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政治课堂中的活动设计
政治课堂中的活动设计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从认识论的角度看, 学习过程也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由具体到抽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 没有像故事那样曲折离奇的情节, 也不像影视剧那样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有的只是较多抽象的、理性的概括。尽管也具有一定的逻辑美和理性美, 但对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的中学生来说, 要一下子理解是有困难的。古人说过“情以物迁, 辞以情发”, 表明外界事物情境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 情感活动又会促进认知和表达, 从而达到“身临而入境”“、体验而晓理”、“感受而动情”的教学目的。具体地讲,就是教师依循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 结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层层设疑, 环环扣紧学生的心弦,时时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教学内容情、学生情、教师情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情境中不断激发起新的学习冲动, 从而以热烈而高涨的情绪投入学习, 最大限度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率。由此可见,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反而能收到更为积极的效果。因此,构建政治课堂的教学情境, 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我作为政治教师,一直都在积极探索各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各种有趣的活动纷纷迈进了课堂,我发现这种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一定条件影响下发展变化的,对教师来说,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现代中学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非常乐意参加各种有趣的活动,教师适时地安排学生表演、辩论、人生AB剧等,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货币的关产生与本质》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中所经历的四个阶段,笔者在“扩大的物物交换”这一环节中设计了一个小活动。把分别写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七张小纸条分别发给七名学生,每张纸条上分别标有自己所有的物品以及要交换的物品,请一名同学用最快的速度交换到自己想要的物品。通过活动,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随着商品交换的范围越来越大,种类越来越多,物物交换的缺点就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成功的前提是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
在学习《劳动合同制度》这一课时,笔者在课间采用一段“农民工艰难的维权之路”的相关视频,让学生们感受到当订立劳动合同对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最后又设计了一个现场模拟签订劳动合同的小活动:两组学生分别代表公司与员工,就合同内容进行讨论修订,教师则负责为他们提供相关的法律帮助。学生们在活动中热情高涨,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增强了自觉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高二哲学中的价值观的教学,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教学要求,又有一定的情感教育要求。笔者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一个类似“人生AB剧”的选择活动。首先选取一个典型事例,让学生们为剧中的主人公作出不同的选择,并请学生们就自己的选择说出自己的理由。展现一次次不同的选择而出现的不同的结果,使同学们真实地体会到剧中人在不同的价值观的指导下作出的不同选择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甚至对于人生道路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下一课“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也就顺理成章地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了。
政治课的教学活动本来就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信息传递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知识信息和情感相互碰撞的过程。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对学生信息知识的灌输,而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中,引入学生表演及各种课堂活动,既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他们的各种才能,又能缩短师生距离。因为在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师生都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教师也可以得到锻炼。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师生能在融洽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能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知识和情感都得到了升华。
第二篇:课堂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堂活动的巧妙设计与有效互动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已深入人心。本文就教学中成功设计的课堂活动进行分析,介绍了设计活动的七种思路。
[关键词] 课堂活动 巧妙设计 有效互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了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在这股大潮的推动下,教师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单向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模式,代之“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的课堂活动模式。
互动是一个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有效的互动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启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最高境界。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互动,很大部分取决于教师对活动的巧妙设计。
一、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应遵循的原则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活动的设计应始终围绕学生展开,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应遵循的原则具体体现在:(1)面向全体学生,为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平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2)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设计情景化、角色化的活动形式,使学生真切、自然、轻松地实践语言活动。(3)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难度适中;合理安排活动时间、任务分配;指令简练、清晰,以保活动的顺利完成。(4)全面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和时代特点,使活动具备趣味性、多样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5)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活动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二、在巧妙设计的活动中看有效互动
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在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还需要教师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具,才能做到形式丰富、精彩纷
呈,也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心,在有效的互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的说来,成功设计的课堂活动可分为以下几类:
1.生活化的活动
“教育即生活”,意味着教育应保持生活的素材、样态,弥漫着生活的气息,彰显着生活的色彩。让学生在一个简约的、生活化的课堂中,学到直观的、有真实感的知识。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单元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做一个热身运动chant:
Banana, banana.Peel, peel, together.Peel it left.Peel it right.Peel it middle.And take a bite.在有趣的歌谣后,教师引入教学:
T: Do you like bananas? Do you like banana milk shakes? Ss: Yes.T: Great!
Do you know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学生摇头。)
(拿出做香蕉奶昔的材料,同时读出这些材料的英文单词。)
Now let's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First, peel a banana.Next, cut up the banana.Then, put the banana and two teaspoons of honey into the blender.After that,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And then, turn on the blender.(搅拌机转一会儿。)Turn off the blender.Finally, pour the milk shake into a cup and drink it.这样,整个过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得兴致勃勃,正像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情景。
2.情景化的活动
交流是学习英语的目的,而语言的交流活动离不开语言情景。情景是交流活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让学生易于融入活动,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如在教材Go for it!的How much are these pants?单元教学中,笔者事先拍下了自己星期天逛服装店时的录像。画面是一家服装店中,自己手里拿着几只购物袋。课堂上笔者首先引导学生猜测What's in this bag? 在学生争先恐后回答之后,购物袋的图画被逐一点击打开,出现了一件件的服装,和每件衣服的英文名称。这时,学生纷纷脱口而出:Oh, a sweater!/A short....接着,笔者在此设问:How much is the sweater/ short...? 笔者在学生回答后给出真实的价格。最后,当笔者提出 How much are all of them? 时,许多学生早就已经算出答案举起了手,还有的学生情不自禁地说出“They're so cheap!“或“Wow, they're
too expensive!”等。此情此景,使课堂褪去了那份生硬和刻意,讲英语因有了真实的情景而成了十分自然又顺利的事情。
3.趣味化的活动
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课堂活动也不例外。活动只有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索,创新。所以,课堂活动应力求趣味性。如直接引语变间接引语的复习,按传统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然而,“传声筒”的活动形式却使课堂活了起来。教师事先把有关自己的一些information做成幻灯片,学生看过后以chain drill 的形式每人用 What does the teacher say? 问后面同学一个问题,让其回答。待各组学生都做完后,教师任意抽查一组学生作为示例。
T: What did he / she ask you?
Ss: He / She asked me where you had your breakfast.T: What did you say?
Ss: I said I had my breakfast at home.4.合作型的活动
语言的交际性决定了英语学习必然要采用合作的形式。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例如针对课文主题进行的讨论和辩论等,正是《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所倡导的。这种合作型的活动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能够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5.益智型的活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以经常动脑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是最有效的途径,而以活动的形式动脑效果更好。如复习定语从句时,为了避免复习课和语法课
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笔者引入了猜谜语的游戏。每个谜面都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如:(1)It is a country that has the largest population in the world.(2)It is a city which is called ”foggy city".(3)He was a famous person who had 1093 inventions.等。这样,学生们积极动脑,大胆猜测,兴致很高。通过活动,既实现了教学目标,又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有效地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综观上述种种活动,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互动。这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动手能力,教会了学生怎样获取知识并运用知识,实现了教学效益的最优化,更验证了教师设计活动的成功。
第三篇:如何在政治课堂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长期以来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忽视,再加上特殊的地域学情,使爱国主义教育在课堂上变得生涩。原以为学生在外来文化、市场经济俗化的价值观影响下已经积重难返,然而事实上却发现了学生骨子里面蕴藏着强大生命力的爱国因素,是潜在的,有待开发和健康引导的。因此,思品课作为德育的重要载体,作为一门集思想性、综合性于一身的人文学科,在往后的发展中应当会有一番崭新的天地。
我根据中小学生年龄特征,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的实践经验,针对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个话题浅谈看法。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节日教育(例如清明扫墓、五
四、国庆等)、影视教育、讲座教育、图文教育、活动体验教育等等。那种认为贴几张图片、开一场讲座、搞一次活动就等于爱国主义教育那是非常可笑的。爱国主义如何进思品课堂,显然不是“假、大、空”,而是实实在在有血有肉的。
1、2010年10月以来的西南大旱,全民抗旱。
2、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
3、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动车事故
作为思品教师,如果此时还停留在知识点的背诵,解题技巧的讲解,那将又是一大悲哀。这一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时政的敏感性是思品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在突发事件爆发的第一时间起,思品课堂上一系列主题活动应运而生,报纸变成教材,讲台变成了宣讲坛,演讲、图文展、倡议书、辩论赛、心愿墙、板报、手抄报、爱心捐物捐款等等,师生一起激动,一起愤慨,一起洒泪,国歌的声音在思品课堂洪亮唱起,不是老师的要求,而是学生自发的渴求。这样的教育是激动人心的。“老师,现在我可以做些什么?”面对国家一系列的不幸,这是学生问得最多的问题。当然,爱国不一定都是轰轰烈烈的,爱国从爱校、爱自己开始。于是开始教育学生,要珍惜好受教育的权利,自觉履行受教育的义务,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长大后成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成为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发现学生的学习开始自觉,从上交的作业,从听讲的神态,从弯腰拾起校园的废纸等等,学生的行为在悄然发生改变。思品课堂的魅力如发酵般迅速膨胀,学生翘首以待新课堂的到来,渴望老师多讲一点。这就是思品课堂的变化,因为爱国主义教育在思品课堂开了花。
第四篇:政治教研组课堂观察活动总结
政治教研组课堂观察活动总结
为了适应我校教育教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本学期(3月22日)我们政治教研组初、高中大部分教师参加了州一中“课堂观察”教研活动。观摩了州一中政治教研组在“课堂观察”教研活动环境下的讲课、评课等活动。这次观摩活动对我们政治教研组老师们的启发比较大。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与州一中政治教研活动的优势和劣势的所在。对比效果明显。推动“课堂观察”势在必行。
经过认真准备,我们政治教研组在4月19日周二教研活动时间进行了“课堂观察”培训。主要是从开展课堂观察的必然性、课堂观察的意义、课堂观察的基本步骤、课堂观察的维度、视角和观测点、以及课堂观察量表开发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通过在州一中的观摩活动以及在本校的培训,老师们对“课堂观察”活动的理论、实践极其意义有了一定的认知。也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经过周密的安排部署,5月10日(周二下午)我们召开了课前会议。首先由被观察课老师刘国龙说课,大家就刘国龙说课的内容从重难点、过渡、引课等重要环节做了充分的分析。5月11日第三节在高一(7)班进行了试讲,每一个观察课老师都从事先规定的方面进行观察及量化。5月17日(周二下午)我们召开了课后会议,组织了评课活动。从情境创设、教法设计、活动设计、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教学控制、语言(包括肢体)特
色、教学特点、点评发言等环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评价。通过此次活动我们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课堂观察”改变了传统的听、评课方式
传统的听、评课方式千篇一律。听评一节课和听评十节课内容大同小异。在“课堂观察”环境下听评课要观察和评价的问题具体而又全面。例如:创设什么样的情境?结果怎样?怎样以问题驱动教学?怎样指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对待学生思考中的错误?有哪些证据能证明教学设计是有特色的?目标是根据什么预设的?适合该班学生的水平吗?课堂中生成哪些新的学习目标或内容?对此是如何处理的?课堂容量、新旧知识的迁移、重难点处理是否适合该班学生?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预设了哪些教学资源?预设意图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利用效果怎样?向学生推荐了哪些课外资源?其现实性、有效性如何?预设了哪些教学方法?有没有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在哪些方面有特色?这些特色对目标达成是否发挥了作用?
二、“课堂观察”是集体合作教研的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三、“课堂观察”是一个系统教研活动过程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课堂观察中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附:课堂观察量表
教师引导观察表
观察维度:教师教学(指导、机智)观察人:
注:
1、引导理由主要指学生处于需要引导的状态:
2、引导功能中的功能主要有鼓励、矫正、点拨、帮助、提升等作
用。
问题设计观察表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问题设计)观察人:
注:
1、问题设计的基本情况:
提出:A.预设 B.生成关联度:A.紧密 B.比较紧密C.不紧密指向:A.很明确B.较明确C.不明确 目标:A.强化基础B.提升能力C.激发情感
2、学生对所提问题的反应
理解反应:A.明白的B.不太明白C.不明白 应答反应:A.即答B.思考后回答C.讨论后回答
学生参与度观察表
观察维度:学生学习(倾听/互动)观察人:
第五篇:政治课堂生活化
政治课堂生活化
长期以来,原思想政治课教学被看成“高、大、空”的政治口号和远不可及的“空中楼阁”,主要原因是它把源于生活的理论抽象化,过多关注理论和规范的传授,用概念和观点建立起来的理论取代了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学生周围的社会生活、个人生活的教育因素,从而使得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联系生活实际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并明确写入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也是对多年来我国思想品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的纠正。
一、对联系生活实际的理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期,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思想道德观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已有的思想道德观念不能理所当然地要求当代的学生接受,更不能通过强制灌输来使学生接受。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必须要建立在学生自身体验和感受的基础上,要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和思考,解决学生学习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解决学生在与家庭、学校、同伴交往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周围的人和事,使他们形成健康、理解、宽容的个性,以及享受快乐,过积极而有意义的生活。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思想品德课教学联系生活实际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学生的生活是科学世界(书本世界)的基础,是思想品德知识的意义之源。道德的学习与发展是在生活中进行的,离开了生活,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也是没有效果的。思想品德教学必须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并与他们的现实生活贯通,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应体现生活性的特点。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被点燃的火把。”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内容,但教材只是可供凭借的材料和工具,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所以,我们要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世界,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以外的所有具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资源,使学生摆脱从书本到书本,从知识到知识的状态。教师要把教学内容
融入学生自己的生活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情境性和生活性,这样,才能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案例“才艺大舞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中的第二框“追寻高雅生活”的最后一目,如果从书本到书本进行教学,只要15分钟就可以把书本内容讲完。张老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处理,开辟了一个“才艺大舞台”,让学生尽情地展示才艺。教学内容如下。
1.才艺大舞台。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艺。(2)叙述自己的或欣赏到的生活情趣。
2.经验分享。
(1)对同学表现的才艺或生活情趣,让学生自己自由发言点评。(2)在学习、生活中如何更好地提升情趣,陶冶情操?
3.学会欣赏。
(1)让才艺表演的同学介绍欣赏某类艺术的要点。如书法作品欣赏要点,音乐欣赏要点等。(2)结合实际指出在欣赏中要注意的礼节等内容。
(二)教学方法生活化
美国教育家布朗认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这里的“真实问题”显然是学生的生活世界。审视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视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符合学生特点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案例“难报三春晖”】:在讲授“难报三春晖”一课,结合当前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感恩情感缺失现象,针对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我先发给学生一张卡片,请每位同学把自己父母的年龄和生日写在卡片上,并出示给同学看。这时,我发现多半数学生面露难色、抓耳挠腮,被这道“易”题难住了!当我让他们出示卡片时,他们都显得很不好意思,只有少数同学知道父母的年龄。我因势利导地教育他们:父母不仅赋予我们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们成长,教我们做人,这种恩情要永远铭记在我们的心中。父母为家庭作出了贡献,为我们付出了很多,他们应当得到爱的回报,理应受到我们的孝敬。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接着,我用多媒体显示了相关的法律规定,让学生们阅读后得出结论:孝敬父母不仅仅是道德义务,同时也是法律义务。成年子女不履行扶助父母的义务,不仅会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然后,我要学生说一说自己平时是怎样孝敬父母的……最后,我把学生说的进行归类,让学生们领悟到,孝敬父母,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上。对我们来说,孝敬父母表现在各个方面:爱父母,心里想着父母,理解、关心父母;行动上帮助父母,为父母分忧;努力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它的主要环节有课首导入、课中展开和课尾处理。罗曼·罗
兰曾经说过:“唯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教学的过程,应是适宜生命成长、生态和谐地育人的过程。要使教学过程生活化,应在以下三个环节中均有所体现。
1.课首导入生活化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教学在课首一环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要注重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孕育相应的课题意识。
【案例“男生女生”】:讲《男生〃女生》一课,我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看题目。同学们看到题目后,意料中的有些噪动。我接着说:“今天,我们要学的是……”“男生〃女生……”从同学们的声音中我更是听出了他们的好奇。于是,我巧用课本中的活动题目接着说:“男生、女生,对我们来说是很熟悉的字眼,但你们想过自己心目中的男(女)生是什么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很快被调动起来。我再“推波助澜”:“今天,我们让男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女生形象,让女生说说自己心目中最欣赏和最讨厌的男生形象……”课堂在欢乐的气氛中进行,孩子们在交流中提高了认识,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同学们的眼神中更是闪烁着兴奋。
在课首导入课题的常用方法有: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的呈现法;让学生与实物见面,调动多种感官并亲自操作,从中孕育直觉感受的实物法;以小品等游戏为中介,搭起教学内容通向学生与生活的桥梁的游戏法;引发学生回忆、反思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唤起法;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倾述个人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体验的倾述法。在这里,我运用了唤起法和倾述法,激活学生已有的表象,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开启新课。
2.课中展开生活化
生活是通过活动展现的,只有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体验和认知。课中展开一方面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发生感悟;另一方面要注重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的共进共长。教学的展开应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让学习过程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学生既用脑子想,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用心灵感受。总之,学生通过全身心的参与,从中获得真切的体验与感悟。郭思乐教授指出:“感悟是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的工作。感悟是孕育在学生心中的道德花蕾。”课中展开,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间平等的精神交流。教师要接纳和欣赏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使课堂教学成为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变成学生精神焕发、德性成长的沃土。
【案例“青春畅想曲”】:让学生全面理解青春是《感悟青春》这一节课的难点,也是最终落脚点。我校的张老师在“青春调色板”和“青春进行时”这两个板块的基础上,进行了“青春畅想曲”这一板块的教学。“同学们,让我们尽情放飞心中的梦想,一起来畅想美丽的青春,每组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包括诗词、漫画、歌曲、文字等)来描绘青春,进行交流。”学生潜在的创作欲望被激发了,热情被点燃了,他们想方设法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
“这里用红色,象征青春的朝气”,“这句话不好,重新想一句”,“别画错了,慢慢来……”这一刻学习真正成了一种快乐。最后的展示活动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每组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内心对生活的热爱,对青春的企盼,整个课堂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并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掌声不约而同地响起……在这个过程中,张老师一次又一次地被他的那些学生们所折服,他们太富有创造力了,只要开发得当,每个学生都是一座价值连城的宝藏。
3.课后延伸生活化
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现实生活中自主建构形成的。所以,一节课的课尾不能突然停止,应富有创意地向生活实践中延伸。如果用标点符号形象表征的话,课尾不是句号,而应是逗号、问号或冒号。所谓“逗号”,是指在课尾一环要将课内教育有机地延续到校外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中去。所谓“问号”,是指课中解决的一些问题,同时又会触发学生继续去探究新的问题。所谓“冒号”,是指在课尾要召唤和趋动学生将课中学习的收获和道德感悟拿到生活中去验证,促使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案例“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学习了《善用法律保护自己》后,张老师让学生回去制作“青少年救护、自护卡”。要求:作品应便于携带,上面印有匪警、火警电话和当地派出所、医院、消防队的救助方式与电话号码等。张老师还布置了一个课后作业:周末收看CCTV1的《今日说法》并要求写出观后感。这个案例,注重与生活实践的联系,为学生行为践履提供了生机勃勃的表现平台,既复习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也养成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和获得发展的内驱力。如果脱离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法形成。所以,让教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在课堂上,教师用学生身边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引发学生自主体验,从而明辨是非,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