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6 三峡 导学案郦道元
三峡 导学案
郦道元
【学习目标】
1、了解《水经注》及作者郦道元。
2、对照注解,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本课生字,积累重点词语。
3、反复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难点】
文学常识、字词、翻译等基础知识。
品味文章语言,展开想象,体味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
1、反复朗读,在读中感知、品味、体会。
2、学习字词时,注意文言知识的分类掌握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66--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zhuō)县(今河北省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曾任安南将军、御史中尉等职,执法严格,后为关右大使,被雍州刺史萧宝夤杀害。他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有地理巨着--《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2、背景资料:《三峡》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江水》中的一段,《水经》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作者已不可考。由于它记叙简略,郦道元旁征博引为之作注,使原著内容大为丰富,成了一部别开生面的著作,名《水经注》。它不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著作,也是宝贵的文学珍品。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考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自主学习】
1、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
,著名、散文家。三峡指、和。
2、给加点的注音: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不见曦()月 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怪柏 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沿()溯()阻绝(5)绝巘()多生怪柏
(6)每至晴初霜旦()(7)属引()凄异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略无阙处()(2)哀转久绝()
5、解释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2)虽乘奔御风()
(3)略无阙处)(4)至于夏水襄陵()
(5)良多趣味()
6、解释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回清倒影()
(3)每至晴初霜旦()(4)素湍绿潭()(5)空谷传响()(6)清荣峻茂()
7、翻译句子: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侧面渲染山峰高峻、江面狭窄的句子是。
(2)写三峡秋天景象的句子是。
【合作探究】
9、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
10、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11、这篇文章虽然既写了山又写了水,但从文章写作目的和内容来说,侧重于写什么? 试写作顺序。
12、文章结尾引用渔人之歌,有什么作用?
13、三峡,一条七百里的水廊如此牵动一个民族的思绪,除了它的美景之外,还有挥之不去的关于三峡的民族记忆。请你写出与三峡有关的人物、故事或诗句。
【精读精练】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5.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6、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第二十六课
1、《水经注江水》 郦道元 北魏 地理学家 瞿塘峡 巫峡 西陵峡
2、quē zh鄋g xī xiāng sēn tuān yǎn xi鄌 zhǔ zhuǎn
3、(1)在(2)正午,中午 半夜 日光,这里指太阳
(3)即使 这里指飞奔的马 快(4)顺流而下 逆流而上(5)极高的山峰
(6)早晨(7)接连不断。属,动词,连续接连。引,延长。
4、(1)“阙”通“缺”,中断。(2)“转”通“啭”,婉转发声。
5、(1)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许,也许(2)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略,古义:完全、全部。今义:省略。(4)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襄,古义:漫上。今义:帮助。
(5)良,古义:的确。今义:良好。
6、(1)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2)清:形容词作名词,清波。
(3)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4)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5)响:动词用作名词,回声。
(6)清、荣、峻、茂四个词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水清、木荣、山峻、草茂”。
7、(1)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则是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4)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趣味无穷。
8、(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9、(1)连绵不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高峻:“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能体现长江三峡的特征,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
水
写山是为了写水蓄势,写水是从最主要的特征写起:三个时间:夏天:奔放;春冬:清幽;晴初霜旦:凄婉。
11、总结上句内容,强调了猿啼的凄厉哀转,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表现力。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渲染了一种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
12、人物:屈原、杜甫、李白、刘备、王昭君 故事:白帝城托孤
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①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
②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
③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将“夏水”为首来写。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渲染出三峡秋景的凄清萧瑟。
第二篇:《三峡》导学案
课题:《三峡》导学案
主备人:郑杰 执行时间:2022.09 授课人:
班级 组别 姓名 查阅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节奏鲜明、音韵和谐的特点。(重点)
2、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自、溯、绝、虽、良、属等),积累常见的文言虚词(其、于、之)
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重点)
3、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大意。(重点)
4、领会作品意境之美,学习课文运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特征的写法。(难点)
5、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预习课(2课时):通过自主、合作完成导学案,并进行积累和理解巩固。
展示课(1课时):按照学习板块,进行展示。备展8分钟;展示30分钟,期间,教师穿插点拨、精讲;剩下时间进行整理巩固。
【学习过程】
【板块一:基础知识】——预习课上积累好
1、作者简介: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名著。
郦道元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
2、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诀”:对、留、换、删、补、调
1)对:就是对译,要逐字逐句落实。
2)留: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3)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改变,译文中应替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4)删: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来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翻译时删除。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倒装句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5)补:①单音节词对译成双音节词。②数词后面增加量词。③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
6)调: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予以调整。需要调整的句式主要是倒装句。
3、注音。
阙处( ) 襄陵( ) 绝巘( )属引( ) 沿溯( ) 飞漱( )
御风( ) 猿鸣( ) 曦月( )素湍( ) 长啸( ) 郦道元( )
林寒涧肃( ) 重岩叠嶂( )
【板块二:初读文本】——早读课背诵(可以展示课展示)
朗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遇到不会读的字请查字典。
【板块三:文言知识】——预习课积累下来,展示课课前日清抽测
1、通假字 略无阙处
2.一词多义
(1)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2)至 至于夏水襄陵 每至晴初霜旦
(3)清 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4)绝 哀转久绝 绝巘多生怪柏 沿溯阻绝 3.古今异义
(1)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2)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4)良多趣味 古义: 今义:
4、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回清倒影( )
每至晴初霜旦( ) 空谷传响( )
5、实词以书上的注解为准。
6.、虚词:其间千二百里 至于夏水襄陵 春冬之时
【板块四:翻译课文】——第1组展示,第4组对抗(点评、质疑、补充)
1、诵读全文,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2、重点句子翻译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板块五:课文研读】——第2组展示,第5组对抗(点评、质疑、补充)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2.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说说作者笔下三峡不同的季节的景物各有怎样的特征?(试结合原句品析)
【板块六:课文探究】——第3组展示,第6组对抗(点评、质疑、补充)
1.归纳文章的主旨
2.《三峡》的结尾引用渔者的歌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怎样理解这一歌谣的作用?
第三篇:《三峡》导学案
——郦道元
一、情景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资料链接
1、三峡简介: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_______峡、_______峡、_______峡组成。西陵峡以“_______”著称,巫峡以“_______”见长,瞿塘峡以“_______”著称。
2、作者简介:_______(466-527), 字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家、_______家。,范阳涿鹿(今河北涿鹿)人。他好学博览,文笔深峭,在各地“访渎搜渠”留心考索水道变迁和城邑兴废等地理现象,撰成的《__________》,是一本有文学价值的_______巨著。
3、《水经注》:其他书名为《_______》,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_______,最_______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载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阙()叠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绝巘()长啸()属()引哀转()
2、朗读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如停顿、重音、声调等。给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3、疏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重点句子翻译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重岩叠嶂,隐天蔽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句。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5、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突出其景物的什么特点?第一段: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小结:
二、具体研习合作探究
1、散文家郦道元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就将雄伟壮丽的三峡奇景展现在我们面前,且极其生动传神,不能不令人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课文的美。那么我们从哪些方面来欣赏美呢?
2、在对三峡不同季节进行描写时,作者为什么没有按习惯上的春夏秋冬进行,而采用了这样的顺序?
3、作者笔下的三峡是如此之美,那么你能想象一下他当时的思想感情是怎样的?
4、《早发白帝城》与《三峡》都描绘了三峡风光,前者是诗,后者是游记散文,试找出诗句与课文中相对应的、写相同景致的句子。
三、课后练习。三峡是美丽的,我们身边很多景物也是美丽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只要我们善于寻找美,发现美,美丽的风景就会在我们面前展现。同学,请你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来写一写吧!相信你也会写出它的妙处。
第四篇:《三峡》导学案
《三峡》导学案(第一课时)
执笔:向平
审稿:曾维丹
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编号:
姓名:
班级:
组别组号:
【学习目标】:
1、背诵书上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背诵注释。
2、背诵课文,并疏通翻译。
3、热情投入朗读,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
【知识链接】
见书上注释
【使用说明】
本学案课前预习完成,同学们需结合注释,书上注音,朗读课文至少两遍,阅读注释一遍,然后考试做题。
1、给划线字注音:
阙处()
急湍()曦月()
涧肃()飞漱()重岩叠嶂()高猿长啸()沿溯()绝巘()
乘奔御风()隐天蔽日()
襄陵()
瀑布()
素湍绿潭()属引凄异()
沾裳()
峻茂()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
之间。作者是,字,(朝代)
地理学家。《水经注》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②《三峡》中总写三峡地貌的语句是
。③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沿溯阻绝(沿:
溯:)
⑷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
奔:)
⑸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⑹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⑺每至晴初霜旦()
⑻空谷传响,哀转久绝()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⑴略无阙处
通,意思是
(2)哀转久绝
通,意思是
5、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合作探究】:
1、齐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疏通文意。(友情提示:组内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小组交流加深理解)
翻译三字原则:“信”:
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达”:
通顺、晓畅;“雅”:
当直译不行时结合意译。
翻译九字原则:1.留v专用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等照录不译。2.补:补出省略成分。v主谓宾都可以省略v关联词也有省略3.删:有些语气词可删去4.换5.调:调节语序
6.选
7.译
8.固
:固定用法记住一些
9.意:意会
3、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
(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8)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自主检测,关树完成】:(10分)
1、下列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B、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百帝。
C、清/荣/峻/茂。
D、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解释下列词语的不同含义。(8分)
(1)自: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
(2)长:常有高猿长啸()巴东三峡巫峡长()
(3)疾: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寡人无疾()
(4)绝:绝巘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三峡》导学案(第二课时)
执笔:向平
审稿:曾维丹
纳溪中学初二语文备课组
编号:
姓名:
班级:
组别:
组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巧妙地构思。
3、激情参与,阳光展示,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重点难点】:
1.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自主学习】
1.下列加点词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阙:通“缺”)
B.良多趣味(良:实在)
C.晴初霜旦(旦:早晨)
D.林寒涧肃(肃:严肃)
2.不翻书,自主完成翻译:
(1)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4)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3.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至于夏水襄陵
(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3)绝巘多生怪柏
(4)自非亭午夜分
【合作探究】:
认真朗读课文三遍,先独立思考下列问题。
1.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写出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整体布局的巧妙。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2.作者在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色时为什么要从山写起?
3.文章描写江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并将春冬二季何为一体?
4.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形:
色:
声:
情:
5.本文结尾引用渔歌起到怎样的作用?
【扩展延伸】:
李白的《朝发白帝城》一诗和本文的有关内容意境相同,请默写出这首诗,说出它和本文之间的联系。
默写:
联系:
学习反思总结:
《三峡》导学案(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背诵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准确运用一词多义、古今词,准确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2.分析文章结构思路,明确巧妙的构思。
3.体味三峡壮丽的风光,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重点难点】
1.文言虚词的积累运用;2、文章结构上的独具匠心。
【自主学习】
1.给划线字注音:
阙处()
急湍()
涧肃()
曦月()
绝巘()长啸()
沿溯()
飞漱()
叠嶂()
襄陵()
若奔()
属引()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
》,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
和湖北
之间。作者是,字,(朝代)
学家。《水经注》是一部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3.根据原文默写填空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3)其间千二百里。
(4)悬泉瀑布,。
(5)故渔者歌曰:“。”
【合作探究】
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
古义:
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
古义:
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
今义: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略无阙处(略无:)(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亭午:
曦月:)
(3)沿溯阻绝(沿:
溯:)(4)虽乘奔御风(虽:
奔:)
(5)不以疾也(:)
(6)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湍:)(7)良多趣味(良:)
(8)每至晴初霜旦(旦:)
(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
(10)夏水襄陵(襄:)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释义。
(1)略无阙处
通,意思是
(2)哀转久绝
通,意思是
4.翻译下列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译文: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文: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文: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文:
【拓展阅读】
宜都记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曦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彩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曰: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泠泠不绝
()
(2)常闻峡中水疾()
(3)悉以临惧相戒()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
答:
3.上文直接抒发了作者亲临“此境”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可用文中的哪两个字来概括?
答:
4.文中说西陵峡“山水迂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三峡》中也有类似描述,请写出相应的句子。
答:
第五篇:三峡郦道元考核
三峡
--郦道元
自(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毫无)阙(同“缺”,缺口)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不见曦(太阳)月。
至于夏水襄(水升到高处)陵,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即使)乘奔(飞奔的马)御风,不以(认为)疾(快)也。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春冬之时,则素(白色的)湍绿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绝巘(极高的山峰)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激流冲荡)其间。清(水清)荣(茂盛)峻(山高)茂(草茂),良(很)多趣味。2-1-c-n-j-y
每至晴初霜(下霜)旦,林寒涧肃(肃杀,凄寒),常有高猿长啸,属(连接)引(延长)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断,消失)。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填在括号内。
二、文学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水经注》,是北魏(朝代)地理学家郦道元所撰。
三、解释下列重点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到月亮。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行得快。
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各种景物。
四、简答。
1.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三峡的山”和“夏季的水”的特点。
三峡山的特点是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季江水的特点是江水盛大、水流湍急。
2.从全文看,第4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
3.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也可以从本文找出两条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句。(3分)
理由1:水流急(或速度快或水势迅猛或水流湍急等相同意思的均可)
原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或:虽乘风御风不以急也)
理由2:落差大(意思相同均可)
原句: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