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2 20:04: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篇: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链材料,激趣导入新课

上课之前呢,老师想先请同学们看几则背景材料。老师请两位同学读一下。(屏显)资料一:

为摆脱1929年的经济危机,日本将目光投向号称“东亚病夫”的中国。经过多次挑衅试探之后,日本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发动战争,史称“九一八事变”。蒋介石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投诉国联,企望由国际社会来制裁日本,这使日本对中国更加轻视,正如美国学者柯博文所评价:“在满洲并没有真正的战斗,日本军方首脑对中国军事实力不屑一顾。” 此后,日本加快侵略中国的步伐。不到半年,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此后日本逐步扩大在华权益,并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屏显)资料二:

1二、三十年代,面对日军几次挑衅,国民党高级官员以及一些所谓社会名流多次声称:“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2九一八事变四天后,蒋介石发表演讲:“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之判断。”但国联对日本侵略未采取任何制裁措施。

○31934年国民党著名政客戴季陶等邀请九世**喇嘛于4月28日至5月18日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鼓吹“法会”可以“为国内消灾患,为世界祈和平”。

○41934年7月蒋介石在庐山公开宣称:“(日本)不仅十天之内,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亡我们中国。”1934年8月27日国民党御用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评:“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板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国难当头,作为一国的执政党,国民党反动政府不去鼓舞国民士气,积极抗日,击退外侵,反倒四处散布悲观主义、失败主义的论调为自己推卸责任。这是任何一名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鲁迅先生更是如此,他在人身受通缉、文章遭删改、著作被查禁的情况下,以公汗为名{板书公汗、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以批驳谬论,鼓舞国人抗日勇气。这个题目怕是不太好吧,换一个: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不是更好?

(不好,原题目是反问质问,语气更强烈;还能引发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及思考;还把敌论点包含其中,以待批驳。)

我们大家来把题目读一下。疑问吗?鲁迅写这篇文章时不知道国人有没有自信?那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呢?对,反问、质问!

同学们,如果你在当时的状况下,你会站出来吗?那么如果是你,你会如何批驳此等谬论呢?(注:事先一定交给学生议论文的基本结构——论点、论据、论证。驳论文的基本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1我们可以驳论点。敌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我方论点: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这成吵架了,比赛谁声音大,谁声大谁赢,那完了,当时各大报纸都被国民党反动政府控制或监视着。他们发表言论的机会比鲁迅大多了。

○2我们还可以驳论据。敌方论据是什么呢?板书:自夸地大物博 信国联 求神拜佛 驳论据适用于什么样的情况呢?对方撒谎,所采用的论据不是事实,那他的论点自然就不能使人信服,就不攻自破了。可是我们看,这些事情的确发生过呀。

○3驳论证。就是找对方的漏洞,发现对方论据不能证明观点。怎么就不能证明呢?对方所说中国人只是一部分中国人,不是全部。对,还有好多中国人比如共产党,比如1932年上海1*28事变中顽强作战的十九路军,在比如示威游行要求抗日的学生、工人们„„这位同学真聪明,发现了敌方以偏概全的漏洞。(板书:一部分)怎么办?敌方谬论看似有理呢?

5、我们发现了敌方一点漏洞,只能证明对方说得不全对,但对于鲁迅来说这还远远不够,他还想把文章当成投枪和匕首,狠狠地揭露打击这些自欺欺人的、诓骗民众的家伙们。他还要发出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他的确做到了,那么,他又是怎样批驳对方的呢? 批敌论,辛辣嘲讽

老师请同学读第一二自然段。

○1这其中有一个词语反复三次使用,哪一个?(“是事实。”)

我们都知道,反复是为了强调。鲁迅先生好奇怪呀,明明要批驳对方,怎么一再承认和强调对方说的是事实呢?(为了给下文批驳对方做准备。也说明鲁迅先生是胸有成竹)正所谓“拳头收回来再打出去会更有力量”。

在驳论文写作中,这也叫做“树标靶”,把射击目标立在那里,且看我如何射击!○2那么这两段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呢?蔑视,嘲讽,戏谑。可是刚才这位同学读得这种感觉显然不够。谁再来试试。

○3“总自夸”重读,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洋洋自得、妄自尊大。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在当时的情况下,还能洋洋自得吗?对,这两个词语还刻画出他们不知死活的丑态。○4“只希望”重读,刻画出国民党反动派把“国联”当救命稻草的仰人鼻息的可笑嘴脸。让人鄙视。

○5“一味求神拜佛”的“一味”重读: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深陷其中,不愿自拔、不愿清醒的顽固不化的嘴脸。

靶子竖起来了,怎么射击呢? ○1要想一击毙命,得抓要害。那么,敌人的要害在哪里呢?请同学们自己小声读3、4、5段,回答老师。

○2对,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的都是别的,就没相信过自己,这哪叫自信力,这叫“他信力”(板书),有这词吗?我怎么记得字典上没这词呀?这是鲁迅自己造的吧?那他造的好不好呢?

对。实际上这是一种修辞,叫做“仿拟”。这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创新。我就照着你的仿,更有针对性,更有逻辑性,更能揭示出对方的欺骗性,更有讽刺意味。而且睿智闪烁,机趣横生,让人拍案叫奇。

○3这还漏了一个“求神拜佛”,信神信佛不也是“他信力”吗?鲁迅干吗不把它们归在一起呢?为什么偏偏把它拿出来单独取个名呢?

因为鲁迅对此更加痛恨。他觉得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求神拜佛”更是个害人的把戏,从文章哪里可以看出来?

对,从“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这段话加了黑点,看前一页注解○1,加黑点的句子是什么句子?曾经被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去掉的。为什么去掉?这话怎么理解呢?

对他们自己,求神拜佛,求呀求呀,日本人侵略军还打,哦,心不诚,再求。看,我多关心国家命运呀!这是骗自己,麻醉自己。等发现求神拜佛根本不灵的时候,中国早没了;对广大老百姓,哦,你看看,这些国民党高官们多关心国家命运呀,连西藏****喇嘛都请来了!我们也跟着求吧,大家心诚,说不定感动上天呢!

所以,这种方式最具有欺骗性,最气人,鲁迅先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把这个单独拿出来,单独拟个名“自欺力”,犀利辛辣,也难怪国民党反动派看着难受。○43、4、5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鄙视、讽刺。谁来试试。

○54段有一句话可否不要?“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不行,更能突出国民党反动政府的不争气。突出鲁迅对他们的鄙视。

小结: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的是“自欺力”,也就是说 “原本就无,何谈失去!”(板书)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鲁迅的观点是“中国人原本没有自信力”呢?他的观点到底是什么?

树观点,热情讴歌。

1、请同学们默读6、7、8、9段,找出鲁迅的观点,告诉老师。(板书:树观点)“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在这笼罩之下”“这”指什么?什么笼罩之下?对,自欺欺人的现象,国民党反动派为推卸责任散布的悲观论调。)

2、那么,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呢?老师请四位同学来读6至9段,其他同学找一找。

3、先评价这四位同学谁读得好?为什么?

(要读出自豪、骄傲、充满自信的感觉。读出作者自豪热情(板书)

(“有确信,不自欺”,在那样的白色恐怖中还敢这样去热情讴歌(板书),令人钦佩!)那么,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学生找文中的句子回答。

那么这些人又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我们不妨再说具体一点。老师请同学按屏幕上的例句样式来说说看。

(屏显)“我们有像大禹一样三过家门而不入、埋头苦干的人。” 学生仿:

○1我们有像包拯一样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人。○2我们有像谭嗣同一样为寻大义、舍身求法的人。○3我们有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刚直不阿的人。

○4我们有像李自成、洪秀全一样揭竿而起、拼命硬干的人,○5 我们有像文天祥一样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人。○6 我们有像关汉卿一样铁骨铮铮、为民请命的人。○7我们有像共产党一样前仆后继、为民族解放而战斗的人,○8 我们有像十九路军那样英勇抗敌的人。

6、鲁迅把这一类的人们称作什么?(中国的脊梁。)(板书)为什么把他们称“脊梁”?称作“英雄 ”不更好吗?(脊梁在人身上,撑起了一个人。这些有自信的人们称作脊梁,意思是他们撑起了民族的命运,撑起了中华民族。)

四、结束语: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踏着这些“有确信、不自欺”的中国脊梁的足迹,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用民族的自信谱写出强大之歌。而今天,就让我们这些在大中国羽翼下幸福成长的少年们,再读文章6-9段,再次感受鲁迅先生对民族强音的呼唤。

五、教学反思

第二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后反思教学反思(九年级上册)

考虑到鲁迅文章年代的久远、用笔的隐晦、内容的生疏、寓意的深刻,向来学生解读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学习这篇驳论性杂文之前,我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可取之处:

1、通过阅读让学生整体感悟,从而把握住文章的重点。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2、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这堂课,既有组内成员的合作交流,也有组间的合作交流。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指导与评价。这样,学生相互了解彼此的见解,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发言作出思考。特别是有一个学生发言:现在我对学习充满信心,不怕挫折,我也是一个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说得很自豪、很骄傲,令人振奋,也给其他学生以感染。学生在学习中显得特别的精神,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3、对于学生难于理解的地方,采用了重点讲解兼引导的方法,有效的节省了课堂时间。解读文本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但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如文中的求神拜佛,其本质是什么;“中国的脊梁”的四种人外,还有哪些人?同时还结合文本重点讲解了“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地底下”、“脂粉”等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当然存在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归纳起来,存在的不足有以下几方面:

1、时间的把握上还是不太合理,有前紧后松的感觉。

2、虽然从整体上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学习,但是仍有部分学生不能照顾到位,缺少促进或指导。

3、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答的多,而学生主动质疑问难的少。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只有学生有了问题意识,才会真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因此,以后教读鲁迅先生这篇比较含蓄、尖锐的课文,要重视阅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得到体悟和提升。

4、对教材理解不够准确,也不是很深刻。比如:对鲁迅语言的讽刺意味的理解不够到位,对鲁迅忧国忧民思想的认识还很难那样深刻等。因此自身能力还有待提升,准确把握和理解教材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一课时

主备人:审核:使用时间:2011.10.11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

3、体会文中体现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并通过这种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信力和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

掌握文章的驳论方法,并理解其语言特色。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及文体知识

①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和。原名,字,浙江人。1918年发表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制度的吃人本质。

②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或(驳论点),或(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并加以论证。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慨叹()省悟()家谱()搽脂抹粉()().....

miǎo茫()jī梁()kuāng骗()wū蔑()

3.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1)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

玄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前仆后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不足为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课文掌握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作者因为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

【课堂达标】

一、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请画出本文的结构图)

二、精读课文1——5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文中的“他信力”指,“自欺力”指。

3、“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

4、这一部分所用的批驳方式是什么?

【我的收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年级:九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

主备人:审核:使用时间:2011.11.10

【学习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2、通过分析文章中所用的论证方法和语言训练,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并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别指的是什么人?怎样的中国人才算“中国的脊梁”?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①两年以前,我们总着“地大物博”。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力”。

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力的中国人在。

④信“地”和“物”,还是的东西,国联就,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到它的不可靠。

2、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思不合句意的一项是()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欺骗自己,欺骗别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二、课堂达标

1、体味语句的深意,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第四篇: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1,了解什么是驳论

2,作者简介

3,了解时代背景

4,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玄虚

诓骗

为民请命

怀古伤今

5,A:朗读<1--5>段思考:对方的论据和论点各是什么?

B:朗读<6--9>段思考: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得到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6,作者是如何直接批驳敌论的?

7,作者是如何间接反驳?

8,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二,1,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2,思考敌论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说说敌论证过程中的错误在哪儿? 读6-9段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2、为彻底驳倒敌论,作者还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用哪些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3、文中“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你是如何理解的?能不能举例说明?作者强调他们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实际意义?

4、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5、提问: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7、经过论证,关于“自信力”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8、作者是怎么证明正面

9、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吗?论点的?

10,,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驳斥以下论点:

①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②读书不如经商 打麻将益智

第五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反驳论证的方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其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力和嘲讽意味的艺术特点 3.感受鲁迅先生对民众、民族的挚爱以及对中华民族的厚望;培养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一、背景介绍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局面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写的这篇著名的杂文,就是对这种错误论调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为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二、整体感知

1.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玄虚()脊梁()诬蔑()搽()诓骗()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诓骗: 玄虚之至: 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3.本文属于哪一种文体?能说说你对这种文体的了解吗?

4.找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是什么?对方的论据是什么?

5.作者的正面论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论点的依据是什么?

三、探究赏析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3.“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四、拓展迁移

请写一片断作文,介绍今天的“中国脊梁”,他们是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成就?

下载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云南省昆明市第二十四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学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5篇范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2、学习鲁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增强民族自信心。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课型:新授执笔审核:初三语文组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深入体会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9、《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 知识与能力:1、回顾议论文文体知识;2、回顾鲁迅及其相关文学常识;3、学习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4、掌握课文中的字词知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掌握批驳谬论的方法; 3、体会文章尖锐犀利的批驳语言特色。......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导学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九年级备课组 学习目标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品味语句,体会尖 3、锐犀利、富于战斗......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生用](5篇)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案 班级: 姓名: 检查签名: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鲁迅相关知识和本文写作背景,积累文中生字词。 2、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鲁迅的......

    人教版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①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案 鄂教版

    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教学目的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