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1-20各数的认识教案 详案
11-20各数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一册第82-83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数出11-20各数,认识各数并能正确地读数。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体会11-20的数的组成。
2、通过生活化的实例认识计数单位“十”,初步了解十进制,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参与实践过程,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初步的数感。教学重点:在生活化的情境中体会10个一就是1个十。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操作,初步体会11-20各数的组成。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每人20根),橡皮筋(每人两个)糖若干(20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瞧,它是谁?(熊二)今天,熊二可开心啦,它要带小朋友去森林里的果园去玩。(课件出示动物图,其中有11棵香蕉树,19棵梨树,13棵苹果树,12棵橘子树、„„)提问:你从图上知道了什么?
师:它们分别是多少?(按顺序指给学生数)师:梨树有多少棵?(19棵)师:香蕉树有多少棵?(11棵)师:苹果树有多少棵?(13棵)师:橘子树有多少棵?(12棵)师:小朋友们,你们的表现不错。
师:现在你能用小棒把各种果树的数量表示出来吗?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数数(1)尝试 师:先请大家用小棒表示出橘子树的棵树。拿出12根小棒在桌上摆一摆,比一比谁能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你有12根小棒。看看谁摆得既对又快。
学生尝试摆小棒。
交流:现在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其他小朋友听听。(指名)根据回答将各方法一一摆在投影上。可能出现如下情况:
1.一个一个的摆,摆12根,∕∕∕∕∕∕∕∕∕∕∕∕
2.两个两个的摆,摆6堆2个,∕∕ ∕∕ ∕∕ ∕∕ ∕∕ ∕∕ 3.五个五个的摆,摆2堆加2个,∕∕∕∕∕ ∕∕∕∕∕ ∕ ∕ 4.10个一摆,摆一堆加2个,∕∕∕∕∕∕∕∕∕∕ ∕∕ 师:小朋友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比一比,哪一种方法不用数,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是12根小棒?
生1:第一种,生2:第二种,师:你有自己的想法,再听听其他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生:10个一堆再加2根的。(表扬:恩,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出现摆了10根和2根时,师指导:10根可以捆成1捆,(师捆),这样的1捆就是10根。
师:现在我们一起数出10根小棒,拿出小皮筋捆一捆。旁边在放2根,现在你们桌子上都有几根小棒?
师:我们来看看熊二用了谁的方法。(电脑演示)(2)边演示边教学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师:熊二把多少根小棒捆成一捆?那么10根小棒是几个一?(板书:10个一)再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一捆就变成几个十?(板书:1个十)所以10个一就是1个十。(板书:10个一是一个十。)学生齐读。
(3)认识11、13、15 师:黑板上还有一些果树的棵数没有摆出来,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果树,摆一摆它的棵数。
交流:A、11 师:谁来说你是怎么用小棒摆出11棵香蕉树的? 生:我摆的是1捆再加1根 师: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生:11根
师: 嗯,你是个聪明的孩子。B、13 师:有没有哪个小朋友选的是苹果树? 生:我
师:你是怎么摆的?
生:我摆的是1捆再加3根。师:合起来是多少根小棒? 生:13根
师:不错,你今天的表现让我老师刮目相看。C、19 师:谁来告诉老师梨树的棵数怎么摆呀?(学生摆后)问:你是怎么摆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的数的数了19根,引导:我们可以把其中的10根捆起来变成1捆。然后在旁边摆9根。生2:我是先摆的1捆再加9根。展示学生作品。师:我们也学着他那样一起来摆一摆19根小棒。学生摆小棒。
师:1捆9根加在一起是多少根? 生:19根。
师:老师也摆了一下,看看你摆的和老师摆的一样吗? 课件展示19根小棒。
师:那19根小棒再加上几根就变成20根? 生:1根(4)认识20 师:请小朋友们在自己桌上再添上1根。学生添1根小棒。课件演示添加1根。
引导:旁边的9根小棒加上1根,我们可以怎样摆,就能让别人不用数一眼看出有20根呢?
生:旁边的9根再加1根就变成10根,也可以把这的10小棒捆起来。师:你有双发现的眼睛,老师喜欢你。课件演示添上1根变成2捆。
师:对呀,旁边的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又满10根,又可以捆成一捆,这样就能一眼看出有几个十?(板书:2个十)2个十是多少?(板书:是20)
学生齐读2遍:2个十是20(5)出示14、16、18,不摆小棒,说说每个数表示几捆几根,即几个十和几个一?
师:老师这儿还有几个数,你能不摆小棒,直接说出它们分别表示几捆几根吗?
生:能
出示14,问:谁能说说14表示几捆几根? 生:1捆再加4根。
师:你的答案让老师感动惊奇,你是怎么想到这个答案的? 师:那18呢?18表示几捆几根?
生:对的,你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师:还有16呢?
生:16表示1捆6根。
师:回答得既快声音又响亮。这三位同学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
2、读一读、数一数:
师:以前我们学习了0-10,今天又认识了11-20各数,这就是我这节课学习的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11-20各数的认识)我们的数字队伍是 越来越庞大了。对于这些数,大家会读吗?会数吗?(1)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师:这些数在我们的尺上也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呢。请大家从0读到20。刚才是按怎样的顺序读的?
生齐答:从小到大。引导:还可以怎么读? 生齐答:从大到小
师:我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一起来数一数。学生齐数。
(2)想想做做第3题:
师:现在你能不看尺子数一数吗?从7数到17 师:自己先轻声数一数。学生轻声数。师:谁愿意数给其他小朋友听的。指名生1数一数。
师:数得既准确又流利。师:下面从19数到9 讲述:数给你的同桌听,一人轻声数,另一人仔细听,再交换。学生轻声数。
师:这次谁来试一试?指名数。
师:你真得好棒哦,到过来数也能数得这么溜,我送你一个大拇指。(3)师:刚才都是一个一个数的,你还能怎样数?(预设:2个2个数)生1:5个5个地数。生2:3个3个地数。生3:4个4个地数。生4:2个2个地数。
师:你能从0开始2个2个地数,数到20吗?
3、猜数游戏:
师:熊二看到我们大家都很爱动脑筋,它想考考我们的小朋友,敢不敢接受挑战?(敢)
课件出示:
(1)14前面一个数是几?
(2)18和20中间的一个数是几?(3)17的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4)2个十是多少?(5)比15多1是几? 依次指名回答。
过渡:祝贺小朋友们顺利通过挑战。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抓糖 师:熊二为了表扬我们大家,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糖。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示范:师先抓一把糖,猜一猜是多少粒?(指名猜)生1:12粒。生2:14粒。生3:11粒。
师:一起数一数是多少粒。(教师一边拿,学生一边数。)
请小朋友抓一把,然后让其他同学猜一猜是多少粒,再数一数,看谁猜得最准确。
2.想想做做第2题。
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很快就认识了11-20各数了,看一看熊二今天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件演示:出示草莓图)
师:看一眼,不数,猜一猜大概有多少个草莓? 指名4人猜 生1:15个 生2:17个 生3:16个 生4:19个
(1)师:这里到底有多少个草莓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79页,数一数。看看我们哪个小朋友猜的数字最接近它。
学生数草莓。
师:谁来告诉大家到底有多少个草莓? 指名说。
师:谁猜得最接近啊?生齐说。
(2)交流:有多少个草莓?(指名说)师:这么多的草莓,数完以后怎样就能让别人一眼看出一共有多少个呢? 看看谁想出了好办法?告诉大家。(师提示:数到10个就圈起来,)学生一起数10个,电脑演示。(课件演示:出示雨伞图)
师:这里还有很多伞,你猜一猜一共有多少把? 师:把你猜的告诉大家。谁来?指名猜。
师:那我们再用刚才的方法数一数,圈一圈,看看数出的结果和你猜的差不多吗?
学生练习后交流。(电脑演示)
3、想想做做第5、6题
师:刚才小朋友们数得真不错,我们发现尺子上有数字,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它们呢!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数字。
请小朋友拿出数学书放在桌上,我们来进行一个翻书比赛:(1)找到课本上的第18页。师:找到的举起来(指名说)
(2)再找到课本上的第15页(怎么翻?)
师:小朋友们真是了不起,下面请你从书上数出10张。(学生数出后)问:摸一摸有多厚? 师:再从书上数出20张。摸一摸。
(学生数出后)问:20张比刚才的10张怎样啊?(厚一点)
四、联系生活、概括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本领?
五、布置作业
师:熊二要根大家说再见了,它还留给大家一个任务,你们能完成吗?(能)
课件出示:请小朋友回家数数你家有多少盏灯?
请小朋友回家后找出一些东西也来数一数,说一说,好吗?
第二篇:认识人民币-大班教案详案
认识人民币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认识人民币的不同面值,尝试在生活中运用人民币。
2、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00元、50元、20元、10元。
教学难点:
人民币的等价兑换。活动准备:
“仿真人民币”;玩具(用便签纸标上价格);桌子;小型白板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要使用钱? 师:谁能说一说零花钱可以用来干什么?
在这里渗透德育:不乱花钱,积少成多,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献爱心等。师: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有关人民币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孩子们根据主题,联系生活实际列举自己使用人民币的例子,这个回忆过程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同时让学生感知人民币的商品功能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习兴趣,突出知识生长点。
2、预备活动
抱团游戏:幼儿扮演10元的人民币,在音乐声中走圆圈。音乐停止,幼儿看教师手中的人民币数目,自由结伴,凑成与教师手中人民币相同的数目,抱成一团。
3、集体活动
①认识人民币
教师出示教具“仿真人民币”,从中取出100元、50元、20元、10元面值的人民币各一张,将人民币摆成一排,边摆边引导幼儿读出面值。
待幼儿熟悉后,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从中任意拿走一种面值的人民币,请幼儿睁开眼睛,找一找,哪种面值的人民币不见了。
②感知人民币兑换关系。
提问:100元可以换成几个50元(几个20元、几个10元)?请你用“人民币”摆出来。
4、游戏活动
游戏:开商店。
教师带领幼儿进入游戏场地,观察陈列在货架上物品的价格,玩“开商店”的游戏。将幼儿分成两组,人数较少的一组扮演售货员,另一组当顾客。买东西时要算清楚自己应该给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幼儿游戏时,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幼儿正确的付钱、找零钱。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尊重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原则。引导孩子们进入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孩子们学得生动、轻松、愉快,学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有价值的数学。
5、交流小结,收拾学具
设计意图:在热烈的购物之后,师生小结,学生由此回顾整个学习过程,多方面进行小结,提升成功的意义,满足学生成功欲望。
第三篇:认识比详案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8~P70;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体会使用比的价值。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的使用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观看漫画《阿福的新衣》。说一说,为什么阿福的新衣做好后出了问题呢?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的数学课就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开始。(播放连环画,同时配音,内容如下。)
冬冬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泡了一杯蜜茶给他喝,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几天后,冬冬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泡这样的蜜茶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师:如果你是冬冬,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配制蜜茶招待小伙伴们呢? 师:(板书“蜂蜜 水 10ml 90ml”。)哦,你是学着王阿姨的方法做的。人数增加了,是否可以直接配一大杯蜜茶?
师:(板书“100 900”。)你配了一大杯,是怎么想到这两个数据的呢?
师:那还可以怎么配呢?
师:(板书“30 270”。)这是将蜂蜜和水——
师:配制的方法被大家很快找到了。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蜜茶依然“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呢?
【实时评析:熟悉的生活小故事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模仿”,即“10毫升蜂蜜配90毫升水”。此时,教师稍作点拨“人数增加了,是否可以直接配一大杯蜜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但变化之中什么没变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自然聚焦到每组数量中不变的倍数关系上。】
师:(板书“9”。)哦,你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倍数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1/9”。)同样表示倍数关系,怎么出现了9和1/9这两个不同的数?
师:也就是比较的标准和相比较的量的顺序(板书“顺序”)——
师:我们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板书“90÷10=9,10÷90=1/9”。)用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从这个不变的倍数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水来搭配?
师:这样的意思,我们也可以借用图形来表示。(如图,先显示“1份”蜂蜜,再显示“9份”水。)
师:这种情况,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洁的表示方式(显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这里的“9:1”和“1:9”我们叫做比。(板书课题。)
【实时评析:表示倍数关系的同类量的比,是“比”的一层含义。本环节,学生借助于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基础从多种搭配数据中提取不变的元素——倍数关系,从固定的倍数关系抽取出“份数”,再由“份数”引出配比,逻辑严谨。“慢镜头”推进,为学生直观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说理解释,认识“比”
师:“9:1”和“1:9”这两个比的意思一样吗?
师:看来,跟除法算式一样,比也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的时候一定要把话说完整了。大家一起把这两句话(指“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读一读,体会他们的前后顺序。(学生齐读。)
师:冬冬配好了蜜茶,准备洗水果招待朋友,一抬头,看到水池边洗洁精瓶上就有几个比。(放大洗洁精瓶,如图1。)来,我们从中抽取一个比(如图2),你知道这里的1:8是什么意思吗?
师:(出示图3。)目测一下,用比来表示?
师:哎,你们刚才不是说比有顺序,不能轻易颠倒顺序吗?
师:(出示图4。)你能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个比吗? 师:说得很好,比中的每一份应该是相等的。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
【实时评析:本环节通过说、比、画等方式让学生对熟悉的洗洁精瓶上的比进行“解释”,并将研究视角从“部分与部分之比”延伸到“部分与整体之比”,充分扩展学生对比的直觉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追问“比是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生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的认识,实现初步的认知建构。】
三、类比联想,拓展“比”
师: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比。“比”和“倍”一样,也是一个字的数学概念。“倍”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那你们回头看看刚才研究的几个比,说一说:什么是比呢?或者比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呢?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发言学生愣住了)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吗?
师:我也没听懂,其他同学的想法呢?
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不过呀,这还只是“比”的含义的冰山一角。老师告诉你,只要两个数相除(板书“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师:谈到相除,我们并不陌生。回忆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解决过哪些相除的问题。(依次出示已学教材内容
并回顾相除关系: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等等。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9.6÷3=3.2(元),53.3÷8.2=6.5(分钟),360÷90=4(米)。)
师:请将这些相除的关系用比表示出来。(学生表示,如:总价÷数量=单价,也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是9.6:3;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53.3:8.2,等等。)
师:比的模样和除法算式挺像的,请找一找联系和区别。(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自然也就可以算出比的结果——比值。下面,请依次算一算9:
1、1:
9、9.6:
3、53.3:8.2、360:90的比值。(学生计算。)
师:联系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联系刚才的研究,指出:比有时表示倍数关系,有时还表示一种具体的量。)
【实时评析:本环节集中研究“不同类量的比”重在立体拓展比的意义,逐步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一些相除关系,既赋予过去的知识以新的内涵,同时对于比的意义、比的类型的理解也更加完整、透彻。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清晰。】
四、放眼生活,强化“比”
师:知道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比吗?
⑴ 辨析体育比赛中的“比”。师:(出示足球、篮球比赛图片和比分。)知道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吗?
师:用比来记录得分,目的是要把两个队的得分相除吗?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比分,竟然不是我们刚才研究的两个数相除之比。老师在研究这两个比的时候,后来也发现,其中有一个地方其实已经提醒了我们,这里不可能是相除的关系,你看出来了吗,哪里提醒了我们?
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自然也不可以是0。
⑵ 解释广告中的“比”。师:屏幕显示两种常见的电视机,一种型号是16:9,一种是4:3,你能说一说每个比的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和相应的电视机连线。)16:9的电视机最适合人眼视角,视觉冲击力也强,我们用它来看段视频。(播放“活力28洗衣粉”广告,截取广告中出现的比:“用量少1:4”“去污强1:4”“时间短1:4”“省力气1:4”“省水电1:4”。)
师:任选其中的一个比,说一说具体含义。⑶ 研究农家生活中的“比”。出示问题:
王伯伯家有2公顷小麦试验田,今年共收小麦24吨。总产量与公顷数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
王伯伯家承包了一块池塘,共放养了600尾鲢鱼和1200尾鲤鱼。你能写出一个比,算出比值,并说明比值的含义吗?
⑷ 剖析舞蹈表演中的“比”。(播放图片,同时配音。)一天,丫丫的妈妈带丫丫去看芭蕾舞表演,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的丫丫很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这个导演真奇怪!”“为什么呢,宝贝?”“你看他都让演员踮着脚跳舞,干嘛不找个高一点的演员呢?”
师:为什么这样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关。(学生非常惊讶,教师出示未踮脚和踮起脚的演员腿长和身高,算出腿长和身高的比,求出比值,并板书如下。)未踮脚:90:160=90÷160≈0.563 踮脚后:105:175=105÷175=0.6 师: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现在,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经常穿高跟鞋了吧,她也是在创造黄金比。(学生哈哈笑起来。)
【实时评析:巩固练习再一次将学习置于生活大背景中,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分2:0的反例,进一步厘清比的意义本质。利用广告中出现的多个比,让学生说明每个比的含义并“复原”出完整的比句,让学生更加懂得如何理解比、解释比。黄金比的巧妙介入,不仅使课堂生出很多趣味,而且表达了人们创造美的智慧。】
五、总结提升,深挖“比”
师:这节课咱们研究了比,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老师有个疑问,既然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出比呢?
师:(出示到冬冬和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吹泡泡是大家喜爱玩的游戏,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混合而成。这四样东西怎样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我给你一个比,你能看明白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对应着“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
师: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
师:是啊,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显示“连比”),不仅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很明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威力真大。(指着课题。)小小的一个“比”,看来还蕴藏着更丰富的内容,后面咱们继续研究。
【实时评析:美丽的风景往往总是在远方等着我们。比区别于除法、分数的优势在哪里呢?这是对比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层次追问。回答这一问题,依然立足生活——泡泡水配制中的“连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比的独特功能,拓展了课堂空间,同时将学习的视线投向未来。】
第四篇:认识角详案
认识角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能够识记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称,能识别角有大小,学画角、能识记理解和应用,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2、让学生经历“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过程,初步体验空间与图形的意义。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能画出角的平面图。
难点: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体会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学习目标
1、创设情境
师:小朋友喜欢剪纸吗?(生)
看,这两位小朋友正在上剪纸课。他们桌上都有什么呢?(生)
2、引入课题
师:请大家仔细看两位小朋友,他们已经剪出了什么呢?(生:男生剪出了五角星、女生剪出了三角形)
注意听好了,五角星和三角形,都提到了哪个字?(角)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板书)
(二)、初步认识
1、指角
师:你认为五角星的角在哪?谁来指一指?
学生指完后纠正:在指角时要沿着边指出角(边说边指)三角形的角在哪呢?谁再来正确的指一指?(生)
师:在桌面上的物体中也有角,你能找出它们吗?(学生指一指)提示:钟面上也有角呢?不知道小朋友有没有发现?
2、生活中的角
师:刚才在剪纸课上发现好多物体上有角,那我们周围哪里也有角呢?(生)
3、抽象出角
刚才我们在生活中找到很多角,我们还可以把这些角画下来!(1)出示图,师:我们可以沿着它的边把这些角画出来(边指边说)(2)现在老师就拿这把三角尺把这个角(指)画下来(3)这个角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圆弧表示
(4)我们还可以把纸工袋和钟面上的角画下来(出示),并用圆弧表示。(5)小结: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角。
4、摸角
师:我们和三角尺上的其中一个角来个亲密接触,好吗?
请小朋友用手摸一摸其中的一个角,你有什么感觉? 预设:这边刺手(我们把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并板书)
其它地方平平的,滑滑的?(师问:为什么平平滑滑的?)因为它是直直的。(板书)
(师:这条直直的叫做角的边,这边也是)
归纳:大家来看看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板书: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师指着板书“直直的”:这两条边是怎样的?生:直直的。
5、判断角
师:小兔子过来考考大家,看它带来了什么题目?(出示想想做做1)
请大家用手势做判断,如果是角作出
,如果不是角作出
。师:从左边起第1个是不是角?(生)为什么是角?(生:它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这两条边师是怎样的?(指板书)直直的。
第2个呢?(生)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有一条边是弯的)
第3个呢?为什么是角?
第4个呢?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没有顶点,两边都是弯的)
第5个呢?为什么是角?
师:小兔子为同学们的聪明感到高兴,接下来我们还要在角上画圆弧,表示第1、3、5个是角。(课件出示)
6、找角
师:这时小兔子又要来考考你们了,看,这次它带来了什么题目?
(出示想想做做2):下面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先表示出角,再填各有几个角? 师:谁来展示第一张图?
(生实物投影)问:(1)你找到几个角?(1个)
(2)指一指角。
(3)为什么上面不是角?(有一条边是弯的)
鼓励:说的真棒!谁还能像他一样说说第二张图?
(1)你找到几个角?(3个)
(2)指一指角。(找到3个角)师:第3张图谁再来交流一下?(1)你找到几个角?(2个)(2)指一指角。
(3)为什么上面不是角?(有一条边是弯的)师:最后一张图谁来交流呢?
(1)你找到几个角?(5个)(2)指一指角。(找到5个角)师:同学们太厉害了,都能找到角表示出来。
(三)、比较角的大小
师:接下来我们要和角有更亲密的接触了,同学们想不想?
(一)、下面我们就要用两根硬纸条和螺丝制作一个活动角(边说边拿)。
请同学们拿出来,跟着金老师一起动手,注意看好了!(实物投影)第一步,先把螺丝帽拧开,放好; 第二步,让螺丝穿过硬纸条的小孔; 第三步,把螺丝帽再拧紧。
(二)、师:做好的请把角举起来(教师巡视,选择大小不同的角,选3位)
刚才老师特别挑了3位小朋友制作的角,请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
么?(生回答,这个大,那个小)
师:对的,角是有大有小的。(板书:角有大有小)
问:那为什么角有大有小呢?看,哪位聪明的小朋友能回答出来。
预设:生回答:我这样往外张开大一些,角就会大,往里面收一些,角就会小。
师:是的,这位小朋友说的真棒!把角的两边往外张开大一些,角会变大,把角的两边收拢些,角就变小,说明角的大小和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课件出示)
(三)、想想做做3 师: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那小兔子哥哥的题目一定难不倒大家了!
师:小兔子哥哥,给大家带来了礼物,不过要得到礼物就要回答它带来的问题,小朋友们有信心吗?(出示钟面)
师:下面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生回答后问:为什么这个角最大?(角的两边张开的最大)
为什么最小?(角的两边张开的最小
(四)、红蓝角之争
1、蓝角说:我和你一样大 红角说:明明我大 师:你们认为谁说得对?
预设:
1、红角说得对。(为什么?)
2、蓝角说得对。(为什么?)
2、师:到底是红角和蓝角一样大,还是红角大呢?
有什么好的方法来比较吗? 预设:提出方法,如果没有
师:老师有个好方法,看是红角大还是红角和蓝角一样大。想不想看一下,想看就要睁大眼睛看好了。
3、师:我们让蓝角慢慢接近红角(课件展示到重合)
我们发现红角和蓝角“两条边”怎么样?生回答。生回答不出老师说:(像这样我们数学上成为“重合”)
两条边重合说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怎么样?
预设:一样大。鼓励:你们说的真好!
既然这两个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一样大,那你们说是红角和蓝角一样大还是红角大?
预设:正确的(鼓励)
激情:这个小朋友真棒,确实红角和蓝角一样大。
4、教师指着大屏幕的重合的角说虽然红角的边长一些,蓝角的边短一些,但是这两个角的两条边重合了,说明这两个角两条边张开的大小一样大
这就说明红角和蓝角的大小是相等的。这些教师小结,不要提问了。请小朋友认真想一想角的大小跟什么没有关系?(角两边的长度没有关系)师:真是个聪明绝顶的小朋友,确实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掌声送给他!出示课件,师再提问: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那刚才我们学过的,角的大小是到底跟什么有关?哦,这个小朋友学得真好,同样掌声送给他。确实角的大小跟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五)、想想做做4
1、师:知道了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跟角两边的长度无关后,下面的问题一定难不倒聪明的小朋友们。(课件出示两把尺)
2、大屏幕上三角尺的这个角(教师指定一个角,下边的锐角),和老师手里的三角尺的这个角(指定),这两个角的大小是怎样的?尽量指优秀学生。预设学生说错,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你认为这两个角是一样大的,请你上来比一比。
师:(学生摆好后)师说:真是个心灵手巧的孩子!请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角大小是-------
说完让学生回到座位上
3、再指大屏幕的直角,和老师手里的三角尺的直角,这两个角大小怎么样?请你上来比一比?(学生摆好后)请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角大小是-------
说完让学生回到座位上
4、能不能再找出相等的角了?谁愿意上来。
师:(简单评价),哦,这两个角也相等,(仍然这个学生,时间多可以换个学生)提问:有没有相等了?
这里有两把大的三角尺,小朋友们认为这两把三角尺上的角和(你们手上或老师手上)这两把三角尺上的角的大小怎么样?(生回答)有什么好方法去比比看吗?]这些删掉
3、师:为什么这些角都一样大呢?
(先放手让学生说)
教师总结说: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如果两个角的边重合了,说明两个角张开的大小是一样的,这两个角也就一样大。
(六)、想想做做5(课件出示)师:刚才同学制作了一个活动角,如果只给你一张纸,你能折出角吗?折一折,并表示出角。交流。
1、你是怎么折的?
2、怎么表示角的?(圆弧)
师:现在可以同桌互相比比看看谁折的角比较大,可以移一移,看一看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五篇:教案详案
人教版新目标七年下英语
Section A(1a-2c)教案
Unit 7 It’ s raining.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我们主要学习如何描述天气和谈论正在发生的事,围绕课文中的话题,学生将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结合生活实际,用已有的信息来促进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同学们能够掌握有关天气的词汇(raining, windy, cloudy, sunny, snowing,)及相关句型(How’s the weather in …? What’s the weather like? It’s …),并围绕天气这一题材对人们的活动进行对话。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现在进行时,已经会简单描述人们正在做的事,本单元谈论正在发生的事是对上单元内容的巩固及提高,并且与天气相结合。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并且对于天气这一话题也比较熟悉、感兴趣。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预习、看图片、听录音、口语练习掌握表示天气的词汇:weather, cloudy, windy, sunny raining, snowing.及句型:1)---What’s he/she doing?---He/She is cooking.2)---How’s the weather in Beijing?---It’s sunny/ raining…
2.让学生通过复习及听力学会使用现在进行时的相关问句及答语。
3.让学生通过听、说等方式学会运用所学的单词和句型对天气情况进行询问和描述。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记汇:weather,raining, sunny, cloudy, snowing , windy,2、让学生熟练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用法。
3、让学生学会表达对不同天气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4、让学生学会描述人们在不同的天气里所做的各种活动。
五、教学步骤
模块一 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学生观看《雨中曲》的视频,说出那个人在做什么及天气状况,导入新课。(通过英语视频创设轻松地英语环境,是学生进入课堂学习。)模块二 预习检测,出示目标 模块三 目标语一教学
1、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图片,复习并呈现第一个目标语What’s he/she doing? What’re they doing?及两个新单词study,cook.2、句型操练并为听力做出铺垫。
3、听力练习2a,2b。
4、句型操练(pairwork 和chain-drill.)
(本环节我调整了课本顺序,通过复习上单元所学现在进行时,自然呈现句型进入新课学习,然后进行听力练习,让学生在交际对话中捕捉信息、运用目标语,进而通过多种形式对目标与进行操练从而达到熟练运用现在进行时的目标。其中chain-drill这一活动活跃气氛,也为更多的学生参与句型练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模块四 目标语二教学
1、听英语歌曲,令学生放松并导入目标语二的教学。
2、利用图片呈现表示天气的新单词及句型。
3、句型操练。图片引导、1a的图片搭配、1b听力练习。
(本环节通过听英语天气歌,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进入新语言的学习。句型操练中,通过图片、声音等多种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帮助他们学习、识记新的单词句型。)
模块四 综合运用语言
中央气象台播报员杨丹的播音稿件缺失了一部分内容,你能帮她补充完整吗?
(本环节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让学生学以致用,在用中学习语言;也是通过这一活动把本课时的两个目标语融合在一起。)模块五 当堂达标 模块六 总结提升
1、让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学的单词,师生共同总结构词法:名词后+y-形容词。
2、学生总结本课时的目标语句型。教师引导天气对人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不同的天气条件下,人们会有不同的行动。模块七 布置作业
1、看中央电视台上的天气预报,写下至少五个城市的天气情况。如:Guangzhou---raining
2、收集关于天气的单词(不少于五个)。
3、总结以下单词之间有什么变化:
sun---sunny, cloud---cloudy, wind---windy, rain---rainy, snow---snowy.4、背诵 Grammar Focus中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