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巧妙设计与有效互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已深入人心。本文就教学中成功设计的课堂活动进行分析,介绍了设计活动的七种思路。
[关键词] 课堂活动 巧妙设计 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
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巧妙设计。
一、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应遵循的原则具体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在巧妙设计的活动中看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具,才能做到形式丰富、精彩纷
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有效的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的说来,成功设计的课堂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化的活动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应保持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单元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做一个热身运动chant:
Banana, banana.Peel, peel, together.Peel it left.Peel it right.Peel it middle.And take a bite.在有趣的歌谣后,教师引入教学:
T: 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 milk shakes? Ss: Yes.T: Great!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学生摇头。)
(拿出做香蕉奶昔的材料,同时读出这些材料的英文单词。)
Now let's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First, peel a banana.Next, cut up the banana.Then, put the banana and two teaspoons of honey into the blender.After that,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And then, turn on the blender.(搅拌机转一会儿。)Turn off the blender.Finally, 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a cup and drink it.这样,整个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致勃勃,正像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2.情景化的活动
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的,而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景。情景是交流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易于融入活动,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单元教学中,笔者事先拍下了自己星期天逛服装店时的录像。画面是一家服装店中,自己手里拿着几只购物袋。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猜测What's in this bag? 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之后,购物袋的图画被逐一点击打开,出现了一件件的服装,和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称。这时,学生纷纷脱口而出:Oh, a sweater!/A short....接着,笔者在此设问:How much is the sweater/ short...? 笔者在学生回答后给出真实的价格。最后,当笔者提出 How much are all of them? 时,许多学生早就已经算出答案举起了手,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They're so cheap!“或“Wow, they're
too expensive!”等。此情此景,使课堂褪去了那份生硬和刻意,讲英语因有了真实的情景而成了十分自然又顺利的事情。
3.趣味化的活动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所以,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如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复习,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传声筒”的活动形式却使课堂活了起来。教师事先把有关自己的一些information做成幻灯片,学生看过后以chain drill 的形式每人用 What does the teacher say? 问后面同学一个问题,让其回答。待各组学生都做完后,教师任意抽查一组学生作为示例。
T: What did he / she ask you?
Ss: He / She asked me where you had your breakfast.T: What did you say?
Ss: I said I had my breakfast at home.4.合作型的活动
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学习必然要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针对课文主题进行的讨论和辩论等,正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这种合作型的活动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益智型的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以经常动脑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最有效的途径,而以活动的形式动脑效果更好。如复习定语从句时,为了避免复习课和语法课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笔者引入了猜谜语的游戏。每个谜面都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如:(1)It is a country that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2)It is a city which is called ”foggy city".(3)He was a famous person who had 1093 inventions.等。这样,学生们积极动脑,大胆猜测,兴致很高。通过活动,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综观上述种种活动,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教会了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更验证了教师设计活动的成功。
第二篇:浅谈如何设计时事地理课堂活动
浅谈如何设计时事地理课堂活动
摘 要:2013年地理时事教学改革为我们的教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课堂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终归属与落脚的地方。如何将时事地理教学扎实推进,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部分。在这几年的探索中,“活”以见地、“动”以致理,成为我最大的心得。在时事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 学生课堂 教育改革
在地理时事课堂活动的设计上,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思考一:趣味性
中国古代大教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初中学生的兴趣广泛但不稳定,学习主要受外部动机的驱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地理学习内容中新奇、有趣的事实或现象。学生接触外界的新事物也很多,“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自然不受学生欢迎,然而,当我们把时事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就给课堂增加了趣味性。如在《世界人口》一课,现今世界人口已突破七十亿,人口问题已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人口增长特点的不同,会出现不同的人口问题。那么到底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呢?我们采用辩论赛的形式设计教学活动,学生的热情被点燃,大家争先发言。可能有些同学的发言不如人意,但是我们的教学不正是播种一颗颗种子,逐步培养学生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去解决问题嘛?寓知识于娱乐活动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动”中学,真正体现地理知识的趣味性、娱乐性,体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思考二:挑战性
当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培养学生有较强的竞争意识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而现代中学生一开始就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意识,对与自己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如在《多变的天气》一节中,我设计了 “挑战主持人”的活动,学生争先恐后、表演的惟妙惟肖,再加以适当的点评,让学生在挑?鹬懈兄?知识,获得成功感,增强了自信心。也可引入竞争机制。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在竞争中锻炼孩子们的意志品质,在失败中找原因,总结教训,训练学生面对挫折的能力。
思考三:时代性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之一,而当今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的挑战,不仅提升了地理学科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也给地理教师提出重要的思考: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更要有“全球意识”,顺应时代潮流,尽量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反映时代的特征,让学生感受学习到“有价值”的地理知识。如学习板块运动时,联系汶川地震设计“追根寻源”活动,通过图片回顾当时的场景,创设良好的情境,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在《世界人口》一节课堂设计人口问题的教学活动时,我把我国人口政策作为案例来分析。由表及里,使学生了解到从独生子女到二孩政策,与我国人口状况有着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地理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再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一课,我结合2015年11月14日法国巴黎恐怖袭击事件,通过讨论让同学们认识到暴力不能解决问题,而宗教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这些时事教学活动体的开展,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地理知识是“有价值的地理”,是服务与生活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这种关注时代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也正符合《地理教育国际宪章》里所说的:地理教育要为今日和未来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
思考四:开放性
当今时代要求的人才,要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力。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是开放的课堂,这就要求我们要设计开放的活动,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例如,《与同学们谈地理》中我设计了“如果再过500年”的续写活动,在《海陆的变迁》中设计了“预言未来”的活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得到充分舒展。尽管学生的新提法、新观点、新思路并不一定有道理、不一定成熟,但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呈现了时事地理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活动设计的开放性。
时事课堂教学中体验活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让学生在实践中一次又一次反复感悟,一次又一次重复经验,在体验中成长,在体验中创新,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成为创造型的人。所以作为地理教师,在时事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中始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考虑学生的心理和知识需求,考虑地理学的特征,考虑时代的发展等诸多因素,让学生会学、乐学。正如我题目所言“活以见地,动以致理”。在活动中体验地理、在活动中通文达理。
第三篇:课堂辩论活动设计的要素
课堂辩论活动设计的要素
所谓的辩论,一般来说,就是指辨明是非对错、探求真理的一种行为。要想一个辩论活动顺利的开展,离不开辩论主体、辩论客体和辩论环境,而这些就构成了辩论活动最基本的三要素。1.课堂辩论活动主体
辩论主体是指使辩论活动顺利开展的双方辩者。辩论主体是人的因素,也是辩论活动这一行为发生的最基本的载体,辩论主体至少要两个辩者组成。
在辩论活动中,由辩论主体组成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通常也叫做正方和反方。两大阵营之间的观点对立,唇枪舌战,相互交锋,展开激烈的辩论。
辩论主体通常有以下几种构成形态:
1.双主体
双主体辩论是指只有两个观点对立的辩方进行的辩论。由于辩方中的组成人数不同,又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对一对立主体
一对一对立主体辩论即辩论的双方各有一个辩者进行的辩论。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辩论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中辩论活动。在这种辩论形式中,双方的辩者可以尽情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无需考虑什么干扰因素。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濠梁之辩”采用的就是这种形式,在整个辩论中只有庄子和惠子两个人,一对一的展开辩论。在美国总统选举中,往往在候选人当中也会采取这种一对一的辩论形式,比如布什和杜卡基斯之间的辩论。
(2)一对多对立主体
一对多对立主体辩论是指在对立的双方中,其中的一方只有一个辩者,另一方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
在这种辩论形式中,辩者多的一方,往往利用人多的优势,在辩论的气势上先胜一筹。但人多也不是决胜的关键,如果人多的一方组织涣散,步调不一,大家不同心协力,也容易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也有以少胜多的机会,只要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擒贼先擒王,集中力量先驳倒对方的核心人物,胜算就大大增加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就是一胜多的典型。(3)多对多对立主体
多对多对立主体辩论是指辩论的双方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展开的辩论,这是较为复杂的辩论形式。
在这种辩论形式中,辩论的双方要想战胜对方,都要严密组织自己的阵营,精心安排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集体中每一位成员的作用,群策群力,才能克“敌”制胜。这种辩论形式组织起来往往比较复杂,需要耗费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辩论形式由于参与的人员多,影响一般比较大,像外交谈判、贸易洽谈、辩论比赛大多就是采取多对多的形式。
2.多主体
辩论的各方围绕着同一个辩题,形成了三个或三个以上相互对立的辩方展开的辩论就是多主体辩论,多主体辩论是辩论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辩论形式。
在多主体辩论中,又有以下几种形态:
在多个辩方中,各自只有一个辩者展开的辩论。
在多个辩方中,有一个辩方只有一个辩者,其他的辩方各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展开的辩论。
在多个辩方中,各自一方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辩者展开的辩论。
课堂辩论活动的主体很明确很具体,就是学生和老师。学生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辩论主体,但老师也应该成为课堂辩论的主体,在论题选择、论点确立、论据评价等方面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基于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及时有效地纠正学生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认识,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堂辩论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一般有以下几种构成形式: 1.双主体
这种辩论形式又可以分为双方各有一个学生之间的辩论和双方有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之间的辩论。双方都是学生的课堂辩论形式很常见,比如对于老师讲解的某个知识点,两个学生分别有着不同的解理,就可以在课堂展开小型的辩论。随着其他学生的不断加入这种辩论形式往往会演变为两个阵营之间的辩论。这时候老师要学会因势利导,利用好这个难得契机,组织学生开展辩论活动,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一个学生和老师之间辩论的不太常见,特别是在提倡师道尊严、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中国更是不常见,这和中国的教育传统和教育制度有关,也是中国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2.一个主体对多个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也偶尔会出现一个辩者对若干辩者的辩论,其中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既有可能是学生,也有可能是老师。比如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一个知识点有学生提出质疑,而其他的学生则赞同这一观点,于是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展开辩论。由于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势单力孤,往往在气势上稍逊一筹,但也不是没有驳倒对方的可能,只要沉着应对,从容攻守,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只有一个辩者的一方也可以以弱胜强。
仅有一个辩者的一方是老师的出现的几率不大,因为在中国的课堂上,还鲜有学生敢于直面质疑老师,和老师展开激烈的辩论,但随着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课堂民主的深入人心,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敢于在课堂上和老师进行辩论,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教学相长的舞台。3.多主体
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多数辩者对多数辩者辩论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大多数教师最乐于采用的辩论赛就是这种形式的辩论。在辩论赛中,双方对阵的阵营一般各自都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辩者。这种形式的辩论需要严密的组织和精心的安排,往往费时耗力,但辩论赛的影响较大,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其中。尽管辩论赛有诸多优点,但活动的次数不宜太多,否则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辩论赛流于形式。
课堂辩论活动中教师作为主体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引导者
在课堂辩论活动中,尽管直接参与辩论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教师作为主体的地位也不能忽视。课堂辩论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从辩论活动的发起、组织、开展到最后的反思总结都需要教师的调控和指导。当然教师的引导不等于包办一切,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上的指引和方向上的调控,至于辩论活动的细节还是应该放手交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辩论活动的主角。
2、裁决者
虽然课堂辩论活动不同于社会上的辩论比赛,一定要分出高低输赢,但课堂辩论活动也是对立双方的比拼和角逐,其中也含有比赛的因素。既然是比赛,就要有裁决者,这个裁决者一定是要站在中间的立场对比赛进行客观公正的点评。这个角色当然由教师来担当最为合适,教师担当裁决者的角色体现了教师在课堂辩论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担当裁决者角色时,要客观公正,不能带有任何私心,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适当的点出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比赛的结果并非胜者为王败者寇,最好能实现双赢,因为课堂辩论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参与者
教师除了担当课堂辩论活动的引导者和裁决者之外,还是不折不扣的参与者,从辩论活动的发起一直到最后的完满结束,教师都应该参与其中。教师的参与有时是作为局内人,有时是作为旁观者,不管是以何种身份,教师都是这个辩论活动的一份子。作为参与者之一,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身份,多放手,少干预,做好引导和裁决。2.课堂辩论活动客体
辩论主体是复合的,至少有两个对立辩方的辩者组成。对立辩方只所以会产生辩论行为,其根本原因是双方辩者所持观点的对立。因此可以说辩论行为就是对立双方观点的辩驳。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假设,那就是对立双方的观点必须建立在同一辩题上,有了同一辩题,对立双方的辩者才有可能产生对立的观点,从而产生辩论。这里对立双方所指向的同一辩题,也就是辩论行为指向的对象,就成为辩论活动的客体。
辩题通俗的讲就是辩论的题目,是引起对立双方争论的焦点。一个好的辩题应贴近生活,蕴含深厚的思想文化价值,给辩手以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回旋余地,同时也能引起大众的共鸣。一个好的辩题应具有现实性、可辩性、值辩性、趣味性等特征。
1.现实性。好的辩题必须具有现实性,蕴含时代气息,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最了解、最关心、最有话可说的事情。这样的辩题也会给辩论双方留下广阔的发挥空间,刺激他们全心全意的投入辩论,同时也会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注意,吸引他们的参与,扩大影响面。比如对于中国楼市是否存在泡沫就有不同的声音:赞同者认为中国楼市是在悬崖边上舞蹈,存在很大的泡沫;反对者则认为中国楼市有些异常行为,但并非有巨大的泡沫,这就是和现实联系很紧密并且能够引起广大群众关注的一个辩题。
2.可辩性。辩题的可辩性是指辩题要能够给对立双方的辩手提供对等的辩论空间,不能明显的表现出一方是真或是假。1比如“1+1=2”、“1+1≠2”这个辩题,由于正方是不言而喻的真命题,反方毫无疑问地为假,这样双方就无法展开辩论,这样的辩题是不具有可辩性的。
可辩性还体现在对立双方的观点要旗帜鲜明,这样双方才能展开激烈的思想交锋。比如,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中的一个辩题“艾滋病是医学问题,不是社会问题”,这是正方的观点,而反方的观点是“艾滋病是社会问题,不是医学问题”,这样双方的观点才有尖锐的对立,才能展开激烈的辩论。
3.值辩性。所谓值辩性是指辩题要有辩论的价值。有价值的辩题,都是对社会、对人生有积极意义的问题,能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比如对于“地球是绕太阳转的”、“地球不是绕太阳转的”这样的辩题就没有什么值辩性。
值辩性的辩题,大致有一下几种类型:
(1)意义重大的辩题。这类辩题涉及到国际民生的重大问题,往往影响较大。比如事关重要的外交、政治、军事、经济等的谈判就属于此类型。
(2)哲理型的辩题。这类辩题可以启迪人们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引导人们去探索正确的答案。比如“愿望的满足就是人生的幸福”就属于此类辩题。
(3)专业型辩题。这类辩题涉及到某学科的专业知识。比如论文答辩、法庭辩论、议会辩论都属于此类型。
赵传栋.论辩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340.(4)生活型辩题。这类辩题的内容和日常生活有关。比如“未成年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就属于此类型。
4.趣味性。趣味性是指辩题要生动有趣,能够极大地吸引双方辩者和听众。比如,95国际大专辩论会有个辩题是“愚公应该移山”、“愚公应该搬家”,这个辩题来自中国的一个古老的寓言故事——愚公移山,既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又蕴含现代教育意义和价值。
以上所说的是在辩论活动中好的辩题所应具有的一般特征,同样在政治课上开展的辩论活动的辩题也要具备上述的特征,即现实性、可辩性、值辩性和趣味性。除了这几个特征外,政治课堂上辩题的拟定还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是他们所能驾驭的,同时还要具体结合学科的特点,只有几方面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算是一节很好的辩论课。
课堂辩论有助于构建开放的政治教学课堂,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但认为只要辩论,就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一堂成功的课,那辩论教学就会走入误区。
要走出“堂堂皆可辩”的误区。并非每节课,每个重难点都可以设计为辩题进行辩论。辩论的开展应因课而宜,因生而宜,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想辩,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对问题可能产生的兴奋点,发现、选取学生能理解的,感兴趣的,而且是值得辩的内容让学生辩论,这样,才能击中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他们才想说、想辩。
新课程标准要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要求重视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进程。课堂辩论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运用的过程,更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所以,应密切注意学生的辩论过程。对学生来说,要想辩论成功,还需教给他们一定的辩论方法和技巧,这样的辩论会使学生思维活跃,个性潜能得到发展,问题得以解决,而且学会了辩论的方法。3.课堂辩论活动环境
所谓辩论活动环境是指辩论活动赖以展开的空间和氛围。辩论活动的开展总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超越时空的辩论活动是不存在的。比如法庭辩论的环境是在法院,学术辩论的环境是在学术会议或者其他的具体场合。当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虚拟辩论环境,比如大家乐于接受的在网上发帖,其实也是一种辩论,这种方式既方便快捷,又可以隐瞒自己的身份,一举两得。但不论是什么样的辩论活动,都不可能超越时空而存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
政治课堂辩论的环境很具体,就是在课堂上,为了能开展好一节辩论课,对课堂的环境也有要求,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点:
1.课堂要民主。民主是催生辩论的原动力,只有实行课堂民主,学生才愿意畅所欲言,才可以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专制的课堂是不可能产生辩论的。
2.课堂要和谐。和谐的课堂能为辩论活动的产生提供良好的氛围。课堂辩论的目的不是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堂的和谐就显得至关重要。在课堂辩论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以理服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赢得比赛。
第四篇: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
翻转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1)教学法的选择: 项目驱动教学法:通过项目的形式,将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重新课上课下进行整合,将要掌握的知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项目!每个教学项目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先对项目进行分解并作适当示范!然后由学生分工协作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项目任务%学生通过直接参与项目实施的过程!了解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并对项目完成后所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评价!掌握其中包含的知识点!把握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最终实现"做中学$的学习方式%项目式教学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的典型特征!它注重的不是项目最终取得的结果,而是要使学生通过实施具体项目获取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完成复杂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自主深化与拓展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中教学项目的选择来源于工程实际!每一个项目都有着与其它项目不同的学习目标!对多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知识点可以经过系统
第五篇:地理课堂活动设计十种形式
地理课堂活动设计“十”种形式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开展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堂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操作,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发展,以焕发出课堂教学的真正活力。本文谈谈地理课堂活动设计的“十”种形式:
一、我要做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或让学生独立完成,或分组完成,或师生共同完成,构建学生操作实践的活动情景,以培养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对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具有重要的作用。如讲到“中国的地形特点”时,让学生准备好橡皮泥,课堂上根据中国地形分层设色地形图,分小组制作中国地形模型。这个活动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思维活动的空间与时间。如有的小组先画一张中国轮廓图,后在轮廓图上堆砌模型;有的根据图例,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堆砌不同的海拔高度地形区,立体感强。当然,有的作品虽然做得不准确,但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来的,要首先肯定他们的劳动成果,再帮他们提出改进的思路,并和他们一起制作。这样,通过课堂活动,学生不仅学会了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我要想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从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境,适时采用多种提问方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思考,寻找各种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增进学生交流,使学生愉快地发挥情感和意志的作用,上好地理课。如在学习“长江水能资源的开发”时,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和“长江干流剖面图”,设置疑问:假如你是一个水利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长江的哪些河段最合适?请说一说理由。这个问题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三、我要试
在课堂中采用游戏法,让学生亲自试一试,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使学生在玩中学,达到心、智、能统一开发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的游戏,包括智力游戏和角色游戏活动。如讲到“影响我国的气候”时,组织学生开展智力游戏活动,教师精心制作小游戏课件,课件展示世界地图,图上显示巴马科、上海、雅库茨克的位置,教师提出问题:2月份到以上三地旅游,你将带什么样的衣服去?备选答案有短衣短裤、棉衣棉裤、皮衣皮裤。请学生上台用鼠标拖动备选答案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课件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这种活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智慧,锻炼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四、我要比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竞赛活动,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能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在竞赛中体会到合作和荣誉。比如,讲到“中国的行政区划”时,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拼图比赛活动,小组成员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赛前,纷纷记忆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同学之间主动想点子、出主意,反复练习,尽量做到万无一失,学生的责任心表现的非常强烈。比赛时,气氛非常热烈,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其中。比赛后,再请各小组上台给自己写上一段评语,有的说:我们小组最棒,有的小组给自己画一面红旗奖励自己,落后的小组写上“我们已尽了力,我们不后悔”等。通过这种比赛活动,学生在紧张而又和谐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较好的建立起我国省级行政区的空间观念。
五、我要辩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组织辩论会活动,把学生分为正反两组,针对某个地理问题进行探讨和辨别是非真伪,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加深理解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如讲到中国的河流以外流区为主时,课堂上以“保护洞庭环境生态”为题,举行一场辩论会,正方:围湖造田利大于弊;反方:围湖造田弊大于利,让学生进行辩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讲到“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时,分组开展以下辩论活动:正方辩题是,矿产资源存在着枯竭问题;反方辩题是,矿产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这样,学生在辩论中,不仅培养了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对地理概念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我要说
在教学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同桌讨论、分组讨论、全班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充分调动学生动脑动口的热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议一议”中求新知。学生“议一议”时设疑是关键,设计的问题必须要具有针对性、难度适宜,而且要有新鲜感,应是知识上的重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学生思想上的疑点。比如,在讲“世界森林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某地有10000公顷森林,对这片森林如何处理,有三种不同意见:(1)全部保护,禁止砍伐;(2)划分为十片,每年砍一片即1000公顷,砍伐后即时补种,十年使其成材;(3)全砍,以满足需要。你赞成哪种观点,为什么?或者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学生在讨论活动中,充分发表不同意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人际交流技巧。
七、我要演
“演一演”就是通过多种形式,如朗诵、唱歌、相声、小品、讲故事等,生动地反映地理事物。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那些地理性和思想性强的典型材料,选择主要的角色,指导学生排练,尽量使全部学生都参与活动,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增长知识,培养其创造力和交际能力。如讲到“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差异”时,把“晏子使楚”的古代故事改编成小品,让学生分析“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的原因。让学生表演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歌舞,喜欢武术的同学表演南拳北腿;让学生表演马拉大车、赛龙舟等等。通过这些表演,学生体会到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生活上的差异,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形成这种差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印象深刻。
八、我要评
活动性课程强调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实施多主体评价,学生也要求积极参与到地理学习评价的角色中来,教师和学生同时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评价活动中,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学习成果的评价作为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开放性作业、书面报告等多种评价方法下,通过自评、互评、小组平等形式,不仅为教师对学生评价的客观性提供依据,而且促使学生本身学习地理能力的提高,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和兴趣。例如,在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采用了学生小组评价的形式,制定如下评价标准。A等:课堂活动中积极参与,与小组成员团结协作,效果好;B等:能较好参与课堂活动,团结合作,效果还好;C等:遵守课堂纪律,与小组同学相互配合;D等:不能做到以上三点。小组活动完毕后,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大家进行自评和互评,并记录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表”中。在评价活动中,需要教师积极加以指导,增强学生自我评价,取去长补短和自我弥补的能力,使学生成为自我评价的主人,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的结合,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
九、我要理
课堂小结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既重要又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地理课堂教学中的“理一理”活动,是指在完成某项教学任务的终了阶段,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归纳总结和转化升华的行为方式。这种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可以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进行深入探究,教师也从中了解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讲到“长江的开发”时,课堂上开展了歌唱长江之歌、话说长江、长江探险、长江探宝、长江防治等几个活动,让学生掌握长江有关的地理知识。最后安排一个环节是“长话短说”活动,要求学生长话短说,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概括,学生七嘴八舌地谈这节课的收获,最后教师利用板书展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的纲要,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
十、我要读
教材中的“阅读”栏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知识性、思想性,教师指导得法,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使学生从中积累知识,开阔眼界,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指导学生阅读短文“形形色色”,学生可以了解到现代地图发展的新趋势,扩大了知识视野。让学生读“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与影响”这篇短文,再完成短文后的填表题,分析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形成原因、影响区域,培养学生从文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达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强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活动性,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是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给学生提供充分动口、动脑、动手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使我们不断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