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离不开法制
科学发展离不开法治姜明安
法治是科学发展的保障。没有法治,权力没有制约,执掌权力的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权力,经济、社会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
法治同时也是科学发展的内涵之一。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法治的基本功能恰恰是保障人权,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但是,现在我们一些地方领导在推动所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往往无视法治,漠视法治,轻视法治,乃至践踏法治。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食品安全法,明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但还是有个别地方为了“保税收”,“保发展”,放任所在区域内的食品生产企业违规操作,对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审批和监管过程中为之大开绿灯,甚至还帮助违规企业打击围堵消费者的揭发举报行为,以至最后导致伤害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严禁环评不达标,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项目和企业筹建、上马,对已建成的排放超标的项目和企业,政府应责令限期整改,整改仍不达标的,要坚决关停并转。但是,个别地方为保财政收入,保经济发展,对新建项目、企业,只要“市场看好”,有“发展前景”,能拉动当地GDP,不管该项目和企业是否会产生污染,都让其走绿色通道审批放行,甚至省略环评程序。
近年来,尽管我们一再强调法治的重要性,强调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手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建设法治社会。但是,仍有少数地方的领导反其道而行之,轻视法治,甚至践踏法治,这是为什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恐怕是有些同志没有正确理解法治与发展的关系,没有全面理解邓小平同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准确涵义。邓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句话,一是有其特定历史条件,二是在上下文中限定发展是“稳定、协调的发展”,三是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四是在讲这句话之前,他一直反复讲“必须加强法制”,法制“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有人认为,现在的改革和发展任务很重。改革和发展是不能间断的,而法律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为了不断推进改革和发展,应允许一定的“良性违法”,即动机良好的违法。笔者不同意“良性违法”的提法。如果说在中国法制极不完善和立法体制尚不健全的特殊历史阶段和特定历史条件下,“良性违法”尚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如上世纪80年代深圳市进行的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改革,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今天,如果再允许以“改革”、“发展”或其他美好名目任意违法,如一些地方以“改革”之名“撤村改居”,强制农民“上楼”,推进“城市化”,就没有任何理由了。
毫无疑问,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和发展,但是必须牢记,我们推进的改革、发展是为了实现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通过法治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第二篇: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法制和法律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法制和法律(在中国企业文化领袖峰会的发言)
2006-5-23 10:51:37 【字号:大 中 小】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 “积极倡导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怎样结合我国国情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企业文化建设和法制建设是两回事,企业文化和法律无缘。我们认为,这种说法值得商榷。应当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企业文化离不开法制和法律。
一、依法治企是企业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论、管理学科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它孕育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由美国科学家总结日本和美国企业经营经验而产生的新的经营管理科学。二战后的日本,许多城市是一片废墟。1945年日本人均收入只有20美元,到了20世纪70年代它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1980年日本GDP达10396亿美元,人均年收入达8940元。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出现,使美国朝野震惊不已。美国许多管理学者、经济学者纷纷到日本考察企业的“管理魔术”。同时也开始从新角度总结美国公司的成功经验。80年代初一批企业文化的科学论著问世,如日裔美国学者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美国理查德?帕斯卡尔和安东尼?阿索斯合著的《日本企业管理艺术》(中国科学技术翻译出版社,1984),美国特雷斯?E?迪尔和阿伦?A?肯尼迪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美国托马斯?J?彼德斯和小罗伯特?H?沃特曼合著的《成功之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等。这些著作的共同特点都是从文化的视角总结了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运作的规律。需要指出:日本包括亚洲四小龙在现代市场经济法则中加入了文化营养,包括中国的儒道文化、孙子兵法等。所以有这样的说法:企业文化是“中国学美国,美国学日本,日本学中国”。但必须肯定:企业文化的土壤主要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发展要遵循共同的游戏规则,没有共同的游戏规则,市场经济就发展不起来,就会陷入混乱和迷茫。这游戏规则就是法律。法律本身不是企业文化,但依法治企却是企业文化题中应有之义。
现在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始得到重视,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必须看到在有的地方讲企业文化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夸大”,把企业文化当作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企业文化属于上层建筑,有的把“经济基础”也装进来;二是“缩水”,把企业文化只看作是文艺活动,认为排排节目、搞搞演出、组织组织联欢娱乐就是企业文化了,这仅是企业文化的浅层次活动、是部分内容,不是主要活动,更不是全部内容;三是“化装”,就是用一些豪言壮语或华丽辞藻来装饰门面,搞形式主义;四是“孤立”,就是只讲理念,不讲制度;只讲当前,不讲长远;只讲精神,不讲物质。讲理念,也多是讲道德方面,而很少讲法制方面。有的甚至把企业文化同法制对立起来,把发展经济和法制建设对立起来,说什么要办好企业,要发展经济,就要“敢闯法律的红灯”。这显然是错误的。借口建设“企业文化”而置法律于不顾更是错误的。试想,如果办企业不建立作为支柱和保障的企业制度,如果没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如果不精心策划企业形象和品牌,企业文化岂不成了空中楼阁,岂不是过去存在的思想和行动、理论和实际、精神和物质“两张皮”问题仍未解决!什么是企业文化的内涵?据说国内外的定义有100多种。根据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我们认为,企业文化的内涵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职工所认同的企业理念、企业制度、企业形象的总和。其中企业理念是核心,企业制度是依托,企业形象是载体。三者相互结合,融会贯通,便形成完整的管用的企业文化。我们强调企业文化离不开法制还有两个重要背景:一是中国历史上缺乏法制传统,长期实行人治。现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律国家,这已经写进宪法。强调法治是治国要求、治国目标,也是办一切事业的要求和目标,办企业当然不例外。二是,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虽然在特定条件下也发挥一定作用,但从根本和长远看,不搞市场经济是背离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康庄大道。现在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也已写进宪法。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建立起来,但还不够完善,这就要求我们特别强调按市经济规律办事,按市场法则办事,这在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已经不是问题,而在我国则是突出问题。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要从我国实际出发,必须考虑上述两个因素。
二、企业理念中很重要的是法治观念
企业理念,又叫企业精神,它包括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宗旨,发展战略、企业愿景、群体意识、道德伦理等,这种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企业共同理念和精神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灵魂。
企业理念中很重要的就是法治观念、法律意识。
有人说,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繁荣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家。我再加一句,企业家办好企业离不开法律。每个公民都有两方面的权利:一是政治权利,如选举权、被选举权和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二是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和财产权,财产权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一个高素质的企业家应当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自觉维护政治权利和民事权利,依法求生存,依法求发展。出了事靠法律解决,这种法律意识中国人比较淡薄。中国有句俗话:“屈死不告状,饿死不做贼”,明明受冤屈,也不打官司。西方企业家就不是这样。当然,随着法制建设的发展,我国企业家的法制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我认识山东济南一位民营企业家,企业越办越好,本人也当选为市政协委员。为什么?他的经验之一就是依法治企,依法经营,依法维权。广东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十多年来,深刻认识到完善的经营机制和健全的法制环境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他们的企业文化中就包括一条“红绿灯规则”,就是只要是法律法规禁止的事,企业从不越雷池半步,绝不闯红灯;只要是法律法规允许的事,企业就大胆地改革创新,大开绿灯,放手去做。
中国企业文化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主要从美国引进的,其实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企业文化中就包含法律的内容。有人总结美国企业文化有四个特点:第一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理念。第二是强调实现个人价值,倡导个人能力主义,不讲学历。第三是强调实干和冒险,认为“乱糟糟的行动总比有秩序的停滞好”,遵循“预备—放—瞄准”的非常规逻辑,为鼓励大胆创新甚至有“雇员不犯错误将被解雇”的说法。第四就是强调规章制度和契约的约束作用,重视法制,不讲情面。德国企业文化也强调规范和负责,注重依法管理和法制教育,着力培训员工遵纪守法。中国有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民主法制传统,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办好企业,尤其需要树立法治观念。官本位意识、权钱交易行为,不是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而是靠垄断甚至靠欺骗赚钱,就只能把企业办砸。当然也应看到,我国也出现一些法律意识强的企业家。例如,在世界闪存盘领域领先的我国深圳朗科科技有限公司,是“海归派”创建的一家高科技民营企业。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发明专利,从2002年起先后状告北京华旗日本索尼等数家公司侵犯其专利权,前不久还在美国将PNY公司告上法庭。虽然还未获完全胜诉,但已表明我国企业家法知识产权意识逐步增强,正以全新姿态参与国际化竞争。
三、企业制度中很关键的是法律制度
企业制度,包括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营销体制、法律武器等。在企业经营中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很重要、很关键。和企业直接有关的法律,主要是市场主体、企业权利、公平交易、企业责任等方面的法律,如企业法、物权法、知识产权法、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环保法、破产法等等。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最重要的是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即企业要学会运用商标法、专利法、著作权法等法律武器,做好对商标、品牌、专利、商业秘密等无形财产的管理和开发。世界贸易组织管理有三大支柱:一是货物贸易,二是服务贸易,第三便是知识产权保护。搞企业有四大经济资源,一是人力,二是财力,三是物力,四是知识产权。知识产权的竞争是当代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我们的企业家一定要运用法律武器奋勇抢占这个制高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放眼世界、面向未来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知识产权是创新型国家的主要标志。一个企业没有自主专利就很难生存。据说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年,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自己的核心技术。不可否认,现在我国已成为专利数量大国。去年我国专利申请45万件,商标申请65万件,两者合计超过百万。但从知识产权质量看,却存在“两少”:一是发明专利少,近七成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二是知名品牌少,主要集中在中药、软饮料、食品等低端领域。据知识产权局统计,我国国内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为万分之三,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商标。我国的产业核心技术一直受制于人。这可以举出一系列事例:我国一年生产六千万台DVD播放机,但在该项产品的二百多项专利中我国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有二十多项,中国企业每生产一台要向外国企业缴纳4.5美元的专利费。我国拥有3.5亿部手机,但芯片的核心技术却操在外国人手里。我国是钟表大国,全世界70%的手表是我国生产的,但因不掌握核心技术,主要是给瑞士、日本“打工”,所获利润不到10%。我国大型民航客机,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石化装备的80%,数控机床和先进纺织设备的70%倚赖进口。我国外贸总额已居世界第三位,但自主创新的高科技产品只占2%。前不久欧盟通过一个关于打火机的安全条例,规定进口价格在两欧元以下的打火机必须加安全装置,而该装置的技术专利为他们所控制,这就意味着占世界产量80%的中国打火机将受到致命打击。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专利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命根子,我国企业必须把专利作为生死存亡的大事来抓。
用知识产权法律武器维权有两层意思:一是消极维权,即打假,别人抢占了我的权益我进行反击。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今年4月11日公布的2005年侵犯知识产权十大案件中,有六件就是假冒国内外名牌产品案。还可以举一个海南的例子:被确定为“百家维权打假重点品牌”的海南椰岛集团椰岛鹿龟酒上市成功(连续多年荣获免疫调节类保健食品全国销量第一,最近“椰岛”还荣获中国著名商标),很短时间内就冒出上百个鹿龟酒品牌,这就要依法打假。二是积极维权,即运用专利制度激励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就像海尔那样把专利申请同技术创新视为辩证统一体,“一手挥着技术创新之矛冲向国际市场,一手紧握知识产权之盾固守市场份额”,既用专利保护自己的创新产品,又用专利申请促进技术创新,他们叫“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海尔正是凭着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获得许多国家法律的保护,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企业怎样用专利法维权?当前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搞好专利调研,做到知已知彼,否则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自称是“国内首创”,实际是“侵权产品”。因为专利法实行无过错原则,不是有意模仿也构成侵权。第二,要及时申报专利,取得法律保护。有把握保密的也可不申请专利,法律也保护商业秘密。第三,要加大投入力度,努力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增强企业在国内外的竞争力。国际企业界普遍看法:研究开发经费达到销售收5%以上才有竞争力。许多500强企业都超过10%,而我国只有1%。这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产品多而获利少的重要原因。第四,建立知识产权专门机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企业一般都设有知识产权专门机构,分为专利部、商标部等部门,每个部门内还分设现时管理和长期策划等组织。我国海尔、华为等著名企业也都设有知识产权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有的还从中介机构或研究机构聘请知识产权顾问。通过专门机构,及时了解有关专利的最新信息(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每年新技术发明创造的90%以上都会在专利文献中检索到),不但能最早发现侵权动态,依法保护自己,而且可以使企业的研发人员了解本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为创新项目提供方向,保持研究开发中的领先性和合法性。
四、塑造企业形象最重要的是依法建立和维护企业品牌
企业形象,包括企业的品牌、信誉、风尚、厂容厂貌、技术设施等,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表象。其中最能代表企业外在形象的是品牌。
品牌,法律语言叫商标。商标被称为“商战的利器,竞争的法宝,无形的财富”,是企业形象、产品质量及其发展潜力的综合体现。商标一旦成了名牌,即驰名商标,就具有特殊价值,是一笔可观的财富。据统计,现在世界上各类名牌商品有近9万种。尽管世界名牌产品占全球品牌不过3%,但其产品却占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50%以上。中国目前拥有170万个品牌,但堪称世界名牌的却屈指可数。
品牌属于企业文化中的综合概念,从法律上就是指可以不断增值的商标,而且即使企业垮了,商标还有价值。当然,名牌的创立不能只靠广告,主要靠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石。有远见的企业家都懂得抓产品质量。现在金星啤酒同青岛、燕京等并称为8大名啤之一,年产超过100万吨。但20年前张铁山以20万元承包费接手企业时,手里最大的资产是仓库里100多吨不合格啤酒。员工们有的建议低价卖掉,也有的建议作为福利发给员工,但张铁山却毅然做出决定:倒掉啤酒!他含泪对员工们说:“我们已经被质量打到了,能不能再站起来,就在我们手上。”张铁山正是认识到质量是创名牌的基石才这么做的。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就出现许多名牌,这是令人高兴的。但总的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保护能力比较差,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有些企业知识产权意识薄弱,既不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更不懂得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致使商标被人抢注。前几年我国许多著名商标被外国人抢注。1996年香港几家企业在互联网上抢注中国著名商标和名称,令人触目惊心。据北京创联通讯公司检索,被抢注的中国著名商标和名称有400多个。2005年12月至2006年1月,又有“狗不理”、“三枪”、“王守义”等187个国内著名商标被一家深圳的公司在香港注册。如果注册成功,将阻碍这些名牌产品进入香港市场,从长远看将破坏这些品牌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不利于在境外的发展。以商标法为武器同侵权现象斗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打造名牌产品,已成为我国企业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怎样用商标法维权?当前,要着力解决以下四个问题:第一,要按照商标注册在先原则,及时申请注册商标,以取得商标专用权和在先权利,一但发现侵权现象,可以获得法律保护。按照新修改的商标法的规定,商标注册后受全面的法律保护。有些商标即使未注册,只要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也不允许以不正当手段进行抢注,这为恶意抢注现象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保护。第二,要努力创建和注意保护驰名商标。国内外大量事实说明,商标权的侵犯矛头多指向驰名商标。原因很简单,因为只有冒用名牌才能攫取暴利。我国新修改的商标法已经对认定驰名商标作出了规定,入世后还可以适用《知识产权协议》的有关规定(第十六条)和《巴黎公约》的有关条款(第六条)。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采取特殊保护,这不同于对一般商标的保护。一般保护指的是一个商标侵犯了另一个商标的专用权,必须是在“同一类或功用类似商品”的前提下构成的,如果非类似商品则不能构成侵权行为。而驰名商标侵权的认定则不受商品类别的限制。为了保护驰名商标,我们应当熟悉国际上通行的《知识产权协议》和《巴黎公约》的有关规定,用以维护自己的商标专用权。第三,要及时在互联网上注册域名。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与商标有关的域名分配和使用也提上了日程。前些年有的专家曾预言“域名决不会纳入知识产权范围”,但域名实际上已作为知识产权的一部分受到保护。中国社科院知识产权中心主任郑成思教授,早在1996年1月就在《中华商标》上发表文章,就发达国家出现的“域名抢注”问题提醒国内企业注意。可惜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到1996年下半年设在香港的某公司已经大量完成抢注,并企图以此牟利时,国内企业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2003年7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开始实施,在我国已经出现法院受理域名抢注纠纷的案件。我国企业要通过互联网进入国际市场,必须高度重视解决在互联网注册域名的问题。第四,要依法制止“反向假冒”行为。我国商品在国外商场随可见,但名牌甚少,要在国际上创名牌,需要特别警惕防止一种反向假冒现象,即有些国外企业专门把质量高、价格低的中国商品,去掉中国商标,换上他们的商标,在市场出售。我国一些缺乏商标意识的企业家竟认为这样做对自己有益无害,因为他觉得人家没有假冒自己的商标,还可以多销售自己的产品,有什么不好!实际上,这种反向假冒行为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创名牌。多年来许多国家都制定法律将反向假冒用他人商标的行为予以制裁。我国新修改的商标法也对此作了规定。我国企业要走出国门,创国际名牌,不但要同假冒行为作斗争,而且要同反向假冒行为作斗争。最后,从根本上说,我国企业要更新观念,提高知识产权意识,确立长期知识产权战略,包括商标战略。在发达国家,一个商标投入市场至少需要五年的时间进行筹划,包括调查、命名、注册、管理、拓展,总标和分标的设计,许可制度的建立,发现侵权如何有效保护等等。品牌是企业的生命,商标法及其他方面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就是维护企业生命的有效武器,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建设,勇于和善于拿起知识产权法律武器。
第三篇: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改善民生
摘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民生”问题与“国计”问题相提并论的传统,儒家治国的核心讲的也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中国现实情况下,民生问题显得比民主问题更为紧要,更为急迫。
关键字:科学发展观 民生 改革 社会建设 和谐
对于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来讲,实实在在地提升国家的软硬实力、造福所有百姓,就是人民之所盼,所期待的最为迫切的话题。因此,身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们也对当前涉及民生方面的几个问题作了一些研究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1、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渐大;
2、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教育乱收费;
3、当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生态破坏、资源约束的矛盾突出。目前中国最严重的四大污染问题分别是: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垃圾处理,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4、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头共管导致监管缺失政府监管组织的多头与空白,导致监管的内耗严重行政组织结构是行政组织的载体,而行政组织权力分配关系则是行政组织结构的灵魂和核心,也是整个行政组织运行的动力。我国在食品监管部门权力分配上不科学,组织结构上混乱具体表现为:一是部门间的职责权限不清;二是机构改革后的组织体系仍不能适应执法的需要,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新问题。
5、就业指标、社会保障问题和劳动者工作环境的问题。比如说劳动者的生命保障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现在有很多的大学生存在被就业的问题,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6、物价飞涨、房价居高不下,工资不涨,让普通工薪阶层难以承担,买不起楼、结不起婚,强大的经济压力使许多人住房成了老大难。关于科学改善民生问题的几点建议
1、打造民生政府,着力转变政府的发展思路:要从谋求经济高速发展转向社会公平分享改革利益,从单纯提高GDP转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民生政府,就是要把贫富差距缩小,使富者恒富,使穷人不穷。要通过政府调控,建立有效的分配和保障机制,使全体人民都富裕起来。如果说市场在拉大贫富差距,那么政府就要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
2、政府要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要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把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和困难群体,包括遭受灾害的地区。要逐步实现公共财政向公共事业、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民生方面倾斜,向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倾斜,向社会治安倾斜,向环境保护倾斜,向综合治理倾斜。公共财政要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优化公共支出结构,政府必须划清财政埋单的范围,定期向社会公示公共财产的资金流向。
3、对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通过财政拨款来改善教学设备,培养并改善师资力量,加大教育投入,把教育的投入比例作为考核各地政府施政的标准之一,同时鼓励并帮助教师到困难地区支教,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获得优质的教学资源。
4、实行医药分开。一是在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基础上严格限定医院的收入比例,全面推行医药分开;二是辅之以严格的价格监管和相应的惩戒手段,最大限度的控制医药合谋问题。
5、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第一,从源头上防止农产品污染。大力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指导农业生产者科学种植、科学养殖,继续推广国家“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第二,大力提高食品工业水平。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名优产品生产,扶持规模化、集约化的食品企业集团,强化“原料——加工—— 流通 ——销售”的全程质量管理。第三,加强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和惩治力度。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应由政府统一组织,全面落实市场巡查制度,严格实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强化 食品安全标识和包装管理,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并组织好高效低毒的食品添加剂的研制生产,坚决堵塞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管漏洞。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从宏观上看,自然与人类的和谐至关重要,这个关系直接影响着整个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整个人类同时积极努力才能够遵循的自然法则;从微观上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监管部门,乃至企业都应从百姓餐桌无小事的角度出发,完善政策、加强监管、提高意识;从个人的角度看,不能只等着国家相关制度的完善等来解决食品安全的本质问题,需要自觉环保、自觉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获取,时刻注意树立科学饮食观念,正确地处理好饮食、营养、健康的关系。
6、处理住房难题、拉动内需、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对策
第一,创建全民保障住房体制。这里所说的保障房是:由政府牵头,大量建设面积为60平方米到120平方米的过渡房和标准房,房价是本钱加10%—15%的利润,利润用于保障房的人员工资,即不增加政府的财政包袱。图纸设计好后公示,凡年满法定结婚岁数的城市居民,在结婚后即具备购房资格,均可报名,政府包管符合购房资格者均有住房,购房者按工程进度分期付款,即政府只是牵头,不增加政府包袱,说白了便是政府组织实施(实际的行为),本身掏钱盖房。为什么房子为有60—120平方米呢?由于尽管房价很低,依然会有人买不起房子,那么60平方米便是给这些人准备的,买不起120平方米,就买60平方米,再买不起就租。60平方米对三口之家来说是可以满足其必要的,120平方米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充足体面生活了,它的目的便是使拥有此房的人不再想着换房,即一步到位。这样以来,每个市民都知道本身迟早会有房子住,也就不会抢着去购房了,父母也不用提前给子女购置房产。另外,政府可规划5%的商品房土地,价格放开,大小不限,满足高收入阶层和外来户,以此增加政府税收。
第二,非本地居民不得购买保障房。房子是用来住的,非本地居民购房何用?即便其子女将来大概来此地工作,但到时候政府会考虑啊!其他在本地工作和旅游的人员,如有必要,两条路—商品房和出租房(即商务房和宾馆),这样做是为了支持本地的宾馆业和商品房业,并且增加了政府税收,提升了居民就业率。果真可以如此,人无担心后方发生的问题,政府还用为刺激消费而绞尽脑汁吗?而这样的消费和现在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样的消费对GDP贡献巨大,并且是实实在在的,不会像用钢筋、水泥堆起来的GDP那样让人感觉不踏实。内需自然也就处理了。不但如此,随着以上难题的处理,在人们收入不停增长的情况下,人们消费水平会不停提升,对消费品的质量标准要求也就会普遍提升。那些抱着落后的财产的企业在人员工资提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利润空间缩小、市场需求减少的压力下,必将自然淘汰。这一切将迫使企业不得不改变思路去谋求创新和发展,真正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现代化企业将不停发展壮大,中国经济也将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政府的收入不但补充了房地产收入减少的损失,并且会实实在在地稳步增长,令外国人羡慕不已的巨大的中国市场将得天独厚地呵护着国内企业成长,国民的幸福指数将不停提升,咱们的国家也将更加富强。
参考文献:
[1]余晖。行政执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10)。[2]马英娟。政府监管机构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32)。[3]齐良书。发展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83)。[4]卢维理。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制问题。人大研究。2005(l)。[5]刘宁杰.企业办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6]林杨.晋城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现状调查及对策分析[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7]方光罗.市场营销概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煤矿安全离不开政治思想教育
煤矿安全离不开政治思想教育
刘进京 安阳永安贺驼煤矿有限公司
摘要:残酷的事实说明,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矿科技水平落后、安全设备投入不足、行业管理弱化等都是矿难发生不可忽视的因素。但仔细调查后,我们不难发现众多管理经验、治矿措施都局限于设备、技术、经济、行政、法制等方面,很少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具体而言,就是很少对煤矿管理者、从业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思想教育和安全素质培养及责任心培养。关键词:煤矿安全 离不开 政治思想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煤矿安全,相继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强了煤矿安全法制建设,加大了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关闭了大量非法煤矿,从而使煤矿安全设施日趋完善,生产状况日益好转。然而,不可否认我国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状况不稳定,事故总量仍然偏大,事故频发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笔者认为,煤矿企业要贯彻“安全第一”的生产方针,就必须持“预防为主”的发展策略,而“预防”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政治思想教育、责任心培养和安全素质培养,从意识源头上遏制煤矿事故的发生。
一、煤矿政治思想教育
煤矿政治思想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煤矿工人大多数没有经过系统的政治思想教育,缺乏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全面认识。二是煤矿政治思想教育领导体制不完善,机构不健全。三是煤矿政工队伍结构不合理,就煤矿工人而言,许多工人专业技术匮乏,安全意识淡薄,整体认识层次低,政治思想教育内容和方法都很陈旧。第一、就煤矿工人而言,整体素质偏低,认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煤矿企业要安全发展,必须把企业建成多功能训练的大学校。人是企业发展的主体,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仅要靠不断创新的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雄厚的资金实力,更需要打造一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新型团队,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第二、就煤矿领导而言,一些领导只重视生产而忽视安全,只在乎经济利益而无视思想政治教育。煤矿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从领导做起,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导向、保证,起到协调、激励作用、凝聚作用,将体现国家利益,反映人民要求的安全思想、安全规范提炼出来,以生动的语言、简练的形式,传达给所有煤矿从业人员,使内化为人们的个体信念,外化为行为习惯。从而减少人为因素给煤矿带来的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第三、就煤矿监察机关而言,部分监察干部道德观念退化,责任意识不强,监管力度衰弱,纵容了煤矿思想政治教育不理想现状的存在。
在煤矿工作的干部谁都会说:每一条规章制度都是用工人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但是真正用心来理会这句话的不多,有的煤矿规章制度制定的严格,工作当中松懈的相当严重,煤矿规章制度执行原则性相当差,形成了说与做两张皮,故而引发矿井事故发生。规章制度严不起来,执行不到位的最终祸端是管理体制的问题,权、责不明,监察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单独的实权或管而不严,“管的没有权,有权的不管”。因此抓规章制度要有权威性,规章制度要时时紧,处处严,必须给管制度的人以权力。
二、责任心培养
首先,要明确责任,具体到人。有人去具体抓,去具体落实,煤矿安全绝不能只满足于层层开会、层层发文件,如果以为这样就万事大吉了,那我们就会吃大亏,就会酿大祸。因为并没有真正落实,没有真正落实到基层,没有真正落实到具体隐患问题。抓安全工作要抓到人,抓到现场,抓到隐患的根源,必须有具体人一件一件去办,以“五定”形式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其次,要勇于负责,攻坚克难,一抓到底。有些领导,安全工作在口头上,落实到纸面上,工作浮漂,责任心不强,见到困难,碰到“三违”就畏难发怵,往后缩了,该坚持的原则不坚持,该管的事不敢管。上级检查时,拿出了一套资料,检查、排查、专题会、研究会样样件件齐全。领导说了一番,扬长而去。这样搞安全只能是半途而废,干不下去的。抓煤矿安全要不怕困难,不回避矛盾,硬起手腕,达到“铁面孔,铁心肠”,出了事故就是失职。想办法解决影响和制约煤矿安全的难点问题,树立高度的责任心。
最后,煤矿安全工作等不起,慢不得,不能慢慢腾腾的,应雷厉风行。排查出的隐患就立即去整改,定下来的方案措施就要去抓落实,不能左等右等,前思后想,造成后患。各级干部要大胆负责,深入基层,深入井下,深入一线,去真抓实干,不能“官僚化”,要始终同广大员工在一起,带着感情抓安全,把员工当亲人,把隐患当敌人。
三、安全素质培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党坚持的一贯方针,这个方针明明白白告诉人们安全只能摆在第一。但是,有的不是靠党的安全生产方针去抓安全,而是靠金钱去抓安全,“安全第一”的思想被金钱晃动了。因此,他们不是把方针放在第一,而是把金钱放在第一,要钱不要命的思想温度越升越高。导致,煤矿的领导干部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执行的温度越来越低,这是煤矿最大的隐患。
首先、用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人们的安全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做人的工作的,对于塑造人的整体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源头治理”的新安全观,就必须从提升职工的安全素养,丰富职工的安全知识入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其次、用思想政治教育营造和谐安全的企业文化。文化是企业精神文明的载体,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是衡量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在煤矿企业中,打造和谐安全的企业文化,就是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培养职工“尊重生命、尊重价值、珍惜情感、珍惜健康”的安全价值观,树立“以人为本”的群体安全意识。
第三、用思想政治教育建构人性化、民主化、安全化的新型工作环境。工作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资源,它是一个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才能、获得生活资料的重要场所,对人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企业的工作环境好、风气正,必然对人们具有强大的教育力和感染力,促使人们的思想朝着健康、进步、向上的方向发展。因此,我们要竭尽全力用思想政治教育为煤矿安全生产创造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文环境。
综上所述,煤矿企业能否安全生产既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发挥人的能动性,又要考虑情况的复杂性,依赖政策的导向性。而针对人们可能或将要发生的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事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发生,或将思想问题与行为偏向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更大灾难的发生。这无疑是遏制煤矿事故频发,消除安全生产障碍,维护企业和谐稳定最有效、最人道、最理想的办法即所谓“防患与未然”。全体煤矿员工要以人为本、团结一致,居安思危、言危求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凝聚起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依靠全党与全社会的关心支持,紧紧抓住思想政治教育不放松,同心协力、坚持不懈,为推动我国煤矿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
企业发展离不开创新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基,企业的创新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产品或服务创新、市场创新等一系列的创新,通过这些创新来提升企业的附加值,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跨越。
熊比特在其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了“创新”一词,他将创新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即“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一般来讲,创新是指新事物以及产生新事物的过程,包括任何新的思想、新的实践或新的制造物。具体而言,概念创新是任何创新的先导,如果思想不能解放,还停留在条条框框的时代里,那么这个企业基本上已经是处于半死亡状态了;组织创新是基础,所有的创新都是要落实到组织上来的,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型组织结构的调整,来激励和保证员工的创新行为,如通过建立技术创新小组、新事业发展部和技术中心等组织结构上的调整和改变来鼓励激发创新行为;技术创新是创新的核心内容,技术创新通常会通过“市场—发明—试验—生产—销售—再发明—再试验—市场再扩大”模式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产品或服务创新是创新的载体,因为创新的结果总是要通过产品或服务来体现的,只有产品或服务创新,才会使创新的理念具体化;市场创新是所有创新的最后实现途径,如果创新不能在市场上得到认可,那么这项创新就没有现实的意义,只有通过市场检验合格才是真实的创新。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创新内容来讲,包括观念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多方面;从创新的过程来讲,一般要经过调研论证、制订方案、组织实施、总结评估、整合推广等,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做秀搞噱头。创新基本上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实施一个过程,需要持续地、艰苦地、科学地稳步推进。如果我们拿到一个概念、提法就开始炒作、运作,结果对业主没益处,对企业没好处,对行业没推动。房地产商卖概念是能赚钱的,因为房子是一次性买卖,只要房子卖掉了,钱到手就可以安然撤出。但是物业管理的服务是长期性的,概念越多,承诺越多,给自己套上的枷锁就越多,结果势必造成自身的困境、行业的混乱。
从理论角度分析,企业创新是企业在运行过程通过关注市场的需求对企业自身在制度、技术、管理、市场营销等诸方面不断进行创造的微观经济活动。毋庸置疑,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动力的源泉。企业创新意味着企业拥有某种垄断资源。如制度创新可以节省交易成本,技术创新可以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组织创新可以增强组织与外界的适应性,产品创新则可以开辟新市场、创造新利润源等。一个企业要想在市 场中保持竞争优势,不断增强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企业最重要的竞争力。从企业的发展史考察,成功的企业皆为创新的典范,而失败的企业往往缺乏创新能力或创新管理不当。对这些失败的个案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凡在创新中失败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忽略了对企业创新过程的有效控制。这包括风险控制、潜能控制、结构控制、连续性控制等。
在创新管理方面,海尔集团是中国企业中最成功的一个。1984年以来,海尔做到平均一天有一个新产品,一天有两项专利,产品已累计拥有42个门类8600个品种。5年前,海尔与日本GK设计公司合作成立XX海高设计有限公司,目前该公司在世界各地有6个设计分公司和10个信息站,产品设计从最初的单一的冰箱产品发展到所有家电领域,使海尔的海外市场产品实现了本土化设计。这是一个利用技术创新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典范,告诉人们,技术创新是企业走出困境的唯一途径。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说,可能会牺牲一些眼前暂时性的利益,但技术创新对于企业的未来则是必不可少的,有长久之利的。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的进步。技术创新对企业生产而言至关紧要,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两个论 断深刻揭示了创新的本质和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我厂的发展也是如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产6万吨水泥到现在的50万吨,在1993年厂里就专门成立了工艺技术科,负责全厂的工艺等技术创新工作,十多年来,我厂大到技术改造,小到小改小革一百多项,荣获省级奖的十多项,实践证明我厂的发展就是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造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每个企业都面临着竞争的巨大压力.如何在竞争中取胜,成为企业生存下去的关键。企业之间的竞争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建立成本优势,进行价格竞争,其核心思想是以低成本取得竞争优势。另一种是差异化竞争,即通过创造与众不同的产品来博得消费者的青睐,吸引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取得市场竞争优势。例如,TCL把不断提高产品研发水平,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点,形成了TCL的超前竞争力。
我厂积极开发32.5和42.5R型等多种水泥品种,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了竞争能力。由此可见,技术创新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归根结底说的是人的思想。众所周知,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进一步讲,要创新思想,创新经营,企业才会有新的出路。有新的观念,才有新的发展。在企业界,不论是搞服装的、家电的,还是做食品的、造汽 车的,表面上看是在经营产品,实质上是经营资本。作为企业的高层领导,不应去做电工、修理工、生产第一线之类的具体事情。你要做附加值高的、知识含量高的东西,要经营思想,不断创新,使企业向前发展壮大。
总儿言之,任何企业和单位,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做强做大,才可能持续发展,这是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
山西焦煤公司西山水泥厂 亢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