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2 20:4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模版]》。

第一篇: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模版]

五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6〜58页例

1、“想一想”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能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正确解决简单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感受并归纳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能按一般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检验所求结果。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验、认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通过灵活运用策略加深对解决问题策略的认识,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基本方法,发展分析、推理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体会归纳的思想和方法,积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经验。

3.使学生能与他人交流策略,分享同学的成果;进一步体验数学方法的价值,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养成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和回顾反思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运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步骤。【教学难点】 归纳解题步骤。【教学过程】

一、回顾策略,引入课题 1.回顾策略。

提问:我们在三年级学习过解决问题的策略,还记得学习过哪些策略吗?(板书: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

解决问题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是怎样想的?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呢? 2.揭示课题。

说明:我们已经学习过解决问题的两种策略,一种是从条件想起,可以找有联系的条件想能求什么问题,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根据问题想数量关系,看需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用策略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希望同学们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掌握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这节课主要是根据实际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灵活运用已经学过的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因此,在引入新课时,让学生回顾学过的策略,可以激活策略和经验,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进一步领悟和掌握策略。】

二、灵活运用,感受步骤 1.运用策略,感受步骤。(1)呈现例1,了解题意。

引导:请大家独立阅读例题,再说说例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学生交流题意)(2)整理条件,体会联系。

引导:解决问题是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思考的,所以首先要明确条件和问题。你能想办法整理题里的条件吗?请大家先想想怎样整理就能让大家看得很清楚,能看出条件之间或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再用你的办法整理出来。

学生独立整理,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现在来比比哪个整理得清楚。你们是怎样整理的,能不能和大家交流、分享?

呈现学生中出现的整理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不同的整理方法,体会根据题里的联系整理条件的作用:

①呈现按果树分类整理(摘录或列表):你能看明白这是怎样整理的吗?说明:按果树的分类,分别摘录行数和棵数的条件对应着整理,能发现每种果树的条件之间的联系,看出可以求出什么。

②呈现根据问题选择条件的列表整理:你是怎样整理的?(由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谁来说说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说明:这样整理是根据问题想数量间的联系,需要什么条件,选择了桃树和梨树的条件对应整理,可以知道需要先求什么、能够先求什么。③呈现画线段图(或者其他图形)整理的条件:哪个来说说用线段图是怎样整理的?

你认为画线段图整理条件有什么作用?

说明:这种方法是画图整理。用线段表示每种果树的棵数,可以直接看出题里数量的联系,清楚地知道能求什么问题,或者根据问题找到需要的条件。

④引导观察,感受作用。

提问:从这些整理的条件看,我们用哪些方法整理条件的,整理条件有什么好处?

小结: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弄清题意,需要通过整理明确条件和问题。(板书: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整理时可以摘录条件整理,也可以列表整理,还可以画图表示题里的数量关系。不管哪种方法,都要注意把条件对应排列起来整理,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出条件之间的联系,方便找到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很容易得出解题思路。

(3)运用策略,探寻思路。

启发:这题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呢?这就是解决问题的第二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你能根据整理的条件,说说可以怎样想,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你的想法。

交流:根据数量间的联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呢?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交流。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明不同思考过程,理清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不同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两种策略分析三步计算实际问题的过程,确定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出两种果树一共有多少棵。(结合交流,利用整理呈现出的条件,通过适当的板书、连线、箭头等文字、符号和数量关系式,表示由条件想所求问题、由问题想数量关系式等不同的分析思路)

追问:这里的分析,同学们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大家能从条件想起,也能从问题想起来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要先求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再求一共多少棵。这是在弄清题意之后的第二步,大家灵活运用或综合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板书: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4)列式解答,检验结果。

引导:知道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接着就可以怎样做了?(板书:列式解答算出结果)那请大家想想每一步怎样算,然后列式解答,求出结果。(同时指名一人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怎样算的、求的什么?(说明每一步算的什么,检查算法是不是合理)

启发: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都要通过检验,才能确定求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这里的结果可以怎样检验呢?请在课本上写出检验过程。(启发学生“把得数代人原题”检验)

交流:你是怎样检验的?(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检验每一步表示的意思?把得数代入原题,还有不同的检验算式吗?(适当说明)

你解答计算结果正确吗?正确的请把答案写完整。

现在看看,在求出结果后还要注意什么?(板书:检验结果写出答案)(5)引导回顾,体会过程。

引导:现在我们解决了例题,求出了正确结果,那大家回顾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解答例题经过了哪几步,运用了哪些策略?

指出:解决实际问题,首先要了解条件和问题,弄清题意;之后就要分析数量间的联系,确定怎样解决;然后按照确定的过程列式解决,求出结果;最后还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在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时,要能灵活运用策略,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分析。

【设计说明:例题教学的重点,要让学生一方面领悟分析数量关系可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策略,另一方面感受、归纳解决问题的步骤,其中归纳解决问题步骤是学习的难点。同时让学生学习有条理地、对应地摘录、整理条件,体会整理条件的不同方法和作用,这是本节课审题方法上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学时首先启发学生在初步了解题意的基础上整理条件,具体安排上突出整理结果与不同整理方法的交流,让学生感受整理条件通常需要对应排列、能体现数量的联系、有利于分析,初步学会整理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联系整理的条件分析、解答,具体教学上一方面注意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解决例题过程中依次做的什么并板书出来,渗透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获得初步体会,以便后面的归纳、概括;另一方面重点交流根据数量关系“可以用什么策略,怎样找到先求什么、再怎样算”的思路,让学生感受可以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方案,初步感受可以综合、灵活地运用不同策略,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路。】

2.完成“想一想”,加深认识。(1)解答“想一想”。

呈现问题: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

引导:现在我们把问题变成杏树比梨树多多少棵。请大家想一想:解决这个问题会用到哪些条件,可以怎样想,应该怎样解答?同桌互相讨论—下。

交流: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要先求什么、再怎样算出结果?还可以怎样想?(引导用不同策略分析问题)

提问:根据你们的想法,要怎样解答?(板书算式)哪位来说说怎样检验?(板书算式)

让学生一起说答案。(2)比较异同。

提问:比较一下,解决这个问题和例题,都用了哪些策略来分析数量关系的?列式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为什么第三步方法不同?

指出:这两题都可以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题列式时,要注意根据条件与问题的联系选择正确的算法。

3.回顾过程,归纳交流。(1)归纳步骤。

引导: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要经历哪几步呢?请同学们回顾上面两题的解题过程,想想解决问题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和同学说一说。

交流:解决问题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结合交流指导学生逐步归纳)指出:同学们已经总结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板书:解题步骤)这就是刚才解决问题时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的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四步:先要弄清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这是正确解决问题的前提;再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明确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解决问题时最重要的一步;然后列式解答,算出结果,这是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最后要检验结果,写出答案,这一步是结果正确的保证。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其实也可以看作是策略,可以让我们有条有理、有根有据、思路清晰地解决问题。

(2)交流体会。

弓丨导:解决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联系今天解决问题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互相说说是怎样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有哪些体会或新的认识。

交流: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你对分析数量关系有哪些体会或者收获?

指出:大家联系今天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接“解题步骤”板书:和灵活运用策略)在具体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过程时,既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把不同策略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找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直到问题解决;还可以利用对应排列或列表整理的条件、线段图表示的题意分析数量关系,这样可以比较清楚地找到数量间的关系。

三、巩固策略,提升能力 1.做“练一练”第1题。(1)整理条件。

要求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已知条件和要求的两个问题。让学生整理条件,并在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观察不同的整理方法,为什么都按年级整理条件?(能看出条件间的联系,比较方便找到和问题的联系)

(2)解决第(1)题。

引导:看第(1)题,你想怎样分析数量关系,有不同的想法吗?哪位同学说一说,交流一下?

让学生列式解决并检验。(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求的什么?检验时是怎样想的?(有错的订正)(3)解决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第(2)题。

提问: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分析数量关系用了什么策略?有不同的策略吗?(4)小结:解决这两个问题,都用了哪些策略?这两种策略不同在哪里?指出:解决这样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可以灵活运用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或者把两种策略结合起来思考:根据问题想要先求什么,再找有联系的条件先求这个问题。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每一步各是算的什么?前两步为什么用除法算?

回忆一下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经历哪几步?分析数量关系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出不同的策略)

指出:同学们根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就是今天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内容。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收获。

提问: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新的认识和体会?(结合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步骤,对分析数量关系的认识和体会,以及整理条件的方法、作用等)

指出:今天学习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灵活运用策略。通过学习,大家进一步认识了解决问题的步骤,知道了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和检验、反思这四个步骤;进一步掌握了从条件想起、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学会了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初步了解了整理问题里条件的方法,知道可以把有联系的条件对应排列、整理,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九第1题和第2题。家庭作业:练习九第3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8〜60页例2和“练一练”,第61页练习九第4〜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联系表内条件理解实际问题的题意,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能灵活运用不同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体会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特点,能用不同方法解决这类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理解表格所呈现的信息的含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 过程,体会表格表示信息有利于发现数量的联系,能利用列表整理的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数学思维方式;体会策略的灵活运用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了解现实生活里的数学问题,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相信自己学习数学的能力;培养主动思考、言必有据、善于反思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列表整理和分析数量关系。【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解题方法。【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导,揭示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初步学会了整理条件,归纳了解决问题的步骤,还学会了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大家要能依据解题步骤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条件,继续用不同策略和方法分析数量关系,认识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有信心吗?(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解决问题,感悟策略 1.探究问题解决。(1)理解题意。

呈现例2,让学生独立阅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解释“水位”及下降。交流:题里表格中怎样表示条件的,问题是什么? 引导:请仔细观察表内条件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表里条件说明的什么意思,你是怎样理解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是怎样理解表内条件的,它让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说明自己的理解,引导发现每2小时下降12厘米)

指出:我们观察例题表里的条件,能直接看出都是每隔2小时观察一次,每次水位都下降12厘米,也就是每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板书:2小时——12厘米)

提问:要求的问题是什么?“照这样的速度”是什么意思?

'说明:问题是照2小时下降12厘米的速度算,水位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和条件对应板书:?小时——120厘米)

(2)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能联系条件,说说这道题可以怎样算,你是怎样想的吗?和同学说一说,看看有哪些不同的想法和算法,谁想的方法多。

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可以怎样算?请把你的想法和算法和大家交流、分享。结合交流出现的想法和算法,组织学生联系列出的条件,理解不同思路和算法(不遗漏下列①②的交流、理解,③④可以视学生思考情况,交流一种或两种):

①从条件想起的算法:根据每2小时下降12厘米,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②从问题想起的算法:根据问题,数量关系是一共下降的厘米数÷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需要多少小时,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几厘米,再求下降120厘米要多少小时;

③比较水位下降的关系:2小时下降12厘米,120厘米里有几个12厘米,就需要几个2小时,先求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再求要多少小时;

④根据表里数据排列规律想:按照数据排列规律,列表继续排一排,得出下降120厘米需要多少小时。

追问:回顾一下分析过程,你觉得黑板上这样列表整理条件,对我们分析数量关系有什么好处?(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到了哪几种算法?

指出:(指列表整理的条件、问题)从黑板上整理的条件看,可以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先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这个新的条件,再求要多少小时;也可以先算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这个新条件,再算要多少小时;还可以根据水位下降规律列表排一排,得出要多少小时。

(3)列式解答并检验。

解答:如果选择一种方法解答,你喜欢用哪种方法呢?请用你喜欢的方法解答在课本上。(学生列式解答)

交流:你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每一步计算的什么?不同的算法呢?(板书算式)

检验:最后请大家想想可以怎样检验解答对不对,用你的方法检验解答结果,并写上答句。

交流:说说你的检验方法,是怎样想的?(可以交流不同检验方法,确认正确结果)

追问:看看解题方法,你觉得解答这道题可以先求哪个数量,再求出问I题结果?(每小时下降的厘米数,或120厘米是12厘米的几倍)

2.完成“想一想”。

呈现问题:照这样算,经过12小时水位一共下降多少厘米?

提问:现在要求的是什么问题?(与前面条件、问题对应板书:12小时——?厘米)看看条件和问题的联系,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答?谁来说一说?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解答,教师板书算式。

提问: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很快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的? 指出:这里把条件、问题对应起来整理,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知道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找到解答方法。

3.比较异同,体会联系。

提问:比较上面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出:这两个问题都要按2小时水位下降12厘米这个条件解答,所以都可以先求出每小时下降几厘米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结果;还可以先求出同一类两个数量间的倍数关系,再求出问题结果。因为求出每小时水位下降几厘米后,再求问题结果时的数量关系不同,所以计算方法就不一样。4.回顾反思,交流体会。

引导:回顾上面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用什么方法明确题意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解答用了哪些方法。思考一下:你在这些方面有什么体会?;同桌先说一说。

交流:交流一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哪些体会??

小结:像今天这样的两步实际问题,是已知2小时下降12厘米,需要照这个条件计算问题结果,一般可以先求每小时下降多少厘米,再求出结果。

通过学习,大家知道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利用对应排列能方便分析数量关:系,容易找到数量之间的联系,这就是一种策略。(板书:列表整理和分析)

今天这样的问题,可以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用多种方法解答。

三、练习巩固,内化策略 1.做“练一练”第1题。

学生阅读,在表格里整理条件和问题。

交流、呈现整理的结果,明确应该按每人的本数和元数对应整理。提问:求小军用的元数和小丽买的本数,都要先求什么?你是怎样想的? 你觉得这样列表整理的策略,有什么作用?

指出:列表整理后,能很清楚地看出数量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我们从条件想起或从问题想起,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从表里可以看出,3本用18元,能求出每本几元,这样就能求出两个问题的结果;或者想要求这两个问题,根据数量关系,都需要先求每本几元。

让学生解答,指名板演。交流解答过程和算法,确认结果。2.做“练一练”第2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提问:你是怎样算的?(板书算式)解决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有不同的思考方法吗?

'指出:我们可以灵活地运用策略,如果从条件想起,可以看出能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如果从问题想起,根据数量关系式也可以知道要先求每本厚几厘米,然后再求出有多少本。

四、全课总结,交流收获 1.总结交流。

提问:通过这节课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学习,你学到了些什么,可以总结:出哪些体会?

2.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九第4题和第5题。家庭作业:练习九第6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1〜62页练习九第7〜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特点,了解并掌握相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

2.使学生进一步体验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能灵活运用策略和知识、经验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实际问题,体会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变化规律.感受数学思维的基本方式,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现实生活里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应用性,培养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应用策略解决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归一)或总数量(归总),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根据下面条件提出问题。(1)①栽了3行树,一共24棵;

②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2)①一批树栽了3行,每行24棵;

②有6头牛,每头吃了18千克词料。

让学生根据条件提出问题,说说两组条件提出的问题有什么不同。指出:根据数量的联系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求一个单位的数量是多少,比如一行树多少棵,一头牛吃了多少千克;另一类是求总数量,比如一共栽了多少棵,一共吃了多少千克。

2.根据下面的问题先说数量关系式,再说说需要补充什么条件。(1)8行树有多少棵?(2)56棵树可以栽成几行?

(3)每头牛吃12千克,这些饲料可以分给几头牛?

让学生按要求说出关系式及需要补充的条件。(教师板书关系式,画出要补充的数量)

指出:根据问题可以找到数量间的联系,知道计算的方法,发现还需要什么条件。

3.引入课题。

谈话:同学们能掌握上面的练习内容和方法,就能提高解决问题策略的运用能力。这节课就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学会列表整理实际问题的数量,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课题)

二、巩固熟练 1.回忆解题步骤。

提问:回忆一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学生交流)说明:解决实际问题一般需要经历四步:弄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检验并完成答案。现在就看同学们能不能按步骤清楚地解决问题。

2.做练习九第7题。(1)整理、分析。

让学生阅读第7题,找找有哪些条件和求哪些问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用自己的方式整理题里的数量,然后分析数量关系,想想要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交流:题里的数量你是怎样整理的?(板书:5分——350个

12分——?个 ?分——700个)

现在题里的条件和问题更清楚了,谁来说一说?(指名说说条件和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要怎样想?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根据列表,说说怎样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可以怎样想?(用不同的策略说明思路)

(2)列式解答并检验。

让学生列式解答,检验结果。(指名板演)交流:第一个问题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第二个问题呢?

你是怎样检验的?(可以把结果代入原题,也可以分别求出条件里和问题里每分钟字数,比比是否相等)

(3)比较异同。

比较:比一比列表整理的两个问题,有什么不同?(已知打字时间求字数,已知字数求打字时间)

解答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指出:解决这两个问题,都要按5分钟打350个字计算,所以都要先用350÷5求出每分钟打70个字;但因为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

3.解答补充题并比较。出示补充题:

(1)栽了3行树,一共24棵,照这样计算,栽8行树有多少棵?(2)6头牛吃了18千克饲料,照这样计算,60千克伺料可以分给几头牛吃? 提问:这两道题,各要先求什么,为什么?哪一步的计算方法不同? 指出:这样的问题,都是照前面条件计算,所以第(1)题要先求每行多少棵,第(2)题要先求每头牛吃多少千克。但要求的问题不同,所以第二步的算法不同,第(1)题要求总棵数,用乘法算;第(2)题已知总数量,要求可以分给几头牛,用除法算。

【设计说明:这里的练习,主要是巩固和熟练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归一问题)的特点和数量关系、解题方法,其中包括求总数量和求份数(或每份数)两种情况(直进归一和返回归一)。为了让学生加深体验解题思路、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在完成练习九的第7题后,着重引导比较,了解两种情况的共同点,掌握这类问题特征,体会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差异;接着补充两道题进行比较、分析,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比较,在已有认识基础上,加深体验和感悟。】

三、拓展提高 1.做练习九第8题。(1)完成第(1)题。学生读题,了解要求。

提问:题里已经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让我们填写哪些问题? 让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表里数据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四个结果都要先知道什么新的条件?【板书:10÷5=2(分)】

(2)完成第(2)题。让学生了解题意。

提问:如果每箱装24个,要先求出什么新条件?【板书:30×60=1800(个)】为什么?

你想怎样计算填表?(口头说明用1800÷24)

你能把下面的表格填写完整吗?请大家算一算、填一填。(学生计算、填表);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板书呈现)填写这些数据都要先求出什么?后面计算箱数的数量关系是什么?计算每箱个数呢?

比较:计算这两个表格里的数据时,第一步的计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小结:第(1)题和前面练习的题是相同的,已知10分钟装了5箱,要先求装1箱要几分钟,才能再求出表里的结果;第(2)题已知这批猕猴桃每箱装30个,可以装60箱,要根据这两个条件求出总个数,才能解决表里的问题。

五_解决押题的策略.

【设计说明:教材通过题组比较,由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归一问题),带出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实际问题(归总问题),以便学生在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量间不同的联系,接触并初步理解先求总数量问题的特点和数量关系、解题方法。因此教学时,可以先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再比较其不同之处,突出两类问题数量间的不同联系,体会新问题与原来问题的差异,感受像第(2)题这类实际问题的不同!特点和解题思路、方法,从而使内容得到拓展,解题能力得到提高。】

2.做练习九第9题。

让学生阅读题目,找出相应的数量并列表整理。

提问:你是怎样整理条件和问题的?(呈现学生的整理或根据交流板书整理结果)

你准备怎样算,是怎样想的?(指名说说解题思路)还可以怎样想?(可以用不同策略交流思路)

让学生列式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这里先求的什么、再求的什么?

说明:根据题里数量间的联系,这是先求总盆数的实际问题,关键是用前两个条件先求出一共有多少盆这个新条件,再求出问题的结果。

【设计说明:第9题是在学生通过比较,初步认识先求总数量的实际问题(归总问题)后,让学生练习这类问题,巩固新认识。因此,一方面,让学生交流灵活应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策略的实用、有效,培养数学思维;另一方面,强调解答要先求什么,进一步认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一共有多少盆”,既体会其特点,又进一步掌握解答过程和方法。】

3.做练习九第11题。

让学生读题,想想每题分别要先求什么,和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独立解答。(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板演题每一步求的什么,有错的订正。

提问:这两道题最后都是求的一双鞋多少元,为什么在计算上会完全不—样?

说明:两题的条件不同,数量间的联系就不一样,计算方法就会不同。解决问题时,不光要能分析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还要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想明白用什么方法算。

四、总结收获 1.思考总结。

提问:回顾这节课的练习内容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哪些收获? 指出:这节课我们按解决问题的步骤,解答了先求一个单位的数量、再求问题结果,以及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两类问题,大家体验了这两类问题的不同特点,能灵活运用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了解题方法。

2.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10题(启发学生理解“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者8个排球”的意思)、第12题。

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62〜63页练习九第13〜18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不同策略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能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正确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能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提出用数学方法计算的问题。

2.使学生能灵活运用不同的策略说明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根据实际问题数量间的联系确定算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意识,体会数学知识、方法的价值;培养按步骤解决问题、主动思考、善于思考、及时检验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用不同策略分析、解决三步计算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最近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上节课应用策略练习了先求—个单位数量或先求总数量,再求问题结果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今天我们继续练习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灵活运用策略,分析和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能按步骤解决问题,进一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二、练习思路

1.做练习九第13题。(1)审题整理。

让学生阅读习题,整理条件。

交流:有哪些条件,你是怎样整理的?(呈现或板书整理结果: 普通奶牛:12头——每头每天20千克 良种奶牛:18头——每头每天36千克)(2)分析解答。

引导:这道题要怎样想、每一步要怎样算呢?同桌同学先互相说一说,再完成在练习本上。(学生交流、列式解答,同时指名板演)

交流:我们来检查一下,看看是怎样计算的,每一步算的什么。

解答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几人分别说一说不同的策略)

(3)检验结果。

提问:可以怎样检验?(根据交流板书检验算式,确认结果)

小结: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根据条件的联系,先求普通奶牛和良种奶牛每天各能产奶多少千克,再求这些奶牛一天一共可以产奶多少千克;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普通奶牛一天产奶数加上良种奶牛一天产奶数,就等于一天一共可以产奶多少千克,所以要先求普通奶牛和良种奶牛一天各能产奶多少千克,再求这些奶牛一天一共可以产奶多少千克。在列式解答后,还要注意检验是不是算对了。

2.思路表达。出示补充题:

(1)12头普通奶牛一天吃粮食伺料96千克,18头良种奶牛一天吃粮食饲料108千克,良种奶牛比普通奶牛平均每头一天少吃多少千克粮食伺料?

(2)果园要栽252棵桃树,原来准备平均分成21行栽,结果每行多栽了2棵,实际栽了多少行?

引导: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两道题,同桌互相说说可以用哪些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各是怎样想的。

交流:你能用不同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吗?(指名交流)

小结:分析数量关系,可以从条件想起,也可以从问题想起,或者结合起来想,这样就能有条理地思考,找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三、练习解答1.做练习九第14题。(1)解答第(1)(2)题。

引导:现在我们来应用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请大家看练习九第14题,看看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交流:你知道了哪些条件,要求哪些问题?

解决第(1)题要先求什么,选择哪些条件?第(2)题呢?

练习:请大家根据选择的条件,独立解决这两个问题。(学生解答,指名板演)

交流:第(1)题是怎样解答的?第(2)题呢?这两个问题的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求两人各用多少元,再求相差多少元)

引导:回顾一下解决这两个问题的过程,想想是怎样确定解答过程的,怎样选择条件的,和同学互相讨论、交流你在解决问题中有哪些体会。

指出: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灵活运用策略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另一方面要选准与问题有联系的条件列式解答。如果选择不同的条件,就可以根据数量间的联系提出不同的问题。

(2)提出问题。

引导:那我们还能选择哪些不同的条件,提出哪些不同的问题呢?同学们可以先想一想,还能根据题里的条件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结合交流,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提出的正确的问题,选择板书求两人用钱相差的元数、两人一共要用钱的元数问题)

提问:解决黑板上的这些问题,都要先求什么?(问题里两人各用多少元)2.做练习九第15题。(1)提问题。让学生了解有哪些条件,想想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交流:你想到可以提怎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提出一步的(如各人平均每分钟打字个数)、两步的(如归一的两类问题)、三步的(如比较两人打字速度的问题),教师在鼓励学生的同时,选择板书两步的归一问题和三步的比较两人打字速度的问题】

(2)解决问题。

选择一道两步计算和一道三步计算的问题,要求学生解答。检查交流:第一道题先求的什么?第二道题是怎样算的?

指出:我们在确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后,要思考每一步要怎样算,正确列出算式、求出结果。

四、练习小结 1.回顾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练习,你对解决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2.完成思考题。

学生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启发:为什么后一次比前一次的要重一些?倒水杯数怎样变化的? 想一想,你能根据这样的变化算出每杯水重多少克吗? 学生尝试解答,交流方法,确认结果。3.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九第16〜18题。

第二篇: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教学设计(苏教四年级下册)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50-51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画图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确定合理的解题思路。教学难点:学会通过画直观示意图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准备:三角尺、铅笔、作业纸等。教学过程:

一、唤醒旧知,孕伏策略

同学们,今天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你能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难题吗?

1、小军站在操场的中央,先向前直走100米,然后左拐直走70米,再向左拐直走100米,请问现在小军离出发点多远?

(1)(一致认为是270米)真的是270米吗?有不同意见吗?

(2)生:70米

(3)听起来都挺有道理的,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吗?

(4)要让题目的文字描述变得更直观,我们可以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来解决。

(课件出示图)画了图之后,是不是简单明了啊,由此可见———画图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课题)

2、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及其运用。)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长方形。

师:在自己本子上试着画一个长方形,并写出名称及面积计算公式。师: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和宽,怎样求长?要求宽,需要知道什么?(板书:长×宽=长方形的面积

面积÷长=宽

面积÷宽=长)师:下面我们做几个复习题,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1)长8米,宽4米,求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长8米,面积32平方米,求宽是多少米。(3)面积是32平方米,宽4米,求长是多少米

3、初探。(决定长方形面积大小的因素。)1 师:刚才我们画的是一个面积确定的长方形。如果要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或减少),可以有哪些办法?

生:(先讨论,并进行比画和想象。)师:请同学们汇报讨论结果。生1:可以把长增加。生2:可以把宽增加。

生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师生共同小结: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长方形的长和宽增加或减少,面积也会随着变化。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面积变化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激发需要,感受策略

1、出示例题的文字部分,指名读题。

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画图分析。

师:这道题和我们刚才做的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题目想比更难了。

师:这道题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吗?光看文字叙述,你感觉怎么样? 生1:不能直接求出原来花圃的面积。生2:光看文字,一下子想不出办法。师:这是一个有关图形面积计算的问题,同学们觉得可以用什么策略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整理题中的条件和问题呢? 生:可用画图的方法帮助我们。

师:画图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板书:画图)画图能够让复杂的问题变得更?(简单)(板书:复杂—→简单)师:我们该根据什么来画呢? 生: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来画。师:都有哪些条件和问题?

师:那我们先画什么呢?(教师引导先画一个长方形,标示出长8米,后面的留着让学生自己画)

师:请同学们注意,在画示意图时,要把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全在示意图上表示出来,以便帮助我们分析题意。生:(独立尝试画图)师:(可以指名几位学生到数码展台上展示自己画的示意图,可选择画的好的和差的各1人到台上展示)

让学生展示自己所画的示意图,说说画图的过程,并要求结合示意图说明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

师:引导学生比较展示出来的示意图:观察这些示意图,你觉得哪些图画得好?哪些图需要改进?

师:画得好的示意图有什么标准?

引导得出:(1)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2)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师:课件展示画示意图。师:画图之后再来解决问题,你愿意看着原来的文字思考还是看着图形思考?为什么?

生:看图形思考,比较方便。

师:画图后,你发现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发生变化? 生:两条长边都增加了,面积也增加了,宽没有改变。师:比较原来花圃和增加部分,这两个长方形有什么联系? 生:增加部分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花圃的宽。

师:从图上看,要求原来花圃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原来花圃的宽?交流过程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增加的18平方米正好是原长方形的宽与3米相乘的积。

师:现在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 生:(自主列式计算)

3、列式解题。

师: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18÷3=6(米)6×8=48(平方米)师:18÷3求的是什么? 生:求的是原来长方形的宽。

4、回顾反思。

师:刚才我们为什么需要画图呢?

生1:没有画图时,光看文字,看不出花圃是怎样变化的。

生2:画图之后,可以看出长增加了,但是宽没有改变,就可以先求出宽。师:看来,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画示意图时,你认为要注意些什么?

生:(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否都作了准确的标注;所画的图是否美观清晰,有关长方形的长、宽是否大致符合比例。)

三、灵活运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景,灵活画图。

师:看来大家掌握得还不错,下面老师要考你们一下,有信心接受吗?(1)出示“练一练”:

小营村原来有一个宽20米的长方形鱼池。因扩建公路,鱼池的宽减少了5米,这样鱼池的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现在鱼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师:这道题目中,长方形面积鱼池的面积为什么会减少? 生:因为宽减少了5米。

师:你打算运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

师:你能在图上画宽减少的过程和面积减少的部分吗? 生:(学生在书上图中画出减少部分)师:(展示学生画图的过程)

师:宽减少,是往图形的哪里画图? 生:是往长方形里面画图。

师:画图之后,再和文字叙述比较一下,你有什么感觉? 3 生:文字很长,画图比较清楚。

师:通过画图,你发现什么变化了?什么没有变化? 生:宽变化了,长没有变。

师:根据画出的示意图,你认为要求现在鱼池的面积,先要求出什么?根据哪些条件可以求出现在鱼池的长? 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师:(展示学生列式解答和思考的过程)生1:150÷5=30(米)

(20-5)=15(米)30×15=450(平方米)生2:150÷5=30(米)

30×20=600(平方米)600-150=450(平方米)(2)拓展练习,综合应用。

师:这样的难题都难不倒你们,老师出个更难的?你们有信心接受挑战吗?请看题。

李镇小学的一块长方形试验田。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面积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宽增加4米,面积也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你知道原来试验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

师:这道题长和宽都没有告诉我们,怎么办呢? 生:(画图、讨论、合作、交流。)师:经过画图,你有什么发现?

生1:根据长增加6米,面积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宽,因为长增加时宽没有变。48÷6=8(米)

生2:根据宽增加4米,面积增加48平方米,可以求出长,因为宽增加时长没有变。48÷4=12(米)

生3:再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原来的面积:8×12=96(平方米)

师:表面上看,这道题似乎无法求解,但通过画图,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或宽增加与增加面积之间的关系,从而分别求出长和宽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评价,提升策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学习的知识如果不画图,那会怎样呢?(生:很难)画了图之后呢?(生:好多了)是的,数学在我们眼里,有时就像带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高深莫测,其实当我们走近它,可以借助一些方法,比如画图、列表等方法揭开那层面纱,你就会发现:原来数学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这就是画图的好处,其实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爷爷早就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周王仁教授也曾经说过:画图是一把金钥匙,希望大家用好这把金钥匙,去打开数学的大门,发现更多的奥秘,好吗?

寸石镇安义学校

刘战胜

2015年3月31日

第三篇:15苏教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

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教科书里都教学一种策略,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本单元没有安排新的策略,只是应用前面教学的策略,解决稍复杂的问题。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策略在解决新颖问题、复杂问题时的作用,体会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多样、策略灵活,体会各种策略之间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具体安排见下表:

例1 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 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应用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加强对策略的体验和方法的领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各种策略对于解决不同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知识间的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合理运用策略解决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的策略解决新颖、复杂的问题,体会一个问题多种方法及各种策略之间相互的关系。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转化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2.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分数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具体问题,确定转化后要实现的目标和转化的方法。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探究,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①根据“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理解2/3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看出男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2/5。原来的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女生人数是总人数的3/5,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这是简单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②根据分数2/3的意义,可以推理出“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原来问题就转化成美术组一共有3/5人,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3,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这是按比例分配问题。

③根据分数2/3的意义,想到“女生人数看作3份,男生人数是2份”,于是产生解题思路:先算出1份是几人,再算2份、3份各是多少人。

④把作为单位“1”的女生人数设为x,那么男生人数就是2/3x,利用美术组一共35人,能够列方程解题。

„„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在线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提升策略

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

第二课时:假设的策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8~29页的例2和第29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4~5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通过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进一步的提升思维水平。2.在运用假设和调整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学会假设和调整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并体会假设与调整的多样性。教学资源: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已学的多种策略来解决问题,通过对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转化,使一个问题多种思维、多种解法。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假设的策略)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课件出示例2)

42人去公园划船,租10只船正好坐满。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的大船、小船各有多少只?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你准备选择什么策略? 学生小组讨论。画图法。

先画10只大船坐50人,再去掉多的8人。

列举法。

从大船有9只、小船有1只开始,有序列举。并填写右表。(1)列表假设。

假设大船和小船同样多,那么我们要如何调整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 ① 出示表格。②借助表格调整。

第一步:假设租5只大船和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

第二步: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有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

先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交流想法,然后在表中填一填。第三步:集体交流,得出方法:

引导思考:少了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坐2人,2÷2=1(条),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② 检验结果。学生口答检验方法。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9页“练一练”。

(1)引导学生先用第一种方法,根据要求提示动手操作,独立完成。(2)用列表假设的方法再进行思考练习。学生交流,并汇报想法。2.完成练习五第4题。

根据题中所给的假设学生自主调整,并汇报调整想法。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哪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5题。

第三课时: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五第6~9题和思考题,了解“你知道吗”。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运用转化和假设的策略来解决问题。2.在不断练习和反思中,感受运用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3.通过这些策略的运用,了解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前面两节课的学习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转化和假设的策略)你们学会了吗?今天老师想考一考大家对这两个策略的运用情况,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课)

二.练习应用

1.练习五第6题。

出示题目:要求先画图表示题意,再解答。要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可以通过上层放书的数量100本,及所对应的份数5,先求一份的量是多少,再求中、下层各放了多少本书。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思考,如把比转化成分数来解答。

2.练习五第7题。

结合图引导思考:根据货车的速度是客车的2∕3,可以想到相遇时货车行驶的路程也是客车行驶路程的2∕3,接着让学生在图上画一画,并解答。

3.练习五第8题。学生读题,出示右图:

先在图中表示出第二、三堆的白子和黑子。

学生动手画,教师巡视、辅导。(学生可能在第二、三堆中把白子和黑子平均分,可让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特殊情况。)

结合图帮助学生理解:第二、三堆中的白子合起来正好是完整的一堆棋子,也就是60枚,再加上第一堆中白子的数量,这样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4.练习五第9题。出示题目和表格。先假设两种球分别投中的个数,再通过试验调整找出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5.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己思考,独立解答。6.课外了解。(第32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数学,渗透国情教育,并思考解决。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了哪些新的收获?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策略在特定问题中的应用。四.课堂作业:基础训练

第四篇:四年级下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镇卸旗小学

闵诗义

教学内容:

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材第48-49页例1及“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画线段图,懂得如何利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题目的信息。2.学会利用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并懂得如何检验。

过程与方法: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正确使用策略,感受画图策略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体会到画图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

学会用画图的策略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帮助理解题意,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

正确利用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具准备:课件、直尺。学具准备:直尺、稿纸、铅笔。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画图吗?会画最简单的线段吗?作图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功,对我们学习数学有很多好处,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与作图有关。

现在大家一起按老师的要求画线段。请同学们拿出纸、笔和直尺。任意画一条线段。

再画一条比前一条线段长的线段。同学们画得真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用线段图解决实际问题,请同学们看例题1。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新知

1、课件出示例题

1、小宁和小春共有72枚邮票,小春比小宁多12枚。两人各有邮票多少枚?

学生读题,找出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问题。(指名回答)

2、提问:你能用两条不同的线段来表示小宁和小春的邮票数量吗?学生尝试在自己的纸上画一画。课件出示线段图。

3、要求学生把题目中的信息在图上表示出来。

4、看图分析数量关系。

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板书思路一的解题过程(加),课件出示思路二的解答过程。

小春:(72+12)÷2

小宁:(72-12)÷2

=84÷2 =60÷2 =42(枚)=30(枚)42-12=30(枚)

30+12=42(枚)答:小春有邮票42枚、小宁有邮票30枚。

5、引导检验。

用“把得数带入原题”的方法检验,要分几步检验呢?你是怎样检验的,把你的方法填在课本上。(提示有两个条件就分两步)出示课件

6、小结:

我们通过画什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画线段图有什么好处呢?课件出示

三、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练习

2、教材第49页“练一练”

3、作业:

教材第52页第1-4题。

第五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教材从四年级(上册)起,每册都编写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单元。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教材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样的单元,就是为了贯彻落实课程目标。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长期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培养的,是通过各个领域内容的教学逐渐形成的,单独编写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单元,能加强策略的形成和对策略的体验。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活动的价值不局限于获得具体问题的结论和答案,它的意义更在于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会每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由此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策略。数学教学在这种鼓励个性发展的理念下进行,学生的创新精神才可能真正得到培养。策略的原意是计策和谋略。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解决问题的计策与谋略,具体表现为对解决问题方法、手段的思考与选择运用。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新颖的问题需要有策略,解决问题的策略又是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形成和积累的。本单元以有条理地整理信息,发现数量之间的联系作为策略教学的切入口。发现和利用数量关系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通过整理信息明确和把握数量关系,既是可操作的方法,也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学会整理信息的常用方法,体会它的作用与意义,从而内化成自己的策略是教材的编写思想。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是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后一部分是解决三步计算的问题。1? 让学生把信息填入表格,学习整理信息的方法,体会对解决问题的作用。本单元选择表格作为整理信息的工具,有两个原因: 一是学生对表格比较熟悉,他们从一年级学习数学起就经常接触表格,进行过许多填表活动。因此,选择填表整理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宜于学习。二是表格条理清楚,数学化程度比较高。填入表格里的都是经过筛选后的重要信息和有用数据,实际问题里的许多情节性内容都被过滤掉了。因此,填表整理能帮助学生把握住实际问题里的数学内容。教材充分注意到学生初步学习利用表格整理信息,在编写上尽量循序渐进,逐渐提高。(1)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全部填进表里。第65页例题和相应的想想做做以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为素材。例题是归一问题,先求小华买5本练习本用去多少元,再求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在每个问题的教学过程中都设计了填表整理讨论思路列式解答这样的活动线索,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四点。第一,带领学生经历填表的过程。教材里呈现了一张已经填好的表格,课堂教学要展开填表的过程和方法,一方面在现实情境中收集数学信息,另一方面找到各个数量在表格中的位置。要预先设计一张待填的表格,可以师生共同填写,也可以让学生填写。第二,引导学生理解表格的结构和内容。表格里的条件和问题不是随意摆放的,是根据数量之间的联系安排的。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表里有些什么,体会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是紧密联系的数量,列表整理就是显示出这些数量的对应关系,表格也是为此而设计的。第三,启发学生利用表格理出解题思路。填表的目的是理出思路、找到问题的解法。可以让学生看着表格顺着两条思路去想,从买3本用去18元这组数量,想到能求出每本笔记本的价钱;从买5本要用多少钱这组数量,想到需要知道每本的价钱。两条思路交叉在每本笔记本多少元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找到了。第四,组织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第66页根据两道题的解答结果,填出括号里的数,并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从中会有许多体会,如小明买3本用了18元、小华买5本用了30元、小军买7本用了42元,他们每本笔记本的价钱是相同的。这个发现是归一问题的特征。又如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和小军买了多少本,都要先算笔记本的单价,都是通过小明买3本用去18元求得的。这个发现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又如买的笔记本多(少),用去的钱也多(少)。这个发现让学生感受函数关系。(2)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第68页例题和试一试以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实际问题为素材,继续通过列表整理,培养解题思路。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特点。第一,选择相关的条件填入表格。题目里有桃、苹果、梨三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在解决问题时,不把所有的已知条件都填入表格,只填需要的条件信息,这是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筛选信息的活动。在例题的表格里,上面一行已经填了桃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下面一行填什么由学生思考。试一试只提供一张空白的表格,里面填哪两种树的行数和每行棵数都由学生决定。要充分发挥问题对思路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这两个问题。只要明白了问题的意思,列表整理不会有困难。第二,利用表格、紧扣问题,设计解题步骤。在列表整理后,教材安排学生想一想要先算什么,理清解题思路。仍然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想:根据表格里的条件可以求出什么,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什么。两条思路的交叉点就是解题步骤。2?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整理信息的习惯。整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的方法和形式是多样的,列表整理只是其中的一种。教材选择列表整理是它易于操作,适宜学生运用。学生对填表的态度有积极与消极之分,积极的态度表现为对填表有热情,体验到填表整理对形成解题思路的作用,具有自觉进行整理的习惯。消极的态度则把填表看做负担,理解为教材和老师的规定,是被迫进行的。教材力求让学生体会到整理信息的意义,并转化成内在的需要,真正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1)从有形地整理到无形地整理。两道例题里都提供了表格,只要把条件或问题填入表格就进行了信息的整理。教材预设表格,能突出策略的教学,便于落实。在两次想想做做里都有不提供表格的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没有提供表格也要整理信息,是鼓励整理的形式多样化,使整理信息的活动具有个性;是引导整理活动从有形向无形发展,从题目的安排变为自我要求。为了完成从提供表格到不提供表格的过渡,教学时应注意三点。第一,让每个学生都有独自填表整理的机会,学会填表整理的方法。第65页例题里的表格已经填好,所以想想做做前两题都有空白的表格让学生填写。第68页例题的前一张表格留出一半给学生填,试一试的表格全部让学生填。教材留出这么多填表机会,给课堂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填表整理创造了条件。第二,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填表对解题的作用。填表不单整理了条件和问题,还能理出解题的思路、步骤和方法。如果不经过填表整理的活动,数量关系就不会这么清晰,解题也不会这么顺利。第三,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用适宜的整理形式。在解答想想做做里没有提供表格的题目时,仍然要把整理信息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整理的形式不要求全体学生都相同,可由学生自主选择。可以把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看在眼里,想在脑里,在无形的思维活动中整理;可以在题目上勾勾画画进行整理;也可以通过摘录信息或列表进行整理。下面是勾画整理的实例,它是有形地列表整理到无形整理的中介。星光新村新盖的3幢楼房共住了42户。照这样计算,这个新村25幢这样的楼房共住了多少户?学生选择整理方法一般都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教学要尊重他们的选择,保障大多数学生都有完成整理信息的时间。要组织各种整理形式的交流,逐渐提升整理信息的水平,逐渐进入无形整理的境界。(2)解决新颖的问题。问题的新颖性与策略的形成正相关。策略往往在解决新颖的问题时体现其价值,并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发展。如果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总是局限在已经教过的、已经认识的那些问题上,那么只是进行技能操练,没有培养策略。为此,教材在教学归一问题的基础上带出归总问题,在教学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时安排少量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这些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都不编排例题,在想想做做里让学生应用策略独立解答。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新课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课题,让学生主动解决一些新颖的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项突破。为此,教学中应做到两点。第一,改变例题的教学观念。例题教给学生思想方法,这种思想方法不但解决了例题,还能解决与例题相似、甚至不同的问题。列表整理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的问题包括归一问题、稍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还涵盖了归总问题、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以及其他的实际问题。只有在例题的教学中突出整理条件与问题,学生体验了这个思想方法,内化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才可能举一反三应用这种策略。第二,教学新颖的问题,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解答,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一次出现归总问题和稍难些的三步计算问题,教材都为学生设计了可以填写的表格。一方面引导学生应用已经学到的思想方法,继续培养整理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适当降低整理信息的操作难度,学生有现成的表格可填。教学要注意适度地放和适当地扶。如第67页第2题的表格一定要让学生填,考虑到填表可能发生的问题,可以先带领学生到情境图里寻找数学信息。有哪几种球,哪些球的单价已知,哪些球的单价未知;老师带的钱正好够买什么球,可以买几个。这样,学生填表的困难会少些,通过列表整理的思路会顺畅些。又如第69页第3题,填表以后让学生说说对栽120棵树的理解,明白它的一部分是四年级栽的,另一部分是五年级栽的。这样,学生就捕捉到这个题目的最主要的数量关系。最后还要指出一点,列表整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解决每一个问题都从整理题目里的条件和问题入手。本单元教学列表整理以后,不能说所有的问题学生都能解答了。应以解答归一问题、归总问题、较容易的三步计算问题为主,一些稍难的实际问题以后会安排教学。

下载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5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新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设计2

    《解决问题的策略——列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苏教版四年级上册56页例题以及练一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初步体会列表整理信息的作用。 2......

    小学四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2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 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归一问题的结构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一年级数学 白俊鸽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学期数学教科书P97 例5。(解决问题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体会从不同......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单元解决问题例5教学设计

    《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刘集中学 李俊 【教学内容】 教科书P97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20以内的进位加法解决问题。 2、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的思考过......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小学数学冀教新版四年级上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列表的价值,并学会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8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 克和千克 第二课时 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内容: 课本第104页例3和做一做。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牢固掌......

    苏教国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苏教国标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5》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