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纬线的判读》教学反思
《经纬线的判读》教学反思
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历来都是初中教学的难点,为什么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呢?我们知道这部分内容是被安排在初一课本的第一章第一节,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虽然他们在小学的科学课上学习过有关地球的知识,但是仅限于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知道人类对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少之又少。另外,由于初一还没有学习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再加上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想象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分辨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就够成了本章的难点。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经过课堂的实践,发现学生觉得这部分内容的难点以及困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平面图中容易混淆经线和纬线;
(2)大部分学生对南北纬、东西经的划分不清楚,有些学生容易混淆东经、西经、南纬、北纬的代号。因此,我在这个课题的时候再三的思考,引入这种思路,将重要的问题进行逐层分解,注重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常见经纬网的形成过程。再加上借助地球仪和多媒体课件的优势,来分解重点与化解难点。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最好的证明来至课堂。
我在这一堂课的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的优势,通过对事物(地球仪)——立体图——平面图的反复分解、转化,利用多媒体动画,借助鲜艳的色彩来描绘经线、纬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观察起来更加明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来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强化学生的感官刺激,达到了增强记忆的效果。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点,分解了难点,这样就更体现出了达到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第二篇:七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与反思
林泉中学黄梅
教学内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三节地形图的判读—--识别五 种不同的山体部位。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顶、山脊、山谷、陡崖、鞍部 等山体部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读图、绘图,对学生进行空间地理事物的想象能力、记忆能力培养;通过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过程,形成地理概念。
教学重点 :判读等高线地形图,识别五种不同山体部位;
教学难点、区别山谷、山脊。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等高线地形图的模型、等高线地形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原理。
(二)授课: 教师拿出模型,与同学一起找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出示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让同学通过观察不同部位在等高线地 形图上的弯曲规律,帮助学生得出规律,识别山顶、鞍部、山谷、山脊、陡崖。山顶: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海拔由里向外逐渐降低 鞍部:两个山顶之间的过度地带。山谷:等高线由山麓向山顶凸出 山崖:等高线由山顶向山麓凸出 陡崖:等高线重合的地方
活动:用大拇指放在掌心,用力握紧拳头,手放平,往手背上倒水;学生观察水聚集的地方,说明山谷易积水;强调河流的形成部位是山谷。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和怎样识别山体的五个部位,同学们要能根据等高线的疏密程度和弯曲状态来判读地形。
教学反思
教师自评: 《地形图判读》这一节文字不多,但内涵丰富,是七年级地理教学中 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我以自制模型为载体,以海拔的认识——等 高线图的判读——山地部位名称作为教学主线,较好地演示了等高线 的基本原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等知识,使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较好地强调了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知识。但是在帮助学生辨析山谷和山脊时,我比较着急,留给学生观察思考 的时间较少,这对部分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有些困惑;还有如果语言 的表达能更简短精确、风趣幽默,我相信效果会更好,还要继续努力。
学生反馈: 教师语言通俗易懂,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用的模型直观、形象、生动,让我们似乎身临其境,并且小黑板上的等高线地形图也是依照 模型绘制的,让人一看就明白。
第三篇:等值线的判读教学设计
等值线的判读教学设计
执笔人: 王晓娟 时间:2007-11-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专题性的归纳讲解,使学生掌握等值线类型及通用的判读规律,还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和深化,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一些地理原理的本质规律。
2能力目标:针对文综考纲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的例题讨论,培养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真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以及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的攻坚精神。
【课时重点】等值线的判读技巧 【课时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设计】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探讨、个体提问相结合 【教学过程】
【教师导语】教师阐述本节专题课的意义,启发学生共同总结等值线的类型。
【幻灯1】等高线专题:主要展示等高线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①同一等高线上各点高度相同
②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相等即为等高距
③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在图内闭合小圈表示盆地或山地 ④等高线重叠处,表示陡崖 ⑤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
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
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
⑥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集水线)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分水岭)⑦示坡线表示坡降的方向
⑧两个相邻山顶之间的部分叫鞍。
通过师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对每一知识点展开深入研究,达成共识。
【幻灯2】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图文并茂
地形图涉及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判读,学生通过以文释图,图文对照,图图比较等方法可更形象地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技巧。
【幻灯3】某区域等高线图练习题 【幻灯4】鞍部判读练习题
图中ABCD四点中,最容易发育成河流的是()A a
B b
C c
D d 图中MN、XY的交点,在剖面图中是()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通过及时呈现相关习题巩固对于前述规律的理解。此环节注意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只做适时的点拨。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思考的机会。中间穿插了几次个体提问。【幻灯5】等压线专题:主要展示等压线涉及的主要知识点
⑴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⑵高压和低压都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⑶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高气压;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气压的区域,叫做低气压
(5)由高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高压脊,脊的最高部分的连线称为脊线;由低气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叫做低压槽,槽的最低部分的连线称为槽线(6)两个高压脊之间和两个低压槽之间的部位称为鞍部
同样通过师生互动探讨的方式对每一知识点展开深入研究,达成共识 【幻灯6】气压系统的判读
难度增大,因此通过插入图册中的天气系统图做更形象的讲解,结合生活实例使抽象的知识更加生活化。【幻灯7】等压线与风向:
南北半球与风向的关系;近地面与高空风的区别
图文并茂,色彩对比鲜明,知识点串讲与习题处理相结合,使学生轻松理解所学知识。中间穿插几次启发性的个体提问。
【结束语】由于时间限制,等值线专题的后续部分知识下节呈现,对前面部分知识师生共同做一小节。
第四篇:《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教学设计
#TRS_AUTADD_119079491733{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P{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TD{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DIV{ARGIN-TP:0px;ARGIN-BTT:0px}#TRS_AUTADD_119079491733LI{ARGIN-TP:0px;ARGIN-BTT:0px}/**---SN--{“":{”argin-tp“:”0“,”argin-btt“:”0“},”p“:{”argin-tp“:”0“,”argin-btt“:”0“},”td“:{”argin-tp“:”0“,”argin-btt“:”0“},”div“:{”argin-tp“:”0“,”argin-btt“:”0“},”li“:{”argin-tp“:”0“,”argin-btt“:”0"}}--**/
学习目标:
1了解海拔和相对高度的概念,并能熟练应用。
2了解等高线定义,理解其特点并能灵活应用。
3能利用等高线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
等高线定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利用等高线判断地形特点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比较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地图的基本要素?
2比例尺的三种形式?
[导入]
同学们已经对地图的基本要素有了了解,实际上地球表面不是平的,而是高低起伏的。例如有高山、平原、海洋等等,这些地形是如何在地图上表示一目了然的呢?这就需要我们今天来学习《地图》的第二部分《地形图的判读》。
[授新]
师:投影(图127)并提出问题。(见或内容如下)
1甲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2乙地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多少米?
3甲地比乙地高多少米?
生:回答(略)。
师:什么叫海拔?什么叫相对高度?
生:回答(略)。
师: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有何异同?
生: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不同点 相同点 海拔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 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
师:接下来让我们做一个练习题吧!(见或内容如下)
1珠穆朗玛峰的海拔8844米,马里亚纳海沟水深11034米,二者的相对高度是(B)
A2186米
B19880米
9882米
D19882米
师:投影(图128)提问:谁能说出等高线(等深线)的定义及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见或内容如下)。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等。
2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师:我们再做一个练习题!(见或内容如下)
仔细读右图判断:从B点爬到山顶A容易,还是从点爬到山顶A容易,为什么?
师:投影(图129)提问:谁能说出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点?
生:讨论回答(略)。
师:小结(内容如下)。
山顶:等高线上的数字由外向里依次变大。
山脊: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脊的部位向数字小的方向凸。
山谷:与山顶的等高线相比,山谷的部位向数字大的方向凸。
鞍部:两山(封闭等高线)之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像刻度尺上的刻度一样。
师:再看另外一个练习题!(见投影)
生:讨论回答(略)。
师:讲解(略)。
师:投影(板书设计)。
[内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四个基本概念,分别是海拔、相对高度、等高线和等深线;并理解了等高线的特点,这样就能很好的判读地形图了。
[布置作业]
活动:
1、2和3题
[板书设计]
[后记]
地形图的判读
一、基本概念:
1海拔: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3等高线:把各地点海拔标注在地图上,再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4等深线: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
二、等高线的特点和应用
1特点:
⑴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都相同。
⑵等高线密集的地方坡陡;等高线稀疏的地方坡缓。
2应用:
⑴能判断山地的不同形态。
⑵会判读地形图。
第五篇:《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对于入学不久的的初一新生显得尤为重要。兴趣调动起来,学生们的学习就会乐在其中,“图”我自在。
《地形图的判读》是在学习了地图三要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如何在地图上辨认地面的高低起伏,初步具备较系统的地图知识,为下一章各大洲地形基本特征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等值线,为以后学习其他等值线打下基础。为了教学的轻松,本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 导入
电影《红河谷》里的片断:红河谷里的藏族人抓到了两个前来勘探地形的英国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来的就是等高线地形图,但是两个英国人撒谎说他们是捉蝴蝶的,藏族人真的相信他们画的真是一只只的蝴蝶。收留了这两个人在族里,还和他们成为了朋友。但这几张蝴蝶图后来却带来了英国的军队。
(讲到这里,孩子们的心仿佛被一种使命感给抓住了,激发学习热情。)自学探究
1.观察分析图1.27中甲乙点的高度有哪个数据?它们的单位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观察图1.28等高线示意图,先观察左右两个山坡哪个陡?哪个缓?并与等高线的 分布情况相对照,自己得出结论。
3.观察总结等高线的绘制方法、观察地形剖面图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小组活动
1.学生用小刀在地形模型上,沿着不同的线切割,观察得到的剖面是否一样?
2.教师指导学生按小组,将准备好的橡皮泥,对照山地的不同部位的等高线示意图,制作成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地形模型,自己总结各种地形的等高线特点。
3.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各组的等高线地形图,用水彩在不同的等高线之间涂上不同的颜色。
4.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32地形剖面图的绘制方法,完成活动题3。重点提醒:由于山顶还有一部分不够一个等高距,不能画成平头山顶。(感知体会,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讨论回答
1、在等高线地形图上,怎样判断各地的高低呢?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1.30分层设色地形图与地形素描图,说出图中各山 地、丘陵、高原、盆地、平原的海拔高度,总结分层设色地形图,其着色有什 么规律?(把机会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注意点拨的艺术)
形象演示
让学生伸出自己的左手,手背向上平扣在桌面上。用笔在手背上画等高线,手背部关节突起的部位相当于山顶,关节间的部位相当于鞍部,手指的背部相当于山脊,手指缝相当于山谷。向手背上撒些水,水顺着指缝向下流,说明山谷是集水的部位,往往成为河流的发源地。小指和拇指的外侧相当于陡崖。把手伸开就是平面的等高线图,握住拳头就是立体的地形。这样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坡、缓坡等都能一目了然。演示时,师生共同参与,边指部位,边提问,边回答,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和想像力。
(加深对地表形态的辨别能力)联系生活与延伸拓展
1.在《中国地形图》上,学生找出珠穆朗玛峰,问珠穆朗玛峰的海拔为8844米,可是在青藏高原上的人说珠穆朗玛峰高4000米,请你解释原因?
2.思考:在上述五种地形上,适合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经济?(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培养纵向思维的能力)【课堂小结】
经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呢?
(培养学生不断反思自我,树立学习效率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