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管理学教案
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1 单元 第 4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概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管理的产生过程、管理学研究方法
②了解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二重性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管理的作用。
2.能力(技能)目标:
①逐步培养自己的管理思维,能从管理系统的角度分析管理想象。②能有意识地将科学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来处理组织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管理的概念;管理的目的、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掌握管理的性质。
2.难点:对管理的理解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何协调有限资源与不断增长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 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特点 ③管理学;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点::①管理的概念,管理的重要性; ②管理的性质;管理学的特点
3、教学难点:管理学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本课学习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在管理实践中探索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规律,以正确地把握管理。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与把握管理的对象。(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管理的定义
②管理的特点
③管理学的定义及特征。④管理的研究方法。
2.教学知识点 : ①管理的内涵(10分钟)②管理的地位与要素(5分钟)③管理的作用(10分钟)
④管理的要素(10分钟)
3.案例分析:中国企业与发达国家企业的差距在哪里?(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对1-2个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结合实际,谈谈对管理的认识与理解?(15分钟)
三、新课小结:
1.管理是协作劳动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管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而日益显其重要性。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组织的管理人员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按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可分为一般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
3.管理人员能否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不同,所需掌握的各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也有所不同。
4.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组织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以一般组织的管理为研究对象。本书以管理的基本职能为主线,重点阐述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5.学习和研究管理学,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综合运用系统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会辩证思维与实践应用(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1 单元 第 6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概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明确管理者基本素质和技能要求,掌握管理对象的构成与类型。
②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基本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逐步提高自己的管理素质与技能,能从管理的特性和不同管理者所扮演的角色来处理组织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管理者角色、管理者素质; 2.难点:管理者角色、管理者素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管理是在一定环境情景下通过有效地计划、组织、控制、领导和协调等环节来组织拥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各项资源,以期更好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学是以一般组织的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具有一般性、实践性、发展性、软科学性等特征。(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管理职能; ②管理者角色与技能 ③管理者职责、素质
2、教学重点::①管理职能 ②管理者职责、素质
3、教学难点:管理者角色与技能、管理者职责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本课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在管理实践中探索管理的本质属性与规律,以正确地把握管理。使学生从管理者的角度出发认识管理的重要性和特点,了解与把握管理者的角色,素质技能。(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管理职能
②管理职能的具体内容 ③管理者的概念、角色、技能
④管理者的职责。(10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管理职能的划分
②专业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③管理者的素质(10分钟)
3.案例分析:管理的误区(15分钟)
(三)技能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对1-2个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看看其在管理过程中运用了哪些管理职能?谈谈你对该公司管理的看法。(20分钟)
三、新课小结:
1.管理是协作劳动的客观的、内在的、本质的要求。管理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而日益显其重要性。管理的基本职能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2.组织的管理人员按其所处的管理层次不同分为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 按其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不同可分为一般管理者和职能管理者。
3.管理人员能否开展行之有效的管理工作,取决于他是否具备了相应的管理技能,即: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管理者所处的层次不同,所需掌握的各种管理技能的比例也有所不同。(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课本P27,向蚂蚁学习管理,对我们今天的管理有什么启示?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2 单元 第 7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理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演进历程
②掌握古典管理理论与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从管理思想的高度认识与分析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管理理论 2.难点:中外古代管理思想的演进历程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管理可以增强一个组织的凝聚力,并可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管理职能具有一般职能和具体职能之分,管理者的基本概念、层次分类、角色和素质要求。(10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5分钟)②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10分钟)
③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行政管理理论(10分钟)
2、教学重点:①古典管理理论的启示(10分钟)②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建与应用(10分钟)
3、教学难点:行为科学理论的创建与应用(10分钟)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和总结,本节课讲依次介绍中外早起的管理思想、古典管理理论。(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
②西方早期的管理思想 ③ 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建与应用
2.教学知识点 :
①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
②管理权和所有权的分离(10分钟)
③泰勒的科学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行政管理理论
3.案例分析:长虹致胜之道-半军事化管理(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以小组为单位对1-2个中小企业进行调查与访问,看看这些企业采取哪些管理理论来指导企业的日常活动。(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军事、经营、用人、理财、管理和民本等六大方面;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介绍了亚当·斯密和查尔斯·巴贝奇两个著名的人物观点及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思想。(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课本P63,企业怎么样进行有效的管理?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3 单元 第 8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管理理论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现代管理理论各流派的主要理论
②了解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从管理思想的高度认识分析我国经济领域的管理体制改革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 2.难点: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中国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军事、经营、用人、理财、管理和民本等六大方面;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主要介绍了亚当·斯密和查尔斯·巴贝奇两个著名的人物观点及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的思想。(10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①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②当代管理理论 ③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
2、教学重点:行为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
3、教学难点: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理论是人们在长期从事管理工作的实践、积累基础上形成的经验和总结,本节课在上堂课的基础之上,继续对管理的现代和当代的学术流派作介绍。(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①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
②当代管理理论
③ 古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10分钟)
②学习型组织
③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3.案例分析:NEC的跨文化管理团队(5分钟)
(三)技能训练
比较跨国公司和本土的公司在管理方面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各个代表性的学术流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内容以及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课本P64,企业怎么样进行有效的管理?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4 单元 第 9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知觉与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知觉、个性、价值观和态度的概念
②了解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个性差异的表现、价值观的类型、态度改变的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知觉相关理论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觉的基本特征、影响知觉的因素 2.难点:归因理论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介绍了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现代管理思想的各个代表性的学术流派,行为科学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学习型组织的概念、内容以及管理理论发展的新趋势。(10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知觉的概念 ②知觉的基本特征 ③影响知觉的因素 ④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 ⑤归因理论(20分钟)
2、教学重点:知觉的基本特征、影响知觉的因素
3、教学难点:归因理论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员工心理的分析,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做好员工的沟通和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本次课主要讲解知觉的概念和特点、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知觉的概念
②知觉的基本特征(5分钟)③影响知觉的因素(5分钟)④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5分钟)⑤归因理论(5分钟)
2.教学知识点 :
①知觉的概念(2分钟)②知觉的基本特征(5分钟)③影响知觉的因素(10分钟)④社会知觉中的各种偏见(5分钟)⑤归因理论(8分钟)
3.案例分析:昆虫学家和他的蟋蟀、臭董事长的眼力、小王的第一印象(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知觉的概念和特点、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四、课后作业:
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对管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4 单元 第 10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个性与管理 情境(或模块)二:价值观与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个性的心理学定义
②了解个性的差异 掌握个性的差异和管理 ④掌握价值观与管理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个性相关理论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个性的差异和管理、价值观与管理 2.难点:价值观与管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知觉的概念和特点、知觉偏见的类型、归因理论的内容。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个性的心理学定义 ②个性差异的类型 ③价值观的类型(10分钟)
2、教学重点:个性差异的类型、价值观的类型
3、教学难点:价值观差异与管理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员工心理的分析,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做好员工的沟通和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本次课主要讲解个性的差异、价值观差异与管理的相关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个性的心理学含义 ②个性差异 ③气质差异与管理 ④能力差异与管理
⑤性格差异与管理
2.教学知识点 :
①价值观与价值体系 ②价值观的类型
③价值观差异与管理(10分钟)
3.案例分析:不夺下属的功劳、管理各种类型的员工、中小企业价值观体系建设的八大误区(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二、新课小结:
本节课主要讲解个性与管理的关系、价值观与管理的关系。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说明自己的个性类型?对管理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5 单元 第 12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态度与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态度的定义
②了解态度的改变 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 ④掌握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结合态度相关理论分析相应的管理问题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态度的改变、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2.难点: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个性与管理的关系、价值观与管理的关系。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态度的定义 ②主要的工作态度 ③态度改变的含义
④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2、教学重点:态度改变的含义、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3、教学难点: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管理工作离不开对员工心理的分析,因此,了解员工的心理特点,进一步做好员工的沟通和管理工作,对管理者来说尤其重要。本次课主要讲解态度与管理的相关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态度的定义 ②主要的工作态度 ③态度改变的含义 ④态度与工作的满足
2.教学知识点 :
①态度的定义 ②主要的工作态度 ③态度改变的含义
④态度与工作的满足(10分钟)
3.案例分析:改变员工工作态度的沟通技巧、下属的工作态度(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沟通技巧(15分钟)
三、新课小结:
态度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随着外界的环境、条件及刺激对象的变化,人们的态度也会改变。掌握员工态度改变的方法对管理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态度与工作满足感及工作绩效都有关系。(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如何在工作中给客人留下完美的印象?影响人们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6 单元 第 13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计划工作概述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计划的基本概念
②了解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掌握计划的类型 ④掌握计划的编制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每日日程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2.难点:计划的编制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相关心理学的应用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计划的基本概念(2分钟)②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3分钟)③计划的类型(2分钟)④计划的编制方法(4分钟)
2、教学重点: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20分钟)
3、教学难点:计划的编制方法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计划是管理的第一项职能,在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中,企业应抓住市场机遇,运筹帷幄,就必须做好准备,拟定完成战略与目标的实施计划。本次课主要讲解计划的相关内容。(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计划的基本概念 ②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③计划的类型 ④计划的编制方法
2.教学知识点 :
①计划的基本概念 ②计划在管理中的作用 ③计划的类型
④计划的编制方法(10分钟)
3.案例分析:我要成为有钱人、爱丽丝的故事、世界优秀企业的使命(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计划技巧(16分钟)
二、新课小结:
计划是一种预测未来、设立目标、决定政策、选择方案的连续的工作过程,目的在于有效地使用现有资源,把握未来的发展,是组织获得最大的绩效。计划的任务和内容可以概括为“5W1H”。(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请用“5W1H”简单阐述计划工作的任务和内容。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6 单元 第 14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决策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决策的基本原理
②了解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掌握决策的方法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一般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2.难点:决策的方法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计划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决策的基本原理(5分钟)②决策的基本程序(5分钟)③决策的方法(5分钟)
2、教学重点:决策的方法(10分钟)
3、教学难点:决策的方法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决策是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相关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的方案的过程。(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决策的基本原理 ②决策的基本程序 ③决策的方法
2.教学知识点 :
①决策的基本原理 ②决策的基本程序
③决策的方法
3.案例分析:阿斯旺水坝的灾害、选择越多越好、通用电气的全员决策(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决策技巧(15分钟)
二、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有可挑选的可行方案,决策要做出分析评价。环境因素、过去决策因素、决策者的风险态度、组织文化、时间因素是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5分钟)
四、课后作业:
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7 单元 第 15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目标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目标的含义
②了解目标的作用 掌握目标的特点
④了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2.难点: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决策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目标的含义
②目标的作用 目标的特点
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2、教学重点: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3、教学难点: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目标是根据组织的使命而提出的组织一定的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果。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组织,目标都起着导向、激励、凝聚与绩效考核标准的重要影响。(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目标的含义(5分钟)
②目标的作用(5分钟)目标的特点(2分钟)
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3分钟)2.教学知识点 :
①目标的含义(2分钟)
②目标的作用(3分钟)
目标的特点(5分钟)
④目标管理的实施流程(10分钟)
3.案例分析:A公司的目标管理为什么推行不下去、石匠的故事、插秧(15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目标管理技巧(15分钟)
三、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通过目标管理就可以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目标管理是参与管理的一种形式,它强调自我控制,强调授权,重视成果,执行结果第一方针。(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目标管理的特点是什么?阐述目标管理的优势和不足。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8 单元 第 16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战略管理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战略的类型
②了解战略选择的原则 掌握决策的基本原则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战略管理的类型
2.难点: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目标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战略的类型
②战略的选择原则 战略决策的原则
2、教学重点:战略管理的类型
3、教学难点:能够运用战略管理的方法进行管理活动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企业的战略管理是指将企业的日常业务决策同长期业务决策同长期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战略管理不仅涉及战略的制定和规划,而且也包含将制定出的战略付诸实施的管理,因此,它是一个全过程的管理。战略管理不是静态的、一次性的管理,而是一种循环的、往复的动态管理过程。(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战略的类型(5分钟)
②战略的选择原则(5分钟)战略决策的原则(5分钟)2.教学知识点 :
①战略的类型(5分钟)
②战略的选择原则(5分钟)战略决策的原则(5分钟)
3.案例分析:几种主要的发展型战略、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格兰仕的发展战略(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三、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企业战略是以企业的长期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企业使命定位和以使命定位为核心的企业各项活动的取舍及其匹配。企业战略管理涉及企业发展的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因此,在战略制定时,必须遵循特色鲜明、体系统领全局、整体优于局部、长期成长与短期收益兼顾、由上至下,统一指挥的原则。(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请简述总体战略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类型。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9 单元 第 17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组织工作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
②了解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 2.能力(技能)目标:
能够掌握组织工作设计、人员配备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
2.难点:组织工作设计、人员配备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战略管理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
②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
2、教学重点: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
3、教学难点:组织工作设计、人员配备等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21世纪,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全球化的到来,组织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中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因此,任何组织的结构都不能一成不变,其形式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以便能快速的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提高组织的综合竞争力和适应能力。(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10分钟)
②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10分钟)2.教学知识点 :
①组织、组织的形式、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的概念(10分钟)
②组织的要素,组织工作相关内容,人员招聘的途径的内容(10分钟)3.案例分析:老王的烦恼、管理方法为什么失效、组织结构这样调整合适 35
吗(1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四、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任何一个组织,不管是大是小,是复杂还是简单,都需要做好两方面的基本工作:一方面,需要把工作任务分解成各项具体的工作;另一方面又需要保证这些分散的工作可以结合成整体性工作。通过分解与合成使得组织成为一个分工协作的系统。(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如何理解组织工作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什么是人员配备?人员配备有什么意义?
应用管理学基础课程单元设计
第 10 单元 第 18 周 2 学时 单元标题:
情境(或模块)一:领导工作
课堂类别:
理论讲授课
教学地点:阶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掌握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 ②了解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2.能力(技能)目标:
掌握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2.难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案例、讲授 教学材料及工具:教材、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复习旧课
上一堂课我们主要讲解了组织工作方面的知识。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要应用这些知识指导实践。(5分钟)
二、新课内容
1、主要教学内容:
①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 ②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2、教学重点: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
3、教学难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一)导入任务,明确要求
任何组织的活动都离不开领导,领导的功能和作用发挥得如何,不仅直接影响组织的兴衰和绩效的高低,而且还能影响到其他管理职能的发挥。因此,领导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有效的管理者必须掌握这一管理职能。(10分钟)
(二)教学内容
1.任务解析:
①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10分钟)②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10分钟)2.教学知识点 :
①领导、领导者的概念,领导者的权力类型(10分钟)②领导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相关内容(10分钟)
3.案例分析:部门经理的做法、邹思恩的领导方式、拿破仑的“精神激励”
使战斗取得了胜利(20分钟)
(三)技能训练
案例讨论(10分钟)
三、新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领导理论已经成为一个完善的、成熟的理论体系。本章主要介绍了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领导管理系统理论、领导管理方格理论和领导权变理论,分析了这四种理论的内容,基本观点及理论的贡献和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要灵活运用。(10分钟)
四、课后作业:
什么是法定权力?领导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
第二篇:土地管理学教案
土地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土地管理基础与制度
第一课时
一、土地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和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1、土地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人为因素:人类活动影响土地的性质和用途。所以,评价土地要进行综合评价,即考虑各种要素的特性及其相互作用。
2、土地的立体观地上层地表层地下层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所以,土地土壤。
3、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包括:大陆、内陆水域、海洋滩涂。国土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领空和领海。所以,国土土地。
4、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就目前而言,偏远的其下无任何矿藏的戈壁、裸岩,是土地,但不是土地资源。所以,土地土地资源。
5、地产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商品、用来交换的土地才是地产(即财产的土地)。所以,土地地产。
(二)土地的特性
1、土地的自然特性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如坡耕地,不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就会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这样的土地利用不具有永续性)。
2、土地的经济特性
(1)土地经济供给的稀缺性;
(2)土地用途的多样性。„产生土地利用上的竞争„产生土地流转。(3)土地用途变更的困难性易农地建设用地难
(4)土地的增值性。(5)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要求人们在利用土地追加投资时,应寻找现阶段在技术、经济条件下,投资的适合度。(如水稻施肥不是越多越好,房子不是越高越好。)
(6)重要的社会属性
在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土地关系:
(1)人与地(自然)的关系。(人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2)人与人的关系(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的关系,即土地产权关系)
二、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土地管理的概念
土地管理,是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理解:
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其本质是对土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是国家的基本职能之一。)
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及土地关系;
3、土地管理的目的,是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
4、土地管理的手段,是综合的。
(三)土地供求关系
1、土地供求关系是指土地经济供给与人们对某些土地用途需求之间的关系(因为土地具有用途的多样性,可以相互转换。所以人们可以通过改变土地用途来增加某种用途的土地供给,以适应人们对这种用途的土地需求。)
2、在自由竞争情况下,土地供求关系决定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影响土地供求关系。
3、供>求,地价上涨;供<求,地价下跌。
第三课时
四、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与土地集约利用
(一)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1、概念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不变、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对相同面积的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报酬的增量(边际报酬)迟早会出现下降。
2、三种报酬
总报酬:即总产量,TP。
平均报酬:总报酬除以某种要素的投入量,AP。
边际报酬:对同一块土地不断追加某种要素的投入,最后一单位追加要素所带来的总报酬的增量。体现了土地的边际生产力。MP=TP/L。
3、报酬三阶段
1)第一阶段。平均报酬曲线最高点之前,或者说平均报酬从上升转为下降之前,或者说边际报酬等于平均报酬之前。在此阶段,边际报酬曲线先升后降,总报酬曲线和平均报酬曲线是上升的,所以不应该停止投入。
2)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平均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是下降的,总报酬曲线是上升的,所以也不应该停止投入。3)第三阶段。边际报酬=0,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三种曲线都是下降的,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二)土地集约利用
1、土地利用集约度。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入劳动和资本的数量。
2、土地利用集约边际。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的点。
五、规模经济原理与土地规模利用
(一)规模经济原理
1、规模经济,是指土地使用者和生产经营者按照一定的生产经营规模,可能获得的经济利益。
2、规模经济追求的是具有最低平均成本的经营规模,而不是无限大的经营规模。即生产经营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3、经营规模扩大后的三种情况
(1)规模收益递增。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大于规模扩大的幅度。(2)规模收益递减。即规模扩大后,收益增加的幅度小于规模扩大的幅度。(3)规模收益不变或固定规模报酬。规模增加幅度=收益增加幅度。
(二)适度规模和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规模经济变化规律,在生产资源投放总量上要做到适度,即适度规模。
2、适度规模原则:尽可能使规模收益递增,而不能使规模收益递减,至少应是规模收益不变。所以,规模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就必须扩大经营规模;若规模适度规模的经济单位,则应分解为较小的经营单位。
六、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
1、概念
性。土地金融是政府推行有关土地政策和其它政策(如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3)安全性。
(二)土地税收
1、概念
(1)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地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种手段。(2)地价税,是根据土地价格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一种土地税,包括:土地原价税;土地增值税。
2、我国现行税收体系
(1)流转税类(含附加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2)收益税类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农业税(3)财产税类房产税车船税(4)资源税类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土地使用税(5)行为税类印花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关税•目前,有三种土地税收: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与土地税收相关的税种有:房产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印花税。
八、土地规划管理
(一)土地利用规划
1、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人们为了改变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向,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产出率,根据社会发展要求和当地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2、作用对土地利用的控制、协调、组织和监督。
3、体系(1)按规划时限划分长期规划:>10年,总体规划属于长期规划。中期规划:5年~10年;短期规划:<5年。(2)按规划范围划分通常是按行政区域划分为5个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还有跨行政区域范围的土地利用规划。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所作的总体安排和布局。
2、目的加强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为土地利用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3、编制依据(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2)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要求;(3)土地供给能力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要求;(4)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编制原则(1)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建设占用农地;(2)提高土地利用率;(3)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5、层次体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宜按行政区划体系分级编制。包括5个层次: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
前三级规划属于指导性规划;县市级规划则注重规划实施的可操作性;乡镇级规划是最基层的规划,具有一定的微观规划性质,主要是以落实县级规划内容为重点。
6、评审、报批与修改
(1)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成果评审小组,对各项成果进行评审。(2)审批。分级审批,审批机关为: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报批前,要提交的文件、材料包括:①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②规划图件;③规划专题报告;
④其他必需的文件、资料。(3)修编
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规划—实施—修编—再实施”的过程。②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
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3)建立保护耕地利益奖惩和补偿制度。
6、建立耕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
7、引入耕地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
(二)耕地补偿制度
1、内容
非农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应当按照各省的规定交纳耕地开垦费,专款用于开垦新耕地。
2、基本要求
(1)任何建设占用耕地都必须履行开垦耕地的义务。没有特殊情况,没有例外。如水利、能源、交通、国防等重点投资项目,都应履行此义务。(2)开垦耕地的责任者是占用耕地的单位。分三种情况:
①城市建设地区统一征地供地的,承担造地义务的为市县人民政府;②城市建设用地区外的建设项目用地,承担造地义务的为建设单位;③村庄、集镇建设占用耕地,承担造地义务的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3)开垦耕地的资金必须落实(4)开垦耕地的地块应当落实
(5)没有条件开垦或开垦的耕地不符合要求的,建设单位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缴纳耕地开垦费,由地方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履行造地义务
(三)农用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管理
1、农用地开发(1)概念
农用地开发是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未利用土地通过工程的、生物的、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土地的过程。
(2)《土地管理法》对土地开发的规定
①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未利用地的开发;②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必须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为前提;
③适宜开发为农用地的,应当优先开发成农用地。
2、农用地整理(1)概念
农用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2)基本形式①综合整理②专项整理(3)基本内容①平整土地
②农地重划(即归并零散地块,规范地块形状)③农田水利设施建设④田间道路建设 ⑤农田防护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农田防护林)⑥改良土壤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⑧调整土地关系
(4)具体要求
①编制农用地整理规划,按规划进行整理;
②实行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理;③土地整理原则上应当由县、乡级人民政府组织。
3、土地复垦(1)概念
土地复垦,是指对在生产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占压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2)复垦责任人
土地复垦实行“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即用地单位和个人承担复垦义务。没有条件复垦或者复垦不符合要求的应当缴纳土地复垦费,专项用于土地复垦。
(3)复垦方式①自行复垦 ②承包复垦(4)复垦后的用途
复垦的土地应当优先用于农业;有条件复垦为耕地的,应当首先复垦为耕地。
②日常地籍
(3)按所记载的对象分类①城镇地籍 ②农村地籍
(4)按表现形式分类
①常规地籍。(以图、表、卡、册所表示的地籍)
②数字地籍。(常规的图、表、卡、册都以数字形式存储在计算机中)
(二)地籍管理
1、概念
注意:①是一项行政措施;
②地籍管理的对象一个行政区域内的全部土地;③其核心是土地权属管理;
2、基本内容
(1)土地调查。包括: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②地籍调查;
③土地条件调查。见[2000年考题]单选题52.(2)土地登记(3)土地统计(4)地籍档案管理
3、原则
(1)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法制制度实施;(所谓统一,是指统一内容、统一政策、统一准则、统一规格)(2)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3)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连续性和现势性。
(三)地籍调查
1、地籍调查的内容(1)权属调查(2)地籍测量。分为:①农村地籍调查;包括:村庄地籍调查和农用地地籍调查。
②城镇地籍调查。
2、地籍测量的内容
(1)地籍控制测量;(2)地籍细部测量;(3)面积量测。
(四)土地登记
1、概念
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据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法律制度。
2、特点
(1)统一性。(在每一分区内,确认土地权属的标准一致,并属一个登记机关所管辖。目前是按行政区划分管辖区)。
(2)唯一性。(同一宗地不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土地登记结果)。(3)完整性。(覆盖管辖区内全部土地)。
(4)连续性。(需要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即不断进行变更登记)。(5)强制性。(6)可信性。(受法律保护,具有很强的公信力)。
3、原则(1)依法原则;(2)申请原则。申请方式:①权利人单独申请;
②权利人与义务人共同申请。(3)审查原则。三个层次: ①初审。(由土地登记工作人员负责)
②审核。(由土地管理部门负责人负责)③批准。(由政府负责人负责)(4)公示原则。(主要体现在登记的公开性。)
4、种类
(1)初始土地登记。(又称为土地总登记)(2)变更土地登记。
4、内容(1)土地权利主体①国有土地使用者;
②集体土地所有者;包括:村农民集体、乡农民集体、或两个村以上的农民集体经济组织。③集体土地使用者;④他项权利者。
①国家鼓励类项目—可以供地,甚至要积极供地;
②国家限制类项目—限制供地;③国家禁止类项目—禁止供地。(2)根据有关法律,决定供地方式①划拨方式供地; ②有偿使用方式供地;③依法使用集体土地。
(3)根据规划,决定供地的具体位置(4)根据计划,决定供地时间(5)根据用地定额,决定供地数量
3、供地方案的主要内容(1)方式;(2)面积;(3)用途;(4)时间;
(5)有偿使用费标准与数额。
(三)建设用地征用管理
1、征地特征
(1)政府行为;(2)必须依法批准;(3)补偿性;(4)强制性;(5)权属转移性;(6)征地行为必须向社会公开。
2、征地的审批
(1)土地征用实行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两级审批制度;(2)国务院的批准权限:①基本农田;
②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③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
3、征用土地的补偿与安置(1)土地补偿费
征用耕地的补偿费,为该耕地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6-10倍。见[2000年考题]单选题21。(2)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
菜地是指城市郊区为供应城市居民吃菜,连续3年以上常年种菜或养殖鱼虾等的商品菜地和精品鱼塘。标准:
①城市人口>100万,每亩缴纳7000-10000元;②城市人口50-100万,每亩缴纳3000-5000元;③城市人口<50万,每亩缴纳3000-5000元。
(3)安置补助费
每一个需要安置的农业人口的安置补助费标准为该耕地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6倍。但每亩耕地的安置补助费,最高不得超过其年产值的15倍。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费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
(4)地上附着物和青苗补偿费①其标准由省级人民政府自行制定; ②凡在协商征地方案后抢种的农作物、树木和抢建的设施,一律不予补 偿。
第八课时
十二、土地市场管理
(一)土地市场及其管理
1、概念
土地市场,是指因土地交易所引起的一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有形的土地和无形的权益、信息、咨询服务等的统一体。这就是广义的土地市场概念。(狭义的土地市场,是指进行土地交易的专门场所。)
2、特征
(1)交易实体的非移动性;(2)土地市场的地域性;(3)土地市场的垄断性;(4)流通方式的多样性;
(5)土地供给弹性小。(所以土地价格主要由需求来决定的)
3、主体
1第一节地籍的概念与类别
1.地籍——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处(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地籍的特性:地籍是土地的户籍,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户籍”的特性。如他的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3.地籍的类别:(1)按地籍的发展阶段可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土地籍;(2)按地籍的特点和任务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3)按行政管理的层次可分为国家地籍和基层地籍;(4)按城乡土地的不同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第二节地籍管理的概念和任务
一、地籍管理的概念
1.地籍是记载土地基本状况的图册;
2.管理是为实现某种活动的最佳目标,通过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协调机构内人员的其他,以达到高效运行的综合性活动;
3.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建立地籍和研究土地的自然状况权属状况和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册而实行的一系列工作措施体系(简言之,地籍管理是地籍工作体系的总称);4.土地自然状况——土地的位置、四至、形状、地貌、坡度、土壤、植被、面积大小等;5.土地的权属状况——是指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权属界地、权利状况;6.土地的经济状况——主要是指土地的等级、评估地价、土地用途等;7.地籍工作体系——指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信息系统等;
二、地籍管理的性质
1.从地籍管理的发生和发展可看出地籍管理是有鲜明的阶级性,它为维护和攻固土地制度服务;
2.我国是社会主义地籍管理与资本主义地籍管理有着本质的区别;
3.在资本主义国家地籍管理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服务的一项国家措施;是建立地租课税制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为国家提供有关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精确信息服务;以土地产权为内容,法律登记作为维护土地私有制,巩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必要手段和措施;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地籍管理为巩固和和发展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有效的组织全国土地的经济,合理利用、协调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用地计划,为推进改革开放和土地使用制度变革服务的一项综合性国家措施。(保护产权、开征税收、有偿使用、农用地建管制)地籍管理: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地籍管理必须为一定的土地制度服务,并不断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与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制度相适应。
4.土地制度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主要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两方面;
5.土地所有制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制度下拥有土地的形式,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6.土地使用制是土地所有制状况的反映和体现,也是以法律依据实现土地所有制的措施;7.地籍管理制度是国家对地籍管理的各项措施所做的各种规范化的政策规定.即地籍调查制度、土地申报登记制度、土地统计报表制度,地籍档案管理制度等的总称;
它们之间的关系:土地管理制度制约和影响着地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决定了地籍管理制度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另一方面,地籍管理制度是实行土地制度的基础。
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地籍管理的任务
3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统计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
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纪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和编研等各项工作的总称。
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和衔接的。
第十一课时
三、地籍管理的手段和方法
(一)行政手段
(权威性、强制性、要求下级贯彻执行上级的规定。优缺点皆而有之。)
(二)经济手段调节经济关系
(三)法律手段
(四)技术手段
管理信息化离不开测绘、遥感和计算机等技术支持。1测绘手段(普通测量、航测、遥感)2图册手段3计算机手段
第三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为查清土地的利用现状而进行的全面的土地资源普查,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其重点是按土地利用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数量及分布,所以有称之为土地数量调查。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一)目的
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2.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3.为建立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4.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5.为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提供基础的土地信息资料。
(二)任务
分县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分布,土地的权属状况和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按行政区逐级汇总出各乡、地、省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和土地分类面积。
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应提交的成果
(一)调查内容
(1)查清土地的权属界线和各级行政界线;
(2)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并量算出各地类面积;
(3)汇总土地总面积和各类面积(按土地权属单位和行政辖区分别汇总);(4)编制分幅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5)对土地利用状况做出科学评价上述内容是紧密相连的。
要掌握个权属单位、各行政辖区、各地类图斑的面积,必须首先查清权属界、行政界、地类界。
(二)调查成果应提交成果
(1)县、乡两级土地边界接合图表;(2)村、乡、县总面积和分类面积汇总表;(3)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岛图;(4)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
(5)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此外,还有一些过程成果。
(一)调查条件调查依据
1984年国务院批转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林业部、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国务院[1984]70号文件)的通知。条件:
(1)调查技术骨干;
(2)近期技术图件,农用地1:1万;重点林区1:2.5万;一般林区1:5万;牧1:5万或 1:10万以及相应比例尺航片、影像平面图;(3)调查经费要落实;
(二)调查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2.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3.一查多用的原则; 第二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5同部位上。每个测区至少包括两个公里网格。
当两个测区分化值的相对误差小于1/400时,取其平均值。2.控制面积量算和碎部面积量算(1)查取图幅的理论面积
1/1万的图幅一般为梯形图幅,它的理论面积是以图廓线纬度B为引数直接从《高斯—克吕格投影图廓坐标表》中查如:南图廓纬度30。17,30,北图廓纬度30。20,P0=27.77Km2如为矩形图幅(1/2000的图50×40cm2)P0=50×40×10─4cm×2000×2000×10─4=80hm2(2)量算以图幅内各村的面积
允许误差F1<±0.0025P0P0为分幅理论面积以教学用图为例,本图:P0=1500×6=9000亩村级区:王蒙乡、李村、吴庄、王家庄、安庆庄、八一农场a.采用二个极位量测各村级P1、P2、P3、P4、P5、P6(八一农场)面积ip61
iipb.闭合差:Δ=ppi如果:△≤F1进行平差,得平差后各村级面积。c.平差求平差系数q理=P理/ΣPi
计算平差后面积 pi=q理×Pi校核Σpi=p0(3)地类面积量算 允许误差F2≤0.0810000 M2P M图纸比例尺分母;P2分区控制面积(亩)3.使用求积仪注意:
(1)用求积仪量面积,图板要水平、图纸要平整并加以固定;在任何情况下,技术轮均不能越出图廓线;
(2)碎部测量,可用一个极位量两次;也可两个极位各量一次取平均;(3)同一图形绕两次分划数之间允许误差满足2、3、4规则;(4)利用两个极位量测控制面积;
第四节调查成果的整理和检查验收
第十二课时
一、面积汇总统计
汇总工作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对村、乡、县土地总面积的汇总,可在控制面积量算之后进行,它是第二阶段控制的基础。
第二阶段:对村、乡、县分类面积汇总,在碎部面积量算之后,按权属单位及行政单位汇总统计分类土地面积。
(一)村、乡、县土地总面积汇总(二)分类土地面积汇总统计
碎部面积量算,按权属单位整理、汇总,统计各分类土地面积及土地总面积。1.权属单位分类面积汇总按村、乡两级进行,先汇总出村级权属单位分类面积(村级包括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集体土地,国营农场分场使用国有土地、乡镇级各用地单位使用国有或集体土地的单位);再汇总乡级不同所有制土地总面积及分类面积。2.村、乡、县行政界内分类面积汇总
二、土地现状图的编制(一)编图的基本要求1.成图类型:包括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行政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图2.成图比例尺及分幅(二)图的内容各级行政界,地类界及符号,线状地物,必要的地貌要素,等高线适当少绘。(平原标高程点,丘陵标计曲线)(三)乡级土地利用现状岛图编制
1.编制方法:转绘底图拼接,磨面聚酯薄膜,连编带绘一次成图。2.绘作业顺序及要素表示法。
3.自检、互检、审核、修改、图幅清绘。4.复制、着色;
7地权属调查
通过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调查,在现场标定宗地界线位置,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
(二)地籍测量
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细部测量、地籍原图绘制、面积量算。注意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二者的关系。
三、地籍调查的程序
(一)准备工作
(二)外业调查测量
(三)内业作业
(四)成果检查验收、归档。详见图4—1(P101)
四、地籍调查成果检查验收、归档
(一)成果资料
(二)检查验收:地籍调查成果的评定,文字材料、权属调查、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和地籍 图。
(三)归档:经检查验收合格后的地籍调查资料及时归档,便于利用。
第十四课时
第二节土地权属调查
一、土地权属调查内容
(一)权属调查: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线、数量、用途 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界线调查是权属调查的关键,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
(二)土地权属调查内容权属调查主要内容:1.宗地位置:在街道、门牌号及四至
2.界线:界址点及其连线。界址线一般为直线,也有曲线(以河岸为界的)。3.权属状况:权属性质和权属来源。
4.使用状况:土地用途、等级、地价和共用情况。
一宗地内,有不同类别的用地,应将其面积尽可能调查清楚。
一宗地内为多层建筑物,土地以第一层建筑物主要用途确定其土地类型。土地等级:根据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基础设施状况。(三)权属调查单位
是宗地而被权属界址线封闭的地块,宗地的划分应以方便土地管理为原则。一般将具有独立使用权的一块地划分为一宗地。
二、城镇土地分类
原则上一个宗地一个类别。综合多种用途的宗地,则以宗地的主要用途为分类标准。
三、宗地和界址点编号
(一)宗地编号方法
地籍调查的宗地编号(初始调查前要预编,调查后要正式编)
编号按行政区、街道(或图幅)宗地三级进行,较大城市按行政区、街道(或图幅)、街坊、宗地进行。
(二)界址编号方法1.按宗地编号2.按图幅编号3.按地籍街坊统一编
四、权属调查程序和方法
(一)准备工作
1.调查工作用图,正确指导调查工作(注意其作用、要求)2.预编宗地号(区、街道、街坊编号)3.发放指界通知书
(二)实地调查
现场明确土地权属界线,具体内容有4点:
1.指界:指对相邻双方的界址状况进行实地调查,经邻界双方和调查人员的认可,通过法律手续予以确认的过程。界址的认定必须由本宗地及相邻宗地指界人亲自到现场共同指界。(注缺席问题)2.设置界址点标志(无争议界址点处设置)界址点的类型、作用3.填写地籍调查表
权属界线记载------点—线—点
记录涂改,划改时要在划改处加盖人名章,以示负责。有争议→填写土地纠纷原由书,说明
9应在聚酯薄膜原图上量测街坊面积。图面量算宜采用二级控制。1)以图幅理论面积为首级控制
图幅内各街坊及其它区块面积之和与P理之差0025.0P理时,平差。
2)以平差后各街坊面积去控制本街坊内勘丈的各宗地面积,其相对误差不得100/1。在允许范围内平差,但完全用实量数据计算宗地面积可以不参加平差。
注:无论用何种方法量算面积,均需独立二次。图上量算时,二次量算较差满足下式: PmP0003.0,P为量算面积(2m);m为比例尺分母。限差之内取中数,超限重量。
测区宗地面积求算完毕后,汇总统计各类土地面积P121 4.制作宗地图:宗地图的内容主要包括:本宗地号、地类号、宗地面积、界址点及界址点号,界址边长;邻宗地号及邻宗界址示意线。一般用32开、16开、2开纸,从基本地籍图蒙绘或复制,宗地过大或过小时可调整比例尺绘制,也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成宗地图。
第十五课时
第四节变更地籍调查
一、变更地籍调查的特点
(一)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后,为适应地籍管理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 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权属及其界址点、线的变更调查。
(二)变更地籍调查的意义 1.可使实地界址点位逐步得到认真的检查、补置、更正2.使地籍资料中的文字部分逐步得到核实、更正、补充3.逐步消除原地籍资料中可能存在的差错4.使地籍测量的质量逐步提高
(三)不更改界址的变更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
1.恢复界址点、线。例如,为了使新建筑物不超过界线,为了处理土地纠纷,就要恢复界址点、线。
2.精确测量界址点的坐标。
3.精确测算宗地的面积。这通常是为了转让、抵押等土地经济活动的需要。4.宗地出让、转让、抵押、出租等活动时的复核性调查。
(四)变更土地调查的特点
1目标分散、发生频繁、调查范围小。2政策性强、精度要求高。
3变更同步、手续连续,进行了变更测量后,与本宗地有关的表、卡、册、证、图均需进行变更。
4任务紧急。使用者提出变更申请后,需立即进行权属调查,变更测量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
二变更地籍调查的准备
变更地籍调查前应准备的主要资料:1.变更土地登记申请书2.原有地籍图的复印件 3.本宗地及邻宗地的原有地籍调查表的复制性(包括宗地草图)4.有关界址点坐标5.要的变更数据准备6.变更地籍调查表
7.本宗地附近测量控制点成果。8.变更地籍调查通知书
三、变更地籍的实地调查
(一)变更地籍的权属调查与初始地籍的权属调查基本相同。
(二)变更地籍测量
变更地籍测量包括更改界址和不更改界址两种测量。具体工作可分为两步进行:一是界址点、线的检查;二是进行变更测量。
四、对变更地籍资料的要求
变更地籍调查后,必须对有关的地籍资料作相应的变更。变更时应遵循用精度高的资料取代精度低的;用现势性好的取代现势性差的。要求以下7项作相应变更:1.宗地号、界址点号的变
1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用途变更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
(二)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1.依法原则2.书面申请原则
3.审查原则,有三个层次:初审,土地登记人员负责;复审,土地登记机关人员负责;批准,政府负责人负责。
4.公示原则,体现在公开性上:通告、公告、公开查询。
四、土地登记对象
规则:土地登记是国家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是农民集体1村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基本形式)2乡(镇)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3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所有权
(二)国有土地使用权
(三)集体土地使用权(农业生产用地和非农业用地)
(四)土地他项权利:在已经确定了他人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土地上保留的其他利用土地的 权利称为他项权利。主要为抵押权和出租权。
第二节 三种基本的土地登记制度
第十七课时
根据土地登记的要点及登记机关是否对登记进行实质性审查,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种基本的土地登记制度。
一、契据登记制
(一)契据登记制是指对于土地权利变更的行为,只要当事人意见一致,订立契据即生效力。登记只是为了证明双方的交易关系,从而对第三人起到对抗作用,而不是登记生效的必要条件。
(二)契据登记制的特点1订立契据即可生效2登记只是形式审查3登记不具有公信力 4动态登记:不仅登记现状,也登记变更情况,为动态登记。
(三)实行契据登记制的国家:法国、比利时、苏格兰、意大利、西班牙,源于法国,法 国登记制。
二、权利登记制
(一)权利登记制的概念
权利登记制是指对于土地权利的变更,仅有当事人表示意见一致及订立契据,尚不生效,必须由登记机关按法定登记形式进行实质审查,确认权利的得失与变更,才能生效并供第三者查阅。源于德国,又称为德国登记制。
(二)权利登记制的特点1登记具有强制性2登记是生效的必要条件3进行实质性审查4登记具有公信力
(三)实行权利登记制的国家:德、奥地利、瑞士、荷兰、捷克、匈牙利、南斯拉夫
三、托伦斯登记制
(一)概念
是指为便利不动产物权的转移,不动产物权经登记后,具有确认产权的效力。
(二)特点 1土地权利的变更,不经登记不生效。2进行实质审查3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4发给权利证书
5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为此创立登记保证基金)
(三)实施托伦斯登记制的国家:澳大利亚、新亚兰、加拿大、菲律宾。
四、三种登记制度的共同特点1土地及附着物的统一登记2以登记机关的注册登记为准3登记资料公开查询五我国土地登记制度的特点我国土地登记是兼有托伦斯登记制度和权利登记制度两者优点的一种登记制度。它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行政法律行为。具体特点为:1强制登记
2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受法律保护3进行实质性审查4登记具有绝对公信力 5颁发土地证书:土地证书是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利的法律凭证。
我国还实行:土地登记年检制、土地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制、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制度。
3c.认为对于城市腹地未征用的应自动转为国有,对于城乡结合部和建制镇上成片的农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不宜转为国有。
3.城市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产生方式以1982年《宪法》、《国家建设用地征用条例》和1990年《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暂行条例》为依据划分为三个阶段:
①1982年以前,较乱
②1982年至1990年9月,有法但执法较差
③1990年5月以后,通过划拨和出让两种方式取得。
二、不同土地产权来源的具体分类
(一)国家土地所有权来源
1.国家依照《土地改革法》和《城市郊区土地改革条例》没收、征收为国有土地。2.《宪法》第九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3.《土地管理法》书232页4.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5.其他形式转为国有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来源
1.本集体成员依照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将个人所有转为集体所有 2.1962年《六十条》第二十一条规定的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3.《宪法》第九条4.《土地管理法》第八条
5.善意占用其他集体闲置土地达20年以上的转为占有者集体所有6.与国家或其他集体调换来的土地。
7.乡(镇)企业已经占用的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8.其他形式
(三)国有土地使用权来源
1.城市内单位和个人及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国营工厂企业、交通运输业、学校、医院、监狱、宗教等社会团体,以及其他应该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从解放前沿用下来的土地。
2.国家机关、国营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接收使用解放前敌伪和官僚地主留下来的土地。3.国家划拨的国有土地4.征用集体的土地5.继承、购买、受赠国有土地上附着物而取得土地使用权的。6.有偿出让、转让的国有土地。
(四)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来源
主要指乡(镇)村企事业用地和农村居民宅基地。1982年以前,无法可依,1982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实施后,管理走向正轨。1.乡(镇)村企事业集体土地使用权来源
依法使用集体土地。(按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标准进行用地补偿和安置)(1)1982年以前与被用地单位签订协议使用(2)1962年以前调用集体土地未退还(3)1982年以前农民集体自行使用本集体土地
(4)经领导批准或同意,并进行了一定土地调整或补偿的(5)沿用已撤销企事业单位闲置土地2.宅基地集体土地使用权来源
(1)集体拨用;(2)私有宅基地转来;(3)继承、购买房产使用集体土地。土地产权来源合法是进行土地登记确认权属的必要条件
三、土地产权界址
定义:是指某一产权单位的土地(一宗地)的位置和范围,或者说某一土地产权单位所有或使用的土地产权界线。
在实地上指界址点及其界标物;地籍图上指界址点符号及其连线;调查簿册上指界址点坐标或相对位置说明。
产权界址通过实地产权调查和地籍测量取得,土地产权范围除了用图和坐标记录表上载明的界址点来确定外,还必须在登记簿和土地证上加注四至,表明相邻产权人。
产权界址清楚无争议,是进行注册登记、确认产权的重要条件。
四、土地面积
定义:指一宗地产权界址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土地产权面积是由土地产权界址确定的。土地产权面积精度由测量计算方法决定。
据产权人利用程度分为:独自使用面积、共有使用权面积、共有使用权分摊面积。
五、土地
5由县(市、区)人民政府成立的登记领导机构,其主要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审核实施方案;协调各部门工作关系;解决土地登记中遇到的重大土地权属纠纷和政策问题。2设立办事机构
主要任务是负责初始登记的日常事务工作,机构名称:登记办公室/登记站,下设若干业务小组。3建立专业队伍
根据初始土地登记的特点,可以分为地籍调查和登记发证两大部分。要求配备: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地籍测绘人员;登记发证要求参加的人员具有1)一定的政策水平;2)土地管理实践经验;3)法律知识。
(二)行政事务准备
行政事务准备工作的完备与否,直接关系到初始登记的工作进程。1)研究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及有关政策规定、实施细则。2)准备初始土地登记用的宣传材料和各种表、卡、证等。3)预算经费开支
4)划分登记区:登记区的划分,城镇按街道办事处;农村按乡、镇。一般一个登记区设一个登记站。
(三)业务准备:包括收集资料和宣传培训。
1收集资料:图件(对确定的权属界址有关图件)、文件
2宣传培训:宣传的对象是广大群众;培训的对象是负责初始土地登记的工作人员和用地大户负责土地方面的工作人员。
第二节初始土地登记申请
第二十课时
该阶段,包括:政府发布通告;申请者申请登记;土地登记机构审查;登记收件。
一、政府发布通告——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发布。
(一)通告内容:登记的目的意义;登记范围、期限、对象;申请者应提交的有关证件;收 件地点。
(二)通告发布形式
1通过新闻媒体发布2直接发布3张贴
二、申请者申请登记——权利人据通告交材料,请求政府予以登记,确定其权属合法所必须履行的手续。
(一)申请者
1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个人2使用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的单位3集体土地所有者 4土地他项权利者:他项权利拥有者和他项权利关系者共同提出土地他项权利申请。
(二)申请登记条件
1申请者必须具备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2有合法的土地权属证明 3申请者属于登记区范围内的土地使用者、所有者或他项权利者
(三)书面申请
1书面申请是表达土地登记法律行为的最佳形式2书面申请是提出土地权属界限异议的最好方式3土地登记申请,申请书包括四个部分:1)申请者情况
2)申请登记内容,P2093)申请登记依据
4)附图及四至,填写后签名盖章
(四)申请者应提交的文件资料1申请书 2土地登记申请者的身份证明3土地权属来源证明4土地附着物权属证明
(五)申请代理,申请代理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1采用委托代理
2采用法定代理:出示户口簿或身份证3土地登记申请指定代理人以上方式代理时应具有代理授权书
三、初始登记申请审查——文件资料,检查是否齐全、合格,并鉴定其真实性。
(一)审查内容1对法人资格审查
1)对企业法人的审查:《企业法人营业执照》2)对社会团体法人的审查:社会团体登记证书
第三篇:档案管理学教案
《档案管理学基础》讲义
第一章 档案概论
第一节 档案的起源与沿革
一、档案的起源
关于档案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国家诞生以后,产生了文字,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就形成了档案。
第二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国家产生后,用文字记录国家的各种事务,形成了档案。
第三种观点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原始部落用这种文字记录各项事务,就形成了比较原始的档案。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四种观点认为:原始社会的结绳、刻契,就是原始的档案,文字、国家形成后,形成了比较有条理的档案。
第一、二种观点又称为阶级社会产物论,又称为文字、国家条件说。第三、四种观点又称为原始社会产物说。
二、档案的沿革
档案的沿革可以从以下分析: 1.载体沿革
档案按载体可分为:甲骨档案、金石档案、简牍档案、缣帛档案、纸质档案、声像档案、电子档案等。
2.名称的沿革(1)“档案”在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汉称为“典籍” ;魏晋以后称“文书”、“文案”;唐、宋以来称“文卷”、“案卷”、“案牍”。
(2)“档案”一词,一般认为初见于清代。
顺治十八年(1661年)的官府文书中,有“档案”一词的使用,即“查得顺治十四年四月臣部题定档案”。
康熙十九年(1680年)“起居注”:“上问马哈喇之父与叔父皆殁于阵,部中无档案。” 杨宾《柳边纪略》(成书于1707年,康熙四十六年)说:“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若牌故也;存贮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之书于纸者,亦呼为牌子、档子矣。”
郑州大学文博学院王金玉、王永的文章,认为“档案”一词自清崇德三年(明崇祯十一年)即开始应用,比《柳边纪略》早了60年,“档案”的原始涵义指仓库财物类的登记簿。(见王金玉、王永《“档案”词源新证》,《中国档案》1999年2期。)
档,在《康熙字典》中解释为:横木框档。案,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几属。
由此引申,把处理一个事件的有关文书作为一案。
3.英文archive[`a:kaiv],n.文件、记录、档案,相当于中文“档案”一词。复数archives[`a:kaivz], n.公文保管处、档案处、公文。
第二节 档案的定义
列宁:“定义可能有许多,因为对象有许多方面。” 下定义最常用的方法是:“属”加“种差”。采用这种方法,可以给档案下一个定义: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它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也可简便表述为:档案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件。
除了这种表述外,还可以表述为: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
为了简便起见,也可表述为:原始的历史记录。
另外再介绍《档案法》上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于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1996年7月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修正。
第一章“总则”第二条“本法所称的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这几种定义,在基本思想上是相同的,只不过表述方法不同而已。第一种定义是把“文件”作档案所属,第二种定义是把“原始记录”(历史记录)作为档案的所属,这个原始记录指的就是国内外常用的较为广义的文件。所谓广义的文件,它不仅指常规的机关文书,也包括技术文件、文艺手稿以及其它各种文件材料。
第三节 档案定义的涵义
一、档案来源
从形成者看来源,有三类:机构、组织、个人。中国大陆以前不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合法性,不重视个人档案,因此许多个人保存的档案,没有集中到一个档案馆保管,相应地削弱了有些档案的利用价值。而国外有些国家则不同,一些档案管理机构承认个人拥有档案,并鼓励个人把档案存入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只起一种代为保管的作用。但是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有三种所有形式:国家所有、集体所有、个人所有。
二、档案形成
档案是由文书转化而来的。转化条件有三:
(一)办理完毕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所谓办理完毕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指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不能理解为一切文件都要把文件中所说的事情全部办完,才算办理完毕。情况有以下三种:
1.文件内容要求马上办理完毕,并且已经办理完毕。2.文件内容要求长期执行(办理),但只要完成了文书处理程序也算一种,如国家的法律、条约、契约、合同、经济远景规划等,只要经过签收、传阅、研究讨论和贯彻执行也算办理完毕。
3.不需要具体办理,只需完成文书处理程序就算办理完毕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前身,档案是文件的归宿”。
(二)具有一定查考利用价值的文件,才能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基础,档案是文件的精华”。
(三)按照一定的规律保存起来的文件,才能最后成为档案
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文件是档案的因素,档案是文件的组合。”
三、档案的形式
档案信息的记注方式很多,载体也多种多样。
从档案的载体上来看,有甲骨、金石、纸张、胶片、磁带、磁盘、光盘等。表达方式基本有三种:文字、图像、声音;
从记录方法来看,有手写、刀刻、印刷、摄影、录音、录像等。
从文件名称上看,古代有诏、诰、题本、奏折、牌等,近代有令、布告、咨、呈。现代有计划、报告、请示、批复、会议记录等。
从类型上说,有文书档案、科技档案、专门档案。
四、档案内容
档案内容反映了人们各种社会活动,即档案内容上的特征是: 1.十分丰富,无所不包
一个国家的全部档案记载着国家的诞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种各样的内容;一个机关的档案记载着机关开展工作和生产活动的信息。从古到今的档案,数量浩如烟海,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
2.原始性
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或说是原始的历史记录,这是档案的本质属性。档案不是人们有意识编写、加工的,而是为完成某项工作自然地形成的。对于后人来说,它是第一手的资料。因此,档案具有很大的凭证作用。
原始性和真实性的区别:
从整体上看,档案是比较可靠的历史记录,但具体到每一份文件,大多数是真实的,部分档案并非如此,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形成上不真实,是假造、伪造的档案;
二是档案内容失真,形成是真实的,但其内容不真实;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不加鉴定、不加分析地相信档案的真实和可靠性,但也不能怀疑一切。应当看到绝大部分的档案是真实的、可靠的,有部分档案是假造的、不真实的,但这些也有保存价值,不能随意销毁、涂改。第四节 档案与相关事物的比较
一、档案与图书的比较
1.不同方面
(1)档案并非是有意识地编写的、杜撰的,图书是作者为了某种目的,有意识地撰写的。
(2)数量不同。档案往往是原稿原件,一般只保存几件或一件(孤本),失而不可复得,同一种图书往往印刷成千上万册。
(3)作用不同。档案是历史的原始记录(并非全是真实记录),绝大多数档案具有信证作用,同时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重要作用,图书一般没有法律信证作用,在许多方面不如档案作用重要,图书的作用是传播知识。
(4)保密性不同。少部分档案含有一定的机密,不能向社会随意开放(但并不排斥向某些人开放);图书基本上是公开发行,不需要保密。(但并不排斥有些“内部交流”之类)。
(5)形式不同。档案以单份和卷宗的形式为主,并且手写体较多,而图书主要是一本本装订完好的,印刷体占绝大多数。
2.相似之处
(1)两者目前都以文字记录为主
(2)都记载了人类社会的知识,都包含了一定的信息量,都是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3)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互相弥补。(如利用一些档案资料写成图书,由于种种原因,原档案不见了,就可用所写的图书代为档案)。
二、档案与情报的比较
1.情报的本质属性是:
(1)情报的根本属性之一是知识。
(2)有一定利用价值的知识才具有情报价值。
(3)情报是知识运动的过程之一,即情报是传递着的知识。2.两者的比较
情报比档案的内涵丰富,涉及的范围更广;另一方面,它始终处于传递过程,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的外在形式有图书、资料、档案等多种文献。
三、档案与文物的比较
文物是留存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
大多数文物和档案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如古文化遗址、建筑、工艺品、墓葬、图书资料等,都是文物。有部分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档案,如历代手稿,部分石刻、简牍、甲骨文、契约、古代书信等,这些事物就具有双重性,部分文物和档案具有交叉性。这些东西,明清以前的一般都保存在文博部门
四、档案和文献的比较
文献的范围相当广,人类历史留下的图书、档案、资料等都称为文献,档案是文献其中一部分或一种文献,因此说“档案文献”是可以的。
五、档案与资料的比较
资料一般具有参考性质,起着推广经验、传播知识,提供某些信息的作用。与档案有关的资料在没有档案原件的情况下,就更有参考作用。保存与馆藏有关的资料,可以辅助档案提供作用,补充档案的不足,还可以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政治、文化、业务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第五节 档案的作用
一、档案的基本作用
秦末,刘邦军队入咸阳,萧何取秦之典籍,这些典籍对治理关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明内阁大学士邱濬说档案的作用:“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者也”。
郭沫若同志在1960年写下《题赠档案馆》一诗,盛赞档案作用之的重要。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犹龙柱下窥藏史,呼凤舆前听诵诗。国步何由探轨迹,民情从以识端倪。上林春讯人间满,剪出红梅花万枝。
总之,档案的作用可概括为: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
档案具有凭证作用,中国人常说:“空口无凭,立字为据”、“口为空,字为宗”。
1981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时,先后出示和宣读档案、信件、日记、笔记、讲话记录、录音等书证和物证共651次。江青等人先是抵赖,但在证据面前,不得不供认犯罪事实。
档案具有参考作用,档案被称为“未掺水的史料”。波兰起义者缴获康斯坦丁大公在华沙的一批外交档案,恩格斯认为它是揭露沙皇政府力图分裂和统治西欧各国的那些阴谋的历史的主要资料之一,至少是最可靠的资料。
二、档案的主要作用
1.机关工作的查考凭据
档案记录了各种机关、单位过去活动的状况,其中包括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依据,处理行政事务的过程与结果以及管理活动的经验,它是任何一人政府、任何一个机关单位连续工作必须查考的凭据。自古以来,如《周礼》中即不乏执掌王命典法令则,“以考政事”,“以逆邦国都鄙官府之治”之类的记载。《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认为档案“是一个政府藉以完成其工作的基本行政工具”。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强调办事要实事求是,各种机关单位为了有效地实行管理,必须切实地掌握材料。档案可以为党、政、军等机关、企事业等单位的领导工作和业务管理,提供证据和咨询资料,借以熟悉情况、总结经验、制订计划、进行决策、处理各种问题。否则,只靠记忆处理工作则有时无以为凭,或往往有失准确,对间隔日久的事务难免被人遗忘。
例如,许多机关在建立和健全工作制度、进行改革、落实各项政策和制订规则等各种活动中,大量地查考了档案,顺利地推动了工作。有的地方档案散失,“无案可查”,则给工作造成许多困难。事实证明,大至制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小至处理机关单位的具体事务,档案乃是行政管理的一种工具,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有助于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2.生产建设的参考依据
档案中记载了各种生产活动的情况、成果、经验和教训。从自然资源、生产手段到生产过程以及计划管理和生产技术等各方面的信息,可以作为工农业生产和经济管理的科学依据和参考材料。当今日益增多的科学技术档案,更是进行现代化生产管理和科学技术管理的重要条件。但是,无论普通档案,还是科学技术等专门档案,总的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的方面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情况,都能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咨询研究、统计监督的情报信息,对制订经济计划,检查和总结生产情况,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防止灾害等等,都是重要的参考材料。
比如,有的地方为了切实规划和组织农业生产,查阅了几十年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水利设施、生产建设、气象雨量、管理措施、灾情记录,综合分析研究,制订了适合地区特点、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产计划,促进了大幅度的增产。有些地方,查阅历年档案,汇总分析,找出了本地区发生水旱冰雹灾害的规律和防止经验,据此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或减轻了灾害,从而促进了生产,获得了丰收。与此相反,有些地方因为没有档案可考,或“有案不查”,以致生产计划不当、管理混乱、重复劳动、返工浪费、甚至发生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很多损失。大量的实践证明,充分利用有关的档案,对加强经济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直接的作用。
3.政治斗争的必要工具
档案中记载了社会、阶级、经济、政治、法律等各方面的状况,这些原始材料,历来都成为阶级统治和进行各种政治斗争的工具。在奴隶制和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把档案看作“插入鞘中的剑”,君主的“护卫”。民国时期的档案学著作中,也不断载有档案乃“政治之工具”方面的论述。我国现存的大量档案,记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在中国所进行的许多罪恶活动以及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情况和有关的历史事实。我们党和国家,一向重视利用档案,把它作为从事政治斗争的可靠根据和锐利武器。全国人民在粉碎林彪、“四人帮”帮派体系的斗争中,有关机关从档案里查取了充分的材料,揭露他们反革命的历史面貌和各种阴谋活动。同时,通过档案也查证了许多同志的历史情况,澄清了有关事实,纠正了冤、假、错案。在国际斗争中,档案也是维护我国主权、同霸权主义进行斗争的一种有力工具。今后,政治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仍须正确发挥档案的政治作用。
4.科学研究的可靠资料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研究,都必须详细地占有材料,才能据以潜心钻研,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档案可以从两方面为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一方面,专门进行科学研究的原始记录,可供现实的研究工作直接借鉴;另一方面,从记录的广泛事实和经验中,为各项研究活动提供大量的实验、观察和理论概括的基础材料。所以,档案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1956年,周恩来同志在《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指出:“为了实现向科学进军的计划,我们必须为发展科学准备一切必要的条件。在这里,具有首要意义的是要使科学家得到必要的图书、档案资料、技术资料和其他工作条件。”我国水利、气象、地震等方面取得的某些科研成果,也是利用几百年来大量有关档案材料经过分析研究的结果。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巨著的过程中,曾大量收集、研究和利用过工厂视察员报告、皇家铁道委员会记录、证词以及其他各种文件中有关工作劳动、童工、工资、生活、居住条件等大批原始的档案材料,进行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和阐发。所以人们常常比喻说,它是从事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食粮”。
5.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
档案所以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因为它以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等而见长。
6.档案能够以其内容、涵义和外形特征如实地说明历史上的某些事实,作为证实国家、集体和个人正当利益的书面文件。因为档案在反映社会各种具体活动的同时,也反映了当事者应有的合法权益,其中包括立法性质的文件,证明文件和相互交往的各种材料。例如法律、法规、协议、合同、名单、记录、报告与批件、书信、账本、单据、存根等等,这些原始材料有的规定了各种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组成,有的记载了有关事件的过程,各方面承担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当事人具有的资历、待遇和荣誉。在这些方面发生疑问、争执或纠纷时,档案最能有力地说明权益的归属,成为权威性的法律证书,并有一定的物证作用。长期以来,为了证实国家、机关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档案发挥了广泛的作用。许多单位和个人以档案为证据,解决了债务、产权和著作权等各种纠纷,证实了个人的学历、经历以及工资、福利待遇方面的诸多问题。
三、档案发挥作用的规律性
1.档案对机关的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双重性 2.档案机密性的递减律
3.档案科学文化作用的递增律 4.实现档案价值的条件(1)受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
(2)受公众对档案认识水平的限制(3)受档案管理水平的限制
第六节 国家档案全宗
国家档案全宗是指国家所有的全部档案的总和。按时期结合性质,它可以分类如下:
先以1949年10月1日为界,分为建国前档案和建国后档案,建国前档案按政治性质分为革命政权档案和旧政权档案。革命政权档案,又称为“革命历史档案”,是指“五四”运动至建国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档案,旧政权档案是指国民党政府、伪满政权、北洋政府以及历朝历代封建制政权、奴隶制政权的档案。
第二章 档案工作概论
第一节 档案工作内容和性质
一、档案工作的内容
档案工作的内容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
1.广义上说,是指档案事业所包括的档案馆工作、档案室工作、档案事业管理工作、档案教育、档案科学研究和出版工作等。
2.狭义上说,是指档案室和档案馆所从事档案业务工作,即用科学原则和方法管理档案,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服务的工作。
二、档案业务工作内容
档案业务工作内容有六环节之说和八环节之说。1.六环节之说档案业务工作内容可分为: 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利用。
其中前五环节为基础工作,后一环节为提供利用的工作。
2.档案业务工作的划分不是绝对的,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检索和编研成为独立的工作内容,把它们加上去,六个环节就变成八个环节。
三、档案工作的性质
1.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的工作
(1)档案工作是专门负责管理档案的一项业务工作
(2)是某种管理工作的组成部分(3)是专门管理档案的科学性工作 2.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 3.是一项政治性的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条件性、科学性”等提法。
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
1996年9月5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维护档案完整与完全,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这便是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旧书上采用的是1950年4月16日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国家档案工作的决定》中规定: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是“集中统一地管理国家档案,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国家各项工作的利用”。我们采用比较新的提法。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1.所谓统一领导,就是对全国档案工作实行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制定统一档案法规和业务标准,提出统一的方针政策,实行统一的指导、监督和检查。
2.所谓分级管理,是指全国档案工作由各级档案事业管理机关分层负责地进行管理。各地方档案事业管理机关,要按照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地区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指导、监督和检查本地区档案工作。
3.所谓分专业管理,是指中央和地方专业主管机关,可按照国家关于档案工作统一规定和要求,结合本专业系统情况,制定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规划、制度和办法,指导、监督和检查本系统各单位的档案工作。
4.实行党政档案和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关于党政档案统一管理,这是中国档案工作的特点,全世界仅此一家。前苏联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1959年以前,我国的档案工作也是党政档案分开管理,后来才高度集中在一起。
其内容是:
(1)一个机关党政、工、团档案,由机关档案室集中管理;
(2)各级党政机关形成具有长远保存价值的档案由中央档案馆和地方综合性档案馆集中管理;
(3)党的系统、政府系统的档案工作,由档案事业管理机关统一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党政档案工作统一管理的优点是:党政档案都是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产生的,有着密切的联系,统一管理便于利用,党和政府的档案工作在管理原则、制度和方法上没有多大差别,统一管理,力量集中,指导统一,党政档案工作统一设置机构,符合精简原则。
(二)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这是档案管理最起码的基本要求。只有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才能为档案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
维护档案的完整,有两方面的含义: 完整包括:
1.从数量上,要保证档案的齐全,保证应该集中和实际保存的档案不致残缺短少。2.另一方面,从质量上,也就是从系统性方面要维护档案的有机联系,不能人为地割裂分散,或者零散的堆砌。
安全包括:
1.力求档案本身不受损坏,质量延长档案寿 命,即保证档案管理物质安全。
2.要保护档案免遭有意破坏,档案机密不被盗窃,不失密,即保证档案管理的政治安全。
(三)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根本目的。
1.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体现着档案工作的服务性质。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地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为档案利用者尽可能地创造方便条件;
2.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系统的总目标。全部档案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都表现在提供档案信息为各项社会实践服务这个集中点上。作为一个系统,它的目的性必须明确。
3.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档案工作各业务环节的出发点,支配着档案工作的全过程。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等各项工作,都应以便于利用着眼,不能脱离系统总目标。
4.便于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利用,是检验档案工作效果的主要标准。档案工作做得是否有成效,最主要的要看它是否能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能否创造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的三个组成部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是核心,没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不能维护档案的安全与完整和全社会各方面的利用;
(2)离开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和便于社会各方面的利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我国档案工作基本原则把复杂的档案工作现象,高度概括为三句话,文字简明,但内涵丰富,揭示了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它不仅对指导我国档案工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对档案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第三节 档案机构
一、档案室与机关档案工作
1.关于机关档案工作的性质,历来有不同提法。第一个提法:
机关档案室是机关秘书部门性质的一种辅助机构,机关档案室工作一般是机关秘书工作的一部分。
另一种的提法:机关档案工作是一项机要工作或专门工作。第三种提法:
(1)是整个机关的组成部分,属于机关管理和研究咨询性质的专业 辅助机构。
(2)党、政、军等机关单位的档案室,又是机关的机要部门之一,具有机要部门性质。(3)从全国档案工作来说,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工作组织体系中最普遍、最大量、最基层的业务机构。
第四种提法:
(1)档案室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统一管理本单位档案的内部机构,主要为本单位工作、生产和科研服务。
(2)档案室又是国家档案事业组织体系基层组织,是档案馆工作的基础。档案室的上述双重性质,支配着档案室的整个工作活动。
2.基本任务
(1)对机关和各部门形成的各种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立卷和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机关档案室不直接参加立卷工作,而由文书部门进行,同时也有根据具体情况而具体分析的。)
(2)集中统一管理机关各种门类和载体的档案,积极提供利用,为机关各项工作服务。(3)在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下,各专业主管机关或所属单位和对本专业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①达和贯彻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规定、办法等。②定本机关、本系统和所属单位档案工作管理办法等。③本专业体系所属单位和本单位的档案人员进行专业培训。(4)按规定向档案馆移交应该进馆的档案。(5)办理领导交办的其他有关的档案业务工作。3.档案室的类型
(1)机关档案室,也称为普通档案室、文书档案室。(2)科技档案室(3)音像档案室(4)人事档案室(5)综合档案室
(6)联合档案室,有些类似于档案服务中心、文件中心。
二、档案馆
(一)档案馆的性质
根据《档案法》和有关文件的规定,档案馆属于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科学研究和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
我国多数档案馆是统一保管党和政府机关档案的管理部门,所以它既是党的机构,又是国家机构。
档案馆所保存的档案,有些是有机密性的。档案馆又具有机要性。
(二)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和具体任务
档案馆的基本职责是:集中统一地管理党和国家需要长远保管的档案和史料,维护历史的真实面貌,为现实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历史的长远需要服务。
档案馆的具体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1.接收和征集本级各机关、团体及其所属单位具有长期和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以及有关资料,科学地管理;
2.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开展档案资料的利用工作; 3.参与编修史志工作。
(三)档案馆的种类
1.按地区可分为:
(1)中央级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
(2)地方档案馆,又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自治州)、县级档案馆,如:北京市档案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柳州地区档案馆、桂林市档案馆、呼玛县档案馆。
2.按专业可分为:
(1)综合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等。
(2)专门档案馆,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中国照片档案馆、各地城市建设档案馆等。
3.按地区结合专业可分为:中央级综合档案馆(如:中央档案馆)、中央级专业档案(如:中国照片档案馆)、地方综合性档案馆(如:天津市档案馆)、地方专业性档案馆(如: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
三、档案行政管理机构
1.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性质是党和国家指导和管理档案工作的行政部门。既是党的机构,也是政府机构。
2.档案行政管理机构的基本任务为:(1)制定方针、法规性文件、规章制度。(2)对档案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3)制定发展规划,筹建档案馆。
(4)提出鉴定档案的原则和标准,研究和审查保存价值、保管期限等方面的问题,监督销毁。
(5)组织并指导理论和技术研究,提出方案。(6)召开会议,研究问题,交流经验。(7)发展档案专业教育,评定职称。(8)组织档案的利用工作
(9)党和国家领导机关交办的有关档案工作的其它事宜。
四、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 各级档案机构之间的关系是:
上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下级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的关系; 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对档案馆和档案室等档案业务机构具有业务指导和监督关系; 机关档案室和档案馆之间,具有档案交接关系;各级档案馆(室)之间,均无隶属关系,但有一定的协作关系。
第三章 收集工作
第一节 收集工作概述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和意义
(一)收集工作的内容
1.档案室对本单位需要归档的档案的接收。2.档案馆对所辖区域内现行机关和撤销单位的具有永久、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的接收。3.对历史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工作。
(二)收集工作的意义
1.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积累档案的手段,它为档案工作提供了物质对象。因此它是档案工作的起点及第一个环节。
2.收集工作是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首要的具体措施。3.收集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的整理、鉴定和利用等工作。
4.收集工作是档案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发生联系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它要求的政策性强,工作方法灵活多样。
二、应该注意的问题
1.丰富馆(室)藏,(1)我国档案的平均值是相当少的。从国外比较来看,我国档案数量是很少的,原因在于:很多机关保留有数量庞大的档案,没有归档或没有向档案馆移交,另外,很多二级单位的档案长期没有归宿,有些档案馆的馆藏结构不合理,非常单一。(注意过去文书档案和关于方针政策方面的档案,忽略了收集各种专业档案及历史档案)(2)丰富馆藏的方法。
扩大收集范围,档案馆不仅要接收一级单位的档案,同时还应接收二级单位的档案,如县档案馆就应注意接收乡级档案,还应接收一些有代表性的生产村、生产组的档案。
注意接收机关的全部档案,既要接收文书档案,又要接收科技的、专门的档案,既要接收有关党组的档案,又要接收人事、保卫、财会和其他一些专门档案。馆藏结构要全面、齐全。
加强个人档案的收集,个人档案与人事档案有区别又有联系,档案的个人所有权已经被确认,从人事档案看,对省级以上的干部的收集有一些工作。但总体来说重视不够,人事档案只局限于高、中级干部的档案,而对于学者、名人的档案则没有意识地接收。应重视个人档案的接收,如民间的验方,本单位著名人物的书信、手稿等。
要注意接收和档案有关的资料,包括丛刊、旧著、文物、其他一些实物(主要指印章、锦旗、锦标、证件、样品、标本等)。
2.收集工作必须抓住重点
重点应是: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档案。这类档案不是以上级来文为主。如会议 纪录、总结报告等。一定要避免只保存上级来件而不保存本机关文件。要注意保存收集原稿原件。
3.推行入馆档案的标准化
1987年底颁发了文书档案案卷格式标准,对于卡片、案卷目录、卷皮都有具体规定。4.保持全宗和全宗群的不可分散性
全宗群这个概念只在档案馆使用:档案馆经过挑选。按性质不同,把全宗分成若干全宗群进行管理。
5.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的关系
档案的保存时间应较准确20年左右,省辖市、州、盟和县级以下的机关应将永久保存和长期保存的档案在本机关保存10年左右,连同案卷目录一式三份和有关的检索工具、参考资料一并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
第二节 档案室的收集工作
★
一、归档制度
1.归档制度
各单位在工作活动中不断产生的文件,处理完毕以后,经由文书部门或文件工作人员整理,定期移交给档案室收集保存,称为归档。在我国,这是党和国家规定的一项制度,称为“归档制度”。
2.归档时间
第二年上半年(次年6月底)前。也可灵活处理。3.归档范围:《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于2006年12月18日公布,在这一文件中有详细规定。各单位可根据这一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与不归档的范围。
该归档范围规定如下:
第一条
为便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以下统称机关)正确界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准确划分档案保管期限,使所保存的档案既能反映机关主要职能活动情况,维护其历史面貌,又便于保管和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中的机关文件材料是指机关在其工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门类和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
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是:
(一)反映本机关主要职能活动和基本历史面貌的,对本机关工作、国家建设和历史研究具有利用价值的文件材料;
(二)机关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在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权益等方面具有凭证价值的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需要贯彻执行的上级机关、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下级机关报送的重要文件材料;
(四)其他对本机关工作具有查考价值的文件材料。第四条
机关文件材料不归档范围是:
(一)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二)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三)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
(四)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第五条
凡属机关归档范围的文件材料,必须按有关规定向本机关负责档案工作的部门移交,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或拒绝归档。
第六条
机关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第七条
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
(五)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
(六)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第八条
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
(六)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九)下级机关报送的或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第九条
机关形成的人事、基建、会计及其他专门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机关对应归档电子文件的元数据、背景信息等要进行相应归档。
机关应归档纸质文件材料中,有文件发文稿纸、文件处理单的,应与文件正本、定稿一并归档。
第十一条
机关联合召开会议、联合行文所形成的文件材料原件由主办机关归档,其他机关将相应的复制件或其他形式的副本归档。
第十二条
各机关应根据本规定,结合本机关职能和各部门工作实际,编制本机关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经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同意后执行。
有垂直领导关系的中央、国家机关应依据本规定,结合本系统工作实际,编制本系统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并经国家档案局审查同意后执行。第十三条
在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时,应全面分析和鉴别本机关或本系统文件材料的现实作用和历史作用,准确界定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划分档案保管期限。
第十四条
本规定适用于各级党政机关和人民团体。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业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十五条
本规定自颁布之日起施行,1987年颁发的《国家档案局关于机关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机关文件材料归档和不归档的范围》同时废止。
4.归档案卷的质量要求
(1)归档案卷的质量总的要求是:遵循文件材料形成规律和特点,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别不同的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
(2)具体要求
归档的文件材料种类、份数、页数都应齐全完整
在归档的文件材料中,应当将每份文件的正件与附件、印件与定稿、请示与批复、转发文件与原文件、多种文字形成的同一文件,分别立在一起,不得分开;文电应合一立卷。
不同的文件一般不得放在一起立卷,但跨的请示与批复,放在批复年立卷;跨的规划放在针对的第一年立卷;跨的总结放在针对的最后一年立卷;跨的会议文件放在会议开幕年立卷;非诉讼案件放在结案年立卷;其它文件材料的立卷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卷内文件材料应区别不同情况进行排列,密不可分的文件材料应依序排列在一起,即批复在前,请示在后;正件在前,附件在后;印件在前,定稿在后;重要法规性文件的历次稿排在定稿之后;非诉讼案件卷结论、决定、判决性文件在前,依据性材料在后;其它文件材料依其形成规律或特点,按有关规定排列。
卷内文件应按排列顺序,依次编写页号或件号。装订的案卷,应统一在有文字的每页材料正面的右上角、背面的左上角填写页号;不装订的案卷,应在卷内每份文件材料的右上方加盖档号章,并逐件编件号;图表和声像材料等也应在装具上或声像材料的背面逐件编号。
永久、长期和短期案卷必须按规定的格式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对文件材料的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没有题名应拟写题名,有的虽有题名但无实质内容的应重新拟写;没有责任者、年、月、日的文件材料要考证清楚,填入有关项内;会议记录应填写每次会议的时间和主要内容;填写的字迹要工整。卷内文件目录放在卷首。
声像材料应用文字标出摄像或录音的对象、时间、地点、中心内容和责任者。
有关卷内文件材料的情况说明,都应逐项填写在备考表内,若无情况可说明,也应将立卷人、检查人的姓名和时间填上以示负责。备考表应置卷尾。
卷内文件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材料的修裱。
归档的文件材料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简明确切,便于保管和利用。
案卷标题,如:
关于XXXXXX等中央领导人的重要讲话 关于XXXXXX等地区粮食问题的报告 “等”字表示省略,“等”作为一个模糊的概念输入计算机,利用查找不便,可以尽量把名字罗列出来,计算机才能显示出来。另外,“本机关”、“我校”中的“本”、“我”也是模糊概念,同样是不确定的,不要使用。
三种保管期限的案卷必须按规定格式逐件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对于文件题名不要随意更改和简化,标题不符内容的,需要重写,如无标题,就应加上。如果文件无责任者(文件撰稿者、承办者等)以及年月日的,要考证清楚并填入有关项目。
会议纪录应当填写时间、主要内容。
声像材料应当用文字标明声像或录相的时间、对象、中心内容以及责任者(谁录制、拍摄的)。
卷内文件材料要去掉金属物,对破损的文件要进行托裱。(3)归档中应注意的问题
电话答复重要问题、会议纪录、一些高级领导人的即席讲话应当记录下来形成文字,并要标明作者(责任者)、时间、地点、办理情况等。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做得不够好。
注意基层单位的收集工作,一般收集会议纪录、决议、请示 和报告、计划总结、生产统计报表、分配方案、财会凭证和财务簿、单位的简史等。
要求归档制度的标准化,即用于档案管理的各种图表的外形尺寸、大小、用纸应当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国家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已经颁布,从2001年1月1月起施行。
该规则如下:
归档文件整理规则(DA/T 22-2000)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 DA/T 22-2000 2000年12月6日国家档案局发布,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归档文件整理的原则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各级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2.1 归档文件
档单位在其职能活动中形成的、办理完毕的、应作为文书档案保存的各种纸质文件材料。2.2 归档文件整理
将归档文件以件为单位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编目、装盒,使之有序化的过程。2.3 件
归档文件的整理单位。一般以每份文件为一件,文件正本与定稿为一件,正文与附件为一件,原件与复制件为一件,转发文与被转发文为一件,报表、名册、图册等一册(本)为一件,来文与复文可为一件。
3.整理原则
遵循文件的形成规律,保持文件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分不同价值,便于保管和利用。4.质量要求
4.1 归档文件应齐全完整。已破损的文件应予修整,字迹模糊或易退变的文件应予复制。4.2 整理归档文件所使用的书写材料、纸张、装订材料等应符合档案保护要求。5.整理方法 5.1 装订
归档文件应按件装订。装订时,正本在前,定稿在后;正文在前,附件在后;原件在前,复制在后;转发文在前,被转发在后;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复文在前,来文在后。5.2 分类
归档文件可以采用——机构(问题)——保管期限或保管期限————机构(问题)等方法进行分类。同一全宗应保持分类方案的稳定。
5.2.1 按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分类。5.2.2 按保管期限分类
将文件按划定的保管期限分类。5.2.3 按机构(问题)分类
将文件按其形成或承办机构(问题)分类(本项可以视情况予以取舍)5.3 排列
归档文件应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事由结合时间、重要程度等排列。会议文件、统计报表等成套性文件可集中排列。
5.4 编号
归档文件应依分类方案和排列顺序逐件编号,在文件首页上端的空白位置加盖归档章并填写相关内容。归档章设置全宗号、、保管期限、件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图A1。图中*号栏内选择项,不选用时无须设置。以下同)
5.4.1 全宗号:档案馆给立档单位编制的代号。
5.4.2 :文件形成,以四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公元纪年,如1978。5.4.3 保管期限:归档文件保管期限的简称或代码。5.4.4 件号:文件的排列顺序号。件号包括室编件号和馆编件号,分别在归档文件整理和档案移交进馆时编制。室编件号的编制方法为:在分类方案的最低一级类目内,按文件排列顺序从“1”开始标注。馆编伯号按进馆要求标注。
5.4.5 机构(问题):作为分类方案类目的机构(问题)名称或规范化简称。5.5 编目
归档文件应依据分类方案和室编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
5.5.1 归档文件应逐件编目。来文与复文作为一件时,只对复文进行编目。归档文件目录设置件号、责任者、文号、题名、日期、页数、备注等项目(见图A2)。
5.5.1.1 件号:填写室编件号。
5.5.1.2 责任者:制发文件的组织或个人,即文件的发文机关或署名者。5.5.1.3 文号:文件的发文字号。
5.5.1.4 题名:文件标题。没有标题或标题不规范的,可自拟标题,外加“[]”号。5.5.1.5 日期:文件的形成时间,以8位阿拉伯数字标注年月日,如19990909。5.5.1.6 页数:每件归档文件的页数。文件中有图文的页面为一页。5.5.1.7 备注:注释文件需说明的情况。
5.5.2 归档文件目录用纸幅面尺寸采用国际标准A4型(长×宽为297mm×210mm)。5.5.3 归档文件目录应装订成册并编制封面。归档文件目录封面可以视需要设置全宗名称、、保管期限、机构(问题)等项目(见图A3)。其中全宗名称即立档单位的名称,填写时应使用全称或规范化简称。
5.6 装盒
将归档文件按室编件号顺序装入档案盒,并填写档案盒封面、盒脊及备考表项目。5.6.1 档案盒
5.6.1.1 档案盒封面应标明全宗名称。档案盒的外形尺寸为310mm×220mm(长×宽),盒脊厚度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20mm、30mm、40mm等(见图A4a)。5.6.1.2 档案盒应根据摆放方式的不同,在盒脊或底边设置全宗号、、保管期限、起止件号、盒号等必备项,并可设置机构(问题)等选择项(见图A4B.图A4c)。其中,起止件号填写盒内第一件文件和最后一件文件的件号,中间用“—”号连接;盒号即档案盒的排列顺序号,在档案移交进馆时按进馆要求编制。
5.6.1.3 档案盒应采用无酸纸制作。5.6.2 备考表
备考表置于盒内文件之后,项目包括盒内文件情况说明、整理人、检查人和日期。5.6.2.1 盒内文件情况说明:填写盒内文件缺损、修改、补充、移出、销毁等情况。5.6.2.2 整理人:负责整理归档文件的人员姓名。
5.6.2.3 检查人:负责检查归档文件整理质量的人员姓名。5.6.2.4 日期:归档文件整理完毕的日期。
第三节 档案馆的收集工作
一、档案馆收集档案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1)本级各机关、团体及所属单位的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长期保存的档案。
(2)属于本馆应当接收的撤销机关、团体的档案
(3)属于本馆应当接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各种档案(4)档案馆之间交接档案 2.保管期限
(1)省级以上档案馆接收立档档案单位保管20年左右的永久保存的档案。(2)省辖市、州、盟和县级档案馆接收立档单位保管10年左右的档案。
二、现行机关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一)现行机关档案的接收
1.对现行机关档案的形成要进行预测,包括内容、形成特点、档案 现状、数量、整理质量、保管条件、利用情况。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这是应当注意的。
2.移交前的业务指导要统一内容,各种做法要标准化和规范化。
3.交接双方必须根据移交目标清点核对,并且在交接文据上签名、盖章,有关资料也应要向档案馆移交,但资料移交这项工作做得不够好。曾经有一个趋势:追求案卷的厚度200-300页。这种作法,不可取,主要应根据案卷内容来立卷。
4.实事求是地灵活掌握入馆时间
除了10年、20年的原则要求外,还有例外。
(1)在非和平环境、**(文革)期间的档案,边远地区保管条件恶劣的档案可以提前接收。
(2)一些专门档案可以在机关多保存一些时间,如国防档案、外交档案、公安档案、法院诉讼档案,人民银行的财会档案。
(二)撤销机关档案的接收
机关撤销或合并必须将本机关的全部档案进行认真清理,妥善保管,不得分散,并依照规定进行移交和适当的处理。
1.由撤销机关组织人力,负责整理好,然后再向有关的档案馆移交。
2.撤销机关的业务分别划归几个机关的,其档案材料不得随之分散,仍作为原机关档案的一部分,按全宗整体移交有关档案馆,或由其中一个机关完整地代管。一个机关交入另一个机关,或几个机关合并为一个新的机关,其档案材料仍按原全宗为单位向有关档案馆移交,或由新机关代管。
一个机关内一部分业务或者一个部门划给另一个机关接收,其档案材料不得由原全宗中抽走而带入接收机关;如果接收机关需要利用,可按手续借阅或者复制。
3.机关撤销或者合并时,如有尚未处理完毕的文件,移交应受理这些文件的新机关继续处理,并作为新机关的档案加以保存。
三、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
1986年2月7日国家档案局发布的第2号文件《各级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中规定:
第三条:各级综合性国家档案馆收集现行档案的范围
1.本级中共委员会的、顾问委员会的、纪检委的、人大及其常设机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人民政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机构及其工作部门和直属的临时性单位形成的档案。经协商同意,接收或代存同级民主党派机构形成的档案。县级档案馆同时接收乡、镇党委和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形成的档案。
2.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的派出性单位形成的档案,一般作为派出单位全宗的组成部分。
3.本级人民政府直属工作部门所属的独立分管某一方面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如水利工程局、种植公司、文化馆、剧团、专门学校、专科医院、生产地方传统名优产品或者具体生产特种工艺的工厂等形成的单位。一般工厂、普通中小学校、商店以及村委会等单位可以选收其中若干代表性的单位形成的档案。
4.属于地方和上级主管部门双重领导的单位形成的以反映地方某项事业或建设活动为主的档案。
5.经协商同意、收集或代存集体所有制单位和典型的个体户、专业户形成的有进馆价值的档案和本级管理权限内著名人物形成的档案。
6.撤销单位的档案。
7.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收集和保管解放前中共领导的红军、八路军、新四军等军事机关、部队、院校形成的革命档案。
8.地方各级综合性档案馆收集、保管建国前本地方革命历史档案及旧政权机关和其他单位形成的档案。
第三节 历史档案的接收与征集
一、历史档案的概念
习惯所称的历史档案,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档案。包括革命历史档案,以及民国时期档案和历代王朝的档案。
二、收集的历史档案意义 1.收集历史档案是保护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维护党和国家历史面貌的重要措施。
2.收集历史档案是党和国家当前与长远利用的需要。3.收集历史档案带有抢救历史文化遗产的性质。
三、征集途径
档案征集的途径有:
1.向有关单位征集代管的建国以前的档案和材料 2.向兄弟档案馆征集
3.向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征集 4.向古旧书店、废品收购部门征集 5.向寺庙、古迹保管部门征集 6.向个人征集
7.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档案的征集
第四章 档案整理工作
第一节 整理工作概述
一、整理工作的意义
档案整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利用。
档案整理工作,在档案总体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它是档案利用、开放,发挥档案作用的一项前提条件,是整个档案工作中重要的基本建设。
它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基础,档案整理科学化和标准化的提高,对于档案管理工作的总体优化具有直接和广泛的影响。
二、整理的内容和步骤
(一)内容包括
区分全宗、分类、组卷、卷内文件整理、编目、装订(或“装盒”)、排列案卷目录的编制。
(二)步骤可分为
1.了解情况,拟订方案 主要应了解立档单位的情况(其成立、撤销和变化的时间以及原因、职能、其隶属关系、其内部机构、负责人情况、文档工作情况、印章和标记),还应了解全宗的数量,所属年代(形成时间),主要内容、保管状况、完整程度、混杂情况、整理质量、提供利用时间。
2.区分全宗和分类
3.细分和组卷、草拟案卷标题
4.初步排列案卷顺序,检查分类是否合理,弄进行适当调整。5.全面审查修改标题。6.固定排列位置、编制案卷目录以及文件的张号、页号、件号。
对某些破损的文件进行裱糊。案卷的排列以全宗为单位,按照不同的分类、载体或保管期限分别排列。排列方法要统一,不能随意变动。
三、整理工作的原则
(一)充分利用原有基础
1.充分地重视和利用先前的整理基础,以确定档案整理的任务和要求,不要轻易打乱重整。
2.在整理过程中,应该充分研究和利用原来整理的成果,不要轻易破坏以往整理和保存的历史状况。
(二)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
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主要体现在文件的来源、时间、内容和形式几个方面。
1.文件在来源方面的联系。文件是以一定的机关及其内部组织机构或一定的个人为单位,有机地形成的。形成文件的这些单位,使文件构成了来源方面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2.文件在时间方面的联系。形成档案的机关和个人所进行的具体活动,都有一定的过程和阶段性,因而使文件之间具有自然的时间联系。
3.文件在内容方面的联系。文件是机关或个人在履行一定职责的各种活动中,为了解决一定问题而产生的。它的形成者的特定活动,使文件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密切联系。
4.文件在形式方面的联系。文件的内容必然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所谓文件形式,包括它的内部形式和外部形式两方面:种类、名称和载体、记录方式等。这也构成了文件之间一定联系。
对于保持文件之间的联系,应该辩证地看待和处理。
四、便于保管和利用
保持文件之间的历史联系,不是整理档案的主要目的,所以不能为联系而联系,便于保管和查找档案,才是档案整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要求。
第二节 全宗和立档单位的划分
一、全宗概念及含义
(一)全宗定义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全宗解放初称为“芬特”。1955年改为“全宗”。
(二)全宗的含义
1.全宗是一个有机整体
同一全宗的档案不能分散,不同全宗的档案不能混杂。2.全宗是在一定历史活动中形成的
全宗的这种整体性具有客观性,而不是纯粹人为的(即任意的)。全宗的整体性,是由其内部的历史联系所决定的。
3.全宗是以一定的社会单位为基础而构成的 全宗是以产生它的机关、组织和个人为单位而构成的。这就为档案全宗这种整体确定了一个时空范围以及纵向和横向间的区分标志。
二、为什么要按全宗整理档案?
(一)这种方法符合档案的形成规律和特点。
同一个全宗教的档案不能任意分散,不同国家的档案不能随意混杂,科学 理解文件的历史联系。档案都是围绕一个机关或个人的活动而形成的。此方法还便于保管利用。
(二)全宗是组成国家全部档案的基本单位。
一个机关的活动体现着一定的职能,执行一定的任务,发挥一定的功能。
1.在我国,全部国家所有的档案为国家档案全宗,这是由于许多小全宗组成。另外,全宗也是档案馆的统计单位。
2.全宗,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苏联理论,它包括全宗、档案馆全宗、国家档案全宗三个概念,我国一般取第一、三个概念,第二个概念则很少提。一个档案馆收集的若干全宗数为档案馆全宗,我国则称馆藏。并且苏联的提法是若干档案馆全宗形成国家档案全宗。
(三)全宗在档案整理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保证整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条件。
区分全宗是整理工作的第一步。
(四)全宗为档案提供利用,奠定了科学基础。
如果全宗划分准确,全宗档案完整齐全,就会为利用带来方便,准确研究每个机关的活动情况和历史面貌。
(五)全宗是对档案进行科学管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它不仅是一个单位和整理档案的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原则理论,苏联更把它称为一种思想。
三、立档单位及其构成条件
立档单位也称为“全宗构成者”。它的构成条件是:
(1)可以独立行使职权,并能主要以自己的名义对外行文;
(2)设有会计单位或经济核算单位,自己可以编造预算或财务计划;(3)设有管理人事机构或人员,并有一定的人事任免权。
三个条件中,第一条最重要。判断一个单位是否立档单位,不能只依单位人数、级别大小来确定的,而是以第一个条件来判定。
四、立档单位的变化和全宗划分。
(一)政权的变化和立档单位的划分
1.政权发生了变化,同时社会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就要另立全宗。(但在西藏,这方面分得不是很清楚)
2.政权发生了变化,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如明、清朝更替、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的更替等,虽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但由于政权各自的领导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具体的阶段内容不同。因此也应当另立全宗。
各党派、人民团体、宗教团体的全宗,只要其主旨和组织成分的基本构成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们的档案,无论在何时何地形成,应构成一个全宗;地方割据政权的更替也不影响全宗的划分。
(二)生产关系的改变和全宗的划分
这个方面主要是针对企、事业单位,如工厂、商店、学校、银行等一个解放前后都存在的企事业单位,其性质确有根本不同,但它们的档案在工作生活中是有连续性的,其任务没有根本变化,它们在各个时期形成的档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从而能较完整地体现此单位的变化发展,也更有利于查考利用。
(三)基本职能方面考虑
在立档单位的政治性质无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主要是分析它的基本职能是否有根本变化。
1.凡是新成立的并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机关,就是新的立档单位,它的档案构成新的全宗。
2.凡属下列情形,均非机关基本职能的根本变化;机关职能与工作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调,机关工作地点的变更,领导关系的改变以及由于某种原因机关曾暂时停止一段时间的工作等。
3.临时机构一般不单独建立全宗,其档案应纳入其主管机关档案全宗统一管理,但属于党委、政府直接领导,执行全面性的任务,为期比较长的,应建立单独全宗。
4.如果两个机关合署办公,而文件是分别处理的,它们所形成的档案,应该分别构成全宗。而合署办公前后各形成的档案,一般应属于一个全宗。
五、人物全宗
人物全宗是著名人物在其一生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整体。注意两点: 1.不得收入官方档案原件
2.一个人一生无论身分、政治立场如何变化,只构成一个全宗。人物全宗的收集问题:个人全宗与公共全宗的关系问题。因为许多个人档案都是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
个人在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原件应放在立档单位全宗中,复印件或附件可归入个人全宗;另外,个人在他非公务活动中形成的文件,原件应归入个人全宗。
六、全宗的补充形式
(一)联合全宗
就是两个或几个关系密切的立档单位形成的,难以区分而统一整理的档案整体。1.密切继承关系的机关,文件彼此混杂; 2.职能互有密切联系的机关,合署办公,“一套机构两块牌子”。
(二)全宗汇集
是按照一定的特征组成的、档案数量很少的若干全宗的集合体。1.从相同类型的基层单位选择接收的,具有代表性的若干小全宗 2.残缺不全的一些全宗
XXXXXX时期XX地区工矿企业全宗汇集 联合全宗和全宗汇集的区别: 1.它们的构成不同 联合全宗的档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档案难以区分,其组建的客观依据较强;全宗汇集不一定富有联系,而只是把数量少的小全宗汇集在一起,便于保管和统计,人为性相对地较大。
2.它们的性质不同
联合全宗是永久性的单位,整理之后再变动,而全宗汇集是暂时性的其中其个全宗增加了大量的档案,就可从中分出去,另立全宗。
七、判定档案所属全宗关键在于确定档案的形成者——立档单位。
要区分两个概念:档案的形成者、文件的作者。(1)①对内部文件和发文,“档案的形成者”就是“文件的作者”。
②对收文,“档案的形成者”是“文件的实际收受者”。
(2)判定的对象是案卷时,要注意,卷皮上往往都标明了立档单位。(3)没有标明作者或收文者的,要分析和考证。
(4)经几个立档单位办理,归入最后承办完毕的立档单位的全宗。
八、全宗群
全宗群是具有某些历史联系的若干全宗的群体。如:党群、行政
工业交通系统
农林水利系统
财粮商业贸易系统
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系统 如:XX地区政法系统全宗群
解放战争时期党政机关全宗群
第三节 分类
一、分类的意义
全宗内档案的分类,对于整个档案整理工作的组织和质量以及日常的档案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档案经过区分全宗之后,如不经过分类,还不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只有对全宗内档案进行合理的分类,才能提示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真正使全宗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便于系统地提供利用。
其次,就整个整理工作的程序而言,只有经过分类,其后的一系列环节才易于着手和逐步深入。
全宗内档案分类的优化,可为档案的全面管理创造有利条件。_
二、分类的要求
1.分类方法要从档案的形成特点和规律出发,符合文件的历史状况,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2.分类应当具体科学性、思想性、统一性、排斥性、伸缩性
(1)科学性:分类时,要按档案本身的内在联系来进行,项目(类目)的设制力求合理,层次分明,层次一般分一层,大型机关可分到二层三层(层次不宜过多)
(2)思想性:分类时注意政治思想性,体现有关的方针、政策,反对纯客观主义倾向和忽视政治内容思想的倾向,对历史档案更要注意思想性、政治性和科学性。
三、分类的一般方法有
1.时间分类法
(1)分类法
(2)时期分类法 2.来源分类
(1)组织机构分类法
(2)作者分类法
(3)通讯者分类法 3.内容分类法
(1)问题分类法
(2)实物分类法
(3)地理分类法 4.形式分类法
(1)按文件种类分类
(2)按载体形态分类
(3)按形状规格分类
四、常用分类方法:
分类方法很多,常用的主要有三种:
(一)分类法
(二)组织机构分类法
(三)问题分类法
五、复式分类法的选择和分类方案的编制
(一)—组织机构分类法
适用于立档单位内部组织变化不复杂的单位。
(二)组织机构—分类法
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
(三)—问题分类法
多用于组织变化复杂,或由于机构之间分工不明确、文书工作不正规等原因难以区分文件所属机构,以及没有内部机构或内部机构非常简单而无必要按组织机构分类等情况。总之,在不可能和不适于按组织机构分类时,往往采用它。
(四)问题—分类法
多适用于撤销机关档案和历史档案。
第四节 立卷
立卷工作内容包括:
组成案卷单位
拟写案卷标题
卷内文件的排列与编号
填写卷内文件目录与备考表
案卷封面的编目与案卷的装订(或“装盒”)
一、立卷的方法
文件六特征立卷法:
按作者立卷
按时间立卷
按问题立卷
按地区立卷
按文件名称立卷
按收发文机关立卷
二、案卷标题的拟制及封面编目
(一)要求:
1.历史观点和政治上的正确性。2.文字简练,表达准确。3.题名基本结构力求完整。
题名的基本结构包括文件的责任者(作者)、内容(问题)和名称(文种)三部分。必要时须标明地区、收发文机关和时间。
(二)历史档案案卷封面的要求
1.机关名称。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的某一个机关,是历史事实的反映,不能随意改动,应保留原来的名称。
2.人物职务、称号。不宜改成现代的称呼。
3.历法和纪元。在案卷封面的编目中,应以公历和公元为标准。如果文件上使用的是其它历法年号,则在公历和公元年份日期之后用括号注明。
4.文种。历史上的文种,如奏、咨、指令、训令等应保留原貌。
5.地名。应照原文标写地名,酌情在括号内注明现地名或相当于现在地理范围的地名。6.文件的内容和其他用语。对统治阶级诬蔑人民的一些内容和词语,不能机械地照搬。对非政治性的名词、术语,应照原文沿用。如将薪俸改为工资,地籍整理法改为土地法令,是不必要的。
需要说明的是:
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立卷工作逐步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辅助立卷发展。电子档案是否要“立卷”,学术界有争议。请参考有关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归档文件整理规则》 《广西壮族自治区归档文件整理实施细则》 “GD2000档案管理系统”简介 第五节 卷内文件目录、案卷目录与档号
一、卷内文件目录
1.卷内文件排列
时间、重要程度、作者、问题、地区、文件名称 2.卷内目录及备考表
二、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就是案卷的名册,是著录案卷内容和成分并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览表。
三、档号
长期以来,我国许多档案馆不编档号,或档号残缺不全,从而影响了档案的查找利用。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页号(件号)1.全宗号
序时流水编号法
按进馆档案的先后顺序编号
系统编号法
如党群、政法、工交、农林、财贸按立档单位重要程度编号 系统流水编号法
G002.J011.A024.X136
2.目录号 3.案卷号 4.件号或页号
第五章 档案的鉴定
第一节 鉴定工作的内容和制度
一、内容
1.制定标准 2.确定期限
3.找出无保存价值的档案,销毁。
二、制度:
包括两方面内容:
(一)确定统一的档案鉴定原则和标准
鉴定标准是:1983年国家档案局颁布《关于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次要的还有《机关档案工作条例》等。1987年底又颁布一个《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规定1983年的表作废。2006年底公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宣布1987年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作废。军队系统、民主党派、企(事)业单位可以参照新规定精神制定本系统、本单位的档案保管期限。新的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如下:
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 本级党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工会、共青团、妇联代表大会的文件材料
1.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议程、报告、领导人讲话、选举结果、讨论通过的文件、决议、纪要、公报、主席团会议记录等文件材料
永久
1.2 大会发言,人大代表建议和意见、人大议案及答复,政协委员提案及办理结果,简报,快报
永久
1.3 重要的贺信、贺电,筹备工作、选举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小组会议记录、会议服务机构的计划、总结等文件材料
30年
1.4 讨论未通过的文件
10年 本级党委、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纪律检查委员会、共青团、工会、妇联的常委会、执委会、主席团、全体委员会会议,政府常务会、办公会议的文件材料
2.1 公报、决议、决定、记录、纪要、议程、领导人讲话、讨论通过的文件、参加人员名册
永久
2.2 讨论未通过的文件
10年 本机关党组(或实行党委制的党委)会议和行政办公会的纪要、会议记录
永久 4 本机关召开工作会议、专题会议的文件材料
4.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
永久 4.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
30年 5 机关联合召开会议的文件材料 5.1 本机关为主办的
5.1.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
永久 5.1.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
30年 5.2 本机关为协办的
5.2.1 请示、批复、通知、名单、日程、报告、讲话、总结、决议、决定、纪要的复制件或副本
30年
5.2.2 典型材料、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的复制件或副
10年 6 本机关承办国际性会议、大型展览会、博览会的文件材料
6.1 请示、批复、申办和筹办组委会主要活动安排、议程、名单、主报告(原文及译文)、辅助报告(原文及译文),上级领导人贺辞、题词、讲话,会徽设计
永久
6.2 代表发言材料、交流材料、简报、新闻报道
30年
6.3 委员会、分会会议和学术会的讨论记录,会议代表登记表、接待安排
10年 7 上级机关、上级领导检查、视察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时形成的文件材料 7.1 重要的永久 7.2 一般的30年
7.3 本地区、本机关工作汇报材料
30年 8 本机关业务文件材料
8.1 本机关制定的方针政策性、法规性、普发性业务文件,中长期规划、纲要等文件材料
永久
8.2 本机关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 8.2.1 重要业务问题的 永久 8.2.2 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8.3 同级机关、下级机关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8.3.1 重要业务问题的永久 8.3.2 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8.4 本机关代上级机关起草并被采用的重要法规性文件、专项业务文件的最后草稿
30年
8.5 机关联合行文的文件材料 8.5.1 本机关为主办的
8.5.1.1 重要业务问题的永久 8.5.1.2 一般业务问题的30年 8.5.2 本机关为协办的
8.5.2.1 重要业务问题的30年 8.5.2.2 一般业务问题的10年 8.6 本机关编辑、编写的文件材料 8.6.1 大事记、组织沿革等
永久
8.6.2 简报、情况反映、工作信息等
10年 8.7 行政管理、执法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8.7.1 行政管理工作制度、程序、规定等文件材料
永久 8.7.2 执法检查情况汇总、通报,整改通知等
永久
8.7.3 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审批、审查、核准等文件材料 8.7.3.1 固定资产投资、科技计划等项目的审批(核准)、管理、验收(评估)等文件材料
永久
8.7.3.2 不动产、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确认的文件材料
永久
8.7.3.3 20年(含)以上有效或未注明有效期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
永久
8.7.3.4 20年以下有效的许可证、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的审批、管理文件材料
30年
8.7.4 行政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备案文件材料
10年
8.7.5 行政处罚、处分、复议、国家赔偿等工作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8.7.5.1 重要的永久 8.7.5.2 一般的30年
8.8 计划、总结、统计、调研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8.8.1 和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
永久 8.8.2 以下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
10年
8.8.3 重要职能活动的总结、重要专题的调研材料
永久 8.8.4 一般活动的总结、一般问题的调研材料
10年
8.9 出国或出境访问考察、参加国际会议,接待来访等外事活动形成的文件材料 8.9.1 发表的公报,签订的协议、协定、备忘录,重要的会谈记录、纪要等
永久 8.9.2 出国审批手续、执行日程、考察报告、一般性会谈记录
30年 本机关机构编制、干部人事、党、团、纪检、工会、保卫、信访工作文件材料
9.1 机构设置、机构撤并、名称更改、组织简则、人员编制、印信启用和作废等文件材料
永久
9.2 人事工作制度、规定、办法等文件
30年 9.3 人事任免文件
永久
9.4 先进单位、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的文件材料 9.4.1 受县级(含)以上表彰、奖励的永久 9.4.2 受县级以下表彰、奖励的30年 9.5 对本机关有关人员的处分材料
9.5.1 受到警告(不含)以上处分的永久 9.5.2 受到警告处分的30年
9.6 职工录用、转正、聘任、调资、定级、停薪留职、辞职、离退休、死亡、抚恤等文件材料
永久
9.7 人事考核、职称评审工作文件材料
永久
9.8 职工调动工作的行政、工资、党团组织关系的介绍信及存根
永久 9.9 职工名册
永久
9.10 党、团、工会工作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9.10.1 工作报告、总结,换届选举结果
永久 9.10.2 重要专项活动的报告、总结等
永久
9.10.3 党团员、工会会员名册,批准加入党团、工会组织的文件材料永久 9.10.4 情况反映、工作简报
10年
9.11 纪检、监察工作中形成的综合性报告、调查材料 9.11.1 重要的永久 9.11.2 一般的30年
9.12 保卫部门的安全检查、调查记录
10年 9.13 本机关处理人民来信来访的文件材料 9.13.1 有领导重要批示和处理结果的永久 9.13.2 其他有处理结果的30年 10 本机关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10.1 房产、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文件材料
永久
10.2 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定、协议、议定书等文件材料 10.2.1 重要的永久 10.2.2 一般的10年
10.3 接待工作的计划、方案 10.3.1 重要的30年 10.3.2 一般的10年
10.4 机关财务预算
30年
10.5 机关物资(办公设备及用品、机动车等)采购计划、审批手续、招标投标、购置等文件材料,机动车调拨、保险、事故、转让等文件材料
30年
10.6 国有资产管理(登记、统计、核查清算、交接等)文件材料 10.6.1 重要的永久 10.6.2 一般的10年
10.7 职工承租、购置本单位住房的合同、协议和有关手续
永久
10.8 职工住房分配、出售的规定、方案、细则,职工住房情况统计、调查表、职工住房申请
30年 上级机关制发的文件材料
11.1 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文件材料 11.1.1 重要的永久 11.1.2 一般的10年
11.2 上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10年 11.3 上级机关制发的关于本机关机构设置、领导人任免、人员编制等文件材料
永久 12 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10年 13 下级机关报送的文件材料
13.1 重大问题的专题报告
30年
13.2 和以上的计划、总结、统计材料
10年
(二)确定了鉴定工作的组织领导
鉴定工作分工阶段进行:
1.机关文件归档时特别剔除一部分没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剔除的文件主要参照2006年的《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来执行。不归档的范围主要有:
(1)上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普发性不需本机关办理的文件材料,任免、奖惩非本机关工作人员的文件材料,供工作参考的抄件等;
(2)本机关文件材料中的重份文件,无查考利用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一般性文件的历次修改稿、各次校对稿,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不需办理的一般性人民来信、电话记录,机关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本机关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形成的与本机关无关的文件材料,有关工作参考的文件材料;
(3)同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不需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不需办理的抄送文件材料;(4)下级机关的文件材料中,供参阅的简报、情况反映,抄报或越级抄报的文件材料。对于不归档的文件处理是:各个机关每年在归档时应当清理不归档的文件材料,并且要加强保管,不要随意堆放,以免造成汇密,需要销毁的应即时销毁(但具体那些需及时销毁并未明确规定),销毁时对密级较高的文件应按照保密规定办理;一般的文件材料可以采用简便方法进行登记,经过本部门有关领导人批准后即可销毁。
2.对归档文件要确立保管期限。
应当根据2006年的期限表进行,对专门单位(地质部、煤炭部、石油部等)就制定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或者结合本机关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机关或本系统的档案保管期限表,此表要经过本机关领导审批后执行,并报同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3.保管期满的档案应当剔除销毁。
(三)档案的销毁
机关销毁失去保存价值的档案,须由鉴定小组提出意见,登记造册,经机关分管负责人批准后,由二人在指定地点监销,并且在销毁清册上签字,情况特殊的专门档案,另有销毁规定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档案的销毁一定要慎重。
第二节 档案鉴定的方法
一、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因素
1.档案自身的特点和状况
档案的内容、来源、形式以及其他各种情况,影响着档案是否有保存价值,有什么样的保存价值。
2.社会利用需求
国家各项事业、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各种档案利用的需求,影响着档案的保存价值。
上述决定档案保存价值的两个方面的因素,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档案客体,是档案社会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利用档案的需要,是档案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两方面的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
二、鉴定档案价值的基本观点
(一)全面的观点
1.在鉴定时,不仅要看到局部,也要看到整体,既要考虑到本单位的利用,也要考虑到社会的需求。机关档案的鉴定存在的问题,往往只顾到本机关的利用。
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我们对档案的价值考虑时要从它的多个作用出发。2.从档案之间的相互关系上分析价值。鉴定时,还要看到全宗之间及全宗群的联系,甚至要考虑到国家全部档案。
3.要从把档案移交到档案馆的角度来考虑,既要考虑到进馆档案的完整性,也要考虑避免馆内档案的过多的重复。重复在档案馆是不可避免的和必要的,允许少量的重复、必要合理的重复。
(二)历史的观点
档案本身就是历史的记录,它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因此鉴定时应当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档案的价值。根据档案产生的时代背景、具体的事件、本身的历史作用等方面来预测档案的历史价值、反对狭隘的实用主义观点。
(三)发展的观点
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这决定了档案的价值不断发生变化。在鉴定时,不仅要看到档案在当前的作用,并要估计和预测档案在将来的作用,为子孙后代利用档案着想。
(现在我们应以怎样的眼光来预测档案的价值呢?国外出现了档案成为大众的文化中(媒)介的功能,而不仅局限于学术的利用了)
三、分析档案价值的具体方法:
总方法:档案保存价值的确定应当以反映本机关的主要职能活动为出发点,以分析档案内容为中心,结合考虑档案的作者,形成时间,名称,完整程度、可靠性、有效性以及外型特点等因素。研究过去档案的被利用情况,全面地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利用需求,正确判定档案的保存价值。
方法:直接鉴定法——要求鉴定人员逐件逐张地审查档案材料的价值,从它的内容、作者、名称、可靠程度等方面,去全面考查它的价值。
四、鉴定档案价值的标准(也有的书上称为“方法”)
1.来源标准
档案的来源是指档案的形成者。档案形成者在社会上以及机关内的地位、作用和职能要影响甚至决定档案的价值。
2.内容标准
档案内容是决定档案价值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对档案内容的分析可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1)档案内容的重要性;(2)档案内容的独特性;(3)档案内容的时效性;
(4)除上之外,对档案内容的真实性、完备性等也要加以考察,以准确地把握档案的价值。
3.形式特征标准
档案的形式特征是文件的名称、责任者、形成时间、载体形态、记录方式等。在某种情况下,这些形式特征也可能对档案的价值发生影响。
4.相对价值标准 在一定的情况下,某些文件的保存价值和保管期限可以相对地提升或降低。通常的方法是分析全宗和全宗内档案的完整程度。
在根据上述标准分析档案价值的时候,要始终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切忌机械、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忽略其他。
五、方法论问题
1.研究利用规律,预测未来利用需要 2.研究档案保存的效益
3.重要性与保管期限长短的关系 4.弹性原则
保存从宽,销毁从严;孤本从宽,复本从严;本机关从宽,外机关从严;两可之间的,就高不就低。
暂缓销毁
历史档案从宽,现行档案从严;解放前档案从宽,解放后档案从严;首脑机关从宽,一般机关从严;上机机关从宽,下级机关从严;撤销机关从宽,现行机关从严。
六、在鉴定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应当以全国统一规定的鉴定原则和标准作为依据,不能够自行其事。
(二)应当考虑各方面的作用。这里主要指出应当考虑凭证作用和参考作用,正面作用和反面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和形式上的作用。
(三)对重要的设备的档案和基建档案应当由使用设备和建筑物的机关档案部门保存复制件,原件移交到档案馆保存。
(四)宽严问题:“宽”:指鉴定的标准放宽,多保存一些;“严”指标准严格一些,少保存一些。
第三节 档案保管期限表
一、作用
1.能够统一鉴定认识,避免人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使鉴定有章可循。(表虽是主观制度,但较接近于客观)
2.能够保证鉴定工作质量。(表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3.能够提高鉴定工作的效率,加快档案鉴定速度。(根据表把档案对号入座,较为方便,速度又较快)
4.可以防止任意销毁档案文件,维护档案的完整与安全。(有保管价值的文件一般都归入了保管期限表)5.立卷时可以据此考虑文件的价值,把具有相同价 值、联系密切的文件材料组合在一起,不同价值的文件材料分开组卷,保证案卷质量,为日后进馆复查打下了基础。
二、类型
1.通用档案保管期限表 2.专门档案保管期限表
3.同系统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4.同类型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5.机关档案保管期限表
三、保管期限
(一)过去曾经用过的方法:永久、长期、短期
(二)专门档案的保管期限
1.人民法院的诉讼档案 分为永久、长期(60年)、短期(30年),刑事案件的证物不宜长期保管的至少也要保存十五(证物有些是档案,有些则不是);案件的结案时间是终审判决结案后的第二年算起;档案的销毁是将其中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取了一份,按审判级别整理立卷、永久保管。
2.书稿档案
其保管期限与文书档案一致。3.会计档案
其保管期限分为两种:
定期(三年、五年、十年、十五年、二十五年)、永久
其保管时间是从会计终了后的第一天算起,会计档案中的预算、计划、制度等文件材料的保管期限是和文书档案一致的。
四、保管期限的划分原则
机关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定为永久、定期两种。定期一般分为30年、10年。永久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制定的法规政策性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重要会议、举办重大活动等形成的主要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业务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关于重要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重要的报告、总结、综合统计报表等;
(五)本机关机构演变、人事任免等文件材料;
(六)本机关房屋买卖、土地征用,重要的合同协议、资产登记等凭证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重要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重要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定期保管的文书档案主要包括:
(一)本机关职能活动中形成的一般性业务文件材料;
(二)本机关召开会议、举办活动等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三)本机关人事管理工作形成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四)本机关一般性事务管理文件材料;
(五)本机关关于一般性问题的请示与上级机关的批复、批示,一般性工作报告、总结、统计报表等;
(六)上级机关制发的属于本机关主管业务的一般性文件材料;
(七)上级机关和同级机关制发的非本机关主管业务但要贯彻执行的文件材料;
(八)同级机关、下级机关关于一般性业务问题的来函、请示与本机关的复函、批复等文件材料;
(九)下级机关报送的或以上计划、总结、统计、重要专题报告等文件材料。
五、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要以保存本机关形成的文件材料为重点,永久和长期卷中上、下级文件也应有一定比重,全面估计和预测对档案的需要,不能硬性划分上、本、下级文件几种保管期限的百分比。(实际工作中的有的作法是极形式主义的,不可取,不合理。)
(二)正确处理完整与精炼的关系:在完整的基础上求精炼,不必过于强调少而精。
(三)对档案的鉴定要相对稳定,不宜反复进行。即文件鉴定之后,不到期则不再次鉴定。
(四)保管期限不宜划分很精确的。
第四节 档案鉴定工作制度和组织
一、档案室工作制度和组织
成立鉴定小组
二、档案馆工作制度和组织
成立鉴定委员会
三、销毁档案的批准和监销制度
机关领导批准
主管领导机关批准
销毁1949年前的档案,须报国家档案局。
两人以上监销
四、销毁
1.编制销毁清册
二~三份 2.立档单位和全宗简要说明
3.销毁方法
“火烧”或“打成纸浆”
第六章 档案保管工作
第一节 档案保管工作概述
一、保管工作的含义
1.库房管理
2.档案流动过程中的保护 3.保护档案的专门措施
二、保管工作的任务
1.防治档案的损坏;包括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2.延长档案的寿命;
3.维护档案的政治安全,防止泄密。
三、基本要求
1.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2.加强重点,照顾一般 3.自力更生,勤俭节约 4.立足长远,保证当前
四、意义
档案保管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档案保管工作质量的高低,对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水平具有重大的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物质对象,提供一个最起码、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节 档案保管的基本物质条件
一、档案库房
二、档案装具
1.档案箱
2.档案架
3.档案柜等
三、包装材料 1.卷皮 2.卷盒 3.包装纸等
第三节 档案库房管理
一、库房编号有两种方法:
1.为所有库房编一总的顺序号 2.分区编号
二、排架和编号
1.整齐一致
2.避光通风 3.空间利用
4.统一编号,顺序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
三、全宗的排列和档案的存放
1.全宗的排列
一个全宗的档案放在一起
按全宗号流水排列法和全宗分类排列法两种
按全宗群排列的方法
全宗编号和在库房的实际排列顺序 2.存放方式
竖放和平放
四、档案存放位置索引
五、档案代理卡
为了便于库房管理员掌握流动情况和安全检查,可以填制一种卡片放在档案原来存放的位置上,这就是“代卷卡”或“代理卡”。
六、全宗卷
全宗卷是在管理某全宗过程中形成的,以全宗为单位组成的说明全宗历史情况的文件材料专卷。
通常包括:移交和接收全宗的文据,立档单位和全宗历史考证,全宗整理工作方案,立卷说明,全宗内档案数量和状况的检查登记和报告,档案鉴定的报告和销毁清册,全宗指南、档案利用的重要登记等。
全宗卷应单独集中,按全宗顺序保管。当全宗转交给另一档案馆(室)保管时,其相应的全宗卷也随同全宗移交。
七、温湿度调节和清洁卫生
请详见《档案保护技术学》。
八、保卫和保密
九、防火
十、档案在搬运中的保护
十一、安全检查
第七章 档案检索工作
第一节 档案检索工作的地位
一、检索工作在整个档案工作中的地位
1.检索是提供利用的先期工作
档案馆(室)为提供利用所作的直接的准备工作,具体解决每个案卷或每一份文件的查找,是通过检索来实现的。
2.检索是提高档案馆(室)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3.检索形成了档案业务工作中一个独立的重要环节
二、编制档案检索工具的基本要求是
1.全,指信息存储丰富。2.准,指检索准确。
3.快,指迅速。
4.便,指检索要方便。
三、应当注意的问题
要在重要的档案上下功夫,不要平均使用人力物力。
1.一般的可著录到案卷级,重要档案则可著录到文件级。2.强调检索工具 按照一定的方法排列起来以供查找咨询。
四、排检方法
(一)分类法 以科学的分类为基础,结合档案的内容和特点,运用概念
划分的方法,把性质相同的档案线索汇集在一起,分门别 类地组成一个检索体系。
优点: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个专业的档案线索汇集在一起,便于查找利用。
(二)按作者排检法
现又称责任者,把同一个作者形成的文件线索集中在一起。此法一般在机关档案室用得较多。
(三)按文号排检法
即按照文号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一般有文号目录、文号对照表。在机关档案室此法也较受欢迎,而在档案馆却用得不多。但对一此历史文件或文号不全的文件档案进行文号排检则有困难。
(四)按字序排检法
编制人名、地名之类的检索工具,一般采用部首偏旁、四角号码、笔数、笔形与笔数结合使用这几种方法。
1.部首偏旁法:采用不多,因为它在排列上有相当难度,很多偏旁难以掌握。2.笔数、笔形法:其困难在于繁,简字的问题。
3.四角号码法:全国的人名、地名卡片采用此法较多。但此法的普及面不广。
4.音序法:按汉语拼音顺序进行排列。多用于以作者、文件名称、地区为编制对象的检索工具。此法较简便,但对于年纪较大的人却有不便之处。
(五)按地序排检法
按照文件形成的地区排列。此法在历史档案和一些专业档案的检索工具中采用较多。如清代的奏折、地质档案、农业档案等。
(六)主题法
按主题排检一般是编有主题词的检索工具采用的。严格来说,此法与第(四)种方法是一致的,是按主题词的字序进行排检。对于外文档案,一般是按外文字母进行排检。
目前在档案界,比较推崇的是分类法和主题法,两者各有优缺点。
第三节 中国档案分类法
1987年出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一版。1996年出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第二版。《中国档案分类法》由编制说明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新民主主义档案分类表、民国档案分类表、清代档案分类表组成。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分类表,由主表和辅助表(综合复分表、世界各国和地区表、中国地区表、中华民族表以及科技档案复分表等)组成。
《中国档案分类法》虽然设有检索方法,但手工翻阅,检索速度不快。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分类法》。
第四节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1989年8月出版了《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试行本。1995年11月出版《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正式版本。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主要由主表及词族索引、范畴索引、首笔画检字表和附表组成。主表主题词款目如下例:
Renmindaibiaodahui„„„„„款目主题词及汉语拼音 人民代表大会„„„„[BB]„„范畴号
D 人代大会„„„„„„„„代项
F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分项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S 国家权力机关„„„„„„属项
会议*
Z 国家机构*„„„„„„„„族项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参项 《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词间关系表 词间关系
含义
简称 符号 等同关系 正式主题词
用项
Y
非正式主题词
代项
D
属分关系
下位词
分项
F
上位词
属项
S
族首词
族词
Z 相关词
相关关系
参项
C 族首主题词注以“*”符号。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纸质词典式《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虽然设有几种检索方法,但检索效率仍不高。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纸质词典式《中国档案主题词表》,虽然设有几种检索方法,但检索效率仍不高。可利用计算机容量大、速度快、检索途径多的特点,制作一部电子版的《中国档案主题词表》。
第五节 档案著录
档案著录是对档案的内容和形式特征进行分析、选择、和记录的过程。赋予其分类标识的过程,称为分类标引。赋予其主题标识的过程,称为主题标引。
表格式著录格式直观,易于掌握,用计算机著录一般都用表格式。
练习:
文件名称:关于印发《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的通知
文件内容:“经请示内容国务院,现将《档案馆开放政策档案的办法》发给你们,请按照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情况积极贯彻执行。” 有关数据:
分类号:A-236
档号:2-1-3-3
文号:国档发(1986)2号;
保管期限:长期
文本:正本
发文日期:1986年2月7日
附件:《档案馆开放档案暂行办法》
规格:16开,3页
第六节 档案检索工具
一、作用
档案检索工具是记录、报道和查找档案的工具。它的基本职能有两个方面:1)存储。即把档案的有特征著录下来,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或进行客观的描述,以二次文献或三次文献的形式将档案信息集中起来;2)查检。即向利用者提供档案的线索,借利用者了解和查询档案时使用。档案检索工具既是存储结果的最终体现,又是查检活动的必要条件,对检索效率具有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影响。
档案检索工具在档案管理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作用。
(一)桥梁作用
档案的数量庞大,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内容繁杂,涉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对于利用者来说犹如档案之海,如果不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便无法从中获取所需档案。档案检索工具在档案和利用者的特定需要之间架设了一道“桥梁”,沟通了二者的借需关系,利用者借助检索工具便可以较为迅速准确地获取所需档案。也有人将这种桥梁作用比喻为“打开信息宝库的钥匙”,使用它才可以开户档案信息宝库之门,满足特定的需求。
(二)交流作用
档案检索工具中存储了大量的档案信息,它不仅可以提供查询,同时可成为档案馆(室)与利用者、档案馆(室)之间的交流工具。利用者借助它可以了解档案的分布、内容、价值等信息,档案馆(室)借助它可以互相了解馆藏情况,互通有无,提高服务质量。
(三)管理作用
档案检索工具记录了档案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征,集中、浓缩地揭示了馆藏情况,档案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检索工具概要了解馆藏档案的内容、形式、数量等情况,为档案管理业务活动提供一定的依据。尤其是馆藏性检索工具反映档案实体顺序,在库房管理、档案数量统计等管理活动中直接发挥作用。各种检索工具还是档案工作人员查找档案、提供咨询、开展档案编研工作的必要手段。
上述3个方面的作用是就档案检索工具的整体而言的,某一种检索工具可侧重于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
二、档案检索工具的分类
档案检索工具的种类较多,根据不同的标准可进行不同的分类。目前比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编制方式分为 目录、索引、指南。2.按载体形式分为 书本式检索工具 卡片式检索工具 缩微检索工具 机读式检索工具 3.按检索范围分为 全宗范围检索工具 档案馆范围检索工具 专题范围检索工具 馆际检索工具 4.按功能分
馆藏性检索工具 查检性检索工具 介绍性检索工具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应用,很多传统的手工式的目录被计算机数据库形式所取代,它们已经或即将退出历史舞台,不需要单独编制了。但了解一下传统的目录,对建立数据库还是有帮助的。
三、常见档案检索工具
1.案卷目录
案卷目录是以案卷为单位,依据档案整理顺序编排的检索工具。案卷目录一般采用书本式,其目录表包括:顺序号(案卷号)、案卷标题、、卷内文件页数、保管期限、备注等。
表中的备注是用来记载案卷中某些需要特殊说明的问题,如移出、销毁、卷内文件的增减、霉烂、字迹模糊等。
2.全引目录
案卷文件目录亦称“卷内文件目录汇集”或“全引目录”。它将一全宗内的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汇编成册,兼有案卷目录和卷内文件目录之功能。
3.全宗目录
全宗目录是一种介绍档案馆所有全宗状况的检索工具,它的内容包括全宗的名称、全宗号、全宗内案卷数量及起止年代。其编制目的是向利用者概要地揭示本馆所藏档案的范围,以及用于档案的统计和保管工作。全宗目录适合于档案数量较大,全宗较多的大中型档案馆。
4.分类目录
分类目录是根据体系分类法的原理,以分类号为排检项,依据档案分类表的体系组织起来的一种检索工具。分类目录的主要特点是系统地揭示档案的主题内容,具有较强的族性检索功能。各档案馆的手工检索分类目录大多采用卡片式。
5.主题目录
主题目录是根据主题法的原理,将档案的主题按字顺序排列的一种目录。主题目录的主要特点是能够集中地揭示有关同一事物的档案的内容,具有较好的特性检索功能。
6.专题目录
专题目录是集中、系统地揭示档案馆内有关某一专门事物、某一专门内容档案的检索工具。
7.文号索引
文号索引是揭示档案的文号和档号之间对应关系的一种检索工具,它提供了一条按文号检索档案的途径。文号索引一般采用表格形式,所以通常称之为文、档案对照表。也有的档案室以文号为检索项设置较为全面的项目,形成文号目录。
8.人名索引
人名索引是揭示档案中所涉及的人物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在档案利用中检索人物占有相当的比重,由于在标题中很少反映人名,以所只有编制专门的人名索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人名索引包括人名和档号两部分,即把人名引向所在档案的档号,利用者通过索引的指引,可以查到某一人物的材料。人名索引可以分为综合性和专题性两种。综合性人名索引是将馆藏档案中所涉及到的全部人名编成索引,专题性人名索引是根据所列专题范围,如任免、奖励、处分等对涉及该专题的人名编制索引。
9.地名索引
地名索引是揭示档案中所涉及的地名并指明出处的一种检索工具。以编史修志为目的的利用者往往需要反映某一地区各方面情况的档案材料,地名索引可较好地满足这一类利用需求,从地区角度提供较为全面的档案线索。
10.档案馆指南
档案馆指南是一种全面、系统介绍馆藏档案情况的工具书,又称档案馆介绍。它是档案馆面对社会的一种宣传、报道性工具,借助这种工具,利用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馆藏档案情况及利用档案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信息。
档案馆指南从揭示馆藏的详简程度上可分为简明指南和详细指南,从揭示档案馆的范围上可分为单一档案馆指南。
档案馆指南一般应包括6部分内容。
.说明或序言
.目录
.档案馆概况
.馆藏档案情况介绍
.馆藏资料情况介绍 .附录 11.全宗指南
全宗指南是揭示档案馆内某一全宗档案情况的工具书,又称全宗介绍。全宗指南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3个部分。
(1)立档单位和全宗的历史概况 在档案利用活动中,对立档单位历史的了解直接关系到对档案内容的理解。因为档案是历史的记录,不了解档案产生单位的性质、职能及机构设置情况,就难以全面认识该机关档案的价值。这一困难尤其发生在后代人利用前代人形成的档案,同代人利用其他机关形成的档案等情况中。对立档单位情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单位名称、隶属关系、性质、任务、内部组织机构、主要领导人等方面的情况和沿革。
(2)全宗内档案概况
主要包括档案的来源、数量、进馆日期、整理、保管、鉴定情况、完整程度、所编制的检索工具等。
(3)档案的内容与成分
一般依原整理体系加以介绍,如果是按组织机构分类的,可按照机构逐一介绍,如果是按问题分类的,可按原划分的类目逐一介绍,这样介绍起来比较方便,而且由于与整理情况相对应,也比较清晰。介绍档案内容时原则上是以案卷为单位,亦可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对于若干个问题相近或相同的案卷可合并介绍;对有特色和价值较大的文件可单独介绍。
12.专题指南
专题指南是介绍报道档案馆中反映某一特定题目档案的工具书,又称专题介绍。专题指南的基本结构可由以下3部分组成。
.序言
.档案内容介绍 .附录
第八章 档案编研工作
第一节 档案编研工作概述
一、编研工作的内容
1.历史档案和现行文件的编纂 2.编写档案参考资料 3.参考编史修志工作
二、编研工作的意义
档案馆(室)编研工作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1.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有效方式 2.提高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3.有利用档案原件的保管和流传
三、特点
1.研究性
档案编研工作中“编”与“研”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概念,而是互相统一的,即编中有研,研中有编。
2.思想性
档案编研不仅是对档案原件的简单照录,它必然反映编研人员的观点和认识,具有明显的思想性。
3.政策性
档案编成果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使用,从而涉及到许多政策和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注意。
第二节 档案参考资料
一、大事记
1.大事记的种类(1)机关工作大事记
如:《中共北京市委大事记》《北京第一机床厂大事记》(2)国家和地区大事记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解放后西藏大事记》(3)专题大事记
如:《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大事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4)个人生平大事记 也称为年谱
如:《李大钊年谱》、《张太雷年谱》
大事记的名称较灵活,有的称:大事年表、大事纪要、大事辑要、纪年、月表、日志等。2.编制 大事记由两部分组成:大事时间和大事记述。一般按时间顺序排列。
大事突出、要事不漏,小事、琐事不取。
二、组织沿革
1.种类
(1)机关组织沿革
如:《辽宁省人民政府组织沿革》(2)地区组织沿革
如:《内江地区直属机关机构演变》(3)专业系统组织沿革
如:《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和各级领导成员名录》
2.内容
(1)机关、地区或专业系统的历史概况、行政区划、建制变更情况;(2)机关的性质、任务、职权范围、隶属关系;
(3)机关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变化情况;(4)机关领导人的任免情况;
(5)机关名称的变更、印信的启用与作废、机关办公地点的迁移等。3.体例(1)编年法
即按记述某一机关(地区、专业系统)的组织机构。(2)系列法
即以组织机构或问题形成系列,分别记述其沿袭变化的始末概况。(3)阶段法
即根据机关(地区、专业系统)发展变化的特点划分为若干个历史阶段。
三、专题概要
专题概要是以文章叙述的形式简要地说明和反映某一方面的工作、生产或其它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的档案参考资料。如
《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代会简介》 《XX大学获奖科研成果简介》 《嫩江县中小学教育概要》 《吉林省克山病概况》
四、会议简介
1.会议简介是简要叙述会议过程和基本情况的参考资料。2.内容包括
(1)会议名称及届次。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届党代会简介》。(2)会议的时间、地点及主持人。(3)会议参加人员。
(4)会议的主要议程及内容。
五、统计数字汇集
统计数字汇集又称“基础数字汇集”。 如:《XX县基础数字汇编》
《舒兰县农业基础数字汇集》
《莱芜县牲畜和家禽变化情况汇集》
第九章 档案统计工作
第一节 档案统计工作概述
一、档案统计工作的内容和任务
1.档案统计,就是以表册、数字的形式,揭示档案和档案工作的有关情况。内容很多。包括档案的基本登记和综合统计两部分。从统计的对象来看,分为两方面:
(1)对档案实体及其管理状况的统计;(2)对档案事业的组织与管理状况的统计;
目前,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情况统计,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全国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 其二,专业系统档案工作情况统计;
其三,地方(包括省、市、地、县各级)档案工作基本情况统计; 其四,档案馆、档案室档案工作情况统计。2.任务是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实行统计监督。
二、档案统计工作的意义、要求和步骤
1.意义
(1)是认识档案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2)可以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3)是档案事业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4)可以为制定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和编制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提供提供依据。2.要求
(1)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
(2)遵循全国统计工作现代化的要求,须达到:
统计指标体系完整化,统计分类标准化,统计调查工作科学化,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统计计算和数据传输技术现代化,统计服务优质化。3.步骤包括(1)统计调查
(2)统计整理(3)统计分析
三、档案统计调查
1.统计表报 2.专门调查
四、档案统计资料的整理
统计分组:简单分组和复杂分组
五、统计表
六、综合指标
1.绝对数 2.相对数
第二节 档案的登记
一、档案数量和状况登记
(一)案卷目录与卷内文件目录
(二)档案收进登记簿
这是专门记录档案进入档案机构情况的一种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规模较大的档案室。其具体形式一般为簿册式。其基本登记进以档案进入档案机构的次数为单位进行登记,即每收进一次档案,无论其数量及全宗所属情况如何,都要在收进登记簿上登记为一个条目。
(三)全宗名册
档案馆和规模较大且保管了多个全宗的档案室,对其所管全宗进行逐个登记的一种形式。
(四)全宗单
详细登记每一全宗情况的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保存了较多全宗的档案室。其形式为单页式。每一张全宗单登记一个全宗的详细情况。其登记内容比全宗名册要详细得多,一般分为3个部分。
(五)全宗卡片
它是档案行政机关要求档案馆报送的一种形式。其作用和目的是为了随时掌握各档案馆中所存档案全宗的基本情况,且与“档案成分和数量变化情况报道表”结合使用。
(六)档案成分和数量变化情况报道表
档案成分和数量变化情况报道表是档案馆按要求向档案行政机关报送的一种登记形式,旨在随时报告其所管档案(以全宗为单位)的变化情况。档案行政机关根据报道内容,随时在全宗卡片上进行补充性登记。
(七)案卷目录登记簿
案卷目录登记簿是对所有案卷目录进行登记的一种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馆和案卷目录数量较多的档案室。其登记方法是以案卷目录的本册为单位进行登记,每一本(册)案 卷目录登记为一个条目。
(八)总登记簿
总登记簿是全面系统地记录反映档案的收进、移出情况及档案数量变化情况的一种登记形式。主要应用于档案室。
二、档案工作状况登记簿
(一)工作日志
工作日志是许多重要的社会行业中普遍采用的一种基本的工作登记形式。其作用与目的在于逐日记录每一天的工作内容及其进程问题,积累详尽的工作原始记录,为日后的查考和总结提供素材。一般应包括日期(年、月、日、星期),时间(上午、下午或具体时刻),工作内容,工作量与进度,工作中的问题及处置情况,每周或每月的统计、小结等。
(二)人员进出库房登记
人员进出库房登记是库房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一般采用登记本形式。登记本一般应放置在库房入口处。工作人员及其他人员每次进出库房均应在登记本上登记。登记项目一般应包括日期、进出库房人员姓名、进入库房时间(时刻)、进库事由、出库时间(时刻)等。
(三)档案出入库登记
档案出入库登记这也是库房管理的一种具体手段。一般也采用登记本形式。其具体的登记项目一般应包括档案出库的日期、时间(时刻)、档号及数量、原因(即用途),归入日期及时间(时刻)、经手人,等等。
(四)档案清点、检查登记
档案清点、检查登记是对档案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点、检查过程中及清点、检查完毕之后所进行的登记。其登记内容应涉及清点、检查的日期,原因,清点、检查过程所发现的情况及问题,清点、检查的结果(结论),从事清点、检查的工作人员姓名。
(五)档案利用登记簿
它是一种全面、系统地记录档案提供利用情况的综合性登记形式。它既是档案机构记录、掌握提供利用情况的一种登记形式,同时又是档案机构向利用者具体提供档案时履行交接手续的一种交接凭据。
(六)利用者登记卡
利用者登记卡是档案馆和规模较大的档案室对利用者进行记录、掌握的一种登记形式。
(七)档案借出登记簿
档案借出登记簿是专用于对档案被借出档案机构之外的情况进行登记的一种登记形式,档案馆和档案室均可使用。
(八)档案复制、摘抄登记
档案复制、摘抄登记是专用于对在利用中被复制、摘抄情况进行登记的一种登记形式。同时具有提出复制、摘抄申请,履行批准手续和确认复制、摘抄事实的凭据性质。
(九)利用效果登记
利用效果登记实质上是档案机构对每一次利用的成效结果所进行的跟踪调查。这种跟踪调查性质的登记,对于档案机构调整、改进自己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节 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档案馆的基本统计
一、档案构成统计
总的说来,档案构成统计是档案馆全部档案材料现有数量和状况的一种统计。要求将档案馆内的全部档案以其来源性质分组,即分成:建国后档案、革命历史档案、清代以前档案、民国档案等部分,并以此说明现有档案数量和状况。
二、档案利用统计
档案利用统计它是一种对各种类型档案被各机关、各项工作利用的情况和程度的统计。
三、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
档案工作人员情况统计是它对于研究档案馆工作售货员的需要量,各种干部的比例,各档案馆干部的对比分析和平衡,培训工作的安排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
档案馆建设状况统计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任务之一,负责档案馆网的规划与筹建。这种统计对研究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资料。
五、档案室建立情况统计
档案室是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行机关档案集中保管的机构。档案行政管理机构及时了解档案室建设的情况是非常必要的。这就要对档案室的建设情况进行统计。
第十章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
第一节 档案提供利用工作概述
一、含义
档案工作的总目的,是提供档案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做一系列的工作,其中直接传递档案信息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服务的环节,称为“档案的利用服务工作”,或简称“档案利用工作”,又称“提供利用”。档案利用工作的基本内容,就是介绍和报道馆(室)藏档案的内容和成分,通过各种方式为利用者实际提供文献材料和情报信息,进行咨询服务。
二、利用工作的地位
档案的提供利用是档案工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直接手段,它是兼承档案工作内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档案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
它是档案工作联系社会的一个窗口,是衡量档案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界利用档案的需要,对整个档案工作具有一定的检验和推动作用。
总之,它是档案工作中最富有活力的一个环节。
三、注意问题
1.服务思想
(1)全面地为档案用户服务(2)及时地为档案用户服务(3)准确地为档案用户服务(4)有效地为档案用户服务
2.正确处理提供利用与保密之间的关系
提供利用和保密,从根本上来说是一致的。提供利用时要注意保密,保密是限定了利用的对象和范围,是为了更好地利用。
澄清“利用危险,保密保险”以及“历史档案无密可保”的错误思想。
要认真深入地审定档案内容,根据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情况,调整档案的密级,逐步扩大开放范围,减少烦琐的批准手续,方便广大利用者的正常利用。
第二节 档案提供利用的途径与方式
一、基本途径有
1.提供档案原件 2.提供复制品
3.提供档案信息加工品
二、几种主要的方法有
1.档案阅览服务 2.外借服务 3.制发复本
4.展览与陈列服务 5.制发档案证明服务 6.档案目录信息服务 7.档案咨询
第三节 档案用户调研工作
档案用户需求分析是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方法,在深入调查、掌握用户利用需求的基础上,揭示各类用户的需求特点与规律的一项业务活动。
一、档案用户需求调研的原则
第四篇:公共管理学教案
第一章 公共管理概述
一、公共管理及相关概念
(一)公共管理的涵义
公共管理(Public Management)作为一门理论和科学研究领域,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
公共管理就是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和资源,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来治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从而有效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二)公共管理的特点
1、公共管理主体: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
2、公共管理的客体: 一是社会公共事物;二是公共权力的分配和运行机制。
3、公共管理的手段多样化: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
4、注重管理外部环境,强调战略管理,实现由内向外的转变
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
6、公共管理理论与政府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三)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的区别
1、管理的主体不同。私人管理的主体是私人部门,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公共部门。
2、管理的对象不同。私人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其私人组织内部事务,公共管理则不仅针对公共部门,也针对私人部门。
3、管理的目标不同。公共管理是追求公共利益目标,目标多元化,私人管理主要所示私人利益目标,利益最大化。
4、管理方式不同。私人部门主要是市场化方式,公共部门则复杂得多。
5、管理的权力不同。一个是公权力,一个是私权力。
(四)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行政管理)的区别
• ①管理主体方面。公共行政的管理主体就是政府,公共管理的管理主体除政府外,还包括非政府公共组织。• ②管理客体方面。公共管理的客体比公共行政宽泛,它的管理范围既包括了属于政府管理范围内的社会公共事务,还包括了不属于政府公共管理事务的社会公共事务;还有,一些在传统公共行政中难以见到的客体,诸如公共环境、项目执行、绩效评估、公共伦理等,也出现在公共管理的客体中。• ③管理目标方面。公共行政是一种“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是“外部取向”,公共行政重视机构、过程和程序的管理,公共管理重视项目、结果和绩效的管理。• ④管理手段方面。公共行政重视计划、组织、指导、协调、报告等基本技能,公共管理则关注那些可以用来将思想和政策转变为行动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 ⑤管理思想方面。公共行政强调执行规范,强调“政策科学化”;公共管理则将更多的企业管理思想纳入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强调“管理市场化”。
公共管理基本上是一个整合的概念,是一种介于企业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公共管理在“什么”与“为何”层面上是沿袭公共行政或公共政策,而在“如何”层面上沿袭企业管理。
二、公共管理学演进历程
公共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历史并不长。1887年以前,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1887年后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公共管理时期。
公共行政时期(1887-20世纪70年代末)
1、传统公共行政时期(1887—1960)
2、新公共行政时期(1960—1980) 公共管理时期(1980年至今)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重塑政府理论
3、治理理论
在实践上,公共管理主要是力图解决3个问题:
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政府只管那些应该由自己来管的事情,力争管得少一些,但要管得好一些;
第二,尽可能实现社会自治,鼓励公共管理社会化,即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财力的不足;
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包括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从根本上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三、公共管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1、西方国内经济和政治因素
(1)政府规模庞大和职能膨胀引发公众对政府的不满
(2)经济因素与财政压力将政府改革提上议事日程
(3)社会问题和政府治理失灵导致政府合法性危机
2、经济全球化、国际环境的变化
3、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
4、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5、私营部门管理的成效为政府改革提供了压力和示范
6、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公共行政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现实促使人们对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进行重新思考
一是确定政府应当干什么;
二是即回答政府应当“如何做”。
四、公共管理学的理论基础
欧文·休斯:“传统的公共行政模式基于两种理论,即官僚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两分法。而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也有两方面,它们分别是经济学理论和工商管理。”
(一)工商管理学理论
1、古典学派理论:泰勒为代表。古典学派关注的焦点是“效率”和“经济”。
2、行为学派理论
3、决策学派理论
4、系统学派理论
5、新管理主义理论:企业再造理论;虚拟企业;学习型组织
管理主义对公共管理学的一个重要启示是,管理作为一种纯手段性的活动具有共通性,它所包含的一系列原则,既可用于私营企业,也适用于公共部门。
(二)经济理论
1、公共选择理论
以布坎南为代表,公共选择理论(Public choice theory)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末形成一种学术思潮。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领域的分配,是人们选择通过民主政治过程,将个人的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定义为非市场决策的经济研究,或者简单地定义为把经济学应用于政治科学。
如果说亚当·斯密告诉了我们政府应当做哪些事情,即“ 是什么”的问题,布坎南则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的问题。
由于政府官员与市场上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人具有相同的经济理性,他们首先追求个人利益和所在机构的利益,然后才会关心公众的利益,因而政府失败不可避免。
2、代理理论(Agent Theory)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委托—代理关系几乎无处不在,典型的例子有雇主与雇员,律师与当事人,选民与政治家之间的关系。
代理理论的一个基本假定是处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双方都是效用最大化者,加上信息分布的不对称,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偏离和冲突便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是委托方如何将代理人的行为限制在符合委托人利益的范围内。它所关注的主要有三个问题:
一是代理人的选择和对代理人的激励;二是减少“代理成本”或由代理所引起的资源耗费;三是签订最优合同,防止双方尤其是代理方寻机违约为自己谋利。
从政府部门看,政府是受托人即代理人,公众是委托书人。与私人企业相比,公共部门的代理成本(监督成本)更难衡量,且缺乏有效手段来制约代理人行为。3.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 cost theory)
交易费用理论,是用制度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经济组织制度的理论。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所谓交易费用是指所有与制度或组织的建立、变迁和使用有关的费用。交易费用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如何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的概念,首先是由科斯(Ronal H.Coase)于1937年提出的。科斯将交易费用定义为运用市场机制的费用,包括在市场上搜寻有关价格的信息,为了达成交易进行谈判签约,以及监督合约执行所花的费用。
交易费用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以往公共部门管理中根深蒂固的思想,即只要政策得以贯彻执行政府部门就是完成了工作,而丝毫不考虑政府部门甚至整个社会付出的成本。
公共部门存在的交易费用,影响到公共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还影响到公共部门管理者的行为选择。
五、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公共管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伴随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运动出现的学科新趋势,它把当代经济学、管理理论、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融合到公共管理的研究中,使之成为一个跨学科或交叉学科。
《公共管理学》在MPA教育中是一门集理论性和应用性于一身,含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于一体、具有“导论”性质的课程。
第五篇:《管理学:领导艺术》教案
第五节 领导艺术
知识回顾(5m):
领导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领导效果取决于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活动情境相关。领导方式要根据下属的特点和情境的不同,灵活变化领导风格。
领导权变模型:费德勒;三种因素(上下级关系、任务结构、职位权力)组合8种情境,对应选择2种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关系导向),情境处于最有利和最不利选择任务导向性,情境处于中等水平时选择关系导向性。
生命周期理论:赫塞、布兰查德;根据成熟度(不成熟、较不成熟、较成熟、成熟)选择四种领导风格(命令型、说服性、参与型、授权式)。
目标——途径理论:豪斯;激励下属实现目标,并为下属实现目标扫清道路,清除障碍和危险,帮助下属实现目标。
本节学习要点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三、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一)用人艺术
(二)人际关系艺术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导入案例:唐僧的用人艺术
《西游记》里,孙悟空,容易冲到,自大、自恋、不服从领导指挥、经常欺负同事、个人主义倾向严重,自由散漫,但是个“猴精”,本领高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火眼金睛,七十二变,和如来、观音、太白金星、诸位天神关系比较好,都是哥们了,有比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危难时刻发挥着顶梁柱的作用;猪八戒经常搬弄是非,喜欢背后打小报告,在忠诚度方面也差,动不动就要散伙走人,回高老庄娶媳妇,还好吃懒做,好色,见个美女都是姐姐长姐姐短的,但却有不失风趣的个性,在长达十几年的取经路上起到了缓解压力、消烦解闷的开心果作用,如果没有猪八戒,这个旅途还真无聊。沙僧老实本分、勤勤恳恳、任劳 任怨,途中担当挑夫的工作,不叫苦不叫累,但太过于本分,木讷(ne)所以淡忘了身边的事情,负责守着行李,似乎生怕出意外,就没丢过任何东西。其中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每个成员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唐僧的坚定信念、孙悟空的勇于创新、猪八戒的幽默机智、沙僧和白龙马的任劳任怨,在成就西天取经路上,缺一不可。
为什么不会武功、只会念紧箍咒的唐僧能够带领比他能力强的三个徒弟取回真经?主要是唐僧具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能做到知人善任,用人所长,把孙悟空、沙和尚、猪八戒安排到最适合他们的岗位上去。
在管理实践中,也一样,领导要有效的开展工作,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掌握基本的领导方法,而且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这样才能创造性的完成各项领导任务,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讨论:根据上述案例,什么是领导艺术? 谁?领导者
在什么场合?在管理过程中 作用?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 归根结底是什么?是一种领导方法、技能
艺,指技能、技术、技巧;艺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
所谓领导艺术,就是领导者在管理活动中,为了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运用领导原则和方法的才能。也可以说,领导艺术就是创造性地灵活运用管理原理和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活动效果,促进组织实的技能。
“领导艺术”既然称为“艺术”,就意味着它与领导方式、领导方法是不同层面的东西,它应该是一种超越了一般化领导方式和方法的、具有创造性的、达到完美程度的、技巧性的领导方式方法,或者说是具有艺术性的领导方式方法。
领导工作一旦达到艺术的高度,就会产生质的飞跃。因此,提高领导艺术,对于搞好领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领导艺术是一种无固定模式可循的既确定又不确定的领导技能,是领导者个人品德、才能、情感、知识、经验、气度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与领导方法相比,表现出三个鲜明的特点:
1、创造性
领导艺术之所以为艺术,全在于创造。其实质是领导者对领导方法的创造性运用,是领导者在科学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的标新立异。如;古人论行军打仗,把“实以虚之,虚以实之” 作为迷惑敌人的一条原则。但三国时期,诸葛亮偏要“虚以虚之”,以空城计吓退了统兵15万、兵临城下的司马懿。而解放战争时期(大决战),毛泽东转战陕北,却又“实以实之”,在自己进山的路口插上“毛泽东由此上山” 的标牌,结果,胡宗南扯去标牌,带着队伍偏要向另一个路口追击。可以说,领导艺术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创造性。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别出新裁,反其意而为之;或者在判断的结论上,独辟蹊径,发人之所未发;或者在行为方式上,选择机动、迂回,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新路。
2、非模式性
领导方法是众多领导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具有一般性和共同性;领导艺术则主要是个人经验、智慧的积累、提炼和升华,具有鲜明的个性。领导艺术可以借鉴,但绝无现成的模式可以机械地照抄照搬,也很难单纯从讲台、书本上套用。“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方法和艺术的关系正如同“菜谱” 和烹调艺术的关系。按照同一张菜谱,不同的厨师炒出来的菜肴肯定大不一样,这里就有经验的因素,重点是对火候的把握。领导艺术就是《孙子兵法》讲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的艺术。因此,可以说领导艺术没有万能模式,同一种领导艺术,由不同的人掌握效果各异,不同的领导艺术被同一个领导者应用,效果也会相差甚大。
3、灵活性(灵活性、权变性)
领导艺术不是永恒不变的,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宜的。因此,领导者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情况。1987年6月,大兴安岭发生建国以来的最大火灾,火灾发生地的林场场部烧得只剩一个,事后调查,这个林场场长是个退伍军人,性格暴躁,很专制,职工告状,上级正准备撤销他的职务,火灾发生时他只让老弱病残撤走,其他人员按战时管理,砍 3 伐隔离带,事后上级、职工都要求他继续当场长。
三、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一)人际关系艺术
讨论:如果你是副班长,如何处理与班长的关系? 做好本职工作,团结一心,支持班长工作„„
1、如何处理与上级的关系
①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越位。明确自己的职、权、责,遵守角色规范,出力而不“越位“。在决策上不要越位,在重大问题上坚持请示汇报。在表态上不越位,还要注意在公共场合上不要越位。
②尊重上级,维护上级威信
对待上级的指示,一要态度坚决,二要认真负责,这是下级应尽的职责,是尊重上级、维护上级威信的具体表现,令行禁止,落实到位。
③理解上级,支持上级工作
当上级决策出台时、当上级工作出现失误时、当受到上级批评时。要设身处地地站在上级的位置上,进行换位思考,理解上级的难处和出发点。
④要主动调适与上司的冲突。若在工作中和上司发生分歧或冲突,我们要能做到顾大局,识大体,求大同,以对上司忠诚、服从、尊重的态度主动调适与上司的冲突。
2、如何处理好与下级关系 ①平易近人
要尊重下属。古人云:“敬人者,人恒敬之。”要得到下级的拥护和支持,就必须尊重自己的下级。作为领导,必须摈弃敬上易、敬下难的心理,经常换位思考,充分认识到虽然在领导体系中下级处于从属的被动的地位,但在真理面前和人格上,下级和上级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
要真诚相待。对下级在政治上要支持,工作中要配合,生活上要关心,让下级有安全感;对自己授权的工作,要敢于为下级负责,敢于为下级承担责任,当下级工作出现失误时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错误,要勇于把责任揽过来,给下级改正的机会,让下级工作有依赖感;对和自己有不同观点的下级,只要是对工作有利的,要鼓励下级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面意见;对自己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正 4 视错误,勇敢纠正。
②信任对方
信任下属,下属便会努力工作,下属与领导的距离也会更近,员工的积极性往往建立在领导的一句不经意的言语、动作之中。只要愿意建立彼此的情感,那么下属也会成为领导心目中的“九头牛”。经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作为领导,既然你选择用此员工,那就要给他一定度的发挥的空间,不要常常想着这个员工有没有努力的工作,有没有在磨洋工,有没有拿着你的薪水干别人的事„„如此以来,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也会便提高许多。
③关爱下属
上级要了解下级的性格、特长、爱好、生活状况等基本情况。这是上级与下级相处的前提和基础,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先天遗传不同,形成独立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个体。比如,有的下属郁郁不乐,有什么心思?有人脾气暴躁,气总是不顺,是怎么回事?有人未能提拔,有何想法?有人子女就业问题解决不了,怎能帮助一下?有人生了病,是不是关照一下?等等。这些问题,既是实际困难,又是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者应该及时了解群众情绪,把握下属思想脉搏,既去力所能及地帮助部属解决具体问题,又要及时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体贴人,关心人,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关心下属,重要的不是说,而是做,让下属感觉到你真正在为他们的期待而努力,而行动。
同时,要正确对待下级的要求,对待部属的合理要求,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尽快地予以满足,不能久拖不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是行不通的。对部属的不合理要求也应耐心答复,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往往产生很不好的效果。部属提出了不合理要求,在他自己看来可能认为是合理的,如果上司置之不理,他就会有意见,闹情绪,影响工作,甚至造成上司与部属关系中的隔阂和紧张。所以,对待部属的不合理要求,务必向他讲清楚为什么不能解决的道理,做好思想工作。
④一视同仁
凡事“不患寡而患不均”,这是下级与上级产生离心力机会最多的环节。这就要求上级在处理与下级关系时做到:一视同仁,不搞“圈子”、“带子”,避免资历、关系、感情产生的负效应;赏罚公平,当赏则赏,当罚则罚,避免有功 5 不赏,有过不罚。使下级处于一种公平的工作竞争环境中。
(二)用人艺术
在现在这个时代,人才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企业要做大,就要重视人才。电影《天下无贼》里黎叔有一句经典对白:“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人才!” 如果修长城,人才就是基石;如果建大厦,人才就是栋梁;如果搞企业,人才就是成功的保证。如果想把企业做大,不想当一个小作坊主,那就必须重视人才。无论干什么事业,人才都是成功的保障。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天下后的一次庆功宴上,询问群臣,他取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大臣们当然说他能干。刘邦却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强调人才是很重要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更值得我们深思。他接着又说:“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什么意思呢?我呀,出主意,斗心眼,我不如张良,排兵布阵、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内部管理,我不如萧何。但我会用人,他们都听我的,叫我老板,为我们老刘家打工。这是我的本事。
刘邦是个不爱看书不会武艺的市井之人,但他精通识人用人之术,最后夺取了天下。刘邦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呢?项羽出身于官宦之家,知书达礼,武艺高强,但他不会识人用人,最后只好演出了一场《霸王别姬》了事。
作为领导者,不一定要有很深的专业知识,但要懂得领导知识,特别是识人用人知识,越精通越好。
1、知人善任
要善于用人,首先必须“知人”,即对人的了解。孔子说:“赦小知,举所知”。什么意思呢,赦小知就是用干部,不能小心眼,在乎人的小毛病,不能求全责备,太挑剔。这叫用人所长,容人之短。后面再详细讲。举所知,就是用自己了解的干部。一个人纵使名扬天下,如果你不了解他,他的优点你不了解,得试,有成本,与风险;缺点不知道,还得试,没有办法防,又有风险。了解他的优点、缺点,所以,用一个人,要知根知底。优点在什么地方,我知道,可以用得恰当,到位;缺点是什么,我知道,可以防。这叫优点可用,缺点可控。
韦迪调水军到足协任职。用了解的干部能发挥其长,避其短,少走弯路。
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不但要善于知人,还要善于任用人才。领导者用人应该坚持量才任职、量能授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力戒识人不准、用人失误、大材小用和小材大用。
2、爱才惜才
一个领导者,即使是一个天才,也不可能掌握现代化的一切知识,了解那么复杂多变的情况,不可能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包揽各种事物,处理各项工作。如果手下没有若干富有才华的干将,大批具有专门特长的人才,就会孤掌难鸣。刘备再开明,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辅佐、参谋,没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一帮将领出生入死冲锋陷阵,也就难以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势。毛泽东再伟大,如果没有周恩来、刘少奇辅助处理内政外交,没有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陈毅、贺龙等一班老帅南征北战,血染疆场,很难推翻蒋家王朝,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爱才之心,就要有“求贤若渴”的深厚感情。领导同志只有深怀爱才的真情,才能从思想认识、根本态度、感情深处视人才为“宝贝”,千方百计地做好发现、选拔、引进、培养人才的工作。
刘备三顾茅庐
福特为求一人买下一公司
美国的福特公司有一台马达坏了,公司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未能修好。只好请来一个人,这个人叫思坦因曼思。他原是德国的工程技术人员,流落到美国后,一家小工厂的老板看重他的才能雇用了他。福特公司把他请来,他在电机旁躺了三天,听力三天,然后要了一架梯子,一会爬上去,一会爬下来,最后在马达的一个部位用粉笔划了一道线,写下几个字“这儿的线圈多了十六”。把这十六圈线圈一拿,电机马上运转正常。福特公司给了他一万美元。福特队这个人非常欣赏,一定要他到福特公司来,这个德国人说原来的公司对我很好,我不能见利忘义。福特说,我把你所在的整个公司都买过来就是了。所以,为了这个人把整个公司都买过来了。福特公司就是如此重视人才
失败的项羽
楚汉战争中的项羽,自幼熟读兵法,力大过人,自封西楚霸王。但他刚愎自用,没有爱才之心,容不下贤能之士,放走了韩信,赶走了陈平,逼走了范增,项羽把贤能之士放走之后,任命了一批和他沾亲带故的人,比如,姓项的家人,7 老婆的亲戚,不管有没有能耐,都给个官当当。结果如何,兵败垓下,乌江自刎。项羽呀项羽,你不爱惜人才,不珍惜人才,欲凭一己之力取天下,可能吗?项羽现在时间很多,估计在九泉之下反思了不少,已经有所明白了吧。
现在有的单位留不住人才,那里的领导往往说是“单位待遇低,没有吸引力”造成的。这方面的因素不能说没有,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一些领导爱才之心不诚,对人才的关心、尊重不够。古人曰:“士为知己者死”。一般来说,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不会太多地计较待遇的高低,他们所看重的是待人的态度、干事业的环境,尤其是否得到尊重和重视。因此,领导者一定要有爱才之心,真正把人才当作“宝贝”,带着感情去呵护他们,支持他们,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当好龙的叶公,成天喊人才好,人才少,却拿边的人才不当回事;也不能当齐宣王,好赖不分,让有些个南郭先生滥竽充数。
3、用人所长
一位老姑娘到婚姻介绍所,对工作人员说:“我要找一个丈夫。他必须是讨人喜欢的、有教养的、能说会道的、爱说爱笑的、爱好体育的、消息灵通的„„还有一条,我希望他终日在家里陪着我,我要他讲话,他得开口;我感到厌烦,他得住口!”“我懂了,小姐。”工作人员回答,“我劝您买一台电视机。”
这则笑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世界上没有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甚至才能越高的人,其缺点往往也越明显。作为一个领导者要做到扬长避短,适才适用,善于用人所长,包容短处,要把那些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毛病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上。
4、用人不疑
这是古训,但对今天的管理工作也不无借鉴。管理者在“疑人不用”的前提下,既用人,则不疑,应给予应有的信任,以激发下属的工作热情和献身精神。不然的话,一方面让人家去干,另一方面又不信任人家,处处提防人家,让人家怎么去干?“任”而不信,边用边疑,明用暗疑,长此以往,就会妨害上司与部属之间建立正确的信任关系,也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担心自己不知何时遭猜忌,使部属精神压力增大,弄得大家疑神疑鬼,互有提防,人心涣散,失去凝聚力和向心力。所以,管理者务求信任部属,这是取信于部属所必须注意的。
魏征:
先后追随李密、窦建德、李建成。魏征曾建议太子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手段,却未被采纳,让李世民占了先机。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审问魏征时问道:“你为何要离间吾兄弟,与吾作对?”魏征坦然答道:“人各为其主,太子要是早听我的话,不会有今天!”李世民见其机警刚直,便不计前仇,委任谏议大夫。魏征在李世民即位不久,天下未定之时出使河北,河北是乱子最多的地方(窦建德),去完成天下和解的使命。魏征出使河北是最佳人选,不少人认为这是放虎归山。李世民力排众议,起用魏征。魏征一到河北,就将地方官押解进京的原东宫的人,就地释放。有人又告发魏征联络太子旧党谋反,李世民置之不理,继续信任魏征。魏征释放东宫的人,影响极大,河北很快安定下来。
魏征去世,唐太宗感到损失巨大,说出一段响彻千古的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去世,遂亡一镜矣!”
天京之变:1856年9月2日(太平天国六年七月二十七日)突然发生的天京事变,东王杨秀清以下官员2万余人死在韦昌辉的刀下。原来传说有天王密诏杀杨的说法,但洪秀全始终否认,所传杨秀清逼封万岁和天王密诏迄今没有确切的证据,因而近人一般认为是韦昌辉矫诏。太平天国前期共封了五个对起义和建朝有过贡献的外姓王。这五王为从广西向南京进军的途中战死了的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肖朝贵;在天京事变中被北王韦昌辉杀了的东王杨秀清;随后又被天王洪秀全捕杀的北王韦昌辉;天京事变后五个外姓王就只剩下翼王石达开一个人了。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朝辅政,受到满朝文武臣民的拥护。可是此时洪家兄弟在东王死后急于封王,先由天王封其长兄洪仁发为安王,又封其出狱不久的次兄洪仁达为福王,用以牵制石达开。石达开忿然带走10万太平军脱离天京出走,石达开西征,发誓不再回来。
5、敢用比自己强的干部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的墓碑上刻着:“一位知道选用比他本人能力更强的人来为他工作的人安息在这里。”卡内基之所以成为钢铁大王,并非由于他本人有什么了不起的能力,而是因为他敢用比自己强的人。那些生怕下级比自己强,怕别人超过自己、威胁自己,并采取一切手段压制别人、抬高自己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效的领导者。敢用比自己强的能人不仅是一个肚量问题,也是一个信心 9 与能力的问题。楚汉相争中,不会打仗的刘邦能得天下,是因为他有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内助,韩信的善战;卖草鞋的刘备能在三国鼎立中独占一席,是因为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相助。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个别领导同志缺少用人的气度,凡是“我”的部下,都不能比自己才能高,他们奉行的是“武大郎开店”的哲学,害怕下属超过自己,拒绝“高个子”进门,选个二级经理一米四,三级经理一米三,门童一米,工会活动武大郎打中锋,我个头最高我最牛,这是嫉贤妒能;要有勇气把姚明招来,让姚明一进门,鞠躬,大哥,我听您的,这是水平,这是一种是比强者更强的心态,更是一种超我的能力。
凡是排斥比自己才能高者,只能成为才能低下的孤家寡人。刘邦讲得好,“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是,为什么我能够取得胜利呢,就是因为我善于使用这些杰出的人才,当然楚汉相争——楚败汉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刘邦用人之气度不能不说是一条重要原因。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
表扬和批评是思想工作中常用的两种方法,也是管理者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最基本的领导艺术。下属有了成绩,管理者就应及时加以肯定和赞扬,促其再接再厉不断进步;下属有了缺点和错误,管理者也应及时指出并加以批评,促其醒悟,以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出现更大偏差而影响全局工作。
1、表扬
表扬是一种积极的鼓励、促进和引导,能够调动部属的积极性,激励部属工作热情,在管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善用表扬的管理者,就不会满足于对个人或集体的优点、长处和成绩作简单地肯定与赞扬,总是善于挖掘表扬的潜力以努力提升表扬的效果。在具体做法上:
①善于寄希望于表扬之中
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面对下属某个方面的不足,一般不会轻易说:“希望你„„”,而往往是把这句话留在下属因某方面的工作做出了成绩受到表扬之后,再话锋一转,提出相应的希望。当一个人受到表扬时,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其感到心情愉快,还能使其自信心大增。表扬不能满足于对 10 成绩的肯定,而应注意趁热打铁,在表扬中提出有针对性的希望,给受表扬者以新的目标。如:对工作中成绩一贯突出、积极向上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不断提出新的希望目标,促使其更加发奋努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再接再厉做出更大贡献;对受到表扬就沾沾自喜,感到船到码头车到站——该歇歇脚了,甚至居功自傲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提出带有挑战性的希望,促使其戒骄戒躁,不断攀登新的台阶;对工作中有成绩也有问题的下属进行表扬时,要把其存在的问题作为希望明确地提出来,促使其自觉地发扬成绩,克服缺点,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②善于授经验于表扬之中
聪明的管理者在表扬下属时,绝不会简单地说一句:“干得不错”,而总是善于借表扬将成功者的经验与方法传授给众下属,以实现以点带面与资源共享。凡是受到表扬者,或是正常工作比他人更为突出;或是突击任务完成得非常出色;或是突发事件的处理果断有效;或是紧急情况之下能够挺身而出„„无论哪一种情况,都说明受表扬者领先一步,高人一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辛劳与智慧;拥有比别人更多的经验和更为有效的方法。作为管理者在对受表扬者进行表扬之前,就应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归纳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和有效的方法,以便表扬时能够向众下属详细介绍受表扬者一事当前是怎么想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克服的,关键时刻是如何做的。不仅要让众下属受其感悟,更要使大家能从受表扬者的经验与方法中有所得益。
③ 善于寓道理于表扬之中
精明的管理者在表扬下属时,绝不会“杨柳水大家洒”,也不会有事没事频繁地作廉价的表扬,因为他懂得:个个都表扬就等于没表扬,不能天天表扬,处处表扬,没有什么值得表扬的良好行为时硬找点什么来表扬,而频繁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鼓舞士气,往往会使人们丧失新鲜感、严肃感,被表扬者也不会增加多少光荣感,还会招来其它下属的反感,减弱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一看到别人在某一方面胜过自己时,心里就堵得荒、不服气。既是表扬,就应注意以事论理、以理服众。如须公开表扬,一定要在下属取得公认的成绩时再采取这种方式,以免让其它下属感到管理者偏心、不公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在表扬中要尊重客观事实,要善于抓住事情的精神实质,用实 11 例与数据说话,用事实来化解某些人的消极逆反心理;还可穿插运用名人名言、打比方、讲故事等方法,增添事情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众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发与教育。
④善于融鞭策于表扬之中
表扬意味着肯定了某种行为和做法,也意味着不符合被表扬的行为做法是不被鼓励的。为他人树立了一个标杆,要求他人以此为标准,向被表扬者看齐、学习,对先进的表扬,本身也就意味着对他人的批评。尽管这种批评是婉转的、委婉,但往往比直接的批评更有说服力,更能够激发落后者的内在动力。因此,作为管理者在表扬先进的同时,要善于不点名地指出落后者存在的相关问题,启示他们在对比中看到差距,认识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以求达到不用扬鞭自奋蹄的效果。
2、批评
批评也是引导,是一种警醒性的引导。它对教育和帮助部属,使管理工作和部属本身摆脱错误言行羁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们更容易喜欢表扬而反感批评,所以某些部属往往听到表扬高兴,听到批评扫兴,甚至得不到表扬不以为然,若受到批评则如坐针毡。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对部属实行批评时,必须讲究方法和艺术。
①目的要端正,批评要准确,语言有“温度”
目的要端正,说的是出发点问题;批评要准确,说的是根本态度问题;语言要有“温度”,说的是一个具体方法问题。三者共同构成了在批评过程中管理者应该持有的基本观点。
目的要端正。
管理者批评部属要持有大公无私的立场和与人为善的态度,切不可公报私“仇”,夹杂个人恩怨。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借部属犯错误之机而泄私愤,图报复,更不好。
批评要准确。准确是批评的生命。所谓批评要准确,是说管理者对部属的批评一定要有根有据,切不可主观臆断,想当然,或者凭“小报告”,听到风就是雨;更不能别有用心,无中生有。如果管理者只顾指责部属错了,但到底错在哪里却没有搞清楚,或者与事实有很大出入,这样的批评不仅没有积极意义,还会 12 带来负作用,引起部属的抵触和反感,以至同管理者疏远和对立。管理者批评部属,一定要切忌乱“上纲上线”。应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弄清并客观地反映事实真相,有多少错误就是多少错误,有多大错误就是多大错误,真正做到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事实确凿,定性准确。
语言有“温度”。语言要有“温度”,是说管理者在把批评信息传导给被批评的部属时,其语言应该是“热”的,而不应该是“冷”的。固然,批评是否定,然而,要使这种否定达到目的,就不能没有艺术。这种艺术表现在语言上,就应该“未成曲调先有情”,在批评过程中始终充满暖人肺腑的话语,使对丑的东西的否定通过美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才能使批评的内容为受批评的部属所接受,成为一种催其奋进的激励因素,达到启发人、引导人、转化人的批评目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管理者批评部属时,切忌冷嘲热讽,语言粗暴,没完没了,翻老帐。
②找准时机,选定场合,把握分寸
选择恰当的批评时机、场合和分寸,是实现优化批评结果的三个重要因素。前两个是环境因素,最后一个是质量界限。
找准时机。所谓时机要找准,是说管理者批评部属要适时,既不能过早,也不能过晚。若实施过早,条件不成熟,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例如,两位部属刚吵过架,情绪因受刺激正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时若管理者对双方马上施以劈头盖脑的批评,不但对问题解决无益,还会“引火烧身”,招致自身麻烦,导致他们迁怨于自己,使自己不得超脱、陷入部属的矛盾纠纷。正确的办法应是先“挂”起来,进行“钝化矛盾”的“冷处理”。待到双方都心平气和时,再顺势着手解决。
选定场合。所谓选定场合,是说管理者批评部属时,场合要适合于错误的性质,要适合于纠正错误的需要。例如,部属存在的错误和缺点是生活方面的,最好是背后谈心,一般不要当众指责,以防止破罐子破摔,产生逆反心理;两位部属心存芥蒂,情绪对立,就不能当这个批评那个,这样容易使一方认为上司是在支持自己,而另一方则认为上司是在协助对方压制自己,从而使矛盾更加剧烈,情绪更加对立;当一个人的错误涉及到其他人时,不应当着被涉及人的面去批评,这样往往会使被涉及的人产生上司是在“敲山震虎”、“杀鸡给猴看”的误解,13 等等。
把握分寸。所谓把握分寸,是说管理者批评部属的深浅要适度,而不能无度、缺度或过度。黑格尔曾经说过:“凡一切人世间的事物,财富、荣誉、权力、甚至快乐痛苦等——皆有其确定的尺度,超过这个尺度就会招致毁灭。”管理者对部属的批评也是如此。它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是质和量的统一。一旦这种批评的变化超出了一定的限度,也就是说超出了某个“临界点”,那么批评就会发生质变,就会走向反面。
本课小结
一、“领导艺术”的含义
二、领导艺术的特点
三、领导艺术的具体内容和体现
(一)用人艺术
(二)人际关系艺术
(三)表扬与批评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