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管理学教案[大全]
《文化管理学》教案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文化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一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和管理模式,是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和脑力劳动在整个人类劳动构成中的比重日益加重,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前提下产生的。文化管理模式把组织文化建设作为管理中心工作的管理模式。最近20多年来,文化管理理论的研究一直是管理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二、课程能力培养目标
(1)从研究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出发,揭示组织管理的内在客观规律,阐明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核心竞争力、性质、管理原则、管理职能以及应用范围。;(2)回答关于文化管理的一系列热点问题,凝聚对文化管理的共识,推动我国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提高管理水平,实现管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也对我国用先进文化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教材与参考书 :(1)《第三种管理维度——组织文化管理通论》(第一版).魏文斌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
(2)《知识管理》(第一版),(《哈佛商业评论》精粹译丛)杨开峰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3)《如何做一个有效的管理者》(第一版).佛洛蒙德·马里克著.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年。
四、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一章 引论
【教学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在文化产业中,立项时很重要的方法是准确而及时的抓住社会思潮,实现的方法是采用信息搭载法。【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信息的含义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世界经济发展与管理现代
一、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英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和世界工厂的建立
2、美国经济的发展历程
铁路建设的热潮和职业经理层的诞生
3、日本经济的发展 儒家企业文化风土的行程
第二节 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演进
一、管理思想的早期发展
二、科学管理的现代化里程碑
1、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基础
2、工作定额
3、能力和工作相适应
4、标准化
5、差别计件工资制
6、管理职能专业化
三、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的里程碑
1、重视人的因素
2、动机决定行为
3、影响动机的因素
4、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
5、领导者的影响力
第三节 文化管理实践的兴起
一、文化管理模式在管理实践中行程
二、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的趋势
1、温饱问题的解决和经济人假设的困境
2、脑力劳动比重的增加和外部控制方式的局限
3、服务制胜时代的到来和理性管理的误区
4、战略管理的崛起和企业哲学的导航功能
5、分权管理的发展与企业精神的凝聚作用
6、网络经济的兴起于虚拟企业的合作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和文化管理实践的兴起 【作业】
1、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的发展历程有几个阶段?
2、论述科学管理的基本观点?
3、论述文化管理实践兴起的原因?
【课题】
第二章 文化管理的研究基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与形成学生对文化管理学的研究基础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互动的方法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概念的界定
一、文化管理概念的行程。
二、文化管理的定义和内涵;
文化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模式。
三、文化管理与相关概念的比较。第二节 文化管理的研究述评
一、管理的文化属性研究;
二、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与假设研究 第三节 文化管理的性质研究
一、文化管理的性质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人性与物性
2、非理性与理性
3、软管理性和硬管理性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人性研究有哪些。【作业】文化管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课题】
第三章 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理解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是以人为中心的假说。
【教学重、难点】 以人为本、观念人假设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中心
一、从管理学角度的探讨
1、企业文化的兴起表明,管理必须注意调动人的积极性,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观点。
3、剖析管理的要素可见,人是管理的核心要素,是管理的中心。
4、从企业的社会责任出发,生活组织理论认为人是企业的立足点和归宿。
二、从哲学层面进一步剖析
三、以人为中心的科学内涵
1、是把人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2、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基础上的。
3、树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的内在动力。第二节 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
一、人性假设理论的回顾
1、人的本质是一个复杂的现象
2、人的本质是可以认识的
3、对人性的认识和揭示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二、观念人假设及其内涵
1、挂念人是复杂的人
2、观念人是变化的人
3、观念人是主观能动的人
三、观念人假设是文化管理的人性假说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观念人、人性假说、以人为中心。【作业】结合以人为本,谈谈你对观念人假设的认识。【课题】
第四章 文化管理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确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及其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文化管理的理论模型。【教学重、难点】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
一、管理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
二、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分析
1、以人为中心和观念人假设,是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前提。
2、矛盾的两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和组织发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追求的全面发展和组织发展的和谐是文化管理的目的。
3、这对矛盾是现代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现代化提出的时代课题。
4、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既是组织管理的现实矛盾,也是管理面临的永恒矛盾。
三、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和根本特点;
1、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创造的过程。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组织管理的目的和结果辩证统一的过程。
3、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使组织文化建设成为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
第二节 文化管理与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观点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2、核心竞争力的判断标准
3、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二、核心竞争力的传统来源
1、核心技术、工艺和产品
2、市场保护与管制
3、金融渠道和能力
4、规模经济
三、文化力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冲要条件
1、文化力日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文化力具备了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特征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力、核心竞争力 【作业】
1、什么是文化力?
2、如何理解核心竞争力?
【课题】
第五章 文化管理原则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文化管理原则是对文化管理主要矛盾运动规律的解释和反映,是文化管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教学重、难点】 文化管理原则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以人为中心原则
一、现代管理“铁的法则”
二、树立和实践科学的企业观
1、树立正确的企业史观
2、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3、树立平等思想和民主意识
4、树立科学的企业发展观 第二节 价值观群化原则
一、价值观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
1、群体价值观能够使员工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结合起来,激发员工的内在积极性。
2、群体价值观行程一种文化氛围,对人产生内在的规范性约束。
3、群体价值观是企业凝聚力的基石,是培养向心力和认同感的关键。
二、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三、以核心价值观选聘员工
四、建立核心价值观的支持系统
1、理念支持系统
2、制度支持系统
3、物质支持系统 第三节 文化竞争原则
一、培育文化力;
1、发挥企业哲学对企业重大决策的指导作用
2、企业经营坚持以顾客为中心的价值导向。
3、重视企业道德,建立诚信经营的导向机制。
二、塑造企业形象
三、实施品牌战略
1、牢固树立品牌意识
2、努力实行品牌管理
3、不断提升品牌品质 第四节 创新发展原则
一、企业文化创新
二、组织与制度创新
三、知识与技术创新 第五节 系统优化原则 第六节 时间效价原则
一、资源因素
二、生产率因素
三、竞争因素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基本原则
【作业】 研读教材案例:价值观群化原则,准备发言提纲,课上进行讨论,分析价值观群化具备的因素。【课题】
第六章 文化管理职能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管理的主要职能。【教学重、难点】 创意方向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的主要职能
一、战略管理职能;
1、战略管理职能立足于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基础
2、战略管理有赖于文化竞争优势
3、战略管理符合文化管理的性质
4、战略管理遵循文化管理原则
二、学习型组织
1、学习型组织建立在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基础上
2、建立学习型组织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重要手段
3、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培育和增强文化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三、自我控制职能
1、自我控制职能建立在文化管理的理论假说基础上
2、自我控制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有效手段
3、自我控制的方法手段完全符合文化管理的原则
4、实行自我控制依赖优良的组织文化做保障
四、育才型领导职能
1、育才型领导是坚持文化管理两个理论假说的必然结果
2、育才型领导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
3、育才型领导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内在激励职能
1、内在激励是以人为中心的激励方式
2、内在激励完全基于观念人假设
3、内在激励是解决文化管理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之一
4、内在激励促进组织文化建设,提升组织文化竞争力
5、内在激励方式符合文化管理原则
第二节 文化管理职能的共同点
一、文化管理的各项职能具有特殊性和一般性。
二、文化管理的职能既是对管理实践的总结,又是理论研究的成果
三、文化管理职能是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产物
四、文化管理职能具有相应的普遍性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职能。
【作业】 搜集有关自我控制职能的文章,每人至少一篇,老师随机抽查。
【课题】
第七章 文化管理的性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化管理的内在统一性决定了文化管理的内在属性。
【教学重、难点】 文化管理的性质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一、原因有以下几点构成;
1、文化管理是人性化管理
2、文化管理尊重管理的物性
3、文化管理是人性和物性的对立统一 第二节 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一、文化管理的实践性
二、文化管理的理论性
三、文化管理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对立统一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性质。【作业】
1、什么是文化管理的性质?
2、文化管理的实践性的含义?
【课题】
第八章 文化管理的理论定位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管理既是管理实践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时也是管理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教学重、难点】 文化管理学说的科学性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化管理学说的科学性
一、文化管理理论述要;
1、理论假说
2、主要矛盾
3、核心竞争力
4、理论模型
5、管理性质
6、管理职能
7、管理原则
8、应用条件和范围
二、文化管理学说的科学性分析
1、理论基础的科学性
2、理论的内在对立统一性
3、理论的系统性
第二节 文化管理学说的理论定位
一、文化管理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传承关系
二、文化管理在管理科学中的理论坐标
三、管理科学的发展规律与方向
1、来自于人类的管理实践,又服务于人类的管理实践,是管理科学的最根本特点。
2、管理实践和管理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室生产力的发展
3、管理科学史应用科学,它以其他科学为基础并随其他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4、管理科学的理论发展日益呈现出交叉与融合的趋势 第三节 文化管理学说与创建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学科性质分析。【作业】文化管理的学科性质是什么? 【课题】
第九章 文化管理的实践意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化管理的实践意义和运用前景,并将用于实践中的发展的分析能力。【教学重、难点】 创新内容、创新内容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知识经济与文化管理
一、知识工作者的特点
1、个性
2、主动性
3、独立性
4、创造性
5、学习性
二、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特点
1、权变管理
2、创新管理
3、和谐管理
4、多赢管理
5、系统管理
三、知识经济下的管理之道——文化管理
1、知识型组织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重视和开发智力资源
3、人的全面发展是知识型组织发展的手段
4、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知识型组织发展的目的。第二节 组织生命周期与文化管理
一、组织生命周期;
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组织形态
1、创办期的组织特征
2、成长期的组织特征
3、成熟期的组织特征
4、衰退期的组织特征
三、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管理模式
1、创办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2、成长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3、成熟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4、衰退期企业的管理模式
四、文化管理——企业成熟期的管理选择 第三节 学习型组织与文化管理
一、学习型组织的实质是学习型文化;
1、学习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
2、组织学习室组织文化持续改变的过程
3、建设学习型文化既是构建学习型组织的前提,又是建立学习型组织的目的
二、学习型组织与育才型领导
三、学习型组织与自我激励
四、学习型组织与知识工资
五、学习型组织的管理模式——文化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
2、转变领导方式
3、循序渐进
第四节 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
一、和谐社会与以人为本
二、和谐社会与和谐竞争
三、和谐社会与社会责任
四、和谐社会与精神升华
1、社会和谐必须建立在社会责任感的基础上。
2、社会和系诶必须建立在人们内心和谐的基础上
3、社会和谐必须建立在以和谐为核心的道德风尚上
五、文化管理是和谐社会的管理主旋律
【小结】 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作业】 什么是学习型组织? 【课题】
第十章 文化管理的案例分析与应用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了解文化管理的具体应用。【教学重、难点】 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数】 2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企业管理案例研究
一、案例一;甲公司的和谐管理
1、科学管理奠定了实施和谐管理的基础
2、和谐管理的出发点是以人为中心
3、和谐管理立足于文化管理的观念人假设
4、和谐管理追求职工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企业发展的和谐发展的统一
5、和系诶管理验证了本书提出的文化管理理论模型
6、和谐管理坚持了文化管理的原则
7、和谐管理发挥了文化管理的职能。
二、案例二;乙公司和三角管理。
1、乙公司的发展历程
2、乙公司的文化管理模式
三、企业实行文化管理的共同点
1、企业基本实现了科学管理
2、企业主要管理者具有较高的管理水平和战略远见
3、企业文化应成为社会的先进文化 第二节 大学管理案例研究
一、丙大学的管理演进。
二、文化管理师大学管理的现代化趋势
三、大学实行文化管理的理论分析
1、现代大学管理基于文化管理的两个理论假说
2、文化管理的主要矛盾就是现代大学管理的主要矛盾
3、优良的大学文化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 第三节 医院管理案例研究
一、案例四;丁医院的管理选择
二、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分析
三、医院实行文化管理的冲要条件
1、充分条件
2、必要条件
第四节 文化管理理论的应用
一、文化管理的应用条件
1、组织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较好的满足
2、组织以知识生产为主体,或组织成员以脑力劳动为主
3、组织管理基本实现了科学化
4、组织成员的主体地位明确
二、文化管理的适用范围
【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有:文化管理的应用能力检测 【作业】搜集一个关于文化管理的具体案例。
第二篇:文化管理学论文.doc
浅谈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
【摘要】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以保护、收藏和展示文化遗产为主要职责的文物、博物馆事业,无疑是这个国家文化事业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文化遗产、文物、博物馆事业鲜明的历史性、民族性、物证性的文化特性,以及由此决定的无可比拟、无可替代的文化资源性优势,在讨论经济与文化的关系,讨论产业与文化的关系,讨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的时候,如何看待文物、博物馆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并特别地引人关注了。本文将以经济与文化管理的角度,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产业与文化的关系及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去探讨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关键字】: 文博事业 文化产业 文化管理 经济 文化遗产
一.从经济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从经济的角度看,经济与文化事实上是无法分离的。文化发展固然以经济为基础,经济发展更需要文化支持、文化介入才能不断开辟新的领域、新的境界。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个明显的现象是: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虽然总是处于激烈竞争的状态,但竞争中的趋向却是同质、同向、一体;而同样激烈竞争中的文化却走向多元丰富,各以自己的特色争奇斗艳。在经济与文化交互前行、越来越难分难解的态势下,国力的竞争,经济的竞争,总会指向甚至归于文化的竞争。世界性的经济与文化的竞争与发展,从长远来说,起决定、持续作用的是文化,因而文化强国才是真正的强国。具有文化资源优势并能充分地、全方位地发挥此种优势者肯定会具有经济文化一体发展的竞争优势。文化可以推进、带动经济的发展,主要通过文化创意,改造、提高和创新经济质量与实力。如何使趋同的经济构成中充满差异鲜明的别具渗透力与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涵养?如何使枯燥的经济行为里充盈丰富饱满的人文活力、人文亲和力?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如是,具体到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更如是,因为文物、博物馆事业具有自身文化的历史性、民族性、独特性优势,这种优势是其他文化形态具备不了、替代不了的。[1]
文博事业与经济的关系是间接的互动关系,异构转换;文化产业与经济是直接的关系,遵循的是共同的市场经济模式与规律,同构联动。经济发展、经济建设高潮必然带来公益性文化建设高潮,我们正处于这样的高潮之中;公益性文化事业的繁荣直接带动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正处于这样的发展之中;文化产业的发展直接改变国家的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直接影响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正在逐渐看清楚这个目标并正在向着这个目标前进。对文化产业来说,由于具有既重视社会效益又必须重视经济效益的特质要求,由于其与文化事业有着相同的核心价值即文化价值的意义而具有与文化事业直接的也是深层的鱼水一样的相互依存的关系。[2]但是,由于认识上的问题,重视程度上的问题以及其他种种问题,由于起步较晚,由于缺乏经验,文化产业的现状与现实的需求相距甚远。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活力不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影响不大,适应不了、更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也缺乏走出去的强大实力,缺乏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由于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对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不够,我们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快速发展着的现代大国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厚重的文化遗产资源的优势基本上没有发挥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文化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文化事业,需要文物、博物馆事业的参与、支撑与提升。
二.从产业与文化的关系看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博事业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与独特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说,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落后,公益性文化事业也有不小的责任。不只文化产业,所有产业,包括制造业,从企业管理、产品创意、设计制造,到市场营销,都有充分利用中国文化精神,中国文化元素要素,即强化民族特色文化元素要素的需求。从悠久和丰厚的传统文化中获取创造新生活的智慧、力量与灵感,让文化创意在企业建设和企业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让历史文化的积累为现实的经济注入活力,为当下的产品增加文化含量,增加附加值,让文化因素在经济竞争中大显身手,应当成为建立经济与文化、企业与文化关系的新思维。文博事业所特有的文化特征,民族的、传统的、不可替代的、悠久历史积累的文化宝库,尤其能够成为文化产业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历史的、传统的文化艺术既可以提升文化生产力,又可以拉动文化消费力,并互动。从创意、理念、概念、印象、标识、形象,到交流、沟通、推广、营运,再到生存环境、日常生活、流通消费,都是文化艺术,至少是文化艺术因素可以渗透、进入并发挥重要作用的领域。让文化艺术生活化,让生活文化艺术化的美好愿望,只有在文化产业化和产业文化化“化”到相当的水平才能成为现实。以民族文化对内的根底性、灵魂性,调动和激发国人的需求,扩大国内市场;以民族文化对外的新异性、吸引性、互补性,提升产品竞争力,开拓国外市场。[3]让中国文化充实世界文化宝库,最实在最有力最有效的文化走出去,是文化以产业的、以产品的方式走出去,进入当地人们的日常消费活动中,成为当地当时人们的主动消费对象。文化产业落后的原因,主要在于丰富的文化资源,文化资源中的优质资源,即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明积累起来的资源优势,还未转化成产业优势,还未转化成商品优势、文化产品优势,更未转化成文化产业市场优势。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产品缺乏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中国文化印记;中国文化产品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缺乏优秀的中国文化特性。相反,胡贴乱插一些弄巧成拙的低俗的落后的文化标签,不仅将任何消费者拒之门外,更为可怕的是败坏了国家的民族的文化形象。[4]
文博事业完全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无穷尽的文化创意资源,文化内容资源,文化内涵资源。用文化创意产业,为文化产业创意。历史的智慧,民族的智慧,国家的智慧,是创造、创新性灵感的源泉,是产生无穷创意的智库,是任何资金、资产投入无法相比的智力支持与支撑。这样的优质资源足以涵盖和转化为人力优质资源,内容优质资源,原创优质资源,自主知识产权优质资源,产业品牌优质资源,产品精品优质资源。这样的优质资源足以带动和重组全新的产业文化链和文化产业链。[5]一方面通过人,通过5000年文化熏陶、影响、塑造的产业文化和文化产业创意者、创造者转化,从思维、表达到传播、接受,从内容到形式的全面转化;另一方面,5000年甚至更长时间积累的文化可以成为创造文化产品的直接题材与间接题材,无尽的历史,无数的事件、人物,不断地再现、新编、重评,范围可以涉及几乎所有文化产业,举凡各类文学艺术创作,各种演艺活动,出版发行,广告,动漫,网络,娱乐,餐饮,旅游等等。直接资源直接转化为文化产业、产品;间接资源通过人转化到产业、产品上,从而形成对文化产业总体水平的影响,形成对所有产业的文化影响。惟如此,才谈得上中国气派,中国品牌,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才谈得上国际影响力,国际竞争力。
三.从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看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文化产业落后,文化产品缺乏竞争力,核心的问题是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缺少文化之魂,缺少文化的真材实料。文博事业中蕴藏的最丰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资源是内容资源,是优质的内容资源。这是最独特最不可代替的资源优势。这是文博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市场优势的最主要的部分。做文化产业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内容为王了。内容为王,王在哪里?质量第一,质量在哪里?文化产业,文化在哪里?产业文化,文化在哪里?文化创意产业,创意从哪里来?从事文博事业的不懂文化产业,甚至排斥文化产业;搞文化产业的不了解文博事业的丰富内涵,两张皮,两头不对接,最需要紧密结合的结合不起来,所以文化产业必然落后。落后就落后在“王”没有到位、即位,内容贫乏、肤浅、苍白、空洞、无力,在这
种情况下,任何形式,任何高科技手段都挽救不了缺乏竞争力的危局。文化产业当然需要插上高科技的翅膀遨游世界,但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并不难。数字多媒体,移动多媒体,已是日新月异势不可挡,然而,数字什么?移动什么?传播什么?让人看什么、听什么?这些才是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是手段,是工具,是很重要,但决定成败的,实现价值的,最终靠的是内容。文化产业是最富创造性的产业,原创决定生死存亡,内容是原创性中的决定性要素,所以才内容为王。打造文化产业,创新文化产品,不从文化遗产中,不从文物、博物馆中寻找、发掘创造创新的原料元素,是文化产业的失策;文物、博物馆界没能充分提供丰富厚重的优质资源,是文博事业的失职。[6]
在文物、博物馆领域里,文博事业为社会为公众作好公益性服务的同时,也需要发展自身的文化产业,也需要研究和开发自己的文化产品。因为公众在参观文化遗址,参观博物馆展览的时候,需要也愿意花钱购买文化遗址、博物馆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再有以文化遗产地、博物馆为依托开展多种文化创意活动、企业文化活动及其他文化活动等,吸引赞助,建立基金等,都是文物、博物馆领域发展自身文化产业、开发文化产品、为社会作好全方位开放服务的广阔空间。现在,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为了让博物馆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国家实行博物馆免费参观、低费参观的政策,除了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依托的博物馆尚未完全免收门票外,其余绝大多数博物馆已是观众可以自由出入了。而博物馆的文化商品则一定是需要掏钱购买的。观众自己花钱选购自己喜欢的文化商品,他对自己所选择的商品的感觉、感情、理解、认同肯定不同于被动消费,完全是一种各取所需的个性消费、自觉自愿的主动消费行为。这些商品包含着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的馆藏品的历史信息、科学信息、艺术信息、工艺信息。消费者的主动购买,说明观众对我们的博物馆,对我们的藏品,对蕴含其中的各种文化信息的理解与认同。把这样的商品买走了,带回去了,博物馆文化就会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购买这样的商品,意味着对文化遗产的直接延伸,甚至永久记忆。我们的博物馆,我们的文化遗产,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公众的生活之中,在公众的生活中流动,我们的博物馆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当然就得到非常有效的提高、深入与扩展。”所有基于源于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文化产业、文化产品,即便只是与文化遗产、博物馆有一些关系联系的产业产品,都会具有拉动文化市场消费和深化文化传播、文化共享分享的意义。
四.对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的总结
无论从何种角度或哪个层面思考,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均密不可分。文化产业急需文博事业的资源支撑与直接介入,文博事业为文化产业服务大有可为。双赢建立在自觉意识到的互需与共建的基础之上。共同以文化为核心的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界限分明、互不往来的状态既不利于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制约文博事业公共性公益性文化价值的充分实现。文化产业要瞄准文博事业积极地挖掘,文博事业要面向文化产业主动地提供。认识与理念是前提,机制体制的创新是保障。以新的体制机制打通、组织、调动、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打通相互阻隔的瓶颈,优势互补,形成规模效应,文化产业才能做强做大。最重要的是人力资源的打通与整合。[7]对产业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对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经济实力,是文化实力。人的形象、人的精致决定产业、产品的形象与精致。很难设想,一个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文化知之不多甚至一无所知的经济人,能够创办、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企业、品牌产品。文化以无形的状态处处影响着文化产业人、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特性与质量。文物、博物馆文化通过人进入产业、产品。必须要用现代产业、现代企业的建构与运行方式才能有效打通资源壁垒,整合资源优势。无论如何,在公众消费越来越文化、越来越理性的现在的时代,文化与产业已经很难分离。文化影响所有的经济行为,文化渗透在所有的产业之中。事实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新形势对文化有了更自觉更直接的要求,也为文化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的机遇。文化
无处不在。让做企业的人懂得文化,让做文化的人懂得企业;让企业人参与文化,让文化人参与企业,应该成为常态。文化产业、文化产品更是离开文化一钱不值,离开文化毫无前途可言。创造的过程,产业的过程,产品的过程,就是文化的过程。文化资源优势、文博资源优势带来经济发展优势,经济发展优势带来文化传播、文化走出去优势,软硬组合,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以文化资源、文博资源的全面开放、充分提供为前提、为基础,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的研究、展示、推广越深入越广泛越有特色越具创意就越有实现产业转化的可能,亦即文化遗产、博物馆文化价值得以全方位实现、最大化实现。由此种互动双赢格局的形成来憧憬文化事业、文博事业与文化产业及其之间。
【注释】: [1] 葛剑雄:“ 经济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该并行不悖”, 中评网,2005年3月23日。
关士杰等译:《2000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9页。熊澄宇:“文化产业化与文化多样化”,在2004北京 论坛 上的发言,另见中国网。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初稿,第2段
阿芒•马特拉著,陈卫星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0月,第211页。[2] [3][4] [5]
[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士杰等译:《2000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7] 傅谨:“《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35页。
【参考文献】:
[1]孙萍,《文化管理学》,中国人民出版社,2006年
[2]胡惠林,《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理论文献研究综述》,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3]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10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4](荷)斯密尔斯,(荷)斯海恩德尔 著,刘金海 译,《文化产业的未来》,人民出版社,2010年
[5]葛剑雄:“ 经济 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应该并行不悖”, 中评网,2005年3月23日
[6]关士杰等译:《2000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7]阿芒•马特拉著,陈卫星译:《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10月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士杰等译:《2000世界文化报告——文化的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9]傅谨:“《文化多样性公约》与中国的国家立场”,《博览群书》2004年第10期
[10]左惠,《文化产品供给论—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第三篇:《管理学原理》案例之二__文化
《管理学原理》案例之二文化
充满活力的海尔文化
2009 年“世界著名品牌500强”榜单在日本东京发布,共有88 个中国品牌企业上榜,海尔集团榜上有名。
据悉,“世界著名品牌500强”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联合推选。本次评选重点考察入选品牌企业在过去连续15 年里经营、管理、品牌提升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此次入选的品牌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品牌提升、维护和管理经验,而且均是行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军品牌。这些入选品牌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
案例介绍
一提起海尔,大家就会自然的联想到海尔兄弟的形象和“真诚到永远”的口号。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前生是依靠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在经历了25年的发展历程后,如今的海尔集团已经发展成一家大型综合跨国公司,其产业涵盖家电、通讯、IT、家居、生物、软件、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电器部品、数字家庭、生物医疗设备。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如下四个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特征:只做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2005年)
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的“吃休克鱼”理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近10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4-
先是“大鱼吃小鱼”。这时技术含量尚未成为竞争的决定因素,企业的资本存量、经营规模决定着竞争的成败,兼并重组的主要形式是大企业兼并小企业。
再是“快鱼吃慢鱼”。这时技术含量的作用已经超过资本的作用而成为决定性因素,谁占领了技术制高点,谁就在竞争中赢得了主动权。兼并重组的趋势是资本向技术靠拢,新技术企业兼并传统产业。
然后是“鲨鱼吃鲨鱼”。这时的“吃”,已经没有一方击败另一方的意义,而是所谓的“强强联合”。这是资本高度集中、技术飞速发展、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今天,企业兼并重组的最高形式。波音和麦道的合作就是“鲨鱼吃鲨鱼”的典型案例。
海尔吃的是什么“鱼”?海尔人认为,他们吃的不是“小鱼”,也不是“慢鱼”,更不是“鲨鱼”,而是“休克鱼”。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我们的国情决定了中国的企业搞兼并重组不可能照搬国外的模式。由于体制的原因,小鱼不觉其小,慢鱼不觉其慢,各有所倚,自得其乐,缺乏兼并重组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大鱼不可能吃小鱼,也不可能吃慢鱼,更不能吃掉鲨鱼。活鱼不会让你吃,吃死鱼你会闹肚子,因此只有吃„休克鱼‟。”
什么叫“休克鱼”?张瑞敏的解释是:鱼的肌体没有腐烂,比喻企业的硬件很好,而鱼处于休克状态,比喻企业的思想、观念有问题,导致企业停滞不前。这种企业一旦注人新的管理思想,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很快就能够被激活起来。
吃“休克鱼”的理论为海尔选择兼并对象提供了现实依据。海尔看重的不是兼并对象现有的资产,而是潜在的市场、潜在的活力、潜在的效益。如同在资本市场上买期权而不是买股票。海尔18件兼并案中,被兼并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5.5亿元,而最终盘活的资产为15.2亿元,实现了低成本扩张。其中收购红星厂可以说是最成功的案例。在海尔看来,红星厂属于“休克鱼”,海尔要以自己的企业文化激活“休克鱼”。
激活“休克鱼”
青岛红星电器厂在95年之前,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生产洗衣机的电器厂。在95年以前,它曾经是同行业内的前三名,由于它后期的管理不善,到了95年初期的时候,它已经是资不抵债,当时的亏损达到一个多亿,而且3500多个职工基本上都没有工作干,厂里出厂的洗衣机常常在发出去之后又被退了回来。当时,青岛的市政府就做了一个决定,让海尔兼并红星电器。对于海尔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兼并事件,因为在95年之前,海尔还没有大规模的扩张它的企业,去兼并企业。随后,海尔的总经理对红星电器做了一个全面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间,他们发现青岛红星洗衣机总厂第一不缺资金,第二它们有现代化的生产流程的设备,第三它也不缺技术力量,分析之后得出结论:红星电器败在它的管理模式上和它的企业文化上。于是,海尔通过对它的分析研究之后,决定用无形资产,用文化来盘活红星电器厂,并同时对红星电器厂做了这样一个收购战略:
目标:2-3年使红星电器厂成为同行老大;
策略:用文化,用管理激活红星电器厂;
资源:海尔文化+红星电器厂现有资源;
行动:立即行动。
在做出战备之,在划归第二天,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便率海尔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部门的负责人来到红星,开始贯彻和实施“企业文化先行”的战略。他们向全体员工解释海尔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并突出了海尔强调个人职责,追求最高质量信誉及实行岗位责任制的做法。
随后,张瑞敏又亲自到红星,推心置腹地向中层干部们讲述他的经营心得,灌输“关键的少数决定非关键的多数”这个“人和责任”的理念。张瑞敏进而从分析红星亏损的主要原因出发,讲解海尔OEC管理的精神内核,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出成果。从今天出成果,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他提出,当前要群策群力,从三方面做起:
一、以市场为中心,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一切工作都要围绕顾客需求和市场满意来做;
二、降低成本,增加赢利能力,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
三、每天做出计划,目标量化分解到人,抓紧抓死,要在两到三年内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名品,最终在国际上创名牌。
“企业最活跃的因子就是人,而在人的因素中,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虽是少数,却在企业发展中负有80%的责任。”这就是海尔文化干部向红星中层干部讲述的“80/20原则”。他们还讲了解决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要用不同方法的“法约尔跳板原则”,并引用中华民族的古训:“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等等道理,唤起红星干部的思考以及再试身手的激情。
三个月的时间,就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到了第五个月,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用了二年的时间,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海尔是海” 2005年,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出版《海尔是海》介绍自己在海尔的管理经验。在书中他写到:“海尔应像海。惟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因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渺、万事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景象。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结地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那么这样一个极具包容力的企业有着怎样的文化和理念呢?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精神和海尔作风从创业至今经历了三次改变:
第一个十年: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第二个十年:海尔精神:敬业报国 追求卓越
海尔作风:迅速反应 马上行动 第三个十年:海尔精神:创造资源 美誉全球
海尔作风:人单合一 速决速胜
对于人才,海尔有其独到的理解,他们提出“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人材、人才、人财”、“今天是人才,明天就未必还是人才”等观念。在人才的管理上面强调“授权与监督相结合”。对于员工的培养自创了TVM,即“全员增值管理”。
海尔的管理理念是在日常的管理经验中不断积累创新而发展起来。最具代表的包括其自创的“人单合一”、“OEC管理法”、“斜坡球体论” “日事日毕,日清日高”、“6S”、“九个控制要素:5W3H1S”。
在品牌营销方面,海尔的口号是“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以此来激励员工做优秀的员工,这样才能保证在人力资源上的竞争力。海尔坚持“打价值战不打价格战”,他们希望为客户提供的是物有所值的产品而不是单一依靠价格低廉来吸引顾客。
海尔十分注重自己的服务,他们灌输给员工的是“用户永远是对的”、“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 “用户的抱怨是最好的礼物” “先卖信誉后卖产品”等理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获取客户和用户资源的超常能力”、“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 “市场的难题就是我们创新的课题”,他们要求员工“创造感动” “紧盯市场创美誉” “绝不对市场说“不””。
海尔相信,管理的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他们提醒员工要“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应对瞬息变化的外部环境。他们要求员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按照“三步法”采取分别“紧急措施、过渡措施、根治措施”。在资源运用上,他们强调“不在于企业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利用了多少资源。”在承担责任时,他们坚持“80/20原则”。
2010年,海尔实施全球化品牌战略进入第五年。海尔将继续发扬“创造资源、美誉全球”的企业精神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工作作风,深入推进信息化流程再造,以人单合一的自主经营体为支点,通过“虚实网结合的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商业模式创新,努力打造满足用户动态需求的体系,一如既往地为用户不断创新,创出中华民族自己的世界名牌!
思考题:
1、你认为海尔文化的活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2、你认为海尔的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什么?
3、海尔文化靠什么激活“休克鱼”?
4、你认为海尔的文化建设为什么会如此成功?
5、你认为海尔在推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
地区?为什么?
第四篇:《管理学原理》案例之二__文化
《管理学原理》案例之二
文化
充满活力的海尔文化
2009 年“世界著名品牌500强”榜单在日本东京发布,共有88 个中国品牌企业上榜,海尔集团榜上有名。
据悉,“世界著名品牌500强”由世界品牌组织、美中经贸投资总商会、美国世界著名企业联盟联合推选。本次评选重点考察入选品牌企业在过去连续15 年里经营、管理、品牌提升等各个方面的表现。此次入选的品牌企业不仅具有良好的品牌提升、维护和管理经验,而且均是行业最具竞争力的领军品牌。这些入选品牌企业年营业收入均超过100亿美元。
案例介绍
一提起海尔,大家就会自然的联想到海尔兄弟的形象和“真诚到永远”的口号。
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前生是依靠引进德国电冰箱生产技术成立的青岛电冰箱总厂。在经历了25年的发展历程后,如今的海尔集团已经发展成一家大型综合跨国公司,其产业涵盖家电、通讯、IT、家居、生物、软件、物流、金融、旅游、房地产、电器部品、数字家庭、生物医疗设备。海尔集团是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海尔在全球建立了29个制造基地,8个综合研发中心,19个海外贸易公司,全球员工总数超过6万人,已发展成为大规模的跨国企业集团,2008年海尔集团实现全球营业额1190亿元。
海尔集团的发展战略如下四个阶段:
名牌战略阶段(1984年—1991年)
特征:只做冰箱一个产品,探索并积累了企业管理的经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结出一套可移植的管理模式。
多元化战略阶段(1992年—1998年)
特征:从一个产品向多个产品发展(1984 年只有冰箱,1998 年时已有几十种产品),从白色家电进入黑色家电领域,以“吃休克鱼”的方式进行资本运营,以无形资产盘活有形资产,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低的成本把规模做大,把企业做强。
国际化战略阶段(1999年—2005年)
特征:产品批量销往全球主要经济区域市场,有自己的海外经销商网络与售后服务网络,Haier 品牌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信誉度与美誉度。
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2006年—)
特征:为了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运作全球范围的品牌,从2006年开始,海尔集团继名牌战略、多元化战略、国际化战略阶段之后,进入第四个发展战略创新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
海尔的“吃休克鱼”理论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的近10年间,海尔先后兼并了18个企业,并且都扭亏为盈。从国际上看,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4
《管理学原理》案例之二
文化
在做出战备之,在划归第二天,海尔集团常务副总裁杨绵绵便率海尔企业文化、资产管理等五大部门的负责人来到红星,开始贯彻和实施“企业文化先行”的战略。他们向全体员工解释海尔的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追求卓越”,并突出了海尔强调个人职责,追求最高质量信誉及实行岗位责任制的做法。
随后,张瑞敏又亲自到红星,推心置腹地向中层干部们讲述他的经营心得,灌输“关键的少数决定非关键的多数”这个“人和责任”的理念。张瑞敏进而从分析红星亏损的主要原因出发,讲解海尔OEC管理的精神内核,要求大家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出成果。从今天出成果,全方位地对每天、每人、每件事进行清理、控制。日事日毕,日清日高。他提出,当前要群策群力,从三方面做起:
一、以市场为中心,卖信誉,而不是卖产品,一切工作都要围绕顾客需求和市场满意来做;
二、降低成本,增加赢利能力,用最小投入得到最大产出;
三、每天做出计划,目标量化分解到人,抓紧抓死,要在两到三年内争创中国洗衣机第一名品,最终在国际上创名牌。
“企业最活跃的因子就是人,而在人的因素中,中层以上管理干部虽是少数,却在企业发展中负有80%的责任。”这就是海尔文化干部向红星中层干部讲述的“80/20原则”。他们还讲了解决例行问题和例外问题要用不同方法的“法约尔跳板原则”,并引用中华民族的古训:“德,才之帅也;才,德之资也”等等道理,唤起红星干部的思考以及再试身手的激情。
三个月的时间,就使得红星电器厂扭亏为盈,到了第五个月,它第一次盈利了150万,用了二年的时间,红星电器厂洗衣机总厂成为洗衣机行业的第一名。
“海尔是海”
2005年,海尔集团董事长张瑞敏出版《海尔是海》介绍自己在海尔的管理经验。在书中他写到:“海尔应像海。惟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因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渺、万事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景象。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结地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
那么这样一个极具包容力的企业有着怎样的文化和理念呢?
海尔企业文化是被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领导人创新的价值观。
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当前,海尔的目标是创中国的世界名牌,为民族争光。这个目标把海尔的发展与海尔员工个人的价值追求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位海尔员工将在实现海尔世界名牌大目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个人的价值与追求。
海尔精神和海尔作风从创业至今经历了三次改变:
第一个十年:海尔精神:无私奉献 追求卓越
/4你认为海尔文化的活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你认为海尔的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什么? 海尔文化靠什么激活“休克鱼”?
你认为海尔的文化建设为什么会如此成功?
你认为海尔在推向国际化的进程中,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是否适用于其他国家地区?为什么?
第五篇:文化管理学题库三
文化管理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文化政策
2.文化管理体制
二、简答题:
1.文化组织的功能有哪些?
2.文化事业管理的内容是什么?
3.我国文化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论述题
1.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举措有哪些?
2.我国文化产业与管理发展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