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0:49: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第一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中心。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诗歌所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说一说白居易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对于这位赫赫有名的诗人,大家应该早有了解,那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们知道的白居易吧。

师生互动 预设:

(1)白居易,字乐天,下邽人,唐著名诗人,自号香山居士,唐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改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2)白居易的一些诗歌

小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那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力量;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那是友情的融融暖意和人性的阵阵芳香。这个眼中满是美景心中有情有义的白居易,遇到了卖炭翁这样的老人,他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呢?

二 读一读卖炭翁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卖炭翁》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第一遍,注意诗歌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读得字正腔圆,第二遍,争取读的明白,能注意句子内部的停顿

按照自己的速度读,读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做个记号,可以借助书下的注解

一句话,希望同学能读的字正腔圆,读的明明白白。

2、学生个别朗读

(是不是字正腔圆,是不是有板有眼)

补充 :同学们,我们读古代诗词,不单单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要读出它特有的韵味来。那么我们再读的时候注意,一句话之音的停顿要短一些,而二句话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并且注意把问句读出来。再练习读一读。

预设:“裳”字在这首诗里的字音读做cháng、驱将、辗冰辙

3、诗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吗?(扣住读的明明白白)预设:卖炭得钱何所营;宫使驱将惜不得

4、学生齐读课文。三 品一品诗中情

圈画诗中描写卖炭翁的词句,简单说说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辛苦、贫穷、苍老、憔悴

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位老人的遭遇? 预设:“苦”:

诗中之苦体现在哪些方面? 预设:

烧炭苦,运炭苦;炭被抢苦 文本细节解读

1、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烧炭之苦。

(1)“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补充烧炭:

选木头,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窑洞,洞上有通风口,下面有烧火口;把木头放入洞中,封口,烧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烧情况,控制火候,以免烧过了变灰;要烧好几天。3-7天

(2)“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肖像描写 外貌描写)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年老体弱、劳动艰辛,动作慢、力气小、劳动艰辛、劳动力弱。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现老人烧炭的艰辛,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3)“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

2、老人运炭之艰辛

(1)“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一尺雪”——天气很冷、雪很大,路必难行。

“碾冰辙”——说明炭很重,冰冻路很滑,很难走,车速必然很慢。“晓驾炭车”、“日已高”——路途遥远 这个运炭过程——艰辛 心情——希望 喜悦

(2)“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困”、“饥”、“歇”三个字进一步形象地、准确地写出了运炭的艰辛。由于路途遥远,行路艰难,所以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了“市南门外”,老人疲劳、饥饿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烧炭难,运炭也难,这一车炭来得容易吗?

3、炭被抢

(1)“翩翩两骑来是谁?”先用设问句引出了两个人,这两个是什么样的人呢?

“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白衫”说明来者的身份怎样?——有钱 有钱还抢,说明什么?——霸道、野蛮。“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 “翩翩”一词写出了轻快敏捷而又趾高气扬、凶神恶煞的神态。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回、叱、敕、牵、系。从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他们仗势凌人、以强凌弱、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2)“宫使驱将惜不得”,“惜不得”写出了卖炭翁无可奈何、甚至绝望的心态。

只能忍气吞声,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的无力反抗的地位。(对比:地位悬殊)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说明这桩买卖是强迫的。“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表明一车炭的价值很高,而货与款是极不等价的。

作者通过一步步的铺垫渲染,通过细腻的肖像、动作、心理的描写以及对比手法的运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使掠夺的本质。诗中无一字谴责,但我们在字里行间能深切的体会到同情、痛恨,能触摸到诗人善良的心。

卖炭翁总共有多少碳?——“一车炭,千余斤”

是啊,卖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后得到的是什么?——“半匹红纱一丈绫”

这“半匹红纱一丈绫”对于卖炭翁来说,有用吗? 好亏啊,才一点点,少得可怜。

“ 半匹”“一丈”与“千余斤”的炭形成强烈的反差。再说这些无用的纱、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保暖,卖炭翁辛辛苦苦烧的一车炭就这么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祸从天降,他遇上了黄衣使者。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随着那“叱牛”声,自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小结: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4、侧面写出老人之苦的:

(1)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侧面写出生活的贫穷,生活的艰苦。

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心理 外貌)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

纠结、矛盾、反常、艰难、酸苦、无奈。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深刻地揭示了卖炭老人的悲惨处境。读的时候要声音缓一些,慢一些,才能读出矛盾的感情 小结:

这一切都是谁造成的?——宫市,可怕的宫市制度!补充 苦宫市 也 书下注解

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旧制,宫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办,向民间采购。德宗贞元末年,改为由太监直接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热闹街坊,叫作“白望”。他们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付给很少的代价

烧炭苦 运炭苦 炭被抢更苦,而这些痛苦的源头 便在于苦宫市也。这不是偶然现象

补充:韩愈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过度:这就是那个社会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张俞写下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的诗句、范仲淹写下了“君看一叶舟 出没**里”。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老人的同情。

四、写一写 百姓苦 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口头叙述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卖炭翁的故事讲给同伴听。

一个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一年到头地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的头发已经斑白,十个指头却像乌炭一样黑。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

2、背诵《卖炭翁》

六、板书设计

卖炭翁 白居易

叙事诗

烧炭——运炭——抢炭 外貌描写:艰苦、可怜

半匹红纱一丈绫——一车炭,千余斤 强烈反差

第二篇:部编版八年级(下)《唐诗二首》教学设计2

部编版八年级(下)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教案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景交融、志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现状,后世将他的诗称为“诗史”。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写作背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 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JP3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卖炭翁》:本诗选自《白居易集》卷四(中华书局1979年版)。本诗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卖炭翁》,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十分的了解,又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诗人有感于此,写下本诗。读准字音

怒号(háo)三重茅(chóng)挂罥(juàn 塘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 恶卧(è)丧乱(sānɡ)广厦(sh 大庇(bì)突兀(wù)辗(niǎn 车辙(zhé)两骑(jì)敕(ch 叱(chì)系(jì)

通假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直”同“值”,价格)文言句式 ——秋天漠 系向牛头充炭直(同“值”,动词用作名词,价钱)手把文书口称敕(动词用作名词,指皇帝的命令)

新课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纷繁复杂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远的意境、精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 我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两首古诗,相信风景这边独好。

八月深秋,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像墨,深秋天色灰蒙蒙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像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所动摇,安稳得像 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才能出现这样高耸的房

1.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同时,“长夜沾湿何由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诗人从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想到未来,自己、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

2.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作者的大声疾呼,1.请学生朗读全诗,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共同解决。2.1.主要写了一位辛酸悲苦的卖炭老翁的故 2.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 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之情。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如第一节中“风怒号”三字,用 词生动准确,犹如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秋风之大而无情。“茅飞渡江洒江郊”的“飞”字紧承“卷”字,“卷”起的茅草没有落在屋旁,却随风“飞”走,可见秋风之猛。还有“渡”“洒”“挂罥”“飘转”,这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拨动诗人的心弦。2.本诗的艺术构思极有特色。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遭遇,待蓄足势后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法表达内心的愿望。

1.巧设诗眼,总领全诗。

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2.陪衬和反衬,相得益彰。

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 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

请用一系列动词描述一个事件(如削苹果、打球、收拾课桌等)的过程。

他弯着腰,篮球在他手下前后左右不停地拍着,两眼溜溜的转动,寻找突围的机 会。突然他加快了脚步,一会左拐,一会右拐,冲过了两层 防线来到了篮下,一个虎跳,转身投篮,篮球在空中划了个漂亮的弧线后,不偏不倚投中了篮球筐。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很注重当堂背诵古诗,我采用了小组比赛的形式一起来背诵。对于不同的篇章我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

24唐诗二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两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歌名句。

教法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语言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作者简介

杜甫(712-7 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盖一间茅屋栖身。

二、时代背景: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图片展示 杜甫草堂

三、朗读理解诗意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 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正音

茅屋为wèi秋风所破歌 怒号háo 三重chóng茅 长cháng林梢

飘转zhuǎn 布衾qīn 丧sāng乱 广厦shà 俄顷qǐng 大庇bì 见xiàn此屋

翻译 第一段译文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第二段译文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作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自己叹息。

第三段译文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黑得象墨,深秋天色灰濛濛的,渐渐黑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象铁板似 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一下雨屋顶就漏雨,连床头都没有一点干的地方。象线条一样的雨点下个没完。自从战乱以来,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第四段译文

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盖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开颜欢笑,(房子)不为风雨中所动摇,安稳得象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甘心!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 系。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四、赏析

写景记事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直抒胸臆 期盼广厦

忧国忧民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归来倚杖自叹息”,请说一说诗人可能叹息什么?

年事已高 生活无依 一事无成 于国于家都无用 …… 主旨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 风 白天 屋外 事

现实 群童抢茅无可奈何

水到渠成 长夜沾湿忧思不绝 雨 黑夜 屋内 人 推己及人

理想 广厦千万间 天下寒士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五、积累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 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让我们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___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 死,留取丹心 照 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第二课时

学习《卖炭翁》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叙事讽喻诗

原作题下有题注——“苦宫市也”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 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785—805)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言使人于市中左右望,白取其物)。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三、诗歌朗读

读准字音

鬓 bìn 辗 niǎn 辙 zhé 骑 jì 敕 chì 叱chì 将 jiāng 系jì

四、设疑自探 整体感知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 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五、设疑自探 品读诗文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角度三: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角度一: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肖像描写

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生活困苦、艰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动作描写

运炭的艰难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肖像描写

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动作描写

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心理描写

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一: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二: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了炭得到一点钱,拿来做什么用呢?只不过是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饭食。卖炭翁年老体衰,却仍不得不在深山从事繁重艰辛的体力劳动,究竟是为什么?这两句作 了回答。这一问一答,让文章不显呆板,文势跌宕起伏。其贫困悲惨的境遇已经说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还不止这些。因此,这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针对角度二:学会名句赏析

示例三: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针对角度三:对比的写作手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

1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分别找出,并说说各自的作用。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一丈绫” 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衣正单”与“愿天寒”对 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针对角度四:把握作者的情感

我设计的问题 是:

作者对卖炭翁给予深切的同情,对宫市的暴行进行了揭露,你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针对角度五:尝试归纳主旨

我设计的问题是:本诗通过记叙(),揭露了()的罪恶和()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

烧炭艰辛

卖炭翁 运炭艰难(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对比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宫使 夺炭(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遭遇,揭露了宫市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六、《卖炭翁》检测题

一.填空题

1.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4.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5.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6.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7.本诗歌的作者是唐(朝代)诗人 白居易。

8.“卖炭得钱何所营”中的“何所营”意思是 做什么用。营,经营,这里指谋求。

9.“翩翩”本意是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 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

10.“黄衣使者”是指 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是指 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1.诗中“手把文书口称敕”的“敕”意思是 皇家的文书。

12.诗中“驱将”的意思是 赶着走。

13.“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意思是 通“值”,即炭的价钱。

14.“半匹红绡一丈绫”一句反映了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句诗反映了 宫市的霸道不公。

15.《卖炭翁》中揭示卖炭翁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二、选择题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2.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 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3.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三、简答题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辗”_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艰辛。

2、“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

“翩翩“本意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3、“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说明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

4、全诗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

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不幸。

5、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七、布置作业

发挥你的想象,把《卖炭翁》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写景记事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直抒胸臆 期盼广厦

忧国忧民的情怀

烧炭艰辛

卖炭翁

运炭艰难(肖像、心理、动作描写)

对比

炭被掠夺

生活困苦艰辛

宫使夺炭(肖像、动作描写)仗势凌人

蛮横冷酷

第三篇:2017(部编)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的主题是“情操与志趣”,本单元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孟子二章》《愚公移山》《诗词五首》,一篇自读课文《周亚夫军细柳》和一个写作、一个综合性学习、一个课外古诗词诵读。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2.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3.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诵读不同体裁的古代诗文名篇,从不同角度感受古人的智慧和胸襟。难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学法指导】

1、诵读法:文言文的诵读与白话文的朗读有相通之处,都需要重视重音、节奏、停连、语气、情感。通过诵读体会人物的语气,进而理解人物的性格,诵读是增强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水平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2、感悟法。理解课文内容时,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文中哲理,同时注意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3、探究法。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运用小组交流检测等方法,鼓励学生讨论、探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老师做适时点拨。

第四篇: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唐诗两首《卖炭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文脉梳理,理读诗歌;

2、句典编写,细读诗歌;

3、想象补白,延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诵读诗歌

唐诗是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唐代诗坛人才辈出,佳作浩如烟海,灿若星河。而那些或婉约或豪放、或闲适或讽喻、或浪漫或现实的诗歌,将会溅落在我们记忆的长河里,激起遥远的绝响。让我们一起来高声诵读那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经典诗篇。

PPT: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大家知道这些诗是谁写的吗?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很小就能作诗,16岁就写出了“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他一生创作了3800多首诗歌,是唐代很有影响力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叙事诗《卖炭翁》。

二、文脉梳理,理读诗歌

1、课文《卖炭翁》,在课本中,它被编者划分为两段,你觉得编者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PT: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编者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第一段写卖炭翁;第二段也宫使。第一段是正面描写;第二段是侧面描写。

2、但老师却将它分为四段,老师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PPT:

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你觉得老师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烧炭  ——忧炭——运炭——失炭(夺炭)

卖炭翁烧炭  ——卖炭翁忧炭——卖炭翁运炭——卖炭翁失炭{宫使夺(抢)炭}

3、小结:这样的四段将“文脉”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原来,文章就是以“炭”为线索展开叙事,这种方法我们叫它“文脉梳理法”。用这种方法读书有助于我们理清内容与思路。

三、句典编写,细读诗歌

下面,我们用第二种方法来读  ——句典编写法

PPT:

什么是句典编写法?就是选一个或几个句子,对它的内容、作用、妙处进行评析。

PPT:

从三个角度进行句典编写:一是人物描写的方法,二是对比的手法,三是人物的心境。

首先,我们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句典编写。

角度一:人物描写的方法

1、教师示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用肖像描写写卖炭翁烧炭艰辛、生活困苦。

2、学生活动。

预设:

(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用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写卖炭翁生活困苦、艰辛。

(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用动作描写写卖炭翁运炭的艰难。

(3)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用肖像描写写宫使的趾高气扬、得意忘形。

(4)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用动作描写写他们的仗势凌人、蛮不讲理。

(5)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用心理描写写老汉炭被掠夺,虽然舍不得,但无可奈何。

(6)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用心理描写写宫使的蛮狠无理。

小结:诗人正是对人物肖像、心理、动作的细致刻画,向我们展现了一位可怜与可悲的卖炭翁形象和可恶与可恨的宫使形象。

角度二:对比的手法

预设:

(1)“两鬓苍苍”与“十指黑”对比。是年纪与劳动强度的对比,写出卖炭翁年岁已高却依然要艰辛劳动。

(2)“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是卖炭翁自身处境与心情的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以及处境的艰难。

(3)“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是卖炭翁与宫使生活状态的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宫使的境遇悬殊。

(4)“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是炭重与炭值的对比,写出宫使掠夺的残酷。

小结:是的,这样一组组惊心的对比,揭示了卖炭翁的悲惨生活和不幸遭遇,更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角度三:人物的心境

用一个词或短语编写人物的心境。

PPT: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希望)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希望)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希望)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希望)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希望)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希望)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希望中失望)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失望中希望)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失望中希望)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彻底绝望)

过渡: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卖炭翁在  “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碾冰撤”“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了泡影!

前面的希望越炽烈,后面的绝望就越深刻。

小结:刚才,我们从三个角度进行了句典编写,它其实是一种细读课文的方法,能让我们透过文字读懂诗歌深刻的内涵。

过渡:  “昨夜入城市,回来泪满襟”用这句诗来形容卖炭翁的遭遇再合适不过了,在卖炭翁连牛带车被强行牵走时,我们仿佛看到: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单薄的衣衫在狂风中凌乱的翻飞,他步履沉重,手抹眼泪,无助而孤独的离去;我们仿佛又听到了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衰嚎。然而,正在我们为卖炭翁的生活遭遇悲叹时,诗人的笔却悄然而止。留下我们无尽的想像。白居易就是用这种留白的艺术,让我们的心波涛澎湃,无法平静。我们急需要找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就是补白。

四、想象补白,延读诗歌

PPT:想象补白法——选一处言而未尽的动情点或回味点进行合理想象的补写或续写。

1、文中有多次这样的留白,请同学们选一处进行合理想像的补白。

PPT:

提示一: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你认为老者  “泥中歇”的时候在想什么?请你将它补写出来。

提示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请你补写出它的心理活动。

提示三: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下水文。

3、小结:卖炭翁悲苦的生活写照,是全天下劳动人民贫苦生活的缩影,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白居易用一个卖炭翁让我们读到了广阔的社会现实,也让我们感受到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

第五篇: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一、教材分析

《北冥有鱼》是今年新增加的文言中考必考篇目,以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从没学习过。本”“文作者主要向我们描述了神奇莫测的巨大鲲鹏的形象,以及大鹏南迁徙到南海要“去以六月息者”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均“有所待”的”“道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写的是庄子与惠子谈论“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的话题,反映了庄子崇尚自然、与鱼平等的观念,让人叹服。学习时,抓住人”“物语言的诙谐幽默的特点。

《虽有佳肴》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学习了,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知识的浅陋,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到教学相长的”“结论。逻辑严密,有条有理,并且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大道之行也》本文主旨是阐明儒家思想中的“大同”社”“”“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了这番言论。

《马说》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23课。本文选自《韩愈文选》,属论说文体,“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该文是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文中充溢着讽刺、针砭、控诉、愤懑不平之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茅屋,指成都草堂。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后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卖炭翁》的时代背景,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他对这种现象深恶痛绝,拿起了笔,无情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宫市害民的社会现象:劳动者劳而不得,统治者不劳而得,甚至是疯狂掠夺。而中唐时宫市害民的现象,也正由于白居易塑造了可怜的卖炭翁形象,千百年后仍然普遍为人们了解。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朗读、翻译的方法”“已基本掌握。通过对第三单元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能够有意识的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读文”“言文,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文言文的能”“力还不够,多数学生遇到注释不全的句子或者疑难的句子,就容易按照自己”“”“理解随意表达,动手查、认真思考的能力差。另外,学生在文言文的语感方面还较为欠”“缺,欣赏文中精彩语句的能力”“不够。但大部分学生懒惰,不记忆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因而在考试中也经常失分。对于特殊文言句式知之甚少,对文本思想意义的理解,方法技巧的掌握都很浅薄。而且庄子生活在离我们遥远的战国时代,况且庄子的思想深邃玄妙,寓意深远,理解起来难度非常大。

三、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治

应对策略与方法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3、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4、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课文的层次,理清文章脉络,领悟“大同”社会的实质。

1、尽”“量摆脱学生对译文的依赖,对语法知识灵活运用。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常用词语。

2、每一课力争都在课堂上熟读成诵,将诵读和理解文意相结合。

3、在保证诵读的基础上,补充资料,激发学生对古代哲学、社会思想产生兴趣。

4、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阅读,了解传承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

1、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2、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的探究意识,启发人生。

3、把握诗文的丰富内涵,品味作品精美的语言。

1.反复诵读,背诵重点篇”“目。

2.结合作者生平经历来诗文的丰富内涵。

3.通过对比分析来品味精美的语言。

五、课时安排

阅读:

《庄子两则》3课时

《礼记二则》2课时

《马说》2课时

《唐诗两首》3课时

写作: 《”“古诗改写》2课时

六、知识结构

1、语文知识:

1.诵读文章,培”“养文言文语感。

自主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语文能力

1.反复诵读读,培养文”“言语感。

2.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3.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体会他们的人生感悟,从中得到思想启迪和情感陶治。

七、其它补充

及时检查背诵,及时听写、默写,巩固积累。

下载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唐诗二首—卖炭翁》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7(部编)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探险和科幻”。探险一般是指到荒无人烟或人迹罕至的危险地方去考察,面临困难、应对挑战,刺激身心,激发能量,获得探求的快感......

    部编一下语文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教材说明: 本单元围绕“快乐的夏天”这个主题,安排了三篇课文:《古诗二首》《荷叶圆圆》《要下雨了》。学生可在本单元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夏天的美好,感受夏天的乐趣。......

    部编本初二下《卖炭翁》优秀教学设计

    《卖炭翁》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通过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叙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诗词拔萃26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教案苏教版教案

    26 古代诗词二首《卖炭翁 》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达的主题。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 领会人物形象,把握......

    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单元计划 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 一、教材分析: 当我们开始这一次综合性学习的时候,学生已经在小学学习了六年,并且即将离开小学,开始新的学习生活。六年来,学生从天真......

    2018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018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21 《庄子》二则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分析文章层次,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庄子》善用寓言说理的行文风格,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语言,......

    2017(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 单元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两篇自读课文《蝉》《梦回繁华》和一个写作、一个名著导......

    2017(部编)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记忆”, 单元编排了两篇教读课文《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两篇自读课文《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和一个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