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2 20:07: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小编推荐]》。

第一篇: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小编推荐]

第一讲 唯物主义和辨证发展规律(提纲)

教学内容:(七个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 世界的物质性 • 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一、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含义:字面意义、牛津字典的解释、教科书的解释、我的看法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2、哲学的地位和作用

黑格尔、爱因斯坦、毛泽东、冯友兰的说法

3、哲学的基本问题 图表

哲学基本问题是探讨辩证法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前提。

基于对思维和存在问题的回答,哲学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之分。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外在事物是观念的集合)注:习题找学生回答。

二、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含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本性——物质性的认识

1、物质的定义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解析:(1)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3)物质具有可知性。

2、物质范畴的意义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三)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

1、运动的含义

它是标志世界的一般变化和一般过程的哲学范畴。同具体的运动不同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具体举例)

3、静止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是运动的特殊状态(2)静止的两种表现形式 A、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比如人,如果没有这种相对静止状态的话,那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将不是一个人)(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分析问题(找学生回答)

分析“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答案,说明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分析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找同学回答“刻舟求剑”的哲学原理。

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1)时间的含义和特性(2)空间的含义和特性

(3)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4)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三、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补充材料:大脑两半球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它们分别是:左大脑半球有语言、阅 读、书写及逻辑、推理、计算的能力;右大脑半球则有图形、空间结构的构思能力,有音乐欣赏能力,及形成非言语性概念的能力。左大脑半球的思维活动是人类特有的功能,由此可以说明人脑进化、发展的一侧化趋势,也提示人脑存在着巨大的潜力。男人和女人的大脑也是不同的,特别是在说话的时候,男人是用左脑说话,而女人同时使用两个大脑,女人平均每天说7000个字,而男人平均每天说2000个字。

补充材料:人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动物具有具有第一信号系统

人具有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抽象的非现实的信号叫做第二信号,一般指对具体直接刺激的语词概括。第二信号系统则是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机制,即对语言刺激、抽象信号等能形成条件反射。如“谈虎色变”,人并没有见到具体的虎的形象,但是一个“虎”字就使人脑联想到具体的虎,引起恐惧的心理反应。这对动物来说一般是不具备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建立过程,也就是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在大脑皮层中建立联系的过程,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和人类的语言机能密切联系的神经活动。作为第二信号的语词刺激,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是对物质现实最初的、具体信号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如“铃”字,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铃”,而是一种文字符号,对各式各样众多铃的语言概括。人脑皮层就能通过这些语词的刺激去反映现实的具体的内容。

2、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教材的49页)

关于龙的认识: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龙有九似”的说法:“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宗教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歪曲反映。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1、赋予人的活动以目的性和计划性。补充材料:钻木取火

动物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视频黑猿取火

2、意识活动本身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补充材料:万有引力(牛顿)定律的发现、浮力定律的发现(阿基米德)

3、意识通过实践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

4、意识通过自身和实践活动对人本身进行改造。补充材料:苏武牧羊 演练乐园(找同学回答)

四、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构成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实践手段)

2、实践的基本特征

客观现实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思考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找同学回答)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产生)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存在)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发展)小结:见图表

运用:有人考证,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狼桃”。由于它艳丽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只欣赏其美而不敢吃。十六世纪英国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他的情人女皇伊丽沙白。从此它更博得了“爱情苹果”的美名。落土欧洲,世代相传,仍然没有谁敢吃它一口。差不多过了二百年,法国一位画家冒着风险尝了一口,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经分析鉴定,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名声大扬,广为传播,也传入了中国。今天,人们能够吃到西红柿,还得感谢那位画家呢。其实,何止西红柿,世界上许许多多食物、药物都是经过人们倍尝甘苦而了解其特性的。鲁迅就曾说过:“许多历史的教训,都是用极大的牺牲换来到的。比如吃东西吧,某种是毒物不能吃,我们好象全习惯了,觉得很平常。不过,这是以前有多少人吃死了,才知道的”。相传远古时代神农氏曾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鄂西北原始林区的“神农架”,据说就是因为他在这里架起云梯,攀采百草而得名的。我国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就曾攀越丛山峻岭,亲尝百草,即使中毒也毫不反悔。试想,没有这种“亲口吃一吃”的勇气,那来充满真知灼见、卷帙(zhì)浩瀚的《本草纲目》?事实上,人类的一切认识成果、经验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人类正是通过实践这个中介与世界发生联系,不断了解世界、改造世界,将自身的力量渗透到自然界中,使自然界打上了人的烙印,从而实现主体对象化与客体非对象化的转变。

五、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区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见图表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三大规律和五大范畴

1、事物的普遍联系的

联系的定义: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补充材料: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查:蝴蝶效应

2、联系的特点和方法 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 总结见表格

练习:(找同学回答)

(二)事物的永恒发展

1、发展同运动变化发展是不同的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结合人类社会和人进行阐述(人生歇后语)方法论:要认清事物发展的趋势总是前进的、上升的。

2、小结 见表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包含的哲学道理。(找学生回答)

六、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

矛盾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所固有的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的哲学范畴 区分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人们的思维违背思维规律而引起的矛盾。逻辑矛盾是错误,它可以消除而且必须消除。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斗争性、同一性,以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需要仔细看)举例: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 思考题:找同学回答

3、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案例分析:孟母三迁(找学生回答)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特点)

(1)矛盾普遍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3)不同的矛盾其地位和作用各有其特点。

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均衡论和一点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2)相互联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中包含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3)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分析:白马非马说(找同学回答)从哲学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

问题探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消除一切矛盾。(找学生回答)小结:见图表

(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式,重点掌握三个概念,即质、量、度)用气枪给气球不断地加气,直到气球暴为止,然后给学生分析。

1、质、量、度

第一,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并与它事物区别开来的内在规定性。①质和事物的存在是直接同一的,只要某物存在,该物的质就一定存在;只要某种质存在,就意味着某物存在。物的灭亡即质的丧失。②事物的质又总是通过外部属性表现出来的。(见书P117)③确认事物的质,在科学上称为定性分析。④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和基础。

第二,量是事物的存在规模、运动速度、发展程度、以及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等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①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是事物的一种外在规定性,它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并不影响事物的质;②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事物的深化和精确化。③认识事物的量在科学上称为定量分析。

第三,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幅度、范围,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如水,物极必反:用哲学的术语说,就是事物量变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矛盾就会向对立面转化。)

2、量变和质变的含义

3、质变和量变的辨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如果大家在农村呆过,肯定知道农民在打谷场上怎样把谷粒和谷渣分开的。传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风车把他们分开;另外一种方法是用扬铲把他们往天空抛。轻飘飘的瘪谷和谷渣随风飞扬而去,沉甸甸的谷粒则纷纷落在原地。扬铲的这种工具起到了清除谷渣,保留谷粒的作用。这里面蕴涵着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给学生分析)黑格尔哲学里面有个很重要的概念“扬弃”,我们实际上可 以把扬铲的这种作用当作“扬弃”这个哲学概念形象化的描述。“扬弃”这个概念的实质是辨证的否定,即“既克服又保留”。

1、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 公式: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

2、肯定与否定的定义

肯定是事物是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它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比如:人类社会

否定之否定规律又称为辨证的否定,即不是彻底的否定,而是即克服又保留。

七、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

第二篇:唯物主义辩证法否定观

唯物主义辩证法(接上)

《辩证的否定观》主要原理与方法论

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创新的社会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辨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错误倾向】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四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方法论】要求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

【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方法论】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甚至阻碍生产力发展,就必须变革生产关系,调整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方法论】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并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的发展。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

【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1)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做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2)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错误倾向】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

第三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一、设计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三、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材 哲学与生活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七、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一:P12(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优缺点)

(1)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①材料一的观点认为谁是世界的本原?

在当时提出观点的时候,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金木水火土等同于物质吗?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

材料二: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世界里面,就是在社会中,由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所以可以自由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主观。那么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但是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请问:

上述观点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通过本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推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三:

王陽明的《传习录》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1:王陽明认为“心”与“花”是什么关系?据此可知王陽明的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

问题2:你如何评价王陽明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板书: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问题探究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 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节选自《上帝创世说》

问题1:《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问题2: 把上帝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

谁决定谁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划分的,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五)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

简答:

材料一:王陽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极凶灾祥?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1)王陽明的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贝克莱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九、板书设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对古文知识的不理解,说明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老师没有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第四篇: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写写帮整理)

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黑格尔是历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家,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 尔哲学中的辩证法内容是十分丰富和宝贵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但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他认为辩证法不是从自然和 社会的历史中抽引出来的,而是概念自我发展,把自然,社会的辩证发展看成是 概念辩证法的表现,从而颠倒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不彻底的。黑格尔创立的关于“绝对理念”辩证发展的理论体系,它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合理内核”,是唯物辩证法的直接理论来源。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不存在任何最终的东西、绝对的东西、神圣的东西;它指出所有一切事物的暂时性;在它面前,除了生成和灭亡的不断过程、无止境地由低级上升到高级的不断过程,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永恒发展的思想。恩格斯从黑格尔辩证法中得出人类历史是永恒发展的,并不具有最终性质,虽然科学证明人类可能灭亡,但人类的终结并不是在可预见的历史时期。可以看出恩格斯对辩证法的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而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马克思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改造,清洗出它的合理内核,创造辩证 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黑格尔的辩证法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哲学发 展史上的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飞跃.。

人本学是费尔巴哈新哲学的核心。费尔巴哈在对思辨哲学和宗教神学的批判中得出结论,思辨哲学的秘密是神学,神学的秘密是人本学,神的主体是理性,理性的主体是人。因此新哲学的认识原则和主题并不是自我,并不是绝对的亦即抽象的精神。简言之,并不是自为的理性,而是实在的和完整的人的实体。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首次提出了“实践”概念,标志着他从信仰费尔巴哈的思想到开始批判扬弃费尔巴哈,马克思抛弃了费尔巴哈机械的唯物主义,转而把世界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世界。

马克思和恩格斯吸取了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核, 批判了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观点, 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给人类提供了伟大的认识工具。马克思和思格斯第一次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运用于考察社会经济生活,从而在政治经济学中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第五篇:马哲--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唯物主义辩证法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即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从而是全面的观点说明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在相互作用的普遍联系之中,都处在不断产生、消亡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永恒的过程之中。世界充满着矛盾,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着的两个对立方面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不断发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世界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表现为从量变到质变,又从质变到新的量变的过程,采取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波浪式前进的路线。辩证的否定构成从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肯定与否定是对立面的统一;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通过学习唯物主义辩证法,在帮助我们正确的树立人生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古人云:“留取丹心照汗青”、“只留清白在人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给我们留下了真理,留下了不朽的理论和精神财富。我们没有古人和伟人那样伟大的风范,不能留下千古颂扬的丰功伟绩,但也不能留下遗憾和骂名,更不能留下罪恶。所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何谓人生观?大体说来,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透过人生观,可以折射出特定生活情境中的人的人生关系、人生活动和人生过程。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做人的基本准则。

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主张人来到世间就应该刚健有为,积极入世来施展人生的抱负。孔子特别强调事人、人事的重要性,要从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自然),积极有为,而不是消极顺命。从这一立场出发,孔子强调“修己安人”,即通过自觉的自我修养,使别人得到安乐。因此,理想的人生就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这才符合“礼”和“仁”的要求。孔子的人生观为他之后的儒家所继承,逐渐形成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

老庄出世无为的人生观。与孔子的人生观不同,老庄哲学认为在人类之初的社会里,人性是非常淳朴的,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却被自私多欲的思想所支配,使本来淳朴的人性受到损害。为了实现人性的复归,老庄哲学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善良本性。

叔本华悲观绝世的人生观。叔本华作为德国唯意志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意志既然表现为人生,则人生也就为意志所支配,而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生却总要追求这无法满足的渊薮,因此,人生的本质即是痛苦。作为世界本质的生命意志是无限的,它在有限的个人身上必然得不到满足。所以,叔本华主张人应当认清意志的内在矛盾及其本质上的虚无性,自觉地否定生命意志,进入人生的解脱境界。

很显然,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社会现实,会形成不同的、甚至是风格迥异的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曾讲到,真理和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尺度,而真理和价值又是互相渗透,真理具有价值性,而真正的价值其评价也具有真理性。这就可以说,正确的人生观可以引导人们创造价值,而能引导人们创造价值的人生观便是正确的理论即真理。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什么?”“人生的价值何在?”“我为什么活着?”„„这些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我相信几乎每个人都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或有意或无心地思考过、反问过自己吧。当代大学生对于人生观的树立存在着疑惑。

有人向往平淡如水安稳的人生,尽可能逃离喧嚣烦扰,自以为那是一种超脱,可是纯净的人太脆弱,经不起磨难,人应该有杂志才能与这个社会交流。我们无法否认,社会确实存在阴暗面。由混浊,并且不随人类的意识而改变。既然社会不能适应我们,那就让我们自己去适应社会。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人生的自我价值就无法存在。人总是生活在社会当中,个体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和发展。人生观的树立不正应该以此为原则吗?

顾诚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事实上,每个人应用自己的眼光去穿过黑暗。没有统一的标准路径,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采取中庸之道,但倘若将职业用于定为自己的人生观,那么支点缺失了,人生也黯然失色。什么样的人生观成就什么样的人生。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一个人如果不思考人的生命应有的意义,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实际上才是庸碌无为的人生观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抱着“浮生如梦”,“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事态度,其背后必然是低俗、用路和沉沦的人生观。一个人如果“看破红尘”,满眼只见烦恼、痛苦和荒谬,以悲怨愤懑、心灰意冷的倦怠态度对待生活,其背后必然是消极悲观的人生观。与上述情况相反,一个人满怀希望和激情、热爱生活、珍视生命,勇敢坚强的战胜困难并不断开拓人生新境界,其背后一定有一种积极的人生观作为精神支柱。

人生观不会是亘古不变的,一定会随着阅历的加深而变化,我们也一直在改变着自己的状态,人们正是在这种客观的、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自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在实际生活中,人么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渐地认识和领悟人生。到了一定年龄,无论自觉与否,人都会形成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实际体验密切相关的关于人生的根本看法、价值判断和前后一贯的生活态度,这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

总的来说,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的人生观就是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思想和积累经验。

下载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教案提纲[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教案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二者的根本分歧;联系前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实践辩证法大全

    实践辩证法《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历史背景 马克思于1845年在布鲁塞尔写成的一份研究性提纲。这是一份准备作进一步研究和写作的提纲,当时没打算付印,故在马克思生前没有......

    《谈谈辩证法》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一、写作背景和意义 (一)写作背景 本文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1915年。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替他们的沙文主义......

    群众路线辩证法

    群众路线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辩证法和价值观,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工作方法。部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应把握和运用好群众路线本身所蕴含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按照“标准更高......

    辩证法论文

    辩证为基,数学为楼 ——浅论数学与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数学这门学科是根据自然辩证法所揭示的客观规律发展起来的。按照古希腊数学哲学的观点, 数的本原就是万物的本原,数......

    “文化唯物主义”的相关资料[本站推荐]

    将“文化唯物主义”的相关资料 “文化唯物主义”是英国当代著名文化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在《文化与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195......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反思

    生活与哲学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二框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教学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块4《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二框题内容。 这一框主要是通过对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具体形态的介绍,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