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0引言
食品质量安全是促进食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目
前各国探讨的热点。自上世纪90年代起,国际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欧洲的疯牛病、比利时的二噁英、席卷全球的禽流感等,对相关国家经济贸易造成了严重的影响[1~4]。中国作为世界主要的食品出口国之一,也出现了如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狗粮、三鹿奶粉等性质恶劣的食品安全问题,干扰了国际市场竞争秩序,阻碍了中国食品的正常出口[1,5]。为重树消费者对食品业的信心,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风险评估制度引入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现已发展成为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1风险评估与风险分析系统
早在199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
合咨询委员会便确定了食品分析系统的定义,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应用。如今,风险分析已成为国际公认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理念和手段之一,表现为对食品现存的或潜在的危害进行评价和监管的过程[6,7]。完整的风险分析系统由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三个有机部分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其中,风险评估是基础,风险管理是手段,风险交流是目的。由食品风
险分析系统各部分职能可以看出,对食品进行风险评
估的结果是制定正确的食品安全标准及执行风险管理前提,也是风险交流的信息来源,因此,风险评估是整个风险分析系统的核心部分。风险评估工作多由独立的专属机构执行,对食品进行危险评估时谨守客观、求实的原则,不受任何经济、政治、文化和饮食习惯等因素约束[8~12]。
图1 风险分析系统结构图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体系运作情况 2.1 欧盟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运作概况为应对欧盟食品安全问题,提高政府的监管、控制
能力,2002年1月28日,欧盟颁布欧洲议会与理事会 178/2002法规,正式建立了欧盟食品安全局,承担风险 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7]。目前已形成了严密的食品安全 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周其显
(华东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南昌市,330013 摘要:实施食品风险评估制度已成为发达国家应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介绍了风险分析体系和风险评估的关系,综述了国外食品风险评估体系研究及应用现状,并针对我国目前食品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情况提出了相应措施与建议。关键词:风险分析系统;风险评估;运作现状;启示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6-7205.2011.01.024 周建民,刘娟娟,徐晟航,周其显.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农机化,2011,(1:95~98
ZHOU Jian-min,Liu Juan-juan,XU Sheng-hang,ZHOU Qi-xian.Foods ’risk assess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vela-tions for China [J].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2011,(1:95~98 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0年1月25日 修回日期:2010年3月15日
*基金项目: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08GQN0029——
—赣南脐橙农药残留和营养品质快速检测方法研究周建民,男,1975年生,湖南邵阳人,博士,华东交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食品质量安全光电检测技术。
刘娟娟,女,1985年生,安徽淮北人,华东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食品安全评估中的应用。徐晟航,男,1985年生,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华东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
周其显,男,1985年生,湖北黄冈人,华东交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红外热成像技术。
中国农机化
Chinese Agricultural Mechanization No.1,2011Total No.233 2011年第1期总第233期 中国农机化2011年
欧盟委员会(风险管理机构欧盟食品与兽药办公室(风险管理机构
欧盟食品安全局(风险评估和风险 交流机构
负责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采取必要的 保护措施监督和评估各成员国执 行食品安全、兽药、农药 等法律的情况,以及欧盟 食品安全局的工作情况 针对食品和饲料 安全潜在的危害 进行评估,并承担 风险交流工作。
分析体系,主要由欧盟委员会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署、欧盟食品与兽药办公室和欧盟食品安全局组成,各机构主要职能分配如表1所示。
表1欧盟风险评估机构职能分配
欧盟食品安全局针对欧盟委员会、欧盟各成员国或其它管理机构提出的任务及请求,可在从农田到餐桌整条可追溯食品链上进行风险评估工作,形成一个综合统一的食品安全体系[13],并对其职责范围内的任何领域提供科学和技术援助。建立了专门的咨询论坛和各国的联络组,加强了欧盟各成员国的紧密结合,有效避免了工作重复,帮助更早地确定潜在风险和提出新的问题[14,15]。欧盟食品安全局还可利用除本身以外的科学资源,如委托其他机构进行风险评估相关的科学研究等,不仅能更严
谨、更及时地完成风险评估任务,还促进了欧盟、成员国、国际组织和第三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确保风险管理的公开、透明性,一方面,欧盟食品安全局将其内部管理及运行程序公布于众,鼓励消费者参加有关会议,使公众可以广泛获取该局信息。另一方面,大规模的网络平台的建立,促进了欧盟食品安全局各项活动的可视化[16]。
2.2日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运作概况
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能够及时认识国内外食品安全发展趋势,并于2003年7月颁布了《食品安全基本法》,依法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从事日本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工作。食品风险管理的任务则由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承担,前者主要负责关于食品卫生的风险管理工作,后者主要负责关于农林、水产品的风险管理工作[15]。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是由7名资深委员组成的全日本食品安全最高权威和决策机构,直受内阁管辖,独立性强,有助于减少权力腐败现象,确保风险评估的公正性。该委员会下设16个专家委员会,各专家委员会权责明确,相互协作。另外还设有三个评估专家组,分别对化学物质、生物材料和新食品(转基因食品、新开发食品等进行风险评估[7]。
日本食品安全委员会承担风险评估任务,除了接受风险管理机构提交的评估请求或食品安全委员会本身指定的请求,还会通过召开国际会议,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各利益相关方进行风险交流,确定自身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方向[16]。
日本食品风险评估内容涉及国内水产品、转基因食品、抗药菌、肉禽类食品,及外国所生产的食品等,范围广,种类齐全。此外,日本境内“食品标签制”的实施,规范了各级食品生产商、批发零售商责任,保证了从食品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相互追查,便于在评估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环节,必要时对产品实行召回[17]。
2.3美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的运作现状研究
美国是世界上食品安全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对多种化学物危害,如添加剂、药品、杀虫剂等危害都有着成熟的评估技术和全面的法律规范。在难度较大的微生物危害评估上,美国也做出了重大突破,能对蛋类食品、牛肉制品、即食食品中常见的多种微生物危害进行风险分析[2,18,19]。美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取得如此成就,与其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坚实的法律法规保障是密不可分的。全面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是美国确保食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策略。HACCP体系是指对食品安全危害加以识别、评估以及控制的预防性体系,对风险的管理基于科学的评估结果[20,21]。该体系可在整条供应链中对食品进行风险分析,有效避免了各类食品危害,特别是微生物危害随着食品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而传播,克服了仅检验食品终产品时存在的缺陷。
为了确保HACCP体系的运行,美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用以约束各食品加工企业。从1973年3月美国在低酸性食品产业中实施第一个HACCP法规起,美国FDA(食品及药品管理局又相继颁布了水产品HACCP法规(1995年12月18日和果蔬汁HACCP 法规(2001年1月19日,分别用以规范水产品及果蔬汁的加工控制过程[22]。如今,HACCP体系的原理及应用已成为美国各州制定食品安全新法规时必须研究的模式。如何将HACCP体系推广至其他食品的生产控制及进口食品的管理,是美国FDA所面临的新问题,有待于新HACCP法规的进一步拟定和实施。
3食品风险评估在中国的运作现状
风险分析最初应用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已在农产品、水产品等领域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11]。《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和兽药典均较大程度地引用了CAC(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风险评估数据。农业部畜牧兽医局于2002年成立的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小组,依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有关规定对中国A 96 第1期
类和B类动物疫病进行风险评估以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农业部成立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专家委员会,能针对转基因动植物和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和安全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着重加强中国食品风险评估体系建设。2009年12月8日,中国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在北京宣告成立。该委员会由42名来自营养学、食品安全、环境生态、检疫防疫、疾病预防、公共卫生等领域专家组成,主要任务包括:参与制定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关的监测和评估计划;拟定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规则;解释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开展风险评估交流;承担卫生部委托的其它风险评估相关任务等。
尽管如此,由于我国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成立晚,各项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食品风险评估工作与上述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风险评估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为:检测技术相对落后,专业人员不足,获得评估数据和评估结果缺少可信度,管理透明度和评估工作独立性有待于进一步加强[12]。此外,风险评估标准多为从国外直接引入,没有真正地了解标准制定的详细过程、重要依据、现实情况以及国外的相关规定,导致了错误食品安全信息的存在和流传。
4对我国的启示
针对上述我国食品风险评估体系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参考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机制在欧盟、日本的运作概况,可总结出完善和健全我国风险评估运行机制的一些启示。
第一,健全法律保障体系,强制性推广风险评估机制。
第二,确保风险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管理工作的透明性,增加评估结果可信度。第三,对各相关部门制定严明的职责权限,及时纠正各部门或环节的不足。第四,加强国家与地区,国家与国家间的交流合作,善于引入成功经验。
第五,将严实的食品可追溯系统应用于风险评估体系,从源头开始层层把关。第六,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加快信息的获取和传送,加强风险交流。
从我国现实国情及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各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迅速使我国食品风险评估机制有效运行,才是确保我国食品经济稳定发展和促进我国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长久之计。
参考文献
[1]吴迪,鲁成银,成浩.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进展及在茶 叶行业应用展望[J].中国农业通报,2009,25(01:251~255.[2]朱行.疯牛病和口蹄疫简介[J].粮食与油脂,2002,(6:51.[3]Seuly.1999年比利时二噁英鸡污染事件[J].环境,2005,(9: 70~71.[4]Hufbauer,G.,B.Kotschwar and J.Wilson.Trade and Stan-dards:A Look at Central America[J].The World Economy,25(7: 991~1018.[5]杨俊全,姜海燕.中国的食品安全[J].国际理论动态,2009,(2:63~65.[6]Perdikis,N.,W.A.Kerr,and J.E.Hobbs.Reforming the WTO to Defuse Potential Trade Conflicts in Genetically Modified Goods[J].The World Economy,2001,24(3:379~398.[7]王芳,陈松,钱永忠.发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制度建立及 特点分析[J].中国牧业通讯,2009,(1:40~42.[8]Lugauskas,A.and Stakeniene J.Toxin producing micromycetes on fruit,berries,and vegetables.Annals Agric[J].Env.Med, 2002,9:183~197.[9]Busch,L.The homiletics of risk[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2002,11:17~29.[10]周应恒,彭晓佳.风险分析体系在各国食品安全管理中的应 用[J].世界农业,2005,3:4~6.[11]汪禄祥,黎其万,刘家富,杨旭坤.风险分析在农产品质量安
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农业报,2006,9(922:85~87.[12]陈君石.风险评估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作用[J].农业质量标
准,2009,3:4~8.[13]杨志花.欧盟食品安全战略分析[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 2008,4(4:55~57.[14]Azevedo RC.The Proposed EU Regulation on Hygiene Re-quirements for Animal feed-Will itGuarantee Food Safety[J].International Feed Markets,2003,11:25~26.[15]李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 北财经大学学报,2005,(1:3~8.[16]陈松,瞿琳.欧盟食品风险评估制度的构成及特点分析[J].农业质量标准,2008,5:54~56.[17]钟沈军.日本食品安全保障[J].农产品市场周刊,2007,5: 38~39.[18]麦充志.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 热带医学,2008,8(5:880~882.[19]Baines R.N.&Davies W.P.HACCP at the Farm level-Reducing Risks in Grain&Oilseed Supply Chains through Quality Assurance[J].Grain Europe Conference,Rotterdam, Netherlands,2003,8:25~32.周建民等:发达国家食品质量风险评估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97 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Technology of Mechanically Crushing Sugarcane Leaves and Tilling into Soil and Its Effects on Soil WEI Li-jiao,LI Ming,LU Jing-ming,WANG Jin-li,DENG Yi-guo,ZHANG Jin, HUANG Hui,SONG De-qing,LIAN Wen-wei(Agro-machinery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ic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Zhanjiang ,524091,China Abstract:Mechanically crushing sugarcane leaves and tilling into soil can improve soil with green trash of crops grown in the soil,increase the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s in soil,improve soil structure and fertility,and increase sugarcane yield and quality.The paper reviews do-mestic and abroad studies on the effects of crushing sugarcane leaves and tilling into soil on agronomic character,soil fertility,soil nutrient,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nd sugarcane yield etc.,analyzes main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reatment of sugarcane leaves by crushing and tilling them into soil,and explores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drought resistance and soil moisture preserva-tion,chemic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s,production costs and farm implements.Keywords:sugarcane leaves;mechanically;crushing and tilling into soil;effects on soil 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27(2:228~233 [6]王月霞,郭爱清.河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障碍因素分 析[J].乡镇经济,2007,(6:9~12.[7]薛薇.SPSS 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第2版[M].北京:电子工 业出版社,2009.[8]黄宁生.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宏观驱动机制研究[J].地球 科学,1999,24(4:359~362.Study on 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Resources Based on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Shanxi Province CHAI Zhi-min,LIU Xiao-ying,LI Wei-xiang,LI Fu-zhong(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aigu ,030801,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al data during 1997~2006,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cultivated land area changes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in Shanxi provinc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ultivated land declining from 1997~2006,and economic de-velopment,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 in the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in Shanxi.Keywords:cultivated land quantity,driving factors,shanxi province
[20]Morris,J.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alysis and the pre-cautionary principle[J].Toxicology,2002,5:181~182.[21]Baines,R.N.Building &Implementing Quality Systems[J].US Lives-tock Seminar,Kansas USA,2003,6:35~44.[22]吕青,苏大路,吕朋,王慧.美国HACCP 体系法律法规建立 与实施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40~241.Foods ’Risk Assessment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Revelations for China ZHOU Jian-min,Liu Juan-juan,XU Sheng-hang,ZHOU Qi-xian(School of Mechatronical Engineering,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Nanchang ,330013,China Abstract:The system of risk assessment on food safety has been used as one of the efficient paths by many developed countries to cope with the food safety problem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isk analysis and risk assessment wa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as well as researches and the current status of foods ’risk assessment system running in various foreign countries.Corresponding revelations were given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status of Chinese foods ’risk assessment system.Keywords:Risk analysis system;risk assessment;current status;revelations(上接第91页(上接第94页 2011年 中国农机化
第二篇: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范文)
主要发达国家城市化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国经济的发展的关键之一就是工业化进一步发展,而我国的低城市化水平已经严重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2000年加入WTO以来,国内市场逐步开放,中国经济也将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氛围中,中国经济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国际竞争。在新的形势下促进中国城市化水平的健康快速的提高,与工业化相辅相成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是当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城市化是伴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受工业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反过来又影响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由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不同,决定了各国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不尽相同。
本文将对发达国家中城市化道路最具典型意义的三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的城市化道路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城市化进程的基本性质、基本特征和一般规律。鉴于各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程度、市场规模、文化历史传统及社会制度的不同,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①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的时代背景。包括人口数量及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②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发展道路。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政策的改变及实施;③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国情况不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尽相同。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世界城市化的基本模式:
(1)同步城市化。这是指城市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
式。这里的一致主要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发达国家在城市
化加速时期,这种相关性表现得相当明显。美国是是同步城市化最典型的代表。
(2)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
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
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大中城
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
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造成严重的“城市病”。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
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式。(3)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
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
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各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
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像工业乡土化、农业副业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农村病”现象。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
代化发展规模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城市化就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
表。(4)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尤其是大城市市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
星城镇布局分散人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
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城市市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
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原因主要有大城市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
业困难、环境恶化等问题。逆城市化的倾向主要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城市
化很高的国家,例如美国、英国。
(2)虽然世界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不尽相同,但通过对主要发达国家城市道路的分析比
较能够得出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1)城市化的速度发展规律。纵观世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来看,城市化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城市
化初期发展缓慢,中期发展速度加快,后期发展速度又放慢。对于城市化速度发
展过程所经历的这种变化转变,现在研究城市化的学者一般都称之为“S”型曲线。
(2)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发展规律。从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规
模看,城市规模和数量先后经历了城市化初期规模小、数量少;中期阶段城市规
模大、数量多;后期阶段城市规模又逐渐向小型化、多数量发展的过程,即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呈现出小、少-大、多-小、多的运动规模。(3)城市化的空间分
布发展规律。从城市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变化来看,先集中后分散是普遍的规律。
城市化的这一规律,同样在发达国家表现最为显著。分析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道路
会发现,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影响最大的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工业化的发展
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促进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转换职业为工业化发展提高
劳动力。滞后的城市化水平必然会制约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而我国的城市化
水平比较低,已经制约了工业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现状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①城市化水平低。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水平较低的国家,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
为36.6%,这个水平不仅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也与自身工业化程度和经
济发展水平不协调。②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中国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表现在:
大城市交通拥挤、居民居住条件差、环境和噪声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等;中小
城市自来水、天然气普及率和硬化道路比重低,污水、废物处理设施缺乏等。③
区域发展不平衡
世界城市化的四种模式
城市化是当今的世界大潮。世界城市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成各种不同的类型。从城市化道路的差别上看,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模式:
同步城市化模式
这是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所谓“同步”主要是说: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适度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与工业化率(工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或工业总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互相协调,城市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比较一致,农村人口城市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城市就业量大体平衡,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这是一种经济发展推动型的比较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它能够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适度同步发展。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属于这种模式。尽管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也发生过严重的城乡对立和“城市病”,但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现在发达国家的城乡对立和“城市病”普遍缓解,有的甚至基本消除。
过度城市化模式
该模式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根据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过度”或“超前”是说: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农业发展的基本上,而是主要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传统的生活性、商业性服务)来推动的城市化,甚至是“缺乏工业化的城市化”。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的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这是一种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造成严重的“城市病”、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畸形城市化。造成过度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推力和拉力,再加上政府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基本上是这种模式。这种过度城市化不仅没有带来高度工业化和经济繁荣,相反还使农业衰败、乡村凋敝,粮食由出口国变成进口国。
滞后城市化模式
这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所谓“滞后”是说:城市
化率落后于工业化率,城市化的水平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滞后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了种种措施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都不能很好地发挥,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这是一种违背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的不合理的城市化模式。改革前的中国城市化是这种城市化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0%,而中国城市人口比重仅为19.39%。即使是改革初期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中国城市化的水平仍然滞后。按照世界银行提供的亚洲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关计量模型,1988年中国工业化率为22.6%,城市化率应为42.5%,而实际上只有28—30%,滞后10多个百分点。滞后的城市化,既不利于工业现代化,也不利于农业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
逆城市化模式
又称反城市化,是指城区人口郊外化、城市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模式。所谓“逆”或“反”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说城区人口向郊区迁移,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造成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包括:集中型的城市化使得城区,尤其是大城市的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就业困难、环境恶化、居住拥挤、地价房租昂贵、生活服务费用上升、生活质量下降,引起市区人口向环境优美、地价房租便宜的郊区或卫星城迁移,等等。*
第三篇: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状况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对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启示
李玉峰
(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河北 075100)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20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结合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领导;逐渐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步伐以及各类幼儿园应努力改善现有教育环境等。
关键词: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现状;改革
1儿童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自从1840年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在德国诞生,学前教育已经走过一个半多世纪的发展历程,至今欧洲的学前教育发展,例如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德法英等国学前教育特色,仍然引领着这项事业的继续前进;美洲尤其是美国学前教育以其坚实的经济为后盾加之政府的立法支持和专家队伍的有力推动,目前已经站在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高峰;亚洲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走上适合本国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道路。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的基础,并逐步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发展出现了一些新趋势,研究这些最新趋势有助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一、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趋势
(一)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上世纪80年代后,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整体教育”方向转变。60年代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儿童个性、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80年代以来国际儿童会议多次提出: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仅仅注重智力开发。西方幼教界开始重视并研究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研究”成果之一(06100110).
作者简介:李玉峰(1968-),女,河北蔚县人,宣化科技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 学前教师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尝试混龄教育
混龄教育,是指将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幼儿编排在一个班级,让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的幼儿身处同一环境共同学习和生活。混龄教育是针对同龄编班中暴露出的诸如无视儿童的个别差异、不能很好地反映儿童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导致儿童在班级中的地位差异等问题提出的。德国、法国等国家最初实行3-6岁儿童混龄,现在正在尝试更大年龄跨度的混龄编班。例如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三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将2至11岁的儿童教育分为三个大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三个学年组成:第一阶段为“前学习期”(2-4岁幼儿)、第二阶段为“基础学习期”(5岁幼儿--小学一二年级儿童)、第三阶段为“巩固期”(小学后三年级儿童)。现在,欧美国家纷纷尝试混龄教育,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
(三)开办多种形式和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二战后,各国学前教育都有较大发展,但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灵活化。具体表现为以下趋势:
一是不断扩大幼儿园服务社会的功能。如在日本,除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保育外,还发展“临时保育”事业,以方便家庭主妇处理临时事件提供服务,还有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等,甚至为6岁以下儿童开发了一种独特的学前教育形式—“函授课程”,参加函授教育的各个家庭,每个月都能收到一套音像和图书资料,家长鼓励孩子观赏卡通人物画、玩文字数字游戏等,以帮助儿童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据统计,1997年日本就有125万儿童上函授学校。
二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家庭化。如瑞士和挪威等国被称作“日间妈妈”的家庭式幼儿园,近年,美、英等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日托中心。许多人认为家庭是教养儿童的适宜场所,一般设在开办人家里,除自己的孩子外,可另外招收少量其他孩子(一般不超过4-5名)。这类微型学前教育机构由于适应了这些国家早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发展极为迅速。
三是社区学前教育机构发展迅速。社区学前教育机构具有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发达国家社区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儿童馆、儿童咨询所、①
儿童公园等;也有为亲子共同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各种教育中心等;还有为专门培训父母的“父母教育班”等。英国在70年代就出现了社区“玩具馆”,现在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不仅给儿童带来欢乐、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也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开发以本土为特色的教育资源
20世纪后半叶以来,各国经济、教育交往频繁,不仅注重互相学习,更注重开发具有本国特色、本土特色的教育资源,改善自然环境设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教育风格。例如,瑞典是一个景色优美的国家,有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的欧洲建筑、有收存完整的70多处博物馆、随处可见的树林草地湖海和多种野生动物、淳朴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都汇聚成瑞典博大的教育资源宝库。幼儿园一般都建在社区环境最为优美之处,或靠近树林农场、或依傍湖泊,有着充裕舒适的内、外活动场所。瑞典虽属于发达国家,但其幼儿园里并无太多的现代化设备,而是呈现出自然纯朴的风格:幼儿园房舍基本由木板建成,户外是自然草坪,院子里是木制的简易桌凳、“别墅”、木梯,以及用木板和绳索制作的简易坚固的秋千、木马、木车等。多数幼儿园每周都有固定的户外活动日,教师带孩子们到附近的树林、农场或博物馆等,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学习、动手劳动等,培养儿童动眼、动手、动脑的能力。
(五)倡导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人类正面临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疾病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且相互依存。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使用反映多元文化的教具(玩具、音乐、图片等),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促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儿童愉快地交往。在这方面,美国是一个典型的代表,是世界上不同肤色、多种族、多民族的“大熔炉”,针对这一特点,美国教师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例如,在学前儿童学校中,儿童都有机会接触中国童谣,意大利、日
本、英国歌曲,墨西哥、西班牙舞蹈等,儿童逐渐学会尊重、欣赏他人的文化传统。
(六)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20世纪80年代后,教师专业化成为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世界性改革潮流。美国卡耐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工作小组呼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掀起了美国教育政策的改革。现在,美国是以文理学士学位作为教育专业训练的前提,在教育研究院中实施教育专业课程,教育硕士学位成为从教的起点。可见,美国学前教育师资起点高、力量雄厚,学习的课程也很全面:既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社会、艺术等基础课,又涉及学前儿童发展、健康、安全、营养、教育等专业课。并且很重视教师的终身学习,形成课堂讲授、课外学习、实习、研究相结合的有效学习培训途径。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家也都取消了专门的师范院校,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开放性地招聘教师,教师的整体素质跃上了一个新层次。
(七)政府财政投入高、受到立法保障
发达国家愈来愈重视学前教育,将之视为未来国力竞争的起点,并且是“人一生幸福的奠基时期”。财政经费逐年递增,并颁布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它的贯彻实施。
例如,美国在 1994 年克林顿总统签署的《2000 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到 2000 年,所有美国儿童都能够做好入学学习的准备”,明确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全美八大教育目标之首,足见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国会于 2005 年提出了 《儿童保育法案》,联邦政府在该法授权的儿童保育方面的拨款2006年为 23 亿美元,是2002 年拨款数额的 130%,按照预算到2010 年该项拨款额要达到 31 亿美元。此外,《早期学习机会法》有年均约15 亿美元的拨款、《提前开始法》2006 财政拨款约70亿美元、《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2002到2007 年专门用于“早期阅读优先”项目的拨款年均 7500 万美元(2002年实际拨款达 10.75 亿美元),这在美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③
日本的文部省、厚生省等部门也于1994年联合颁布了《天使计划》,意在形成“育子的社会”。为了确保这一计划的实现,政府又相继颁布了《紧急保育对策等五年事业》和《儿童育成计划指南》等文件,与此同时投资也不断增加,据统计,1985年投入6563.44亿日元,1993年投入9101.31亿日元,大大改善了
办园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
法国的学前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但实行免费制,所有2岁儿童均可就近人园。芬兰学前儿童的教育费用过去是由国家、地方和家庭共同负担(国家、地方各承担42%,家庭只需承担16%),现在趋向由国家和地方财政支付。
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学前教育以培育完整、和谐、健康的人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全面发展教育是其内容,尤其强调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积极意义;强调学前教育的服务意识,发达国家在为儿童的发展创设更适宜的教育条件,同时在研究和探索怎样更好地服务于家长,此乃幼儿园诞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在向低幼儿童推进,在保障3-6岁幼儿享有学前教育情形下越来越重视0-3岁婴幼儿的发展与教养;关注各种特殊需要的儿童,并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是其另一明显趋势;当然,政府的有效介入和相应法律法规的保证给学前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不论是行政管理、经费投入、师资队伍建设均得到了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学前教育不仅对个体发展意义重大,而且对整个教育事业影响巨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 年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明确指出,“受过幼儿教育的孩子与没有受过这一教育的孩子相比,往往更能入学,过早辍学的可能性也少得多”;“学前教育的不足或缺乏这种教育,均可严重地影响终身教育的顺利进行”。[5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1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1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781可见,学前教育对于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它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价值也是显而易见的。
美国几项长达二十至三十年的学前教育追踪研究还显示,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计划不仅提高了参与其中的儿童和其家庭的生活水平,而且能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中“帕里学前教育方案”的效益分析发现:对学前教育进行投资,其收益是投资的3.5 倍;“高瞻学前教育方案”的经费分析表明:对学前教育每投入1 美元,日后能够获得7.16美元的收益。[5 ] 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对于儿童早期的投入,可以节省他们成年以后用于补偿教育、医疗保健、康复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费用,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据世界银行统计,发展中国家因儿童期营养不良造成的疾病与劳动力部分或全部丧失所带来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 %左右。[3 ]我国是人口大国,0-6 岁的婴幼儿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数量的1/ 5。通过早期教育开发这些儿童巨大的学习潜能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的需要,也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中国目前在园幼儿达2600多万,成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庞大的幼儿教育国家。长期以来,中国学前教育界一直在探索科学的学前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模仿日本、欧美及苏联的时期,这种模仿和借鉴对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
2010年初教育部公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公告,其中关于学前教育发展规划显示了中国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让人为之一振。“强国必先强教”,教育必须从幼儿抓起。但我国教育包括学前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以下结合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谈谈给予我国今后发展的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发展还相对落后,发展规模和速度也明显落后与其它教育阶段,在九个人口大国中,位于墨西哥和巴西之后。
(一)关于普及学前教育
中国拥有1.3亿的0~6岁儿童,占世界学龄前人口的五分之一。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7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公布的数字,2004年全球幼儿教育毛入园率为37%,其中四分之三的国家达到了75%以上,而我国仅为40.75%,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我们的近邻日本在1995年3岁儿童受教率约为58%,4岁儿童受教率约为93%,5岁儿童受教率约为99%;在法国,幼教年龄始于2岁,90年代初,法国2岁幼儿的入园率达35.6%,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则高过100%。ⅲ(资料来源:OECD(1997).OECD education,employment labour and social affairs(appendix table c2.2).France:Author.Retrieved September 27,1998 from the World Wide Web:http://.)。可见,我国徘徊在幼儿园大门之
外的适龄儿童人数十分巨大。
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规划来看今后的十年,我国政府力图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预计从2009年在园幼儿人数的2658万,提高到2020年的4000万,即从2009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的50.9%,提高到2020年的75%、2009年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的 74%提高到2020年的95%。ⅳ()学前教育受教育儿童数量的增幅将大大超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高等教育等受教育群体的增长数量,先圣孔子“有教无类”以及我们今天倡导的“教育公平” 的理想将有望接近和实现。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中央政府、地方主管部门协同一致,在具体措施实施、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园舍建设等基础工作上做好相应的配套落实。
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明显滑坡。从1995 年至2001 年(“九五”期间),全国幼儿园数、在园幼儿数、幼儿入园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教育部《全国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实施意见》的要求,“九五”期间幼教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2000 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园率达到45 %以上”,但是到2001 年实际仅为33.62 % ,比“九五”规划目标低了11 个百分点。[ 6 ] 续梅1 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N]1 中国教育报,2003210216(3)1
(二)关于学前教育机构的性质
国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
自1980—1994年止,就不同洲别而言,美洲国家私立幼儿入园数约占28%,亚洲地区约占18%,欧洲与大洋洲地区则分别约占15%和20%,而非洲地区私立机构平均占60%;就不同经济发展程度而言,在开发中国家与已开发国家,私立机构的幼教入园数均为21%,而欠发达国家私立机构的幼教入园数平均高达82%;(资料来源:UNESCO(1997).Statistical yearbook.USA:UNESCO Publishing & &Bernan Press,pp.2-11~12.)
社会力量办园,在我国主要以民办园或私立园为主,1998年在园幼儿数为1690万,可谓“三分天下有其二”。
民办幼儿园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条件较差、质量较低等问题。
一些地方这几年在对待幼教问题上的做法却令人感到困惑。在浙江的大部分地区,当地政府或主管部门以幼儿教育是非义务教育、要激活办园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等为名,将一些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转制、拍卖,推向市场。
转制、拍卖后的幼儿园经费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财政拨款完全“断奶”。个别决策
者认识不到幼儿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福利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这是一项能够最直接地体现“三个代表”思想,促进社会和谐的事业,反将其视为一种可以投放市场追逐利润的“产业”、“商品”。在这种情况下,幼儿园的办园思想被搞乱,一些办园者以追逐最大经济利益为目的,靠减少硬件设备投入、减少保育员配备、扩大师幼比等手段增加利润。
我国民办幼儿园或私立幼儿园办园历史较短,在教学方法上推崇灌输式教育,死记硬背现象相对较重,以知识“量”的学习为主,导致“小学化”倾向,使幼儿错失最好的启蒙教育时期。相较于私立幼儿园而言,公立幼儿园更加注重幼儿的启蒙教育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师资力量方面公立幼儿园更有保障,教师招聘程序严格,须具有幼教专业资格,私立幼儿园往往出于节省成本考虑,聘任非幼教专业人士,其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而一些高级的私立幼儿园,花重金聘请资深幼儿教师执教,但却因其昂贵的入园费用将普通家庭幼儿拒之门外。目前。我国公立幼儿园的经营管理受国家、省市、区县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依据幼儿园的规模、设施、管理水平、师资水平、保教质量,卫生保健等评估将幼儿园划分为一级一类,一级二类,二级一类等,但对于私立幼儿园却没有明确的级别类别标准。公立幼儿园最大的缺点就是拒绝收录户口不在其居委会半径内的幼儿,如果实在想要就读,则必须交纳高昂的赞助费,而私立幼儿园在儿童入园上则没有严格限制。民办或私立幼儿园没有严格的准入和督导制度,也是造成民办或私立幼儿园各地良莠不齐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教育部在今后十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ⅴ()这项制度的规范将对公办、民办幼儿园并肩发展、创建教育公平社会意义重大。
(三)关于教育经费投入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应是国家投入,因为教育的本质、性质、作用和地位决定了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这是世界各国的共识。
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统计报告所列14个主要国家和地区各级教育公共经费经常性支出来说,与其他各级教育阶段相比较,学前教育经费支出远少于其他教育类别。在世界各国和地区平均的各级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百分比,依次为二级教育(39.7%)、初级教育(30.7%)和三级教育(22.5%),而学前教育仅为3.8%。学前教育经费占总教育经费支出达
到3%及以上的国家是法国(11.1%)、丹麦(10.6%)、德国(5%)、新西兰(3.9%)、美国(3.7%)和日本(3.4%);亚洲国家和地区的香港(0.7%)、韩国(1.0%)、中国(1.4%)和泰国(1.8%)均未达到2%。离平均数3.8%相距甚远,几乎是我国的3倍。
1996年,我国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是29亿,政府预算内投入是12亿,占整个幼儿教育经费的41%;2000年,全国幼儿教育经费投入是51亿,其中政府预算内投入是28亿,占整个幼儿教育经费投入的55%,增加了14个百分点;此外,总投入从29亿到51亿,四年间增长近一倍。(刘明远,曹慧英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江苏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8期)
我国的幼教经费“九五”以来虽有所增长,但对于整个幼教事业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要用1.3—1.4%的教育经费去承载9—10%的全国幼儿教育总人口,步履维艰、日子难熬可以想象。(刘明远,曹慧英 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江苏幼儿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8期)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加大教育投入。”“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按目前教育经费只有2%左右计算,在今后两年内教育经费就需翻一番才能达到4%的世界平均水平。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行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政策,绝不意味着各级政府可以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减轻对教育的责任。„经费不足直接损害幼儿园教师的利益,导致幼儿园教师队伍不稳定,幼儿园保教质量受影响。ⅶ(步社民 关于幼儿教育价值和现状的沉思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1期)
(四)关于幼教师资队伍建设
我国现有66 万幼儿园教师,改制后,公办教师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在农村,非公办幼儿园教师更是占到80 %以上。很多幼儿园教师属于临时聘用。[8 ] 在为数不少的公办幼儿园,原有存量的教师是公办的,而新招聘的教师则实行“非公办”,结果造成同一所幼儿园的教师有两种体制两种身份两种待遇,同工不同酬。长期以来,非公办的幼儿园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师身份,不能享受教师待遇。以前,农村幼儿教师尚可“参照”小学民办教师政策,但随着国家关于中小学教师新政策的出台“, 民办教师”已不存在,十几万农村幼儿园教师失去了可“参照”的对象, 非“公”又非“民”,身份尴尬。她们工作负担重,工资待遇低,职称评定
也成为问题,因而流动频繁。教师是幼儿生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教师是如此状态,幼儿学习的环境如何便可想而知了。
“专家型教师”
(五)关于学前教育立法
从法律法规方面来看,《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法规,缺乏法律的权威,其内容也无法解决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带来的一系列新问题。随着《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教育法律的颁布和实施,《教育法》所规定的四个独立学制阶段中,只有学前教育没有立法,学前教育的法律地位不明确,管理体制和投入体制不顺,政府责任不清,难以建立健康的学前教育管理秩序。因此,学前教育立法迫在眉睫。
美国早在1981年就制定了《提前开始法》、《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早期学习机会法》、《入学准备法》、《儿童保育法》等六部关于学前教育的专门法律,与此相关的法律还有《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等。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印度、朝鲜以及中国的台湾地区也都在二十世纪70-80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学前教育法律。
就全国而言,幼教法规体系正在建构之中。江苏、北京等地率先出台了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对促进地方学前教育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远未上升到国家一级“法”的层次,对我国整体学前教育发展不能提供法律的支持和保证。
通过立法,明确问题,以使幼教事业发展和办学行为有法可依,依法保障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明确学前教育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以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六)关于其他具体实施问题 1.班级规模与编班问题 2.教育教学活动内容问题
3.优化教育资源体现本土化特色
(一)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和领导。应从意识观念到实际工作中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优先重视与发展的地位,切实做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将学前教育发展列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大事议事日程中。④
(二)加强学前教育的立法工作。国家有关部门应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出台我国的《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以保障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质量教育的重要保障,应将幼儿教师素质提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一则加强各级师资培养院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师资的源头素质;二则严把幼儿教师的资格准入制度,严惩资格准入过程中的各种不正之风;再则应严格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避免“念念划划背背”的走过场式培训。注重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的实际改善。
(四)切实提高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我国政府对幼儿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资金短缺是现行托儿所幼儿园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除了政府教育经费应逐年增加之外,可以参照发达国家号召企业、私人财团投资学前教育,并加强相应的管理力度。
(五)一线托幼机构应因地制宜努力改善儿童成长环境,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各级各类托幼机构应在自己现有条件下注重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园所环境设施等的逐步改善,为儿童成长创造尽可能优良的软、硬环境。当前,我国一些经济较好的地方,在幼儿园达标建设上追求所谓的 “标准化、美化、硬化”,结果环境却成为儿童的“束缚者”,实际上像瑞典那样的自然幼儿园更利于儿童成长。相反,经济条件较差的幼儿园由于一味地“等、靠、盼”,致使学前教
育“小学化”。例如,教师可以发动幼儿、家长一起动手,通过“废旧利用”为儿童创造各种区域活动的设备:诸如“玩水玩沙”活动区的沙池、水源、提水或挖沙的工具,木工活动区的刨子、锯子、木块等,以及科学活动区的植物标本、放大镜、磁铁、天平等,都很容易获得或自制,同时儿童可以体验动手创造的乐趣。
我们这样一个学前教育人口大国该如何应对当今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挑战,需要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幼儿园管理者、教育专家以及广大幼儿教师深入反思、探索、研究,期盼早日走出适合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① ② ③ ④
赵丽君,刘云艳.混龄教育的理论基础及实践价值.幼儿教育 [J].2006,02 周采.国外学前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综述.外国教育研究[J].1999,05
刘小蕊,庞丽娟,沙莉.美国联邦学前教育投入的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J].2007 , 03 庞丽娟,胡娟,洪秀敏.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与建议.学前教育研究[J].2002,01 作者简介:李玉峰(1968-),女,汉族,河北蔚县人,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学前教师教育、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单位:河北宣化科技职业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 0313-8250365;E-mail: yflihb@126.com
第四篇:探究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启示
探究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启示
作者李忠富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农业技术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80%—85%。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从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状况来看,截至2007年底,全国种植业、畜牧兽医、水产、农机化、经营管理五个系统,共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12.6万个,实有农技人员85.05万人。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
美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形成联邦政府—州—地方三级合作推广体系,上下沟通,形成网络,体系健全,及时向农民传播农业家政信息,指导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具有群众性、广泛性和综合性。其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有:
第一,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的推广模式。赠地法、汉奇法、史密斯和勒沃尔法三个法案,形成了美国以州立大学为依托,教育、科研、推广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推广模式,通过田间示范、发行出版物等形式,向农民提供农业和家政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第二,健全的推广体系和高素质的推广队伍。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政府、县政府都设有专门的推广机构。州推广站对推广项目进行决策,对推广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并对下一年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县级推广站由州立大学的推广站直接管理,直接、间接地(农业协会、合作协会或自愿者)向农民推广最新科研成果,传授科技知识。
第三,明确的推广工作指导方针、目标和任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项目,向农民传播知识,帮助农民改善生活,提供更多的有活力的社区,扩大就业机会,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第四,现代化的推广手段。各级推广站均配有计算机系统,并与国内外联网,设立有多个网站、网页。推广人员可以随时获得大学推广站数据库中的资料,也能了解到世界各地农业的发展动态和技术信息、市场信息等,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信息和技术知识,还可以运用卫星系统向农民提供农业气象、病虫防治等方面的服务,开展技术培训。
第五,稳定的经费渠道。美国农业推广的资金,主要由联邦、州和县的财政提供。另外还有社会上各种私有基金会、工商企业和农场的捐款,农业部推广教育基金和广大自愿者的服务,如密西根州近年接受资助的推广费占推广经费的1.5%。
第六,推广人员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福利待遇。农业推广站的推广人员都是国家公务人员,推广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大学推广站按规定比例解决,办公费费用、交通工具等开支由县政府解决。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劳动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额均居世界首位。随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但政府对农业采取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使农业成为美国在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由于管理体制、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别,特别是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照搬美国的推广模式是不可能的。但美国政府重视农业、保护资源、保护农民利
益等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日本的农业技术推广
日本在《农业改良助长法》法律规范下建立了的农业推广体系,整个组织由主体组织与协同支援组织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组织是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普及教育课及生活改善课)—都道府县—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农业改良普及所)—农户;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技术源泉是国立及县立农业试验。技术普及的路径为:试验研究者—专门技术员—改良普及员—农户;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组织体系有重视专业技术职能的专家型体系、重视地区协调职能的多面手型体系、与专业技术和地区负责人之间职能复合的引导型体系和重视策划和协调职能的协调型体系(项目组体系)。
日本的农业协同组合(农协)的组织体制是以基层农协为基础,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其具有桥梁职能、购销服务职能、信用、保险服务职能、技术推广和生产服务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等。国家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与策略是依靠或通过农协最终实现的,具有协助政府推行农村基本经济政策的桥梁作用,连农村供销基本上是由农协控制。
第一,双轨的高效运行。日本农业推广实行的是政府和农协双轨推广制,两个体系既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支撑着日本农业推广事业的发展。政府设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健全的技术普及与推广组织系统,农协在生产资料、农产品加工、销售、农村信贷、保健和健康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为农民提供服务技术指导。
第二,以农民为核心的科研与服务体系。日本的科研、教育、推广以民为核心,与农业结合地非常紧密。同时,农业协同组合是农民自发组织的自我服务体系,是农业推广方面不可忽视的辅助力量。
第三,加强农业推广信息体系建设和运营管理,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日本的农业推广信息化程度很高,农业信息网络非常发达,各都、道、府、县都建有自己的农业信息网站,将各级农业信息网站联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内容全面、高效权威的全国性农业信息系统,为推广人员和农民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
第四,科、教、推配合的协调,以普及员为主的推广体制,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日本的农业推广强调以普及员区域性服务,在组织机构上设地域农业改良普及中心(所),既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区域功能,又明确地把农村农民工作落到了实处。农业推广事业是农业推广公务员担当的行政行为,农业推广人员实行严格的两次考试录用制,推广员享有相应的福利待遇,设有岗位和职务补贴,并将其法律化。通过教育手段促使务农者有自发性的认识和理性思考等,以“培养会思考的务农者”为根本,开展推广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推广理念,把农民生活包括食、衣、往、行指导内容纳入农业推广,生产、生活同时指导,谋求农业生产和农户生活的共同改善。推广服务领域已延伸到了农业经营管理、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环境保护、农业观光、农村开发、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领域。
英国的农业技术推广
英国建立比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有强大的科研队伍,英国的农业科研工作由教育和科学部下设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统一计划和协调,承担农业、渔业和食品部委托研究的项目。国际英联邦农业局是全国最大的农业情报中心,全国各地都建农校,农民、农业工人等均参加农校的学习。
第一,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英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从比较先进、衰
退、恢复再发展到实现现代化曲折的发展过程,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
第二,实行价格保护政策。英国政府制订了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种农牧产品(如肉牛、羊、猪、蛋、羊毛、牛奶、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补贴。英国政府还通过提高某些农产品保证价格和压低另一些产品的保证价格的办法来调控农、牧业生产,使之扩大或缩小经营规模,达到预定的目标产量。
第三,利用共同农业政策促进本国农业发展,通过国际市场发展本国农、牧业生产。英国积极把本国农产品市场纳入共同体的轨道,建立共同农产品市场,推进与欧共体农业政策的一体化,促进英国农业发展,稳定农民收入。英国农业生产者按欧共体制订的保护价格(干预价格)出售能获得较高的收入,此外对特定农业和园艺业部门的生产和投资也给予资助。英国政府对不易腐烂的农牧产品,以有利的价格从国外进口,而对易腐烂和不耐贮藏的鲜活农产品,则做到逐步自给。
第四,用农业政策实现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定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对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和制约了其作用的发挥。
第一,人员数量多,专业素质较差。现有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人员数量庞大,平均每个县约500人。而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却较低,全国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即将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
第二,经费严重不足,开展工作困难。地区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包括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项目经费,其中又以经常性的(固定的)事业费收入为主,而项目经费所占比例很小。
第三,管理体制不顺,职能发挥不平衡。
不能明确地划分单位职能,经常情况是一个单位同时承担几项职能中的,导致不同类型的职能交叉,形成政、企、事不分的状况。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经常被分派给非业务性的工作,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单位正常职能的发挥,对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第四,非政府部门的推广机构参与度提高,但有局限性。非政府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近些年来发展较快,对农业技术推广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其中,农民专业协会的作用较为突出,但对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发达国家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启示
第一,依法治农。强化农业法规、政策,进一步贯彻、落实,全面推行依法治农,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做好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依法治理行政手段挤占、挪用基层推广站的资金、资产,限制农业部门执法,拖欠农技推广人员工资等行为。
第二,促进我国农业科技、教育、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实现我国农业科研、教育、推广三者的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在农业内部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专项资金的作用。通过项目把科研、培训、推广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实用技术的研究,培训推广骨干,加大推广力度。
第三,不断延伸和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促使形成了庞大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力支撑着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第四,不断增加农技推广经费,改善推广人员待遇,稳定基层推广队伍。各级政府要为农技推广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其社会地位,保证农业推广的工作经费,推广部门要真正树立为农民服务的思想,鼓励推广人员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围绕农业、农村、农民及农村经济发展拓展服务领域,开展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要制定政策,鼓励和要求专家、教授从事农业推广工作,做到为农民服务,为农业发展服务。对推广工作成效突出者予以重奖,激励推广人员深入农业第一线,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的方针、政策。
第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推广队伍综合素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推广队伍业务技能的培训,包括现代化推广手段的培训,观念、知识的更新,农业法规、政策的培训等。努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水平,加强县、乡两级农业推广人员的集中培训,在广大农村吸纳、培训和使用农业推广自愿人员,把推广队伍综合素质作为我国农业管理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第五篇: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经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摘要]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借助于制度、市场和科技三者来实现的。本文讨论了美国、日本和西欧三种农业现代化模式,结合对我国资源禀赋、科技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分析,提出我国发展农业现代化要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机械化、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素质等来实现。
(中经评论·北京)
一、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一个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究竟采用哪种起步方式,一般地说,主要是由当时的土地、劳动力和工业化水平决定的。人少地多的国家,首先从生产工具上进行改革,发展机械化以节约劳动力;人多地少的国家,则多投入劳动力,充分利用土地以提高单产水平。日本经济学家早见次雄和美国经济学家费农·拉坦在大量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农业现代化可分为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一)美国模式
美国模式是指在人少地多、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和低价能源优势,大力发展农用机械,以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经营面积提高农作物的总产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的农业现代化模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土地资源丰富,这一资源禀赋特征使得机械相对价格长期下降,而劳动力相对价格不断上升,促使农场主不得不用机械动力替代人畜力,这种替代包含着农业机械技术的不断改进。因此美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实现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大功率拖拉机、多功能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使得美国成为当今世界上机械化水平最高、人均经营耕地最多的农业大国。以1990年为例,人均耕地73.75公顷,平均每个农场拥有农机150马力以上。同时随着科技成果不断地应用于农业,美国农业不仅农机数量增加,而且性能不断提高,设计和制造出适应精细作业要求的农业机械,如谷物联合收割机由牵引式改为自走式,在拖拉机和其他机械上采用发动机涡轮增压、液压传动、电子监控、自动控制等新技术。此外美国农业现代化采取的措施还有: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注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经营集约化、产业化,生产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市场机制与政府扶持相结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二)日本模式
日本的资源禀赋特征与美国等正好相反,人多地少,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与工资价格同步上升,土地和机械替代人力无利可图,所以日本农业现代化突出特点就是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发展农用工业,提高化肥与农药施用水平,致力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是化肥工业的加速发展,使化肥价格稳定下降,使土壤资源耗竭能够快速有效得到补偿,从而突破土地资源稀缺的束缚。之后生物科技的兴起和发展为日本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不断通过生物技术改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土地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使日本农业现代化得以实现。同时,日本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而广泛采用小型农用机械,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有效地改善了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和条件,大幅度地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
量。在日本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以及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成功,日本政府建立了一套科学严密的科技推广制度。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在生物、化学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迈过小型农业机械对土地精耕细作,为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的类似国家树立了农业现代化的典型。
(三)西欧模式
西欧一些国家既不像美国那样劳动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样耕地短缺,因此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既重视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机械技术与生物技术并进,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并重为主要目标。把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化和农业生产手段现代化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园林化,同时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两方面得到提高,典型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英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首先在立法方面,英国于1947年实施了战后第一个农业法,在此后30年里,多次颁布了鼓励、确保农业发展的法令,用法律的手段保护和支持农业。政府还制订了一系列保护农产品的价格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对本国生产的各类农牧产品(如谷物、马铃薯、甜菜等)都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在本国市场上的实际销售价格低于最低保证价格时,销售价格与最低保证价格的差额由政府补贴。同时,政府制订政策促进农业土地规模化、产业化的形成。为发挥规模效益、诱导规模经营,英国政府制订了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的法令,愿意合并的小农场可提供50%的所需费用,愿意放弃农业经营的小农场主可获得2000英镑以下的补助,或领取终生养老金。政府除对农业进行直接投资外,还对农业基本建设(如土地改良、田间供排水设施)和自然条件较差的山区提供补助金。英国每一个地区都设有不同类型的信贷机构从事农业信贷业务,它们以土地或房屋为担保,对购买或改良农田进行农场建筑等提供贷款;购买农业机械和农场建筑物的农民可以使用短、中、长期贷款等三种形式。
法国农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人多地少、土地分散和农场经营规模小,不利于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阻碍农业生产率和商品率的提高,给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此法国政府采取有力的宏观调控手段,制订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例如法国的法律规定了土地的“不可分割”原则,即农场主的土地不得由一个以上的子女继承。同时还采取一系列加速土地集中、扩大农场经营规模的措施,国家建立了“土地整治与农村安置公司”,通过贷款从私人手中购买土地,整治后以较低的价格卖给农民,特别是卖给中等规模的农民。政府支持中农的目的是促使生产力低下的小农离开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国家的直接干预,控制了土地的收购和转卖,改善了农场结构。政府机构提供的公共服务包括兴建农业基础设施、发展农业科研与教育推广事业、提供农业信贷、组织与协调全国性的农业服务活动等。同时法国政府还高度重视农业教育、职业培训、开发研究和技术在内的农业智力投资。根据法国规定,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或二年级的“农业职业能力证书”和“农业职业文凭”持有者只能在农场或农业企业中当雇工,只有具有高中二年级以上学历的“农业技师证书”持有者才有资格独立经营农场。
二、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一)鼓励土地适当集中,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目前我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小农户经营为基础,家庭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尽管这与美国、日本农业生产一样,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农业经营形式,但是,我国家庭经
营规模太小。因此我们可借鉴美国、日本经验,通过土地的有偿流转,促进土地适当集中和规模经营。即政府通过补偿和培训方式鼓励农民到城市谋生,允许和鼓励到城市务工和经商的农民将土地转包或转给当地农民并收取一定的转包费或租金作为补偿,或者将土地入股获取收益。同时通过税收减免、信贷优惠等措施,鼓励土地适当集中和农民之间的联合经营,特别是父子和兄弟之间的联合经营,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借鉴法国经验,组建土地整治公司,将低产田和荒芜的土地集中成片,整治成标准农场后出租给有经营能力和一定经营规模的农民。推广和使用农业机械,改变我国人力、畜力为农业生产主要动力的局面。扶持发展国有的农用工业,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对于不同经营规模的农场和农户所使用的农机具的自动化、智能化,要采取两种模式,面对组织联合经营的大型农场应借鉴美国模式发展大型现代化农机具。开发和生产适应家庭小规模生产的小型、自动化程度高的农业生产设备和农机具,为土地的精耕细作创造条件,为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此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条件,乡村道路、农电、农田排灌和农业市场等设施的建设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
(二)发展农业科技,完善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体系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有一亩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耕地的质量也不高,一类和二类耕地只占到耕地总面积的20%左右,中低产田则占到80%左右。而且,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滥用化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导致了土壤质量下降,因此需要保护和改良土壤,优化农作物品种,提高土地生产率,促使农业生产向优质、高产、高效方向发展。应建立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在发展农业科技的过程中,推进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实现农业生产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
(三)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逐步实现农民职业化
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必须依靠大量的高素质并掌握了先进的科技知识的农业从业人员。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程度较低,80%是初中和小学文化,未进行全面培训,先进科学技术掌握不了,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开发不了,农民文化素质的低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严重阻碍农业现代化发展。因此首先应建立包括高等、中等农业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为主的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要特别注重对现有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通过法律等手段确保农民职业培训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其次对从事农业经营者提出一定的资格要求。借鉴法国经验,通过制订相关法律,规定农民必须接受职业教育,取得合格证书,才能享受国家补贴和优惠贷款,取得经营农业的资格;建立一套农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水平进行鉴定。同时可建立和完善农业协会等各类农业组织,促进农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农业现代化需要从外部注入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需要工业的支持和城市的带动,在农民身份化规定下,非农出身的人难以进入农业产业,意味着农业对工业和城市资源的拒斥,意味着农业现代化将在封闭的体系中进行,因此政府应特别关爱农民,使农民与市民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农民与其他职业者一样享有进入和退出自由。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认为:“在解释农业生产的增长量和增长率的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最不重要,物质资本的质的差别相当重要,而农民能力的差别是最重要的”。②因此,全面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农民职业化尤为重要。
(农业经济问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邓汉慧,邓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