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是怎样传递的 教学设计
五下《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节课是小学科学五下第二单元的第六课,内容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此项观察活动分个两层面,第一个观察活动是用手去感触金属条中的热传递,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入热水中,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部分,感觉露出水面的部分哪里先热,哪里后热?每个地方的冷热程度是否一样?通过手的感觉,判断热传递的过程与方向。第二个层面是直观的实验,观察金属条中的热传递,在金属条上每隔一定距离用凡士林粘上一根火柴棒,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段进行加热,观察那端的火柴棒先掉下来,火柴棒掉下来的顺序是怎样的?然后用同样的装置,对铁丝进行中间加热,观察现象,从而交流讨论得出结论,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第二部分,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这部分让学生观察,在涂有一层薄蜡的金属圆片上的传递方向与过程。此项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产生新的认识。通过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学生会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这样学生在这部分的探究过程中,他们对热传递,确切的说是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过程方法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并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怎样传导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金属棒、铁架台、棉签、凡士林、酒精灯、涂蜡的金属片、纸巾、试管夹
教师准备:凡士林、面巾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冬天里,老师的手总是冰冷的,谁能帮我想想:可以利用哪些东西,使我的手马上热起来?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想到的办法也很多,如烤火,烘取暖器,捂热水袋等等。
2、提问:同学们说的这些物体都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热的物体。)是比谁热的物体?(„„都是比手热的物体。)所以手上的热量是从哪里来的?
3、手和„„之间温度不同,有温度差。(温度差)我们把相对热的物体叫做高温物体,把相对温度较低的物体叫做低温物体。热是从哪儿传到哪儿的呢?(板书:高温物体→低温物体)
(二)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出示金属棒:我这里有一根金属棒,用酒精灯给金属棒的一端加热。金属棒的中间会热吗?另一端呢?哪里先热?你觉得热是怎样传递的?学生都表示加热一端先变热。学生充分猜想热在金属条中是怎样传递的,为明确实验目的埋下伏笔。
2、现在,我们身边有这些材料:铁架台、金属棒、酒精灯、凡士林、棉签,你能设计一个实验,使自己能看到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过程吗?顺便介绍:凡士林的特点,演示使用。学生在理解凡士林作用的基础上,对要发生的现象进行猜测,这是一种建立在科学依据上的猜测。
3、请各小组交流讨论如何设计该实验,汇报实验方案:说说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法?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来观察热在金属棒中是如何传递的。
实验最主要观察什么?(观察棉签掉落的先后顺序,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粘棉签需要注意什么吗?学生就老师提出问题的进行仔细地探讨,从而明确实验过程中该要注意的种种事项。
4、实验之前,请你们先猜测一下,棉签掉落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学生大胆猜想,并提出猜想的根据。
5、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老师这儿有一个温馨提示,我们一起来阅读一下,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1)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2)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不要对着火焰吹气、说话。
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条,小心烫伤。
学生在仔细阅读温馨提示的过程中,明晰实验注意的事项,使学生在自主的实验过程中更加有序。
6、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7、小组汇报交流: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你们组的发现。
①小组汇报: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一 端加热的方法,棉签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B C D,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我们发现:
1、距离加热点越远,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长;距离加热点越近,热传递所需时间越
2、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是这样加热,你们的意见呢?
②有不同加热点的小组吗?小组继续汇报:(出示课件,学生回答棉签掉落顺序)我们小组采用的是 中间加热的方法,棉签掉落的顺序依次是: A C B D。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2、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方向是():A.向一边 B.向两边。(板书:加热点→两边)哪个小组也做这个实验的?你们的意见一样吗?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的结论十分一致。
③得出结论:热在金属棒上是怎样传递的?(热在金属棒上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的)
(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三)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1、除了金属棒外,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块金属片。如果在金属片的中间加热或者在金属片的边缘加热(课件出示),热在金属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我们先来猜测一下。学生有了先前的经验,猜测会更加有科学依据。
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这个实验又怎么做呢?怎样让金属片上的热传递能够“看到”?引导学生想到用蜡涂抹。——蜡怎么涂?(要涂满而且涂的要均匀)
涂上蜡的金属片老师已经给大家准备好了。我们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直接拿着加热就可以了。
3、这个实验要观察什么?(观察蜡融化的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学生交流实验的各种注意事项,教师出示实验要求进一步明确实验的要求。(1)把涂有蜡的一面朝上。
(2)加热时,圆铁片保持水平。结束后,铁片平放在三脚架上冷却。(3)认真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好记录表。注意:千万不能触摸加热后的金属圆片,小心烫伤。
4、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教师巡视指导。
5、汇报交流:
①从中间加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从边缘加热呢?(学生上台汇报、课件演示)②小结:热在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加热点→四周)金属片上的加热点的温度高,四周温度低,所以热在金属片也是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指板书: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四)整理提升,揭示概念
1、揭示概念:今天,我们研究了热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上是怎样传递的。像这样,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我们称它为热传导。(读概念,板书:热传导)热传导一般发生在固体中,是热的传递方式之一。
(五)拓展延伸
1、冬天手握一根铜棒,手会感到特别的冷,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2、其实热传导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谁来举个例子?
我们坐在火炉旁也会感觉到热,我们和火炉有没有直接接触?那这种热的传递方式又叫什么呢?请你阅读书本上P47的资料来了解其他的热传递方式。附板书: 热是怎样传递的
高温物体 → 低温物体
热传导 加热点 两边
温度高的部分 → 温度低的部分
加热点 四周对流
热辐射 教后反思
整堂课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旨在让学生通过动手做实
验、观察、思考等方式,对热的传导真实感知。可是这并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在这节课,我有了以下收获。
本节课内容是对热是怎样传递的,即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在教学中,我预期让五年级的学生通过自主设计实验来探究。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方式来,自己用实验来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参差不齐。
在实验探究的实施过程中,借助生活情景和经验,促进有效问题的产生,明确研究方向。学生的猜想根植于他们的经验,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的材料也是生活中常见的。由于探究活动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学生生活经验,既满足了学生的认知需求,又提高教学的信度与效度,更能把学生直接带入相关的真实情境中。从课堂学生的表现来看,这一点还是达到目的的。
第二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模版]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六节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热总会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传导。
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
用文字和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热传导过程中的共同特点,认识热是向四周传递的传递方向。
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镊子1个、铝条1根、火柴1盒、金属片1张、酒精灯1个、蜡烛等。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引入课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很多有趣的材料,我们将用这些材料来探索一些有趣的科学知识。想试试吗?先进入今天的第一个环节:观看大屏幕,一个烧杯里面盛有热水,把一根金属筷子放进,感觉它温度的变化情况?
问:用手触摸露出水面的铝棒,有什么感觉?(变热)问:铝棒的热是谁给的呢?(热水)
问:请看大屏幕:如果我们把这根铜棒分成下、中、上三段,这三段温度有什么不同?(板书:下 温度较高 上 温度较低)
揭题:好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间传递,那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呢?能通过实验证明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热是怎样传递的(板书课题)
二、实践探索,找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1.热看得到吗?请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
2.开始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师介绍:同学们想到了这么多的办法,书上也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办法,打开书第39页请看最下面一段话,自己先读读,然后想想该怎样用咱们桌面上的器材完成这个实验。
4.师:谁来说说你准备怎么做这个实验?(学生说实验操作方法:出示课件)猜猜哪根火柴会先掉呢?
5.在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安全小心烫手、正确使用酒精灯用外焰加热、为了环境卫生用过的火柴请丢到不锈钢盘里、注意观察火柴掉落的顺序)
6.开始实验,认真观察,完成实验报告单,7.(全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8.结合看多媒体动画(课件)小结:这是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师:根据火柴掉落的顺序,你能用一句话说出热的传递方向吗?(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逐步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板书:A温度较高 热 C温度较低
三、进一步实验探索,研究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方向
是不是无论什么情况下热都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呢?我们再来进一步研究:
1.在涂有蜡的金属片的中心加热,猜猜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2.如果在涂有蜡的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又会是哪部分的蜡先熔化?
3.各组在金属片上涂上蜡油选择一个点进行加热,特别提示蜡油熔化后停止加热滴,小心别被蜡油烫到手。注意实验中要重点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记录员作好记录。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的实验过程。5.全班交流,师:你们这组是怎么完成实验的,观察了什么现象?
师:①不同组哪部分的蜡先熔化?(中间)为什么中间的蜡先熔化?(中间温度高)周围部分为什么后来也慢慢熔化了?(热传递过去了)这组的金属片哪儿先熔化?为什么这点先熔化?
6、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热在在金属条和金属片中的传递过程,总结实验中的发现。
从这个实验中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生答师指板书)
四、总结:
通过刚才的几组实验我们明白了热传递的一个重要性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特点说出来?
出示课件:(引读)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小资料:
热传递的三种方法
热传递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只要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别,就会有热传递现象发生,并且将一直继续到温度相同的时候为止。
1.传导:热传导主要发生在固体内部、两个不同固体、固液之间、固气之间、液气之间。
2.对流:对流是液体或气体热传递的主要方式,气体的对流比液体明显。
3.辐射:热辐射是远距离传递能量的主要方式,如太阳能就是以热辐射的形式,经过宇宙空间传给地球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灶、微波炉等都是热辐射。热传递是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的。在实际的热传递过程中,这三种方式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
当堂检测
1.热总是从热的一端传向()的一端。
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个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
温度较高 —————————— 温度较低
第三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永吉县三家子中心校 张库
教材分析:
《热是怎样传递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的第6课。本课的核心概念是热传导。本单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课,从关注身边的热源开始,帮助学生建立对热源和热传递的初步感知。第二部分是第2--5课,通过关注热量变化对物体的影响,探究气体、液体和固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第三部分是第6--8课,探究引起物体温度变化的热传递现象并通过传热比赛和设计制作保温杯的活动考察学生对“热传递”现象的掌握情况。课标中热传导概念的表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1)热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2)达到温度相等时为止。这个表述中没有强调不同物体的热传导需要有“物体的直接接触”前提条件。因此在本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对这点进行了补充。对于“温度相等”这个热传导结果的描述,教材中没有作为学习的内容。我认为教材的安排是合理的,由热传导的概念表述不难看出,从高温向低温部分传导是定性实验,而温度相等则是定量实验。由于能量部分做定量实验的操作难度很大,小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水平的限制,能量部分的教学内容基本都是采用定性实验。因此,这部分内容留待学生今后学习。基于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帮助
学生建立热传导关于传导方向的概念。
1、学生情况分析:
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此时,很自然地就提出了第6课的研究题目“热是怎样传递的”。关于这一课学生的已有的发展情况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1)学生前概念情况学生从本单元开始学习热学的基础知识,在前五课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历了很多给物体加热的活动,对热的传递已经有了很多的经验积累。关于“热传导”的,学生的原有认知是:1)直觉认为热传向四面八方,但不知道热传导的原因是因为存在温度差。2)对于热在线性材料比较清楚,但热在面性材料和不规则材料的传递就不清楚了。3)对这个问题没有想法。可见,学生对“热传导”的原有认知中包含了很多模糊的概念和不够深刻的正确概念。这些前概念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都是非常感性的认识。需要通过教学将这些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的概念。(2)实验方法与技能情况 热在物体中传递的现象不易观察,需要借助一定的方法使热的传递可视化。这种研究方法对五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在四年级学习《声音的传播》和本单元学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两课,均采用借助物体特殊性质使观察内容可视化的方法来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同时,在三年级学习《温度与水的变化》时,学生已经观察到物质由于热量 的变化而产生的显著变化——物态变化。本课将利用凡士林的物态变化使实验现象可视化。因此在研究方法的迁移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3)学生的情感态度情况热现象非常奇妙,因此学生们对热学问题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基于以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课的教学难点落脚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采用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搭建脚手架指导学生设计和操作实验、学生脱离脚手架自主设计操作实验,最终通过师生共同梳理实验结果形成“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4、技术准备
教师设计、制作、选择有结构的实验材料;教师准备适当的课件、视频;教师设计实验记录单。
5、前期教学情况
经过前5课的学习,学生不断经历着给物体加热的活动。他们已经了解到加热可以使物体体积(热胀冷缩)和物体的形态(水的三态变化)发生变化。
6、问题与对策
本课的问题是如何使热的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热传导的科学概念。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在同一物体中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认识在直接接触的物体间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一过程称为热传导。过程与方法
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2、认识到当观察肉眼看不到的现象时可以采用哪些研究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导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形成。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现象从而形成热传导的概念。
教学具准备
1、多媒体材料: 课件、火锅视频、炒菜视频。
2、教师演示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
3、分组材料:铁架台1个、三角架1个、铝棒1个、涂一层蜡的圆铁片1个、凡士林1盒、小木棍若干、酒精灯1个、火柴1盒、废液缸1个等。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提出问题
1、播放视频核心情节:吃火锅时金属勺忘记从锅里取出,再次握住勺时烫到手。(学生观看视频)
2、提问:这把勺是怎样变得烫手的?请学生将勺变热的过程画在记录单上。(学生填写记录单)
教学意图:从贴近生活的情景入手,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同时揭示学生关于热传导的前概念情况。画图是希望将学生的思维发展可视化,并作为教学评价的依据。(第一次记录)
二、研究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
1、说明使用金属条的依据出示金属条,向学生说明在科学研究中,为了研究的简便,常常使用简单的或典型材料来探究事物的一般规律。我们先来研究热在金属条这样的条形物体中怎样传递。
2、预测热在金属条中怎样传递(学生预测)
3、指导学生设计、操作实验
(1)提问:如何“看到”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过程呢?(2)提示:在本单元研究《空气的热胀冷缩》时学习过,对于肉眼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通过借助某些物体的特殊性质来帮助观察。(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冰块、蜡、黄油等物质遇热发生明显的形态变化的特点帮助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物质的共同特点是遇热会发生明显的
形态变化)
(3)师生讨论细化实验方案:加热点位置、金属棒怎样固定、记录内容、火柴棍掉落的顺序及间隔需等距等等。(学生讨论完善实验方案)
(4)根据加热点位置不同,将学生分为两组(端点组和中间组)(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在金属条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位逐步传向较冷的部位。(注意:在汇报过程中始终引导学生注意金属条还将热传向了凡士林,为后续在形成概念作铺垫)(学生汇报描述热的传递过程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这个学期学生开始尝试自主设计实验,但试教时发现完全放开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尤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使热传导过程可视化从而形成科学概念。为了突破难点,本环节设计为在师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帮助学生梳理以往学习中具有相似特点的实验,进行实验方法上的迁移(搭建支架),目的为下一环节学生脱离支架,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方法上的指导和示范。这样的设计非常符合支架式教学原理:搭建支架---撤离支架,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个支架搭建的好,学生下一环节就会进行的顺利,概念的形成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本环节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第二次记录)
三、研究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
1、根据金属条的实验发现推测热在金属片中怎样传递?(学生推测并画图表示)
2、根据金属条实验的启示,分组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3、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
4、根据实验汇报,师生共同梳理概念:在金属片中,热总是从较热的部分逐渐传递到较冷的部分。(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并梳理结论)
教学意图:有了前一环节的支撑和引导,本环节的实验设计非常流畅,实验也较能顺利的进行。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对发展学生热传导的认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前测中发现学生对金属片中的热传导的认识比在金属条中模糊概念和错误概念要多。(第三次记录)
四、总结提升,形成概念
1、引导思考:上述实验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说明了热是怎样传递的?
(学生回答: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2、总结得出热传导的规律:同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到温度低的部分;不同物体(紧密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到温度低的物体,这个科学现象就叫热传导,它是热传递方式的一
种。(板书)(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意图:分析两次实验中的共同特点,形成热传导的概念。当这两个实验的结果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对其原有认知进行丰富和调整,最终进行科学概念的建构。达到了最近发展区。
五、分析与评价
1、播放“炒菜”的视频,请学生分析炒菜过程中的热传导现象。
(学生分析汇报)2标出冰棍融化的过程。
(学生填写记录单)教学意图:本环节既是对本课学习内容的应用,又是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分析炒菜过程侦测学生对热传导概念同一物体和不同物体的传递理解的是否透彻。标注冰棍融化过程评价学生在学习了线性和平面的材料后是否能对立体材料进行迁移。(第四次记录)
板书设计: 热是怎样传递的?
热传导 : 同一物体:温度高的部分-→温度低的部分
不同物体:温度高的物体-→温度低的物体(直接接触)
科学记录单:
《热是怎样传递的?》实验记录单 班级 小组 热在金属勺的传递:
预测: 实验结果:
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预测:
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预测:
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第四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天祝县城关小学胡萍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创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有趣的导入的实验和火柴依次掉落和依次燃烧的实验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通过设计的学习提示,达到放手让学生小组自学的方式进入新课的学习,来突出主体实施有效教学的。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教师要在科学课堂上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并注重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在小组分工是进行了细化,让每个人都有事做,这样每个人才能都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人都有表现的机会,并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更能激发每个小组、每个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实现面向全体、突出主体探究,突出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小组自主学习前,我给学生出示探究提示,小黑板出示内容,研究主题、实验方法、材料、注意事项等。这样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的目标,通过小组长的带领,共同交流,通过小组的汇报来评价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且各小组都有机会表现自己,体现面向全体合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为了集体荣誉,各小组成员就会团结合作,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因此说,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才能发挥评价导向作用,保证科学课堂进行有效学习,有效探究,不流于形式。
3.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科学课的长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课学习,认识周围常见事物和科学知识,并形成科学习惯,并运用到实际生活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科学课学习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例如,我在课前导入与课后例举生活中利用热传导做事的例子的设计,意图就是把课堂上的科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运用这一知识做一些事情,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入理解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形成了关于热传导的认识。教学的结尾我又设计两个拓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是使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课的每节课中,我都注意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真正让学生学科学用科学。
第五篇:《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反思
王畈中心小学 刘 乔
这节课共涉及到了三个实验,我考虑到这三个实验的目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热传递的方向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如果就这样按部就班的做完三个实验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探究精神。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我打算先给这三个实验一个定位:第一个实验为导入,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白热是可以在物体之间传递的,从而引入这节课的主题“热究竟是怎样传递的?”第二个实验为探究部分,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知道热在铜棒上的传递方向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逐步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第三个实验是进一步研究,通过观察金属片上蜡的熔化情况,进一步总结出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且认识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在设计导入实验的时候,我想如果直接叫学生把铝棒放入热水中加热,这样的设计感觉是老师在牵着学生走,会禁锢他们的思维。于是我想到了先问同学们:谁能使我手里的铝棒热起来?这一问同学们果真踊跃回答,接着问铝棒为什么是热的,这样很自然地引入新课题。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能看到或感觉到热的传递方向。在设计这个实验的时候,老师也费了不少功夫。因为书上的实验是用两个铁架台中间拉一根铁丝,在课前我动手试过,发现这样做有几个缺点:第一,用两个铁架台桌子小不好摆。第二,铁丝拉在中间很不容易拉直,会影响到实验效果。现用细铁丝,效果不行,然后改为粗铁丝,效果还是不明显,最后决定粗铁丝换成了铜棒,因为铜棒较粗夹在一个铁架台上就行了,然后自制腊环,发现改造后的实验装置效果很不错,我就事先为每组准备好了这些材料。为了让学生既动了脑筋又能圆满完成实验,我提出让孩子们先小组讨论怎样利用桌上现有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使我们能观察到热的传递方向?通过前一个实验,同学们已有了较浓厚的兴趣,这次更是积极地想办法,在汇报中,我并没有直接指出他们的不足。让其他组的同学更清楚地意识到做实验时还得更加细心,我觉得孩子们的收获不小。
第三个实验是通过观察热在金属片上的传递方向,进一步研究热传递的方向,书上设计有两个实验:
1、从金属片的中心处加热。
2、从金属片边缘的一个点加热。,观察蜡的熔化情况,并思考热在金属片中是怎样传递的?有前面实验做基础,我充分相信孩子们能很圆满地完成实验,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生很轻松、自然地就总结出了热传递的这个重要性质: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得出了热传递的概念。
纵观本节课,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有:
1、在做每个实验之前先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特别是第二个实验先让学生充分预设在加热后,哪一个腊环会先掉下来?然后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得出科学的结论,起到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仔细观察积极参与其中的乐趣。通过实验结果与之前猜测的异同,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达到了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通过学生亲自实践,能最终总结出这一课所要揭示的科学概念,可见学生对这部分的知识已经“消化”了。
2、在上本节课之前,由于教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几个实验都亲自实践了一下,所以发现了实验装置的一些不足,及时做了修改,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也更便于学生实际操作,因此本节课的三个实验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3、在实验中,老师充分考虑到安全因素,及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及加热时的安全,控制了不安全的因素。教师还提示学生不腊油滴到桌子上,用白纸接注。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4、整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实验中学生敢想、敢做、敢说,达到了实验的真正目的。不足之处:
由于实验桌摆成一字形,不利于两边的学生参与实验。整个过程时间没把握好,先松后紧,教师的语言表述不够精练。学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如果克服了上述问题,效果会更好!