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值线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值线的判读教学设计
执笔人: 王晓娟 时间:2007-11-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专题性的归纳讲解,使学生掌握等值线类型及通用的判读规律,还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些地理原理的本质规律。
2能力目标:针对文综考纲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的例题讨论,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真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攻坚精神。
【课时重点】等值线的判读技巧 【课时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讨、个体提问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教师阐述本节专题课的意义,启发学生共同总结等值线的类型。
【幻灯1】等高线专题:主要展示等高线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②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即为等高距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在图内闭合小圈表示盆地或山地 ④等高线重叠处,表示陡崖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⑥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集水线)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分水岭)⑦示坡线表示坡降的方向
⑧两个相邻山顶之间的部分叫鞍。
通过师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对每一知识点展开深入研究,达成共识。
【幻灯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图文并茂
地形图涉及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学生通过以文释图,图文对照,图图比较等方法可更形象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幻灯3】某区域等高线图练习题 【幻灯4】鞍部判读练习题
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A a
B b
C c
D d 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中是()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通过及时呈现相关习题巩固对于前述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注意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做适时的点拨。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的机会。中间穿插了几次个体提问。【幻灯5】等压线专题:主要展示等压线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高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低气压
(5)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脊的最高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由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低压槽,槽的最低部分的连线称为槽线(6)两个高压脊之间和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称为鞍部
同样通过师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对每一知识点展开深入研究,达成共识 【幻灯6】气压系统的判读
难度增大,因此通过插入图册中的天气系统图做更形象的讲解,结合生活实例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生活化。【幻灯7】等压线与风向:
南北半球与风向的关系;近地面与高空风的区别
图文并茂,色彩对比鲜明,知识点串讲与习题处理相结合,使学生轻松理解所学知识。中间穿插几次启发性的个体提问。
【结束语】由于时间限制,等值线专题的后续部分知识下节呈现,对前面部分知识师生共同做一小节。
第二篇:等值线问题的归纳与判读
等值线问题的归纳与判读
一
等值线的类型
1.等高线
2.等温线
3.等压线
4.等降水线 5.等深线
6.等盐度线
7.等太阳高度线 8.等震线 9.等潜水位线等等
10等太阳辐射线
11等地租线
12等物候线
13等日照时数线
14等时线 15等pH线
二
等值线的共性特征
(1)同线等值:据此可比较不同点的数值大小。
(2)等值距相同:要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判读相临两条等值线的差值(可多看两组)。(3)等值线是闭合曲线,但在一幅图中因受图幅限制,某等值线不一定闭合。(4)等值线不相交(除陡崖外)。
三、等值线的一般判度方法
1.读数值:同线等值,相邻两条等值线的差值全图一致(也可为零)2.读疏密状况:间距密——变化大;间距小——变化小 3.看走向和弯曲状况:
高低低高规律:高的向低值方向弯曲(山脊、高压脊、暖流等)低的向高值方向弯曲(山谷、低压槽、寒流等)4.局部闭合状况:大于大的,小于小的 概括为“五看”
等高线 等温线
等压线
看数值和极①区域地势起伏大小②海①所在南北半球:向北递减为北半①判断高低气压中心值 拔最大、最小值 球;向南递减为南半球②区域气温②区域气压差大小
差的大小
看延伸方向 地形走向 ①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②与海岸
线平行(海陆位置)③与等高线平行(地形地势)看疏密程度 ①坡度陡缓:密陡疏缓②①温差大小:密大疏小②冬季密,风速大小:密集风速坡面凸凹:凹坡是高密低夏季疏③温带密,热带疏④陆地密,大、稀疏风速小 疏;凸坡是高疏低密 海洋疏
看弯曲方向 ①山脊:凸向低数值处②①向高纬凸:夏季的陆地、冬季的①高压脊:凸向低压山谷:凸向高数值处③鞍海洋、暖流经过和地势低的地方②处 部:两山或两谷之间 向低纬凸:冬季的陆地,夏季的海②低压槽:凸向高压
洋,寒流经过和地势高的地方 处
看局部闭合 ①山顶、山峰:中间高,①盆地闭合曲线:夏季炎热中心,①高气压中心:中间四周低;②盆地、洼地:冬季温暖中心;②山地高原闭合曲高,四周低;②低气四周高,中间低;③判断线——冬夏均为低温区;③判断方压中心:四周高,中方法是“大于大的”或“小法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间低;③判断方法是于小的” “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四
几种常考等值线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等高线图的基本特性
①数量上的特性:看等高线的数值,读出任一点的海拔高度;比较两点的海拔高度可换算温差;以两地的水平距离测算地面实际距离;根据两地的海拔高度可计算出相对高度。如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公式为:(x-1)d≤△H<(x+1)d,式中x为陡崖处汇集的等压线的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②形态上的特性:地表呈现各种各样的形态,每一种地貌形态都有一定的外部特征,在等高线图上会以不同的形态表示出来。看等高线的疏密,可知道坡度的陡缓;看等高线的形状,可确定地貌类型(五种基本地形、山脊、山谷)。(2)等高线的基本特点
①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并以海平面作为零米。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差相同。
②全图的等高距一致:等高距即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
③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终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全部闭合。
④两条等高线不能相交:因为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可以重合。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间隔相同的地方表示均匀坡。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
⑥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
⑦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做降坡线。⑧几条特殊的等高线:
0米线表示海平面,也是海岸线;
海拔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广阔平坦——为平原地形;
海拔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为丘陵地形; 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密集,为山地地形;
海拔高度大,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明显稀疏——为高原地形。(3)熟练判断等高线图上的基本地貌类型(4)等高线图的综合判读与应用
①大坝坝址的选择:
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区域 ②与河流水文结合:
由山谷的分布,判断河流的位置及流向;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判断落差、流速和含沙量
③确定运输线路:
建铁路、公路应建在坡度平缓的地区,翻山时应选择缓坡,并通过鞍部;要利用有利的地形地势,充分考虑路线的长度、坡度、少过河建桥;避免通过高寒区、沙漠区、沼泽区、永久冻土区、地下溶洞区等。④引水输油线路的选择
遵循从地势高处向地势低处的原则。输油管道的选择,路线尽可能短,尽量避免通过山脉、大河等。
⑤与农业生产结合: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缓急、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如平原地区发展耕作业,山地、丘陵地区发展林业、畜牧业。
2.等温线图的判读
等温线图是用若干条等温线来表示一个地区气温分布的专用地图。这种图能帮助人们形象地确定气温分布的空间概念,了解气温递变方向和规律,并进而分析各地区气温差异的形成原因。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要注意分析下列各项。
(1)判断南、北半球位置: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的是南半球。自北向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增大或自南向北等温线的度数逐渐减小的是北半球。
(2)判断陆地、海洋位置:冬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冬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低),海洋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冬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高)。夏季陆地上的等温线向高纬弯曲(表示夏季的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温度高),海洋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弯曲(表示夏季的海洋比同纬度的陆地温度低)。
(3)判断月份(1月或7月):判断月份时,要注意南、北半球的冬、夏季节的差异性。1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
7月: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南半球陆地上的等温线向北弯曲,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南弯曲。
(4)判断寒、暖流:洋流流向与等温线的凸出方向是一致的。寒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低,故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暖流中心比同纬度的其它地区水温高,故等温线向高纬弯曲。
(5)判断地形的高、低起伏:陆地上的等温线向低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升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的地方,说明该处地势降低。在闭合等温线图上,越向中心处,山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小;盆地等温线的数值越大。
(6)判断温差的大小:一般情况下,不论时空,等温线密集,温差较大,反之,温差较小。从世界和我国气温分布特征可知:①冬季等温线密,夏季等温线稀。因为冬季各地温差较夏季大。②温带等温线密,热带地区等温线稀。因为温带地区的气温差异大于终年高温的热带地区。③陆地等温线密,海洋等温线稀。因为陆地表面形态复杂,海洋的热容量大,所以陆地的温差大于海面。
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3.等压线图的判读 等压线是指某个水平面上的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图的判读,首先要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及风向,最后分析天气变化。分析等压线图基本思路如下。(1)判断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小的为高压中心;在等压线上的数值由中心向四周变大的为低压中心。(2)判断水平方向上、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高低:
水平方向上:高压区为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低压区为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高空气压低;地势高气压低,地势低气压高。(3)判断高压脊(线)和低压槽(线):
高压脊(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
低压槽(线):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类同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4)判断鞍部:鞍部国两个高压和两个低压的交汇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比低压中心高。
(5)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
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在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4.潜水等水位线图的判读
⑴潜水、潜水位和等潜水位线的概念 ⑵潜水等水位线的应用
①潜水的流向。潜水是沿着潜水面坡度最大的方向流动的。因此,垂直潜水等水位线从高水位指向低水位的方向,就是潜水的流向。如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②潜水的埋藏深度。将地形等高线与潜水等水位线绘于同—张地图上时,等水位线与地形等高线相交之点,二者高程之差,即为该点的潜水埋藏深度。③潜水与地表水的相互关系。潜水等水位线上的等值线向数值大的方向凸出,说明河流水位低于潜水水位,则潜水补给河流水;相反,河流水位高于潜水水位,河流水补给潜水。如下图中,a为潜水补给河流水,b为河流水补给潜水,c为右岸潜水补给河流水,左岸河流水补给潜水。
④利用潜水等水位线合理布置水井和排水沟。为了能最大限度地使潜水流入水井和排水沟,—般应沿等水位线布置水井和排水沟。如下图,显然,1、3布置水井是合理的,1、2取水有“冲突”,是不合理的;同理,排水沟5是合理的,4不合理。
练习
1,图中地下水流速最大处是()A.甲 B.乙 C.丙 D.丁
2、上图为某地区1月份等潜水位线图,图中河流与地下水给关系是()
A.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B.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C.河流左岸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右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D.河流右岸地下水补给河流水,左岸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3、在6月份,下列关于等潜水位线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A.河流两侧的等潜水位线都向南弯曲B.河流东岸的等潜水位线将向北弯曲 C.河流东岸的等潜水位线向北弯曲,西岸向南弯曲 D.河流两侧的等潜水线不会发生变化
图中实线是地形等高线,虚线是潜水面等高线,等高距为5米,甲,乙处各有一水井。
4,乙处水井的井水埋藏深度()A,1米 B,2米 C,3米 D,4米
5,甲处水井的水面离地面的距离可能为:()A.1.5米 B.2.5 C.7.5米 D.8.5米
6、从图中可知,甲处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地下水开采过度 B.地下水污染严重 C.有盐碱化倾向 D.大气污染严重
7、图中现象最可能出现的时间是:()
A.2月 B.5月 C.10月 D.12月 等降水量线的应用和判读(1)、什么是等降水量线?
等降水量线: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里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接起来的线。(2)、等降水量线与其它知识点的联系
①它往往能表明一个地方的气候,比如说: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区分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一条重要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区分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一条重要界线,也能对判定一个地域的气候类型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②能体现出一个地方的地形特点,比如说在一座山的两侧,降水多的是迎风坡,降水少的是北风坡。
③等降水量线还常常与气压带风带以及洋流有着紧密联系,当然等降水量线有联系的运用还有很多,这里只举几个案例加以说明。(3)、等降水量线疏密程度意味着什么?
等降水量线的疏密程度与其它等值线一样也有着其特殊的意义,在同一幅地图上,等降水量线越稀疏,表明该区域内的降水量的变化越小,也表明该区域内的地形与地面状况变化较小;而等降水线越密集表表明该区域内的降水量的变化越大,也表明该区域内的地形与地面状况变化较大。(4)、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意味着什么?
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也与等值线一样也很值得认真的探讨,等降水量线的走向一般是表明一种地形的走向,或者据还远近不同
(5)、要知道如何解有关等降水量线题的一般方法
①、看数值:看数值可以得出一地降水量的多少然后根据据此可以判定此区域的气候类型;也可以根据纬度大致相同的不同陆域的降水量差异判定降水量多的往往是更靠近海洋,因为降水量大致与海岸线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还可以根据降水的差异判定山的迎风坡与背风坡。总之看数值要多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要注意知识的迁移。
②、看疏密程度:等降水量线密集表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地形地势相对复杂,等降水量线稀疏表明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小,地形地势相对单一。
③、看延伸方向:由于降水与地形地势以及地面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等降水量线也体现出这种紧密联系,其延伸方向也体现出地形地势及地面状况的不同。6.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1)概念
把太阳高度角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太阳高度线,用等太阳高度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的全球分布图称为等太阳高度线图。(2)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
等太阳高度线图判读的基本内容有: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地方时、北京时间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推断与图示时间相关的日期(节气)、季节及地理现象等。
等太阳高度线图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判读时需掌握以下方法: ①图的中心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以该点为中心向四周逐渐降低;通过该点的经线即太阳直射的经线,地方时是12时;通过该点的纬线即为太阳直射的纬线,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从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逐渐降低。根据太阳直射纬线推断直射点所在的半球及季节,并判断与之相关的地理现象。注意区别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的不同。
②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据此可计算该经线上某—点的纬度数值;如果太阳直射赤道,则赤道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就相差多少度;如果太阳直射点不在赤道,则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以此推算该纬线上某一点的经度和地方时。
③如果图中标注了太阳高度的数值,则视具体数值而判断:—是最外侧的大圆圈为0°等太阳高度线,即为晨昏线,一般是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二是如果图中最大的圆圈不是0°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此图是昼半球中的一部分。
④由于太阳直射经线上太阳高度南北跨度为180°,当太阳直射赤道时,此经线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极点在最北点以南,图上没有南极点;太阳直射南半球时,相反。练习
1,如图为某日等太阳高度曲线图,读图回答(1)—(3)题。
(1)A点正午太阳高度()A.36º52 B.46º52'C.56º52'D.66º52'(2)A点子夜时的太阳高度()A.10º B.11º C.0º D.1º(3)A点此时的太阳高度()A.10º B.15º C.20º D.25º 下图为地球某时刻太阳高度分布示意图,图中粗线为等太阳高度线。回答(1)—(2)题:
第三篇:201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教案:等值线判读(附练习题)
专题二 等值线图的判读
[知识梳理] 等值线图是中学地图中较为普遍的一种专题地图,常见的有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
一、等高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用等高线表示的地形一般有: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缓坡、陡坡和洼地,但容易忽视的是利用等高线数值来判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形类型。
(一)判读规律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的数值(海拔高度)大致判断地形类型。①海拔在 200 米以下一般为平原。
②海拔在 500 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 100 米为丘陵。③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在 100 米以上为山地。
④海拔在 500 米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部分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为高原。2 .当等高线是封闭的曲线时,凡内高外低的为山顶,如图一中 A 处,凡外高内低的为洼地,如图一 B 处。.凡等高线重合,并用锯齿状表示的为陡崖,如图一中的 C 处。悬崖的相对高度可用公式计算:(n-1)d≤H<(n+1)d(n为重合的等值线条数,d为相邻两条等值线数值差)。.两个山顶之间的两组等高线相对凸出部分表示的鞍部,如图一中的 D 处。. 等高线从高出向低处凸出的为山脊,最大弯曲处的连线是脊线,也叫分水岭,如图一中的 MN。6 .等高线从低处向高处凸出的为山谷,等高线最大弯曲处连线就是山谷线,也叫集水线,如图一中的 HI。.等高线密集处为陡坡,如图一中的 E 处,等高线稀疏处为缓坡,如图一中的 F 处。注意判断坡度时还要看比例尺、等值线的等距值等。
.有的等高线地形图上没有数据,而是用示坡线表示。如图二 A 为山顶,图三 B 处为盆地。
(二)实际应用 .选建水库:一般选在峡谷处,且考虑水库库址应选在河谷、山谷地区“口袋形”洼地处,库容量要大。.土地利用类型:根据等高线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因地制宜进行农业生产区划。一般平原多为耕作业,山坡草地多发展畜牧业,山地多发展林业。建筑用地多在平原和河湖、交通线附近。.工厂厂址选择:除交通、资源、技术等因素外,往往也要考虑地形、地质情况。4 .建海滨浴场、码头:浴场多选择在海滨缓坡沙岸,码头选在岩岸港湾。5 .建疗养院:一般选在城郊山地向阳坡,清静,空气新鲜,森林覆盖率高的地方。.交通线选择:利用有利地形地势,既要考虑距离长短,又要考虑路线平稳,一般尽量与等高线平行,避开陡崖、滑坡,尽可能少通过河流,少建桥梁。
二、等温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等温线图的判读主要根据图上等温线的疏密和弯曲分布情况来判断气温的变化规律,根据气温(水温)分布特点来分析影响因素。
(一)等温线图的判读的基本知识
1、等温线的疏密:等温线的疏密,反映气温水平分布上的差异大小,若就同一地区,两个季节相比,疏者,气温差异小,如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等温线就稀疏,冬季气温差异大,等温线就密集。
2、等温线的弯曲:等温线平直,表明下垫面性质单一;等温线分布,并不完全与纬线或海岸线相平行,有时向北突出,有时向南凸,这表明等温线分布还与大气运动、洋流、地面状况等因素有关。
(二).分析影响某地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①在南北半球上,无论7月还是1月,气温都是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低纬度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多,气温就高,高纬地区获得太阳辐射能量少,气温就低。若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表明该地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②北半球,1月份(冬季)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7月份(夏季)正好相交。这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至,据此判断图所示区域为夏季(7月)
③若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表明该地受海洋影响显著,如 我国7月份平原区气温分布情况。
④如若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则表明该地气温受地形影响,比如1月份我国东北地区,等温线平原向高纬突出,这是受东北地形成“马蹄形”影响.⑤洋流因素:暖流等温线向高纬凸,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等温线向低纬凸,沿岸地区降温减湿。⑥闭合曲线:盆地增温,山地降温。
三、等压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1、根据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判断气压系统: ①高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高周低 ②低压中心:等压线闭合,数值中低周高 ③高压脊: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④低压槽: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⑤鞍部:两个高压脊与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
2、根据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风力与风向
(1)等压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水平气压差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则说明该地区水平气压差小,风力也小。
(2)判断风向规律:先判明高低气压,然后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永远从高压指向低压,且垂直于等压线),再根据半球确定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3、分析天气状况
①低压中心地区(气旋):气流以上升为主,多阴雨天气。②高压中心地区(反气旋):气流以下沉为主,多为干晴天气。
4、锋面气旋的判读
①确定锋面位置:在低压系统(气旋),锋面多出现在低压槽,如图中HD、KD线。②确定锋面附近风向:图中A、H、F为偏南风,K、C为偏北风。
③判断冷暖气团:图中A、H、F在锋面南侧,来自低纬地区,气温较高,为暖气团,K、C在锋面北侧,来自高纬地区,气温较低,为冷气团。
④确定锋面性质及移动方向:HD为暖锋,KD为冷锋。锋面都随气流呈反时钟方向移动。
⑤天气状况:A地位于暖锋面的锋后,受单一暖气团控制,无雨;C地处于冷锋锋面的后侧,在锋面控制之内,多阴雨
四、等降水量线图的判读与应用
①降水的地区分布差异大小:密集——差异大,稀疏——差异小。②等降水量线与海岸线平行——降水自沿海向内陆减少。
③等降水量线与山脉走向平行:迎风坡——多雨,背风坡——少雨。[典型例题]
例 1 .根据图四中等高线的分布、比例尺、东西部的地形及经纬网判断这是我国的哪一个地形区?
思路点拨:根据等高线分布中低周高的特点,知是盆地地形,且西侧有海拔 7556 米的高峰,东侧高度在 1000 米的山地。再根据比例尺,判断这是一个较大的盆地,结合 30 ° N,105 ° E, 可推断该地为:四川盆地。
例
2、读下图,判断2~4题:
2.河流ab段的流向为()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南向西北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西南向东北
3.断崖顶部的E点海拔可能为()
A.59m
B.99m
C.199m
D.259m
4.下述土地利用方式中较不合适的是()
A.甲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B.丙坡种植果树
C.乙坡植树种草
D.乙坡修水平梯田种水稻
思路点拨
5.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
A.①<③
B.①<②
C.①>②
D.③=④
6.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高,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7.若乙坡植被受破坏成为荒坡,则对其合理的开发整治措施是()
A.放牧山羊
B.种植喜阳的经济林木
C.修梯田,种植水稻
D.营造混交林
思路点拨 :
1.图中数字表示的各地坡度最大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
2.若上述四地均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则()
A.①地气温肯定较②地高 B.②地为分水岭
C.③地降水较①地丰富 D.④地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
3.下图中,能够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读等高线示意图,已知a>b。读图回答4—6题
4.有关P、Q两处地形的正确叙述()
A.P为山坡上的洼地,Q为山坡上的洼地 B.Q为山坡上的洼地,P为山坡上的小丘 C.P、Q均为山坡上的小丘 D.P、Q均为山坡上的洼地
5.若b的海拔高度为200米,a的海拔高度为300米,则P、Q处的海拔高度为()
A.200<P<300,300<P<400 B.300<P<400,100<Q<200 C.100<Q<200,200<P<300
D.200<Q<300,300<P<400
6.若图中闭合等高线的高度同为a或同为b,则P、Q处的地形可能()A.同为洼地或同为小丘 B.只能是洼地
C.同为缓坡 D.一处为洼地,一处为小丘 7.下图为春末夏初东亚近地面天气图,数字注记单位为百帕,读后回答:
(1)根据图中字母所示的位置,填注气压场类型(低气压、低压槽、高气压、高压脊、鞍部区)A,B,E。
(2)C、D两点的风向:C,D。(3)F、G两地的天气状况及其原因:
F地:,G地:。
8.读下列一组等高线地形图(图一)和地形剖面图(图二),该图所在的地理位置约为28°36′N、117°49′E,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的主要地形是
;其
较陡、较缓(2)图中的地质构造为
;其走向为。(3)在图一上画出地质构造的位置;
(4)判断图中C、D两地点,年降水较多的是
点,理由 ;岩层较老的是
点,理由。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C 2C 3D 4B 5B 6 A
7、(1)A为高气压中心 B为低压中心 E为高压脊(2)C:西南风 D:西北风(3)F地:晴,暖锋后无雨。G地:阴雨,冷锋后多雨
第四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TRS_AUTADD_119079491733{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内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
1、2和3题
[板书设计]
[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第五篇:《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入学不久的的初一新生显得尤为重要。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就会乐在其中,“图”我自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为了教学的轻松,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但是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收留了这两个人在族里,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讲到这里,孩子们的心仿佛被一种使命感给抓住了,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探究
1.观察分析图1.27中甲乙点的高度有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 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
3.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小组活动
1.学生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2.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4.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活动题3。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不能画成平头山顶。(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回答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 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 么规律?(把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注意点拨的艺术)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联系生活与延伸拓展
1.在《中国地形图》上,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2.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