条件等不同,各品种具有不同的生物及遗传特性、生产性能和对生态条件的适应性,呈现出牛品种的多样性。全世界现有牛品种1 000多个,其中分布较广的有250个。目前,我国地方黄牛品种52个,共1.4亿多头,包括3个类群52个品种,分别为北方牛、中原牛以及南方牛。其中,北方牛13个品种,包括延边牛、复州牛、蒙古牛、哈萨克牛、西藏牛、太行牛、拉萨黄牛、柴达木黄牛、阿勒泰白头牛、阿沛甲咂牛、日咯则驼峰牛、樟木黄牛、甘孜藏黄牛;中原牛9个品种,包括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渤海黑牛、郏县红牛、冀南牛、平陆山地牛、蒙山牛;南方牛30个品种,包括温岭高峰牛、台湾 牛、皖南牛、广丰牛、大别山牛、枣北牛、巴山牛、巫陵牛、盘江牛、雷琼牛、云南高峰牛、荡脚牛、徐州黄牛、吉安黄牛、锦江黄牛、舟山牛、南丹黄牛、闽南牛、涠洲黄牛、凉山黄牛、平武黄牛、三江牛、峨边花牛、川南山地黄牛、务川黑牛、黎平黄牛、威宁黄牛、邓川牛、迪庆黄牛、昭通黄牛。奶牛品种1个,为中国荷斯坦奶牛,共1 000多万头。水牛品种24个,共2 217万头,包括上海水牛、海子水牛、山区水牛、温州水牛、东流水牛、福安水牛、信丰山地水牛、峡江水牛、信阳水牛、恩施山地水牛、汉江水牛、滨湖水牛、兴隆水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涪陵水牛、宜宾水牛、德昌水牛、贵州白水牛、贵州水牛、德宏水牛、滇东南水牛、盐津水牛、陕南水牛。牦牛品种11个,共1 360万头,包括九龙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洼牦牛、西藏高山牦牛、木里牦牛、中甸牦牛、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牛、新疆牦牛。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中国奶牛选育改良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近几年我国奶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总体上看,奶业在农业中依然是一个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基础还相当薄弱,具体体现在奶牛单产水平低、原料奶质量差、饲养管理水平低、奶牛良种率低、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疫病防疫体系不完善等许多方面。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奶业的发展空间大、潜力大,后发优势明显。为了全面提高我国奶业科技成就,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奶牛育种工作与世界先进水平有着明显的差距,加强对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成效、良种资源现状、奶牛品种总体生产水平、优秀种牛的遗传素质和性能等方面的重视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奶牛育种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奶业的发展在我国长期没有受到应用的重视,因此奶牛品种改良工作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稳定的育种目标、长期的改良方案、系统成熟的技术、高效的运行机制,致使全国奶牛生产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限制了奶业的发展。(2)奶牛群中良种覆盖率很低,对我国480万头奶牛进行统计,真正纯种的荷斯坦奶牛仅有1/4,其他多为低产的改良牛,甚至未经改良的土种牛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前几年效果较好的“冷配”改良工作出现滑坡和停滞。在牛奶总产量中,大部分是依赖低产牛生产的,饲养低产牛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导致了牧区生态的进一步恶化。
(3)我国始终未建成科学、规范的良种奶牛繁育体系,一些已被发达国家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选育改良技术,诸如生产性能测定、后裔测定、品种登记等技术措施尚未得到完全实施,因此奶牛群整体的遗传改良进展迟缓。(4)我国迄今尚未形成自主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的能力,因此多年来用于牛群品种改良的种公牛主要依赖国外引进,而国外引进的未经验证的青年公牛其改良效果有限,使得我国的奶牛群的遗传改良受到很大制约。(5)长期以来,我国奶牛生产管理体制不合理。在这种体制下,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组织不健全,机制不完善,致使我国牛群中存在着优良的种质也难被发掘,即使发掘了也很难在改良低产牛中发挥作用。2.2 中国肉牛选育改良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善,牛肉的消费逐步增高,加之各地政府不断通过多种方式,加大肉牛生产的扶持力度,加快品种改良和技术推广,牛肉发展空间不断扩大,我国牛肉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全国牛肉产量达到711.5万t。但我国肉牛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制约着肉牛育种的发展。(1)肉牛良种率低,必须优化牛群结构。大力实施良种工程,要充分利用世界上最优秀的肉牛品种,改良我国现有的地方品种牛,提高其生产性能;需要抓好地方优良品种牛的选育工作,强化其产品的品质特色,提高地方优良品种牛的竞争力;同时需要利用胚胎移植等生物技术进行品种改良,加快国内优良品种牛的培育和肉牛生产步伐,迅速提高牛群质量和良种比例,尽快形成品种优势。优化牛群结构需要根据不同品种牛的繁育特性,合理确定具有不同优点和繁殖特性的基础母牛、后备母牛的比例,最终形成出栏率高、生产周期短、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牛群结构。(2)我国没有自己的肉牛专用品种。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引进的国外肉牛品种来改良黄牛,以提高本地牛的生产性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目前国内牛肉生产大部分都是国外肉牛品种的杂交改良后代经过短期的快速育肥之后进行屠宰。国外肉牛品种的引入对提高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我国肉牛产业化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国外品种牛的改良后代,对我国不同区域的气候和自然条件适应性相对较差,同时由于我国现有的饲养管理水平达不到国外品种牛的生长发育要求,使肉牛出栏周期变长,发挥不出最大生产性能,从而使产肉量上不去,牛肉质量也不高。而我国优良地方品种如秦川牛、晋南牛、草原红牛、延边黄牛等虽然生产性能不如外国品种,但肉品质好,风味独特,是国外一些肉牛无法相比的。我们需要以本地优良品种牛为基础,适当导入国外肉牛基因,来改造我国黄牛的缺点和不足,以保质增肉为目的,培育我国自己的肉牛专用品种。(3)我国的肉牛业仍然是以家庭养殖为主,独立经营的小规模、分散式的生产管理方式,很不适应新形式下的肉牛业发展要求。我们急需示范推广肉牛养殖技术,建立肉牛养殖示范乡、示范小区等,利用现有的肉牛品种资源优势,进行品种间杂交优势组合,来进行生产繁育。同时将现有的科研成果进行组装配套集成,对肉牛进行规范化育肥,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4)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疫病控制和监测系统,有效的疫病控制和监测系统是育种的基础。加强疫病控制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加强动物疫病监督和动物防疫屏障基础建设,形成功能齐全、手段齐全的监控系统,制定和完善畜禽育种、生产、加工环节的技术规程,形成一套完整的质量标准体系,为我国畜禽育种工作创造有利条件。4 中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的基本方略
我国奶牛、肉牛选育改良需要遵循“选育原种,扩繁良种,推广杂交种,培育新品种”的基本原则,坚持“本品种选育为主,结合适度导血改良”的指导思想,通过组建核心群和育种群,开展良种登记来开展奶牛、肉牛的选育工作。实际上,纯种选育和杂交改良都是我国奶牛、肉牛选育提高的主要途径,纯种选育提高是遗传改良,杂交改良应以导血杂交、定向选优为主,不宜大搞级进杂交。而且,遗传改良不是目的,是手段,产业化开发才是终极目标,但产业化开发离不开优质高效的良种作支撑。4.1 奶牛选育改良的基本方略 针对我国奶牛的问题和差距,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实现我国奶业和奶牛育种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仍然是扎扎实实地做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的基础工作,将我国荷斯坦奶牛选育成遗传素质稳定、良种覆盖率大、生产性能高、体质健壮、体型外貌良好、适应性强、利用年限长的奶牛群体,以适应我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一,需要制定国家奶牛品种改良长期发展规划,其中应包括相应的种质管理法规,对种公牛站和良种场的规划、审批和管理制度,制定宏观的奶牛育种目标和牛群遗传改良方案,资助奶牛遗传改良基础工作。第二,应摆脱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重数量、轻质量、不讲效率”的弊病,在稳定目前并不算少的奶牛总规模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奶牛群体的整体遗传水平,在奶牛群的质量上下功夫。一方面系统地实施牛群遗传改良选育技术、改良中低产牛,使牛群平均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建立高产奶牛繁育体系,有目的地培育奶牛育种核心群,为我国奶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第三,建立一条非常清晰的、先进的奶牛群体选育提高的技术路线,通过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广泛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培育和选育优秀种公牛,带动全群的遗传改良。第四,继续扩大奶业国际交流与合作,依靠国际先进的科技力量强化我国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实施效果,探寻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等奶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全面开展合作。第五,深入开展奶牛育种科研工作,应用分子生物技术、胚胎工程技术等来提高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和高产奶牛繁育的效率,同时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条件和需求培育几个奶牛新品系。4.2 肉牛选育改良的基本方略
针对我国肉牛育种中存在的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运用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的新理念,加快了秦川肉牛的选育进程,同时,云南省肉牛和牧草研究中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密切合作,积极借鉴其选育秦川肉牛新品系的成功经验,加强了牛的选育工作。群选群育、开放式育种的基本方略是根据我国现时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如育种场、繁殖场、商品场不配套,本场测定和测定站测定不配套,纯繁与杂交不配套)等实际情况,为了克服封闭条件下选育群体过小对选择带来的困难,提高育种速度。可在以往选育工作的基础上,以国有的育种场为育种核心群,同时吸收多个世代与当地黄牛级进杂交改良后代,形成不同的地方类群,并不断从国外引进种公牛、精液、胚胎或部分优良母牛,丰富遗传资源。其实质就是建立多目标、多性状、多血缘系的优化选配模型和开放的育种核心群(国内外及各系别不限),吸收不同品系或类群的高代杂交改良牛的优秀个体,进行核心群选择组群,并应用BLUP 等技术,提高选种选配的准确性;采用人工授精(AZ)和胚胎移植(MOET)等生物科学技术,提高种公牛的选择强度和种母牛的利用强度,加快中国肉牛新品种的育种进程。
第五篇: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林水中
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江苏 盐城 224051 摘 要:在分析了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的基础上,就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主体,法律规范,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服务体系社会化,提高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六个方面,阐明了国外农业技术推广建设对我国的启示。关键词: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启示
农业科技的推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依靠科学技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农业技术推广,把先进的农业技术尽快传送到农民手里,以促使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尽快应用于农业生产,保障农业发展。正视我国目前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借鉴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农技推广体系和创新机制的研究,在当前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
一、世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农业推广体系是农业推广机构设置、服务方式和人员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的保证。
由国家建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推广工作的正规化始于20世纪初,其发展壮大则是在二战以后。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113个国家中200个国家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调查,1910年以前,全世界仅建立了14个国家级推广机构,只是现有国家级推广机构数的7%,且主要是在英、美等发达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约建国家级推广机构48个,占现有数的20%左右,主要在一些中等发达程度的国家,二次大战以后,一方面由于已建的推广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由于一些发达国家的援助,加上一些发展中国家试图通过农业技术推广解决粮食的短缺问题,便纷纷开始建立推广组织。世界上约150个国家级推广组织(约80%)都
建立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国家农业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主流。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目前全世界约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4.2万(中国仅含种植业部分)。其中:非洲约5.9万人,占全世界的10.8%;亚太地区约39万人,约占72.1%;欧洲约5.9万人,约占10.8%;拉丁美洲约3.3万人,约占6.1%;北美约1.5万人,约占2.7%;远东地区约3万人,约占5.5%。随着全球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显现出多元化格局,大致可分为六大类:
1.以政府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特征是,推广体系隶属政府农业部门的直接领导,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中心)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类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以日本为代表。
2.以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的典型代表是美国,其特点是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大学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中心),大学的推广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基层推广工作。
3.附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商品生产组织或一些开发机构所附属的推广体系。如马来西亚的橡胶生产和咖啡生产组织等建有自己独立的推广体系。
4.非政府性质的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协会和一些宗教组织经常从事社会经济和家政等方面的推广工作。
5.私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这类推广体系是指一些私人企业为推销产品所建的产品推销部门。如英国、法国等的一些农药、种子生产企业为推销产品而成立的推销部。
6.其他形式。这类推广体系是指在欧洲一些国家的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他们以农村青年和妇女为推广对象,向农民推广一些实用的农业技术、健康、保健等知识。
各国政府均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形成以一种推广体系为主兼有其他推广体制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这些体系中,以农业部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全球推广体系总数的81%,大学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1%;附属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占4%;非政府的推广体系约占7%;私有推广体系占5%;其他类型的推广体系仅占2%。可见,以国家政府领导为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当今农业技术体系发展主流,但是,世界上没有一个推广体系是最完美的,任何一个推广体系的建立均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同时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并且建立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农业技术推广投资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相比主要有以下差距:一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投资强度低,1999年的投资强度仅相当于国际上低收入国家1980年的平均水平,远低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二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经费大部分用于发放工资,达到80%以上,远高于欧洲的74%,北美的57%,拉丁美洲的55%;三是我国中央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投资比例较低,不到10%,90%以上是来自地方政府,远高于美国的67%,日本的64%,荷兰的40%。
另外,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方面,我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是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人均负担的农民数高于发达国家,平均一个推广人员服务
1178个农业人口,而美国平均一个推广人员仅服务200个,表面上来看,似乎我们的工作效率要比美国高,其实不然,如果用平均每个推广人员服务的耕地面积来衡量,美国是中国的46倍,其工作效率可想而知;二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规范的资格认证,多数国家的专职农推人员实行任职资格制度,荷兰和丹麦农推人员的录用要有一个严格的程序,并经考试才能录用,所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必须具有大专以上专业技术学习经历,我国目前推广人员的资格认证制度、在职教育制度、职称评定和用人制度还需健全和完善。
二、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对于改革和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具有如下启示:
1.尽快修订并制定农业推广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从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看,美国、日本等国家,较早地对农技推广工作进行了法律规范,并在实战中不断加以完善。从而保证了农技推广工作的健康进行。日本的《农业改良普及法》自颁布至今,已做过八次大的修改,通过实践不断地加以完善。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到1993年才正式颁布实施,比美国晚近一个世纪。自颁布以来,新的情况不断出现,并且由于该法出台时就很仓促,对许多重要的问题只做了原则性确定,实施主体不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在现实执行中往往有法难依,关于农业技术商品化问题,更没有涉及。因此,需要尽快修订,并制定农业推广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同时,要加大执法监察力度,真正作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把农业推广工作落到实处。
2.农业技术推广以政府行为为主。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推广工作的领导和支持是政府的重要职责。推广经费来源受到政府的强制监督,以政府拨款为主,保证农业推广的顺利进行。我国目前政府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地方财政拨款和国家设立的推广项目经费。由于总体投入不足,加之渠道不畅,有限的经费往往也得不到有效保障,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2000年的抽样调查表明,经费缺口约在50%左右,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我国农业推广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在推广机构建设、人员培养、立法等方面都有健全的制度,并在价格、信贷、物资供给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对从事农业推广的人员,在待遇、奖励等方面,制定了有关优惠政策,以鼓励和稳定他们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如日本对农业推广人员实行“普及津贴”制度,工资高于其他部门公务员。因此,农技推广人员不会为自身的生活发愁,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此,我国政府应用法律形式固定财政拨款中用于农业推广人员的金额比例,保证推广人员的工资、津贴,同时,为推广人员提供优惠政策,使推广人员能安心工作。
3.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的农业推广作用。发达国家在发挥政府推广职能的同时,都能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企业的作用。如美国的大豆协会、日本的农民协会等在农技推广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同时,各国的农业企业在农业推广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生产农业机械、农药、化肥和种子的公司,在推销产品的同时,向农民传授农业技术,加快了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推广。中日两国农业在经营方面有两个相似:一是土地规模小,二是生产经营方式分散。两国都是以家庭为基础、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这就决定了中日两国农业的经营具有相互借鉴的直接条件和自然联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我国政府应大力扶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企业等市场组织,将其纳入正常有序的农业推广体系中来。
4.构建以农业大学、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教育、科研、推广职责分明、密切合作。农业教育、科研坚持为推广服务。美国的农业推广体系以农业大
学为主体,大学教授既从事教学工作,又可能是农业技术的研制者,同时又能直接参与技术推广工作,因而对技术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农民对技术的需求能更及时地等到信息,真正做到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密切结合;日本的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虽然自成体系,但日本的农业科学院与农业推广组织都与农民有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体系,是世界上机构及人员最庞大的体系之一,长期以来三个部门缺乏有效的内在结合机制,自成体系。科研机构不过问推广系统的工作,推广部门不能了解科研进展情况,所需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没有列入科研计划的正规途径,从而使农业推广体系没有发挥出整体效应。我国应在这方面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建立起三者协调机制,同时,建立双向沟通渠道,推广部门及时向教育和科研部门反映实际推广中遇到的问题,科研和教育部门也加强同推广部门的联系,形成紧密的结合体。
5.推广手段现代化。在发达国家的农业技术推广已广泛采用卫星通讯、Internet等手段,推广人员装备有汽车、移动电话等新技术新装备,我国还有很多的基层农技推广站没有自己的办公用房,经费短缺到连推广人员的工资都发不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推广的手段也更加现代化,美国、日本、芬兰等国家,农副业推广机构已形成全国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户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我国目前广播电视等大众推广媒介,已成为部分农民获取技术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计算机联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已在一些农业大户中出现,这就要求农业推广部门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加大设备、技术培训等方面投入,提高农业推广的效率。
6.重视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许多国家对推广人员都要进行职前培训,并实行任职资格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在取得资格时,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参考文献:
[1] 王慧军.农业推广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8-9.[2] 吴坤福.美国农业技术推广考察见闻[J].农技推广(1):29.[3] 汪荣康.农业推广项目管理与评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90-108.[4] 王春法.美国的农业推广工作[J].中国农村经济.1994(4).[5] 聂闯,吴俊.农业推广的重要趋势国际研讨会论文汇编[C].北京:农业出版社.1993.[6] 杨映辉.农业推广的国际比较
(一)[J].中国农技推广.2004(4).林水中(1969--),男,江苏兴化人,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蚕桑技术及农业推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